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互聯網金融理解
互聯網金融狹義的說就是在網上投資,拿錢去國金社,愛錢進,陸金所這種平台投資產品
Ⅱ 互聯網時代解說詞
http://wenku..com/view/712eb9a658f5f61fb6366620
說到互聯網時代,消費者將參與到企業更多的環節,生產型消費者(Prosumer)時代到來。而在今年,談的比較火的概念有兩個,第一是基於產業模式變革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二是「C2B」。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一場關於數字技術與數字化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個性化、更多種類和需求的深度細分會更符合消費需求,過去企業經營模式是規模越大越好,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種類越多,范圍越多越好,由於數字化革命和互聯網發展,市場和消費者無邊界,長尾市場成為商業常態。C2B(Customer to Business),即消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決定產品,定製產品。C2B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消費者的聲音越來越強,未來的價值鏈和需求鏈的推動力來自於消費者,而不是廠家
Ⅲ 互聯網金融展業宣傳語
互聯網金融,網聚大眾。
Ⅳ 簡述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來融(ITFIN)是指傳統金自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ITFIN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
Ⅳ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意思簡短一句話
互聯網就是咱們現在非常通用的一句話,他的意思呢?就是上網的意思
Ⅵ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Ⅶ 關於話題『互聯網金融』一分鍾脫稿演講,大家幫幫忙啦,我完全沒概念啦。最好有完整的草稿,謝啦。
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演講(全文如下,可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從中刪減)
大家在那裡聊得更多還是財經類的話題,我把他定義為財經類微博。是個很不錯的財經認識交流財經專題的地方。其實,我來這里之前,特地還在半夜寫了一篇文章,因為我不太適合在公眾場合做演講,沒有這個能力,喜歡一個人在小房間寫東西,尤其是大半夜的寫,思路比較清晰。因為人多有時候往往比較難理清思路,一個人就比較容易明白。
我覺得我今天有點像被趙本山給忽悠了的范偉,本來是聽萬總講完以後挺有道理,很有邏輯,講得很好,聽高總講了以後,我也覺得很有道理,也很有邏輯,然後我就悶了,腦子很亂,把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寫的准備今天說的東西全部忘光了,不知道怎麼發言了。因為互聯網和金融這兩種思想實在是太「詭異」。互聯網和金融的思維在這里體現得就非常明顯。我自己做基層信貸出身,一直在這個領域,也辦過幾個網站,這個時候讓我發言,我就不知道到底該怎麼發,因為都聽得挺對的。昨天的文章我已經發在微博上,這里乾脆就撇開文章,說說我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我很多場合都提過,互聯網金融其實是偽為命題。因為中國金融首先是分業經營,必然意味著金融與金融之間會存在縫隙。我喜歡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夾縫金融。甚至小貸機構,擔保機構,我都定義為夾縫金融。包括民間借貸,也都是,都是為了彌補我國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競爭低效率的問題而出現,事實上,中國的金融機構過去幾年發展很快,但是這並不是說你有多少能幹,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有一張牌照。而剛好又碰上了中國最好的十年,就是過去十年。
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給他牌照,使人家進入不了這個行業。所以只要你是銀行,有牌照,就可以高速成長。所以,你會發現過去十年,銀行哪怕服務態度多爛,水平多臭,都可以活的很好,這個也就導致在中國只要拿了牌照以後,就誰也不肯精耕細作,不要干辛苦的事情,躺著賺錢,也就沒人願意干臟活苦活,就是這種情況下,大量進入不了銀行體系的機構,就得到了很大的機會。
我們銀行反應很慢,是頭恐龍,下面撓癢,上面沒反應,審批效率也很慢,你們去想想,現在去銀行開個帳戶,得多麻煩啊,但是在支付寶點個手機號就可以了,而從結果來看那,銀行過了那麼多手續之後,依然有很多糾紛不斷。支付寶那麼簡單的注冊,也好像這么多年沒發生什麼大的事情過,這樣的情況下,支付寶優勢勢必顯現出來了。民間機構利用更好的服務效率,更好的市場切入,硬生生的拉開了一道夾縫。很多夾縫金融就是這樣出現的,利用了牌照機構的低效率和短視,一點點的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的成長。
未來,隨著銀行開始發現好日子過到頭了,本來可以大魚大肉,將來可能要去種菜了,銀行必然沉下心來,你們去看,在過個幾年,銀行可能會沉到你都無法想像的地步和姿態里去,沒辦法,因為隨著高速發展的態勢降低,未來的銀行必然意味著一家銀行有飯吃,別的銀行就沒飯吃的格局,所以走出固有的領域,形成差異化的格局都是各大銀行的戰略性目標了。這種情況下,本來還能在銀行夾縫之間生存的夾縫金融,也就要面臨著很大的考驗。夾縫金融中的一些機構生存越來越困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夾縫金融全部會活不下去,他們中一些很好的機構,一樣可以活的很好,甚至能打敗金融機構也不一定,但是總體而言,這樣的概率較小,難度很大。互聯網金融就是這種業態,大量的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夾縫中擠出一塊領地,切入一個市場,完全是可行的,但是,我自己的感覺是媒體對於互聯網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回到最後,互聯網金融應該是金融領域的一個部分,一旦互聯網金融真正進入了金融領域,那麼如同剛才萬總說的,滿人入關就成了中國人一樣的道理,互聯網金融進入金融領域,回到最後大家就是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只是走了不同的差異化路線。有的金融機構致力於大型基礎建設領域,有的立足於零售業務,有的立足小微領域,而互聯網金融則立足於互聯網具備優勢的領域,現在很多觀點說,互聯網顛覆金融。我一直很納悶,互聯網是技術應用,如何顛覆金融呢?金融的核心是信貸,互聯網如果要顛覆金融,是不是想說有了互聯網就不用還錢?這個才叫顛覆吧,否則最多是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改造金融目前的運行方式吧。利用了互聯網技術之後,金融的運行可能更健康和穩健,但是顛覆這兩個詞語用的太生猛了。
這里還有個關鍵點是互聯網本身其實不是行業,而是一種新興技術,他的覆蓋面總是有限的,當前市面上叫的最生猛的是阿里金融顛覆銀行體系,我聽了就很好笑,阿里金融是依附於淘寶體繫上的,離開了淘寶體系,阿里金融沒有任何優勢,而事實上阿里金融的客戶跟銀行壓根就沒有交叉,阿里金融哪怕把所有的淘寶客戶都做了,也跟銀行一點關系也沒有,那麼他是如何實現顛覆的呢?當然如果有一天淘寶替代了所有的行業,淘寶能造船了,淘寶能造飛機了,淘寶造高速公路了,或許顛覆到是有可能。只是那個時候,我個人感覺阿里也沒必要做金融了。
扯的有點遠,事實上,我國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表現出來的特徵,其實最終還是金融機構如何快速提高效率的一個概念,並不是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前面說了,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純粹的還是按照傳統金融機構的模式進行金融運作,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的區別只是有無互聯網這層外衣罷了。核心的實際意義有限。我雖然經常諷刺阿里巴巴,但是事實上不得不承認,在中國能稱得上互聯網金融的只有阿里一家,因為,阿里一開始就想明白了一個事,他其實是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金融機構所在走的前後台分離,人工審核信貸的傳統模式。目前阿里在走這么一條路,而這條路反映的是互聯網金融該乾的事兒。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考慮金融,一定要凸顯出互聯網的優勢,而不是說你又變成一家金融機構,這個絲毫沒有意義。事實上,我國金融機構已經不少了,遠遠的多了,在多一家叫互聯網的銀行,實在是意義有限。
現在中國做信貸類業務,考量的絕對不是風控能力,而是有多大的風險容忍度。A銀行可以這樣干,不要抵押,B銀行說不但不要抵押,給給你降利率,這不是風控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加入進來不在風控上下功夫,在這些地方上跟銀行去做競爭,我用屁股想想,也能想明白,這是一條死路,你一個互聯網公司比資金成本比不過銀行,比風控經驗比不過銀行,比人力優勢,比不過銀行,哪怕比砸錢也一樣比不過,你跟人家玩,除非人品爆發,否則毫無機會。所以,我一直強調,互聯網金融到目前為止,我個人感覺還沒開始,沒有真正的互聯網的金融的開始,有的只是金融的互聯網。
高總說互聯網的模式就是不斷走流量。我說這樣的互聯網如果真的能夠創造出流量,如果真的長年收租,他干金融幹嘛?金融其實是消耗流動性最好,最快的辦法,尤其在中國沒有牌照干金融十有八九是死的一塌糊塗的。別看那些放高利貸的一個個玩的很好,那是因為他們身後死了很多人,你看不到。所以,如果讓我有每年收租我才不幹金融呢,真沒必要。
其實,馬雲是個聰明人,你們自己去看阿里金融,事實上馬雲真要干金融,他完全可以乾的更大,但是他沒有啊。你想想人家一萬億的淘寶,他才幹了多少,大概也額就幹了20來億吧,人家為什麼不幹多點,他是因為沒錢?你信么?他是因為知道金融這口飯不好吃,所以寧願打公關稿,也不願意真去做金融。
阿里金融四個部分,阿里小貸是一部分,虛擬卡是一部分,在線理財產品銷售是一部分,還有虛擬信用卡對應的阿里擔保,我可以鐵定認為阿里小和阿里虛擬信用卡,不太可能是阿里金融的核心,因為這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帶有太明顯的金融特徵,另外一方面這種業務就必然是個性化的,真要操作難度也很大。我舉個例子,我們真的把我個人放到台上,我把我所有家底掏給你們看,最後也判斷不了你借我的錢我還不還的了,不是說你把我翻個底朝天,你知道我的家底了,就可以知道我是否能還錢了。大數據說他理論上可以降低違約度,並不代表真的降低了,至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可以下定論是肯定可以降低的案例來,全球都沒有。信貸這個事情整體上而言,我個人感覺靠概率難度還是很大的,具體你們可以去看下我有篇關於小微企業貸款的文章,裡面提到了概率不適用信貸案例的闡述。
互聯網的優勢其實是他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可以快速超越區域隔離,可以把一個標准化的東西快速的成長起來,所以保險產品的在線化的成功概率就很高,因為阿里有這個基因在,也有直接的客戶群體在,保險又是標准化產品,屬性相當。基本可以等同於賣產品,這個模式是容易的,而理財產品的在線化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他還帶是有風險特徵的。如果我在淘寶上買東西,十個九個虧,我可能就不在淘寶上買。這裡面還涉及到每個人的風險偏好都不一致,你無法進行批量化處理,如果你也開始配置專門的投資經理了,那你又回到金融機構的通行做法了,你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所以,像諾亞、好買公司,我說回到最後,其實他們還是個傳統的投資咨詢公司,哪怕他們把網站做的再好,在線化程度多高,他們的背後還是要配投資經理,客戶從網路埠進來,還是需要針對性的客戶服務的?所以我昨天晚上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於區分個性化金融和批量化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化的差異,個性化主要指信貸類等帶有很強風險特徵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其實很難實現互聯網化的。大數據等一些手段是一種嘗試,但是至少才目前來說,也只是大家的一種期望,覺得可以改變金融特徵,真的效果如何,還處於設想狀態,結果如何都很難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於那些用傳統思維進行金融運作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基本上就持有負面的評價了,主要是指P2P的模式。說句難聽點,P2P在這么走下去,走到非法集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說我帶有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其實我只要問一句,P2P公司在什麼地方採用了什麼辦法超越了傳統的金融機構?
除了在放款和吸收存款兩個層面放低了門檻外,在核心的風控層面,你找不到一個更優越於傳統金融的地方,連P2P自身都在模仿傳統金融機構,採取的也都是通行的審核標准,那麼我又何來的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呢?
我在拍拍貸上看到過一筆40萬的借款,800人借出,我當時第一設想,這個案子符合了中國非法集資的三大要素,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所以可能監管部門也一直在看,但是最終的最終肯定也是結果說話吧。P2P平台還是要學會自我保護,沒必要去打這種擦邊球,意義不大。
我們如果從理論假設,只要政府不倒閉,理論上,中國的金融機構就不會倒的,銀行,他可以活一萬年。根據類似的辦法,假設我成立一個P2P公司,我不斷的做形象,專門給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許諾遠高於銀行存款的利息,在當前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沒有投資渠道的中國,其實,哪怕我的P2P90%的壞帳率又怎麼樣呢?我一樣規模可以不斷的做大,為什麼呢?事實上,因為目前的P2P帶有銀行的特徵,但卻沒收到像銀行的監管,所以只要不擠兌,就能存活,如何不擠兌呢?那就不斷的把盤子做大唄,順利兌付,形象不斷的提升唄。
因為不在同一條線上競爭,銀行要定期審查,接待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應付這些人我要干多少事,而P2P什麼都不用。所以兩者各自的監管成本也不一樣的,在加上銀行短期內的相對低效,P2P的快速成長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我們來問一句,為什麼要對銀行進行審慎的監管?核心其實還是為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而中國大量的互聯網是沒有干這個事情,他本身就獲得了監管上的優勢。如果互聯網還是以目前的模式,發展下去,一旦出現類似銀行的擠兌,那麼出事的概率就會大上很多。所以說到最後,我們很多人在想的互聯網可以怎麼樣,可以怎麼樣,但是在實踐中可能性非常小。互聯網技術如果只是比風險容忍度,他比得過銀行,他比銀行有先發優勢,但能不能走到最後,我個人感覺很懸。我們現在規模不大,沒關系,反正一兩百億,一千億之內玩,沒關系,政府也先看著,不管你,結果好,表彰你,結果不好,對不起,進去再說。很悲慘,但是卻是現實。
我跟PROSEPER負責人聊過,他們玩了那麼久才四五億美金。而且人家是鼻祖,為什麼中國能遠遠超過美國?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說在提誰能更快把規模做起來,流量做得越大,對社會沖擊越大,遭受損失就越大。所以監管現在管不管?沒人管。法不責眾,每個P2P都想到最後干成既成事實,規模拚命做大,做大到倒逼監管層不能管的層面,從而形成所謂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只想說,最後可能成功的可能只有一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人會怎樣,很難想像。很多創業無非只是歸零,但是金融絕對不是,他從一開始就是一隻腳在棺材裡面,一隻腳在棺材外面,哪只腳是你的,要到最後你才知道。而且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金融帶有很大負面性。
我在微博上苦口婆心的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也勸互聯網金融的投資人,被人罵了很多次,說我不懂互聯網,說我別有用心,今天聽了萬老師的講話,很開心,終於感覺找到一個盟友。因為在互聯網上,微博上都是在從事互聯網的人,他思維不一樣,他罵他的,我做我的,他說我不懂互聯網,我說他不懂金融。我今天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支撐我部分觀點的老師。感覺特別欣慰。我一直有在孤軍奮戰的那種感覺,所以今天很高興。
Ⅷ 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介紹
1互聯網金融持續火爆的今天,為了對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做一個清晰的界定,軟交所互聯網專金融實驗室從2012年開始屬,通過持續對互聯網金融領域企業進行調研走訪,深度解析互聯網金融相關資訊,並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產品、現象進行認真研究,最終系統梳理出了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六大互聯網金融模式。
Ⅸ 用一句話描述互聯網金融這是什麼意思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相聯合,依託於支付、雲計算版、社交網路以及搜索引權擎等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一種新興金融。
在互聯網金融中,互聯網精神是核心,金融功能是表現,互聯網金融模式是在互聯網精神的影響下,傳統金融功能衍生出的新的實現方式。這也就是為什麼互聯網金融首先誕生於互聯網公司,而不是傳統金融公司。
Ⅹ 有關互聯網金融的廣告詞
明日的財富,源於今日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