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財經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法學院哪個更好
法律專業水平上財會比較差,但是以後說不準上財畢業的大老闆會找你幫忙,經濟法是可以考慮上財,其餘就不要考慮了
『貳』 中國財政部為什麼在次級債的問題上批評三大信用評級公司,確實是這三家公司的錯嗎
國際三大信用評級公司透視(轉貼)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市場經濟的發展越深入,對信用的要求就越高。為減少投資風險,增加市場透明度,信用評級應運而生。所謂信用評級,是指專業機構對債務人就某一特定債務能否准時還本付息的能力及意願加以評估,分為資本市場、商業市場及消費者等三類評級,其中資本市場評級居核心地位。長期以來,穆迪(Moody′s,美資)、標准普爾(Standard & Poor′s,美資)和惠譽國際(Fitch Rating,原為美資,現為法資控股)位列國際資本評級市場「三甲」,不過惠譽在市場份額、贏利能力以及國際影響力方面遠遜於前兩者,國際資本評級市場的話語權實際是「兩強壟斷」。三大評級公司在一定程度與一定范圍內增加了市場透明度,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為政府監管部門提供了管理依據與參考資料,但與此同時,它們也成為西方某些勢力持續推行美國價值觀與強權,進而威脅主權國家經濟安全的一個新工具。
三大評級公司的獨立、公正、客觀與科學性受到廣泛質疑
美國信用評級制度運作已近一個世紀。美國商法規定,評級公司屬於一般股份公司,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為保證評級的公正與客觀,評級公司應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主要是獨立於政府機構之外。評級公司雖對股東負責,但當股東與大眾利益沖突時,必須置大眾利益於優先的地位。因此,獨立、公正、客觀與科學是信用評級公司存在的前提和基礎,但正是在這方面三大評級公司受到了廣泛質疑。
令人質疑的獨立性。一是政府給予特權。1975年SEC認可穆迪、標普與惠譽三家公司為「全國認定的評級組織」(NRSRO),並規定外國籌資者在美國金融市場融資時必須接受NRSRO評級公司的評估,由此確立了三大公司的壟斷地位。今年3月,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理查德·謝爾比在參議院就評級公司問題舉行的聽證會上指出,穆迪和標普幾乎遇不到什麼競爭,其所以財源滾滾,主要是得益於「受控特許」。二是長期受到庇護。為防止那些「缺乏道德」的評級公司肆意出售AAA評級,SEC限制其他公司進入資本評級市場。在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財務丑聞發生後,SEC在諸多壓力下,也只增加了多美年(Dominion)一家評級公司為NRSRO。名義上信用評級受SEC監管,但事實上三大公司極少向SEC報送相關資料,SEC的例行檢查平均每五年才有一次。因此,長期以來,三大公司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監督。
令人質疑的公正性。首先是以美國的標准為標准。國家因發行國債而成為資本市場的重要主體,鑒於國家的巨大清償能力以及主權的敏感性,一般的評級公司都不涉及主權國家信譽評級,但三大評級公司的一個重要評估標的卻是主權國家信譽,而且把市場自由化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後,馬來西亞為穩定經濟,採取關閉外匯市場的斷然措施,受到三大公司的一致聲討,然而事後證明馬來西亞的管制政策是成功的。其次是長期奉行雙重標准。三大公司在美國本土評級時,主要依據被評估公司自身或經美國會計公司發布的報告,但對於美國以外的企業,除少數進行「自願評估」(需要付費)外,大多數則是所謂的「獨立評估」。問題在於,三大公司對美國本土市場存在的問題經常視而不見,對他國尤其是美國不喜歡的國家的金融市場動態則往往「明察秋毫」。1995年英國巴林銀行破產,當時美國銀行的金融衍生品不良投資高達23萬億美元,但三大公司都不曾降低美國銀行的信譽等級。從「9·11」事件到安然等巨型企業財務丑聞,摩根大通等知名銀行金融欺詐,再到伊拉克戰爭與持續恐怖襲擊威脅等,美國金融市場遭遇連續的沖擊,國際資本一度紛紛逃離美國,三大公司同樣不曾也不打算降低美國主權信用評級。
令人質疑的客觀性。長期以來,三大公司堅持以美國的價值觀來審視亞洲文化與市場環境,因而在對亞洲進行評級時總是「另眼相看」。2002年,三大公司將日本政府債券的評級列在工業七國最末,其信貸級別排在波札那之後,與拉脫維亞和波蘭同等。日本國際金融中心(JCIF)認為,外國評級公司未能反映日本獨特的商業慣例,評級結果並不能表達真實情況。時任財務省國際事務次官黑田東彥要求三大公司出具詳細的評定標准,認為日本擁有很高的個人儲蓄率及龐大的海外資產,對國內投資者能完全清償債務,因此沒有任何理由繼續調低日本政府債券評級。中國經濟多年來的快速增長和良好的發展預期令全球矚目,但直到2003年底,標普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10年不變,即「適宜投資」的最低限——BBB級。《華爾街日報》評論,標普將中國大陸銀行全部定為垃圾等級。眾多國際著名的投資機構都認為標普的這一評級「保守得有些可笑」。這不僅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影響中國的投資環境,而且造成數以百億美元計的經濟損失,因為中資機構與企業在境外融資時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令人質疑的科學性。法國《世界報》2003年5月6日載文指出,評級公司缺乏信息發布工作的規則,發布信息的無規律性使人們對其預測能力產生懷疑。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黃京志認為,三大公司使用的方法與模型已經過時,模型使用的數據對於美國本土公司一般一季度才更新一次,而境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公司的數據更新周期往往超過一年甚至更長,遠不能適應快速發展的金融市場的需要。長期以來,三大公司收集和發布信息的活動一直是灰色的,乃至暗箱操作,信息可靠性存在嚴重問題。英國《金融時報》今年3月13日就此發表評論:按照大多數標准衡量,信用評級行業都是全世界最缺乏競爭性和透明度的市場。當為安然公司評級的評級師被質問為什麼對安然財務報告的重大疑點視而不見時,該評級師承認他沒有能力把握安然的業務和財務結構,也沒有認真讀過這些財務報告。此外,三大公司利用其壟斷地位,在向客戶主動提供信用評級時往往變相要求購買其他服務。1996年穆迪曾受到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調查,原因就是被懷疑對客戶變相進行了捆綁銷售,迫使客戶購買其全套服務。
不僅難以發揮預警功能,反而時常加劇金融市場動盪
三大公司因為已經存在而合理,因為美國政府而獲得壟斷地位並具有強大影響力。但由於缺乏應有的獨立、公正、客觀與科學性,它們不僅難以及時、准確地發揮預警功能,相反時常加劇金融市場的動盪。
難以發揮預警功能,在美國本土備受質疑。三大公司或根據被評估企業公布的信息資料進行評估,或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進行所謂獨立評估。但實際表明,這兩種評估的科學性都存在疑問。1992年,加州保險司長控訴標普及穆迪先前給予倒閉的Executive Life保險公司不實且過高的評級,導致投資人遭受損失;1996年,加州橘郡指控標普未能對該郡所投資的基金風險進行恰當評估,以致擴大舉債終至破產。自2001年底,一連串巨型公司出現財務欺詐丑聞,美國金融市場由此出現嚴重的信用危機,評級公司反應滯後,未能發揮所期望的預警作用,自身信譽備受質疑:要麼有意隱瞞不報,這意味其喪失了應有的獨立與公正性;要麼真的沒有發覺,這意味其喪失了應有的客觀性與科學性。連美國國會和聯邦調查人員都指責評級公司的失職,沒有在「大廈將傾」之前發出警告。在內外壓力下,SEC出具的報告羅列了信用評級業存在的12種問題與缺陷,使三大公司陷入了空前的尷尬境地。
常步市場後塵,在國際領域屢屢失信。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醞釀之時,三大公司未能發出任何警告;等到危機爆發後,慌張應對,降級過激,加劇市場恐慌。1996年9月,穆迪與標普分別給韓國開發銀行的長期債信評級為「A1」及「A+」,均屬於投資等級;韓國危機發生後,急速降至為「Ba1」及「B+」,已屬垃圾等級。1997年7月,泰銖發生危機,穆迪與標普仍給泰國政府公債「A」級,直到10月才加以調整。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與2000年土耳其金融危機,三大公司都未能預測危機的到來,直到危機已經成型,才遲遲降低有關信用等級。因此,國際清算銀行(BIS)認為,「評級公司經常步市場的後塵」。
加劇國際金融動盪,受到越來越多的指責。三大公司幾乎壟斷了整個國際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儼然成為國際金融市場的調節者,往往一個業務聲明就能引發金融市場的震盪。1997年以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長、外匯儲備、外貿順差、製造業競爭力、居民儲蓄等項指標都好於美國等諸多發達國家。但由於話語權掌握在三大公司手中,東南亞國家所獲得的評級均低於美歐國家,由此引發相關國家的資本外逃,惡化了地區的金融局勢。1997年11月28日到12月11日,穆迪將韓國外匯債券和票據的評級從原來的A1急速調降到「Baa2」,導致韓元對美元匯率暴跌,股市一落千丈,中型企業接二連三倒閉,從而引發韓國全面金融危機。德國《經濟周刊》1998年2月5日載文評論,國際信用評級公司對亞洲危機毫無預感,它們知道的並不比金融市場多,根本就不起作用,而現在卻火上澆油。法國《世界報》2003年5月6日的文章認為,信用評級公司提供的信息(特別是關於可能出現危機形勢的信息)毫無作用。人們責備信用評級公司,認為它們要麼沒有提前預測危機,直到危機已經到來,才遲遲降低有關信用等級(如在1998年俄羅斯危機、2000年土耳其危機問題上),要麼相反,過早地降低有關信用等級,加快了危機形勢的到來(如在1999年巴西危機、2001年阿根廷危機問題上)。
「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的另一新強權
評級公司的「魔力」形成路徑是「建立信譽——確立地位——產生依賴——實施影響」。穆迪與標普「兩強」不僅通過大力宣傳、積極公關等多種手段建立市場信譽,影響與操控市場,謀取壟斷利益,而且充分利用其壟斷利潤,通過暗中利益輸送、直接向本土評級公司購買、聘請政府官員開講座或擔任咨詢師、與高校及研究機構進行學術合作等各種途徑,獲取各類商業與非商業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獲取不正當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協助美國政府攫取政治利益。《紐約時報》曾在社論中指稱:評級機構是冷戰結束後,國際上的另一個新強權。
配合美國公司的經營擴張。穆迪與標普的評級直接決定融資成本,制約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已變相掌握了企業的生殺大權,這種權力正被悄悄運用於美國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與經營戰略。日本證券市場相對閉塞,長期為本土四大券商壟斷,美國投資銀行垂涎已久。東亞金融危機使日本金融業陷入動盪,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證券成為金融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1994—1996年,山一股票價格一直在600—1000日元之間波動。但是,自穆迪1997年6月宣布要降低山一評級後,山一股價一路下滑,8月滑落到200日元。11月穆迪宣布正式降級後,美國證券公司立即拋售其股票,不僅造成山一股價狂瀉,最後跌到1日元,還斷絕其從短期資金市場籌資以起死回生的後路。山一倒閉後,美國最大券商美林公司乘機接管山一證券,原本屬於山一的50間店面、2000名精幹員工及經營技術,全都歸屬美林。
擾亂主權國家的經濟秩序。評級公司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機構,本只具有引導資本市場的服務性功能,然而穆迪與標普的權力不斷膨脹,幾乎充當了金融市場的調節大師。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銀行業累積了巨額不良債權。按傳統習慣,日本官方、民間機構與傳媒,不會輕易觸及國內累積巨額不良債權的銀行與金融公司,而是依照日本獨有方式由銀行與金融公司悄然漸進處理,以期不出現重大金融風波。但是,穆迪與標普「毫無保留地」重估日本企業的投資安全度,打破了日本的傳統游戲規則,使日本金融陷入持續動盪。日本媒體將穆迪與標普給日本企業、經濟帶來的沖擊描述為:不單像歷史上用大炮打開日本鎖國大門的「黑船」,還像最終全面佔領日本的赫爾「最後通牒」,具有強大無比的破壞力,以致在工商界普遍出現「評級恐懼症」。
直接為美國政治利益服務。有研究認為,東亞金融危機是美國對東盟吸納緬甸加入表示不滿的一次政治報復,而穆迪和標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1997年4月中旬,穆迪將泰國政府的長期借貸級別從A2下降為A3,4月25日又宣布降低泰國大城、京都和泰軍人三家主要銀行的信用等級,從而加劇市場恐慌,誘發資本外逃,導致金融危機爆發。1998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馬來西亞總理就此嚴詞批評穆迪和標普缺乏客觀性,助紂為虐。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德國一直反對,兩國裂痕加深。2003年3月,德國企業接二連三地被標普降低信貸評級,由此導致包括最大的鋼鐵製造商——蒂森克虜伯公司在內的相關企業股價跌至有史以來的最低點。德國社民黨經濟委員會領導人溫德稱,「近期的降級引起我們高度關注,我不排除德美緊張的外交關系間接地影響了評級結果的可能」。十分「巧合」的是,澳大利亞全力支持美對伊戰爭,標普將澳外匯債務評級升至AAA最高級。德國政府為此憤怒不已,明確表示向美國評級領域的霸權發起反擊,要求歐洲信貸機構聯合起來抗衡美國評級公司。德國財政部表示,將對標普和穆迪進行更嚴格的審查,並宣稱德國要通過立法以「保證評級的公正性」。
三大公司尤其是「兩強」的壟斷與危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知。越來越多的國家將信用評級看成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行業,扮演著一個國家資本市場「看門人」的角色,涉及國家主權,關系一國經濟、金融與信息安全。因此,紛紛採取措施,消除對三大公司的迷信與盲目追捧,限制與三大公司的聯系,加強對三大公司的監督,減少直至消除對三大公司的依賴,促進本土評級公司的發展。
(轉貼於: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江涌同題文章)
『叄』 中國金融學會的理事成員
名譽會長復:陳慕華 喬培新制 黃達 李貴鮮 戴相龍 胡石英
會長:周小川
副會長:王廣謙 王洛林 劉遵義 羊子林 何界生(女) 吳小平 吳志攀 吳曉靈(女)
秘書長:唐 旭
副秘書長:李 民 中國金融學會理事會秘書部主任、高級經濟師
王大用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高級經濟師
王國剛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劉雲清中國進出口銀行業務發展研究部總經理、研究員
朱 民中國銀行行長助理、研究員
朱英剛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宋先平中國農業銀行研究室主任、高級經濟師
宋逢明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際貿易與金融系主任、教授
楊再平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政策法規部副主任
陳雨露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教授
趙海英(女)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行部副主任、教授
酈錫文中國建設銀行風險與內控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高級經濟師
張承惠(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袁 力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展改革部主任、副研究員
詹向陽(女)
『肆』 中央財經大學的傑出校友
政界精英 田紀雲 原國務院副總理
王丙乾 原財政部長、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 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李金華 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
金人慶 原北京市副市長、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財政部部長
戎子和 原財政部副部長、代部長
王紹鰲 原財政部副部長
胡立教 原財政部副部長
貝仲選 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余蔚平 財政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翟熙貴 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陳 華 審計署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主任
李予昂 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程法光 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孫志強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
穆 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 保監會黨委副書記 副主席
柯卡生 銀監會非銀司 司長
曹聰 國家稅務總局地方司 副司長
郭左踐 中國保監會財險監管部 主任現中國保監會天津監管局 局長
楊凌隆 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副主任
丁先覺 財政部基建司司長 國務院金融監事會 原主席
范巍 國務院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侯慧君 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易仁萍 審計署管理司副司長
張漢興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民政部計財司司長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魏禮江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傅東 中國財政雜志社黨委書記兼社長
譚純喜 中國審計報社社長
貴敏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
路英 財政部社保司副司長
劉光忠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劉鍵 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副司長
謝庚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畢朝英 財政部離退休局 副局長
杜儉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原主席
劉高潮 國家文物局機關服務中心副局長
馮秀華 財政部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正司長級別)
崔敬伯 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 民建第三、四屆中央委員
央行系統 戴相龍 原中央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現任中國社保基金會黨組書記
王成銘 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成員兼機關黨委書記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
樊晡生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黨委書記
史紀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現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王啟人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 中央委員,中央駐澳門聯絡辦主任
李東榮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副行長
段曉興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行長助理
金建棟 原人總行金融管理司 司長
郭玉華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 司長
任 俠 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 原副司長
蔡 荀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 副行長
李亞新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副行長
郝治安 人民銀行太原市分行 行長
趙保衛 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朔州分行 行長
路國英 中國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 副行長
李小秋 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副行長
王樹臣 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分行 行長
商業銀行系統 總行
牛錫明 交通銀行總行 董事長
陶禮明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 行長
段曉興 原華夏銀行行長
史紀良 原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行長
吳北英 中信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文彥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 董事
喬 偉 交通銀行董事會 副董事長
魏盛鴻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副行長
林克平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黨委副書記
宮少林 招商銀行總行 副行長 招商局集團董事
劉淑蘭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 副行長
顧京甫 中國建行總行業務總監(副行長級別)
錢中濤 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希坤 中國光大銀行總行 副行長
郭玉華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兼紀委書記
郝震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 副總經理
郭義明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財務總監、黨委委員
朱紅波 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 紀委書記
胡亞輝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 副總經理
王 燕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信息技術管理部 副總經理
何志成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高級經濟師
陳 偉 平安銀行副行長
何仲森 銀川商業銀行董事長
於化北 河北省張家口商業銀行 董事長
謝 衛 全國人大代表 交通銀行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王德衍 中國銀行總行董事長、行長
各地分行
杜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
沈若雷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行長
張德寶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辦公室 總經理
楊志宏 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總會計師
張永革 中國農業銀行青海省分行 行長
周金倫 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 行長
李楚章 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 行長
姚金華 光大銀行南京分行 行長
施繼德 中信銀行蘇州分行 行長
王樹臣 中國銀行寧夏自治區分行 行長
徐常寧 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分行 副行長
束堅 中國農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 副行長
沈弟茵 交通銀行海南分行 副行長
李文占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 副行長
楊 傑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分行 副行長
魏秀蘭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 紀檢委書記
汪長安 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於丕濤 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倪百祥 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 行長
任海龍 民生銀行杭州分行 行長
潘守庚 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 行長
閆振生 中國銀行石家莊分行 副行長
杜 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 行長
徐良 深圳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副行長
申松君 中行浙江省分行 行長
邱發宗 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長
葉一新 中行澳門分行行長
王德文 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長
丁燕生 前中銀香港及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副總裁
吳念魯 前中國銀行盧森堡分行行長
張 斌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業務部總經理
吳慶平 中國工商銀行山東萊蕪分行 行長書記
曹霖 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地方政府 侯 凱 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章銳夫 湖南省政協 副主席
高瑞科 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長
王詩全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駱玉林 青海省副省長
韓 英 廣東省九屆人大副主任
庄惠春 浙江紹興市人民政府 原副市長
曾廣宇 民建北京市委員會 副主委
楊任遠 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邵明鈞 廣東省深圳市稅務局 原局長
周桂根 江蘇省財政廳廳長
苑廣睿 天津市河北區區長
冀國強 天津市靜海縣縣委書記
李雙成 江蘇省財政廳 副廳長
邵桂芳 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大 原副主任
李小平 江蘇省地稅局 局長
張 凡 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黃玉德 陝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 局長
李生誠 新疆銀監局 局長
吳炳貴 廣西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
李培林 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朱小莉 湖北省水利廳紀委書記
葉 青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小烈 河南省審計廳 副廳長
王連清 河南省國家稅務局 局長
繆學剛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
王希龍 江蘇省徐州市市委 書記
左紹偉 河北省財政廳 副廳長
顧月濤 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王維國 甘肅省地稅局 局長
董樹林 甘肅省煤炭工業局 局長
崔正華 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 春 甘肅省發改委 主任
吳仰東 甘肅省白銀市政府 市長
張智軍 甘肅省財政廳 副廳級
馮 毅 雲南省審計廳廳長
陳秋生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財政廳 廳長
陸 浩 雲南省統計局 局長
陳輝明 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何紹華 成都市副市長
趙世洪 河北廊坊市委書記
劉新春 山西省太原市人大 主任
李愛慶 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
王 罡 北京市財政局機關服務中心 辦公室主任
黃炳福 江蘇省蘇州市委 副秘書長
趙文娟 江蘇省蘇州市政協 副主席
任振榮 財政部駐寧夏監察專員辦事處 專員
呂勇 海南省農墾總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賈國明 青海省人大常委會 副主任
竺向東 青海省財政廳辦公室 副主任
楊之春 甘肅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業綜合開發辦主任
李 津 寧夏地稅局 副局長
蔣金波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巡視員省委書記辦公室 副主任
企業系統 金建棟 國泰證券首任總裁
邵 淳華 夏證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中國航母的奠基人
崔立中 中國水利水電對外公司總會計師
謝 衛 全國政協委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姚江濤 江南證券有限公司 總裁
張樹忠 大通證券總裁
徐 鍔 原攀鋼集團總會計師、副總經理
陶 冬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香港)有限公司 副總裁
黃 強 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
沈若雷 香港申聯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長
鄭 浩 鳳凰衛視中文台專題組 副總監
魏崇智 香港中國廣告有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小平 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
張志鴻 鴻基世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袁振宇 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詹平原 長江三峽集團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財務總監
胡 峰 銀河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
董 鋒 中信建投證券公司財務總監
繆建民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戴鳳舉 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總經理
劉家德 中國人壽股份副總裁
馮知傑 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
王新利 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王志泰 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
葉 楠 招商局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總經理
段方曉 瑞泰集團副總裁
陳剖建 天安集團董事長
劉 央 西京投資管理公司(香港)主席
向可碧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雲南省分公司 原總經理
張亦興 中國銀行信託投資公司董事
汪曉峰 金信信託董事長
劉志忠 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
徐 波 微軟中國區財務總監
魏 東 涌金集團創始人
譚麗霞 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財務官
陳基華 中國鋁業執行董事、副總裁
范肇平 南山集團副總經理 科研院所 於中一 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名財政學專家
巴曙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副局長
張天成 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
呂世傑中國國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系統 王廣謙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
王柯敬 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邱 東 中央財經大學前黨委書記 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院長
高一斌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院長 黨組書記
姚 遂 中央財經大學原副校長
陳 明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梁 勇 中央財經大學副書記
史建平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郝書辰 山東財經大學 黨委書記
姚得驥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
李光龍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院長
郝如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杜英斌 山西財經大學前校長
陳永達 原青海省工商銀行副行長、現杭州工商幹部管理學院 副院長
劉姝威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CCTV感動中國人物
易仁萍 南京審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高一斌 國家會計學院第三任院長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 怡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副主任
梁紅梅 西北師大經濟教研室 主任
趙國春 新疆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 院長 老一輩名師 陳岱孫,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
崔敬伯,1932年回國,曾任燕京大學、北京大學、中法大學、中國大學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員,川康直接稅局局長,直接稅團副團長和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建國後,歷任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中央財政幹部學校副校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崔書香,193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39年獲哈佛大學瑞德克利夫學院經濟學系碩士學位。1952年至今,先後任中央財經學院、中央財政部幹部學校、中央財政金融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姜維壯,1962年起,中央財政金融學院財政系教授,財政部學位委員會、教材編審委員會和全國在職同財政幹部培訓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聞潛,著名經濟學家,均勢市場理論和消費啟動理論創始人,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天民,著名會計學家。
『伍』 央行和財政部是什麼關系
央行和財政部沒有關系,央行是直接歸國務院管理。
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的領導下依法獨立執行貨幣政策,履行職責,開展業務,不受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財政部擬訂財稅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和改革方案並組織實施。起草財政、財務、會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草案,制定部門規章,並監督執行。負責管理中央各項財政收支。編制年度中央預決算草案並組織執行。負責組織起草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草案及實施細則和稅收政策調整方案。等職責。
(5)財政部金融中心劉擴展閱讀:
人民銀行直屬機構:
中國人民銀行下設中國人民銀行機關服務中心(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人民銀行集中采購中心、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中國金融出版社、金融時報社、中國人民銀行清算總中心、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中國金幣總公司、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中國金融培訓中心等。
『陸』 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的傑出校友
田紀雲原國務院副總理
王丙乾原財政部長、國務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王光英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
李金華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全國政協副主席
金人慶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財政部部長
戎子和原財政部副部長、代部長
王紹鰲 原財政部副部長
胡立教原財政部副部長
貝仲選 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翟熙貴原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
陳 華 審計署國外貸援款項目審計服務中心 主任
李予昂 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
程法光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
孫志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中將)
穆 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
李克穆保監會黨委副書記 副主席
巴曙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副局長。
柯卡生銀監會非銀司 司長
曹 聰 國家稅務總局地方司 副司長
郭左踐中國保監會財險監管部 主任現中國保監會天津監管局 局長
楊凌隆中央辦公廳調研室主任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 副主任
丁先覺財政部基建司司長 國務院金融監事會 原主席
范 巍 國務院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易仁萍審計署管理司副司長
張漢興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民政部計財司司長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
魏禮江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主席
傅 東 中國財政雜志社黨委書記兼社長
高一斌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貴 敏 財政部農業司副司長
路 英 財政部社保司副司長
劉光忠 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
劉 鍵 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副司長
謝 庚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畢朝英 財政部離退休局 副局長
杜 儉 國務院金融機構監事會 原主席
馮秀華財政部國務院參事室國務院參事(正司長級別)
崔敬伯 財政部稅務總局避副局長 民建第三、四屆中央委員
[13] 戴相龍原中央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天津市市長、現任中國社保基金會黨組書記
王成銘中國人民銀行黨組成員兼機關黨委書記中央金融工委副書記
樊晡生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黨委書記
史紀良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現政協委員,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王啟人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行長助理。 中央委員,中央駐澳門聯絡辦主任
李東榮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第一行長助理
段曉興 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 行長助理
金建棟 原人總行金融管理司 司長
郭玉華原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人事司 司長
任 俠 中國人民銀行內審司 原副司長
蔡 荀 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 副行長
李亞新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 副行長
郝治安 人民銀行太原市分行 行長
趙保衛 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朔州分行 行長
路國英 中國人民銀行甘肅省分行 副行長
郭義明 原中國民生銀行財務總監
李小秋 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 副行長
王樹臣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分行 行長
[13] 總行
牛錫明交通銀行總行 行長
陶禮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總行 行長
段曉興原華夏銀行行長
史紀良原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行長 中國銀監會副主席
吳北英中信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文彥中國工商銀行總行 董事
喬 偉 交通銀行董事會 副董事長
魏盛鴻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副行長
林克平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 黨委副書記
宮少林招商銀行總行 副行長 招商局集團董事
劉淑蘭中國建設銀行總行 副行長
顧京甫 中國建行總行業務總監(副行長級別)
錢中濤中國進出口銀行總行 副行長
王希坤中國光大銀行總行 副行長
郭玉華 中國進出口銀行副行長、兼紀委書記
郝 震 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審計局 副總經理
郭義明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財務總監、黨委委員
朱紅波中國農業銀行黨委委員 紀委書記
胡亞輝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 副總經理
王 燕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信息技術管理部 副總經理
何志成中國農業銀行總行 高級經濟師
陳 偉平安銀行副行長
何仲森銀川商業銀行 董事長
於化北 河北省張家口商業銀行 董事長
謝 衛 全國人大代表 交通銀行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
各地分行
杜 煒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行長
沈若雷 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 行長
張德寶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辦公室 總經理
楊志宏中國工商銀行河南省分行總會計師
張永革中國農業銀行青海省分行 行長
周金倫 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 行長
李楚章 中國農業銀行廣州分行 行長
姚金華光大銀行南京分行 行長
施繼德 中信銀行蘇州分行 行長
王樹臣 中國銀行寧夏自治區分行 行長
徐常寧 中國建設銀行寧夏分行 副行長
束 堅 中國農業銀行新疆自治區分行 副行長
沈弟茵 交通銀行海南分行 副行長
李文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南省分行 副行長
楊 傑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山東分行 副行長
魏秀蘭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 紀檢委書記
汪長安 中國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於丕濤國家開發銀行福建省分行 副行長
倪百祥 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 行長
任海龍民生銀行杭州分行 行長
潘守庚 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 行長
閆振生 中國銀行石家莊分行 副行長
杜 煒 中國農業銀行甘肅省分行 行長
徐 良深圳發展銀行成都分行副行長
申松君 中行浙江省分行 行長
邱發宗 中行四川省分行行長
葉一新 中行澳門分行行長
王德衍工行新加坡分行行長
丁燕生前中銀香港及中銀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副總裁
吳念魯前中國銀行盧森堡分行行長
張 斌 中國銀行深圳分行業務部總經理
吳慶平中國工商銀行山東萊蕪分行 行長書記
曹 霖 中信銀行深圳分行副行長
[13] 侯 凱上海市委常委、紀委書記
章銳夫湖南省政協 副主席
高瑞科湖北省人民政府 副省長
王詩全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駱玉林青海省副省長
韓 英 廣東省九屆人大副主任
庄惠春 浙江紹興市人民政府 原副市長
曾廣宇 民建北京市委員會 副主委
楊任遠 原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邵明鈞 廣東省深圳市稅務局 原局長
周桂根江蘇省財政廳廳長
苑廣睿天津市河北區區長
冀國強天津市靜海縣縣委書記
李雙成江蘇省財政廳 副廳長
邵桂芳江蘇省連雲港市人大 原副主任
李小平江蘇省地稅局 局長
張 凡 陝西省西安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黃玉德 陝西省西安市地方稅務局 局長
李生誠 新疆銀監局 局長
吳炳貴廣西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 副主任
李培林湖北省財政廳副廳長
朱小莉湖北省水利廳紀委書記
葉 青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王小烈河南省審計廳 副廳長
王連清河南省國家稅務局 局長
繆學剛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環保廳廳長
王希龍江蘇省徐州市市委 書記
左紹偉河北省財政廳 副廳長
顧月濤 河北省秦皇島市人大辦公室副主任
章永福 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 副市長
王維國甘肅省地稅局 局長
董樹林甘肅省煤炭工業局 局長
崔正華甘肅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趙 春 甘肅省發改委 主任
吳仰東甘肅省白銀市政府 市長
張智軍甘肅省財政廳 副廳級
馮 毅雲南省審計廳廳長
陳秋生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財政廳 廳長
陸 浩 雲南省統計局 局長
陳輝明重慶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何紹華 成都市副市長
趙世洪河北廊坊市委書記
劉新春山西省太原市人大 主任
李愛慶北京市財政局副局長、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
王 罡 北京市財政局機關服務中心 辦公室主任
黃炳福江蘇省蘇州市委 副秘書長
趙文娟江蘇省蘇州市政協 副主席
任振榮 財政部駐寧夏監察專員辦事處 專員
呂 勇海南省財政廳副廳長
賈國明青海省人大常委會 副主任
竺向東 青海省財政廳辦公室 副主任
楊之春甘肅省政府辦公室 處長
李 津 寧夏地稅局 副局長
蔣金波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巡視員省委書記辦公室 副主任
[13] 金建棟國泰證券首任總裁
邵 淳華夏證券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謝 衛 全國政協委員、富國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姚江濤 江南證券有限公司 總裁
張樹忠大通證券總裁
呂世傑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胡 峰銀河證券首席基金分析師
董 鋒中信建投證券公司財務總監
繆建民 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
戴鳳舉中國再保險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總經理
劉家德 中國人壽股份副總裁
馮知傑 中國人壽財險副總裁
沈若雷 花旗人壽董事長
王新利民安保險(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深圳分公司總經理
王志泰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原副總經理
葉 楠 招商局海達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總經理
段方曉 瑞泰集團副總裁
陳剖建天安集團董事長
劉 央 西京投資管理公司(香港)主席
向可碧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雲南省分公司 原總經理
張亦興 中國銀行信託投資公司 董事
汪曉峰 金信信託董事長
劉志忠尤尼泰稅務師事務所董事長
徐 波 微軟中國區財務總監
魏 東 涌金集團創始人
譚麗霞海爾集團副總裁,首席財務官
陳基華 中國鋁業執行董事、副總裁
范肇平 南山集團副總經理
譚純喜中國審計報社社長
陳永達 原青海省工商銀行副行長、現杭州工商幹部管理學院 副院長
侯慧君中央紀委監察部駐教育部紀檢組監察局副局長
王廣謙中央財經大學校長
王柯敬中央財經大學前校長、中央財經大學校友總會會長
邱東中央財經大學前黨委書記 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北師大國民核算研究院院長
姚 遂中央財經大學原副校長
陳明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梁勇中央財經大學副書記
史建平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郝書辰山東財經大學 黨委書記
姚得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副校長
李光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院長
郝如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杜英斌山西財經大學前校長
劉姝威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CCTV感動中國人物
易仁萍南京審計學院院長、黨委書記;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高一斌國家會計學院第三任院長中國會計學會會計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劉 怡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財政學系副主任
於中一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名財政學專家
梁紅梅西北師大經濟教研室 主任
趙國春新疆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 院長
張天成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
徐 鍔攀鋼集團總會計師、副總經理
陶 冬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香港)有限公司 副總裁
黃 強 涌金國際(控股)有限公司 總經理
沈若雷 香港申聯國際投資(香港)有限公司 董事長
鄭 浩 鳳凰衛視中文台專題組 副總監
魏崇智 香港中國廣告有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小平中國金幣總公司副總經理
張志鴻鴻基世業房地產公司董事長
袁振宇北京住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13]
『柒』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劉尚希,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何盛明,原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著名財政學家。劉放桐現任復旦大學首席教授,著名哲學家。 王朝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利明,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研究會會長。
黃進,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著名法學家。張明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刑法學家。張卓元,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經濟學家。樊麗明,山東大學校長,著名財政學家。
截至2018年10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4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總數1500餘人,教授280餘人,副教授570餘人,博士生導師200餘人。先後聘任「長江學者」講座教授3名、「長江學者青年學者」2名、湖北省「楚天學者」22人,校聘海內外「文瀾學者」講座教授30名。
學校積極引進海外優秀師資,從全球著名學府聘請了多位教授擔任「長江學者」、「楚天學者」和「文瀾學者」,其中包括美國波士頓大學苗建軍獲聘該校首位「楚天學者」,以及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海濤等。
『捌』 中央財經大學走出過哪些厲害的人
說實話,中財走出去的優秀校友真的是數不勝數呀!不過作為屆即將畢業的學姐,我還是跟大家介紹幾個我比較了解的傑出校友吧~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回答了。
『玖』 株洲民間金融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湖南省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劉向陽企業類型:專其他有限責屬任公司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株洲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冊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建設南路107號漢華國際B棟6樓
法定代表人:劉向陽
成立時間:2013-09-10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30200000119893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湖南省株洲市蘆淞區建設南路107號漢華國際B棟6樓
『拾』 河南省財政廳處長名單
官方沒有給出各處處長名字,河南省財政廳部分領導名單如下:
1、王東偉
王東偉,1969年9月出生,河南唐河人,1988年8月入黨,1992年7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
曾先後在財政部人事司、基本建設司、國庫司、行政政法司工作,先後任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總會計師(副司長級)、副主任(副司長級)和行政政法司副司長,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掛職任江西省贛州市副市長,市委常委、副市長。
2015年8月任財政部駐甘肅省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黨組書記、監察專員,2017年3月任河南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
李新建,1969年7月生,河南舞陽人,1995年12月入黨,1991年7月參加工作,大學學歷,管理學碩士。歷任河南省財政廳預算處副處長、預算處處長、預算局局長。2016年2月任河南省直屬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中心主任,2017年9月任河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