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冷戰後國際金融市場

冷戰後國際金融市場

發布時間:2021-03-02 02:39:45

㈠ 國際經濟學的國際金融理論和政策

1997年發生在東亞地區並波及到整個世界的金融危機,推動國際經濟學界對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國家貨幣政策、國際資本流動、匯率制度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國際金融和政策理論有國際金融安全、克魯格曼的貨幣匯率理論、國際貨幣一體化等。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徵,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鬆,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高潮,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並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
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主權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加深了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相互依存,各國所執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共同處理的問題。其次,國際資本力量的強大於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冷戰後,國際市場的統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術革命的促動,使國際資本空前擴張。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巨額資本高速遊走,瞬息萬變,資本的擴張和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改變了政府發揮作用的環境,增加了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數,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被嚴重削弱(如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入溢出效應」對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這些巨額流動資本完全是在任何單個民族國家的管轄的范圍之外發揮作用。而民族國家,包括是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無法做到防範於未然,都無從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最後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於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提出了挑戰(如IMF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由於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加劇,呼喚全球性的金融體制,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這必將導致各個民族國家金融決策主權的某種弱化,必須肯定,從長遠看來,這種弱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這種主權的讓渡必須是相互的和對等的,不能被某種強權,尤其是金融霸權所利用和濫用。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游資的存在對於民族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挑戰。表現在①巨額資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對於主權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②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戰略上的失誤及經濟結構上的缺陷,成為易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對象。其次,金融創新促進了世界金融一體化,也對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挑戰。①金融創新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由於國際金融傳導機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國家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國際金融風險。②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不僅為國際游資對主權國家進行沖擊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一國的財富成為可能。
再次,國際金融體系內的權力分配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力分配更加有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體系中游戲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斷加深。在國際金融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缺陷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將始終面臨著金融風險對於經濟安全的挑戰。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彈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強國爭霸的戰略領域。在冷戰之後,特別是在實際之交的今天,信息業與金融業則成為全球戰略的基礎。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無不力圖搶占現代金融的制高點。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個戰略要點,其中第一條「控制國際銀行系統」、第二條「控制全部硬通貨」、第五條「掌握國際資本市場」都與國際金融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冷戰後,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70年代末,以格拉斯為首的一批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權」的概念,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並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金融霸權理論認為,金融霸權的權力主要在於①控制貨幣資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業趨於壟斷。金融霸權控制企業的兩種工具是控制資本流動並設置金融市場各種參數。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金融霸權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日趨凸現。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並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後果是加劇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權會以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最終導致南北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保羅·克魯格曼在最新出版的《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應以短期的救火態度來看待1997年以來的危機,而應認識到一個國家經濟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兩難選擇的三個方面,即「三難選擇」是當今國際經濟體系的內在特性。所謂「三難選擇」,即克魯格曼早些時候所說的「永恆的三角形」。它指的是下述三個目標中,只能達到兩個,不能三個目標同時實現:①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②匯率的穩定性;③資本的完全流動性。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中,各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得到實現,但「資本流動」受到嚴格限制。而1973年以後,「貨幣政策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得以實現,但「匯率穩定」不復存在。「永恆的三角形」的妙處,在於它提供了一個一目瞭然地劃分國際經濟體系各形態的方法。
克魯格曼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和歷史上的金本位制,均選擇「匯率穩定」和「資本自由流動」,犧牲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而中國大陸則是選擇「匯率穩定」和「貨幣政策獨立性」,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即只開放「經常帳戶」,不開放「資本帳戶」。
克魯格曼認為,「三中擇二」是國際經濟體系內在的「三難選擇」的體現,可追述到國際經濟學中著名的蒙代爾──弗萊明定理。因此,不顧其它兩個目標,單追求一個目標(如發達國家近年來向發展中國家所推銷的「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在理論上是占不住腳的。那麼,為什麼西方發達國家在1973年以後選擇了「資本自由流動」和本國「貨幣政策獨立性」這兩個目標呢?克魯格曼認為,這是因為它們對「匯率不穩定」的承受力較大,而這又是由於國際資本市場對發達國家的信心較大,使發達國家貶值幅度可以恰到好處,不至於過度。
相反,國際資本市場對發展中國家信心不足,結果造成發展中國家貶值往往在資本外逃壓力下過度。因此,克魯格曼認為,發展中國家的「三中擇二」,應是選擇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穩定」,而放棄「資本的完全自由流動」。他高度贊賞中國中央銀行近來連續降低利率的政策,認為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是其他亞洲危機國家所不具備的,其原因正在於中國沒有開放「資本帳戶」,沒有實行人民幣的完全可兌換。他說,中國的選擇,對於防止世界重演1930年代的大蕭條,意義重大。

㈡ 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

國際金融市場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與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它從最早的國際清回算中心,到答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直至今天極具特色的歐洲貨幣市場等,歷經了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
1.國際金融市場的萌芽
2.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
3.二次大戰後的國際金融市場

㈢ 國際金融市場的有關問題

chaziliao
圖書館

㈣ 全球金融一體化的後果是什麼

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已成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出一個重要特徵,世界金融一體化則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由於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分工的發展,經濟國際化對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出了客觀要求。隨著電訊技術的普及和在金融領域的廣泛應用、跨國銀行空前的海外擴張,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發達國家積極開拓、控制新興市場等等,國際金融一體化發展迅速。此外,各國金融管制不斷放鬆,國際投機活動的加劇,以及為逃避各國政府種種限制以取得自由化的舉措國際金融一體化趨勢經過80年代的發展,到了90年代已形成了國際金融一體化一個高潮,對促進世界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一般認為,世界經濟一體化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出了國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活動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進而形成世界范圍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機整體。或者說,是指世界各國均參與全面的經濟合作並到任何一國或經濟領域的變動均會引起世界經濟整體 動狀態。世界金融一體化是指各國或地區在金融業務金融政策等方面互相依賴、影響而產生的逐步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趨勢。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表現是:各國金融政策傾向一體化;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重點是離岸金融市場與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證券投資國際化);資本流動自由化、國際化,這是世界金融一體化最突出的表現,它包括貨幣兌換自由、資本在行業間轉移自由和資金進出自由。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對國際經濟體系構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限制國際主權

首先,世界金融一體化使得主權國家金融政策的獨立性受到削弱,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特別是國際金融一體化加深了世界各國在經濟領域內的相互依存,各國所執行的貨幣政策與匯率政策、國際收支的調節政策和國際儲備的管理營運,都將對其他國家產生較大的影響,這已經成為各國中央銀行不得不共同處理的問題。其次,國際資本力量的強大於國家主權的相對弱化,冷戰後,國際市場的統一、金融自由化的加快、技術革命的促動,使國際資本空前擴張。在特定的時期和特定的場合下,資本力量已經超越了國家力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巨額資本高速遊走,瞬息萬變,資本的擴張和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改變了政府發揮作用的環境,增加了政府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變數,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被嚴重削弱(如國際資本流動的「溢入溢出效應」對主權國家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

這些巨額流動資本完全是在任何單個民族國家的管轄的范圍之外發揮作用。而民族國家,包括是最發達的國家,無論從實力、理論、法律還是從技術上都無法做到防範於未然,都無從控制國際游資的沖擊。最後世界金融一體化提升了國際金融組織在全球政治經濟中的權力地位,在特定的時期對於民族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主權提出了挑戰(如IMF亞洲金融危機中的表現)。 由於金融活動的全球化與金融監管國別化之間的矛盾加劇,呼喚全球性的金融體制,監管體系與風險預警系統的建立,這必將導致各個民族國家金融決策主權的某種弱化,必須肯定,從長遠看來,這種弱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但是這種主權的讓渡必須是相互的和對等的,不能被某種強權,尤其是金融霸權所利用和濫用。

、國際金融一體化對國家安全威脅著安全。

首先,國際金融市場上巨額游資的存在對於民族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了挑戰。表現在 ①巨額資本快速的流入流出對於主權國家經濟的巨大影響。 ②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戰略上的失誤及經濟結構上的缺陷,成為易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對象。

其次,金融創新促進了世界金融一體化,也對民族國家的經濟安全提出挑戰。 ①金融創新加劇了全球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由於國際金融傳導機制的存在,使得民族國家面臨著日益增大的國際金融風險。 ②金融衍生工具的發展不僅為國際游資對主權國家進行沖擊提供了手段,而且使得通過國際金融市場直接掠奪一國的財富成為可能。

再次,國際金融體系內的權力分配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隨著世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權力分配更加有利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操縱著國際金融體系中游戲規則的制定,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內對發達國家的依賴不斷加深。在國際金融體系存在著巨大的結構性缺陷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將始終面臨著金融風險對於經濟安全的挑戰。

3、 國際經濟體系中的金融霸權

二戰結束以來,金融霸權已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冷戰時期,兩彈一星,亦即核子工程、宇航工程曾是世界強國爭霸的戰略領域。在冷戰之後,特別是在實際之交的今天,信息業與金融業則成為全球戰略的基礎。今天,世界上所有的經濟發達國家,無不力圖搶占現代金融的制高點。前美國政治學會會長、哈佛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與重建世界秩序》一書中列舉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4個戰略要點,其中一條「控制國際銀行系統」、二條「控制全部硬通貨」、五條「掌握國際資本市場」 都與國際金融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冷戰後,由金融霸權所主導的國際金融秩序呈現兩種趨勢,一是發達國家內部對金融權力的爭奪日趨激烈,另一方面,西方金融霸權又聯合起來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控制。

70年代末,以格拉斯為首的一批美國左派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了「金融霸權」的概念,所謂金融霸權是指以大銀行家和大機構投資者為核心的金融寡頭及其政治代表,通過控制經濟活動施以重大影響並以此牟取暴利或實現其他政治、經濟目的的一種社會關系。[]金融霸權理論認為,金融霸權的權力主要在於①控制貨幣資本或其他信用工具;②利用金融衍生物;③金融行業趨於壟斷。金融霸權控制企業的兩種工具是控制資本流動並設置金融市場各種參數。金融霸權對國際關系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控制國際資本流動,二是進行國際金融投資,三是操縱各種國際經濟組織。

隨著國際金融一體化的發展,金融霸權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日趨凸現。從對國內經濟結構影響來看,金融霸權通過控制資本流動,不僅可以改變左右一國的產業結構對各個部門的經濟發展起著決定作用,還會促成泡沫經濟的形成,降低政策的效力並影響政府的行為。從對國際經濟影響看,金融霸權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直接後果是加劇國際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金融霸權會以通過各種形式從發展中國家抽走極為稀缺的資金,同時又會扭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使其經濟與社會失衡加劇,最終導致南北國家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㈤ 冷戰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

第一,政治問題日益突出。冷戰後,發達國家將意識形態和安全、軍控的內重點由前蘇聯和容東歐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從而使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政治領域的矛盾突出出來。
第二,經濟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現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特點。發展中國家關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斗爭已經從經濟領域擴展到國際經濟、政治領域。債務問題已成為南北關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發達國家和一些國際金融機構紛紛採取措施以緩解債務危機。國際資金流向出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迴流的變化,使發展中國家更加缺少發展資金,並承受著來自發達國家債權國的沉重壓力。南北貿易摩擦增加,環保問題成為一個突出的新問題。
第三.合作關系加強。發達國家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開始重視加強南北合作。美國總統柯林頓任內兩次訪問非洲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0年6月,歐盟15國與非、加、太地區77個國家簽署了用以代替《洛美協定》的為期20年的《科托努協定》。
第四,區域內或集團內的南北關系有所發展。

㈥ 冷戰後國際形勢特點

1、世界形勢出現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的局面。

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結束,一些地區沖突走向政治對話、和平解決;另一方面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造成某些地區的局勢動盪。

2、冷戰結束後政治格局呈現一超多強。

冷戰後美國憑借其獨步全球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俄羅斯雖然衰弱但是憑借前蘇聯的底子依然是世界強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也是世界強國中一員。

3、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在美國、歐盟、中國、日本等幾大經濟體經濟水平各成為一極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不斷進步,世界經濟呈現多極化特徵。

(6)冷戰後國際金融市場擴展閱讀:

冷戰後美國一超獨大的單極格局明顯弱化,大國綜合實力結構正向兩極化發展。中美綜合實力差距縮小,同時兩國與其他大國的實力差距在擴大。

2018年中國GDP預計為美國的65%左右。今後十年,如果中國經濟保持年均增長6%,而美國經濟增長達不到3%,就意味著雙方絕對經濟規模差距要縮小。

而今後10年,美中與其他大國的經濟規模差距都將是拉大趨勢。目前和今後5年只有美國和中國的國防開支能維持在千億美元水平之上,其他大國都難以達到千億水平。

因此從物質實力角度分析,目前一超多強的實力格局開始向兩超多強演變,多極化的潛在可能性越來越小。

㈦ 二戰後世界經濟呈現什麼樣發展趨勢20世紀90年代發展加快,為什麼

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第一,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發達國家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在經濟上打破國界和地域限制,擴大市場,發展大市場經濟。第二,二戰後出現的民族獨立國家,也通過「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積極尋求國際合作,爭取實現維護民族經濟主權與發展民族經濟的雙重目的。第三,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際形勢趨於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發展趨勢。第四,科學技術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時間和空間距離,為全球范圍的經濟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世界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的原因。

其一,市場機制的廣泛建立,為經濟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隨著更多的國家走上市場經濟的道路,並逐步與國際接軌,出現了世界各國均廣泛參與國際分工和交換的局面。同時,在世界貿易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各成員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大幅下降,為商品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通創造了更為有利的條件,越來越多的國際金融機構、保險機構等服務性機構參與國際貿易活動,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其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科技發展歷來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世界經濟發展的源泉。近年來,科技的不斷發展,不僅成為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領域,也為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現代化手段。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經濟信息得以廣泛傳播、資本的跨國流動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網路化、全球化。
其三,國際金融的發展是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催化劑。隨著科技的進步,國際金融機構更加現代化,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國際資金融通速度隨之加快,國際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強。
其四,跨國公司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關鍵因素。跨國公司為獲取超額利潤,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企業內部分工,形成國際生產和營銷網路,使一國的生產與多國的生產緊密相聯。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經濟活動,帶動了貿易、資本、科技等各個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從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其五,冷戰的結束為經濟全球化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冷戰之後,世界形勢總體上趨向緩和與穩定,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均利用難得的和平年代大力發展經濟,以增強綜合國力作為戰略重點,經濟因素在國家關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許多國家把經濟安全提到了戰略高度。商業競爭手段也不斷創新,國家之間正形成一種新的互動機制,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
其六,國際協調機制不斷加強,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要條件。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協調機制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了區域性和跨地區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定期或不定期會晤機制,就共同感興趣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磋商,協調政策立場,制定行動計劃,等等。
由此可見,經濟的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

㈧ 英國脫歐後對金融市場有多大影響

23日,英國將舉行「脫歐公投」。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留歐和脫歐的支持率不相上下。這將成為近半個世紀以來決定英國與歐盟關系的關鍵時刻,成為擺在英國面前的重大選擇。正如英國《衛報》文章對英國發出疑問:「是作為一個有聯系的、包容的國家,還是成為一個憤怒的小孤島?」
這不僅使英國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也可能將撬動歐洲的政治版圖,更是對人們如何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所導致的社會失序的一次考驗。
英國為什麼要脫歐?
近年來,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債務危機、恐怖襲擊、難民潮等問題隨之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英國民眾對歐盟的態度。英國極右翼政黨獨立黨藉此迅速壯大,主張脫歐,而且被越來越多英國人所接受。與此同時,執政黨保守黨內部也部分倒向「脫歐派」。

「脫歐派」認為,自從1975年英國在退出歐共體公投中選擇留下後,就失去了話語權,歐盟自那時起也發生了改變,對成員國進行了更多的控制。
隨著在野黨勢力增強,保守黨內部分化,以及英國與歐盟「過節」漸多,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所在的保守黨民意支持率開始下滑。2013年,為了撈取更多政治資本,平息脫歐爭執,卡梅倫承諾如果其領導的保守黨贏得2015年大選,將在2017年底前舉行脫歐公投。其實,從近期卡梅倫的公開言論來看,他顯然是反對脫歐的。但脫歐聲音愈演愈烈,恐已超出他當初預期。
而另一方面,「留歐派」認為,歐盟成員國身份對英國有很大的幫助,一旦離開歐盟,英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將受到損害。兩派觀點針鋒相對。
脫歐的可能性大嗎?
這次公投競爭激烈,民調呈現拉鋸戰,英國是去是留,恐要到最後一刻才能見分曉。
接近公投之日前,「脫歐派」勢力崛起,但受6月16日工黨女議員考克斯疑遭「脫歐者」槍殺事件影響,「留歐派」支持率回升。
《每日電訊》報委託ORB所作的民調顯示,留歐陣營支持度上升到53%,贊成脫歐的則下滑至46%。
《泰晤士報》委託YouGov所作的民調則顯示,脫歐陣營支持度44%,稍微領先留歐陣營的42%。
而中國專家則認為,「英國脫歐」的可能性比較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認為,公投通過的可能性不大,就算是通過,退一萬步,歐盟也可以緊急地進行磋商,確保英國能夠留在歐盟;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認為,長遠利益應該是留下來對英國好,留歐派可能佔多數。
脫歐對全球產生啥影響?
一旦脫歐成功,英國和歐盟自然首當其沖。不過,這也絕非簡單的歐洲內部事宜,無論英國此次公投結果如何,都將對全球產生影響。
首先,要解決的是英國與歐盟如何相處的問題。英國和歐洲是最重要的夥伴,而且英國對歐盟貿易和投資的依賴程度高於歐盟對英國的依賴程度,在要求「分手」之後,雙方關系如何處理?
其次,英美特殊關系將面臨挑戰。美國人會問:不能有效對歐盟施加影響的英國還像過去一樣有用嗎?除歐美之外,英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也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調整。
另外,脫歐恐將使全球金融市場陷入動盪。國際貨幣基金警告,英國若脫歐,將對經濟生成負面和實質的沖擊,帶來的感染作用可能波及全球市場。總之一句話,英國脫歐將是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嚴重倒退,勢必影響全球。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央廣網報道
對中國貿易影響有限 金融領域壓力更大些
相關新聞
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蝴蝶扇扇翅膀也能引起滔天巨浪,更何況英國脫歐這么大的事件。對於中國來說,影響在所難免。
對我國貿易影響有限
在歐盟內部,英國僅次於德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行分析報告顯示,對中國而言,如果英國退出歐盟,中國將失去一個在歐盟內部推動中歐自由貿易的重要力量。不過,英國僅佔到中國出口的3%,佔比仍然較低。因此,英國脫歐對中國的影響不確定,總體以間接影響為主。
人民幣國際化或受影響
目前,倫敦已成為最具活力和最重要的人民幣交易中心和離岸人民幣市場之一。如果英國決定退出歐盟,倫敦作為全球頂級金融中心之一的地位或面臨挑戰,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中國資本「走出去」多少會有些影響。
國際金融市場將承壓
總體來講,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經濟體而言,盡管英國脫歐的直接經濟影響比較小,但基於脫歐帶來的風險偏好的惡化,在短期內會對各國資本市場產生負面沖擊。
若脫歐英鎊匯率將大跌
當然,英國脫歐對於中國人來說也不是沒有一點好處。如果脫歐,英鎊匯率勢必大跌,那對於去英國留學和旅遊的人來說,算是一大利好。總體而言,我們還是樂見一個「統一的歐盟」。脫歐只會使歐盟和英國的力量受損,削弱未來全球經濟的增長,顯然,這對中國經濟是不利的。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環球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㈨ 美國二戰後主要採取的那些經濟措施,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哪些影響

一、1945年12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確立了以美元為主的國際貨幣金融回體系。
二、1947年成立答的關貿總協定確立了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
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關貿總協定成為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既標志著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也促進了世界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第二個「黃金時代」的到來。

㈩ 美蘇冷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的趨勢

二戰結束後不久,世界就進入了以美蘇對抗為主的「冷戰時代」。「冷戰」專及其結束對屬歐洲,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與蘇聯關系的破裂始於1947年,它在塑造美國對歐洲安全承諾的性質和范疇上發揮了關鍵性作用。……1944—1951年間,美國與其他先進的工業化民主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設。戰後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圍上大大超過了以往,涵蓋戰後聯盟間的經濟穩定、貿易、金融、貨幣和政治、安全等關系。

閱讀全文

與冷戰後國際金融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綏化象嶼金谷玉米價格 瀏覽:202
昌樂外匯開戶 瀏覽:447
十大理財平台排行榜 瀏覽:638
山東省如意集團股票是多少 瀏覽:19
農業銀行貸款的條件 瀏覽:489
英雄聯盟股票代碼 瀏覽:777
大摩消費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704
300066資金流向東方財富網 瀏覽:922
貴金屬去哪可以交易 瀏覽:35
甘肅理財規劃師報名入口 瀏覽:176
賣盤和買盤價格相差 瀏覽:401
股票交叉交易 瀏覽:884
沙漏理財 瀏覽:922
廣發理財新資金 瀏覽:174
互聯網金融貸款平台有哪些公司名稱 瀏覽:277
樂貸款客服 瀏覽:823
007355基金主頁 瀏覽:972
金融外匯助理 瀏覽:28
7隻科創基金怎麼買 瀏覽:141
喜臨門是什麼概念股票 瀏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