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四大外資銀行有哪些
英國 匯豐銀行 香港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是香港最大的商業銀行,也是日本以外的亞洲最大的商業銀行、世界最大的跨國銀行之一。1995年該行的資產額3440億美元,居世界大銀行第31位,存款額818.37億美元,資本和准備金億美元,一級資本比率9.4%,總資本比率為14.5%,(一九九五年六月)僱傭職工100,000人,總行設在香港。
美國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總部坐落於美國紐約派克大道399號的花旗銀行,是華盛頓街最古老的商業銀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華盛頓政府的第一人財政總監(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繆爾.奧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與紐約的一些商人合夥創辦了紐約城市銀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團的前身。當時,該銀行還是一家在紐約州注冊的銀行。在創建之初,紐約城市銀行主要從事一些與拉丁美洲貿易有關的金融業務。英國 渣打銀行 英國渣打銀行有限責任公司分別在倫敦及香港交易所上市,並名列富時指數首25家公司(以市值計算)之內。 渣打銀行有150多年的歷史,致力於在全球高增長市場的發展。渣打銀行在亞太、南亞、中東、非洲、英國及美洲等56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400多家分支機構(含附屬機構、合作公司和合資企業)。 香港東亞銀行 香港東亞銀行於1918年在香港成立,一直以來致力服務香港客戶,並於內地及海外提供企業及個人銀行服務。 東亞銀行現為全港最大的獨立本地銀行,於2005年12月31日的綜合資產總額達港幣2,388億元(307.9億美元)。東亞銀行於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為恆生指數成份股之一。
目前,東亞銀行於香港設有逾110間分行和顯卓理財中心,員工人數超過3,400名,集團於全球則聘用逾6,400名職員。
</p></p>
『貳』 中國的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區別
這個問題有意思,答得好的人應該獎100分。反正我是答不全,只談談版個人一點意見。
業務權:外資銀行的業務范圍還是要在中國人民銀行許可范圍內,沒有特權,國內銀行對新業務的響應度還是高的。
記賬體系:這個對一個銀行是關鍵也不關鍵。因為再差也差不到哪去,再說近幾年各家行全國集中系統都引入國外較先進系統的設計理念,有幾家就是IBM做的。
系統:這個國內行有基礎,國外銀行要建起全國聯網的系統要大量投入,反而外資銀行還要差點。比如說現在國外行的國內機構還在委託國內銀行代理他的匯劃業務。
網點:國外銀行肯定不會向國內行哪樣大開網點,所以他們的對象可能集中於國內高收入的群體、外資企業等。這一點對國內銀行有影響。
國外銀行的利潤中借貸差產生的佔50%以下,其餘的靠中間業務收入,比如說卡(折)收費、寄個對賬單要收費、結算業務的手續費也高得很。國內的企業(個人)短時間不能接受。國內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不到20%。所以現在也開始收費了。
因此,我認為有沖擊,但沖擊不會太大。國內銀行在沖擊(競爭)中還會學到一些先進的東西。
『叄』 在中國大陸有哪些銀行是外資銀行
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支就太多了 花旗 渣打 匯豐 大華 美聯 加拿大豐業 蒙特利爾 恆生 法國東方匯理 等等 太多了。
1、央行:中國人民銀行
2、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
3、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交通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廣東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渤海銀行,恆豐銀行 浙商銀行
4、政策性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進出口信貸銀行,國家開發銀行
『肆』 論外資銀行對中國金融業的影響
論文題目?呵呵
外資銀行可以給中國金融業帶來很多國際化的行業標准、規定以及管理內模式。
用人標准、人員容培訓、內部監督政策等方面非常優秀和嚴格。可以讓中國金融業非常清楚的看到自身的不足和如何改進。
不過反過來說,在國內的外資銀行也受中國金融業的制約。WPI簽訂以來,很多方面還是在銀監會等國家機構的制約下存在的外資銀行,有些縮手縮腳,這種犧牲為的是不犧牲掉中國這塊肥缺。
應該說整體上是各有利弊吧。
『伍』 在這個互聯網金融時代 一家來自新加坡的外資銀行能幹點啥
在中國用直接被人用刀捅死
『陸』 中國的銀行和外資銀行有什麼區別呢
分行就是分支機構,沒有法人地位,也就是說從法律上來說,不能算是一個獨立履行回法律答責任的機構。法人銀行則不同,具有法人地位。至於外資與否,主要是由其資本構成決定的。外資銀行不等於外國銀行。
『柒』 允許外資銀行進入我國金融市場,對我國金融業和公民將產生哪些影響
帶給中國金融業的機遇
(一)有利於促進銀行體制改革,提高銀行業的運行效率
金融業全面開放有助於國內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進而有助於金融體系的完善,對金融安全起到正面作用。第一,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打破壟斷,增強競爭,促使中資銀行服務成本的降低和服務水平的提升,第二,外資銀行的進入,通過與中資銀行的競爭與合作,還可以引人新的技術和理念,如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提高中資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國內商業銀行深化體制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銀行制度,提升總體競爭力,而且有利於促進金融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改善銀行業的營運質量,提高運作效率。根據相關研究證明,隨著外資銀行進人程度的加深,雖然國內銀行的利差有所上升,但利潤率、非貸款收益率、費用率均有所下降,同時呆賬准備率提高,從而促進我國本土銀行服務效率的提高。
(二)有利於中資銀行拓展海外業務和建立分支機構
根據的對等互惠原則,在允許大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同時,中資銀行開展海外業務將會受到較少市場准入的限制。這為國內一些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較高的商業銀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爭取更廣泛的生存發展空間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有利於他們走出國門,積極拓展海外銀行業務,擴大地域范圍和業務領域,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促進業務經營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從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增加市場佔有率。同時,中國的銀行業也必須遵循國際「游戲規則」,即要按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慣例來運作。這必然促使中國的銀行業加快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提高監管力度及有效性。(三)增強國內銀行的資本基礎,提高抗風險能力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點是要徹底擺脫傳統體制下留下的種種包袱,尤其是不良資產。其中不良貸款成為制約中國商業銀行提高競爭力最大的「絆腳石」。外資的進入不僅能夠豐富不良資產處置的資金來源,而且能夠為我國不良資產處置帶來新的理念,畢竟外資投行在不良資產處置的技術、方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比我國有著更為成熟的經驗。外資銀行的進入或參股國內銀行,既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國有資產,為國內銀行增強資本基礎,又能大幅度降低處置成本和信貸風險,提高國內銀行抵抗風險的能力。
(四)有利於提高中國銀行業監管水平
中國銀行業必須嚴格遵循國際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游戲規則」,特別是要根據以巴塞爾協議為准則的國際銀行業有效監管原則及標准和方法進行運作和管理。這方面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來說具有巨大的示範效應。同時,也促使中央銀行加強全方位和規范化的金融監管,增強監管能力,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給金融業帶來的挑戰
(一)對中資銀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健全的管理和內控制度、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靈活的經營機制,以及先進的信息系統和發達的信息通訊設備有助於增強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提高業務拓展和規模擴張的能力。同時,許多通行的國際慣例和先進方法也是依據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成功經驗總結出來的。而中資銀行在這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和不足。
(二)對中資銀行的業務形成沖擊
外資銀行的核心優勢就是良好的服務、豐富的產品,用服務爭奪客戶,用產品吸引客戶。對於金融產品的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公司客戶還是個人客戶,誰的金融產品好,誰的金融服務周到、體貼,消費者就向誰聚集。在產品方面,目前外資銀行公司業務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資、國際結算、存貸款、擔保、匯款等方面。近幾年外資銀行已經向中國市場投放了100多個品種的產品和服務,相當於國內商業銀行投放品種的3倍以上,顯示出外資銀行在產品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優勢。而在個人銀行業務方面,外資銀行善於提供信用卡、私人貸款、按揭、存款及財富管理等服務,零售業務創造的利潤比重往往超過50%。今後外資銀行將會進一步充分利用其技術、經驗、品牌和人才,創新和推廣更多的產品,與中資銀行展開競爭。
(三)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下降,金融宏觀調控難度加大
貨幣政策是一國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貨幣政策的實施需要通過銀行部門的傳導才能對實體經濟產生作用。目前,在華外資銀行的組織形式中,外資銀行的分行占絕大部分比例。由於分行並不是獨立的法人,外國銀行必須對其中國分行承擔無限清償責任,對中國儲戶和投資者的利益保護相對於子行與合資行來說較為充分。但同時也意味著外資銀行分行的經營管理受東道國的約束較少,我國的貨幣政策對外資銀行的控制力要弱一些,某些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會被部分地抵消。
(四)銀行業資本流動性危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管制的放鬆和大量外資的流入,銀行流動性激增,授信能力膨脹。面對這種局面,從資產方來看,銀行管理者擴大資產規模、追求高額風險利潤,將貸款投向高風險產業或部門,如房地產、證券等,使這些部門的資產價格迅速上升。而這些部門價格的上升反過來又會刺激貸款向這些部門集中,形成泡沫,造成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一旦泡沫破裂,留給銀行的則是大量的壞、呆帳。從負債方來看,國際資本迅速流出時,造成對銀行提現的壓力,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又在國內存款人中間產生「羊群效應」,引發大規模的擠提,使銀行的流動性狀況雪上加霜,導致銀行破產
『捌』 外資銀行有哪些
國內現在主要有以下幾家外資銀行:
1.花旗銀行
花旗銀行作為第一家美資銀行於1902年來到中國上海,開立了在華的第一家分行,也是花旗銀行開始在亞洲營運的第一家海外分行。
今天,花旗銀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外資銀行之一,面向最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多樣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2.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自從1918年以來,一直致力服務於香港客戶,並於內地及海外提供企業及個人銀行服務。七間內地分行獲准為外國人、內地和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人民幣銀行服務。
3.恆生銀行
1985年,恆生銀行在深圳設立首間代表處。1997年香港回歸,恆生是首家獲批將上海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的香港銀行。1998年底,恆生在北京成立代表處。
2004年5月,恆生銀行取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恆生擁有豐富經驗和財務實力,加上優質的專業服務,是你進軍內地市場的理想顧問。
4.渣打銀行
渣打銀行1858年在上海成立第一間分行,近150年來從未間斷營業。今天,渣打銀行中國區總部座落上海,下轄十家分行,一家支行,四家代表處和770多名員工。
渣打銀行對中國有著長期的承諾,並致力於更強有力的發展。
5.美國銀行
美國銀行源自1912年在香港成立的廣東銀行,由華籍商人創辦。1998年,美國銀行集團與眾國銀行集團合並成為新的美國銀行。現在,本行在香港及澳門共有十六間分行。
內地的上海南京西路支行提供廣泛的商業及個人銀行服務,包括人民幣及外幣存款、人民幣、港幣及美元房地產抵押貸款、財富管理、電子銀行、商業信貸及融資等服務。
6.匯豐銀行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2000年5月,匯豐將其中國業務總部移至上海的浦東,成立「匯豐駐中國總代表處」,統籌業務發展。
目前, 我們在中國內地的10間分行設於: 北京、大連、廣州、青島、上海、深圳、蘇州、天津、武漢和廈門,在北京、廣州和上海設有四間支行,在成都和重慶設有代表處。
作為在中國內地最大的一家外資銀行,匯豐通過其不斷擴展的業務網路為中國內地提供廣泛的銀行和金融服務。
7.華僑銀行
自1925年在廈門成立分行以來,成為首家在中國開展銀行業務的新加坡銀行。其中國大陸經營網路目前包括四個分行、1個支行和2個代表處,分別位於上海、北京、成都、青島、天津和廈門。
華僑銀行提供度身定製的一整套人民幣和外幣產品,我們廣泛的全球網路遍及14個國家和地區包括110家以上的分行和代表處。
8.滿地可銀行
BMO滿地可銀行是加拿大的第一家特許銀行,於1817年11月3日開業。BMO滿地可銀行為加拿大提供了首批健全而充裕的流通貨幣,並在加拿大的發展中不斷擔當重要角色。
BMO滿地可銀行是首間在海外開設分行的加拿大銀行,而且一直活躍在歐洲、拉美、東亞以及美國等市場。今天,BMO滿地可銀行繼續發展成為加拿大最卓越的財務機構之一,而且在美國及世界各地市場佔有重要地位。
這些銀行的存在形式主要是開設分行及與國內銀行進行項目合作。
(8)外資銀行互聯網金融擴展閱讀:
外資銀行是指在本國境內由外國獨資創辦的銀行。外資銀行的經營范圍根據各國銀行法律和管理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有的國家為穩定本國貨幣,對外資銀行的經營范圍加以限制;也有些國家對外資銀行的業務管理與本國銀行一視同仁。
它主要憑借其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了解和廣泛的國際網點等有利條件,為在其他國家的本國企業和跨國公司提供貸款,支持其向外擴張和直接投資。
外資銀行有的是由一個國家的銀行創辦的,也有的是幾個國家的銀行共同投資創辦的。
『玖』 互聯網金融時代,銀行需要怎麼做
銀行業已制定八項措施,以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
一是要求銀行繼續堅持「區別對待、版有保有壓」的政策,堅決限制權對「兩高」行業、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
二是完善風險提示制度,建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情況通報和風險提示專題會議制度;
三是對外資銀行進行快速排查,對母行受危機影響的外資銀行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提示;
四是與有關部門聯合啟動大額出境資金的特別監管,明確大額出境資金的事先報告制度,重點關注資金變相外逃情況;
五是建立流動性壓力應急預案,對遇到流動性管理壓力的外資銀行,銀監會將聯合其他部門共同實施救助;
六是與其他部委建立監管協作機制,共同維護金融穩定;
七是要求銀行完善外幣金融資產風險盯市分析制度,及時制定風險防範預案;
八是對風險進行充足撥備,提升銀行自身的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