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金融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是一個概念嗎
金融來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是不同自的,金融控股公司就其公司組織形態分析,主要是事業型控股公司或稱經營型控股公司,即控股公司作為母公司,其本身有其主營業務,同時控股兩個以上從事不同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這類公司具體可分兩種:
(1)工商企業控股了金融機構,如首創集團、東方集團、海爾集團等企業。
(2)由金融企業控股其他金融機構而形成的控股公司。
『貳』 金融控股公司容易造成壟斷么
是容易造成壟斷,但對經濟而言弊大於利。特別是像中國目前這樣的權貴經濟與官僚經濟橫行無忌的狀態,幾乎會終結中國經濟的前途。
陳思進先生在一文中就有論述。在14世紀早期,威尼斯是歐洲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其經濟的核心是「colleganza」,這是聯合股份公司的一種基本形式,其創立目的是為單一的貿易活動提供財政資助。「Colleganza」這種形式的卓越之處在於,它為新進者敞開了經濟大門,讓敢於冒險的實業家可以和為他們的商業航行提供資助的成功商人一起共享金融回報。
今天,我們認為社會流動性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屬於社會上層,流動性也意味著競爭。1315年,當威尼斯城邦的經濟實力到達其鼎盛時期,上層階級設法保住他們的特權,他們通過出版《金書》(Libro d』Oro)這一貴族階層的官方登記名錄來正式阻止社會流動性。如果你的家族不在上面,你就無法加入這個城市的寡頭統治集團。
這個政治變動其實始於《金書》出版的二十年前,其所帶來的驚人改變被威尼斯人稱為「完結」(La Serrata)。沒過多久,政治「完結」就轉變為經濟「完結」。在寡頭統治者的控制下,威尼斯逐漸削減了新進者的商業機會,最終,「colleganza」受到禁止。處於統治地位的精英階層這樣做是為了保全其自身的短期利益,但長期看來,「完結」意味著統治者階層踏上了一條終結之路,更廣義地說,這也意味著威尼斯的繁榮盛世開始凋敗。到1500年,威尼斯的人口比1330年的人口還要少。而到了17世紀和18世紀,歐洲其他地區的發展更加突顯了威尼斯的持續衰退。
但威尼斯的故事表明,良性循環也可以被打破。得益於包容性體制的精英階層可能會受到誘惑驅使,轉而收起他們藉以上位的梯子。最終,他們的社會會變成一個榨取性的社會,他們的經濟也隨之失去活力。歷史上,美國的社會流動性曾高過歐洲,且美國的左右兩派都認為經濟開放性是國家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但最近的幾個研究發現,今天的美國人比歐洲人更難脫離他所出生的社會階層。美國中產階級的教育成就也停滯不前。超級精英階層把無限的資源撒到子女身上,而公共學校卻嚴重缺乏資金。這就是新的「完結」。
美國的「完結」還以一種更為明顯的方式呈現出來:經濟規則在向社會上層階級傾斜。今天的寡頭統治者所實行的裙帶資本主義遠遠比那時的威尼斯微妙,其運作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讓國家的稀有資源流向他們自己的方向。這就是米特·羅姆尼所發表的「47%的人依靠政府」這一言論的荒謬之處。事實上,正是位於經濟金字塔頂層那些人,特別是最頂端的那部分人,最能有效地獲取政府的支持——並讓別人為此買單。證據之一是2008年受到兩黨支持的、耗資7000億美元的華爾街援助計劃。證據之二是裙帶關系人群的復甦。經濟學家伊曼紐爾·賽斯(Emmanuel Saez)和托馬斯·皮凱迪(Thomas Piketty)發現,在2009年至2010年的經濟復甦期間,有93%的收入增長流入了納稅人中最富有的1%人口。其中最富有的0.01%把37%的上升收入據為己有,其家庭的收入增加幅度平均為420萬美元。
第二個表現方式更為直接:公司和行業竭力為自己謀取的稅收補貼、貿易保護和政府津貼。對兩黨來說,企業政策這塊肥肉確實是饕餮大餐:綠色能源公司和醫療保險公司獲利於這屆政府,而石油和鋼鐵公司則受益於喬治·W·布希的政府(George W. Bush)。當權者有進一步壯大實力的沖動,這不足為奇。競爭和公平的競爭環境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好事,但對個體商家來說則意味著艱辛。沃倫·E·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深諳此道。「真正卓越的企業必須擁有持久的『護城河』,以保護投入的資本賺取的豐厚回報,」他在2007年度的致投資者信中解釋道。「盡管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破壞』對社會大有益處,但它阻礙了投資確定性。」微軟公司(Microsoft)試圖通過排除競爭者來修築自己的護城河,直至法庭禁止這一行徑。甚至連蘋果公司(Apple)這個從開放型經濟中獲益匪淺的企業也試圖把自己研發的劣質地圖應用程序強加給iPhone 5的消費者。
在今天的美國,富有階層和社會其他階層之間的差距比美國鍍金時代(Gilded Age)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巨大。和過去一樣,今天的巨頭在尋求更大的政治發言權,以匹配自己的經濟實力。和過去一樣,如今最不可避免的危險是,他們會把一己私利和公共利益相混淆。財閥的政治崛起的諷刺之處在於,和威尼斯的寡頭一樣,他們威脅到了成就他們的體制。
那麼從以上這些論述,我們對照我們的中華民族從改革開放以來的放鬆管制,鼓勵中小企業、民資各種經濟體的競爭到目前各個行業的國企的壟斷,是不是和美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呢?
清華北大這些名校是不是越來越少的貧窮學生能夠進入?中下階層老百姓想憑自己的辛苦勤勞的勞動致富是不是越來越難。
改革開放早就了早先一批富有的人,當這些人越來越富有,並權貴階層齗钀一氣成為國民時期以來的新官僚資本主義時,這些富有起來的階層便逐漸終結中國版的「colleganza」,也會通過類似中國國特色的《金書》(Libro d』Oro)終結後來者走向富裕,最中國的表現形式就是壟斷越來越強,越來越難以打破,社會階層本固化,越加逾越。
『叄』 金融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來是指以銀行、自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為子公司的一種純粹型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中以銀行作為子公司的稱作銀行控股公司:這其中僅有一個銀行子公司的稱作單銀行控股公司,有多個銀行子公司的稱作多銀行控股公司;以證券公司作為子公司的稱作證券控股公司;以保險公司作為子公司的稱作保險控股公司;而同時擁有銀行、證券、保險兩種以上子公司的稱作金融服務控股公司。例如美國的花旗銀行集團、日本的瑞穗金融集團等。巴塞爾委員會在其發布的《對金融集團的監管》文件中,將金融集團定義為:主要從事金融業務,並且至少明顯地從事銀行、證券、保險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經營活動,受兩個或兩個以上行業監管當局監管的一類企業集團。
『肆』 請問一下金融控股公司是什麼意思
一、公司法中沒有關於集團的概念。但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存在集團公司的概念。集回團公司,答在國家有關規范性文件中均稱為企業集團,但在工商注冊時,一般稱為某某集團公司。第二、最早關於設立企業集團,並對企業集團給出定義的國家規范性文件,是這樣定義企業集團的:第一企業集團是適應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需要而出現的一種具有多層次組織結構的經濟組織。它的核心層是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照章納稅、能夠承擔經濟責任、具有法人資格的經濟實體。第二.企業集團是以公有制為基礎,以名牌優質產品或國民經濟中的重大產品為龍頭,以一個或若干個大中型骨幹企業、獨立科研設計單位為主體,由多個有內在經濟技術聯系的企業和科研設計單位組成;它在某個行業或某類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較強大的科研開發能力,具有科研、生產、銷售、信息、服務等綜合功能。法律依據:《企業集團登記管理暫行規定》第三條 企業集團是指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為主體,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企業集團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
『伍』 求專業人員幫忙解釋一下 持股公司制銀行,銀行控股公司還有金融控股公司的區別
銀行持股公司制是指抄由某一集團成立一持股公司,再由該公司控制或收購兩家以上銀行的股票,又稱「集團銀行制」。
銀行控股公司簡稱BHC,為美國金融體制之一,指掌控一家或兩家以上銀行或其他銀行控股公司的企業。
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類型金融機構擁有實質控制權,自身僅開展股權投資管理、不直接從事商業性經營活動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陸』 公司控股公司的壞處
如股權轉讓稅負加重;持股個人為了消費買賣股票自由度降低;分紅、買賣回股票的收答益必須通過控股公司分紅才能到實際控制人手中,時間變長;設立控股公司意味著需要增加管理人員,且其不能在上市公司中兼職,必須新聘任,管理成本增加等。
『柒』 金融控股的意義是什麼金融控股的特色為何
根據1999年2月國際上三大金融監管部門--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監會組織、國際保險監管協會聯合發布的《對金融控股公司的監管原則》,金融控股公司指"在同一控制權下,所屬的受監管實體至少明顯地在從事兩種以上的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同時每類業務的資本要求不同"。作為多元化經營的金融企業集團,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點:
1.集團控股,聯合經營。集團控股是指存在一個控股公司作為集團的母體,控股公司既可能是一個單純的投資機構,也可能是以一項金融業務為載體的經營機構,前者如金融控股公司,後者如銀行控股公司、保險控股公司等。
2.法人分業,規避風險。法人分業是金融控股集團的第二個重要特性,指不同金融業務分別由不同法人經營。它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融業務風險的相互傳遞,並對內部交易起到遏製作用。
3.財務並表,各負盈虧。根據國際通行的會計准則,控股公司對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在會計核算時合並財務報表。合並報表的意義是防止各子公司資本金以及財務損益的重復計算,避免過高的財務杠桿。另一方面,在控股公司構架下,各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對子公司的責任、子公司相互之間的責任,僅限於出資額,而不是由控股公司統負盈虧,這就防止了個別高風險子公司拖垮整個集團。
金融控股模式的優勢所在
1.金融控股模式有利於實現分業向混業的轉型
在金融分業監管體制下,設立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持有證券、銀行、保險和其他金融資產的股權,是實現由分業經營向混業轉型的最佳模式。以控股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台,通過兼並收購或設立新的子公司以開展其他金融業務,構建金融服務平台,建立全功能金融服務集團.
2.控股公司模式具有監管上的靈活性
(1)監管壓力。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監管體制下,設立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持有銀行和其他金融資產的股權,各金融業務子公司各自持有相關業務牌照,獨立經營,接受各自監管部門的監管,符合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精神。同時減少單一金融機構同時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帶來的監管壓力。
(2)公司治理。控股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不用滿足各金融業務監管當局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規定。例如,在香港,按照《銀行業條例》,金融監管局有權審批銀行董事會的委任,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受到的約束將大於控股公司。
3.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形成協同效應
金融控股公司通過收購、兼並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使得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具有巨大的協同效應的優勢。此外金融控股公司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可以將不同地區、不同金融品種之間的優勢加以組合利用。在金融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可以有兩種選擇:
(1)增加單一金融服務產品的數量,如擴大銀行地區分行和營業網點,可以多吸收存款。這樣作法的意義是大銀行只要收購一家小銀行,就可以降低小銀行的高額成本,由於平均成本的降低而帶來了規模經濟。
(2)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如銀行經營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銀行的一個網點,可以同時銷售證券、基金、保險等不同金融服務產品,這就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比分別設立網點要節省許多人力和設立網點的費用。通過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由於平均成本的降低帶來了范圍經濟。
4.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業務發展
金融控股公司產生與存在的動力就在於它的創新業務,即金融部門內部各要素的重新組合和衍生。在控股公司下,銀行、證券、保險等子公司獨立運作,業務發展空間更大、自由度更高,有利於各子公司在各自領域更充分地發展業務;在控股公司模式下,各種業務和產品間的交叉銷售更加市場化,透明度高,關聯交易的處理也更加規范明確,有利於更好地實現業務和產品的交叉銷售。20世紀後半葉是金融創新業務飛速發展的時期,與金融控股公司相關的金融創新業務主要內容包括"金融超市"或"一站式金融服務"以及網路金融服務。
5.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風險
(1)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管理風險。控股公司只行使股權投資的職能,不同業務子公司的管理互相獨立,可以保證較高的業務管理能力,避免單一金融機構同時管理其他金融業務的巨大壓力。
(2)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市場風險。在控股公司模式下,銀行與其他業務間的交叉銷售等商業活動處於市場的監督之下,透明度更高,風險更低。
(3)控股公司模式有助於提高風險承受能力。各項金融業務分別在獨立的子公司里進行,一家子公司無需為其他業務的風險承擔損失;即使一家子公司出現經營危機,其他子公司還可照常經營,無需以自身的資金去承擔責任,從而有利於保障其自身的資金安全。
6.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資本運作
從募集資金用途來看,控股公司在資金調配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例如,當銀行因資本金過剩要降低資本金水平時,需要得到有關監管當局的認可,這一過程可能會耗時較長,而控股公司則沒有上述限制,有利於提高資本金的使用效率。
同時,控股公司模式在後續融資上更便利。例如按香港的有關規定,向控股公司注入其他資產,只需遵守《香港上市條例》及《收購合並守則》,不需要香港金管局的批准;而任何資產注入上市銀行時,都要接受證券監管機構和金管局的雙重監管。
金融控股公司的潛在風險
1.系統風險
金融控股公司由於佔有金融資源過大,其系統風險的危害比較大。在金融控股公司中,無論將部門的風險分散化到怎樣的程度,即使系統內部不發生風險,但是由於系統外的風險,也會波及到系統內。在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銀行體系中,這種不能分散的風險可能導致系統風險。這是因為,首先,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銀行控制的金融資源占據著金融和經濟活動的絕大部分,可能使整體經濟暴露在風險之中;其次,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銀行使銀行與產業之間建立更緊密的聯系,這樣就可能使震盪更容易傳播。
2.內幕交易和利益沖突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間進行關聯交易,使得集團內各子公司的經營狀況相互影響,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內幕交易和利益沖突的風險。由於集團內子公司的利益相互影響,所以就可能出現子公司之間進行內幕交易、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
3.財務杠桿比率過高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提高財務杠桿比率,比如總公司以外來資本(如通過發債或借款)撥付給子公司的資本金,在總公司和子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都同時反映出來。如果該子公司用該筆資金在集團內繼續投資,則該筆資本就被重復利用,這意味著資產重復計算,可能會使整個集團的財務杠桿比率過高,影響到集團的金融安全。
『捌』 公司制與合夥制的區別是什麼,各有哪些利弊
概念不同
公司制:公司制是經濟組織,以法人財產制度為核心,以科學規范的法版人治理結構為基權礎,從事大規模生產經營活動。
合夥制:合夥制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一起創辦的企業,是合夥人共同享有企業權益資產的非公司制企業
成立基礎
合夥企業基於合夥協議(設立程序、管理方式、分紅模式等自由度高,法律強制性規定不多);
公司基於章程(自由度相對較低,公司法強制規定了很多內容)。
決策和責任
公司制:獨立法人進行直接決策,由法人獨立承擔責任
合夥制:合夥人商議決策,可以說決策一個事情要所有合夥人都同意才能通過,由合夥人共同承擔責任。
至於哪種形式更好很難限定。
合夥建立的方式比較靈活,合作方式也多種多樣,合夥更凸現其人合性質,公司制企業更凸現其資合性質,比如合夥經營出現問題或者終止經營,各方可以取回自己的財產,而公司制企業必須經過清算程序確認各方對清算財產的分配,否則不得取回財產,投入經營的資產進入公司後也就發生混同,投資人擁有的只是份額,而不是具體的某項資產。
『玖』 金融控股公司的特點
作為多元化經營的金融企業集團,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點: (1)監管壓力
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監管體制下,設立控股公司,由控股公司持有銀行和其他金融資產的股權,各金融業務子公司各自持有相關業務牌照,獨立經營,接受各自監管部門的監管,符合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精神。同時減少單一金融機構同時開展其他金融業務帶來的監管壓力。
(2)公司治理
控股公司在公司治理結構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不用滿足各金融業務監管當局對公司治理結構的規定。例如,在香港,按照《銀行業條例》,金融監管局有權審批銀行董事會的委任,銀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受到的約束將大於控股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通過收購、兼並不同種類的金融機構,使得金融控股公司本身具有巨大的協同效應的優勢。此外金融控股公司在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時,可以將不同地區、不同金融品種之間的優勢加以組合利用。在金融業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可以有兩種選擇:
(1)增加單一金融服務產品的數量,如擴大銀行地區分行和營業網點,可以多吸收存款。這樣作法的意義是大銀行只要收購一家小銀行,就可以降低小銀行的高額成本,由於平均成本的降低而帶來了規模經濟。
(2)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如銀行經營證券業務和保險業務。銀行的一個網點,可以同時銷售證券、基金、保險等不同金融服務產品,這就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比分別設立網點要節省許多人力和設立網點的費用。通過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種類,由於平均成本的降低帶來了范圍經濟。 (1)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管理風險。控股公司只行使股權投資的職能,不同業務子公司的管理互相獨立,可以保證較高的業務管理能力,避免單一金融機構同時管理其他金融業務的巨大壓力。
(2)控股公司模式有利於降低市場風險。在控股公司模式下,銀行與其他業務間的交叉銷售等商業活動處於市場的監督之下,透明度更高,風險更低。
(3)控股公司模式有助於提高風險承受能力。各項金融業務分別在獨立的子公司里進行,一家子公司無需為其他業務的風險承擔損失;即使一家子公司出現經營危機,其他子公司還可照常經營,無需以自身的資金去承擔責任,從而有利於保障其自身的資金安全。 從募集資金用途來看,控股公司在資金調配上擁有更大的靈活性。例如,當銀行因資本金過剩要降低資本金水平時,需要得到有關監管當局的認可,這一過程可能會耗時較長,而控股公司則沒有上述限制,有利於提高資本金的使用效率。
同時,控股公司模式在後續融資上更便利。例如按香港的有關規定,向控股公司注入其他資產,只需遵守《香港上市條例》及《收購合並守則》,不需要香港金管局的批准;而任何資產注入上市銀行時,都要接受證券監管機構和金管局的雙重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