㈠ 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由哪個部門負責
農村金融體系問題研究
[摘要]農村金融問題是近些年理論界、政府及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文章從農村金融機構體系、農村金融市場體系、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金融監管體系和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五個方面全面地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最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構建普惠制農村金融,加快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和職能定位,加強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機構;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生態;普惠制農村金融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地進行著改革。2004年以來,先後有8個金融文件對農村金融改革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分別是2004—2009年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2007年的中央三號文件及2009年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的農村金融改革部分。
農村金融問題也是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嚴瑞珍、劉淑貞(2003)從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的退出的視角分析農村金融體系的重建,宋艷林、劉小玲(2004)和李鋒(2004)從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重構,周天勇(2004)從「三農」特點人手提出創新農村金融體系,姚翟軍(2006)、李喜梅(2006)基於「金融功能觀」的視角分析如何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周立(2005)分析和研究中國農村金融體系發展邏輯,叢丹陽(2005)、王曉雲(2005)從功能定位與戰略調整的角度分析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吳曉靈(2006)從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提出如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溫鐵軍、姜柏林(2007)從把合作金融還給農民的角度提出重構「服務三農的農村金融體系」的建議。除此之外,杜曉山、焦瑾璞、高偉、韓俊、何廣文、吳曉靈等都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雖然已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效,但到目前為止我國農村金融改革仍然滯後、農村金融體系仍不完善。
二、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
現行農村金融機構體系是以農村信用社為主體,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為輔助,以郵政儲蓄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為補充。這種機構體系總體來看較合理,但各金融機構在產權關系、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1.農村信用社
一是管理體制不合理。具體表現為:一方面,省級聯社政企合一的性質與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不一致。省級聯社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從而具有企業的性質;同時又是省政府的行業管理機構(正廳級單位),故其具有政企的雙重屬性。從現實運行上看,省級聯社的高級管理人員基本上均由省政府任命,從而形成了省政府的行政權力對其所有者權力的一種「替代」。就這一點而言,這與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則不吻合。另一方面,省級聯社與下級聯社之間關系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股權與控制權的配置相違背。省級聯社與下級聯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股權和控制權兩個方面,從股權關系來看,信用社之間是自下而上的持股關系;而從控制權來看,信用社之間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權。這種制度設計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股權與控制權的配置相違背。
二是產權制度不健全。具體表現為:一方面,沒有形成「權、責、利相稱」機制。目前入股農信社的社員,入股的目的要麼是為了得到穩定的股金分紅,要麼是為了得到信用社的優惠貸款,但他們並不關心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是否真正轉變,而最終風險基本由政府承擔。另一方面,股權結構非農化傾向嚴重。很多地方在農村信用社的增資擴股改革中,對股東既沒有身份要求,也沒有社區范圍限定,法人、職工、國家公職人員持有的股份明顯增加,農民被邊緣化。股權結構的非農化易導致農村信用社經營方向的非農化。
三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主要表現為農村信用社在形式上具有由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共同構架的「三會」制度構成的法人治理結構,但其法人治理有其「形」無其「神」。由於許多農村信用社所有權虛置,導致社員代表大會流於形式;由於理事會成員素質普遍不高、外部理事特別是企業法人理事和自然人理事的貸款問題、理事會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理事會很難真正執行其作為農村信用社社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和決策監督機構的職能;此外,監事會也沒能真正發揮各項監督作用。
2.中國農業銀行
一是機構大量收縮。自從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確定「各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農行開始大幅收縮縣及縣以下機構,至2007年初只有60%的網點、51%的員工、42%的存款、35%的貸款分布在縣域范圍內,與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加是背道而馳的。鍾笑寒,湯荔(2005)構建信息模型分析認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收縮主要是農業銀行農村機構的收入對農村信貸市場的影響,研究表明:農村信貸市場受到了農村金融機構收縮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產權主體虛化、法人地位殘缺。國家與農業銀行財產權益缺乏真正的利益關聯,銀行經營者缺乏追逐利益的內在動機,政府對經營者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激勵機制。此外,地方政府對農業銀行的人事、業務經營等方面仍有許多行政干預。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一是經營非效益化傾向嚴重。由於經營觀念陳舊,經營意識淡漠以及地方政府的干預,導致經營中不太注重成本核算,致使業務運行成本較高。二是經營核算考核機制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各項經營管理指標設置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需要完善和改變。三是風險防範機制不健全,業務管理機制非科學化,內部管理機制不規范,各項規章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嚴格、不徹底。四是內控非剛性,自我約束力不強。五是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活力不足,創新、開拓精神欠缺。六是缺乏現代信息技術支撐。
4.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一是股權結構單一,公司治理結構很難發揮應有的效能。雖然郵政儲蓄銀行已經成立,但是郵政儲蓄銀行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全資所有。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是建立在股權透明和股權多元化基礎之上的,而股權結構過於單一將會影響董事會、監事會職能作用的發揮。二是風險管理缺失,表現為風險管理的理念還不到位,對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重視不夠,缺乏實施不同業務、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化管理;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嚴重滯後,風險管理所需要的大量業務信息缺失。三是人員素質還偏低。據調查,某市郵儲銀行共有員工667
名,其中:大專以上學歷的共有238名(佔比35.6%),具有中級職稱僅12名(佔比1.8%),這兩項佔比遠低於其它各大商業銀行。
5.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一是數量不足。截至2009年6月末,全國已有11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然而這一數量與農村金融的供求缺口相比還顯得有些不足。二是結算渠道不暢。比如目前絕大多數村鎮銀行的結算渠道不是直接與當地人民銀行對接,而是通過其他的金融機構代理,勢必給人民銀行監測其資金流動帶來困難,也無法控制其流動性風險。三是經營人才匱乏。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由於規模小,工作環境欠佳,難以吸引合格的金融人才。
(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存在缺陷
現行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以農村信貸市場為主,同時還包括規模較小的農村資本市場和農業保險市場。
1.農村信貸市場
一是農村信用社形成壟斷,農村信貸市場缺乏競爭。由於近些年國有商業銀行的大規模機構收縮,農村信用社逐漸成為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的主體,在農村信貸市場中占據了壟斷地位。如果將「三農」貸款局限於農業、鄉鎮及收購貸款三類,據統計2005年農信社貸款佔50.96%,農發行佔27.84%,農行佔12.97%;其中,農信社貸款占所有農業貸款的8l.78%,鄉鎮貸款的58.52%;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占農戶正式渠道貸款的71.8%。農村信用社壟斷的形成並非農村信貸市場各利益主體激烈競爭的結果,而是由於國有商業銀行紛紛退出農村市場的結果。
二是貸款利率定價不合理。具體表現如下:第一,農村信用社的貸款利率上限還存在,而在農村地區的商業銀行則已經取消了貸款利率上限,這樣就存在政策歧視問題,也與市場經濟原則不相符合。第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還受到嚴格管制,從而缺乏實行風險定價的機會。
2.農村資本市場
農村資本市場發展滯後。具體表現為農業板塊上市公司占整個市場的比重大大落後於農業在GDP中的比重。比如:2006年我國農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為2.48萬億元,佔全國C,DP的比例為11.80%,而截至2006年12月31日,我國農、林、牧、漁業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僅為740億元,佔A股市場10.4萬億元市值的比重僅為0.71%。很顯然,資本市場對農業發展的貢獻度遠遠低於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從而說明資本市場沒有給農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支持。
3.農業保險市場
農業保險市場發展緩慢,其主要表現在農業風險日趨嚴重而農業風險保障卻在減少。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額年平均達1747億元,近年來自然災害損失更是呈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甚至高達2042.1億元。然而由於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巨大而且覆蓋面廣,因此,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也相對更高,追逐利潤的天性使得作為商業公司的保險公司不願過多涉足農村保險。據統計,農業保險承保面占可保面的比由1992年的約5%下降到2004年的不足2%;農業保險賠償金額從1992年的8.1億元下降到2004年的3.0億元。雖然近些年,隨著中央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農業保險關注度的不斷提升,加之以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為主要內容的政府大力支持,農業保險承保面、保費收入及保險賠償金額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與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保險的潛在需求相比還有些不足。
(三)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完善主要表現為服務范圍過窄、總量不足、品種有限、結構不合理。比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雖然近些年業務品種有所增加,但仍然主要是專注於糧棉油流通領域的政策性貸款;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基本還停留在中國傳統銀行業的存、貸、匯三種基本業務上,近些年銀行業發展的新興業務基本上沒有開展;農村金融供求缺口嚴重,據楊兆廷(2009)測算,從1998~2006年我國農村金融供求缺口從5397.50億元增加到13002.03億元,且仍然還有不斷增大的趨勢。
㈡ 如何構建一個反電信網路詐騙基礎模型
金融服務機構認為欺詐事件是經營的必要成本之一,基於此,金融機構主要關注如何降低欺詐事件帶來的損失。當前金融服務行業的欺詐熱點有三個,分別是洗錢、合規和內部金融欺詐。比起之前,欺詐者更傾向於通過秉承以往有效的集團犯罪形式,向金融服務機構的系統漏洞發起攻擊。很多金融機構在新產品剛上線的頭幾天,就被欺詐者迅速攻破,導致這類企業承受巨大經濟損失。同時,基於合規考慮和欺詐攻擊擴展速度,金融類機構必須摒棄欺詐成本預算這個觀念。與之相反,金融類機構必須考慮主動投資反欺詐的技術手段、防控工具和策略,從而達到有效預防欺詐的效果,減少欺詐帶來的風險損失和資本損失。
在欺詐者眼中,網貸行業是個大蛋糕。如今,不管是線下的貸款中介代辦包裝還是線上的盜號刷單等類似的黑產從業者,都盯上了在線貸款。反欺詐能否做好,是網貸行業的一條生死線。
首先簡單普及下行業知識。欺詐模式可以分為一方欺詐和三方欺詐:一方欺詐通常指申請者包裝自己信息且貸款後沒有還款意願造成違約,三方欺詐指欺詐分子借用冒用他人身份或協助他人偽造申請信息進行騙貸。三方欺詐通常以團伙作案的形式出現,給網貸機構造成的損失十分嚴重。而且,團伙欺詐往往會有意識地分析網貸機構的反欺詐策略,不斷升級欺詐手段,彷彿病毒變種一般,如果缺乏有效手段,就很容易被他們攻破反欺詐系統。
對於欺詐團伙,目前行之有效的是採用大數據手段進行防範,下面重點介紹下數據科學在識別三方欺詐中的一個應用:「關系網路發現」用於識別組團進件。
制定反欺詐策略存在一個基本的假設,即「騙子的朋友是騙子」的概率更大,且我們要對不良的貸款中介要進行識別。因為中介騙子會幫很多還款意願不強的人通過提供虛假、偽造、包裝申請信息的方式進行騙貸,同時還會教申請人如何應對。通過中介(或者本身就是團伙)進行集中貸款申請的風險非常高,是一種常見的欺詐類型,分析發現社交網路分析和其他交叉檢驗方法能有效識別上述欺詐模式。
我們定義用戶和用戶之間如果共用某些核心信息,那麼他們之間就存在緊密聯系,這些核心信息可以是手機設備、電話號碼、身份證、銀行卡號、郵箱等。以這些信息作為點,信息之間的關系作為邊就可以構造出類似下面的圖網路:
如上圖,圖中有兩個用戶通過手機申請貸款,一個放款成功,一個放款失敗,通過用戶申請中提供的信息,將其核心信息構建成一個網路圖,可以看到兩個用戶一共關聯到3個手機號,3部手機設備,兩個用戶是通過一個公用的手機設備聯系起來的。上圖的真實業務場景是尾號979的用戶來申請時,發現與其強相關的用戶已經成功放款,並且通過圖上的關系已經申請調查出尾號979的用戶是之前放款用戶的配偶,若批准尾號979的貸款申請則將增加兩人整體負債,所以最終審判拒絕掉了這筆貸款申請。
上面是一個簡單例子,真實業務中欺詐與反欺詐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過程,簡單的反欺詐策略很容易被真正的欺詐分子發現並規避,簡單策略的效果會不斷下降。事實上欺詐很難被完全解決,反欺詐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不斷的提高欺詐分子作弊的成本,並且保證策略准確性情況下使反欺詐策略更智能並且更復雜。
這種思路下同樣是通過社交網路反欺詐,我們需要更全面地描述每個用戶之間的關系,用戶之間關系的定義也不止是上述這些強關系,還包括很多弱關系,比如用戶間打過電話,用戶間是同一單位,用戶家庭住址在同一區域,用戶之前是QQ好友等,這些更多的關系與關系的疊加很容易出現下面類似的用戶間非常復雜的關聯網路。
構建圖的同時,對每個點還可以賦予不同的屬性,這些屬性可以用於後續的特徵工程提取。舉個例子,對圖中用戶身份證類型的頂點,可以設置多個屬性,如是否黑名單、用戶資產、是否有房。後續特徵工程中就可以根據頂點屬性衍生出具體的特徵,如一度關聯的身份證是黑名單的頂點個數。用戶關系網路圖構建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欺詐團伙的識別准確度以及實現自動化的反欺詐決策,即提升欺詐識別的效果和效率。我們希望通過社交網路挖掘出用戶更多的特徵用於反欺詐模型和策略的訓練,所以對於這種復雜的用戶關系網路圖,接下來我們要進行兩件事,其一,用戶特徵提取;其二,點屬性標簽的補全。
用戶特徵提取
每個用戶都可以通過手機、身份證等關鍵信息點,獲取單個用戶網路的連通圖(事實上對10億級節點的圖的查詢效率已經非常低了,在實時決策的場景下需要通過演算法優化來解決響應時間的問題,比如圖入庫的鎖問題,異常點的查詢超時)。對每個點計算其在圖中常用的屬性特徵,比如度、接近中心度、page rank中心度、betweenness中心度。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對給定用戶,通過圖數據進行特徵工程。大部分策略和模型的效果往往由特徵工程的質量決定,甚至特徵工程方法也成了各家公司不可泄露的核心內容,數據演算法工程師的苦逼日子也由此開始……舉幾個例子,除了簡單的點中心度相關的直接特徵還能直接想到非常多的特徵,比如用戶n度關聯點的關聯手機號數、用戶關聯到的設備號占所有關聯點的比例、用戶關聯的黑名單身份證號數等等。上述舉例的特徵計算大部分可以實現標准化,通過開發單獨特徵工程模型實現上萬特徵的衍生計算。這樣能極大提升模型開發的效率。
點屬性標簽的補全
在策略分析和特徵計算中,我們需要很多點的標簽屬性,比如對某一身份證是否是黑名單,身份證是否有房,身份證是否信用卡額度超過3萬等等。但是實際上往往對於大部分用戶標簽屬性是缺失的,比如用戶申請到一半就流失了,用戶最終放棄了,我們都沒法准確收集這些標簽。怎麼辦?我們通過圖相關的社群發現演算法進行標簽補全,比如最常用標簽傳播演算法LPA(Lable PropagationAlgorithm),還有類似的演算法,比如SLPA、HANP、DCLP等等。
針對行業發展的最新情況,算話徵信推出的反欺詐雲服務現已完成全面升級,依據其提供的欺詐評級以及欺詐判斷的補充信息,信貸機構再結合各自已有的欺詐策略同時部署應用,就能實現欺詐防範效果最優化。在此前各合作機構的運行過程中,算話反欺詐雲服務已建立了信貸行業反欺詐聯盟,在實現行業聯防聯控、打擊欺詐團伙多機構流竄攻擊等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
據統計,算話反欺詐雲服務上線運行的6個多月中,已為70餘家合作機構的數百萬信貸申請提供欺詐預警服務,協助信貸機構發現欺詐損失數千萬元。
在原有基礎上,算話反欺詐雲服務的三大產品優勢將更加明顯,即海量的徵信資源數據、卓越的關系網路演算法、優異的中文模糊匹配功能,算話反欺詐雲服務能夠以卓越演算法行之有效地建立起關系網路,這是因為我們使用直接基於「點」和「線」存儲的圖形化建模方式,結合DMR網路關系發現演算法,極大提升了欺詐關系發現能力和效率。系統具有欺詐關系網路發現無延遲、實時探測計算、覆蓋每筆欺詐申請等特點;更重要的是定義了多重關聯關系,以此挖掘團伙案件的潛在關聯,使其無處遁形。
㈢ 陳湛勻:成功的企業是如何構建完整的金融服務的
滴滴金融服務在構建立體「服務「金字塔,針對滴滴司機、乘客、合作夥伴端所需要的保障、信貸類金融產品逐步進行覆蓋。滴滴金融服務利用專業風控能力、金融服務能力,與金融合作夥伴聯合,共同為車主、滴滴出行生態內合作夥伴提供性價比、安全度更高的金融服務。
陳湛勻從案例中指出:滴滴的金融服務主要圍繞其出行場景進行布局,助力出行產品,發揮出行生態優勢。其定位是為滴滴出行生態內的車主、乘客以及合作夥伴提供性價比、安全度更高的融資、保險、支付、理財、信貸、汽車金融等優質普惠金融服務,使得金融服務惠及更多的出行場景。
以下是陳湛勻的部分觀點實錄:
汽車金融服務,主要是提供汽車融資解決方案,包括新能源汽車的采購、租賃、交易和融資服務。2015年11月,滴滴與深圳前海泰豐融資租賃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泰豐租賃成為滴滴平台的車輛供給方,滴滴錄入平台供打車用戶選用,泰豐租賃為滴滴司機提供兩種產品,一是「以租代購」的融資性租賃產品,一是經營性租賃的短租產品。另外,2016年4月,滴滴與招行聯合推出了聯名借記卡,招行一網通支付產品接入滴滴出行,為滴滴司機提供購車分期,分期購車對所有司機開放,分期金額則依據司機個人的信用報告和滴滴數據綜合評估。2016年8月,滴滴在App內試駕頁面推出「滴分期」,用戶買車需首付整車的2至3成,月供分期最高可為36個月。
保險產品:包括「點滴相互」的重大疾病相互保險、「點滴醫保」健康險以及車險等產品。另外滴滴還為保險公司提供保險查勘理賠服務。
「點滴相互」,重大疾病的相互保險,用戶通過訂立合同成為平台的會員,共同履行分攤業務,繳納保費形成互助基金,由該基金對事故、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點滴相互」覆蓋100種重疾病,包括惡性腫瘤(癌症)、白血病與癱瘓等常見重大疾病,加入的成員患病時申請領取互助金,每月14日、28日為分攤日,分攤費用為當期通過審核案件總互助金額扣除6%的管理費,除以公示時參與互助人數的數額,最高互助金額50萬元,最低為5萬元。
「點滴醫保」,由100種重大疾病保障保障和百萬醫療保障兩種健康保險構成,其最主要的特色是將以年度繳納的重疾保險產品進行碎片化拆分,降低進入門檻,覆蓋面擴大,適應於更多低收入的人群,該險種由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國在線保險公司中安提供。
車險,這是一個與滴滴主營業務相關性最高的保險板塊,其中與滴滴金融服務合作的保險公司有13家,其中包括一些老牌的保險公司,如中國人民保險、中國平安、太平洋保險、中國人壽等,還有互聯網保險公司,如眾安保險、泰康在線、安心保險和易安保險等,外資保險公司,如安聯保險等。
支付領域:2017年2月18日,滴滴以3億元的價格收購北京一九付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後者主要為互聯網金融、基金、中小電商等企業提供代收代付、資金結算、資金託管等服務,標志著滴滴拿下支付牌照;2018年下半年,滴滴上線了自有支付渠道,用戶可以綁定銀行卡並進行賬戶充值,實現了用戶在出行場景之外的線下支付。
綜上來看,滴滴的金融服務主要圍繞其出行場景進行布局,助力出行產品,發揮出行生態優勢。其定位是為滴滴出行生態內的車主、乘客以及合作夥伴提供性價比、安全度更高的融資、保險、支付、理財、信貸、汽車金融等優質普惠金融服務,使得金融服務惠及更多的出行場景。
著名經濟學家、全球共德CEO陳湛勻簡介:
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首批統計學博士點專業博士。現任中國上海市投資學會副會長、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中國首創擬人化資本運營專家,上海電視台「夜話地產湛勻妙語」欄目主持人,中國第一財經、東方衛視、鳳凰衛視等媒體特邀嘉賓,長期應邀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授課,已獲近20項國家、省部級優秀科研獎,走訪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聘為國際論壇峰會和國外大學演講,被譽為具有國際視野、最受歡迎的實戰型權威金融專家,成功輔導不少企業上市。
㈣ 金融理財是一種綜合性金融服務,應該構建什麼樣的投資組合
金融理財是一種綜合性金融服務,應該構建什麼樣的投資組合?
金融 投資
㈤ 如何構建以「數據質押」為核心的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作為一個金融創新業務在我國得到了迅猛發展,成為商業銀行拓展業務空間、增強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其服務理念從最初的線下的「1+N」發展到現在線上化的「三流合一」(信息流、物流、資金流)。
一、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環境出現了新的變化
1、客戶行為轉變: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具備了技術上的可行性;競爭態勢的發展使得核心企業有了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的現實需求。
2、新型質押行為:「數據質押」
在供應鏈全鏈條信息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依靠交易數據進行金融服務的新型融資方式,這種做法可歸納為以「數據質押」為核心的融資方式。
二、以「數據質押」為核心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及其對銀行的作用
1、以「數據質押」為核心的金融服務生態圈
銀行可利用平台,將鏈鏈融合,整合數據生態鏈形成數據生態圈,在數據生態圈的基礎上,商業銀行可構建「1即N、N即1」的金融服務生態圈,以「數據質押」為核心開展綜合服務。
三、金融服務生態圈對銀行的作用
基於「1即N、N即1」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商業銀行能夠獲取客戶足夠時間長度、真實、可持續、可交叉驗證的交易數據和行為數據,從而使用線上「數據質押」為核心與線下實際抵、質押為補充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以客戶為中心的各種金融和非金融服務。
1、開展綜合金融服務
在數據完備的金融服務生態圈內,通過數據質押
2、開展非金融綜合服務
金融服務生態圈不僅能夠獲取客戶的金融需求數據,而且能夠獲取非金融的物流、品牌偏好等各方面數據,我們可以基於這些數據開展自身的以及與第三方合作的非金融綜合服務。
3、成為綜合資訊提供商
通過金融服務生態圈,銀行能夠真實、充分的掌握客戶的生產、經營和消費等數據。
㈥ 數字經濟金融服務體系構建思路包括哪幾個方面
數學,金融方面業務的話,其實主要包括金融方面在各個方面的構思和金融體系的啊詳細運用。
㈦ 玖富集團如何構建海外金融服務體系
玖富集團的國際化戰略,既強調持續推進,更看重全方位落地。在中國金 融科技國際化大潮中,玖富集團不斷加碼東南亞等地市場拓展,形成了全方位的海外金 融服務體系。
㈧ 如何構建現代化電子銀行體系,以招商為例
從電子銀行三大類系統分析:
一、金融綜合業務服務系統:
1、招商銀行開辦了各種幣種的存取、自動轉存、通存通兌、自動提款、代發代扣、購物消費、貸款融資、手機交費等多種業務,並提供「一卡通」、24小時自助銀行、網上支付、電話銀行、證券轉款等高水平的金融服務。
2、招行開通了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等電子服務網路,為客戶提供「3A」式現代金融服務
3、招商銀行已開發了在線服務系統:
①網上企業銀行
②網上個人銀行大眾版:是招商銀行為廣大客戶提供的全天候銀行金融
服務的自助理財系統。個人銀行大眾版功能包括:一卡通理財、存摺理財、支付卡理財、一卡通/存摺繳費,方便安全。
③網上個人銀行大眾版財富賬戶專業版:專為財富賬戶客戶設計的網上
銀行,客戶可完成財富賬戶所有的業務操作。財富賬戶幫助客戶實現全方位的資金管理和全方位的投資管理,使財富管理更加簡單、方便和清楚。
④網上個人銀行專業版:基本業務包括提供網上銀行基本和常用的功能,
使用其中的自助繳費功能,用戶可以向招行特約收費單位自助交納各類費用。此外,還包括信用卡;轉賬匯款;易貸通;投資通/外匯買賣;投資通/國債買賣;投資通/股票基金;電子商務;理財計劃;財務分析。
⑤網上支付系統 ⑥網上商城 ⑦網上證券
二、金融增值信息服務系統:
為個人客戶設立了熱線咨詢電子郵箱,在招行網站設立了客戶留言板,及時解答客戶有關網上銀行的業務問題。為了方便客戶投資理財,還開發了專門的證券信息網站和外匯資訊網站。同時,在網上還開辟了「理財教室」、「業務簡介」、「操作演示」等欄目,幫客戶熟悉網上銀行的使用。
三、金融安全監控和預警系統:
1、建立了銀行卡借貸記卡風險控制機制和處理機制 2、對自助銀行ATM等機具設備實行24小時監控管理
3、招商銀行網上銀行自主開發了以X.509證書為基礎建設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網上銀行安全體系。
㈨ 怎樣構建全面立體的金融服務體系
一、建立評價的多樣性
從全面培養學生的素養出發,建立評價主體多元評價內容全面,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體系,將有效地改進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提高,我校在建立評價方法上突出了多樣性,具體作法和體會是:
1、連續觀察與面談:通過對學生較長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或面談,記錄學生在課程完成目標上的表現,從而作出評價。這種方法作出的評價客觀深入,但花費的時間較長,精力較多,適用於對學生某一方面或某一段時間內的表現作出評價。
2、實踐活動評價:實踐活動評價包括科學探究、實驗、調查、科技製作、演講表演、角色扮演等。實踐活動評價是指對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和成果作出評價,可通過多種方法進行。例如觀察、記錄和分析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表達交流、實驗操作等;分析學生的實驗成果,如創作與製作、調查報告、觀察記錄、實驗報告等。實踐活動評價主要體現了多元化,提倡採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等形式進行。
3、書面測試:書面測試是常用的評價方法,這種方法改變了以知識記憶為主,脫離實際的書面測試內容和方法試題,努力創設引起學生興趣和聯系實際的情境,突出試題的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
4、個人成長記錄:由學生本人、家長、教師記錄學生科學學習活動的成長經歷,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成績、在校內外參加實踐活動的過程、體會、成果及家長、教師的期望等發展地、綜合地對學生作出評價。
二、體現評價的差異性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學生不是生產線上統一規格的「標准件」,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每一個學生具有不同於其他人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生理特點,都有自己的愛好、長處和不足,這一系列因素都會導致學生間存在差異。學生的這種差異往往不僅表現在學習成績的差異,還包括心理特點和人生觀、價值觀等諸方面差異,可以說,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經歷的差異都會導致學生的發展軌跡和速度有區別。
三、突出評價的發展性
中小學評價與考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改變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功能,忽略改進與激勵功能的狀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是學生評價改革的核心,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的發展需要目標、需要導向、需要激勵,評價功能與教育目標是一致的,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還體現了「一切為孩子發展」的教育理念,在突出評價發展性方面,我校採取了收集學生學習狀況的數據和資料,根據一定的標准對其發展狀況進行描述和判斷。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性
發揮評價的激勵性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學習過程及其發展、變化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無論是採用激勵性語言、還是採用發榮譽卡和大紅花等形式,如果沒有明確的評價體系,准確的觀察和資料的收集,恰當的結論都不會達到預期的評價目的。同時,隨意的激勵是無法對學生起到促進作用的,而且還可能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造成很多學生只能聽表揚,不能受批評,認識不到缺點和不足。當然激勵不在於對學生一味表揚,教師與學生要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教師要用發展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客觀認識自己,提高他們的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方面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老師提出不足或提出批評,學生感到的仍然是老師對自己的關懷和期望,並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教學的激勵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情態、行為上,下面以我校老師慣用的激勵方式為例列舉一二:在語言方面對學生的朗讀評價老師可以這樣說:「你讀得真好!」、「你比老師讀得還好!」、「我想你一定能比她讀得更好!」;對學生的問題評價老師可說:「你很會提問題!」、「你真有見解!」、「你很善於思考問題!」;在情態方面老師慈愛的眼神、鼓勵的微笑、親切的手勢都能激勵學生;在行為方面,如撫摸、拉手、獎勵等也能達到激勵的效果。
五、保障評價的科研性
對學生評價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包含一系列環節,各環節環環相扣、密切聯系、相互制約。因此,在評價改革中不注意評價的系統性和過程性,就可能使改革工作舉步為艱,即使照搬、照套別的地區的經驗,沒領會到相應的理念、原則、背景及其局限性,都會導致出現表面現象或出現形式主義。要想充分發揮評價的最佳效果,必須把評價當作一個科研課題來抓。為了充分保障評價的科研性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