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說「現代商業銀行是金融百貨公司」
商業銀行提供各種金融理財產品,供大眾選擇購買。比如基金,債券,紙黃金。。。所以算是金融百貨公司了哈。
⑵ 論述我國商業銀行的產生幾個階段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有辦理放款業務。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貸放人代理支付。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當時,義大利的主要銀行有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設立的聖喬治銀行等。16世紀末開始,銀行普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1619年成立的漢堡銀行,1621年成立的紐倫堡銀行等都是歐洲早期著名的銀行。在英國,早期的銀行業是通過金匠業發展而來的。17世紀中葉,英國的金匠業極為發達,人們為了防止金銀被盜,將金銀委託給金匠保存。當時金匠業不僅代人保管金銀,簽發保管憑條,還可按顧客書面要求,將金銀劃撥給第三者。金匠業還利用自有資本發放貸款,以獲取利息。同時,金匠們簽發的憑條可代替現金流通於市面,稱之為「金匠券」,開了近代銀行券的先河。這樣,英國早期銀行就在金匠業的基礎上產生了。 這種早期的銀行業雖已具備了銀行的本質特徵,但它僅僅是現代銀行的原始發展階段。因為銀行業的生存基礎還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銀行業的放款對象還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貴族,銀行業的放款帶有明顯的高利貸性質,其提供的信用還不利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但早期銀行業的出現,完善了貨幣經營業務,孕育了信貸業務的萌芽。它們演變成為現代銀行則是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期間的事情,而這種轉變還要求具備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條件。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我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主要的信用機構。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我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90年代,國際金融領域出現了不少新情況,直接或間接地對商業銀行的經營與業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銀行資本越來越集中,國際銀行業出現競爭新格局;國際銀行業競爭激化,銀行國際化進程加快;金融業務與工具不斷創新,金融業務進一步交叉,傳統的專業化金融業務分工界限有所縮小;金融管制不斷放寬,金融自由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外融資出現證券化趨勢,證券市場蓬勃發展;出現了全球金融一體化的趨勢。這些發展趨勢的出現必將對今後商業銀行制度與業務的發展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
⑶ 商業銀行稱為金融百貨公司是因為渠道廣嗎
渠道只是其銷售優勢而已,銀行又被稱為金融超市,表示在銀行的平台上很多金融產品都有賣的。
⑷ 商業銀行的發展歷史
最初使用「商業銀行」這個概念,是因為這類銀行在發展初期,只承做「商業」短期放貸業務。放款期限一般不超過一年,放款對象一般為商人和進出口貿易商。
人們將這種主要吸收短期存款,發放短期商業貸款為基本業務的銀行,稱為商業銀行。中國的商業銀行是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設立的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等業務的企業法人。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
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有辦理放款業務。
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
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
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
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貸放人代理支付。
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
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據《2013-2017年城市商業銀行市場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
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
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中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中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主要的信用機構。
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中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
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⑸ 什麼是金融百貨公司金融百貨公司的形式應該是什麼樣的
金融百貨公司一般是指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即商業銀行除了傳統的結算、存貸款業務外,經營或代理幾乎所有的金融產品,信用卡、買賣證券、保險、基金等等,就像百貨公司一樣。
⑹ 商業銀行貸款的歷史沿革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有辦理放款業務。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貸放人代理支付。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我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主要的信用機構。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我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為了擺脫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⑺ 商業銀行從傳統業務已發展到金融的百貨公司,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商業銀行客戶資源豐富,在居民投資品種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金版融機構選擇商業銀權行來代銷金融產品是必然。
然而,商業銀行自身業務應受銀監會分業監管,不允許從事某些投資領域,因此在表外開展某些直融業務在非私人銀行部門出售非標金融產品是違規的。
⑻ 商業銀行的歷史文化背景
具體參照:http://ke..com/view/18754.htm
銀行是經濟中最為重要的金融機構之一。西方銀行業的原始狀態,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倫以及文明古國時期。據大英網路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6世紀,在巴比倫
已有一家「里吉比」銀行。考古學家在阿拉伯大沙漠發現的石碑證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倫的寺院已對外放款,而且放款是採用由債務人開具類似本票
的文書,交由寺院收執,且此項文書可以轉讓。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寺院、公共團體、私人商號,也從事各種金融活動。但這種活動只限於貨幣兌換業性質,還沒
有辦理放款業務。羅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類似希臘銀行業的機構出現,但較希臘銀行業又有所進步,它不僅經營貨幣兌換業務,還經營貸放、信託等業務,同時
對銀行的管理與監督也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羅馬銀行業所經營的業務雖不屬於信用貸放,但已具有近代銀行業務的雛形。人們公認的早期銀行的萌芽,起源於文藝復
興時期的義大利。「銀行」一詞英文稱之為「Bank」,是由義大利文「Banca」演變而來的。在義大利文中,Banca是「長凳」的意思。最初的銀行家
均為祖居在義大利北部倫巴第的猶太人,他們為躲避戰亂,遷移到英倫三島,以兌換、保管貴重物品、匯兌等為業。在市場上人各一凳,據以經營貨幣兌換業務。倘
若有人遇到資金周轉不靈,無力支付債務時,就會招致債主們群起搗碎其長凳,兌換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產」為「Bankruptcy」,即源於
此。
早期銀行業的產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中世紀的歐洲地中海沿岸各國,尤其是義大利
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城市是著名的國際貿易中心,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但由於當時社會的封建割據,貨幣制度混亂,各國商人所攜帶的鑄幣形狀、成色、重量各不
相同,為了適應貿易發展的需要,必須進行貨幣兌換。於是,單純從事貨幣兌換業並從中收取手續費的專業貨幣商便開始出現和發展了。隨著異地交易和國際貿易的
不斷發展,來自各地的商人們為了避免長途攜帶而產生的麻煩和風險,開始把自己的貨幣交存在專業貨幣商處,委託其辦理匯兌與支付。這時候的專業貨幣商已反映
出銀行萌芽的最初職能:貨幣的兌換與款項的劃撥。
隨著接受存款的數量不斷增加,商人們發現多個存款人不會同時支取存款,於是他們開始把匯兌業務
中暫時閑置的資金貸放給社會上的資金需求者。最初,商人們貸放的款項僅限於自有資金,隨著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現,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項存入貸出者之處,並通知
貸放人代理支付。可見,從實質上看,貸款已不僅限於現實的貨幣,而是有一部分變成了賬面信用,這標志著現代銀行的本質特徵已經出現。
當時,義大利的主要銀行有1171年設立的威尼斯銀行和1407年設立的聖喬治銀行等。16世
紀末開始,銀行普及到歐洲其他國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銀行,1619年成立的漢堡銀行,1621年成立的紐倫堡銀行等都是歐洲早期著名的銀
行。在英國,早期的銀行業是通過金匠業發展而來的。17世紀中葉,英國的金匠業極為發達,人們為了防止金銀被盜,將金銀委託給金匠保存。當時金匠業不僅代
人保管金銀,簽發保管憑條,還可按顧客書面要求,將金銀劃撥給第三者。金匠業還利用自有資本發放貸款,以獲取利息。同時,金匠們簽發的憑條可代替現金流通
於市面,稱之為「金匠券」,開了近代銀行券的先河。這樣,英國早期銀行就在金匠業的基礎上產生了。
這種早期的銀行業雖已具備了銀行的本質特徵,但它僅僅是現代銀行的原始發展階段。因為銀行業的
生存基礎還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銀行業的放款對象還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貴族,銀行業的放款帶有明顯的高利貸性質,其提供的信用還不利於社會再生產過
程。但早期銀行業的出現,完善了貨幣經營業務,孕育了信貸業務的萌芽。它們演變成為現代銀行則是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期間的事情,而這種轉變還要求具備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條件。
現代商業銀行的最初形式是資本主義商業銀行,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勞動分工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開始萌芽。一些手工場主同城市富商、銀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階級——資產階級。由於封建主義銀行貸款具
有高利貸的性質,年利率平均在20%~30%,嚴重阻礙著社會閑置資本向產業資本的轉化。另外,早期銀行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權階層而非工商業,
新興的資產階級工商業無法得到足夠的信用支持,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與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為組織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貨幣資本。因此,新興
的資產階級迫切需要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銀行。
資本主義商業銀行的產生,基本上通過兩種途徑:
一是舊的高利貸性質的銀行逐漸適應新的經濟條件,演變為資本主義銀行。在西歐,由金匠業演化而來的舊式銀行,主要是通過這一途徑緩慢地轉化為資本主義銀行。
另一途徑就是新興的資產階級按照資本主義原則組織的股份制銀行,這一途徑是主要的。這一建立資
本主義銀行的歷史過程,在最早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表現得尤其明顯。1694年,在政府的幫助下,英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家資本主義股份制的商業銀行——
英格蘭銀行。它的出現,宣告了高利貸性質的銀行業在社會信用領域壟斷地位的結束,標志著資本主義現代銀行制度開始形成以及商業銀行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
說,英格蘭銀行是現代商業銀行的鼻祖。繼英格蘭銀行之後,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商業銀行。從此,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
與西方的銀行相比,中國的銀行則產生較晚。中國關於銀錢業的記載,較早的是南北朝時的寺廟典
當業。到了唐代,出現了類似匯票的「飛錢」,這是我國最早的匯兌業務。北宋真宗時,由四川富商發行的交子,成為我國早期的紙幣。到了明清以後,當鋪是中國
主要的信用機構。明末,一些較大的經營銀錢兌換業的錢鋪發展成為銀庄。銀庄產生初期,除兌換銀錢外,還從事貸放,到了清代,才逐漸開辦存款、匯兌業務,但
最終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國銀行的壓迫下,走向衰落。我國近代銀行業,是在19世紀中葉外國資本主義銀行入侵之後才興起的。最早到中國來的外國銀行是英商東
方銀行,其後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來華設立銀行。在華外國銀行雖給中國國民經濟帶來巨大破壞,但在客觀上也對我國銀行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為了擺脫
外國銀行支配,清政府於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通商銀行,標志著中國現代銀行的產生。此後,浙江興業、交通銀行相繼產生。
商業銀行發展到今天,與其當時因發放基於商業行為的自償性貸款從而獲得「商業銀行」的稱謂相
比,已相去甚遠。今天的商業銀行已被賦予更廣泛、更深刻的內涵。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不
斷擴大,逐漸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的「金融百貨公司」。
⑼ 商業銀行存在性的經濟學解釋是什麼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商業銀行的特殊性企業,也不同於其他的金融機構,首先商商業銀版行存在的權價值業銀行與中央銀行不同。商業銀行是企業,要以盈利為最終目的,中央銀行是具有銀行特徵的政府機關,不以盈利為目的。
而且中央銀行是一國金融業的監針機構,其所從事的金融業務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存在根本性的區別。其次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同。商業銀行的業務范圍廣泛,功能齊全、綜合性強,尤其是商業銀行能夠吸收活期存款,它可以藉助支票及轉賬結算制度創造存款貨幣,具有信用創造的功能。
(9)商業銀行發展到金融百貨公司擴展閱讀:
商業銀行能夠吸收各種存款的銀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種存款發放貸款,在支票流通和轉賬結算的基礎上,貸款又派生為存款,在這種存款不提取現金或不完全體現的基礎上,就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最後在整個銀行體系,形成數倍於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商業銀行因其廣泛的職能,使得它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十分顯著,在整個金融體系乃至國民經濟中位居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⑽ 商業銀行從傳統業務發展到 金融百貨公司 說明什麼問題
可以說明很多問題:
1、金融創新發展很快。
2、金融服務發展迅速。
3、金融風險系統化。
4、金融產業集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