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促進中韓金融服務

促進中韓金融服務

發布時間:2021-02-08 13:33:05

1. 怎樣通過中韓文化交流促進各自的經濟發展

你好,
通過中韓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對方企業的相關信息,產品價格及銷量、渠道。
故有需要的地方就採取,這樣相互地促進。

2. 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中韓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與韓華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共同出資,經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成立的,第一家總部設在杭州的中外合資壽險公司。公司注冊資本金5億元人民幣,主要經營人壽保險、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務。
中韓人壽奉行創新為魂、客戶為尊、正道為本的價值觀,追求通過專業壽險服務為客戶提供風險保障,進行財富管理。
中韓人壽信守客戶為尊、服務終身的經營方針,堅持文明經營和誠信經營。對客戶需求的積極響應是公司的最高服務准則,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是公司的價值體現。
中韓人壽以其獨特的競爭力和獨到的專業性為基礎,立足浙江,面向全國,推行本地化戰略,在主動適應中國壽險市場環境變化的前提下,謀求全面融入本地經濟發展;中韓人壽積極探索先進的服務模式,發掘壽險服務與客戶需求的切入點,通過更加人性化、更加專業化的保險服務,成為廣受客戶信賴的金融企業,立志將中韓人壽打造成為專業領先、社會信賴、充滿活力的保險品牌。
中韓人壽將通過自身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服務范圍,增進客戶的價值保障,用客戶的認同和贊賞鋪設一條保障客戶富饒生活,並促成自身跨越為卓越的金融服務集團的康莊大道。
法定代表人:葉秀昭
成立日期:2012-11-30
注冊資本:10000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浙江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30000058329896H
經營狀態:存續
所屬行業:金融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中外合資)
人員規模:100-499人
企業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新業路8號華聯時代大廈A幢23-24層
經營范圍:在浙江省行政轄區內及已設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內經營除法定保險以外的下列保險業務:(一)人壽保險、健康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險業務;(二)上述業務的再保險業務。(憑有效《保險公司法人許可證》經營)***

3. 關於中韓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論文

一、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4. 日中韓經貿促進協會的資料誰有 要【一般財團法人】的,最新的。有網址最好。

網路上就有 http://ke..com/view/3570639.htm

官網也有 http://www.japanchinakorea.org

一般財團法人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
英文名稱: Japan China Korea International Tarde
英文簡稱: J C K
本部地址: 日本國東京都千代田區外神田3-3-3秋葉原槙町ビル6F
協會簡介
一般財團法人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是日、中、韓三國經濟界和媒體界為促進亞洲經濟貿易發展與合作而建立的財團法人,是日本對華經貿促進團體之一。
編輯本段協會的宗旨
積極發展日中韓三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三方貿易及經濟技術的合作,真正實現日、中、韓新干線經濟圈。
協會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加強會員的自律管理,促進會員的誠實守信,規范運作,充分發揮協會與會員之間傳導和橋梁作用,努力促進相互交流,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不斷加強協會的內部的制度建設,推進協會的自身品質,使一般財團法人 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在各方面能夠穩步、健康的發展。
編輯本段業務內容
幫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進行國際級的合作。雙向代理日、中、韓三國之間的商貿產品進入對方國家,進行推廣行銷。
聯合有實力的金融集團、國際財團,有效推動企業在異國投資、金融買賣及不動產的開發等。
積極為中國的省、市、區和大小企業進行招商,推進並促成相互間的合資、合作和開拓市場。
利用協會在日中韓三國具備的強勢媒體,整合國際高端人脈資源,積極幫助會員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形象、品牌策劃,從而擴大企業影響,提高知名度。
利用各種優惠政策,資源管道,幫助會員企業進行各種事業市場調研、展示、宣傳等服務。
代辦日中韓三國企業在海外設立公司、分公司,提供法務相關的諮詢、人才輸出、培訓等服務事業。
編輯本段協會會長
*本協會會長 *日本周南市議會會員島津 幸男[1]
1969年 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
1969年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入社
1973年倫敦大學入學
2007年 當選日本國山口縣周南市市長
2011年 退任日本國山口縣周南市市長職位
2012年 就任一般財團法人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代表理事
2012年5月 以候選第一名再次當選日本國山口縣周南市議會議員[1]
2012年6月 任一般財團法人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會長
編輯本段協會理事長
褚娟
褚 娟[2]
2006年 株式會社NaviJ&C代表取締役
2012年 一般財團法人日中韓國際貿易促進協會就任代表理事

參考資料 1.島津幸男的維基網路.維基網路[引用日期2013-03-25] .2.褚娟的博客.新浪[引用日期2013-03-25]

5. 中俄、中韓貿易迅速發展的原因

中韓貿易發展的簡要回顧

中國與韓國為友好近鄰,交往歷史淵源流長,文化背景極其相似,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並且,目前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也為兩國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自1992年8月中韓兩國正式建交以來,貿易形式從間接貿易轉為直接貿易,貿易額迅速增加。中國成為繼日、美之後韓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而韓國也保持了繼日、港、美之後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的地位。與之相伴隨,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特別是韓國企業在華的投資,從1992年正式起步至今,已形成了遍地開花的局面,占其海外總投資的20%以上。1992~1998年七年間,中國累計實際利用韓國直接投資75.7億美元,成為韓國的第一大投資對象國,而韓國在所有來華進行直接投資的國家中,也占據了第七大投資來源國的地位。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帶動了大量原材料、技術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從而大大促進了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中韓貿易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中韓貿易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快速發展過程,取得這些成就當然可賀,但也屬正常。隨著中韓貿易基數越來越大,發展漸趨成熟,其間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有必要找出問題,分析原因,以便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採取應對之策。

(一)中韓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中韓雙邊貿易在宏觀層面上存在較直觀的問題有:

1.貿易增長乏力直至為負

1992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的四年中,雙方貿易可謂是大踏步前進,每年貿易增長率均在40%以上。但到1996年,由於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外經貿政策法規,加上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使我國企業的出口積極性下降。韓國作為我國的第四大出口市場,對其出口必然受到影響。同時,在雙方貿易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韓資加工貿易型企業,在出口利潤下降的情況下,進口積極性也受到波及,從而使中國從韓國的進口貿易也有所放緩,致使雙邊貿易增長率從1995年的44.8%下降至1996年的17.7%。1997年,局勢有所好轉,雙邊貿易出現恢復性增長,增幅達20.3%,但已與1996年以前的增長勢頭不可同日而語。1998年,雙邊貿易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韓國還是當事國之一,這樣,中韓貿易的增長步伐戛然而止。從1998年年底的統計數字看,雙邊貿易出現了史無前例的負增長,降幅達11.6%。1999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雖有所恢復,但增長速度並不快。

2.貿易不平衡趨勢漸大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韓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是越來越大的,到1997年已達到58.1億美元,佔到從韓國進口商品總值的38.9%。尤其是1997年下半年韓國發生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一些大宗商品如纖維製品、農礦產品、電子零部件等跌幅更為突出,1998年中國對韓出口額僅為61.7億美元,比上年下降31.3%。同時,韓國對中國的出口也不及預料的好,半導體、汽車、機床、船舶、通訊設備等工業品及家電等一般消費品的對華出口上半年還有大幅增長,下半年就逐步萎縮,到年底,對華出口總計149.9億美元,增長僅0.4%。1998年全年雙邊貿易中中方逆差達87.2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1999年上半年,中方的貿易逆差仍有擴大的趨勢,為44.6億美元。筆者認為,兩國貿易不平衡的存在是難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這種不平衡持續存在並一味擴大,終將會影響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

3.韓國對華投資出現「縮水」

1997年以前,韓國對華投資的整體規模每年都在擴大。正當中韓兩國努力促進雙方經濟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時,金融危機的爆發使這一演進急速凍結。1998年韓國企業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僅為1309個,實際投入資金18.03億美元,分別比上年減少了25.3%和15.9%,特別是一些回收期長、規模較大的項目都面臨壓縮投資、延期投資或予以撤資的情況。此外,大量韓企的駐華分支機構、商社等紛紛撤離。由於中韓雙邊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通過在華的韓資企業承擔的,投資的大規模「縮水」勢必會影響目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雙邊貿易的發展。

(二)對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上述比較直觀的、表象化的問題必然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這些原因概括起來大體有這么幾個方面:

1.亞洲金融危機是造成目前困境的罪魁禍首

1997年8月一場以韓元加速貶值和股指深幅下瀉為表徵的金融危機開始席捲整個韓國,使韓國國內經濟一片混亂:許多大企業集團相繼倒閉或陷入困境;資金周轉困難;失業人口激增;銀行拒開進口信用證。在此形勢下,韓國企業當然無法進行正常時日的進口。而我國在這次亞洲金融危機中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相對增加了出口成本。韓國企業給中國的訂單明顯減少,而轉向從東南亞國家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我國對韓國的出口大幅下挫的局面。另一方面,韓國政府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借韓元貶值之機,加大力度增加出口,貿易盈餘由負變零,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韓國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必然受到韓國進口產品的沖擊,這樣就使雙邊貿易的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理論上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應保持強勁增長勢頭,但由於擔負雙邊貿易的相當多企業是在華從事進出口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所以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其進口積極性也有所降低,進口增幅還小於出口降幅;再加上我國國內需求萎糜,導致進口需求減弱,使韓國的對華出口並未出現大幅攀升,故雙邊貿易額總體上出現下滑局勢。

上述同樣的原因,使韓國企業到中國投資的成本增加,而多數韓資企業都把「降低成本」作為來華投資的首選動機,這樣,韓國的對華投資必然會大幅減少。況且,韓國企業面臨國內經濟蕭條的情況下,缺少資金來源,也無暇進行海外投資,從而使對華投資出現了「縮水」現象。

2.進出口商品結構差異是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於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國際貿易比較優勢原理,中韓傳統貿易在宏觀層面上確實符合這一理論的要旨,即中國向韓國出口初級產品或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原材料、農礦產品、紡織服裝、皮革等,而韓國則向中國出口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工業製成品,如化工產品、電子通訊設備、機電產品等,即使中國向韓國出口一些電子產品,也多以零部件為主。正是這種較單純建立在技術層次差異基礎上的商品結構,使中韓雙邊貿易本身就存在不平衡的因素。再者,從總體上看,中國向韓國出口的商品與從韓國出口的商品相比,其價格彈性相對要高。在國際市場發生波動時,前者更易受到沖擊或影響。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大量廉價商品充斥國際市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的相對提高必然會喪失較大份額的市場。換言之,即使在韓國不是危機當事國之一的情況下,這種貿易結構的差異也會使貿易差額更加擴大,不平衡局勢更加嚴峻。總之,這種以垂直分工為基本特徵的進出口商品結構是造成雙邊貿易不平衡並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3.韓國在華投資的特徵因素也是雙邊貿易下滑的原因之一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70、80年代其發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國內工資成本也快速上升,某些一般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削弱,部分勞動密集型工業及部分重化工業(如水泥)也逐漸歸入了夕陽產業之列。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新興產業如電子、生物工程、航空等產業的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升級,積極採取措施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而中國與韓國地域相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勞動力成本又低,農礦資源豐富,自然成為韓國進行該類產業投資的首選對象。據統計,韓國對華投資中有60%以上集中於紡織服裝業、電器組裝業、木傢具及鞋類、皮革等勞動密集型製造業。這是韓國在華投資的產業特點。

再從單項投資規模看,韓國對華投資項目多為中小型項目,投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下的約佔70%。1998年所吸引的1309項韓國直接投資平均規模僅為137.8萬美元,不僅低於韓國海外投資的平均規模,也低於所有來華投資的平均規模(229.6萬美元)。

由於中韓貿易中有相當部分是由在華韓資企業承擔的,上述兩大特徵的存在,導致雙邊貿易增長的後勁明顯不足,也導致在華韓資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差。目前,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竟爭越來越激烈,多數中小韓資企業不堪重擊,普遍面臨經營困境。由於在華韓資企業所表現的這種脆弱性,使由投資所帶動的原材料、生產設備及產成品的進出口受到很大影響。此外,由於韓國對華投資的行業及規模特點的存在,必然會出現許多韓資企業在管理中一味強調降低成本的情況,從而導致勞資雙方矛盾的激化,這也影響了雙方貿易及投資的發展。

三、知難而進,積極應對

從長遠看,中韓貿易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雖然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其發展的基礎如文化類似、地域相近、經濟互補等依然存在。特別是韓國經濟,目前雖受一時之困,但那些曾創造經濟奇跡的諸多因素如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烈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等並未喪失,並將為韓國走出危機發揮積極作用。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一重要市場。並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所奠定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而要本著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採取相應措施以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當然,要長期穩定地發展中韓貿易,關鍵還是要擴大中國對韓國的出口市場,為此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傳統產品多屬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目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激烈,受沖擊最大,因此加快我國對韓國出口商品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雖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很明顯。為此,一是要拓寬貿易范圍,實現出口商品的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日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故可加大這類產品如機電產品零部件及產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對韓國的出口。二是要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住乃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高創匯產品。同財,也希望韓國方面結合我國工業化建設及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更多地向中國出口原材料、石化產品及成套設備等。總之,雙方既要注重眼前利益,又要考慮長遠利益,促進雙邊貿易健康發展。

(二)大力發展中韓兩國的技術貿易

70年代,韓國側重於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如重化、汽車等工業,故其在許多領域的應用技術已具相當水平。若能從韓國引進該類技術,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都相當有益。而中國在航空航天、微電子技術、生物工程等尖端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上具有自己的優勢。因而雙方在技術合作中的發展潛力很大,雙方可加強技術領域的合作,共同開發研製新產品,提高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帶動雙方商品貿易的發展。

(三)推動兩國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向更高層次邁進

在韓國的對華投資方面,一是應注意調整韓國企業的投資方向,使韓國企業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增加對高新技術產業、能源、交通、農業開發等領域的投資;二是改善韓資企業的規模結構,提高大企業集團來華投資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國在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搞好政府服務方面多下功夫。這樣,韓國大企業集團也會從長遠、全球眼光認真研究中國市場的投資價值,繼續加快來華投資的步伐。此外,中韓兩國也要注意加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合作,從而使韓國的對華投資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格局。此外,中國也要加快向韓國投資的步伐。目前,雙方的資金流動更多地表現為韓國對中國的單向流動,不利於雙方合作的持久穩固發展。隨著中國多層次、多方位、多形式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走出國門到海外投資辦廠定會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韓國作為中國地緣相近、文化背景類似的友好國家,也會成為中國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地區之一。故中國企業應盡快改變那種僅在韓國設立貿易辦事處的作法,加大對韓國的生產性投資,這樣不僅可以使雙方合作更加深入均衡,而且可以帶動對韓國的出口,減少中方逆差,從而促進貿易的均衡發展。目前,韓國政府正積極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放寬對外商投資的限制,為中國企業進入韓國資本市場提供了時機。特別是韓幣貶值及工人工資水平下降,使外商投資成本降低,也為中國的對韓投資提供了現實性。

(四)加強政策扶持力度,防止中韓貿易繼續滑坡

一方面,中國企業除了積極利用已有的優惠政策如紡織品退稅率由9%提高到11%等等外,國家也應給傳統市場的出口更多的扶植:增加出口信貸規模;簡化出口退稅手段;為來華投資的韓國大企業集團提供資金支持等等。另一方面,希望韓國政府從雙方長遠利益出發,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貿易壁壘。值得欣慰的是韓國政府已開始著手這方面的工作,如韓國財政經濟部宣布自1999年1月1日起將徵收調節關稅的中國38種產品減少為19種,大幅下調對鱔魚等10種產品的調節關稅率,對生鐵等不再徵收配額關稅。相信,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貿易滑坡的局面會得以扭轉。

6. 研究中韓貿易有什麼意義

1.韓國經濟實力強、產業結構合理,是中韓貿易發展的有力支撐
韓國自20世紀60年代成功地實施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經濟上一直保持雙位數的增長,被稱為「漢江奇跡」。1996年韓國正式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邁入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雖在1997年的經濟危機受到了重創,但在韓國政府的帶領下,經濟很快得以恢復。1999年增長10.9%,2000年增長9.3%,2002年增長6%,2001年GDP已經達到4422億美元。
韓國的工業結構十分合理,尤其在電子產品業、信息及通信業、半導體業、汽車業、鋼鐵業、造船業、紡織工業、零件和材料工業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國家和企業競爭力。韓國是世界上第四大電子產品製造國,大字、三星等公司擁有數字電視和等離子顯示器等關鍵技術。韓國鋼鐵工業就鋼產量而言居世界第六位。POSCO是世界上最好的鋼鐵公司之一。韓國的汽車總產量居世界第五位。韓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廠,韓國造船工業以建造技術尖端的LNG船聞名世界。自1999年的金融危機後,韓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將信息和通訊產業培育成為國家支柱產業之一。
韓國也是一個貿易大國,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出口增長率居世界前列。從1964-2000年,韓國出口平均每年增長22.4%。自1992年以來,半導體已佔到韓國出口產品的最大比例,汽車和船隻也是主要的出口產品。隨著信息全球化和IT技術的蓬勃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計算機和無線通訊設備的出口有了突發性的增長。2001年,韓國出口總額達到1504億美元,進口總額達到1411億美元,貿易總額列世界第13位。2001年底的出口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5.6%。
但在韓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另一些矛盾也日漸突出。韓國面積9.9萬平方公里,人口4800萬,市場相對狹小,其發達的產業與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需要通過貿易等渠道解決。韓國的人力成本已相當高,據有關資料顯示,韓國的薪資水平差不多是中國的8倍左右。韓國工人每小時平均薪資為7.75美元,而中國勞動力資源充沛,中國工人平均數為0.92美元。韓國也需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貿易結構來解決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因此,兩國通過貿易關系的發展進行資源組合,將有利於經濟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2.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景為兩國貿易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經濟總量大,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提高很快。2002年GDP為11587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市場容量大,現有13億人口,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經濟發展快,發展潛力大,機會多。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2002年利用直接投資居全球第一,對外貿易額超過6200億美元,成為世界第5貿易大國。
加入世貿組織後,為韓國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契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逐步取消貿易壁壘,全面開放市場,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將逐步實行零關稅,這些非常有利於韓國產品對華出口,尤其是IT產品出口規模的擴大。根據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的報告,中國入世後,韓國對中國的IT產品出口將平均每年增加6億美元。
中國經濟穩定而快速增長將使兩國貿易擴大。21世紀是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時期,今後我國經濟將繼續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僅為我國的出口提供了豐富的貨源,也為進口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據分析預測,中國未來10年,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態,市場容量會越來越大。韓國只要繼續保持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預計到2010年時,兩國的貿易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
北京申奧成功、上海申博成功,中國開發西部戰略等等,都將為韓國貿易提供巨大的商機。北京申奧成功後,將投資338億美元進行相關建設。韓國有過成功主辦1988年奧運會、2002年韓日世界盃的經驗,且鄰近中國,因此,韓國企業將獲得許多投標的機會。韓國產業資源部分析,由於北京奧運會的需求,韓中貿易規模將達到1000億美元。特別是韓國對中國出口將以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對中國出口額將達到565億美元,為現在的3倍。同時,中國開發大西北戰略正在實施,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市場巨大,而且在開發初期,有著一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因此,隨著我國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經貿規模將擴大,包括在利用西部勞動資源、西部基礎設施以及西部能源開發等投資項目中,韓國都很有可能占據一定份額。
此外,中國正在逐步開放金融、商業、旅遊等服務領域,可以預計,兩國服務貿易也將會得到較快地發展。
3.兩國貿易結構存在巨補性
由於中韓兩國經濟發展及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性,形成了產業結構不同優勢,從而使得貿易結構存在著互補性。中國對韓國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紡織原料及製品,礦產品也是對韓出口的主要產品。2001年中國紡織原料及製品、機電音像設備及部件、賤金屬、礦產品、化工和穀物等六大類商品占我國對韓出口總額的78.20%。
韓國對我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有機化學品、電子產品、油類製品、編織物、鋼鐵製品、工業用電子產品、一般機械、皮革及皮革製品等。近年來,韓國電子產品、鋼鐵製品、一般機械等高附加值工業產品出口量穩步上升。2002年,韓國對華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增長點來自計算機、半導體等IT產品,其中,半導體出口增長96%,計算機增長160%。
此外,兩國地緣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價值取向,經濟聯系歷史悠久,這種淵源使中韓兩國貿易合作十分容易。

7. 中韓自貿區是什麼意思

中韓自貿區談判來於2012年源5月正式啟動,旨在為兩國貨物貿易提供製度保障,拓展電子商務、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等新興戰略服務領域的合作,共同構建一個規范穩定可預期的框架。建立中韓自貿區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力促進亞太區域一體化。2015年2月25日,中韓雙方完成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本的草簽,對協定內容進行了確認。至此,中韓自貿區談判全部完成。
2015年6月1日,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簽署,標志著中韓自貿區建設正式完成制度設計,即將進入實施階段。中韓自貿協定創新性引入地方經濟合作條款,明確將中國威海市和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作為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發揮示範和引導作用。
2015年12月9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與韓國駐華大使金章洙交換外交照會,中韓雙方共同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將於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並第一次降稅,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稅。中韓自貿協定(FTA)終於落地生根。

8. 什麼是中韓自貿區

中韓自貿區談判於2012年5月正式啟動,旨在為兩國貨物貿易提供製度保障,拓展電子商務、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等新興戰略服務領域的合作,共同構建一個規范穩定可預期的框架。建立中韓自貿區具有里程碑意義,將有力促進亞太區域一體化。2015年2月25日,中韓雙方完成中韓自貿協定全部文本的草簽,對協定內容進行了確認。至此,中韓自貿區談判全部完成。

2015年6月1日,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簽署,標志著中韓自貿區建設正式完成制度設計,即將進入實施階段。中韓自貿協定創新性引入地方經濟合作條款,明確將中國威海市和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作為地方經濟合作示範區,發揮示範和引導作用。

2015年12月9日,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與韓國駐華大使金章洙交換外交照會,中韓雙方共同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政府自由貿易協定》將於2015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並第一次降稅,2016年1月1日第二次降稅。中韓自貿協定(FTA)終於落地生根。

閱讀全文

與促進中韓金融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漢天下融資 瀏覽:109
170000韓幣換算人民幣 瀏覽:197
孟加拉2值多少人民幣 瀏覽:194
貴金屬微信騙局嗎 瀏覽:579
澳元200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898
鏈農融資情況 瀏覽:784
外匯買3手怎麼買 瀏覽:264
穩定增長股票 瀏覽:145
融資租賃香港上市 瀏覽:153
和信理財是非法集資嗎 瀏覽:631
平安銀行貸款協議 瀏覽:273
外匯win系統 瀏覽:161
基金交易賬號身份證升為 瀏覽:791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
主要外匯交易商 瀏覽:347
三年前信用卡連續逾期還能貸款嗎 瀏覽:674
熱卷主力期貨吧 瀏覽:154
新手投資理財活動 瀏覽: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