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著哪些主要問題
(一)經濟全球抄化向縱深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要素超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使世界各國相互依賴增強,以致相互融合成整體的歷史過程.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基本特徵,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
(二)區域經濟集團化進程加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速,作為經濟全球化一個階段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迅猛發展.據世貿組織報告,目前各種形式的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有100多個,世貿組織95%以上的成員參加了一個或多個這樣的地區組織.
(三)金融自由化發展趨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金融市場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它已不局限於為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活動提供服務,而是呈現出日趨獨立發展的勢頭.
(四)"知識經濟"發展趨勢.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世界經濟開始了由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許多發達國家紛紛建立了面向知識經濟的國家創新體系,加強了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加大了科技與知識的投入.
2. 求20世紀90年代國際上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1997年7月,泰國的泰銖因為被人為高估而遭到國際投機商的攻擊,泰國中央銀內行動用外匯儲備來維系容較固定的聯系匯率,但隨著市場信心的不斷下降,聯系匯率越來越難維持,1997年7月2號,泰國中央銀行宣布泰銖實行由管理的浮動匯率,致使泰銖一跌千丈,並且迅速波及到周邊國家,其中包括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等,直到1999年下半年,受波及的亞洲國家才逐漸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
3. 請列舉20世紀90年代一些重大國際金融事件,並說明匯率波動對經濟的影響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社會經濟蕭條。
打破了亞洲經濟急速發展的景象。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一些國家的政局也開始混亂。泰國,印尼和韓國是受此金融風暴波及最嚴重的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國大陸和台灣則幾乎不受影響。
影響
這次金融危機影響極其深遠,它暴露了一些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僅是壞事,也是好事,這為推動亞洲發展中國家深化改革,調整產業結構,健全宏觀管理提供了一個契機。
由於改革與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這些國家的經濟全面復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成長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經過克服內外困難,亞洲經濟形勢的好轉和進一步發展是大有希望的。
(3)20世紀90年代國際金融風險擴展閱讀
影響
(一)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收支的影響
匯率變動會引起進出口商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到一國的進出口貿易。一國貨幣的對外貶值有利於該國增加出口,抑制進口。反之,如果一國貨幣對外升值,即有利於進口,而不利於出口;匯率變動對非貿易收支的影響如同其對貿易收支的影響。
(二)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一是對貿易品價格的影響;二是對非貿易品價格的影響。
(三)匯率變動對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匯率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本幣對外貶值後,單位外幣能摺合更多的本幣,
這樣就會促使外國資本流入增加,國內資本流出減少;二是如果出現本幣對外價值將貶未貶、外匯匯價將升未升的情況,則會通過影響人們對匯率的預期,進而引起本國資本外逃。
(四)匯率變化對外匯儲備的影響。貨幣貶值對一國外匯儲備規模的影響;儲備貨幣的匯率變動會影響一國外匯儲備的實際價值;匯率的頻繁波動將影響儲備貨幣的地位。
4. 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整個國際金融頜城動盪不安,危機疊起。從北歐銀行業的倒閉到歐洲貨幣危機入墨西哥金融危機到巴林銀行的倒閉、大和銀行的巨額虧損,再到亞洲金融危機,無不令人觸目驚心。
90年代以來的幾次重大國際金融動盪事件中,外匯投機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外匯投機是一個遠期的外匯交易概念,它納粹是為了外匯波動差價而進行的一種外匯買賣。其交易目的不是真實的外匯,而是為了未來匯率波動的差價而進行的買空或賣空。一般來說,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漲的一方為多頭,其具體操作辦法是買空(即低買高賣),這在國外又稱公牛;而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跌的一方則為空頭,其具體操作是賣空(即高賣低買),這在國外又稱為熊。當這種外匯到期上漲則多頭方盈利,反之則空頭方盈利。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橫沖直撞的對沖基金無非就是這兩種投機的對做,以對沖其風險。但由於其具有杠桿效應,因而對國際金融的沖擊更大。在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泰國金融危機中京羅斯做的都是空頭,判斷英鎊、里拉、墨西哥比索和泰林等要貶值,在其沒有貶值之前先拋售大量籌碼,待其貶值以後再以低價吸進籌碼還貸,從而從中獲利。縱觀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其攻擊一國貨幣(假如泰殊未來有貶值的預期)的途徑一般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投機者從泰國商業銀行拆入大量的泰鐵,然後到外匯市場上全盤拋售泰林換取美元,由此引發市場的「羊群效應」,其他市場參與者紛紛效尤,使秦鐵匯率逐步下跌後則以低價買回素昧,部分還貸部分盈利;二是投機者從銀行同業拆入泰林,拋售泰殊的同時,買入泰殊兌美元的期貨合同,吉泰鐵上漲則賣家賺錢,若秦殊下跌則買家用較不值錢的秦鐵結算合同從而賺錢;三是投機者在攻擊匯率時,同時在股市做空,購入或在股指期貨市場拋空,即使匯率因央行干預不變,投機者仍可在股市或股指期貨市場中盈利,即(l)股市上拋空~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挫~股市購入;(2)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跌~股市購入~投機退出~利率下降~股價上升~股市拋售;(3)期市上拋空股指期貨合約~股指期貨合約下跌~平倉股指合約。
5. 試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危機頻繁爆發的主要原因及對我國的警示。
貨幣危機?
二戰後全球金融體系,以凱恩斯」學說「為主導,在美國軍事力、生產力獨大的前提下建立了」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簡單說,用各國央行以黃金、白銀記賬的發債式美元。全球其他貨幣則盯住美聯儲發債來比對自己國家債務的貨幣系統 。
美國在1965-1967年前後約翰森總統實質取消銀本位,尼克松1971年8月15號又斬斷金本位。美元法幣變成一個」無錨「貨幣,世界各國法幣又被迫以無錨法幣為錨,各自發行貨幣。
1973年之後的中東戰爭,美國等余控制了OPEC石油的產量和價值,美國放債額度大幅增加,美元超發通過高價石油,流向全世界。
1995年前後,計算機在全球金融業界基本完成全面鋪墊,輔以最新通信方式(Internet),資金沙丁魚群聚現象成為常態。被操縱的恐慌或樂觀情緒,在幾個小時內能集聚並且轉移數百億美元,看似資金效率增高,真實內涵是大魚吃小魚變更為容易和迅速。
1999年西雅圖會議之後,美元(美國主權債)透過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貿易和服務業交易規則,為美元打通了大宗物資、勞動力、土地生產力等傳統生產要素的國家疆界,再透過復雜的銀行投資方式和衍伸性金融賭具扼住每個主權國家的經濟動脈。美元是血液,貿易組織和規則就是血管, 造多少血、血管如何流通血液,留多少量,都是美國聯儲局說了算。
無錨(價值計算無根據)美元,憑借GATT、世銀借款、WTO、TPP等貿易和金融規則,在自由市場經濟的名義下,驅動著全球資金快速流動;各種衍伸性金融產品和對沖基金,通過電腦快速聚散資金,上演著幾條大鯊魚(G8)任意驅趕並吞噬無數沙丁魚(發展中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循環戲碼。這就是所謂金融風暴的來源,也就是通過貨幣危機形式演出的大魚吃小魚戲碼。
二戰之後,美國獨大的經濟生產力和巨大消費力,等於是世界經濟的心臟,身體任何器官,沒有血液流通,必定逐漸壞死。
當然,無端流通來的血液,自體排斥現象和病毒都難免。馬歇爾計劃就是典型帶病毒的血液分流計策。擔心餓死的國家,無需多說,有血液流通就好,苟延殘喘之後,再尋生機。抗拒美元血液的國家,自我造血和流通機制出現問題,孱弱到分別在1989年之後,國族價值或被閹割,或被強奸。
如何對抗?
美元由於自身經濟力對比全球經濟力比例大幅下跌,繼續以發債方式消費,美元價值下跌也就必然。
對策是:
1:提高生產效率(反腐、創新),適當儲蓄和控制外幣(貨幣做多做空都要自身貨幣量和另種貨幣組合),根據全球變數,浮動自身貨幣價值。(強權外幣無錨,本幣也只能跟著無錨)
2:對於泥沙俱下的美元,要有儲存和過濾能力。(有選擇性金融自由化、監看外幣和自幣的發行、流出流入的量、速度,並抓好時間差。)
3:適當消費,打通生產和消費流通環節的障礙(反腐),促進自體產銷機制和分配機制健全。
4:強軍:;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 不可攻也。
獨立軍事地位是抗拒貨幣入侵必要條件,強大軍力則是本幣輸出的充分條件。
6.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機是哪四次
1992-1993年歐洲貨幣體系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
當前的歐債危機
7.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發生了哪幾次金融(經濟)危機
呵 自20世紀90年代么 太短了吧 從18世紀開始研究更清晰吧
1720年 英國南海公司事件——雖然是經濟泡沫但呈現出英國資本主義的發達
1825年 第一次經濟危機——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可見的資本主義危機
1837年 第二次經濟危機——產業工人的形成,即導致英國憲章運動
1847年 歐洲經濟危機——第一次大規模的全歐洲資本主義危機
自此之後,大致每10年的經濟周期逐漸呈現
1907年 短期的大危機——供求失衡在金融投機的催化下而形成的危機
經濟迅速復甦而產生經濟格局的重新分配——即一戰的爆發
1929年 大蕭條時期——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的崩潰!
全球壟斷瓜分的終結而強國在資本競爭的誘導下之自相殘殺——即二戰
1948年 戰後危機——從大戰中走來的生產過剩
冷戰進行加上馬歇爾計劃沖淡了資本經濟的矛盾——經濟的長期繁榮
1974年 全面的通脹——石油危機加上新經濟政策的失敗導致經濟長期的通脹
西歐日本的全面復甦而形成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重新構成
1980年 債務危機開始——特別的 拉美自華盛頓共識而開始全面衰退
美國經濟繼續滯漲 歐共 美國 日本三足鼎立而成
1990年 失去的十年——特別的 日本經濟泡沫全面破裂,人為誘發的經濟危機
西方信息技術革命爆發而緩和了周期性的危機 美國格林斯潘時代到來
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索羅斯誘導的亞洲經濟泡沫的破裂
亞洲四小龍黯然失色 四小虎則氣色全無
2000年 互聯網泡沫——互聯網神話的終結
信息革命不再力挽狂瀾 中國經濟的崛起而形成新一輪生產過剩的加重
2008年 次貸危機——上一輪生產過剩加上格林斯潘時代所積累的信用危機
目前世界正在走出危機
8.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發生了哪幾次金融(經濟)危機
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7年以來的美國次貸危機
共因有泡沫經濟,監管不足,寬松的貨幣政策,高杠桿經營
9. 在20世界90年代那場金融風暴持續了多少年
最快都要明年年底才穩定下來啊。
中國經濟或在明年中期遇最大困難
金融海嘯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登陸,面對可能到來的經濟衰退,全球正在採取救市措施。在我國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的情況下,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經濟走向如何?我想談幾點看法。
經濟下行難以逆轉
國家統計局20日發布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個百分點。以此來推算,三季度GDP增速僅為9%。因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勢表示擔憂。
實際上,經濟下滑已經相當嚴重,根據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電量增速已經滑落至3%,1~9月用電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經驗值,這個用電量水平對應的經濟增速應該至少在9%以下。 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和投資貢獻下降,其中出口貢獻下降了0.9個點。 現在看來,經濟下行加劇正在進行中,很難判斷何時見底,因為未來中國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一旦發生,底可能是一個很長時期。 從金融動盪到全球總需求大幅下降,會存在一個滯後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個很困難的時期。
四大因素影響通脹壓力
國內9月份CPI上漲4.6%,比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PPI上漲9.1%,漲幅比上月回落1.0個百分點。PPI與CPI雙降之後,四季度及2009年的
通脹形勢如何?
其實,CPI回落主要是翹尾因素大幅消失,PPI回落主要是國際商品市場近期大幅下跌。當前國內通脹壓力減輕,四季度通脹有望繼續回落,但2009年通脹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謝絕粘貼}
西方國家兜底式規模空前的救援計劃,始終是未來中長期內引發通貨膨脹的潛在源頭。就國內來看,幾個方面因素值得注意:
1、能源、糧食等初級產品的價格會否震盪後返身向上。因為市場流動性疏緩後,資金是要找出路的,如果美國經濟沒有出現新的產業亮點的話,只可能有三個去向,消費信貸、新興市場和能源等資源市場。如此一來,商品市場反彈,從而對PPI產生新的推力。 2、財政能力的減弱將迫使政府放鬆價格管制,從而使積壓已久的通脹壓力釋放出來。 3、製造業大量企業倒閉後,製造品的供給層面將產生新的通脹壓力。 4、不得不採取的擴張性貨幣政策與擴張性財政政策將從貨幣供應層面推動物價上漲。
企業最大壓力是外需驟降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比上年同期回落3.3個百分點,其中,9月份增長11.4%。這一數據反映出了企業經營狀況的惡化加劇,增速回到個位數是大概率事件。 企業面臨四大壓力:匯率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上升、外需驟降。如果歐美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對於一個出口已經佔到GDP40%的國家,是致命的。
現在看來,三季度出口依然平穩,主要是上半年訂單延續,而1~9月美國金融危機還沒有從市場明顯擴散至實體經濟層面,美國經濟還維持2%的增長。但是9月份後期,雷曼事件後,感覺明顯不一樣了,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防火牆被沖垮,未來幾個季度美國經濟將進入顯著衰退,溢出效應波及全球,中國出口很不樂觀。明年上半年有可能回落至個位數增長。
明年人民幣貶值可能性增加
截至2008年9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1.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2.92%。9月份外匯儲備增加214億美元,遠低於當月293億美元的貿易順差。 總的看來,7、8、9這三個月資本流入下降很厲害。金融海嘯過後,國際資本從新興市場撤離應該是一個趨勢,而且正在發生。 美國經濟去杠桿,消費信貸會大幅萎縮,與之對應的新興市場出口模式的經濟前景悲觀。同時,變賣資產大量資本撤離去回補母國金融機構的損失,滿足去杠桿的財務調整的要求也是重要因素。若趨勢延續下去,不排除中國外儲2009年中期後出現下降的月份。 事實上,2007年,中國經濟已經走到了一個既有經濟模式的盡頭,勞動生產率的進步已經出現明顯拐點。在中國新的模式出現以前,人民幣實際匯率的升值空間已經耗盡。 這一點,海外最清楚,新加坡1年期不可交割的人民幣匯率已經出現了明顯貼水。2009年人民幣匯率出現貶值得可能性在增加
中國製造業很脆弱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蓶чī℡ 版權)
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製造業影響有多大呢? 在我看來,這是災難性的。因為中國製造業都是大進大出的結構,資源和市場都捏在美歐的手裡。 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得承受原材料價格上升這種輸入型通脹的壓力;而另一方面,中國製造業又無法將成本壓力外移,因為全球製成品的定價權不在中國,盡管中國被冠以「世界工廠」或者「世界車間」。但現代製造業價值鏈的兩端都不在中國掌控,研發、原材料采購、品牌設計、銷售渠道管理、售後服務、零售壟斷巨頭等等高附加值領域都在美歐手裡。中國製造業只是拿訂單幹活,並不直接面對最終消費者。 這樣的結構非常脆弱,資源和市場雙向一擠,必然是企業大量倒閉。
要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
中國是否存在新的增長點支撐經濟呢?對於這個問題,要傷筋動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宏觀上看,主要是調節投資和消費的結構,通過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力度,通過加快居民、政府、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的財富分配上的調整,堅定地轉向內需消費主導的經濟體。 微觀層面上,企業所謂轉型也好,升級也好,都不準確,並不是把我們勞動密集型趕走,內遷,這些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製造業的問題是處於價值分配鏈的低端,在國際分工中任人宰割。 所以問題關鍵是做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只有向兩頭延伸,如原材料采購、研發、物流、倉儲、銷售網路、品牌等,才能創造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從而也就達成了與宏觀目標的一致。 (建議別復制,復制者檢舉。本回答屬_ Lady.版權)
10. 試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貨幣危機頻繁爆發的主要原因及對我國的警示。。
(一)主要原因
貨幣危機,有些學者稱之為貨幣沖擊,經常指的是本國貨幣的供給急劇增加,從而導致利率和貨幣幣值急劇下降的過程。貨幣危機體現的是貨幣供求關系平衡的打破和融資成本的大幅波動。導致貨幣危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其直接因素包括銀行惜貸、外匯投機、外國直接投資、銀行的國際借貸、政府外匯儲備等因素。雖然其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但根本原因在於:貨幣的供應者對該國的投資(或該國的幣值)失去信心,導致貨幣供應少於貨幣需求,使得利率和匯率上升
(二)對我國的警示
首先,我國經濟外貿依存度較高,隨著歐美國家經濟下滑,將嚴重影響我國的出口領域與企業,這需要對我國經濟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變。其次,是通脹的挑戰。由於美國自身存在巨大的債務問題,其通過降息、發行貨幣等手段減輕壓力,必然會加劇國際市場流動性泛濫,造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我國由於自然資源所限,受其影響通脹壓力正日益加大。為應對通脹,我國近期加大了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力度。
次貸危機警示我們要審慎對待金融創新,做好風險管理。金融的核心就是風險管理,通過管理風險使資金得到合理的運用,讓更多的人得到便利的融資。許多金融創新使得以前得不到貸款的人獲得資金,這是好的一面。房地產按揭貸款證券化就是一個好的金融創新,我們不能因為這一次次貸危機的出現而否定它。但是這次危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如許多貸款機構誘騙沒有經驗的低收入階層進行貸款,且沒有明示風險,則是該金融創新的弊端之一。在這一系列鏈條中,僵化的監管、逐利的華爾街、不負責任的評級機構、膨脹的對沖基金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