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來加入SDR的意義和自影響: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里程碑事件
中國金融話語權增強的表現
中國在國際金融機構中地位上升
人民幣加入SDR影響:
今後以人民幣進行國際結算的量會明顯增加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會被國際金融市場推動
外匯市場的人民幣升值預期會增加
② 中國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國際經濟新秩序有什麼影響
對人民幣國際化具有戰略意義。人民幣加入SDR標志著國際社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成果的肯定,特別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肯定。它進一步提升了人民幣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增加了國際社會對人民幣計價資產的信心。當SDR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資產時,人民幣也將隨之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主要貨幣之一。從主權貨幣國際化的功能來看,此前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和投融資貨幣的功能逐步達成,加入SDR則意味著邁上了儲備貨幣的台階。人民幣納入SDR籃子將使得貨幣籃子更加多元化,更能代表全球主要貨幣,從而有助於提高特別提款權的穩定性和作為儲備資產的吸引力。
有助於推動國際貨幣市場體系改革。人民幣加入SDR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人民幣是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第一個真正新增的、第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SDR貨幣,也是第一個按可自由使用標准加入的SDR貨幣。人民幣入籃提升了新興市場國家在國際金融領域的話語權,也有助於SDR成為超主權儲備貨幣。這將改變美歐壟斷的國際貨幣、金融領域格局,促進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朝著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發展。人民幣加入SDR是中國、IMF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共贏。它是繼續完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新起點。2015年12月18日,美國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份額和治理改革方案,意味著長期阻礙該項改革的最後障礙被清除,這標志著該方案拖延多年即將正式生效。我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投票權將從3.8%上升至6%,這將提高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在基金組織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③ 關於國際金融的幾個問題(希望能解釋)
1.c 因為銀行提供保理服務,收取了保理費用。自然要承擔信用風險。
2.c 賣方信版貸是出口權商銀行因出口商對機器設備、船舶等長期設備工具的需求而提供的信貸。
3.d 租賃都有避稅的作用。而出口租賃因為跨國的性質,所以避開的是巨額的關稅。
4.a 因為銀行參與的項目融資多數是銀行作為項目發起人之一,為該項目籌資和經營而成立一家項目公司,由項目公司承擔貸款,貸款則來自銀行。那麼在成立這個公司時就要確定出資比例。
5.多元化。匯率制度就是多元化,國際儲備也是多元化。我們國家一直倡導「國際貨幣體系」要多元化,並不是說現在的體系是單一化,而是我國想建立國際金融體系新秩序,推出超主權貨幣與提高人民幣的地位等等。
④ 國際金融機構在當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從一般意義上說,市場是一個交易機制的概念,任何一種有關商品和勞務的交易內機制都可以形成一種市容場。市場既可以是有特定場所的有形市場,也可以是無形的,尤其是在泛指的情況下,因此我們可以把金融市場定義為對金融交易機制的概括,即通過金融工具交易進行資金融通的場所與行為的總和。
金融市場是市場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市場體系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奠定了金融市場在市場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全面、系統地考察金融市場是發展和利用金融市場的基礎。
⑤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及二戰期間,國際金融中心在什麼地方
金融中心,話語權(也就是發達的自由媒體)、海權(全球資源控制布局,各種咽喉水道)還回是答在英美手中。
金融中心,二戰以前是倫敦和紐約,二戰期間是紐約,二戰之後還是倫敦和紐約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倫敦和紐約是兩大世界金融中心。
⑥ 結合當前政治經濟環境闡述我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與挑戰: 第一,在參與全球金融危機應對中積極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美國通過大量發行貨幣進行金融危機的救援,為未來的美元泛濫留下了隱患,也增大了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迫切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中國可以多種方式提供流動性支持,同時也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例如,可以允許美國、IMF以及其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在中國內地或者香港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此舉有助於防範匯率風險,促進中國本土債券市場的發展。 第二,以贏得更大國際金融話語權為原則,在現有的國際金融格局下適當參與全球金融救援行動。基於當前中國的經濟金融實力,在參與國際救援時,應當主要依託現有的國際金融框架,同時在主要國際組織中爭取更大的話語權。在購買美元及其相關金融資產時,可以要求更高的權利保證和更為優惠的價格,在確保投資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分享被救援企業的成長性。 第三,重點放在對可能出現支付危機的發展中國家的救援,輔之以相應的國家資源戰略和產業整合戰略。由於部分過於依賴外部融資的新興市場國家可能出現債務危機,結合中國現有的產業整合能力和資源需求狀況,中國可以把參與救援的重點放到那些擁有戰略性資源的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產業整合優勢和整合能力的特定行業,而不能將大量資金投向中國缺乏整合優勢的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等領域。 第四,國際資源價格的大幅下跌,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資源相對稀缺的加工製造大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十分有利的機會。資源價格大幅下跌會顯著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減少中國因為大量購買高價資源導致的福利流失。從長期來看,金融危機導致的資源價格大幅下跌,也給了中國以更為從容的機會來重新部署全球的資源戰略。 第五,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國日益關注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目前,尚有規模龐大的次貸證券沒有清算,這些證券分布在不同國家的不同金融機構中,無從判斷其規模及其損失程度,也就無從進行相應的監管和應對,因此,建立國際性的專門清算機構,是掌握全球次貸證券現狀和演變趨勢等重要信息的關鍵。中國還可以利用當前時機呼籲國際間擬定對場外衍生市場和對沖基金進行監管的國際准則,並通過參與這些准則的制定過程提升新興國家及發展中國家的知情權和話語權。 第六,為了避免因歐美等國通過大量發行貨幣來應對金融危機而引發的匯率風險,中國作為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可以呼籲建立主要儲備貨幣匯率的穩定機制和貨幣發行限制機制,防止歐美利用其儲備貨幣地位濫發貨幣,在設計相關的限制機制時,中國可以主動提出建立"美元-歐元-人民幣"的發行聯動機制,相應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促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⑦ 美國三大評級機構與華爾街金融財團的關系
從免費服務到旱澇保收
1900 年,當約翰·穆迪以自己的姓氏創建了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時,他只是想通過對鐵路證券(這些證券往往復雜多變到讓投資者頭疼)提供評級服務,在華爾街混口飯吃。和其他評級機構一樣,穆迪在發展初期實行免費評級,不過穆迪的工作確實做得很出色,特別是在1929 年市場崩潰時,穆迪公司所給予高評級的股票沒有一支出現價格大幅下滑,在投資市場賺足了眼球。投資者們相信穆迪公司的分析和評級是客觀而有水準的,穆迪也逐漸開始向投資者收錢。
從上世紀70 年代開始,穆迪和它的競爭者們,包括標准普爾(這家公司比穆迪擁有更大的市場份額)以及成立於1913 年的惠譽國際,開始調整經營方式,它們不僅向投資者收費,還伸手向被評級的公司要錢,道德隱患就此埋下。1975 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可這三家評級公司為首批全國認證評級組織(NRSRO),它們從此被貼上了半官方的標簽,更厲害的是,NRSRO 隨後發展成了一個壟斷組織,再也沒有其他評級公司能夠真正打進這個組織。
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對三大評級機構奉若神明,市場上沒有經過它們認證的債券幾乎無人問津。無數融資公司向它們揮舞手中的美元,希望為自己的債券獲得一張「3A」級標簽。在這種背景下,評級機構的收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向融資企業收取評級費成為主要利潤來源,並且偶然誤判也沒關系,沒有企業敢向它們索賠。在評級行業,至少30% 的利潤是很常見的,2006 年,標普稅後收入高達12 億美元,穆迪則賺到13 億美元。
「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
當一個「+」、「-」的調整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評級機構被推上神壇,華爾街貪婪的傳統也入侵了這一領域。曾幾何時,被視為安全投資黃金標簽的「3A」級評級,變成了評級公司手中的盈利工具。「我們把靈魂出賣給了魔鬼來換取金錢」,在2008 年美國國會調查「金融海嘯」舉行的聽證會上,穆迪一位經理級人士這樣說道。
在業內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案例:漢諾威是德國再保險業巨頭,原先不是穆迪的客戶。穆迪曾電函漢諾威稱願意為其初期提供免費的評級服務,並在未來建立收費服務關系。當時漢諾威已經是另外兩家評級公司的客戶了,就拒絕了穆迪。穆迪還是開始為漢諾威評級,2003年在其他評級公司都認為漢諾威財務狀況良好的情況下,穆迪卻把漢諾威的債券級別降至垃圾級,結果引起拋售,漢諾威在幾小時內就損失了近兩億美元,最終不得不向穆迪投降。
2002 年到2007 年間,三大評級機構將華爾街製造出的數千種創新債券評為「3A」級,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次級債。就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夕,穆迪和標普還給予了11 個隨後陷入重大困境的金融機構以高評級級別,其中就包括危機的導火索——雷曼兄弟銀行。
主權評級隻手遮天
「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的世界裡,一個是美國,一個是標普和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標普和穆迪可以用債券降級毀滅一個國家;有時候,兩者的力量說不上誰更大。」《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這樣評價。
在美國國家機器的護航下,三大評級機構不僅對普通的公司,甚至對主權國家的信用都能產生殺傷力。雖說它們的確會考慮到GDP增長趨勢、外匯儲備等客觀因素,但事實上,三大評級機構擔任著美國金融資本對外擴張的幕後推手。例如,穆迪和標普直到2003 年依然只給中國的主權信用打出很低的「3B」級別。
2009 年12 月8 日,惠譽率先將債台高築的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為3B+,同時將希臘公共財政狀況前景展望確定為「負面」。標普和穆迪也相繼調低了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希臘債務危機就此爆發。此後,三大評級機構對於希臘以及其他歐元區國家財政狀況的每一次表態都牽動著市場敏感的神經。今年4月,希臘、葡萄牙和西班牙接連遭到信用評級降級,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甚至被標普定為垃圾級,希臘債務危機由此上升為歐洲債務危機。
三大評級機構的做法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和指責。安盛公司投資戰略主任帕里斯-奧爾維茨甚至懷疑它們對希臘、葡萄牙、西班牙的降級時機是經過精心預謀的,「當希臘與歐盟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談判取得進展的時候,我看不出為何迫切宣布對上述國家降級」。他認為評級機構代表美國國家利益制衡歐元的用心昭然若揭。
標普降級美債:一石激起千重浪
在金融交易日益復雜的今天,評級機構掌握著極大的金融話語權,如何規范和監管評級機構的行為,如何重新構建一個透明高效的評級行業,值得各國深思。我國也應該借鑒國際上的改革經驗,加快現有信用評級機構的質量提升和整合重組,建立政府管理和行業自律管理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在金融深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爭取國際金融話語權。
全球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與信用評級角逐的博弈。8月5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標准普爾將美國AAA級長期主權信用評級下調一級至AA+,評級前景展望為「負面」,立刻引來軒然大波,盡管奧巴馬稱「美國一直而且將始終是3A國家」,但國際股市就此大跌,國內A股也一度失守2500點,標准普爾憑借評級就能刺痛全球市場的神經。
事實上,全球最重要的國家信用評級和企業評級目前幾乎全部出自這三家機構。標普目前對1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主權信用評級。
今年1月27日,標普把日本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 A」下調至「A A –」,長期主權信用展望維持在「穩定」。評級當天,日元兌美元跌幅超過1%,至1美元兌83.22日元。而在7月28日,標普與穆迪又分別將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降級。
早在2009年,標普就「發難」過希臘,將其展望級別調至負面,4月底標普又降低葡萄牙長期主權信用級別,隨後穆迪也將葡萄Aa2級主權信用級別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惠譽緊隨其後,將西班牙主權評級下調,由此,希臘債務危機蔓延至歐洲,最終引發美國和全球股市暴跌。
標普則是單槍匹馬撼動目前占金融體系主導地位的美國。穆迪與惠譽都表示短期內持觀望態度,穆迪只是發出警告稱,如果美國財政或經濟前景大幅減弱,其將在2013年前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
⑧ 國際金融的一道題
(1) USD 1 = CHF 1.4200瑞士法郎貶值,放棄期權,做期權損失期權費181560,6個月後現貨交易即支付1000萬瑞士法郎需要美元1000萬/1.42=704.2254萬.做了期權,損失了期權費181560
(2) USD 1 = CHF 1.3700,瑞士法郎升值,執行期權,即以USD1=CHF1.3900價格買入瑞士法郎1000萬,實際支付美元:1000萬/1.39+181560=737.5805萬,如果不做期權保值,需要支付:1000萬/1.37=729.9270,匯率差不足抵補
期權費
(3) USD 1 = CHF 1.4500,瑞士法郎升值,放棄期權,支付瑞士法郎需要的美元數為:1000萬/1.45=689.6552萬,做了期權,損失了期權費18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