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大離岸金融中心有哪些
中國的四大金融中心分別是:香港,北京,上海,深圳
1、香港
首先,香港作為排名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全球金融中心,又是中國最大的離岸金融市場,理應排在國內金融中心之首。
2、北京
四大金融中心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北京極其的剋制,早在上世紀90年代時,就明確將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規劃給了上海,甚至說看著上交所和深交所如火如荼,到後來將創業板劃撥給深圳,北京也無動於衷,僅僅是承接了新三板的差事。
3、天津環球金融中心
天津環球金融中心位於天津市和平區,海河開發第三節點,它是一座集336.9米世界級地標寫字樓、一座各國首腦首選下榻的超五星級聖·瑞吉斯酒店(即津門酒店)、兩座世界商業領袖入住的國際公寓、一座配套的服務式公寓和國際精品商業為一身的具有城市地標性的高端城市綜合體。
4、重慶環球金融中心
重慶環球金融中心,,位於中國重慶解放碑中央商務區中心。項目總佔地面積約為5,8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為204,700平方米。建築高度為339米,為西部地區第一高樓,重慶環球金融中心裙樓定於2014年1月開業,塔樓定於2014年年底完工,總體定於2014年交付使用。
(1)四小龍亞洲國際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金融的核心是信用,是保障,是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的制度及法律體系,而要在國際上站穩腳跟還必須具備世界主流國家的運行規則和資本的自由流動。
單就資本的自由進出和流動來看,內地的任何城市短期類都無法取代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這也就是說,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中,如果在內地資本完全開放前,香港要是掉下來了,上來的也必然不是北上深,或許最得益的還屬新加坡。
香港並非一朝一夕成就今天的地位,金融規則的制定最早來源於英國。殖民時期,為了方便亞太區各個殖民地資本和貿易的統籌,香港金融中心的雛形便應運而生。
在90年代前,又因為全球產業鏈分工,亞洲四小龍迎來了高速的發展,香港自然也不例外,在這段期間,香港產生了一大批不錯的上市公司,香港的金融業也迎來了騰飛。
而後隨著香港的回歸,一國兩制又很好的保留了香港金融中心的根基,不僅如此,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國際資本也需要對當時封閉的中國進行資產配置。
❷ 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給我們提供哪些經驗
提及經濟轉型,就不得不提亞洲四小龍。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和香港先後三次承接以美國、日本為主的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成功使其自身產業結構遞次向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從而步入或接近了發達經濟的行列。其經濟增長的速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在世界范圍內絕無僅有。
但是,位於東亞的這幾個小小半島或島嶼,為什麼在這個時期能夠像希臘神話般迅速崛起?
「東亞奇跡」沒有共同模式
眾所周知,亞洲四小龍的地域面積都不大,人口稠密,經濟底子較薄弱,自然資源也不豐富,科技也不十分發達。它們的經濟騰飛在過程和手段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經驗。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道路,是它們的共同特徵。
但是,這並不能說它們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相同的。在政府幹預經濟上,香港開始是採取「自由經濟」政策,而新加坡則早就非常重視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干預。台灣和韓國雖然在政治體制、國家機器設置等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兩者在經濟發展的起點、階段、重點等方面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另外,即便都實行的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新加坡的出口導向,主要倚重於外國投資者帶來的技術創新,香港則主要得益於金融發展與自由貿易,而台灣和韓國,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起了關鍵性作用,台灣通過引進外國投資與當地企業合作的方式獲得技術,韓國則著重購買成套技術設備,在此基礎上進行模仿、改造、創新。
所以研究亞洲四小龍,人們最常用的是「香港模式」、「台灣模式」、「韓國模式」和「新加坡模式」,而沒有「四小龍模式」這種籠統的提法。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個資源匱乏、面積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萬的城市型島國。1965年剛剛建國時,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整個國民經濟水平非常低。但在短短幾十年裡,經歷多次經濟轉型後,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回顧新加坡經濟發展史,不難看出,差不多每十年新加坡就要進行一次經濟轉型。從上個世紀6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70年代的經濟密集型產業,80年代的資本密集型產業,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產業,一直到21世紀初發展為知識密集型產業。
新加坡轉型成功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即政府主導和引進利用外資。
政府幹預經濟是件非常微妙的事,如果幹預恰到好處,則能促進經濟發展,如果幹預不到位或過頭,則極有可能成為引起經濟動盪的根源。新加坡政府幹預經濟的成功可歸功於三點:第一,它採取的干預和調控方式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在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時候,它一般會出台一系列稅收、補貼政策,而不會以指令性規定直接干預。第二,對於國民相對公平的法律體制是新加坡經濟模式的核心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心。政府非常注重創造良好的環境,讓每個公民都有一個獲取公平待遇的機會,在新加坡,凡滿18周歲的公民只要踏入社會,政府就會提供一套舒適的公家住房。第三,新加坡政府的廉潔高效世界公認。據2009年透明國際調查結果,新加坡政府在廉潔程度上排世界第三。
外資在新加坡經濟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據了解,目前,有來自歐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國企業和科技夥伴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其中60%的投資者在新加坡設立了其區域總部。政府最新統計表明,在新加坡的GDP中,有42%由跨國公司創造。
引進外資,新加坡有自己一套做法。它有一個經濟發展局,負責向全球推銷新加坡,招商引資。還在美歐等世界各地常設招商引資機構,派駐「精英」,像間諜一樣長年累月搜索思考各類信息,走訪著名企業高層主管,說服投資者到新加坡投資。同時,它也非常注重修內功,引進外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是基本條件。它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引資政策,並且在不同時期靈活調整政策,從而幫助本國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新加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韓國模式
韓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經濟轉型升級,用了20多年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工業化歷程,一躍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崛起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漢江奇跡」。
韓國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經驗可概括為三點。首先,大力推行企業集團化和品牌價值戰略。為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20世紀70年代起,韓國政府採取各種財政、信貸、貿易等優惠措施,扶持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減少了資本的分散性和不節約性,提高了資本集中度。新產品開發的技術優勢加上成功的外觀設計,使得韓國不少產品成為世界著名品牌。韓國也已從一個典型的廉價產品製造商轉變為一個高端產品創造者。
其次,優先發展「戰略產業」。1972-1979年,韓國的產業政策傾向於重工業。確定了鋼鐵、纖維、汽車等十大戰略產業,保證了產業結構從輕紡工業向重工業的順利過渡; 20世紀80年代後,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韓國提出發展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進入21世紀,又把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韓國的重點發展產業,並出台了「促進信息化基本計劃」、「網路韓國21世紀」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半導體、液晶顯示器、移動通信終端機已成為韓國的主力出口商品。韓國還計劃在今後5年集中投資開發第四代移動通信、信息保護系統等核心技術,促使信息技術產業繼續成為拉動韓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的主要動力。
縱觀韓國產業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政府在特定階段採取的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產業政策。
再次,技術創新為韓國經濟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以技術進步為重點的創新驅動型發展模式推動了韓國核心競爭力和產業結構的提升。韓國技術創新經歷了由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歷程。經過多年發展,韓國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企業已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韓國政府通過採取制定鼓勵創新的財政金融政策和法規,積極營造創新環境,支持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等創新要素的創新活動,並且由政府出面,資助、協調、解決創新主體力所不能及的難題。
台灣模式
台灣在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三次重大的經濟轉型。第一次轉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間,由殖民經濟形態轉為進口替代工業發展階段,初步實現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第二次轉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點是大力發展出口導向經濟,形成外向型經濟體系。第三次轉型是從1986年以來,著力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到資本技術密集型,建立更加開放的自由經濟體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台灣提出自由化、國際化、制度化為主導的轉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動經濟轉型的政策措施。
台灣經濟轉型的成功靠的是技術。工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園、引進矽穀人才、風險投資及其優惠政策被稱為台灣經濟轉型的「五駕馬車」。這「五駕馬車」擰成一股繩,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台灣的經濟轉型。
成立於1973年的工研院,扮演的角色從技術引進、人才培育、信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過程,對於台灣中小企業的產業發展歷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等風雲人物都出自工研院,人稱「台灣總經理製造機」。
1976年開始籌建的台灣新竹科技園於1980年正式成立,是台灣最著名的科技園之一,也是孕育台灣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基地,促使台灣從一個低成本的製造中心成功轉變成為全球創新經濟的高附加值的製造中心。
除了重視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養之外,吸引優秀的海外人才回來創業是台灣科技人才的重要來源。新竹科技園規定允許科技人員用其專利權或專門技術作為股份投資。這一政策對激發科技人員尤其是台灣在海外的學子來園區創業的積極性具有重大意義。
在台灣的經濟轉型中,創投基金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早期台灣沒有引導基金,很多產業無法發展;台灣相關部門拿出92億元台幣,撬動240億元台幣的社會資本,投入到產業發展中去。
另外,台灣地區的創業投資業之所以能夠在20世紀80年代迅速起步,並於90年代蓬勃發展,得益於當局出台了稅收激勵政策。按照1983年出台的《創業投資事業管理規則》及相關稅收政策,經核准設立的創業投資公司,除創業投資公司本身免徵資本利得稅之外,對投資創業投資公司滿兩年的股東,按所投資金額的20%抵免其個人或法人的所得稅。所以這項優惠政策也被看成是推動台灣經濟轉型的「五駕馬車」之一。
香港模式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在1970年以來,從玩具和成衣紡織加工貿易發家,促進整個經濟的繁榮。香港地小人多,但巔峰時期外貿經濟做得風生水起,外向經濟積累的財富數額驚人,成就一批資本大鱷如李嘉誠、霍英東的崛起。1983年起,港英政府啟動聯系匯率制度,並為高度自由的市場體系提供相對清廉的政府服務,引發國際資本紛紛入港,成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期,香港加工製造業開始應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向內地遷移,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一時間造就了南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
很多地方一直在模仿香港模式,但是多以失敗告終,原因在於沒有辦法克隆香港高度開放的自由市場、完善金融機制、最小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法制、廉政、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傑出表現。香港的市場經濟體制是經過百年發展和完善,才形成了現在的自由開放型模式。
香港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進出口的商品貨物不設關稅;對商品市場、生產要素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形成不加干預;對所有企業一視同仁,既不出台扶持政策也不對企業生產決策施加任何干涉,企業擁有完全自主權。
香港的自由貿易主義吸引和積聚了大量來自東西方商人的資金和人才。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形成了以本產品出口為支柱的工貿一體化發展的外向型經濟結構。
香港收集、整理和傳遞信息的機構及媒體很多,除官方公布的及各種新聞媒體提供的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半官方機構、世界各地駐港機構、工商團體、銀行、商業服務機構、公共網路等獲得。這些信息量大而且全面客觀的信息機構,保證了香港個人和企業能夠及時、准確、迅速而又低廉地獲得市場信息。
香港與其它四小龍成員最大的區別就是奉行政府積極不幹預的經濟政策。香港公有經濟微不足道,香港當局歷來避免對自由經濟的過多介入,但鑒於經濟發展多樣化的需要,在整體經濟運轉方面逐漸增強了指導性功能。一方面,通過增設有關的官方部門和興辦一批半官方機構,不斷擴大非官方工商團體和私人企業之間的聯系,協調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強財政金融政策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和調節力度,並通過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各種服務和提出一些計劃性建議間接地扶助和影響產業發展。
崛起與儒家文化無關
上世紀70年代歐美經濟不景氣,而亞洲四小龍卻實現了經濟騰飛,創造了「東亞奇跡」。於是一些推崇儒家文化的人開始對亞洲四小龍的崛起追根溯源,並得出了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龍崛起的結論。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同屬儒家文化圈的中國內地和越南朝鮮沒有同期崛起?韓國、新加坡、香港、台灣都在近代有過一定程度的被殖民歷史,它們的儒家文化還是我們理解的儒家文化嗎?它們的文化中歐美文化滲透了多少?
先說香港文化,香港的繁榮得益於殖民地統治下自由貿易港的地位,以及從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英美化。香港文化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綜合體,有本土的華南文化,更有菲律賓文化、英美文化、日本文化、台灣及韓國文化,所以與其說香港文化是儒家文化,不如說是各種中西文化的嫁接和融合。
再說台灣文化。台灣的文化也非單一儒家文化,其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的基礎不容忽視。歷史上台灣又受荷蘭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和美國佔領文化的影響,所以在其經濟崛起的過程中,西方的管理體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韓國文化與儒家文化根源很深,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日殖民統治和美國佔領後,韓國文化已經走向多元化。韓國西江大學中國文化學系副教授李旭淵總結稱,拌飯是韓國文化的象徵。韓國文化就是拌飯的文化,就是把很多東西摻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
至於說英語、全盤接受英國法律的新加坡,就更難說是儒家文化一統天下了。
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背後的文化,是多種文化的拼湊和融合,不能說與儒家文化完全無關,但也沒有得到科學論證的必然聯系。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龍之說難逃牽強附會之嫌。
❸ 亞洲四小龍指的是哪四個國家
「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
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都不是國家,是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不少國家陷入衰退。這四個成功發展且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體,其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使其安然度過危機,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
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迅速走上發展道路,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國際社會普遍皆視亞洲四小龍為發達國家及地區。
(3)四小龍亞洲國際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香港、台灣、新加坡、韓國都屬於幅員不大、工礦資源很少,但地理位置優越且同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並均為東亞或東南亞強國(或地區),政治中心也都是亞洲數一數二的大城市。它們的經濟發展具有一些鮮明的特點:
①增長速度快。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 ,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都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擴張迅速 。台灣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韓國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年出口總值是1965年的20多倍。
其間中國大陸在1972年後,海上貿易逐漸得到解封,急需補充工業產品,從這時起陸續有四小龍產品開始進軍中國大陸,使其工業產品更加日益猛增,它們長期的繁榮實質與開始擁有中國這個市場密不可分。
③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降為1985年的15% ,工礦業從16.5%上升為33.4% ;中國台灣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降為1978年1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為40.3%。香港與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為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
⑤失業人數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降到4%以下,收入分配與歐美等國相比較為平均。
❹ 我說新加坡經濟發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哪裡不對嗎
新加坡作為一個典型的城市國家,以「花園城市」著稱,因她的繁榮、整潔、娛樂、民風、氣候、著名景點吸引著遊客紛至沓來。新加坡孕育了亞洲四小龍之一,並成為繼紐約、倫敦和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國家領土面積很小,人口很少,但是在亞洲甚至是全球范圍內都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就讓以下的新加坡在亞洲甚至是全球范圍內的排名告訴你,這個城市國家到底有多牛?
生活質量亞洲最高美世咨詢(Mercer)《2015全球城市生活質量排名》
教育素質全球排名,新加坡教育名列榜首
【全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5年】
星雲海國際專業辦理聖基茨·尼維斯、塞普勒斯、多米尼克、安提瓜·巴布達、萬那杜、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加拿大、葡萄牙、西班牙、希臘、馬來西亞、比利時、菲律賓、甘比亞、萬那杜等國家和地區的移民投資項目,並與多國政府及相關機構建立了廣泛而密切的合作關系,享有豐富的移民資源,助力高凈值人士實現移民願望。
❺ 亞洲四小龍是哪些國家以及地區
亞洲四小龍是:新加坡,中國的香港、中國台灣、韓國。
四小龍簡單介紹:
1,新加坡共和國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也是一個城市國家。該國位於馬來半島南端,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其南面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隔,北面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並以長堤相連於新馬之間。
新加坡是全球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並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新加坡是亞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2,中國台灣
台灣是中國地區,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大陸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在經貿方面以高科技產業賺取外匯優先,於1970和1980年代與香港、新加坡及韓國並列為亞洲四小龍,經濟發展迅速,於90年代躋身發達地區之列;無論人均所得或人類發展指數均與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及地區齊平。
3,中國香港
香港現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1842年至1997年,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地處珠江口以東,北接廣東深圳市,南望廣東珠海市的萬山群島,西迎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也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4,韓國
韓國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未來11國中唯一一個發達國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韓國經濟被稱為漢江奇跡。
1963年韓國人均GDP只有100美元,到2005年卻超過16,000美元,增長高達160倍。截至2005年韓國的資訊科技產業多年來一直執業界之牛耳,除高速互聯網服務聞名世界外,內存、液晶顯示器及等離子顯示屏等平面顯示裝置和行動電話都在世界市場中具領導地位。
(5)四小龍亞洲國際金融中心擴展閱讀:
亞洲四小龍促成因素:
對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有以下因素:
1,外部世界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導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科學技術革命使發達國家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工業,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正好發展勞動密集工業。東亞地區的穩定也使它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上。
2,實行正確的經濟政策:台灣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放棄凱恩斯主義政策,採用貨幣貶值以利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並刺激居民儲蓄以增加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仿效台灣貨幣貶值提高利率等方法。新加坡與香港則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3,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都為經濟發展創造各方面的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適當進行經濟管理。
4,中華優良的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同屬中華文化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注意發揚了注重教育、甘於吃苦、勤儉節約等傳統。
5,西方價值觀影響:香港與新加坡受到英格蘭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各方面都深受影響;而台灣和韓國則是在1950年代以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和西方價值體系及經濟體系接軌。
❻ 亞洲四小龍是哪幾個國家
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
1、韓國
韓國(Korea),全稱大韓民國(대한민국/大韓民國Daehan Minguk),簡稱韓國(한국/韓國 Hanguk),又稱南韓、南朝鮮。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是位於東亞朝鮮半島南部的共和國,國名來源於古代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辰韓、馬韓、弁韓),英文名Korea源於古名「高麗」。韓國的行政首都是世宗,總統府和國會目前仍在首爾,韓國成為擁有兩個首都的國家。
新加坡是亞洲的發達國家,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為「國家資本主義」。根據2014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亞洲重要的服務和航運中心之一。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成員國之一,也是世界貿易組織(WTO)、英聯邦(The Commonwealth)以及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 成員經濟體之一。
❼ 亞洲金融危機和四小龍分別是什嗎
亞洲金融危機是發源於東南亞地區,在1年多時間內席捲了全球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其過程如下: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亞洲四小龍指韓國、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的總稱,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60-70年代經濟飛速成長,但在這之前他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地資本和技術,利用本地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迅速走上工業化道路,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引起世界矚目。
❽ 亞洲四小龍是哪幾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
「亞洲四小龍」是指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亞洲的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韓國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一躍成為全亞洲發達富裕的地區。
1998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不少國家陷入衰退。這四個成功發展且位於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體,其極為成功的經濟發展過程和經驗使其安然度過危機,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典型例子。 它們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迅速走上發展道路,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國際社會普遍皆視亞洲四小龍為發達國家及地區。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中稱為「Four Asian Tigers」(亞洲四虎),另有「亞洲四小虎」(Tiger Cub Economics)則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個亞洲新興的國家,其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20世紀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為名。
「亞洲四小龍」在英文里的翻譯是"Newly In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即「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都譯為NIE,很少用直譯。
從北至南依次為: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
❾ 亞洲有國際金融中心嗎分別是什麼
現在是 中國的 上海。最新世界金融城市排名第三。- -。雖然感覺這個名次有點虛內。【第一 紐約容 第二 倫敦】 當然還有 香港還有 日本的 東京 亞洲四小龍的泰國 經濟大不如過去 而且發展遲緩。曼谷的金融中心地位也滑落不少。韓國的首爾是新興的金融中心。不過現在遠沒有跟前面幾個叫板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