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
1、農抄業方面:「一條鞭襲法」的農業政策的實施,解放了農村勞動力,為工商業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2、手工業方面:生產工具的革新、生產技術的提高,促進絲織品行業的繁盛發展。
3、商業方面: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全國性商貿城市的出現(北京、南京);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
4、資本主義萌芽方面:僱傭關系的出現,手工工廠規模擴大,分工細密了,僱工人數增加,資本家和勞工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1)明清金融機構覆蓋小的原因擴展閱讀:
自明朝萬曆年間以來,僱工的身份有所變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與僱主的依附關系減輕。反映到勞動市場上,僱主主要依靠「勸」的方式激勵僱工努力幹活。
清朝時期,在雇傭工人很普遍的江南,有一句俗語:「做工之人要三好:銀色好,吃口好,相與好;作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煮飯早,洗腳早。」
「三好」是給僱工的工錢銀子成色要足;伙食要好;態度要和藹。「三早」是僱主先早起,以便叫僱工起床;做飯要早,不讓僱工餓肚子幹活;晚上早早燒好洗腳水,讓僱工早洗腳早休息。
這些史料說明,明清時代僱工不是賤民,與僱主之間存在著權利義務的關系。為了做好生產,僱主對他們的基本權利是放在眼裡的。
② 銀行業金融機構對邊貿小企業的信貸投放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1:從08年金融危機開始到現在,國際環境動盪,這是一個風險。
2:中國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版加大權
3:中國正在試圖從過去的出口拉動經濟改為內需拉動經濟,資金會更傾向於向國內貿易的企業。
4:自新政府上台後,政策較上一屆政府更為強硬,尤其是X總理的經濟學,就是拿銀行首先開刀,例如今年6月的錢荒一樣,銀行的資金流動性也受到威脅,自身壓力也很大。自然在對小企業貸款的事情上會收的更緊。
5:小企業自身信用相對較低,除非你企業有固定資產做抵押擔保,否則僅僅是信用貸款的話,難度較高
6:越南政府政策近期無大的風神,應該與越南政策無重大關系。
7:還要考慮到你們公司以往的貸款情況和現在的行業前景等多重因素。當然,與銀行內部的關系也是需要考慮的灰色因素。
③ 因金融機構原因使債務人上徵信要怎麼解決
按規定做,沒差錯
④ 請思考,中小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中來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自定了「商業銀行以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為經營原則,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因此,能否化解和管控風險,將決定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敗。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系列金融災難事件警告世人,有效的風險管控能夠促進銀行業穩健經營、健康發展並在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農信社要建成農商行,就必須對經營管理中的風險進行識別、計量、監測,並採取科學的化解和防控措施。客觀地講,農村信用社對風險有一定的意識,但做得還不夠,未建立並形成一套科學的風險管控體系。如在貸款風險的識別中,對關聯交易關注得較少;在客戶信用評級過程中,主要依賴信貸人員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基於風險量化的信用評分模型、違約概率模型尚未建立和應用;目標明確、結構清晰、流程合理、職能完備、功能強大的風險管理傳導機制也有待建立和應用;風險管理文化有待深層次培植。
⑤ 明清時期中央一級的金融機構名稱是什麼
戶部專管錢財
⑥ 中國古代的金融機構為什麼沒有發展為近現代的銀行
近現代的銀行是工業化後才有的,為規模生產提供信用服務
⑦ 明清商業發展的原因,表現及影響
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概況
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
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內。
貨幣的作用容越來越大。
出現商幫
商品化農業發展的原因
1 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提高
2 糧食產量提高
3 玉米、番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廣泛植棉,民眾衣食結構變化
4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高
5 賦稅制度的改革
經濟全面發展的原因
生產力:生產技術、管理水平提高
生產關系:賦稅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政治: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統治者鼓勵生產
民眾的辛勤勞作
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機構體系變化的原因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變化:大一統的金融百貨公司——分業經營——混業經營趨勢
原因:金回融市場不成答熟,監管不完善,機構內控制度有待改善、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有混業的趨勢是因為:國家趨勢的金融全球化,監管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創新,等。
⑨ 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實體經濟需要有人推動,資本做為一種商品,需要從低價值的窪地尋找高價值的土堆。而金融機構就是搬運工,並從中獲取中間價值蓬勃發展。
⑩ 明清時期,喬家興衰的原因是什麼
近期,央視一套播出的《喬家大院》引起了眾多觀眾對於晉商的興趣。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喬家經歷了怎樣的商業興衰?晉商研究專家、山西財經大學博士生導師孔祥毅教授在山西財經大學做了一次專題講座。
艱苦創業喬貴發
從明朝開始,晉商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了500年,喬家起家比較晚,是在清中期,它活躍了二百來年,只有一半的時間。雖然時間比較短,但是發家很快,而且衰落也比較晚,這是喬家與其它商幫不一樣的地方。喬家發展中有三個起到劃時代作用的人:喬貴發、喬貴發的孫子喬致庸、喬致庸的孫子喬映霞。他們三個在喬家歷史上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喬貴發,是喬家商業的創始人。他從小沒有父母,在舅舅家長大,但他舅媽對他不太好,別人也瞧不起他。因為他說話不是很利索,就是非常老實,很能幹活。大概在他青年時期、清乾隆六年,他去綏遠、包頭一帶做小買賣。剛出去的時候和一位姓秦的徐溝人先開草料鋪並經營豆腐、豆芽、燒餅、切面以及零星雜貨,後來又經營銀爐,打造婦女頭上戴的頭飾,兩個人同心協力,省吃儉用,苦心經營,加上待人接物態度好,生意才日見起色,慢慢就起家了。
當時並沒有正式字型大小,兩人覺得應該起個名字,商量以後起名為「廣盛公」。這是喬家第一個有名稱的商號。乾隆後期,喬、秦兩家把「廣盛公」改為「復盛公」,經營油、糧、米、面為主。後又開設了當鋪、估衣鋪、錢鋪,逐漸向外拓展。當時包頭就是個農村,是內蒙古游牧地區和中原漢族地區交界的地方。當時包頭的商會很大,代替
了政府的職能。這個地方勢力最強的就是喬家,一直壟斷著這里的貿易,資力越來越大,買賣越做越發達,財力越來越雄厚。後來,「復盛公」繁衍出許多子公司,最多時有14家,但許多財東抽大煙,逐漸撤走了資金,有人賣,喬家就買下來,到最後,秦家也撤資了,「復盛公」漸漸成為喬家的獨門生意。這是他的發家史。
中興家業喬致庸
喬致庸(嘉慶二十三年即公元1818年—光緒三十二年即1907年)享年89歲,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五個皇帝。他繼承祖業,分家的時候取號「在中堂」。「中」指的就是中庸之道。
喬致庸堅信中庸之道,所以他認為經商首先要重信用,第二講義,第三才是利。他按「信義利」這樣的主張來排位置,所以也受到了顧客的認可。經過二十年的奮斗,「復盛公」的根基鞏固,信譽日彰。光緒三十年為了擴大再經營,「在中堂」又獨立資本,在包頭增設了「復盛全」、「復盛西」。咸豐以後又增設了復盛菜園280畝及復盛協、復盛信、復盛油場等,統稱「復字型大小」,形成一個龐大的商業網路。「復字型大小」以其發達的商業促進了包頭的市場繁榮,對包頭城的形成和建設起了推動作用,故有「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之說。而「在中堂」則憑借包頭這些發祥地,壟斷、操縱內蒙古市場,進而把商業字型大小陸續延伸至平津、東北直到長江流域各大商埠。
光緒十年(1884年)喬家創辦了「大德通」、「大德恆」兩個票號。山西商人的商業發展,必然要有資金調度,需要貨幣支付,因此從經營資本分離出來一種專門進行貨幣經營的機構,就是金融機構。在山西創造的金融機構里第一種是當鋪,第二種叫錢鋪,第三是印局,第四是賬局,第五是票號。山西商人最早創造了這五種金融機構,其中票號生意做得最大,到了1900年以後成為了清政府的財政支柱。
自強不息喬映霞
光緒十年以後,晚清社會動盪,兵荒馬亂,生意不大好做了,但喬家仍然自強不息,最典型的代表是喬映霞,是喬致庸次子景儀之子,為喬致庸長孫,「在中堂」後期的家務主持人。
喬映霞事業心強,青年時代傾向孫中山資產階級革命。民國初年,「在中堂」由他當家,治家也很嚴格,兄弟成家後均讓其另立門戶,獨立為生。還自命齋名,如「自強不息齋「、「退思補過齋」、「知不足齋」等,能看到他的思想。在他執掌家務期間,「在中堂」的生意又有了一個大的飛躍。
喬家衰落始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1925年是北洋軍閥時期,1925年馮玉祥部隊向西北撤退,軍餉由包頭商號籌墊,喬家復盛公、復盛全、復盛西損失糧食300萬擔、還有銀元等,合計大約150—190多萬銀元。1937年10月,日本軍佔領包頭,復盛西、復盛公、復盛全3家當鋪和估衣店並入日偽新銀當;兩家錢庄並入日偽的同和實業銀行,資金、實物等一律交給了日本人,剩下少數商業苟延殘喘。那些少數的商業一直到1955年的「一化三改」,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資產改革結束,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