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一篇8000字關於「互聯網金融」論文。
互聯網金融的,,
要求是什麼。。
什麼時候要。
Ⅱ 3000字論文互聯網金融(市場需要)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2]
最後一篇互聯網金融的文章了。在第一段做了互聯網金融的定義,所以僅限於討論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其他所謂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就不扯了。至於股權融資,目前也未成氣候。還有待進一步觀察。水平有限,而且這篇相對務虛,邏輯也有點亂,讀起來也晦澀難懂,請諒解!
一、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業內觀點很多,爭來爭去也很難有定論,我自己的感覺要弄明白什麼是互聯網金融,還是要先弄明白什麼是金融?
金融本義是資金融通,廣義上說,跟貨幣發行、保管、兌換、結算相關的都是金融,但是狹義的金融,一般僅指貨幣的融通,所謂貨幣融通,就是資金在各個市場主體之間的融通轉移的過程。這個轉移的過程,一般主要表現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個方式。直接融資,說白了就是缺錢的人直接跟有錢的人借錢,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資方式,你買了股票相當於就是借錢給了企業,然後他每年給你分紅,債券也是,你買了一個企業的債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
間接融資就是有錢的人或者企業不直接借錢給缺錢的人,而是通過中介機構進行,中介機構是誰呢?最典型就是銀行,我們大量的人把錢存到銀行,銀行統一對資金進行調度和安排,發放給缺錢的人或者企業。我們獲得了存款時候銀行給予的利息,而銀行獲得了放貸款時候,企業給予的利息,兩者差額就是銀行的盈利。
這兩類融資方式直接就是構成了狹義上的金融概念,就是信用貨幣的流轉,這個流轉是有兩個特徵的,一是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二是這個分離的過程是有報酬的,一般體現為利息或者股息。
至於其他廣義上的金融的概念,還包括了商業銀行存款的吸收和付出,以及有價證券的轉讓買賣,以及資金的結算等等。狹義的金融和廣義的金融的存在,使得互聯網金融其實也存在狹義和廣義之分,理論上任何涉及到了廣義金融的互聯網應用,都應該是互聯網金融,包括但是不限於為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等模式。
但是從狹義的金融角度來看,互聯網金融則應該定義在跟貨幣的信用化流通相關層面,也就是資金融通依託互聯網來實現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稱之為互聯網金融。從這個理解來看,其實無論是何種方式的資金融通,直接也好,間接也好,只要用了互聯網的技術來實現了這個融通的行為,其實就是互聯網金融了。包括傳統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為,都可以定義為互聯網金融。
只是,顯然,大家對互聯網金融的要求可能並不是如此定義的,謝平教授,曾經提出過區別於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方式,即「互聯網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人對這個模式的理解。
他對這種模式的定義是,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非常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銀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達到與現在直接和間接融資一樣的資源配置效率,並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
單純從定義來看,其實,這個第三個模式,無論闡述的效率如何,支付多便捷,信息程度多高,以及是否有金融中介存在,回歸到核心點,其實還是擺脫不了企業是直接還是間接融資這個命題,按照純金融理解,其實第三種互聯網金融模式核心是努力嘗試擺脫金融中介的行為,這種行為的定義其實最終還是被歸類到直接融資方式,他並不改變資金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轉移的這個核心行為,所以這個互聯網金融模式,很難界定是第三個融資模式,而且他也沒有改變金融本身,但是,這個模式的設想里,有個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他試圖改變其實是市場參與的主體。這個模式要摒棄金融中介的存在,所以對互聯網金融的最終定義中,這個成為了核心。
在對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暢想之中,很多人認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最終可以讓金融機構離開資金融通過程中的曾經的主導型地位,因為互聯網的分享,公開、透明等等的理念讓資金在各個主體之間的遊走,會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違約率,金融中介的作用會不斷的弱化,從而使得金融機構日益淪落為從屬的服務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資源調配的核心主導定位。
事實上,我對這個提法是贊同和認可的,金融中介機構在過去的幾百年歷史之中,能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主導型的地位,其實有很多的原因,專業化分工也好,制度性保護也好,都使得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是通過這些金融中介進入到實體領域中去的,他們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中樞系統,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的改變著社會的各種經濟活動,也會日益改變金融中介機構在資金融通中的主導性地位,互聯網會讓信息不斷的透明化,讓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對稱所掌握的信息優勢,而且互聯網讓社會的各種參與主體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由於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金融中介機構的專業化優勢,所以是有可能出現金融中介日益被摒棄的可能性的,事實上,目前涌現出來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其實核心都是沖擊著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圖撇開金融中介,實現資金融通雙方的直接對接。
Ⅳ 互聯網金融的前言
《互聯網金融》書籍由國培機構與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交易所聯合出售,本書作為國內首部深度剖析互聯網
金融的書籍,系統、全面的闡述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風險特徵及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
吳曉靈女士作序,阿里巴巴等機構多位業內資深人士聯袂推薦。
Ⅳ 互聯網金融的概述
本書分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為互聯網金融概述,主要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特點、概況等進行闡述;第二篇為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網貸、大數據金融、眾籌、信息化金融機構、互聯網金融門戶等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思考,包括相關風險分析、金融監管以及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互聯網金融》目錄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聯網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聯網金融概況 3
1.1 互聯網金融概述 3
1.1.1 互聯網金融定義 3
1.1.2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 5
1.1.3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聯網貨幣代表——比特幣 10
1.2 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1 國外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5
1.2.2 國內互聯網金融發展概況 17
第二章 · 金融業的發展與變革 24
2.1 金融業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義 24
2.1.2 金融業的定義 24
2.2 傳統金融業的發展 25
2.2.1 商業銀行的產生 25
2.2.2 商業銀行的職能 25
2.3 現代金融業的興起 26
2.3.1 金融機構變革 26
2.3.2 現代金融業的定位 31
2.3.3 現代金融業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32
2.4 金融創新與金融業變革 33
2.4.1 金融創新的含義 33
2.4.2 金融創新的動因 33
2.4.3 金融創新的發展階段 35
2.4.4 金融創新對金融業的影響 37
2.5 我國金融體系現狀與未來 40
2.5.1 中國金融業的發展歷程 40
2.5.2 我國目前金融體系結構 45
2.5.3 我國金融體系面臨的問題 49
2.5.4 我國金融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50
第三章 · 互聯網發展引發的金融變革 52
3.1 互聯網發展狀況 52
3.1.1 互聯網定義 52
3.1.2 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52
3.2 互聯網引發的社會變革 54
3.2.1 互聯網引發的生活變革 55
3.2.2 互聯網引發的商業變革 58
3.3 互聯網引發的金融業變革 60
第二篇 互聯網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況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義 65
4.1.2 第三方支付業務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價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發展歷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業規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運營模式 72
4.2.1 獨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擔保支付模式 79
4.2.3 兩種模式的對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86
4.3.1 促進金融行業服務變革 87
4.3.2 蠶食銀行中間業務 88
4.3.3 開創新的融資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風險分析 92
4.4.1 操作風險 92
4.4.2 法律風險 93
4.5 第三方支付風險防範建議 95
4.5.1 開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評級工作 95
4.5.2 推進立法,加強監管 96
4.5.3 將第三方支付平台納入反洗錢監控范圍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系統安全 96
4.5.5 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管理 97
4.6 發展趨勢 98
4.6.1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98
4.6.2 應用領域不斷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斷創新 99
4.6.4 業務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網貸 100
5.1 P2P 網貸概況 100
5.1.1 P2P 網貸定義 100
5.1.2 P2P 網貸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網貸國外發展概況 101
5.1.4 P2P 網貸國內發展概況 104
5.2 P2P 網貸模式分析 110
5.2.1 純平台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 110
5.2.2 純線上模式和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 113
5.2.3 無擔保模式和有擔保模式 119
5.3 P2P 網貸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25
5.3.1 規范民間借貸、抑制高利貸 125
5.3.2 促進直接融資發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銀行」市場化 127
5.3.4 推動徵信系統建設 128
5.3.5 創新金融業風控手段 129
5.3.6 促進金融監理念改革和監管方式創新 129
5.4 P2P 網貸風險分析 130
5.4.1 操作風險 130
5.4.2 流動性風險 131
5.4.3 法律風險 133
5.4.4 信用風險 134
5.5 P2P 網貸風險防範建議 135
5.5.1 設立准入門檻,加強政府監管 136
5.5.2 第三方資金託管,清結算分離 136
5.5.3 完善社會徵信體系,實現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確法律性質,確定監管主體 137
5.6 P2P 網貸發展趨勢 138
第六章 · 大數據金融 141
6.1 大數據金融概況 141
6.1.1 大數據金融定義 141
6.1.2 大數據定義 141
6.1.3 大數據與金融的結合 146
6.1.4 大數據金融的優勢 148
6.2 大數據金融運營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應鏈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數據金融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162
6.3.1 數據成為衡量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163
6.3.2 沖擊金融業思維方式和商業模式 164
6.3.3 創新產品和模式,輔助金融決策 166
6.3.4 大數據金融同傳統金融業態結合 167
6.4 大數據金融風險分析 167
6.4.1 技術風險 167
6.4.2 操作性風險 168
6.4.3 法律風險 171
6.5 大數據金融風險防範建議 172
6.5.1 加快立法進程,加強行業自律 172
6.5.2 實現數據隱私保護和數據隱私應用之間的平衡 173
6.5.3 數據資源的整合和分工專業化 173
6.5.4 強化數據挖掘 174
6.6 大數據金融發展趨勢 174
6.6.1 電商金融化,實現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機構積極搭建數據平台,強化用戶體驗 176
6.6.3 大數據金融實現大數據產業鏈分工 177
第七章 · 眾籌 179
7.1 眾籌簡介 179
7.1.1 眾籌定義 179
7.1.2 眾籌分類 179
7.1.3 眾籌活動參與者 180
7.1.4 眾籌活動運作流程 180
7.1.5 眾籌模式的優勢 183
7.2 眾籌平台運營模式分析 185
7.2.1 獎勵制眾籌 186
7.2.2 募捐制眾籌 189
7.2.3 股權制眾籌 193
7.2.4 借貸制眾籌 204
7.3 眾籌平台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06
7.4 眾籌平台風險分析 209
7.4.1 法律風險 209
7.4.2 信用風險 212
7.5 眾籌模式風險防範建議 214
7.5.1 法律制度的與時俱進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國的信用體制 216
7.5.3 實際操作中的風險規避方法 217
7.6 眾籌平台發展趨勢 219
7.6.1 眾籌模式發展趨勢預測 219
7.6.2 中國眾籌的未來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機構 224
8.1 信息化金融機構概況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機構定義 224
8.1.2 金融機構信息化歷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機構的特點 225
8.2 信息化金融機構運營模式分析 227
8.2.1 傳統業務的電子化模式 227
8.2.2 基於互聯網的創新金融服務模式 229
8.2.3 金融電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機構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38
8.3.1 信息化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升到戰略層面 238
8.3.2 金融服務競爭戰場轉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機構「逆襲」的機會 242
8.3.4 混業經營趨勢明顯 243
8.4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特點 244
8.4.2 系統性風險 245
8.4.3 法律風險 245
8.4.4 操作風險 246
8.5 信息化金融機構風險防範建議 248
8.6 信息化金融機構發展趨勢 249
8.6.1 服務機構虛擬化 249
8.6.2 服務對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機構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務個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門戶 255
9.1 互聯網金融門戶概況 255
9.1.1 互聯網金融門戶定義 255
9.1.2 互聯網金融門戶類別 255
9.1.3 互聯網金融門戶特點 256
9.1.4 互聯網金融門戶歷史沿革 258
9.2 互聯網金融門戶運營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網貸類門戶 261
9.2.3 信貸類門戶 265
9.2.4 保險類門戶 268
9.2.5 理財類門戶 271
9.2.6 綜合類門戶 273
9.3 互聯網金融門戶對金融業發展態勢的影響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 277
9.3.2 改變用戶選擇金融產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對上游金融機構的反縱向控制 278
9.4 互聯網金融門戶風險分析及風控措施 279
9.4.1 互聯網金融門戶面臨的風險 279
9.4.2 互聯網金融門戶的風控措施 282
9.5 互聯網金融門戶發展趨勢 283
第三篇 互聯網金融發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風險控制 289
10.1 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 289
10.1.1 系統性風險 290
10.1.2 流動性風險 293
10.1.3 信用風險 296
10.1.4 技術性風險 296
10.1.5 操作性風險 299
10.1.6 市場風險 302
10.1.7 國別風險 303
10.1.8 法律風險 305
10.1.9 聲譽風險 306
10.2 互聯網金融風險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統性風險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風險度量模型類別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風險管理常用技術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監管的理論基礎 322
11.1.1 金融監管理論基礎及發展演進 322
11.1.2 金融監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內容 327
11.1.3 金融監管體制及監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聯網金融監管探索 335
11.2.1 美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6
11.2.2 歐洲互聯網金融監管 338
11.2.3 英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39
11.2.4 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 340
11.3 互聯網金融風險監管探索 343
11.3.1 系統性風險監管 343
11.3.2 流動性風險監管 344
11.3.3 信用風險監管 347
11.3.4 技術性風險監管 349
11.3.5 操作性風險監管 351
11.3.6 聲譽風險監管 351
11.3.7 國別風險監管 352
第十二章 · 國內互聯網金融業發展環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環境現狀 354
12.1.1 六大模式發展進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現有法律位階較低,效力覆蓋范圍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滯後,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監管法律建議 356
12.2.1 盡快確定監管主體,加強流程監控 357
12.2.2 探索實施行業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機制 357
12.2.3 逐步填補法律空白,改革落後規則 358
12.3 行業公共體系環境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1 徵信體系現狀及發展建議 358
12.3.2 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情況及相關建議 363
12.4 產業政策環境與建議 365
12.4.1 產業政策環境 365
12.4.2 產業政策建議 365
附錄一 《互聯網金融》相關法律法規清單 371
附錄二 已獲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清單 377
附錄三 部分 P2P 網路借貸企業清單 386
附錄四 部分眾籌平台清單 390
附錄五 部分互聯網金融門戶類企業清單 392
附錄六 部分政府領導及企事業人士對互聯網金融的觀點摘錄 393
參考文獻 397
Ⅵ 求一篇與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文章
余額寶與存款利率市場化
2014年1月15日,余額寶對應的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規模已經突破2500億元,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單只基金。與此同時,微信也悄悄開始試運行理財通——與華夏基金合作的貨幣基金,試圖攜數億用戶之勢分理財市場一杯羹。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盛行,以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彎道超車,成為散戶投資的重要渠道。對老百姓來說,存錢到銀行,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不過3.25%,更不用說活期存款那等同於無的利息。而貨幣市場基金收益率的峰值近7%,貨幣基金流動性高,安全性也可與銀行存款媲美,收益率又長期遠高於活期存款。
一般貨幣基金的投資門檻遠遠高於銀行存款,普通居民投資貨幣基金不方便,多數單只貨幣基金的規模也不大。而支付寶和微信提供的余額寶和理財通直接打通了老百姓與貨幣基金間的障礙,甚至比去銀行存款還方便,而超過6%的貨幣基金的收益率,意味著一年期及以下的存款將開始從銀行搬家。目前余額寶開啟的這個勢頭已經蔓延到各大銀行、基金。
中國的存貸款利率受到抑制,利率由央行決定,使得居民存款的收益率遠遠低於投資其他金融產品,這既成為銀行獲得超額利潤的源泉,也是近十幾年來央企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低成本貸款的基礎。
隨著金融市場發展的深化,資本市場的利率相較信貸市場越來越高,金融市場的利率整體趨向於市場化。企業、金融機構與大額資產所有者通過PE(私募股權投資)、信託、股票一級市場等多種投資方式獲取收益,就算存在銀行里,也可以享受協議存款的高利率優惠。相反,一個存款不多的小老百姓卻沒什麼好的辦法分享這種收益(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有5萬元的門檻)。
這也符合過去經驗上的利率自由化的進程:先惠及金融機構,再惠及零散儲戶;先惠及大額資金持有人,再惠及小額儲蓄;先惠及富人,然後惠及窮人。在改革議程的設計上也是遵循這種路徑,普通小儲戶的利益總是被放在最後。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拋開小儲戶人多力散、無法形成有效的推動改革的力量等原因以外,在傳統社會,銀行要收集小儲戶的錢,就要建更多的網點,打更多的廣告,養更多的客戶經理,因此,為小儲戶的錢進行理財的成本太高,不合算。其他金融機構沒這個積極性去搶銀行的這個客戶群體。
但到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公司的優勢就是以技術進步降低收集用戶的成本,低成本吸引大量用戶後,為他們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增加用戶的黏性。此後,互聯網巨頭們一面維護著海量用戶,一面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設計金融產品,用余額寶、理財通等產品讓小儲戶直面高收益的金融產品,這實在是件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
這種存款利率自由化的路徑是發達國家經驗中聞所未聞的,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存款利率自由化必須正視互聯網金融所帶來的變化,如果放任這種情況發展而不作改變,銀行的存款將迅速向資本市場搬家,尤其是那些最基礎的儲蓄存款。
這將帶來多方面的風險。首先,銀行將不得不更早就開始高息攬儲,銀行的經營風險會迅速提升;其次,資本市場的高收益對應著高風險,但小儲戶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一旦風險來臨,尤其是較大面積或系統性風險出現時,將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
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如此之高,已經相當不正常,它對應著近幾年社會融資利率水平的全面提升,全社會的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能否有7%的增長都很難說。貨幣基金也並不是保本保收益的,2008年就有貨幣基金曾出現過負收益,可想而知,當儲戶辛辛苦苦把錢搬到余額寶,居然還虧錢了,小儲戶們能接受這一現實嗎?
化解這一切的唯一路徑,只有讓存款利率更快地市場化,為了防止道德風險和搭國家信用的便車,就必須讓銀行自擔經營風險,這意味著醞釀已久的存款保險制度需要盡快面世,在保障小儲戶利益的情況下,讓銀行自行決定存款利率,吸納存款,也讓各類儲戶自行權衡收益與風險。
當金融遇上互聯網
想賺錢,得先知道點機密。
全靠包裝
「每天看一眼收益就挺開心的。」這是朱女士對余額寶的切身體會,「反正小錢閑著也是閑著。」
許先生也關注互聯網理財產品。他說:「以前總收到銀行的廣告簡訊,說是有5%、8%左右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現在看看好像網上買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
機密:作為互聯網和金融的聯姻產物,互聯網理財產品其本質大多是基金,創新性體現在銷售渠道、流動性、功能性等應用方面,內在的收益和風險都與傳統產品相差不多。但這類產品在推廣時往往會將本金安全問題淡化、將收益與活期存款比較,其實安全性仍比不上銀行存款,收益率也會經常波動。
低風險不等於無風險
「百發」在前期宣傳中被描述為一款年化收益率高達8%的無風險產品。事實上,略有投資常識的人立刻會產生疑問。
首先,「百發」是一款與華夏基金合作的貨幣基金產品,以貨幣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來看,達到8%的年化收益率實屬偶然事件;其次,該產品被描述為「無風險」,在同一市場中,無風險而利率能達到8%,難以想像有風險產品的收益率會達到怎樣的水平。因此,「百發」雖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了大量眼球,但立刻引起了證監會的關注。隨後,「百發」撤回了前期宣傳,在產品正式首發中也沒有出現「無風險」「年化收益率8%」的宣傳語。
機密:目前市場上推出的互聯網理財產品數量不少,但類型單一,主要集中在貨幣市場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上。以風險屬性來看,貨幣基金和短期理財基金都屬於較低風險的品種。對投資者來說,既要對貨幣基金、理財基金的這種收益風險特點有所認知,也要意識到,產品的收益取決於市場環境,「低風險」和「無風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投資者還要注意互聯網理財賬戶的安全問題,包括網站是否具有充分的安全防衛措施、認證手段是否充足等。投資者自身在使用時也需要保持良好的習慣,如不使用公共場所的網路進行操作、不輕易將自己的密碼告訴他人及盡量採用復雜的認證手段等。
想釣大魚?換個魚池吧
雖然對基金並不了解,何女士還是把5萬元錢都投進了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中。看著每天賬戶里的資金收益一點點地增長,何女士很開心:「又方便又有效,以後投得多了賺得會更多。」
機密:像何女士這樣的投資者其實不在少數,但這樣的投資行為有著盲目跟風、方式單一的問題。一方面,投資者對所購產品是什麼、如何盈利、收益為何波動均不了解,無法正確分辨其好壞、認識其風險;另一方面,把資金全部集中投向某一種理財產品,不能有效地防範投資風險,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投資收益,是投資理財中的大忌。
建議投資者對長期閑置的資金有一個配置的理念,選擇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同時,要不忘將高收益、高風險和低收益、保本穩健型的理財產品進行混搭。在投資期限上,也應盡量錯開,區分好靈活短期的投資產品和較長期的投資產品。
高收益都是湊出來的
小胡是互聯網理財達人,他認為理財保險產品的優勢不少:一是產品的選擇餘地大,二是具有投資和保障兩種功能,三是收益率顯著地「高出一籌」。
機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一款收益率高出一籌的理財保險的話,就會發現其實際收益和大部分人所預期的有不小差異。作為一款萬能險產品,保險公司給出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為5.2%;在此基礎上,投資者每投資1000元可獲1200個集分寶,100個集分寶可抵扣1元錢,換算為收益率的話相當於1.2%的返還。因此,兩項收益相累加,在實現預期年化收益率的前提下,這款投資期為一年的產品,其收益率能夠達到6.4%。
對於理財保險,產品銷售時,萬能險僅能夠保障最低的收益率水平,大約為2.5%(年化),其宣傳的預期最高收益率只是一個「預期」的概念,結果出現偏差也屬正常。
忽悠你沒商量
投資靈活、收益高、門檻低,這些理財之「寶」正好滿足了理財新人小連的需求。於是,他用自己活期賬戶的兩萬元購買了一款互聯網理財產品,但他很快發現,理財產品的收益並不像自己期望的那樣高,同時收益也不穩定。
機密:互聯網搭建起了新的理財平台,但投資者有必要釐清的是,自己所投資的產品究竟是什麼,收益又是如何來確定的。像很多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實質是與貨幣市場基金進行了「鏈接」,投資者購買了這些產品其實就是認購了某一支貨幣市場基金。因此,這些產品的收益率准確地來說,是指貨幣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
P2P「保本」存風險
鄒先生前幾年在朋友的推薦下,決定嘗試P2P網貸。和其他嘗試者一樣,鄒先生一開始只投了5萬元,一個月後他就拿到了第一筆利息。鄒先生漸漸地越投越多,8萬元、10萬元……但不到一年,鄒先生投標的P2P網貸平台突然崩潰,他前後投資的近15萬元血本無歸......
望樓主滿意,採納喔
Ⅶ 關於話題『互聯網金融』一分鍾脫稿演講,大家幫幫忙啦,我完全沒概念啦。最好有完整的草稿,謝啦。
關於互聯網金融的演講(全文如下,可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從中刪減)
大家在那裡聊得更多還是財經類的話題,我把他定義為財經類微博。是個很不錯的財經認識交流財經專題的地方。其實,我來這里之前,特地還在半夜寫了一篇文章,因為我不太適合在公眾場合做演講,沒有這個能力,喜歡一個人在小房間寫東西,尤其是大半夜的寫,思路比較清晰。因為人多有時候往往比較難理清思路,一個人就比較容易明白。
我覺得我今天有點像被趙本山給忽悠了的范偉,本來是聽萬總講完以後挺有道理,很有邏輯,講得很好,聽高總講了以後,我也覺得很有道理,也很有邏輯,然後我就悶了,腦子很亂,把昨天晚上好不容易寫的准備今天說的東西全部忘光了,不知道怎麼發言了。因為互聯網和金融這兩種思想實在是太「詭異」。互聯網和金融的思維在這里體現得就非常明顯。我自己做基層信貸出身,一直在這個領域,也辦過幾個網站,這個時候讓我發言,我就不知道到底該怎麼發,因為都聽得挺對的。昨天的文章我已經發在微博上,這里乾脆就撇開文章,說說我的想法。
第一個想法,我很多場合都提過,互聯網金融其實是偽為命題。因為中國金融首先是分業經營,必然意味著金融與金融之間會存在縫隙。我喜歡把互聯網金融定義為夾縫金融。甚至小貸機構,擔保機構,我都定義為夾縫金融。包括民間借貸,也都是,都是為了彌補我國金融機構在市場中競爭低效率的問題而出現,事實上,中國的金融機構過去幾年發展很快,但是這並不是說你有多少能幹,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你有一張牌照。而剛好又碰上了中國最好的十年,就是過去十年。
一方面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另一方面給他牌照,使人家進入不了這個行業。所以只要你是銀行,有牌照,就可以高速成長。所以,你會發現過去十年,銀行哪怕服務態度多爛,水平多臭,都可以活的很好,這個也就導致在中國只要拿了牌照以後,就誰也不肯精耕細作,不要干辛苦的事情,躺著賺錢,也就沒人願意干臟活苦活,就是這種情況下,大量進入不了銀行體系的機構,就得到了很大的機會。
我們銀行反應很慢,是頭恐龍,下面撓癢,上面沒反應,審批效率也很慢,你們去想想,現在去銀行開個帳戶,得多麻煩啊,但是在支付寶點個手機號就可以了,而從結果來看那,銀行過了那麼多手續之後,依然有很多糾紛不斷。支付寶那麼簡單的注冊,也好像這么多年沒發生什麼大的事情過,這樣的情況下,支付寶優勢勢必顯現出來了。民間機構利用更好的服務效率,更好的市場切入,硬生生的拉開了一道夾縫。很多夾縫金融就是這樣出現的,利用了牌照機構的低效率和短視,一點點的在夾縫中求生存,不斷的成長。
未來,隨著銀行開始發現好日子過到頭了,本來可以大魚大肉,將來可能要去種菜了,銀行必然沉下心來,你們去看,在過個幾年,銀行可能會沉到你都無法想像的地步和姿態里去,沒辦法,因為隨著高速發展的態勢降低,未來的銀行必然意味著一家銀行有飯吃,別的銀行就沒飯吃的格局,所以走出固有的領域,形成差異化的格局都是各大銀行的戰略性目標了。這種情況下,本來還能在銀行夾縫之間生存的夾縫金融,也就要面臨著很大的考驗。夾縫金融中的一些機構生存越來越困難。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夾縫金融全部會活不下去,他們中一些很好的機構,一樣可以活的很好,甚至能打敗金融機構也不一定,但是總體而言,這樣的概率較小,難度很大。互聯網金融就是這種業態,大量的非金融機構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夾縫中擠出一塊領地,切入一個市場,完全是可行的,但是,我自己的感覺是媒體對於互聯網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回到最後,互聯網金融應該是金融領域的一個部分,一旦互聯網金融真正進入了金融領域,那麼如同剛才萬總說的,滿人入關就成了中國人一樣的道理,互聯網金融進入金融領域,回到最後大家就是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只是走了不同的差異化路線。有的金融機構致力於大型基礎建設領域,有的立足於零售業務,有的立足小微領域,而互聯網金融則立足於互聯網具備優勢的領域,現在很多觀點說,互聯網顛覆金融。我一直很納悶,互聯網是技術應用,如何顛覆金融呢?金融的核心是信貸,互聯網如果要顛覆金融,是不是想說有了互聯網就不用還錢?這個才叫顛覆吧,否則最多是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改造金融目前的運行方式吧。利用了互聯網技術之後,金融的運行可能更健康和穩健,但是顛覆這兩個詞語用的太生猛了。
這里還有個關鍵點是互聯網本身其實不是行業,而是一種新興技術,他的覆蓋面總是有限的,當前市面上叫的最生猛的是阿里金融顛覆銀行體系,我聽了就很好笑,阿里金融是依附於淘寶體繫上的,離開了淘寶體系,阿里金融沒有任何優勢,而事實上阿里金融的客戶跟銀行壓根就沒有交叉,阿里金融哪怕把所有的淘寶客戶都做了,也跟銀行一點關系也沒有,那麼他是如何實現顛覆的呢?當然如果有一天淘寶替代了所有的行業,淘寶能造船了,淘寶能造飛機了,淘寶造高速公路了,或許顛覆到是有可能。只是那個時候,我個人感覺阿里也沒必要做金融了。
扯的有點遠,事實上,我國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表現出來的特徵,其實最終還是金融機構如何快速提高效率的一個概念,並不是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前面說了,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純粹的還是按照傳統金融機構的模式進行金融運作,互聯網金融和金融的區別只是有無互聯網這層外衣罷了。核心的實際意義有限。我雖然經常諷刺阿里巴巴,但是事實上不得不承認,在中國能稱得上互聯網金融的只有阿里一家,因為,阿里一開始就想明白了一個事,他其實是改變了中國傳統的金融機構所在走的前後台分離,人工審核信貸的傳統模式。目前阿里在走這么一條路,而這條路反映的是互聯網金融該乾的事兒。用互聯網的思維來考慮金融,一定要凸顯出互聯網的優勢,而不是說你又變成一家金融機構,這個絲毫沒有意義。事實上,我國金融機構已經不少了,遠遠的多了,在多一家叫互聯網的銀行,實在是意義有限。
現在中國做信貸類業務,考量的絕對不是風控能力,而是有多大的風險容忍度。A銀行可以這樣干,不要抵押,B銀行說不但不要抵押,給給你降利率,這不是風控模式的創新。互聯網金融加入進來不在風控上下功夫,在這些地方上跟銀行去做競爭,我用屁股想想,也能想明白,這是一條死路,你一個互聯網公司比資金成本比不過銀行,比風控經驗比不過銀行,比人力優勢,比不過銀行,哪怕比砸錢也一樣比不過,你跟人家玩,除非人品爆發,否則毫無機會。所以,我一直強調,互聯網金融到目前為止,我個人感覺還沒開始,沒有真正的互聯網的金融的開始,有的只是金融的互聯網。
高總說互聯網的模式就是不斷走流量。我說這樣的互聯網如果真的能夠創造出流量,如果真的長年收租,他干金融幹嘛?金融其實是消耗流動性最好,最快的辦法,尤其在中國沒有牌照干金融十有八九是死的一塌糊塗的。別看那些放高利貸的一個個玩的很好,那是因為他們身後死了很多人,你看不到。所以,如果讓我有每年收租我才不幹金融呢,真沒必要。
其實,馬雲是個聰明人,你們自己去看阿里金融,事實上馬雲真要干金融,他完全可以乾的更大,但是他沒有啊。你想想人家一萬億的淘寶,他才幹了多少,大概也額就幹了20來億吧,人家為什麼不幹多點,他是因為沒錢?你信么?他是因為知道金融這口飯不好吃,所以寧願打公關稿,也不願意真去做金融。
阿里金融四個部分,阿里小貸是一部分,虛擬卡是一部分,在線理財產品銷售是一部分,還有虛擬信用卡對應的阿里擔保,我可以鐵定認為阿里小和阿里虛擬信用卡,不太可能是阿里金融的核心,因為這兩個部分一方面是帶有太明顯的金融特徵,另外一方面這種業務就必然是個性化的,真要操作難度也很大。我舉個例子,我們真的把我個人放到台上,我把我所有家底掏給你們看,最後也判斷不了你借我的錢我還不還的了,不是說你把我翻個底朝天,你知道我的家底了,就可以知道我是否能還錢了。大數據說他理論上可以降低違約度,並不代表真的降低了,至少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可以下定論是肯定可以降低的案例來,全球都沒有。信貸這個事情整體上而言,我個人感覺靠概率難度還是很大的,具體你們可以去看下我有篇關於小微企業貸款的文章,裡面提到了概率不適用信貸案例的闡述。
互聯網的優勢其實是他的邊際成本非常低,可以快速超越區域隔離,可以把一個標准化的東西快速的成長起來,所以保險產品的在線化的成功概率就很高,因為阿里有這個基因在,也有直接的客戶群體在,保險又是標准化產品,屬性相當。基本可以等同於賣產品,這個模式是容易的,而理財產品的在線化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他還帶是有風險特徵的。如果我在淘寶上買東西,十個九個虧,我可能就不在淘寶上買。這裡面還涉及到每個人的風險偏好都不一致,你無法進行批量化處理,如果你也開始配置專門的投資經理了,那你又回到金融機構的通行做法了,你的優勢就不明顯了。
所以,像諾亞、好買公司,我說回到最後,其實他們還是個傳統的投資咨詢公司,哪怕他們把網站做的再好,在線化程度多高,他們的背後還是要配投資經理,客戶從網路埠進來,還是需要針對性的客戶服務的?所以我昨天晚上那篇文章的核心就是在於區分個性化金融和批量化金融產品的互聯網化的差異,個性化主要指信貸類等帶有很強風險特徵的金融產品,這些產品,其實很難實現互聯網化的。大數據等一些手段是一種嘗試,但是至少才目前來說,也只是大家的一種期望,覺得可以改變金融特徵,真的效果如何,還處於設想狀態,結果如何都很難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對於那些用傳統思維進行金融運作的所謂互聯網金融公司,基本上就持有負面的評價了,主要是指P2P的模式。說句難聽點,P2P在這么走下去,走到非法集資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很多人說我帶有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其實我只要問一句,P2P公司在什麼地方採用了什麼辦法超越了傳統的金融機構?
除了在放款和吸收存款兩個層面放低了門檻外,在核心的風控層面,你找不到一個更優越於傳統金融的地方,連P2P自身都在模仿傳統金融機構,採取的也都是通行的審核標准,那麼我又何來的傳統金融的優越性呢?
我在拍拍貸上看到過一筆40萬的借款,800人借出,我當時第一設想,這個案子符合了中國非法集資的三大要素,只是因為互聯網金融,所以可能監管部門也一直在看,但是最終的最終肯定也是結果說話吧。P2P平台還是要學會自我保護,沒必要去打這種擦邊球,意義不大。
我們如果從理論假設,只要政府不倒閉,理論上,中國的金融機構就不會倒的,銀行,他可以活一萬年。根據類似的辦法,假設我成立一個P2P公司,我不斷的做形象,專門給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許諾遠高於銀行存款的利息,在當前一百萬以下的投資人沒有投資渠道的中國,其實,哪怕我的P2P90%的壞帳率又怎麼樣呢?我一樣規模可以不斷的做大,為什麼呢?事實上,因為目前的P2P帶有銀行的特徵,但卻沒收到像銀行的監管,所以只要不擠兌,就能存活,如何不擠兌呢?那就不斷的把盤子做大唄,順利兌付,形象不斷的提升唄。
因為不在同一條線上競爭,銀行要定期審查,接待內部審計、外部審計,應付這些人我要干多少事,而P2P什麼都不用。所以兩者各自的監管成本也不一樣的,在加上銀行短期內的相對低效,P2P的快速成長也就可以理解了。但是我們來問一句,為什麼要對銀行進行審慎的監管?核心其實還是為了保護投資人的利益。
而中國大量的互聯網是沒有干這個事情,他本身就獲得了監管上的優勢。如果互聯網還是以目前的模式,發展下去,一旦出現類似銀行的擠兌,那麼出事的概率就會大上很多。所以說到最後,我們很多人在想的互聯網可以怎麼樣,可以怎麼樣,但是在實踐中可能性非常小。互聯網技術如果只是比風險容忍度,他比得過銀行,他比銀行有先發優勢,但能不能走到最後,我個人感覺很懸。我們現在規模不大,沒關系,反正一兩百億,一千億之內玩,沒關系,政府也先看著,不管你,結果好,表彰你,結果不好,對不起,進去再說。很悲慘,但是卻是現實。
我跟PROSEPER負責人聊過,他們玩了那麼久才四五億美金。而且人家是鼻祖,為什麼中國能遠遠超過美國?互聯網金融如果只是說在提誰能更快把規模做起來,流量做得越大,對社會沖擊越大,遭受損失就越大。所以監管現在管不管?沒人管。法不責眾,每個P2P都想到最後干成既成事實,規模拚命做大,做大到倒逼監管層不能管的層面,從而形成所謂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我只想說,最後可能成功的可能只有一家,大部分是做不到的,做不到的人會怎樣,很難想像。很多創業無非只是歸零,但是金融絕對不是,他從一開始就是一隻腳在棺材裡面,一隻腳在棺材外面,哪只腳是你的,要到最後你才知道。而且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小,因為金融帶有很大負面性。
我在微博上苦口婆心的互聯網金融的創業者,也勸互聯網金融的投資人,被人罵了很多次,說我不懂互聯網,說我別有用心,今天聽了萬老師的講話,很開心,終於感覺找到一個盟友。因為在互聯網上,微博上都是在從事互聯網的人,他思維不一樣,他罵他的,我做我的,他說我不懂互聯網,我說他不懂金融。我今天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以支撐我部分觀點的老師。感覺特別欣慰。我一直有在孤軍奮戰的那種感覺,所以今天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