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互聯網金融泡沫

互聯網金融泡沫

發布時間:2021-01-30 20:42:06

A. 互聯網泡沫 創業泡沫 金融泡沫都是什麼意思

B. 為什麼說互聯網經濟是一個泡沫

互聯網與「泡沫」聯姻已有多年,而今雙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映照。修飾互聯網最佳的詞彙大概還是泡沫。 的確互聯網發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類理解的范疇,於是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當。但是,互聯網本身似乎蘊含著無窮盡的內涵,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的最大膽的估計和預見。因此,看互聯網,左看右看都不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發現。同樣,對於互聯網泡沫,我們的觀點也必須跟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思維也需要時不時調整速度與頻率,盡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東西。靜態地、一成不變地看互聯網必然成笑話,有時甚至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對互聯網泡沫一說十分贊同,半年前,變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則越發堅定地認為: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雖然互聯網領域跌盪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證券市場,哄抬股價,進行金融詐騙,導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萬人破產。情景如同氣泡的吹脹和破滅,史稱「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經濟」(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後這種過度投機和泡沫破滅,或者「狂熱投機-恐慌拋售-市場崩潰」的金融戲劇,層出不窮。自從亞洲金融危機後,「泡沫」一詞成了時髦,與「互聯網」結合後,更上層樓。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熱和過度投機的結果。泡沫程度超過特定限度,出現了失控狀態,就會出現爆破。互聯網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會到爆破的一刻。我們必須明白,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核心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資金,而是用戶。如果說互聯網是泡沫,那麼泡沫破滅之時,必然就是用戶撤離之際,也就是投資者撤離之際。可是事實上是如何呢? 我們天天可以聽到人們對互聯網的抱怨,比如資費、速度、內容、時間等等。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很少看到一個人上了網,會因為各種不滿而決定不再上網,永遠不回頭;我們也很少看到,一個人用上E-mail,會說這東西成本高,從此再也不發E-mail。實際上,只要一個人上了網,基本上就粘上下不來了。網路的應用也是用了就離不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會發生許多用戶撤離互聯網的事情,因為互聯網有一種引力和魅力是我們現在難以說清的。免費的電子郵件,搜尋引擎,新聞內容,即時下載軟體,各類信息,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等等,都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類似的體驗。因此網路創造的許多價值(無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無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則不足以解釋目前互聯網對人們的吸引。畢竟,每個人都不是被強迫上網的。更關鍵的是,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務越來越好,使用起來越便利,內容越來越充實,新鮮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會進一步增強。而新網民入網的速度絲毫沒有放慢,用戶組成了互聯網泡沫最堅固的內容。只要用戶持續增多,互聯網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滅。 許多人最擔心的還是投資。擔心互聯網會以一種燃燒的速度耗盡投資者的金錢。但是我們放開眼光來看,資本市場是一個內循環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聯網的投資必然體現在消費上,化出去的錢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流回資本市場。而且互聯網投資以散戶為主,是一種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資金來源更加穩固。而且,目前互聯網行業的業績在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在改善,總體趨勢沒有辜負投資者。當然,資本的流動是有選擇性的,多流入互聯網,必然少流入其他行業。好在資本市場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場發展來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資焦點,除了互聯網,還有誰與爭鋒?最熱鬧、最瘋狂的市場除了互聯網市場,還舍我取誰?不錯,投資者都在對一個夢想投資,但還有什麼夢想比互聯網更大更真實? 當然互聯網目前體現為是一種摧毀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陳代謝一樣,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業倒下,而有一批批更為壯觀的新手沖上。從單個企業看、從局部看,的確可以感受到劇烈的泡沫泛起和破滅,但是從全局來說,必然是不斷增長。這種趨勢才是理解互聯網本質的關鍵。 網景被購並了,微軟化了數十億的冤枉錢,Wired也寄人籬下……這些悲慘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滅的最佳明證。但實際上,只要沖上互聯網的風頭浪尖,最慘的失敗者也比落伍的勝利者獲益更多。網景最終售價是100億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聯網,而只是一個瀏覽器產品,能賣出如此高價錢嗎?網景的創始人們哪一個不腰包鼓鼓?。而微軟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浪費」,今天很可能就沒有生存餘地?更甭說5000億美元的市值。互聯網一夜暴富的神話必然會越來越多,但是隨著參賽選手越來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會被進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會劇烈波動,價格會大幅下滑,但互聯網總體市場價值的走勢必然會隨著用戶的急增而激增。 與其擔憂互聯網泡沫,不如勇往直前,與其懷疑互聯網的真實,不如堅信不疑。因為在這場革命中,唯一的勝機就是趕上風頭浪尖,雖然風險難度都有極大,但懷疑、詛咒、墨守的人,必將一無所獲。 因為互聯網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也不僅僅是一項應用,甚至不僅僅是一次技術變革,而是一場真切的技術革命,它對應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文明,一個全新的世界。

C. 中國互聯網產業存在泡沫破滅嗎

目前互聯網產業的實際增量還很大。對於任何一個產業來說,只要有增量,就不存在泡沫破滅的可能性。

日前,有經濟學家表示:「中國互聯網產業未來幾年可能面臨極大瓶頸,泡沫很有可能破滅。」

無論如何,要想在互聯網泡沫中屹立不倒,還是要藉助實體之力。互聯網充其量只能說是一種工具,炒作、營銷和融資,都不應該是互聯網企業關注的重點,經營的重心應該放在做好產品上。在競爭激烈的生死存亡過程里,留下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互聯網企業。(盤和林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內容來源 新華網

D. 什麼是互聯網泡沫為什麼會出現

互聯網與「泡沫」聯姻已有多年,而今雙方似乎成了一枚硬幣的兩面,相互映照。修飾互聯網最佳的詞彙大概還是泡沫。
的確互聯網發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類理解的范疇,於是使用「泡沫」一詞來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當。但是,互聯網本身似乎蘊含著無窮盡的內涵,遠遠超過了我們目前的最大膽的估計和預見。因此,看互聯網,左看右看都不一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發現。同樣,對於互聯網泡沫,我們的觀點也必須跟著時間變化而變化。人的思維也需要時不時調整速度與頻率,盡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東西。靜態地、一成不變地看互聯網必然成笑話,有時甚至需要不斷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對互聯網泡沫一說十分贊同,半年前,變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則越發堅定地認為:互聯網不是簡單的泡沫。雖然互聯網領域跌盪起伏,一波一波,頗有泡沫的嫌疑。
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和法國密西西比公司利用證券市場,哄抬股價,進行金融詐騙,導致股市暴跌,造成千百萬人破產。情景如同氣泡的吹脹和破滅,史稱「南海泡沫(Economic Bubbles)。「泡沫經濟」(Bubb le Economy)由此得名。而後這種過度投機和泡沫破滅,或者「狂熱投機-恐慌拋售-市場崩潰」的金融戲劇,層出不窮。自從亞洲金融危機後,「泡沫」一詞成了時髦,與「互聯網」結合後,更上層樓。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熱和過度投機的結果。泡沫程度超過特定限度,出現了失控狀態,就會出現爆破。互聯網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問題的關鍵就是這種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會到爆破的一刻。我們必須明白,互聯網發展的基礎核心不是技術,甚至不是資金,而是用戶。如果說互聯網是泡沫,那麼泡沫破滅之時,必然就是用戶撤離之際,也就是投資者撤離之際。可是事實上是如何呢?
我們天天可以聽到人們對互聯網的抱怨,比如資費、速度、內容、時間等等。但是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很少看到一個人上了網,會因為各種不滿而決定不再上網,永遠不回頭;我們也很少看到,一個人用上E-mail,會說這東西成本高,從此再也不發E-mail。實際上,只要一個人上了網,基本上就粘上下不來了。網路的應用也是用了就離不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天會發生許多用戶撤離互聯網的事情,因為互聯網有一種引力和魅力是我們現在難以說清的。免費的電子郵件,搜尋引擎,新聞內容,即時下載軟體,各類信息,以及新興的電子商務等等,都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得到類似的體驗。因此網路創造的許多價值(無形和有形的)是物理世界無法替代的,而且即使有替代,也是超值的。否則不足以解釋目前互聯網對人們的吸引。畢竟,每個人都不是被強迫上網的。更關鍵的是,互聯網上的一切都在快速改善,服務越來越好,使用起來越便利,內容越來越充實,新鮮事物更目不暇接,引力和魅力自然會進一步增強。而新網民入網的速度絲毫沒有放慢,用戶組成了互聯網泡沫最堅固的內容。只要用戶持續增多,互聯網泡沫就不可能迅速破滅。
許多人最擔心的還是投資。擔心互聯網會以一種燃燒的速度耗盡投資者的金錢。但是我們放開眼光來看,資本市場是一個內循環系統,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黑洞,流入互聯網的投資必然體現在消費上,化出去的錢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流回資本市場。而且互聯網投資以散戶為主,是一種聚沙成塔的力量,使得資金來源更加穩固。而且,目前互聯網行業的業績在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在改善,總體趨勢沒有辜負投資者。當然,資本的流動是有選擇性的,多流入互聯網,必然少流入其他行業。好在資本市場的流向是由注意力和市場發展來支配的,目前全球投資焦點,除了互聯網,還有誰與爭鋒?最熱鬧、最瘋狂的市場除了互聯網市場,還舍我取誰?不錯,投資者都在對一個夢想投資,但還有什麼夢想比互聯網更大更真實?
當然互聯網目前體現為是一種摧毀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陳代謝一樣,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業倒下,而有一批批更為壯觀的新手沖上。從單個企業看、從局部看,的確可以感受到劇烈的泡沫泛起和破滅,但是從全局來說,必然是不斷增長。這種趨勢才是理解互聯網本質的關鍵。
網景被購並了,微軟化了數十億的冤枉錢,Wired也寄人籬下……這些悲慘的故事似乎是泡沫破滅的最佳明證。但實際上,只要沖上互聯網的風頭浪尖,最慘的失敗者也比落伍的勝利者獲益更多。網景最終售價是100億美元,想想看如果不是互聯網,而只是一個瀏覽器產品,能賣出如此高價錢嗎?網景的創始人們哪一個不腰包鼓鼓?。而微軟如果沒有這么多的「浪費」,今天很可能就沒有生存餘地?更甭說5000億美元的市值。互聯網一夜暴富的神話必然會越來越多,但是隨著參賽選手越來越多,暴富的集中度和程度會被進一步均衡化。一些股票會劇烈波動,價格會大幅下滑,但互聯網總體市場價值的走勢必然會隨著用戶的急增而激增。
與其擔憂互聯網泡沫,不如勇往直前,與其懷疑互聯網的真實,不如堅信不疑。因為在這場革命中,唯一的勝機就是趕上風頭浪尖,雖然風險難度都有極大,但懷疑、詛咒、墨守的人,必將一無所獲。
因為互聯網不僅僅是一項技術,也不僅僅是一項應用,甚至不僅僅是一次技術變革,而是一場真切的技術革命,它對應的將是一種全新的文明,一個全新的世界。

E.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泡沫

個人認為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與時俱進的事情。互聯網只是工具,金融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互聯網因為快速,對風險有放大作用,使得問題會短時間內爆發出來。其實任何行業的發展成熟都是一步步試錯試出來的。互聯網金融具有以下的風險性: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例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於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網路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資產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聯想到網路百發給出的承諾是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如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那麼一旦互聯網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築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禦體系嗎?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後被擠兌、停止運轉後,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
由於缺乏門檻與標准,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並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託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信貸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麼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那麼,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小財迷有關各方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
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
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F. 互聯網泡沫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

1、1994年,Mosaic瀏覽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現,令互聯網開始引起公眾注意。對大部分美國的上市公回司而言,一個公開的答網站已成為必需品。開啟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直接商務(電子商務)及全球性的即時群組通訊;

2、成為一種新的最佳媒介,它可以即時把買家與賣家、宣傳商與顧客以低成本聯系起來。互聯網帶來了各種在數年前仍然不可能的新商業模式,並引來風險基金的投資。在泡沫形成的初期,3個主要科技行業因此而得益,包括互聯網網路基建,互聯網工具軟體,及門戶網站。

G. 1. 美國1990s的互聯網泡沫與2000s的房地產泡沫分別的原因與兩者的不同

日本、東南亞國家和美國在20世紀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泡沫形成進行了研究。對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泡沫形
成的分析主要從日本的金融自由化、相互持股及主銀行制度、廣場協議這幾個方
面進行,並從貨幣供應過度的角度對日本的泡沫形成進行了實證研究;對泰國、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這幾個東南亞國家則主要從金融自由化和外資流
入來探討其泡沫的形成。對於美國新經濟時代的網路股泡沫,本文認為,長期的
經濟繁榮以及對所謂「新經濟」時代的到來而產生的過度樂觀情緒使投資者高估
了未來的收益,從而導致了以網路股為代表的高科技股泡沫的產生。第四章對日
本、東南亞國家與美國在泡沫破裂前的相關政策進行了研究,並對這些政策進行
了評價與比較,這是理解不同泡沫後果的另一個角度。第五章首先對日本、東南
亞國家與美國在泡沫破裂後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分析,讓後對這些政策進行了評價
與比較。在對泡沫問題的認識上,日本政策當局低估了泡沫的崩潰對實體經濟所
帶來的負面影響,沒有及時進行相關體制的配套改革,政策也缺乏連貫性。泰國、
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泡沫破裂發生金融危機後,通過尋求援助或者債務重
組等方式積極應對出現的問題,從而使經濟在泡沫破裂後得到了較快的復甦,說
明盡快恢復金融系統的正常運轉功能對於泡沫破裂後經濟較快的復甦是很重要
的。美聯儲在美國網路股泡沫破裂後及時頻繁降息,實證分析表明降息對防止經
濟衰退和促進經濟復甦有較明顯的效果。本文第六章首先分析了我國在發展市場
經濟過程中在房地產領域和股市所出現的泡沫問題。然後根據前面對日本、東南
內容摘要
亞國家和美國泡沫問題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啟示,同時針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提
出了一些建議,其中包括由中國牽頭成立一個區域性國際最後貸款人組織的設
想。
本文認為,貨幣供應過度對於泡沫的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金融當局監管
不力而使得金融機構將貸款投向股市和房地產等高風險領域也對泡沫的形成負
有重要責任;另外,金融自由化不當以及對外資的不適當開放都有可能使資金大
規模流入股市和房地產領域而引起泡沫的形成。本文還認為,政策當局對於資產
價格的過度上漲應該加以關注;國際最後貸款人的救援有助於防止泡沫破裂後危
機進~步深化以及促使經濟盡快復甦;在泡沫破裂後,及時採取措施比較徹底地
解決泡沫破裂所產生的問題尤其是金融系統的問題,盡快恢復金融系統的正常運
轉功能,對於泡沫破裂後經濟較快的復甦是很重要的。

H. 互聯網金融到底是創新還是泡沫

互聯網金融可以抄肯定的一種發展趨勢,算是一種創新,不是泡沫。
舉個例子:一個超市供應鏈上游是供應商廠家、下游是終端店鋪超市;以一個B2B的平台作為供應鏈的對接平台,上游供應商要找廠家采貨,但大量的資金被賬期等壓著,他們缺錢;
下游超市雖然可以用賬期的形式壓一些貨,但運營成本高,又要還供應商的貨款,銀行貸款利息高還不好貸,銷售情況又不好時,他們的資金鏈就很緊張,進貨沒有錢,所以互聯網金融對於他們來說,是剛需,這個剛需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所以說互聯網金融不是泡沫,而是確實的需求。
希望可以採納,謝謝!

I. 中國泡沫最大的是金融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

金融行業現在不能說是有泡沫,只是現在整個中國的經濟處於轉型期,很多企業發展都需要資金,但是通過傳統銀行貸款很困難,所以互聯網金融得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取得快速的發展。但並不代表金融行業存在很大的泡沫,只是沒有受到政策監管,很多金融平台發展不規范,風險增加。
互聯網行業目前也不存在什麼泡沫,中國的互聯網發展也好多年了,已經是很成熟的行業了。

J. 金融 互聯網泡沫破滅

由於互聯網的局部正反饋效應,即使用使用人數越多,效應越高,所有互內聯網中的有優勢的企業容可以不斷擴大優勢,最終壟斷市場,獲得壟斷利潤。最好的例子就是微軟,互聯網企業開始會有大量虧損,但只要有足夠大的用戶基數,通過盈虧平衡點後就可以有壟斷利潤。所以在2000年左右美國納斯達克的股票飛漲,就是因為投資者對龐大壟斷利潤的預期。2002年微軟壟斷案打擊了投資者信心,政府不允許市場壟斷的行為,也就沒有壟斷利潤了,於是2002年納斯達克暴跌,稱為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結果就是後來大量互聯網企業破產。微軟倒有好處,沒有被拆分,和政府達成和解,付了600多萬就沒事了

閱讀全文

與互聯網金融泡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指期貨後買基金 瀏覽:254
2880表價格 瀏覽:232
中林集團信託 瀏覽:193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
買基金用什麼賬戶 瀏覽:90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建行 瀏覽:185
股票簡單解釋 瀏覽:34
pe股票ttm是什麼意思 瀏覽:825
海航投資值得長線嗎 瀏覽:358
什麼股票賺錢最快 瀏覽:295
東亞銀行信託 瀏覽:890
電子賬戶交易密碼忘了 瀏覽:241
專利權金融資產 瀏覽:81
工商銀行2017年投資 瀏覽:260
股票為什麼要每日做t 瀏覽:987
鋅價格西藏礦業 瀏覽:504
揚州股票開戶 瀏覽:437
智鑫葯業股票 瀏覽:52
九泰基金中證基金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