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美元主導國際金融體系對美國

美元主導國際金融體系對美國

發布時間:2021-05-05 16:35:00

㈠ 為什麼美元的持續貶值,不僅會加劇全球通脹壓力,也對國際金融體系穩定和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呢

長期以來美國經濟主導著世界,美元也就成了相對穩定國際通用貸幣,許多國家專都拿美元作為國家外匯儲備屬;
美元的貶值,使得這些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國家的進出口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美元如持續走低的話會加劇全球通脹壓力,也對國際金融體系穩定和全球經濟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㈡ 如何看待美元在當前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

美元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由於新興國家不斷掠奪原發達國家的就業機會,美版國的就業問題是老大難權。從而造成大量的政府財政刺字與銀行壞賬。
但美國的完備的教育體系、強大的創新能力、軍事力量依然非常有競爭力。

中國的失誤就是大量的錢浪費了,搞個鐵路總出事,公路爛掉,特高壓不敢上因為關鍵技術沒辦法突破。
中國把大量的錢浪費掉了而不投資於教育,必定是兔子尾巴長不了的。別想與美國競爭,與非洲的利比來相比是牛叉得多。

㈢ 國際貿易體系如何確立了美國的主導地位

解題關鍵:理解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力量對比變化的趨勢。

思路引領:①各國經濟變化②美國戰後的意圖③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的過程

答案要點:二戰後,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而美國經濟實力膨脹,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主要經過了如下步驟: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兩大支柱。

②1947年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㈣ 我們該不該放棄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

不應該,因為做不到。

1.美元成為當今主要國際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是市場選擇而非政策強制。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雖逐漸下降,但因為沒有替代貨幣,國際上仍普遍使用美元作為計價結算和價值貯藏手段。

2.全球化進程中新興市場國際收支危機頻發,更是進一步刺激了新興市場對於國際清償能力的追逐。從這次全球金融海嘯中的表現看,雖然俄羅斯、韓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均受到了劇烈的外部沖擊,但它們前期積累的大量外匯儲備確實起到了防洪堤的作用,避免了經濟崩潰。在前些年全球經濟景氣時期,各國大都從「美國買我商品、我買美國國債」的國際經濟雙循環中受益。因此,各國仍期望美國實行擴張性政策,刺激美國經濟復甦,以使美國繼續扮演世界最後消費者的角色,進而帶領全球經濟回升。

3.盡管國際社會對於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普遍不滿,但短期內卻無法改變現狀。隨著這次危機不斷蔓延深化,歐元、英鎊、加元、澳元等世界主要貨幣均對美元出現了大幅貶值,美元不跌反升。由此可見,美元在各國投資者心中的地位。

4.從長遠看,儲備貨幣多元化並不排斥美元主導。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解體後,世界就已進入儲備貨幣多元化時代。但截至2007年底,全球外匯儲備總量中美元資產比重仍佔到63.9%。可見國際對美元的依賴之深。超主權貨幣同樣是信用發行,其制度安排上不一定優於現在的美元信用本位,同時在實踐上也存在諸多技術難題,前景不容樂觀。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以該種貨幣計值的金融市場,超主權貨幣只是空中樓閣。未來,美元有可能繼續主導國際貨幣體系,這是以相當長時期內美國全方位的、超強的綜合國力作支撐的。

5.此次危機後,儲備貨幣多元化趨勢有望加快,但國際貨幣體系仍將是以美元為主的少數幾種貨幣為主導,並將呈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循環特徵,即美國經濟強勢時,美元主導地位更為突出;美國經濟弱勢時,美元主導地位則稍有弱化。任何國家和地區既無能力也沒必要試圖去消除這種周期,而應象適應經濟周期一樣適應這種變化。中國積極參與和推進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不是要廢除或者取代美元,而是要通過有限的、可行的改革,最大限度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應通過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對美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施加外部約束,要求其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要適時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步增強市場決定匯率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有效性,減少外匯儲備資產積累,減輕對美元的過度依賴。推動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贏得一席之地。

㈤ 當今"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怎樣形成的

二戰後,形成了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形成: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兩大支柱。

②1947年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㈥ 美元跟黃金的關系對美國來說有什麼好處呢

1944年7月,44個同盟國家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同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方案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其核心內容包括:規定以美元為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實行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和美元掛鉤,即規定與美元的固定平價,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廢除外匯管制等。由此,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世界銀行)。
份額和投票權的分配是這兩個國際金融機構決策機制的基礎,其設計一直都遵循著同樣的基於經濟規模的分配原則。這就使主要發達國家在決策機制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同時有效多數的規定又賦予了少數發達國家以否決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富人俱樂部」,難以反映多數發展中國家成員的訴求。

多年來,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成就早已使原有的「份額」不能准確反映目前的國際經濟格局。為此,發展中國家多年以來要求改革兩機構的治理框架,包括要求重新審核基金份額、擴大基礎投票權、增加發展中國家投票權比重和話語權、廢止少數發達國家事實上的否定權等。雖然發達國家也要求進行改革,但是又不願放棄在投票權等問題上的既得利益,這就決定了布雷頓森林機構改革不易取得實質性進展。

㈦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霸權的運行機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演變與美元霸權

[編者按]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認真研究二戰遺產,本刊在2005年第8期、第9期設立專欄,旨在對二戰後國際體系的變遷、戰爭與和平理念的演進、國際機制與國際關系倫理的構建等重大問題進行政治透析。文章刊後,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並取得了良好效果。鑒於此,本期特選登了一篇探究二戰後國際金融體系變遷與美元霸權之關系的文章,意在從經濟層面來分析二戰遺產,現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內容提要] 與19世紀英國主導的金本位制相比,二戰之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運行結果盡管保證了一段時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最終維護的是美元霸權。因此,即使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國際金融體系運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仍然使美元霸權得以繼續維持。
[關鍵詞]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霸權;全球經濟失衡
[作者簡介] 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北京 郵編:100732)
[中圖分類號] F11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9550(2005)10—0014—06
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完全結束,美國已經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即在國際貿易領域創建國際貿易組織(後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國際金融領域創建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由美國主導建立的這種國際經濟體系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穩定,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領域出現的權力真空。①另一方面,任何制度和規則都不可能是中性的,制度與規則的制定者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就布雷頓森林體系而言,美國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確立了美元霸權。本文所使用的「美元霸權」概念並不限於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帶給美國的鑄幣稅收益,而是一個更為廣義的概念,即由於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作為「中心國」),美國可以從「外圍國家」獲取一系列資本流動收益。這些收益包括:彌補國內儲蓄缺口,其他國家承擔美國經濟調整的負擔(財政赤字、泡沫經濟、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等。
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的美元霸權並沒有隨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的瓦解而終結。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最重要的遺產,美元霸權仍然是當今國際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面對目前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調整,美元霸權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有關布雷頓森林體系「重生」的爭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霸權仍將會繼續得以維持。
一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時,也宣告了英國作為世界經濟領導者的終結。然而,同為戰勝國和前世界經濟領導者,英國自然不甘心被排除在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制定過程之外。這就出現了所謂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戈IJ」之爭。雖然最終結果是以「懷特計劃」為藍本,但英國的努力也沒有完全白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某些方面還是體現了「凱恩斯計劃」的立場。和戰前的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些變化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世界經濟的客觀要求,如黃金供給量的有限性與國際經濟活動擴張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絕對霸主地位和利益。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是大國之間的一項聯合行為。具體地說,是在美國主導下的一項聯合行動,而不像國際金本位制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有44個國家參加,所簽署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於1946年正式生效。而在金本位制的形成過程中,曾作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英國並沒有能夠把各國召集起來宣布在某一特定時期推行金本位制。1816~1821年間英國就已經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轉變,但直到1870年只有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採納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金融會議是金本位制在國際范圍內實施的轉折點,來自歐洲、美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最終決定實施金本位制。但英國並不是巴黎會議的代表,只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並且拒絕把英制單位與國際通行的十進制單位統一起來。如果把1867年的巴黎會議作為國際金本位制的起點,到1897年在世界主要大國(俄國與日本正式實施金本位制)內完成,這一過程持續了30年的時間。②
第二,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僅擁有一整套規則,而且還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實施這些規則,這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終目標是為商品、服務貿易自由化或取消國際收支管制創造一種環境。為此,它的具體目標包括:首先,通過廢除外匯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貨幣自由兌換為基礎的多邊支付體制。
其次,以一種有序的方式做到維持合理的匯率穩定,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以及進行必要的匯率調整。最後,促使成員國財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匯率穩定的有機結合。③這些都是國際金本位制所無法比擬的。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盡管是美、英兩國立場的妥協結果,④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利益。首先,作為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度,「凱恩斯計劃」力圖降低黃金在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懷特計劃」則主張未來世界貨幣與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其結果是確立了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平價,但同時黃金與美元之間只能在中央銀行層次上自由兌換。英國的這種要求客觀上也符合了美國的利益。其次,與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決定機制不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匯率。同時,為照顧英國的利益,協議規定了在「未具體說明的條件下」,成員國可以調整匯率,從而形成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機制。最後,與此相聯系的是第三種妥協,英國要求對貨幣可兌換加以控制,美國則要求貨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協議結果是:成員國資本項目下貨幣兌換可以加以控制,但經常項目下必須保持可自由兌換。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從形式上看,這和戰前英鎊的地位很相似,然而它們的維持機制卻不完全相同。在金本位制下,英鎊是以黃金為基礎的,人們不會懷疑英鎊的真實價值。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只是與黃金保持一種固定的官價。一旦人們不再相信美國有能力維持黃金的美元官價,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從而誘發兌換黃金的浪潮。
通過確立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元在為全球貿易提供交易與儲備手段的同時,美國也從中獲得了美元霸權的巨大收益。首先,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處在世界銀行家的地位上,因此其對外投資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經常賬戶一直保持順差狀態,為滿足其他國家對美元的巨大需求,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美元輸出的一個主要渠道。由本國發行的價值被高估的貨幣購買其他國家的資產,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其次,美元被人為高估使美國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經常賬戶的赤字,而不用擔心美元的貶值。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基本上是一個資本與商品市場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區。歐洲與日本的資本由於受戰爭的破壞,構成了新興的外圍地區。處於外圍的日本與歐洲國家為了保持在美國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需要不斷地買人美元,以避免本幣對美元的升值。它們選擇低估本幣,控制資本流動和貿易,積累外匯儲備,運用中心地區(美國)作為金融中介融資。20世紀50—60年代期間,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被嚴重低估的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經濟發展戰略的理念:壓低本國的工資水平,進而也是限制消費,以擴大投資(表現為出口的增加)。實際上,匯率低估和壓低工資就像硬幣的正反面。計算這一時期日元和歐洲貨幣實際匯率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把日本與歐洲國家的工資摺合成美元進行比較。⑤反過來,美國主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外圍地區提供長期信貸。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經常賬戶開始出現赤字,但上述格局仍能繼續維持。原因之一是外圍國家願意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如購買美國國債);原因之二是由於美國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它可以進口短期資本,出口長期資本,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務;原因之三,與上述格局相聯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國感受不到需要調整經濟失衡的壓力。對美國而言,它不需要在黃油與大炮之間進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中美國能夠最終獲勝的原因之一)。以美元計價的有價證券源源不斷地被外圍國家中央銀行所吸納,其結果是美元的堅挺與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並存。美聯儲無須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做出選擇(像菲利普斯曲線所預測的那樣)。當然,美國政府也不需要刻意約束其財政支出,它可以在不需要增稅的前提下,享受廉價的海外資本。
與巨大的美元霸權收益相對應,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美國付出的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和同一時期多邊貿易體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為了確立戰後的多邊貿易體制,美國曾經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並以《哈瓦那憲章》的形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美國國會卻以損害美國立法許可權為由否決了這一方案,最終不得不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二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與美元的霸權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霸主地位為基礎的,其自身存在著難以持續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特立芬難題」。按照特立芬的說法,如果美元與黃金要保持固定官價,其他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機制,美國的經常賬戶就必須保持順差或維持平衡,否則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同時,為了維持全球經濟與貿易的擴張,把美元輸送到世界各地,滿足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美國的經常賬戶又必須是逆差。這種「兩難困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不可持續的。盡管在它的早期階段,美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輸出美元,但全球范圍內仍然呈現出「美元荒」的局面。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使用成員國所交納的黃金購買美元和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發行美元債務籌集美元。
盡管存在「特立芬難題」,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60年以前的運轉還是正常的。美國經常賬戶真正出現問題是在1959年,加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肯尼迪在競選過程中所持有的有關美元地位的模糊立場,國際社會對美元匯率的走勢發生了質疑,由此引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參見圖1)。1959年10月,美國大選前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曾經一度升至40美元/盎司。黃金官價與市場價格的分離進一步誘發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兌換黃金。於是1961年美國與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士一起出資共同組建了「黃金總庫」,以平抑黃金價格的波動。1965年以後因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海外軍事支出大幅上升,經常賬戶盈餘也隨之迅速消失,致使1968年爆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黃金總庫也隨之崩潰,黃金的雙價製成為現實。到197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十國集團」通過簽署《史密森協議》,宣布黃金官價從35美元/盎司降低為38美元/盎司,同時其他貨幣也相應對美元升值。即便如此,美元危機的勢頭仍然無法被遏制。到1973年,運行近30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事實上宣告瓦解。至於1976年的《牙買加協定》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事實的事後確認。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是其自身固有矛盾的體現。
對美國而言,這既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從上述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出,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階段,美國從中所能獲得的美元霸權收益呈下降趨勢。換句話說,維持黃金官價的成本越來越高。
第一,其他國家對美元地位的信心已不再基於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而是越來越多地關注美元的實際含金量。因此,美國國內政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直接誘發外國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現黃金。美國於1947年前後持有全球70%的黃金儲備,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這一比例已經降到50%以下,受「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影響,1958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出現了大幅下降。⑥到1968年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5%。
第二,協調發達國家集體行動的難度越來越大。美國組建黃金總庫的初衷是希望其他國家分擔維持黃金官價的成本。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協調集體行為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美國之外的黃金總庫成員國只拿出其黃金儲備的不足1/3部分投入到黃金總庫,並且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有權向美聯儲兌換黃金。事實上,在黃金總庫存在的整個時期,這些國家持有的黃金儲備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在不斷增加。法國的情況最為突出。1965年法國從美國購買了8.84億美元的黃金,而其當年的經常賬戶順差為6.19億美元;1966年兩者分別為6.01億美元和3.90億美元。⑦法國兌換的黃金數量越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動力也就越大。1968年黃金總庫崩潰以後,成員國之間不得不簽署一個「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規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額度只限於新增加的美元儲備,而不允許把原先積累的美元儲備來兌換。即便如此,當對美元的信心在1970年全面喪失時,這一「君子協定」也最終失去了僅有的一點約束力。
第三,國內財政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始受到挑戰。美元霸權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美國可以無須考慮對外經濟失衡而自主決定國內經濟政策。然而,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這種特權已經得不到其他國家的認同。當美元發生危機時,其他國家已經不願意分擔美國的責任,而是要求美國實施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通貨緊縮提高美元的價值。1968年法國就公開向美國提出了這一要求,在得不到允諾的情況下,法國宣布退出黃金總庫,並致使黃金總庫垮台。
第四,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開始受到了挑戰。作為世界貨幣,美元一直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體幣種。雖然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但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夠替代美元的主導地位。:1968年法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首次提出創立一種新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後來演變為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並非一種真實的貨幣,它只是用於成員國官方結算的一種單位。然而,它卻標志著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受到了挑戰。
鑒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無法繼續維護美元霸權地位,放棄它就成為美國的一種自然選擇。
三 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美元霸權
對美國而言,建立與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要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因而,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如何繼續保持美元霸權就成為美國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基礎。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0年期間是美元霸權的低谷,也是美國經濟的低谷。伴隨日本與歐洲經濟的崛起,其貨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進入80年代以後,里根政府的經濟改革在為美國經濟重新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美國經濟出現了新一輪的失衡,經常賬戶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了4%。對這次失衡的調整再次展示出美元霸權的地位: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大幅升值。結果是美國的經常賬戶得到了改善,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實現了平衡。自那時起,伴隨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常賬戶再次陷入失衡。2004年經常賬戶赤字與GDP之比達到了6%,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佔全球經常賬戶盈餘的75%,這也就是為什麼把美國對外經濟失衡稱之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所在。⑧目前,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的方向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運行模式相比,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點,但它反映了一個基本的趨勢,這就是美國仍然在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
第一,美國可以無須承擔匯率穩定的責任而選擇自主的財政貨幣政策。在布雷頓森林體制下,「雙掛鉤」機制要求美國有義務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而在浮動匯率制時代,美國已經免除了這項義務。面對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增加的對外債務,美國仍然可以實施低利率政策,並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實施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政策。
第二,美國仍然可以利用外圍國家實施「追趕型」發展模式的特點推行「入不敷出」的經濟政策。由於經濟發展和金融自由化,日本、歐洲國家已經完成了經濟追趕的任務,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外圍」陣營「畢業」,而亞洲、拉美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加入到了「外圍」陣營之列(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它們要麼游離於世界市場之外,要麼在全球市場上微不足道)。為了完成經濟追趕目標,它們選擇了20世紀50~60年代日本與歐洲的發展模式:高估本幣、釘住美元、促進出口、積累美元儲備,反過來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從IT泡沫崩潰之前投資於美國資本市場轉向IT泡沫崩潰之後投資於美國國債)。同時,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促進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在這個循環中,美國再次獲得了美元霸權所帶來的收益:低儲蓄率、高消費率、低利率、低通貨膨脹率與高經濟增長率並存。這種模式也被某些經濟學家稱之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⑨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同的是,即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斷增加,但美元實際匯率卻在不斷升值,甚至在美國淪為凈債務國,對外債務金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這一趨勢仍然沒有改變。
第三,美國可以把調整經濟失衡的負擔轉嫁給其他國家。從2001年開始,美國政府對美元貶值採取了「善意忽略」的政策(實為自由放任)。結果是美元實際匯率一直呈現下跌之勢,其中主要是對歐元和其他發達國家貨幣的貶值。與20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之後的情況不同,迄今為止的美元貶值不僅沒有使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縮小,反而繼續惡化。
對於未來的調整方式,經濟學家盡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數人認為最終仍然是由全球來承擔調整的壓力。⑩第一種可選擇的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方式,即在既定的匯率水平下消除經常賬戶赤字。這要求美國貿易夥伴的增長率高於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貿易夥伴實現更高的增長率才能吸納更多的美國出口。1990~2004年間,美國經濟累計增長幅度為45%,歐洲和日本分別為29%和25%,而其他貿易夥伴的增長率都高於美國。在美國經濟增長率不變的條件下,歐洲和日本要彌補這種增長缺口是很困難的。即使能夠做到,它們也只佔美國出口的35%,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經常賬戶收支不平衡問題。與此相關的另一種出路是美國降低消費,提高儲蓄率,減少進口,這將有可能引發美國與全球的經濟衰退。第二種方式是投資者的投資偏好發生變化,更多投向美國資產,即外國投資者購買更多的美國債券和股票,增加美元儲備。這只會帶來美元暫時的升值,長期內是更大規模的調整。第三種方式是美國提高利率。同樣的邏輯,如果僅提高利率,美國將會積累更多的債務和需要支付更多的投資收益。面對「雙赤字」,美國需要提高利率與降低財政赤字並舉。需要說明的是,減少經常賬戶赤字需要降低財政赤字,但降低財政赤字本身並不足以解決經常賬戶收支不平衡問題。第四種方式是亞洲國家的中央銀行改變決策,停止購買美元,降低持有美元的比例。這將是全球范圍內對美元需求的重大調整,其中,如果人民幣不再釘住美元,在美元大幅貶值的同時,歐洲貨幣將會大幅升值。很顯然,在美國看來,解決其對外失衡的根本出路是外部世界。與此相聯系的最後一種方式,也是美國最希望的,就是簽署第二個「廣場協議」:美元貶值。這既不會觸發美國經濟衰退,又能夠解決經常賬戶失衡問題。考慮到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凈債務國,美元大幅貶值客觀上還將減輕其債務負擔,正像美國泡沫經濟崩潰由全世界共同分擔損失一樣。
可以預見,此輪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布雷頓森林體系留給美國的美元霸權遺產仍然會持續下去。
注釋:
①查爾斯.金德伯格在分析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原因時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已經喪失了領導全球經濟的能力,繼而為美國所替代。由於英國沒有能力,美國又不願意承擔穩定國際經濟體系的責任,致使該體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些責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跌價出售的商品提供開放的市場;二是提供反經濟周期的長期貸款;三是在危機時期實行貼現。「當每個國家都轉而保護它自己國家私利的時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拋棄、被損害的命運,而這時所有國家的私利也就隨之受到了損害」。參見[美]查爾斯.金德伯格著,宋承先、洪文達譯:《。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頁。
② C.M.Meissner,「A New World Order: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NBER Working Paper Serie,No.9233,2002.
③[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譯:《國際經濟成長:1820~1990》,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頁。
④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asons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⑤ 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⑥在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中,美國對法國、英國、以色列的軍事行為採取了強硬的立場,迫使它們撤出蘇伊士運河。這是隨後導致法國反對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⑦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⑧Obsffeld,M.and K.Rogoff,「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Paper prepared for the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2005.
⑨按照這種觀點,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本身並不構成問題。只要外圍地區繼續實施現行的發展戰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上述循環就能夠繼續良好地運轉下去。參見M.P.Dooley,「et al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9971;M.P.Dooley,「et al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llateral for a Total Return Swap,」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727,2004.
⑩O.Blanehard,「et al The U.S.Current Account and The Dollar」NBER Working Parer Series.No.11137.2005.

㈧ 美國和蘇聯兩大核心對抗,分別構建了什麼經濟體系。其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產生了什麼影響

先說蘇聯

總體說來,戰後一段時期,蘇聯在國際上的地位是矛盾的: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蘇聯無疑是足以同美國平起平坐的世界一流強國,但在社會經濟生活方面,蘇聯卻處在十分軟弱和危險的境地。而形成這種局面,並不僅僅是因為戰爭的破壞和蘇聯在戰爭中付出的巨大物質代價。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法西斯國家所取得的輝煌勝利,使蘇聯領導人產生了一種錯覺,似乎這一勝利充分證明了蘇聯戰前堅持的超工業化和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在經濟發展模式方面的優越性和正確性。而蘇聯這種過分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實際上相當於戰時經濟體制和准戰時經濟體制,其特點和優勢在於資源的動員和調配,而不在於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產。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蘇聯的經濟體制為贏得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戰爭似乎也為戰前的蘇聯經濟體制注射了一支強心針,使斯大林等人認為進入和平時期以後,仍然可以繼續沿著過去的經濟道路發展。1946年2月斯大林的著名演說充分反映了蘇聯領導人當時的這種認識水平,特別是在冷戰的格局形成以後,更加重了這種看法。就對外經濟政策而言,蘇聯則以對抗馬歇爾計劃為由,堅持對東歐各國的經濟實行統一指揮和領導,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推行這種經濟模式。於是,蘇聯在戰後的許多年中,計劃經濟越來越嚴格,越來越集中,通過進一步擴大和完善集體農庄體制提高對農業的稅收,仍是靠剝奪農民來優先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其結果造成了社會經濟生活的緊張和落後。

美國

1944年 在美國召開布雷頓森林會議
接著開始建立以美元為主導國際貨幣金融體系
45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正式成立
然後 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47年 美國 中國等23個國家簽署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簡稱關貿總協定
它確立了國際自由貿易體制 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下面影響
確立了美國在戰後初期的經濟霸主地位 有利於美國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進行經濟擴張
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歷史趨勢 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向著體系化 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這個高中都學過

㈨ 什麼是美元霸權

美元霸權是指美元在執行世界貨幣職能的過程中,給美國帶來了諸多經濟利益,但同時可能給其他國家經濟造成各種負面影響。

美元霸權是歷史上最復雜的金融體制。在人類金融事務中,首次出現了由一國不兌現紙幣通過浮動匯率和自由兌換強加的貨幣霸權,全球化的金融市場使這種貨幣霸權的形成成為可能。

㈩ 二戰後,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由哪兩個部分構成,其形成的標志

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形成的標志:1947年簽署《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二戰後,西歐國家普遍衰落,而美國經濟實力膨脹,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主要經過了如下步驟:

①1944年夏,美、英、中等戰時盟國的代表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美國憑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確定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兩大支柱。

②1947年簽署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從而成為戰後支撐世界經貿的又一大支柱。

③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貿總協定成為支撐世界經貿關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

閱讀全文

與美元主導國際金融體系對美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s理財 瀏覽:405
股票熱點預測 瀏覽:796
美元匯率半年走勢兌人民幣 瀏覽:238
山西美錦價格 瀏覽:888
美元對人民幣費率怎麼算 瀏覽:871
雄安高鐵股票有什麼 瀏覽:149
聯動天翼融資 瀏覽:819
富國消費主題基金怎麼掙錢 瀏覽:764
1145港幣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305
融資訴求6 瀏覽:606
興樂集團投資 瀏覽:37
入庫期貨商品應由商品 瀏覽:889
2014外匯時間表 瀏覽:892
普頓外匯要跑嗎 瀏覽:846
投資有風險什麼需謹慎 瀏覽:790
德國dax30股指基金 瀏覽:494
期貨高點試空 瀏覽:470
煙台活期投資理財平台推薦 瀏覽:175
融資中介服務機構 瀏覽:941
理財單頁模板 瀏覽: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