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思考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思考

發布時間:2021-04-24 08:54:33

① 解讀|「十四五」期間,上海如何顯著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1月30日,上海發布《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下稱《綱要》)。《綱要》對「十四五」時期上海如何顯著提升國際金融中心能級進行了部署。
《綱要》提出,要建設具有較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體包括七點內容: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建設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中心,把握機遇加快推動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人民幣可自由使用和資本項目可兌換先行先試,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資產管理中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金融生態。
「一個視角是效率——服務實體經濟,一個視角是安全——防控金融風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主體內容以服務實體經濟為主線。同時也強調了金融風險的防控,其中提及風險17次。」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則認為,立足於全球經濟環境,中國經濟發展當前有「三張好牌」,而上海在《綱要》中提出的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各類細則,可以看成是用好「三張好牌」的具體內容。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第一張好牌是第二代以高儲蓄為特徵的人口紅利和由此形成的二元結構的消費市場。頭部消費需求將促進中國企業技術升級,還有大多數中低收入群體,依靠中國逐漸形成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三流優勢,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來做好線上普惠的大眾市場的服務,從而激發流量規模帶來的消費長尾效應(需求端)。」孫立堅表示。
《綱要》提出,要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具體包括「充分發揮科創板制度創新作用」「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積極發展綠色金融」「鼓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等內容。
孫立堅認為,要把高凈值人群的市場與中低收入的市場全面激活,不要用在金融投資上,而是用在消費市場上,創造一個跨境和「內循環」的場景,把金融服務真正和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國際化密切結合。
「只要市場起來了,市場就有需求,我們就可以做大宗商品、期貨、創新金融產品,這都是可以復制延伸出來的東西。」他表示。
有效防控風險
孫立堅認為,第二張好牌是政府財政和調配公共資源的能力,除了硬體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之外,還要著力幫助市場解決後顧之憂的民生問題和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所需要的制度建設以及強化監管能力,從而提升市場的活力(供求匹配、內外循環)。
「我們一直在呼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關鍵是制度的建設,反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他說。
《綱要》提出,上海要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優良金融生態,具體包括加快金融法治規則與國際對接,探索實踐證券代表人訴訟、全國性證券期貨糾紛調解等制度創新,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設地方金融統一監管平台,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探索金融稅收改革,強化金融風險管理等內容。
徐奇淵指出,《綱要》主要從以下角度對金融風險防控進行了闡述:其一,在金融市場風險方面,有事前的金融風險預防、預警,事後的應急預案、穩妥化解。其二,在金融科技的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評估新技術與業務融合的潛在風險,建立完善金融科技風險防範機制。其三,在推動金融開放政策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風險的防控和穩步推進原則。
發展數字金融、普惠金融
「第三張好牌,是創新業務上的先發優勢(供給端)。」孫立堅說。
他指出,在一些賽道上中國已經有一大批年輕有為的技術骨幹,他們把相關業務水平做到了世界第一陣營,如華為中芯代表的信息技術和基站生產的性價比優勢,又有像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這樣的電商平台的平台服務競爭力,所以,創新驅動的技術能力和風險投資的專業能力今天完全可以在世界舞台上展露頭腳,不僅可以匹配內循環的需要,而且還可以滿足長期被邊緣化的外循環市場的需要。
「國際金融中心核心的業務內容是數字經濟、數字金融。」孫立堅說。
他認為,供給和需求是同步發展的,對應二元結構,中國賽道最前端的華為、中興和中國高質量的消費者匹配,例如晶元設計、疫苗。低收入人群則通過數字經濟,通過流量消費的平台降低成本,與此同時大量的消費流量養活中低端的企業。
因此,《綱要》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章節里多次提到發展「數字金融」「普惠金融」等字眼。
根據《綱要》,上海將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發揮金融機構和地方金融組織作用,完善中小微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體系,完善信貸獎補政策,優化風險分擔機制。創新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加強政銀企三方信息對接,深化大數據普惠金融應用。探索建設區域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信息共享平台。《綱要》還提到,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支持在滬金融基礎設施提升能級,構建聯通全球的數字化金融基礎設施。
《綱要》也提到,要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積極推進大宗商品貿易、對外工程承包、跨境電子商務等領域使用人民幣計價結算。
促進長三角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綱要》還提出了不少與長三角一體化相關的內容。
《綱要》指出,要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積極參與國際綠色金融標准制定建設長三角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大金融支持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力度,推進長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
徐奇淵表示,《綱要》抓住了長三角經濟帶,作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依託腹地,同時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申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長三角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推進長三角支付清算、信用擔保等業務同城化。研究建立長三角金融科技監管協作機制。支持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實現長三角企業和個人借貸信息全覆蓋。
「可以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將在綠色金融、科創金融、金融科技監管、徵信系統方面對長三角經濟帶的發展發揮引領作用,並且在支付清算、信用擔保等業務的長三角區域金融一體化方面起到推動作用。」徐奇淵說道。

② 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對這個地區,這個國家會產生哪些影響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需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我想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會有很大的一個刺激作用,另外對這個城市的膚色也是有回很大的很大的一個效應,另答外上海市國際型大都市他的影響力在國際上也是很大的,所以上海建立國際金融城市,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的發展會取得很大的一個發展的一個成就

③ 關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什麼層次的,本科、碩士?
本科的話我們老師當年給過一個最有意思內的論文題目是:討論容一地居民金融人格對於當地金融發展尤其是建立金融中心的影響,如果說的能上論文扉頁的話應該是:對上海市民金融人格對於上海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影響的研究。另附:這個的難度應該屬於比較簡單的了。
另外要是實話實說我覺得總體說上海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太大了,你肯定寫不了,那都是政府部門和他們的智庫調研好久才寫的出來的。因此建議你選擇一些具體一點的題目來著手,不然就算拼湊的出到時答辯時老師稍微問一問你就難受了。

④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設計理念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以辦公為主,集商貿、賓館、觀光、會議等設施於一體的綜合型大廈。建築的94層至101層為觀光層,79層至93層將建成超五星級的賓館,7層至77層為寫字樓,3層至5層為會議室,地下2層至3層為商業設施,地下3層至地下1層規劃了約1100台的停車位。在100層、距地面472米處設計了長度約為55米的觀光天閣,這一高度將超過世界最高觀光廳——高度為447米的加拿大CN電視塔。此外,在94層還設計了面積為700平方米、室內凈高8米的觀光大廳。以上海的都市全景為背景,觀光天閣和觀光大廳將成為世界新的觀光景點。

關於環球金融中心設計的爭議,除了高度,還有其外形。KPF公司總裁威廉·帕德森說,金融中心的設計靈感原本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圓地方的意思。而且,50米直徑的「圓洞」就是不遠處「東方明珠」第二個球的大小,空心圓洞與實心球體正好形成一虛一實、遙相呼應的藝術美感。但這樣的構思在華人看來,同時也表現出了另一種形象,首先是一位新加坡華人(易經大師)給上海市建設局寫信稱,樓頂的大圓孔,遠遠地看太像日本的太陽旗。

在注意到了造型爭議後,上海方面還是與日方重新達成了修改方案的協議。根據日本開發商2005年10月18日公布的最新設計方案,圓形風洞已改為倒梯形。

⑤ 論述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有哪些優勢和不足之處,應該怎樣努力

去CBN第一財經網站的精品欄目的<財經大講堂>,
2006/11/3的文章<上海金融中心三段論>參考.

⑥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有哪些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度51分至122度12分,北緯30度40分至31度53分之間,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錢塘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趨勢是由東向西低微傾斜。以西部澱山湖一帶的淀泖窪地為最低,海拔僅2米~3米;在泗涇、亭林、金衛一線以東的黃浦江兩岸地區,為碟緣高地,海拔4米左右;浦東欽公塘以東地區為濱海平原,海拔4米~5米。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佘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等岩島。大金山海拔高度103.4米,為上海境內最高點。全市總面積6340.5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約10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約120公里。陸海岸線長約172公里。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氣候

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12.1℃ 。本市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06年平均氣溫18.4℃,日照1638.2小時,降水量1042.6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面積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積僅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蘇省的嘉定、寶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10個縣劃歸上海,使上海市的轄區范圍擴大到5910平方公里,幾乎是1949年的10倍。2006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約120公里,東西寬約100公里。境內轄有崇明、長興、橫沙3個島嶼,其中崇明島面積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國的第三大島。

水文

上海地區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境內水域面積697平方公里,相當於全市總面積的11%。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揚河、淀浦河等。黃浦江源自太湖,全長113公里,流經市區,江道寬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終年不凍,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蘇州河上海境內段長54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為澱山湖,面積為62平方公里。

地勢

上海境內除西南部有少數丘陵山脈外,為坦盪低平的平原,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陸地地勢總體呈現由東向西低微傾斜。大金山為上海境內最高點,海拔高度103.4米。

⑦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上的再思考

幾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主張上海要建成包含貿易中心在內的「四個國際中心」城市之一。上海市委、市政府更是在去年末、今年初,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可見推進此項工作之迫切性及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從最根本的含義看,「中心」就是一個較小的空間,但是它往往又對一個較大空間具有某種集聚和輻射的能力。比如,北京之於中國,成都之於四川。所謂國際貿易中心,也就是指在世界范圍內,在貿易方面有集聚力和輻射力的一個城市或地區——無論在貨物和服務的買入還是賣出上,在一個區域內(一國、一洲甚至全球)都做得很大或是最大。比如,2007年,香港的貨物貿易出口額、進口額、服務貿易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佔全球總額的2.5%、2.6%、2.5%和1.3%。相應地,新加坡分別佔2.2%、1.9%、2.0%和2.3%。若以城市為計量單位,以上兩個城市在世界上皆名列前茅,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而在這些方面,紐約和東京更是毫無疑問地居於鰲頭。
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課題。藉此論壇,我與大家分享幾點自己的思考。 從貿易數據看,上海一直保持著作為我國的一個貿易中心的地位,並已初步具備作為一個國際貿易中心的規模。但是,如果將上海的貿易業同東京、香港、新加坡、紐約這四個國際城市的同業相比較,上海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歷史經驗,但凡希望成為貿易強國的國家,都應具備以下三方面的實力:產品和勞務遍及全球;需要的資源可采自世界各地;貿易效率較高。若以以上「標准」來衡量我國,可以看到,目前前兩項的發展趨勢相當明朗,且勢頭不錯。但客觀而言,我們的貿易效率仍相對較低。這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自主品牌的缺乏,高級貿易專才的稀缺,貿易通路、貿易信息的缺少,貿易法規的相對謹慎,低俗貿易文化的侵蝕,等等。同時,這也同中國市場的三個特點不無關系,即國土遼闊,本土需求分散;產品眾多,海外需求分散;企業眾多,國內供應分散。隨著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這個「三分散」的特點還有繼續強化的趨勢,也意味著提高中國貿易效率的艱巨性。
當然,提高中國的貿易效率,是一個歷史性課題,並非可以一蹴而就。但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就從國家角度提出一個要求,那就是,應選擇幾個具有相對貿易優勢、可能較快提高貿易效率的城市,建設成國際貿易中心,成為實現中國貿易強國願景的橋頭堡和重點基地。上海,就是具有這種可能性的主要城市之一,應該擔當起責任。而且,可以同時肯定的是,上海貿易產業和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不僅將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奠定強大的貨幣流基礎,也將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供可靠的實物流基礎。更何況,上海人多地少,商務成本高企,一般的加工製造業已無優勢,著力發展服務業是上海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上海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主要載體是貿易業,而貿易業作為主要的服務業,不僅人均經營佔地較少,能容納大量的勞動力,還能催生和帶動其他服務業的發展。所以,大力發展貿易業,並向國際貿易中心挺進,也是上海未來發展的戰略性需要。
實際上,上海的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牢固確立。盡管在20世紀下半葉幾經曲折,但到2007年,上海的商品購銷總額已達36929億元,佔全國的10.01%,居中國各城市之首;上海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則為5209億美元,佔全國的23.9%、全球的1.85%。從貿易數據看,上海一直保持著作為我國的一個貿易中心的地位,並已初步具備作為一個國際貿易中心的規模。但是,如果將上海的貿易業同東京、香港、新加坡、紐約這四個國際城市的同業相比較,上海仍有較大差距———
根據可獲得的四個國際城市的貿易數據,可供比較的有6大指標(即商品銷售額占本國比例、口岸進出口占本國比例、商貿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例、對外商品貿易總額、外貿總額相當於本地GDP增加值的倍數、商貿業增加值)、覆蓋10項數據。若把這10項數據的差距量化並從小到大排列,可得3%、13%、18%、19%、26%、27%、41%、54%、61%、76%,中位數為26.5%。而這個中位數粗略地、綜合地反映了上海同當代其他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之間的差距。如果再考慮到,26.5%以上還有5個差距更大的數據,則證明了上海貿易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還任重道遠。 根據世界和中國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戰略地位應當定位於「國際的貿易中心」。之所以強調是「國際的貿易中心」,是把中國放到了全球經濟格局中來看問題,是從中國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對未來更高地位的追求出發的。
那麼,上海到底能不能建成國際貿易中心呢?一般認為,上海具有較為優越的條件,比如,有地理之便,有歷史積累,有強大的基礎設施、優越的金融條件、門類齊備的服務業、豐富的人才來源、現存的貿易基礎,更有廣闊的腹地,等等。但是,也有人提出疑問。
比如,疑問之一,上海已經不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製造業中心了,能不能成為貿易中心呢?對此,我認為,製造業優勢的確有助於貿易優勢,但並非絕對。例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公認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但香港和新加坡都不是製造業中心。這其中的道理令人深思: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主要條件,是它的腹地和它所能提供的服務功能,包括信息、金融、法律、人才和生活服務等。以此來看,上海的綜合條件不僅使它能避開某些製造業弱勢發展貿易,而且,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光是上海的製造業還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這一點,也為上海建設成為貿易中心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疑問之二,現代電子商務突破了交易的時空限制,導致交易分散化,如此背景下,上海是否還可能建成相對集中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首先,電子商務本身就是國際貿易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兩者並不相悖。其次,無論是B2B還是B2C電子商務的順利運轉,都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商品相對簡單,無需當面辨認或確認;二是交易條件(尤其是價格及其條件)是明確的或統一的,無需當面磋商。總之,電子商務不僅不會阻止,反而會推動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
疑問之三,如今全國已經對外開放,各地皆可直接對外貿易,上海是否還需要、還可能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呢?對此,我想說的是,正如過分集中會降低市場效率一樣,過分分散也會降低貿易效率。因此,一方面,為了提高我國的國際貿易效率,我們需要包括上海在內的若干個服務發達、經營商品層級高、品種覆蓋廣、交易流量大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存在;另一方面,國際貿易中心當然首先但並非僅為中國自身服務,它的服務功能應擴展到世界貿易的角度來看,為世界服務。所以,即使各地已具備直接對外的條件和能力,也不能否定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且綜合上述分析,根據世界和中國的可能和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戰略地位就應當定位於「國際的貿易中心」。
於是,一定有人會問,「國際的貿易中心」和「國際貿易中心」僅一字之差,不是簡單的文字游戲吧?當然不是。前者,強調的是國際的、世界的一個貿易中心,是把中國放到了全球經濟格局中來看問題,是從中國在全球既存的地位及其對未來更高地位的追求出發的,是把國家的要求充分考慮進去了;而後者,容易被誤解為僅僅是一個進出口貿易的中心,其規模是相當有限的。顯而易見,應該把上海定位於國際的一個貿易中心,而不是一個僅僅服務於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貿易中心。
根據上述定位,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功能,應該包括下述三個層面。
首先,上海應成為中國國內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綜觀世界上幾個著名的貿易中心城市,無不是國內貿易的大都市、大平台。上海在上世紀30年代成為國際貿易中心的時候,也是國內貿易的大都市、大平台。其中的道理是,國際貿易是比國內貿易層級更高的階段,只有在國內貿易發展到較高水平時,才能進一步發展國際貿易。上海歷來是國內貿易的平台,為了夯實國際貿易中心的基礎,同時,也為了向兄弟省市產品提供國內市場服務,上海必須成為國內貿易的大平台。在以往關於國際貿易中心問題的討論中,國內貿易的基礎性作用歷來受到忽視,這種思路應該改變。
其次,上海應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一條主線。進出口貿易和國際貿易的差別,在於觀察角度的不同。前者是從國家或地區的角度出發的,後者是從全球角度出發的。從中國的角度和需要看,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當然要為全國的進出口貿易服務,而且要成為一條主線,這也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目的和國家的大戰略所決定的。離開了中國進出口貿易這一條主線,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基本意義就不存在了。
最後,上海應成為世界各國間貿易的大平台,這是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一條副線。中國以外世界各國間的貿易,沒有必要一定要在中國實現。但是,只要上海成為一個大的貿易中心,集聚了各國眾多的貿易主體、貿易企業及其代表,自然而然地就需要為各國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成全他們的交易。盡管各國在上海開展貿易,其交易對象大部分未必是中國貨物,但是,將大量使用中國的勞務資源,這同樣也是含有中國利益的重要領域,需要我們用心開掘。比如,新加坡就在自己的領土上推動各國間的離岸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圍繞著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上海應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在空間上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大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載體的商務信息系統。這不僅需要政府細致的工作,也需要上海真誠地與各地合作,爭取共贏。
而今,針對如何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各種研究已經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以後還將有更多、更好新的想法。在這里,我先圍繞實現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三大平台功能,提出三項主要策略措施。
首先,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重中之重。將大貨幣流量或較大的貨幣流量作為貿易的重點,不僅是貿易中心提高能級的需要,也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要求。
國際金融中心,除了全球既有的格局之外,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爭,國內也在爭。上海現在已經得到了國家的支持與肯定,但不等於必然成功,走什麼道路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應該走實體金融優先的道路。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是金融中心各大功能中兩個必備的組成部分,但虛擬金融是要建立在實體金融基礎上的,離開實體金融的基礎片面發展虛擬金融的教訓,在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中已暴露無遺。同時,坦白地說,中國和上海大力發展虛擬金融的法規、知識、技能和人才等方面的准備也還未完善。所以,在實體金融和虛擬金融的雙軌道路中,優先發展實體金融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必然選擇。如果上海能在國際貿易中心的建設中牢牢抓住貨幣大流量貿易,則金融中心的建設就會堅實和順利得多。
當然,在以上前提下,還要辯證地處理好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關系。就幾個被公認的發達國家的貿易中心城市來看,其在發展上呈現出同一趨勢,即貨物貿易的比重逐步下降、服務貿易的比重逐步上升。須知,這是由這些城市所依託的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和人才結構所決定的。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未來長遠發展的方向。但是,根據中國的發展現狀,在中期以內,我們恐怕還不能過分地強調服務貿易,還是要以貨物貿易為主,還是應當在發展貨物貿易的同時,抓住機會積極地發展服務貿易。尤其要注重發展對人力資源要求並不高的服務貿易,如服務外包、勞務外派、來華旅遊等。
其次,在空間上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項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集聚」同「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幾乎是同義語,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同樣要講究集聚。其中,貿易主體的空間集聚,尤其是以專業屬性來進行空間密集集聚,是將國內貿易、進出口貿易、國際間貿易融於一爐,大幅提高貿易效率的一項重大措施。
具體而言,上海在以專業屬性密集集聚貿易主體方面,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應始終注意貨幣大流量貿易的要求,選擇大宗貨物和中高端貨物,尤其是中高端貨物。其次,講究縱向集聚與橫向集聚的結合,形成十字形產業鏈條。即以產品為核心將產品(含中間產品)製造商、批發商、代理商或零售商集聚在一起,形成行業的縱向集聚;將各種服務商集聚在周圍,實行橫向集聚。圍繞批發貿易這一核心功能,向前、後、左、右延伸。第三,要注意集聚的三個來源,即不僅要集聚本市的貿易主體,還要集聚國內的,更要集聚海外的。第四,要創立能包容以上兩大方向、三個來源的集聚的一種綜合載體———專業性國際商務園區。即在上海或毗鄰蘇浙地區,設立一批以中高端貨物批發貿易(包括訂單貿易、進出口貿易、離岸貿易)為核心功能的國際商務園。第五,充分發揮上海的產業和地區優勢,規劃布局專業性國際商務園。把上海製造業、貿易業的既有優勢,結合各區經濟「一業特強」的發展戰略,建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各具特色的國際商務園區。其中,世博會館區和虹橋交通樞紐區,可以是兩個重點布局的區域。第六,要適當降低空間集聚對於貿易主體成本支出可能帶來的影響,以提高集聚的吸引力和空間效率。
再則,大力發展以電子技術為載體的商務信息系統,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一項關鍵措施。
用信息集聚貿易主體,不僅是集聚更多貿易主體的一種良好方式,也是提高空間集聚效率、廣泛集聚交易信息的必要工具。上海的地域和土地畢竟有限,不可能集聚海內外所有可能被集聚的貿易主體。但如果能以信息形式集聚貿易主體,不僅成本會降低很多,還具有無限集聚海內外貿易主體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能通過一定的信息技術安排,讓零星但又可能是海量的電子商務貨幣流經過上海,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亦有重要作用。因此,對於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而言,無論以空間集聚更多貿易主體能否成功,但是,以信息集聚貿易主體,是必須要抓早、必須要成功的一項工作,是上海在建設國際貿易中心過程中應當花大力氣籌劃和實施的一項工作。
在此進程中,至少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一是,全國各地、各部門、各企業已經有大量的貿易類電子網站。如何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需要以雙贏為原則,加以藝術地合作和整合。二是,現有的大量貿易類電子網站,基本上是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相分離的。如何使這些網站適應三大平台功能的共同要求,不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需要分門別類地仔細考慮。
當然,以上關於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戰略定位和策略設想的實現,也有待於政府細致的工作,這可能包括:同各界共商建設貿易中心的諸多問題,除了需要大概念和大思路之外,還需要可操作的措施;採取適當的優惠措施,鼓勵貿易主體集聚和投資(包括設施投資);爭取中央相關管理部門的全面支持,並有針對性地放鬆對外資貿易主體在上海集聚的限制;同兄弟省市尤其是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省市積極商洽,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同全國級的產業、行業協會協調,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參與;向國際相關產業、行業協會甚至著名企業進行推廣,爭取國際間的廣泛參與;完善以貿易便利化為核心要求的法規環境;塑造有利於貿易往來興旺發達的人文環境等。
其中,同兄弟省市真誠合作,在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進程中爭取共建共贏,應成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中的指導思想。這不僅因為,建設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是國家發展的戰略需要———只有滿足了各地的需要,國家的整體需要才可能得到滿足。還因為,也只有滿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國際貿易中心才能順利建成。要知道,所謂「國際貿易中心」若是離開了其在本國范圍內的集聚力和輻射力,那麼,其在世界范圍內的集聚力和輻射力也就失去了基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沒有各地的支持,上海拿什麼去集聚?沒有各地的需要,上海的輻射又何以為繼?這道理是簡單明了的。而在明白道理且明晰策略設想之後,上海要做的,就是真誠地與各地合作,爭取共贏。

⑧ 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意義

先花錢,後掙錢。

閱讀全文

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戰略思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