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郴州國際會展中心 航展 作文
會展業
會展業是一個新興的服務行業,影響面廣,關聯度高。會展經濟逐步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而且會展業是發展潛力大的行業之一。在新時期,必須大力發展會展業,全面提升會展經濟。
會展業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現會展業涉及工業、農業、商貿等諸多產業,對結構調整、開拓市場、促進消費、加強合作交流、擴大產品出口、推動經濟快速持續健康發展等發
揮重要作用,在城市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構建中顯示出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並日益顯現出來。具體體現在:
第一,能產生強大的互動共贏效應。會展業不僅能帶來場租費、搭建費等直接收入,而且還能拉動或間接帶動數十個行業的發展,直接創造商業購物、餐飲、住宿、娛樂、交通、通訊、廣告、旅遊、印刷、房地產等相關收入;不僅能集聚人氣,而且能促進各大產業的發展,對一個城市或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和催化作用。據有關統計表明,一個好的會展對經濟拉動效應能達到1:9,甚至更高。
第二,能獲得優質資源。會展業匯聚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意味著各行業在開放潮中,在產品、技術、生產、營銷等諸方面獲取比較優勢,優化配置資源,增強綜合競爭力。會展業發展可以不斷創造出"神話",博鰲效應就是其中的一個最典型範例,窮鄉僻壤的博鰲建成國際會議中心後,以其良好的生態、人文、治安環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會議組織者、參會者、旅遊者等。
第三,能提升支持力度。各產業的發展,特別是製造業要生存和提升競爭力,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的協作,加快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更離不開會展業的支持和助力。其中會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服務內容,作為特殊的服務行業,會展經濟能服務於和增強城市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所以,會展經濟有巨大的效能。
第四,能增加就業機會。隨著近年來辦展活動的增多,會展業不僅能提供就業機會,而且還能拉動和促進就業。
第五,能成為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會展緊扣經濟,展示經濟發展成果,會展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刺激貿易、旅遊、賓館、交通、運輸、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市場景氣,大型和專業性會展往往是產品或技術市場佔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推動商品貿易、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高層論壇、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會展業呈現出蓬勃生機事實上,我國會展業起步較早,特別是近年來會展業異軍突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
一是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現有大中型會展場館150多個,會展面積300萬平方米以上,已經超過了號稱"世界會展之國"德國的展館面積,擁有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現代化會展場館。而目前各地都在大興土木,會展館建設方興未艾,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正在建設或規劃將在未來三年內建成的各類會展中心的會展面積可能超過100萬平方米。
二是會展活動空前活躍。據有關調查表明,舉辦和參加會展的數量不斷增多,2004年我國會展項目數量超過 3000個,出國辦展近800個;參展企業500多萬家,參會專業觀眾近2000萬人次;節慶活動5000多個,參與觀眾達數億人次。會展收入增幅明顯,目前舉辦各類展會直接收入超過100億元,間接帶動的旅遊、餐飲、交通、廣告、娛樂、房產等行業收入高達數千億元。
三是會展形式豐富多彩。經過多年發展,一些由政府主導的綜合會展向專業會展轉變,有的隨著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的提高而成為著名會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較大影響力的會展知名品牌,諸如廣交會、高交會、上交會等綜合展。專業化會展比重增加,幾乎涉及經濟的各個部門和主要行業,如北京的機床展、紡機展、冶金鑄造展和印刷展等已躋身國際同行展的前四名,珠海國際航空展成為亞洲第二大航展,而號稱"中國第一展"並享譽全球貿易展的"廣交會"是我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最廣、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會展。
四是組展主體呈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五大主體:一為政府機構,包括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承擔政府主導的各種重大經貿洽談展會和綜合性展會,政府主導型的展會仍是一大亮點,由國家部委和省市政府共同舉辦的大型展會活動,其中不少展會有高層領導人出席、講話、剪綵、題詞;二為行業協會,各種有影響的專業性會展大部分由行業協會主導或主辦;三為國有企業,少數國有企業組織經營性會展等業務;四為民營企業,個別民營企業介入會展業,或主營或兼營,經營范圍中有會展業務的民營企業遮京、滬、穗這三地就超過千家;五為外資企業,境外的會展公司與國內有關單位結成合作夥伴,開展海外和國內招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舉辦的國際專業展將近40%有境外公司參與。
五是會展群聚效應突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廣州、大連、深圳、廈門等經濟發達地區。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舉辦會展最多的省市首推北京,上海緊跟其後,廣東最為活躍。從會展收入看,廣東、北京和上海占據了壟斷地位,佔全國會展收入的近90%。同時,逐步形成新興的會展業市場和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會展集團公司。
綜上所述,會展業起點高、發展快、數量多,專業化、國際化程度高,門類齊全,貿易色彩濃厚,知名品牌集中,受區位優勢、產業結構影響大,輻射廣,成為地方經濟活動的亮點,展現出蓬。
我國會展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催生了高校的會展教育。經過短暫的孕育期,2004年我國會展學歷教育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其主要原因是大家都看好會展業前景。但是要辦好會展教育決非易事。目前的會展專業招生、會展教材出版、會展培訓等等或多或少都存在「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需要冷靜看待。
會展教育是發展我國會展業的基礎,學校培養是會展教育的基石。我國的會展人才需要實行分層次培養,分階段培養。無論是「重教育,輕培訓」的觀點,還是「重培訓,輕教育」的觀點,一樣都失之偏頗。我們應借鑒旅遊行業的經驗,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提倡「以做帶學,學做結合」,提倡學校教育與在崗培訓相結合。在學校教育階段,要提倡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相結合。
會展就是整合資源,會展教育資源也需要整合。在整合校內優勢資源為會展教育服務的同時,學校要將優秀會展企業作為自己重要的教學資源,同樣,會展企業也要將高校作為自己的「人才庫」和重要的合作夥伴。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訂單式」培養,學校可按企業要求來確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
就我所知道的,會展行業的資格認證目前包括會展策劃師、會展商務師以及注冊會展經理這幾種。
會展策劃師是從事會展的市場調研、方案策劃、銷售和營運管理等相關活動的人員,其核心技能包括會展項目的市場調研、立項、招商、招展、預算與運營管理等方案策劃、項目銷售及現場運營管理等
會展商務師范圍更廣,是指從事會展策劃、籌備、展期各項管理和服務、展後後續服務、參展商項目推廣和展期營銷等各方面專業人才。
而注冊會展經理(CEM)培訓體系是國際展覽管理協會推出的會展經理培訓課程。培訓的對象一般是具有一定從業經驗的(一般為三年以上)會展經理,一般要求參加一定數量的必修課和選修課,並通過相應的考試。會展從業人員通過參加該培訓並考試合格後,將被授予「注冊會展經理」證書,該稱號被認為是具有理論知識和從業技能的重要標志。
2006年「會展策劃與實務」崗位資格考核方案(試行)
會展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助推器」之稱。現代會展業發端於國際化大都市和著名旅遊勝地。據專家預測:隨著中國申奧、申博成功,上海將成為21世紀亞太地區的重要會展中心。會展人才日益成為上海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缺人才之一。
中國會展業發展的八大趨勢
1999年8月,國際大會和會議協會(ICCA)主席及執行董事訪華,標志著國際會議組織已開始瞄準中國市場。執行董事湯姆霍爾頓先生發表了自己對中國會展業前景的看法:中國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國際市場,我們決定從高層次上進入中國會展市場,以協助中國成為世界上新的會議目的地。的確,盡管目前中國會展業的發展現狀與自身的大國地位和資源條件極不相稱,但在新的世紀,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會展業將贏得眾多發展的契機,尤其是加入WTO會使中國會展業在管理體制及運作機制上發生一系列變革。概括而言,在未來一段時期中國會展業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八大趨勢:
1、全球化趨勢
加入WTO後,國內各個行業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就是全球化,會展業也不例外。與其它行業相比,中國會展業是一個壁壘相對較少的行業。因此,入世後會展業所受到的沖擊肯定不會象金融、農產品、製造業等行業那樣強烈,但不強烈不等於沒有影響。服務貿易總協定要求各成員國對服務貿易執行與貨物貿易相同的無歧視和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作為一種特殊的服務行業,會展業自然也要受此協定的約束。
另外,入世能給國內會展業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和辦展技術,尤其是在會展業的配套服務部門怎樣分工協作、會展業與旅遊業如何實現有效對接等問題上可以提供新的參考依據,這勢必會提高國內會展管理部門的調控水平。面臨入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會展界應做好兩方面的准備,即對內抓緊制定行業法規,對外盡快熟悉國際規則。
2、信息化趨勢
信息化既是中國會展業與國際接軌的一個重要衡量標准,也是會展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這里的「信息化」有兩層涵義,一是要盡可能地掌握國際會展業最前沿的東西,包括行業最新動態、理論研究成果、展會信息或專業設備等;二是在會展業中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以提高行業管理和活動組織的效率。
人類社會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第三產業成熟後迅速興起的會展業更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知識經濟的主要標志就是信息化,正如美國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所說――「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小家」。中國會展業要實現信息化發展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首先是加強與國際會展組織或世界知名會展公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並定期向國外發布我國的會展信息,以及時掌握全球會展業的最新動態。其次,在會展業中積極推廣現代科技成果,逐步實現行業管理的現代化、會展設備的智能化和活動組織的網路化。最後,充分利用國際互聯網(INTERNET),推動國內會展業的信息革命,如開展網路營銷、舉辦網上展覽會等。
3、集團化趨勢
集團化是國內各個產業部門急需解決的共同問題,它是伴隨市場競爭而產生的一種企業經營戰略。盡管會展經濟的概念在中國提出是最近幾年的事情,或者說會展業在中國還是一項新興的產業,但中國加入WTO已成為鐵的事實,在這種產業背景下會展業必須從開始就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
中國推進會展業集團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會展企業之間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提高全國會展業的國際競爭力。會展企業的集團化不是企業和企業的簡單相加,而是整個行業在資產、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融合與質的提升。我國會展行業的集團化可以分三步走:一是採取橫向聯合、縱向聯合、跨行業合作等靈活多樣的組織形式,組建會展集團;二是開展品牌競爭。即會展集團應以統一的企業文化和品牌開展經營管理,以逐步提高品牌的知曉度及價值含量;三是實行海外擴張。積極向海外擴張是會展企業集團化達到較高水平的一項重要競爭策略,它能使國內會展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保持主動。海外擴張主要有設立辦事機構、合作主辦展覽、移植品牌展會、投資興建展館等四種形式。
4、品牌化趨勢
品牌是會展業發展的靈魂,也是中國會展業在21世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綜觀世界上所有會展業發達國家,幾乎都擁有自己的品牌展會和會展名城。例如,在德國慕尼黑每年要舉辦40多個重要展覽會,其中有一半以上是本行業的領導性展會,高檔次的展覽會為慕尼黑贏得了大批參展商,也增強了對旅遊者的吸引力。為增強中國會展業的國際競爭力,品牌化是必由之路。
值得欣慰的是,國內已初步涌現出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會展企業或展會,如北京國際會展中心、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大連星海國際會展中心、北京國際汽車展、深圳高交會等,這些品牌企業或展會為我國其它城市發展會展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然而,這些民族化的會展品牌與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國際性會展公司或展覽會相比,無論在品牌的知曉度上,還是在品牌的無形價值或擴張程度上,均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由此可以預見,品牌化將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上中國會展業發展的日程。而且,中國會展業的品牌化應主要圍繞三個內容來進行,即培育品牌展會、建設會展名城和扶持領導企業。
5、專業化趨勢
「只有實現專業化才能突出個性,才能擴大規模,才能形成品牌」已成為國內會展界的共識。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我國會展業追求的都是綜合化,強調小而全,並希望以此吸引更多層次、更多類型的參展商,結果造成展覽會特色不鮮明、規模普遍小、吸引力不強。而且,主要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國的國際知名展會才比較缺乏。
專業化是中國會展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幾年來,國內會展界已在這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探索:一是展會內容的專題化。展會必須有明確的主題定位,否則就吸引不了特定的參展商和觀眾,國內絕大多數展會主辦者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目前,在全國每年舉辦的1300多個展覽會中,有75%以上是專業性的。以我國著名的海濱旅遊城市大連為例,1996年全市專業展覽會只佔展會總數的48%,而到了1999年便上升為80%。二是場館功能的主導化。除了會議或展覽需要有明確的定位外,場館也應該有比較清晰的主導功能定位。在會展發達國家,一些國際性的品牌展會總是固定在某個或幾個場館舉行,這樣既便於會展公司和場館擁有者之間開展長期合作,又有利於培育會展品牌,我國會展企業應吸取其中的成功經驗。三是活動組織的專業化。隨著中國會展業的發展尤其是與國際會展市場的進一步接軌,國內會展業必將在展會策劃、整體促銷、場館布置、配套服務等方面走上一個新台階,各類專業會展人才也會越來越多,組展過程將呈現出專業化、高水平的特點。
6、創新化趨勢
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在這樣一個追求個性的時代里,一種事物如果不能常變常新就不能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會展業在中國是一項新興的經濟產業,並且與會展發達國家相比競爭力明顯不足,因而惟有不斷創新才能突出自身的特色,最終達到「以弱勝強」的效果。
中國會展業的創新可分為四個主要方面,即經營觀念創新、會展產品創新、運作模式創新和服務方式創新。經營觀念創新是指我國會展企業應樹立「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經營思想,即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參展商和觀眾需求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綜合效益的最大化;會展產品創新主要包括不斷開發新展會和大力培育品牌展會;運作模式創新即在組織方式或操作手段上進行變革,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如推進會展企業上市、向海外移植品牌展覽會、開展網上展覽等;服務方式創新則指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並充分利用各種現代科技成果,為參展商和觀眾提供更超前、更便捷的配套服務。在今後的一段時間里,推進創新將成為我國各主要城市發展會展業必須堅持的一項重要原則。
7、生態化趨勢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話題。任何一項經濟產業要獲得持續、健康的發展,都必須尋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可以預見,生態化將成為會展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會展業的生態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注重場館的生態化設計。投資者在興建會展場館時將從會展場館選址、建築材料選擇到內部功能分區,突出生態化的特色,有關管理部門也會對此制定相應的規范。目前,「綠色會展場館」的概念在國內已經相當時興。(2)大力倡導綠色營銷理念。會展城市在組織整體促銷或展會主辦者在對外宣傳招徠時,都將更加強調自身的生態特色和環保理念,以迎合參展商和大眾的環保需求心理。(3)強化環境保護意識。除積極建設綠色場館外,展會組織者和場館管理人員將比以前更加註重節能降耗和三廢處理,在布展用品的選用上也應做到易回收的材料優先。(4)以環保為主題的展覽會將倍受歡迎。隨著中國會展業的日益成熟,國內會展產品中必將涌現出大量與環保相關的專業會議或展覽,並且這些展會具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8、多元化趨勢
從整體上看,世界會展業正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具體包括產品類型的多行業化、活動內容的多樣化和經營領域的多元化。首先,會展業的蓬勃發展對會展產品類型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國會展企業應根據當地的產業經濟基礎和自身的辦展實力,積極開發新的專業性展會。專業內容可涉及汽車、建築、電子、房地產、花卉等各個行業,關鍵是要盡快形成自己的品牌。其次,會展形式正在從傳統的靜態陳列轉向融商務洽談、展會參觀、旅遊觀光、文化娛樂等於項目於一體,這是全球會展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最後,面臨激烈的行業市場競爭,我國的絕大多數會展公司都會努力拓展本企業的經營項目,形成「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格局,以分擔經營風險,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
輕工業會展
東京國際會展中心又被稱為「Tokyo Big Sight」,
是日本最大的會議展覽中心。它由東京市政府和東京國際會議展覽中心於1958年4月1日建成的,到
1997年7月時它已經接待了超過一千一百五十萬的展商和普通觀眾。 東京國際會展中心擁有23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分為三大部分:東展廳、西展廳、會議大廈。展覽會主要在東西展廳舉行
2004年日本大阪中國工藝品輕工業品展銷會
大阪中國工藝品、輕工業品展銷會自1986年開始舉辦至今已有17年歷史。2004年7月初在大阪舉辦的第17屆大阪中國工藝品、輕工業品展銷會將以加強成交、擴大出口為主要宗旨。展出范圍:輕工業品、日用品、工藝品:抽紗、陶瓷、珠寶首飾、地毯、絲毯、玩具禮品、聖誕裝飾品、各種手編織品、鞋帽、包袋、服裝、傢具、各種木製品、室內裝飾品、家庭日用品等。此次展銷會在日本東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行
第11屆非洲國際商品展--2007年(迦納)
中國商品展銷周展出地點:迦納共和國首都,阿克拉國際展覽中心
展出形式:以實物為主,輔以圖片、模型、樣品等
參展產品:
1、機電產品:柴油機、發電機、水泵、家用電器、空調、冰箱、洗衣機、電風扇、電熨斗、電烤箱、微波爐、電吹風、電熱咖啡壺、太陽能熱水器、各類五金工具、電動工具、儀器儀表、裝飾五金件、汽車配件等。
2、紡織品:服裝、牛仔服裝、針織產品、真絲產品、家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
3、電子產品:電腦、手機、數碼相機、MP3、電話、電視機、錄音機、收音機、通訊產品。
4、輕工產品:家庭用品、聖誕用品、禮品、工藝品、洗滌用品、旅遊用品、廚房用品、搪瓷用品、不銹鋼器皿、塑料製品、箱包、日用五金、自行車、皮具、燈具、照明器材、電線電纜、鋼琴、假發、文教用品、兒童用品、傢具、化妝品。
5、醫葯報價以及化工產品:壯陽葯品、防暑用品、驅蚊用品、原料、成葯、外用葯、衛生材料、及化工產品。
6、食 品:飲料、餅干、糖果、肉類罐頭、工業食品、寵物食品、調料等。
Ⅱ 佰信集團怎麼樣
佰信集團始創於2012年,是一家聚焦全方位企業咨詢服務的多元化集團公司。憑著誠信求真的經營宗旨、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高效專業的業務運作,佰信集團在深港兩地的眾多同行中獨樹一幟,2016年成為主板上市公司神州順利辦的聯合創始企業(股票代碼000606)。
良好的口碑,以及多年累積的先發優勢,給佰信集團的做大做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佰信集團堅持以「搭建全球高端商務服務大平台,為創業者提供精細化的一站式服務」為導向,不斷擴大業務領域——涵蓋香港、內地、常見海外國家的「財稅服務」「人力培訓」「運營推廣」「知產專利」「政府補貼」「跨境架構」「平台入駐」「品牌孵化」「國際物流」「投資移民」「信託服務」等專項業務相繼推出,並開始以集團化、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系統化的模式有效運營。
目前佰信集團旗下共有16家公司,總部設於深圳羅湖核心商圈,辦公面積1100平米,在香港、深圳、珠海等地均設有辦事處,專業人員近百人,人力組織架構完善,業務規模穩步提升,每年累計為2000餘家合作夥伴提供20多萬次商務咨詢服務。
乘著國家「雙創、四眾」等惠商政策的春風,佰信集團將進一步致力於規模、質量、效益的協同發展,逐步實現「立足深港,輻射全國,拓展全球」的發展戰略,助力海內外企業實現更大價值。
集團標語—自信,讓企業服務更貼心。
集團核心價值觀—信心、信義、信賴、信譽。
集團願景—成為全球一流的高端商務服務供應商。
集團使命—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專業貼心的咨詢服務,幫助集團員工實現人生價值。
Ⅲ 汝州經濟怎麼樣
汝州市工業基礎堅實。擁有以能源、建材、冶金、食品為四大支柱產業的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天瑞集團、瑞平煤電、巨龍澱粉、夢想食品、德源偉業、天錦實業、明鑫科技、亞星鑄造、煜達瓷磚、思源奶業、新嘉誠陶藝、香江佛光氧化鋁等一批在河南省、全國乃至世界同行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和地位的企業(集團)初步形成。工業產品主要有原煤、焦炭、水泥、鑄鋼、食品、電力、陶藝、氧化鋁、單晶硅、汝瓷、汝石、官瓷、棉紗等。汝州已成為河南省最大的水泥、玉米澱粉、餅干生產基地,河南省重要的煤炭、電力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高速鐵路無渣軌枕生產基地,世界領先的鐵路重載高速機車合金鋼鑄件和火車輪鑄件生產基地。
城市功能完善。市區形成汝南工業大道、河濱大道、南環路、中大街、丹陽路、廣成路、朝陽路、向陽路、北環路和開發路、東環路、城垣路、廣育路、望嵩路、洗耳路、西環路、巨龍工業大道等「九縱八橫」的道路格局。建成日處理能力4萬噸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達標排放;建設無害化垃圾處理廠,城市垃圾得到無害化處理;城市綠化率達到28%;率先在河南省109個縣市建成煤氣工程;城鄉低保同步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0.1%。擁有省、市、縣級示範性高中6所,省級重點職業中專1所,國家級高級技工學校1所,區域性統招中等專業學校2所;擁有全國甲等醫院2所,市屬醫院8家;各類保險機構6家,金融機構9家。建成金世界商業步行街、建業生活廣場、老城購物廣場、步步高鞋業廣場、樂達家電廣場等10餘家大型商業場所和煤山公園、中心廣場、工會游園等20餘個居民休閑活動場所,城市功能得到完善。行動電話用戶達到14.6萬戶,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容量18萬門,開通無線市話和國際互聯網,廣電信息網路惠及千家萬戶,初步形成安全高效的現代化通訊格局。
投資環境寬松。設立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和優化環境辦公室,實行一站式辦公和一條龍服務。取締不合理收費項目,對重點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和統一集中收費制度。制訂一系列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實行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度,歡迎四海賓朋到汝州共謀發展。寬松的投資環境吸引了北京、上海、湖北、浙江、江蘇、福建、四川、廣東等地以及台灣、香港和世界500強企業美國KKR公司、世界銀行國際金融組織IFC公司等眾多商家前來投資合作。汝州已成為吸引各地資本、人才的財富廣場。
汝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一是發展環境日趨優化。近年來,汝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建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成立了市民營經濟發展辦公室,從中小企業服務局、商務局、工商局、工商聯、統計局等部門抽調人員集中辦公,具體負責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協調、綜合、指導等工作。各鄉鎮、辦事處也相應組建了專門負責各地民營經濟發展的工作班子,形成了完善的組織推進體系。建立了發展民營經濟的考核評比制度,逐月公布20個鄉鎮、辦事處的位次及進、退位數,壓力迅速傳遞到基層。上上下下、層層級級不甘落後,敢為人先,廣大人民群眾中蘊藏的創業潛能得到了全面激發。各地通過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宣傳活動,宣揚典型,表彰先進,已經形成了「創業有功、致富光榮」的輿論氛圍。
二是發展速度迅猛提高。近年來,全市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私營企業注冊資本等全民創業主要指標保持了較快速度的增長。至2007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10449戶,私營企業達6557戶,私營企業戶均注冊資金達586萬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完成137.8億元,同比增長31%,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1%;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101億元,同比增長33%。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全市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是運行質量逐步提升。全市民營經濟實現產值與效益同步增長。2007年全市民營經濟完成營業收入347億元,同比增長33%;實現利潤46.5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稅金6.9億元,同比增長28%。全市形成了能源、建材、冶金、鑄造、食品五個特色經濟板塊。年產水泥500萬噸,居全省第一;年產澱粉50萬噸,居全省第一;年產火車鑄鋼件30萬噸,居全國第一。天瑞集團汝州水泥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廳批准成立了全省唯一的「新型干法水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四是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堅持把民營經濟招商引資放在突出位置,面向珠三角、長三角和浙東等民資富集地區,突出行業招商、強化專業招商、實行委託招商、鼓勵企業招商,不斷掀起招商引資新高潮。紛紛舉辦各類投資說明會、招商推介會等,擴大影響,吸引投資;開展「鳳還巢」等活動,吸引能人返鄉投資興業;開展「大招商、招大商」,實現招商引資新突破。2007年全市共引進區外項目76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35個;實現利用區外資金36億元,增長133%;實現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26倍。區外民資成為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
五是名牌產品爭創取得新突破。2007年,我市11家企業獲得了18項國家認證,汝州市朱氏汝瓷有限公司等12家汝瓷企業被國家質檢總局核准使用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標志。「天瑞」和「夢想」品牌被認定為河南省著名商標;「夢想」牌餅干榮獲2007年全國東西合作經貿洽談暨農產品加工業博覽會銀獎;河南省夢想食品公司還榮獲「河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四知堂葯酒獲得「中華老字型大小」稱號;三佳公司和夢想食品有限公司申報的「全國馳名商標」等爭創品牌活動即將批准通過。
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全市又好又快發展的主流經濟,成為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的主體支撐,成為擴大區域有效投入的主要來源。民營經濟為全市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汝州市發展民營經濟的主要做法
強力推動項目建設,不斷增強發展後勁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狠抓項目建設不放鬆,以項目建設推動整體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尤其是在做大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加快產業集聚、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上狠下功夫,不斷增強發展後勁。2007年全市新上、技改續建投資100萬元以上的企業215個,其中超億元項目10個,超千萬元以上項目35個,總投資87億元,已完成投資41.6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可新增產值106億元,利稅14億元。投資13億元的瑞平公司2×1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投資5億元的年產120萬噸張村煤礦、投資7.2億元的朝川焦化綜合項目、投資6.2億元的天瑞集團火車輪項目、投資1.2億元的巨龍澱粉20萬噸擴建項目、投資6000萬元的干法余熱發電、投資3000萬元的平煤梨園居源建材公司、豫興鑄造一期工程、汝南110千伏輸變電站、夢想餅干擴建工程等項目已建成投產。投資16億元的天瑞特種機車合金鋼鑄件配套擴建項目、投資2.5億元的梨園礦寧庄井、投資3000萬美元的信易電子、投資1.5億元的明鑫科技單晶硅、多晶硅、投資1億元的溫泉220千伏輸變電站等項目正在建設。瑞平2×100萬千瓦電廠、夏店2×120萬噸煤田開發、平煤135萬噸電石一期、朝川200萬噸搗固焦、香江佛光80萬噸氧化鋁、三佳公司新型軌道板生產線、天錦70萬噸搗固焦等項目已初步試產或開工建設。總體上看,我市項目建設穩步加快,運行質量好,為下一步加快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Ⅳ 咸陽市與渭南市相比的經濟狀況等一系列。。。
咸陽市統計局
2015年3月13日
201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和經濟下行的壓力,全市上下牢牢把握「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努力化解「三期疊加」新壓力,積極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抓改革、促開放、優環境、惠民生等工作,實現發展新跨越,全市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呈現「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穩中有優」的良好態勢。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2077.3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1.72億元,增長5.0%,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5.5%;第二產業增加值1219.88億元,增長13.5%,佔58.7%;第三產業增加值535.73億元,增長8.2%,佔25.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41971元,按年平均匯率摺合約為6833美元。全市縣域經濟平均規模123.28億元,比上年增加12.92億元。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068.39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43%,比上年提高0.64個百分點。
二、農業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586.48萬畝,比上年下降2.0%。其中,夏糧335.55萬畝,下降0.2%;秋糧250.97萬畝,下降4.2%。棉花種植2767畝,下降1.4%。油料種植36.11萬畝,下降1.4%。蔬菜種植138.16萬畝,增長2.8%。
全年糧食總產184.14萬噸,比上年減少5.29萬噸,減產2.8%。其中,夏糧產量95.78萬噸,增產7.7%;秋糧產量88.36萬噸,減產12.1%。其中,主要糧食產品中,小麥產量95.64萬噸,增產7.7%;玉米產量84.44萬噸,減產12.4%。全年棉花產量130噸,與上年持平;油料產量4.77萬噸,增長14.8%;蔬菜產量411.85萬噸,增產6.3%。
全年果園面積420.75萬畝,比上年增長1.2%,掛果面積342.23萬畝。其中,蘋果面積322.66萬畝,增長0.3%。水果產量561.73萬噸,增長2.9%。其中,蘋果產量461.6萬噸,增長1.7%。
全年肉類總產量21.87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其中,豬肉產量16.49萬噸,增長3.3%;牛肉產量1.49萬噸,增長3.2%;羊肉產量1.11萬噸,增長5.4%;禽肉產量1.66萬噸,增長0.4%。年末生豬存欄202.27萬頭,下降2.1%;生豬出欄229.76萬頭,增長2.9%。禽蛋產量11.21萬噸,下降0.2%。奶類產量80.99萬噸,增長2.4%。其中,牛奶產量70.05萬噸,增長2.2%。
當年造林3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27.31萬畝。零星(四旁)植樹849.66萬株,新育苗14.1萬畝。
全年水產品產量9300噸,較上年增長4.5%。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034.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不含軍工)912.83億元,增長14.5%。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含軍工)775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987.34億元,同比增長15.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企業123.23億元,增長6.5%;集體企業55.48億元,增長7.2%;股份合作企業4.56億元,增長12.4%;股份制企業2477.18億元,增長16.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243.34億元,增長13.1%;其他經濟類型企業83.55億元,增長17.9%。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七大支柱產業完成總產值2813.81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能化工業1206.8億元,增長10.3%;裝備製造工業570.49億元,增長22.5%;食品工業505.32億元,增長21.7%;建材工業232.69億元,增長17.0%;醫葯工業125.3億元,增長16.4%;紡織服裝工業117.48億元,增長17.7%;電子工業55.72億元,下降1.1%。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35個大類行業中32個比上年增長。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產值279.1億元,增長18.2%;紡織業產值97.4億元,增長17.2%;通用設備製造業152.5億元,增長19.2%;專用設備製造業102.3億元,增長24.9%;煤炭開采和洗選業392.95億元,增長4.0%。六大高耗能行業工業產值103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08.11億元,增長18.8%;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176.52億元,增長31.1%;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33.88億元,增長30.5%;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144.23億元,增長13.4%;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138.52億元,增長4.8%;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330.72億元,增長4.6%。
在統計的78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58種比上年增長。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688.53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利潤總額317.21億元,增長16.0%;稅金總額216.79億元,增長27.1%。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84.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06戶,比上年增加20戶;建築業總產值547.51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03.27億元,增長0.4%。資質以上建築企業共簽訂合同額946.11億元,增長4.4%。全市建築企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176.4萬平方米,增長17.0%。其中,新開工面積1114.57萬平方米,下降5.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92.43億元,比上年增長21.3%。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398.57億元,增長21.6%;跨地區投資42.78億元,下降6.0%;農戶投資51.08億元,增長0.2%。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第一產業投資97.83億元,增長33.1%;第二產業投資786.32億元,增長14.3%;第三產業投資1514.42億元,增長25.0%。
全年民間投資1477.92億元,比上年增長45.0%,佔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9.3%。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95.95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房屋施工面積1226.1萬平方米,增長4.1%。其中,新開工面積218.1萬平方米,下降14.7%。商品房銷售面積218.6萬平方米,增長7.2%;商品房銷售額92.4億元,增長10.0%。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價格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5.22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50.29億元,增長22.7%。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98.18億元,增長14.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7.04億元,增長13.0%。按消費形態分,餐飲收入66.91億元,增長16.3%;商品零售458.31億元,增長14.0%。在商品零售中,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4.4%,傢具類增長75.3%,建築及裝潢類增長34.6%,中草葯及中成葯類增長32.1%,日用品類增長34.3%,五金、電料類增長28.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9.7%,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4.3%,汽車類增長27.9%。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1%。其中,城市上漲2.2%,農村上漲2.0%。
六、對外經濟和旅遊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海關口徑)35.39億元,比上年下降5.5%。其中,出口28.28億元,下降4.4%;進口7.11億元,下降9.7%。
全年引進合同項目274個,合同引進資金2856.56億元,實際完成投資762.65億元。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1個,當年實際使用外資1035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0%。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30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6%;旅遊總收入230.0億元,增長15.0%。其中,接待鄉村遊客1300萬人次,同比增長30.0%;實現旅遊收入7.5億元,增長25.0%。
七、交通和郵電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1.25億元,比上年增長6.8%。
全年公路客運量7575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14799萬人公里;公路貨運量11188萬噸,貨運周轉量2017036萬噸公里。市轄區年末實有公共汽車營運車輛641輛,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4632萬人次,實有出租汽車3275輛。境內公路里程15073.6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28.34公里。
全年郵電業務總量32.63億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0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29.6億元,年末全市電話用戶達502.75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57.3萬戶,行動電話用戶445.45萬戶,行動電話中的3G用戶202.12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102部/百人,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64.02萬戶,增長12.7%。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市財政總收入210.19億元,同口徑比上年增長10.3%。其中,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3億元,同口徑增長16.3%。公共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58.2億元,增長6.4%;非稅收入27.1億元,增長11.5%。全市財政支出272.27億元,增長5.6%。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不含外資)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965.31億元,比上年增長8.5%;比年初新增153.64億元,同比少增87.53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余額1285.79億元,比上年增長12.0%;比年初新增137.6億元,同比少增29.0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901.82億元,比上年增長18.3%;比年初新增139.46億元,同比多增23.1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52.64億元、比上年增長6.6%,比年初新增15.57億元,同比少增27.86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605.55億元、比上年增長21.2%,比年初新增105.83億元、同比增加28.92億元。金融存貸比為45.9%,比上年提高3.8個百分點。
全市保險主體機構39家,其中產險公司20家,壽險公司19家。全年保險保費收入51.42億元,同比增長11.3%。其中,產險保費收入13.64億元,增長17.1;壽險保費收入37.77億元,增長9.4。全年保險業機構支付各類賠(給)付款18.03億元,賠(給)付率為35.1。其中,產險賠付6.61億元,賠付率為48.4%;壽險賠(給)付11.42億元,其中長期險給付10.63億元,給付率30.6%,比上年提高7.76個百分點,短期險賠付0.8億元,賠付率29.0,比上年提高6.68個百分點。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年普通中學297所,專任教師26508人,在校學生28.13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37%。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3所,專任教師1570人,在校學生5.0萬人。小學1026所,專任教師22537人,在校學生30.67萬人。幼兒園893所,在園幼兒17.99萬人。
評審了咸陽市2013年度科學技術科技成果獎63項,其中,最高成就獎2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22項,三等獎32項。申報17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10項。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2049項,專利申請授權量1110項,其中發明347項。全市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21.7億元。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全市共有劇場、影劇院1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1196.5千冊(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45%,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6%,有線電視入戶率50.4%。
全市擁有醫院161家,衛生院197家,社區服務中心(站)101家,婦幼保健院(所、站)14個。醫院床位21508張,衛生院床位4285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床位534張,婦幼保健院(所、站)床位787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759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9690人,注冊護士14141人。
全市共有體育場館31個。成功申辦省十六運,成為我省實行省運會申辦制度之後第二個承辦省運會的城市。全市共有372名體育健兒參加省十五運16個項目的比賽,以89枚金牌、總分8821.2分的成績位列於金牌榜、團體總分第六名。先後承辦了2014年國際搏擊金腰帶爭霸賽、中美籃球對抗賽、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和全國女子足球聯賽等比賽活動。全年共實施鄉鎮健身工程90個,實施社區健身路徑工程15個,人均健身場地面積達到1.8平米。全年新增體彩網點22個,全市體彩網點達294台,銷售總量2.0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6%。
十一、水利
全年完成水利總投資18.9億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6.5萬畝,建設基本農田5.8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5平方公里,解決飲水不安全人數50.3萬人。東庄水庫、亭口水庫、柏嶺寺水庫、紅岩河水庫建設順利。渭河綜合治理投資1.2億元,完成堤防改造工程1公里,堤頂綠化6公里,堤外綠化3.2公里。
全年完成投資1.2億元,新打、修復機井137眼,改造抽水站14座,襯砌渠道110公里,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6.5萬畝。羊毛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400多萬元,建成抽水站4座,襯砌渠道14.3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5.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03萬人,人口出生率10.14‰;死亡人口3.05萬人,人口死亡率6.16‰;人口增長率3.98‰,比上年下降0.04個千分點。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236.5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53萬人;鄉村常住人口259.09萬人,減少5.0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47.7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3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612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2.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4%。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8:1(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上年該比值為3.34:1),比上年縮小0.06。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2萬人,登記失業人數1.9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就業培訓3.05萬人,創業培訓0.92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21億元。
全年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9.25萬人,發放失業保險金6300多萬元;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4.35萬人,發放基本養老金39億元;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22.62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參加工傷保險人數45.8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6.49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參保249.86萬人,56.87萬人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參保率和發放率分別達到99.65%和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89.65萬,共為919.18萬人次補償醫葯費16.11億元。
全市社會福利院59個,共有床位19064張。全年共發放城鄉低保金5.72億元、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資金0.92億元、孤兒基本生活補助資金899萬元、高齡補貼2.74億元、撫恤補助資金2.26億元。
十三、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市區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天數達到216天。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8.19萬噸,比上年削減2.43%。氮氧化物排放量8.66萬噸,削減6.67%。化學需氧量排放量6.11噸,削減1.5%。其中工業和生活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92萬噸;農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3.19萬噸。氨氮排放量0.57萬噸,削減1.44%。其中工業和生活氨氮排放量0.43萬噸;農業氨氮排放量0.14萬噸。
全年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007起,死亡64人,經濟損失1687.4萬元。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17人死亡,交通事故損失271.97萬元,火災事故造成4人死亡,火災事故損失1314.1萬元。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捨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計算;
3、2012年起,國家統計局執行新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准,工業行業大類由原來的39個調整為41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行業分類也按新的標准進行了調整。
4、六大高耗能行業分別為: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
渭南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部分
渭南市2014年生產總值完成1460.9億元,增長10.5%,高於全省0.8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7.5億元,同口徑增長1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6725元和8534元,增長10.6%和12.8%。
一是投資持續較快增長,發展後勁不斷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65.6億元,增長20.3%。28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63.7億元,國道108渭南至漢村段升等改造等33個項目建成投用,渭玉高速等76個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沿黃公路渭洛河大橋等40個前期項目提前開工建設。渭南熱電聯產、富平熱電聯產等項目相繼獲批,秦電8號機組通過國家核准。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黃河金三角投資合作交流大會和3D列印暨醫療器械產業化推進會,全年簽訂招商引資合同項目335個,到位資金570億元,增長12.9%。
二是產業轉型步伐加快,經濟質量穩步提升。富平生態水泥、蒲城70萬噸烯烴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陝西黑貓焦化成功上市,3D列印產業培育基地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淘汰小水泥、小鋼鐵等落後產能185萬噸,關閉煙花爆竹生產點104家。工業園區發展到20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分別增長8.1%和12.3%。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346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357家。「大荔冬棗」、「蒲城西瓜」取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富平榮獲「中國羊乳之都」稱號,白水被評為「中國有機蘋果第一縣」。大華山旅遊目的地建設扎實推進,「史記韓城·風追司馬」、少華山、潼關古城、合陽洽川、富平陶藝村等景區建設全面提升,潼關國家級黃金礦山公園通過評審,華陰榮獲「中國十大生態文化旅遊城市」稱號,全市接待遊客3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52億元,增長19.7%。信達商業街加快建設,萬達城市綜合體主體完工,湭河老街美食城一期建成運營,電子商務企業蓬勃發展,我市被確定為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網路建設試點市。新增限額以上貿易企業101家,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18.6億元,增長14%。新引進、設立金融機構5家,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664.6億元,貸款余額811.4億元,分別增長9.3%和11.8%。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7%,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城鄉面貌深刻變化,生態建設成效明顯。中心城市首位度不斷提升,實施建設項目190個,完成投資200億元。打通了6條「斷頭路」,實施了三座大橋及湭河亮化,完成了民生路中段拓寬改造及連霍高速西出入口改造主體工程,渭河城區段退耕還河還濕地初見成效。縣城建設全面提升,形成了大荔同州湖、富平兩河一路綜合改造、合陽省級文明縣城創建達標等新的亮點。19個省市重點鎮和文化旅遊名鎮實施項目130個,完成投資21.9億元。12個市級新型農村社區完成投資3.9億元。108個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基本達標,洽川等4鎮5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鎮村,大荔美麗鄉村建設受到省上肯定。秦東大地園林化工程新增綠地74.2萬畝,白水林皋湖、富平石川河被確定為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蒲城被評為全國生態工程示範縣。渭河治污三年行動圓滿收官,「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扎實有效,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引進純電動公交車24輛,市區二級以上優良天數達到220天,超出省考目標80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等四項減排任務超額完成,萬元GDP能耗下降4.3%。
四是民生改善力度加大,安全穩定得到加強。全年財政民生支出242.9億元,占財政支出的82.8%。備受群眾關注的市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市民綜合服務中心等重大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中心城市供熱「煤改氣」投入運行,新增供熱面積110萬平方米。抽黃供水工程試驗段基本建成,多年未解決的鄉鎮機關供暖設施改造全面完成。新增城鎮就業7.2萬人,啟動建設扶貧移民搬遷安置社區(村)48個、涉及1.4萬人,實現脫貧18.6萬人。33.5萬人飲水安全得到解決,30.4萬城鄉低保人口應保盡保,城鄉居民養老參保277萬人,基本建成各類保障房5.47萬套,農民進城落戶13.7萬人。庫區移民後期扶持政策持續實施,移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渭南中學、渭南初級中學和渭南青少年體育學校建成投用,改建公辦幼兒園31所,城區「大班額」問題基本解決,大學區改革受到中省肯定。合陽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縣驗收,韓城通過省級「雙高雙普」驗收,渭南技師學院被確定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9個縣市列入國家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澄城醫改得到國家肯定,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政府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50元,單獨兩孩政策平穩實施。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深入推進,群眾文體活動豐富多彩,市第十二屆運動會成功舉辦,《天國的百合花》榮獲全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地方誌第二輪修志工作順利完成,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我市列入全國公交一卡通試點城市,潼關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免費數字電視。「六五」普法通過中省中期驗收,信訪「三無」創建得到加強,臨渭區醫患調解經驗在全國推廣。安全生產力度進一步加大,平安渭南建設扎實推進,公眾安全感持續上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五是改革創新卓有成效,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改革和「權力清單」制度,分三輪先後下放、取消、轉移市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1171項,市場活力充分釋放。食品葯品監管體制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市縣行政機構改革方案報省上審批,鎮村綜合改革全面鋪開,縣市區事業單位清理規范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國企國資改革穩步推進,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基本實現集中統一監管。工業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化解和商業企業改制基本完成,公務用車改革在全省率先啟動,惠民補貼「一卡通」擔保貸款惠及群眾5萬多戶,農村土地確權等全面推進。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建成運行,韓城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創新型縣市試點,「大荔模式」實現鄉鎮全覆蓋。全市科技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1.31%,技術合同交易額突破1億元,招引高層次人才346名。渭南海關和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正式開關開檢,我市與韓國龜尾市締結為友好城市,西渭融合發展、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等進一步加強。
六是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升,幹部作風切實改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紀律作風大整頓大排查、「當好標桿,向我看齊」等活動深入開展,全市集中整改「四風」問題3974個,會議經費、「三公」經費支出分別下降43.5%和21.7%。機關效能建設向縱深拓展,「百姓問政」、「向人民報告」、邀請公民進政府等活動受到群眾好評。依法行政示範市通過省級驗收,人民網留言辦理被評為全國示範市。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等工作力度持續加大。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積極回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市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全部按期辦結答復,辦理質量明顯提高。
同時,國防動員、雙擁工作、國家安全、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不斷加強,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事業全面進步,統計、氣象、地震、檔案、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臨諸多不利因素的情況下,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趨好,主要指標增速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首次進入全省前五;渭南3D列印產業化培育基地破土而生,華山旅遊門票收入首次突破3億元;簡政放權、醫改、教育等多項工作受到國家表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食品葯品監管體制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公務用車改革等走在了全省前列。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群眾、駐渭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Ⅳ 中冶惠 互惠中國 是怎麼樣背景的公司,有人知道嗎
公司介紹
中冶惠(上海)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名互惠中國,是中冶國福(上海)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專業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平台,成立於2015年,注冊資本1億人民幣,總部位於上海市靜安區。公司專注於為中國金融機構及類金融機構的資產證券化提供強大的流動性平台,以建立龐大的金融資產交易體系為經營理念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
公司背景
互惠中國依託中冶國福(上海)控股有限公司雄厚的國企背景和技術實力,以及自身強大的管理團隊和卓越的綜合運營能力,在短時間內已於多家優質金融機構、集團公司形成了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合作的投資領域廣泛涵蓋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金融股權投資、流動資金貸款等眾多領域,形成以固定收益產品為主導,以契約型基金、資產管理計劃等穩健收益類產品為補充的豐富產品供應鏈,並躋身成為國內資產投資產品規模、期限、收益、類型最為齊全的高端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 互惠中國通過不斷積累整合社會資源,為客戶提供多種選擇的專業化產品和深層次服務。作為國有控股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我們始終恪守「獨立、客觀、嚴謹、審慎」的專業態度,為投資者甄選穩健收益的理財產品,並通過已建立的嚴密風控體系,確保投資人資金投向安全。
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查了一下,這家公司是實繳1個億,股東是國企公司,所以可以算是國企公司,具體可以去他們公司了解一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Ⅵ 吉林大學和東北大學 大連理工相比 如何
吉林大學給我的印象就是整個長春市好像到處都是吉大的校區,然後人特別多,多的要命啊,據說是中國在校生最多的學校,還聽說為了並校已經負債累累了。
大連理工和東北大學同為遼寧重點高校,在近幾年的發展上,大連理工的步伐比東大快很多,錄取分數線從九幾年與東大差不多,現在比東大高一些。
如果說就業,那要看專業,兩所學校都有自己所長的專業,當然就業就好。
Ⅶ USA在中文中代表什麼
USA 美國簡稱
WTO 世界貿易組織
usa:美國的全稱為美利堅合眾國(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縮寫為USA,或常簡稱為United States,US或The States),通稱美國,舊稱花旗國,是位於北美洲的一個帶有民主、分權、制衡傳統的聯邦共和國。美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勝國,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並對議案擁有否決權。
美國本土位於盎格魯美洲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及墨西哥灣。國土總面積9,631,418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聯邦、加拿大和中國,居世界第四位。美國的人口約2.9億(2005年數據),人口密度為32人/平方公里,其中白人占總人口的84%,黑人佔12%,其餘為拉丁美洲移民和華人、印第安人等。美國5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還有猶太教、佛教等。
美國現任總統為喬治·沃克·布希,國慶日為7月4日,首都為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最大城市為紐約,主要城市還有洛杉磯、芝加哥、費城、舊金山、亞特蘭大、休斯敦、底特律、西雅圖等。官方語言為英語,貨幣為美元($),中央銀行為美國聯邦儲備局,國家格言為「In God We Trust」,國歌為「星條旗之歌」(The star spangled banner),國花是玫瑰,國鳥為白頭雕(兀鷹),
美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76年英屬的13塊北美殖民地的獨立宣言。自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在經濟、政治以及軍事實力各方面都超越了它以前的宗主國和其它任何國家。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且是唯一一個在世界上諸多國家駐扎並使用軍隊的軍事大國。
美國1979年1月1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一方面奉行一個中國政策,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另一方面又根據《台灣關系法》,持續向台灣出售武器。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精銳的軍隊和世界上最龐大的核武器庫,並且是世界上唯一曾經在實戰中使用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付日本,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的國家。美國在世界許多國家也駐有大量軍隊。
美國由50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組成,美國聯邦法律要高於各州所制訂的不同的法律。一般而言,州內事務的主導權完全在各州政府手中。這包括了內部通訊;關於財產、工業、商業以及公共設施的法規;州的相關法律,諸如死刑;以及州內部的工作情況。很多州立的法律在各州之間都十分相似。在還有一些領域中州的管轄權與聯邦政府的管轄權有重疊。
最近幾年,聯邦政府在醫療、教育、福利、交通、住宅以及城市發展等領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各州的憲法與聯邦憲法基本相符,除了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其中包括了人權和政府組織。而在商業、金融、公共服務和福利機構等方面,州憲法往往比聯邦憲法更為詳細。
聯邦政府本身由三個部分組成: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的首腦是美國總統。立法機關由美國國會組成,而美國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的司法機關。三個機關之間彼此獨立,又相互制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濟的發展,總統的權力有膨脹的趨勢。
美國的聯邦和州政府主要有兩個政黨競爭,包括了美國共和黨(中間偏右翼)和美國民主黨(中間偏左翼)。一些小黨的參選人有時也有可能當選。可是,參與美國的總統選舉需要耗費巨大的經費,一般民眾是難以承受的。
剛剛獨立時,美國有13個州,在此之後,隨著美國政府的向西擴張、征服以及購買,目前美國已經有50個州:
亞拉巴馬州、阿拉斯加州、亞利桑那州、阿肯色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格州、特拉華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夏威夷州、愛達荷州、伊利諾伊州、印第安納州、艾奧瓦州、堪薩斯州、肯塔基州、路易斯安那州、緬因州、馬里蘭州、馬薩諸塞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密西西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內布拉斯加州、內華達州、新罕布希爾州、新澤西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北卡羅來納州、北達科他州、俄亥俄州、俄克拉何馬州、俄勒岡州、賓夕法尼亞州、羅得島州、南卡羅來納州、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得克薩斯州、猶他州、佛蒙特州、弗吉尼亞州、華盛頓州、西弗吉尼亞州、威斯康星州、懷俄明州
另外還有一個直接由國會領導,獨立於各州的的地區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這里也是國家的首都華盛頓的所在地。
除去美國的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兩個州,其餘的48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被稱為美國本土或美國大陸。
每一個州被分為更小的的行政區域,在大多數州被稱為縣或郡(英文county,但路易斯安那州的郡是parish)。一個縣可能包括了幾個城市和市鎮,但有時候只包含城市的一部分。
一些位於太平洋或者加勒比海的美國屬地包括了:
美屬薩摩亞、貝克島(無人居住)、關島、豪蘭島(無人居住)、賈維斯島(Jarvis Island,無人居住)、約翰斯頓島(Johnston Atoll,無人居住)、金曼礁(Kingman Reef,無人居住)、中途島、納弗沙島(Navassa Island,無人居住)、北馬里亞納群島、帕邁拉環礁(Palmyra Atoll,無人居住)、波多黎各、美屬維京島、威克島(無人居住)
美國國土地形變化多端:西部屬於科迪勒拉山系,中部是坦盪的中央大平原,東部是阿巴拉契亞山,密西西比河流貫中部地區,西南部則有廣大的沙漠。位於北冰洋南岸的阿拉斯加以山地為主,而夏威夷群島為一群火山島。
美國本土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飛地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寒帶或亞寒帶氣候區;另一塊飛地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大洋洲波利尼西亞群島,屬熱帶氣候區。美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佛羅里達等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美國經濟可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長期保持穩定增長,低失業率及通貨膨脹率,較大貿易逆差以及較高的科技水平。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美國經濟動脈主要掌握在大型金融財團手裡,各個財團對美國經濟有著重大影響力。
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人口從事服務業。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彼鄰的加拿大。其他貿易夥伴還包括了墨西哥、歐洲聯盟、日本、中國和韓國等。
美國是當今世界高度發達的國家,生產規模巨大,經濟結構完整,國民生產總值長期居世界第一位。工業發達,主要部門是動力、鋼鐵、冶金、機械、原子、化學、紡織、軍火、建築等。農業先進,實現了專業化、機械化和商品化。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肉類、乳製品、煙草、馬鈴薯等的產量均在世界佔有重要地位。有龐大的鐵路、公路、航空、內河、管道交通運輸網路,除商船外,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業均位居世界首位。公路長達6,300,000公里,鐵路長為318,000多公里。
WTO 世界貿易組織
wto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成立於1995年1月1日,總部設在日內瓦。其宗旨是:促進經濟和貿易發展,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證充分就業、保障實際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長;根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合理利用世界資源、擴大商品生產和服務;達成互惠互利的協議,大幅度削減和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並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歧視待遇。截止1999年12月底,該組織由成員135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邁克爾.肯尼思.穆爾。WTO作為正式的國際貿易組織在法律上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處於平等地位。他的職責范圍除了關貿總協定原有的組織實施多邊貿易協議以及提供多邊貿易談判所和作為一個論壇之外,還負責定期審議其成員的貿易政策和統一處理成員之間產生的貿易爭端,並負責加強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作,以實現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WTO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
WTO的最高決策權力機構是部長會議,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非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預算兩個委員會。總理事會還下設貿易政策核查機構,他監督各個委員會並負責起草國家政策評估報告。對美國、歐盟、日本、加拿大每兩年起草一份政策評估報告,對最發達的16個國家每4年一次,對發展中國家每6年一次。上訴法庭負責成員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相比,WTO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知識用於商品貨物貿易。
WTO是一個國際性的貿易組織,其成立的目的就在於要公平,公正的處理各國貿易活動中所發生的爭端,建立平等互利的健康國際貿易秩序。然而在美國向歐盟出口的使用激素的牛肉這一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WTO 不斷完善其規章法案,但是仍然有不少國家和經濟體,出於各種不同的原因,尋找種種借口,不遵守貿易條款。雖然一些權威的認證機構可以通過實驗等方法,證明貿易品完全符合要求,但是貿易方仍會通過其他因素,控制貿易。
基本概念
●WTO的核心:促進貿易自由化。
基本原則
●非歧視性原則——主要體現在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即不能內外有別,也不能外外有別。
●透明度原則——就是要求各成員國必須公布服務貿易的行政法規、規章和政策措施,使政策具有可預見性,其他成員能了解該成員方的法律環境。
●公平競爭原則——不允許採取不正當貿易手段(入傾銷和補貼等)進行競爭。
●法制統一原則——地方規章要與中央政府的承諾相一致。
我國的權利和義務
●權利: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最惠國待遇;世貿組織所有成員提供的國民待遇;直接參與國際多邊貿易新規則的制定;獲得穩定、透明、可預見的多邊貿易體制的保障。
●義務:遵守非歧視性原則;將關稅逐步降低到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廢除和停止實施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抵觸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接受世貿組織的有關審議。
我國的教育承諾
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教育是12個服務貿易大類中的一個。教育服務貿易和其他類服務一樣,存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流動等4種服務提供方式。2000年前,在當時的128個世貿組織成員中,有30個成員締結了教育服務貿易協定,但他們對教育服務的承諾不盡相同。
我國加入WTO對教育服務的承諾是部分承諾,承諾的具體內容如下:在項目上不包括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等特殊領域的教育和義務教育,即以上領域不對外開放。除上述特殊領域和義務教育外,我方在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及其他教育服務等5個項目上作出承諾,許可外方為我提供教育服務。在教育服務提供方式上,對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未作承諾;對境外教育消費未作任何限制;允許商業存在,即允許中外合作辦學,但不一定給予國民待遇;對自然人流動,承諾具有一定資格的境外個人教育服務提供者應中國學校或教育機構聘用或邀請,可以來中國提供教育服務。因此,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作出的教育服務承諾將使我國教育面臨許多新的情況。
我國對教育承諾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21311。
●兩個不包括——不包括義務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務(如軍事、警察、政治和黨校教育等)。
●一個不承諾——對跨境交付方式下的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均未作承諾(因此,對外國機構通過遠程教育等向我國公民提供教育服務,我國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開放尺度,不受WTO協議的約束),跨境交付的教育服務,指教育提供者和學生均不流動,分別在各自國家,教育和培訓通過國際互聯網或遠距離課程實現。
●三個允許——(1)允許中外合作辦學,外方可獲得多數擁有權,但不承諾國民待遇;(2)允許境外消費;(3)允許自然人流動,有條件地承諾國民待遇。
●一個定價——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服務實行政府定價。
●一個沒有——教育沒有過渡期。
Ⅷ 主體承包工程資金是如何運作的
我不知道你具體的是指哪個方面,我現在就直接舉個建築企業的例子,作為對你的參考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形勢下中國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
摘要: 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具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綜合載體的特性,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很大,且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建築企業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是「走出去」的先頭部隊,雖然它的主業是工程承包和勞務技術,但它的視角和業務覆蓋面是廣泛的國際技術合作,它是通過中外合作的重要橋梁、信息渠道和具體組織者,對國內其他行業走出國門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
關鍵詞: 建築企業 跨國經營
一、我國建築企業跨國經營發展歷程
我國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即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開始於1979 年,隨著改革和對外開放的發展而發展。在20多年間,這項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的發展歷程:20世紀70年代末,是初創期,這一期間,我國只有中建總公司、中國路橋公司、中土公司、中國成套設備公司四家企業開展對外承包業務及勞務輸出業務,數千人次進入中東、非洲地區。80年代為成長期;中建總公司向關島建築市場輸出勞務,各大建築企業在境外設立經理部,在發達國家的主要城市設立代表處、辦事處。90年帶進入快速發展期。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這項事業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全行業累計合同額1114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32.16%,累計營業額83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23.46%,年度合同額也從最初的幾千美元擴大到近150億美元。去年年底,國內的各種對外承包工程公司達2000多家,市場也從少數幾個國家發展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225家最大國際承包商中我國有34家公司入選。它長期、持續、快速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從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建築企業已從最初只能實施經援項目、開展勞務輸出和分包,發展到如今能進行工程施工總承包、設計施工總承包及融資總承包等多種形式,項目的規模逐漸增大、技術含量逐漸增加。承包工程地域范圍從主要在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向美洲。目前,我國建築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一定的市場佔有率,有良好的信譽,其實力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
二、「入世」帶給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加入WTO,使得中國企業直接融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成為國際競爭的主體。對外經企業來講,一方面,勢單力薄的窗口企業,很難與國際上頗具實力的大承包商抗衡,面臨著如何生存與發展的嚴峻考驗。另一方面,全球市場的准入和各種壁壘的取消,也為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經營空間和發展機遇。
1.面臨的機遇
隨著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增長,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也在不斷擴大。據美國ENR 預計,全球150個國家地區的建設投資規模,今後幾年將保持5.1%的年均增長率,到2003年將達到4.1萬億美元的規模。國際工程投資的途徑也日益多樣化,不僅有政府投資,還有私人投資、混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等。中國加入WTO後,世界市場的准入和多邊磋商機制等平等貿易條件,將進一步改善我國外經貿發展的國際環境,為外經企業對外業務的發展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
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外承包工程是我國經濟參與和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方式,中國建築市場將對外進一步開放,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外國的工程市場也相應對中國更多的開放,在一些國家消除市場准入方面的障礙。如韓國、日本建築業市場相對比較封閉,過去,中國企業要進入這些市場非常困難,中國加入WTO後,可以根據市場互換原則,向這些國家提出市場開放要求,從而獲得發展機會。過去由於我國不是WTO成員,很多國家政府和私人機構出資的項目我國公司不能參與,只能做當地如國家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貸款項目以及部分外國私人投資的外資項目,並且受到的限制很多。中國加入WTO之後,我國參加世貿組織的《政府采購協議》在承攬東道國的外資項目的同時,可以承攬更多東道國政府和私人投資的項目;可享受世貿組織139個成員方150多個國家的最惠國待遇,有利於承包工程帶動更多的建築設備材料的等產品的出口,同時我國政府出於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考慮,鼓勵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走出去,開展資源合作開發和境外投資,也將給我國的對外工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另外,入世後,我國將有更多的國內有實力的工程公司獲得對外經營權,進入國際工程市場,從而也將促進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總體規模的擴大。
2.面臨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的表現是:經濟資源跨國界在世界范圍自由、全面的流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由於西方發達大國傢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所以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樣的經濟全球化即帶來了加快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可能被「邊緣化」進一步拉大同發達國家之間貧富差距,或成為發達國家轉嫁經濟危機的犧牲品的尖銳挑戰。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目前,各國工程建設投資的來源更加多樣,不僅有政府投資,而且有私人投資、混合投資和聯合投資等。國際金融機構的投資增長緩慢,國際直接投資繼續增長,私人資本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明顯增加。投資來源的多樣化,使世界承包工程市場更趨多元。由於承發包方式的變化,帶資承包等成為普遍現象,承包商幫助業主解決資金問題成為中標的重要因素。BOT或 BOOT等運作方式已成為當今國際承包工程市場上重大招標工程中主要內容,這無疑為資金實力雄厚,綜合經營能力強的國際知名承包商佔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中的資金匱乏的承包商欲突破原有的經營方式,廣泛進入國際市場設置了障礙,這種由資金實力和綜合經營能力決定的商業機會在短期內是我國絕大部分企業可望不可及的。
建築企業的跨國經營的內涵要求增大。我國的工程建設和施工管理方式與國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難以得到西方監理公司的認可;設計水平相對落後制約了對外工程項目檔次的提高。國際承包市場上技術要求相對簡單的土木建築工程正在減少,新技術、新建材、新型建築方式、新型管理模式和施工方法運用普遍。價格競爭已不再是中標的主要因素,採用的技術、設備、資質、業績、施工方式、管理方式等非價格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大。世界大承包商依靠雄厚的資金、高素質的人才、高水平的管理、先進的技術等優勢,採取了帶資承包、BOT、BOOT等經營方式佔領了國際市場。而我國雖然勞動力和設備成本水平相對較低,但缺乏新技術、新材料、高科技含量的成套專業化設備和雄厚的資金實力等關鍵因素的整體支持。僅靠單一的工程承包施工所形成的經營結構,不利於深度開發市場。必須由施工逐步發展為設計、咨詢等多元化領域的經營,這樣才有利於降低綜合成本和提高中標率。
三、市場選擇對建築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
1.市場定位:
市場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基本環境要素。根據市場的客觀需求和自身的核心能力確定本企業的市場定位,這是選擇企業目標市場的基本原則。遵循這一原則,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可以放在一個由開拓地區、介入層次和項目類型所構成的三維坐標系裡來確定自身的市場定位。
2.地區定位:
全球工程承包市場大致劃分為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三個等級市場:處於高度發展水平上的歐洲及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建築市場;處於中等發展水平並快速增長的東南亞、中東和非洲、拉丁美洲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建築市場;處於低水平並眼下尚無明顯增長的亞、非、拉部分落後地區的建築市場。相對於第類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建造成本的發達國家建築市場,我國大部分建築企業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均還滿足不了要求,除了我們的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之外,其他方面均沒有競爭優勢。相對於第三類低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建造成本的落後地區的建築市場,我們現有的技術和管理往往無用武之地,我們的建造成本也很難為當地市場所接受。只有第二類正在快速增長的中等發展程度的建築市場,價格上相對於歐美發達國家的承包商具有明顯的優勢。
3.項目定位
我國企業或境外機構對外投資的建設項目。隨著入世,中國境外投資迅猛增長,國內一批行業(如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冶金、紡織、家電、服務等)排頭兵和具有名牌商品的優秀企業(海爾、康佳等)逐步加入赴境外開辦企業、開展跨國經營系列,取得較好成效。這些企業在投資地點、一般都要興建一些工程項目。我們應全力跟蹤我國有海外投資意向的企業和機構,以經援、政府協議貸款項目和我國企業國外投資項目作為進入國際市場的突破口和捷徑。積極跟進由著名國際組織和跨國企業貸款、投資或承包的工程。
4.調研信息 把握市場
對外承包工程市場地域分布廣、項目類型復雜、涉及環節多、要求嚴、競爭十分激烈、風險大,把握國際市場的狀況和動態就顯得優為重要。
三大類信息:國際市場的宏觀信息,包括各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法律、關稅、貨幣匯率、自然資源、風土人情、社會治安、語言環境等等。這些是我們選擇、確定目標市場和營銷策略的客觀依據。國際建築市場的中觀信息。包括各國、各地區基本建設材料價格、建築勞務價格、施工機械租賃價格、其他施工資源(如施工水電、通訊、場外輔助用地等等)以及交通運輸和生活消費的價格等。這類信息是對某一地區工程投標報價的依據。國際工程項目的微觀信息,包括某一具體工程項目的所在地、工程類型、工程規模、投資渠道、業主資信、中介人背景、可能的招標時間、招標方式、招標范圍等等。這類信息是我們選擇、確定擬投標工程項目以及進行項目前期商務策劃的依據。
四、入世後,我國建築企業跨國經營發展的幾點建議
1.加強推動和管理
為使建築企業在加入WTO 後更加穩健地走出國門,政府部門特別是有關管理機構應加大對行業的推動和管理力度,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環境。如充分利用政府間談判,幫助企業開拓工程承包市場,保護我企業在項目所在國的合法權益;推動建立對外承包工程的金融和保險服務體系;提高我國企業的融資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建立健全對外承包工程法規,完善保證工程質量的監管手段和措施;通過法律手段整頓經營秩序,倡導公平競爭等。作為支持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性進出口銀行要適應國際發展的新趨勢,努力與國際慣例接軌,要支持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投資。行業中介組織也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做好協調、指導、咨詢和服務工作,協助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健康發展。國家有關部門要積極鼓勵承包工程企業廣泛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有關部門應按其使用比例相應制定分檔次,有差別的鼓勵政策;在稅收、資金等方面也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以多種形式與專業院所聯合,在項目設計、咨詢與施工等方面共同開發市場,提高企業的整合經營能力,在經營方式上與國際快速接軌。
2.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從當前國際承包工程市場的發展趨勢看,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是靠新技術、新材料、雄厚的資金和新的運作方式來支持的,從我國多數建築企業看,短期內解決技術、資金和運作方式等方面問題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開發境外建築市場的前提是正確認識我國承包工程行業的優勢與潛能,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利用大經貿優勢積極拓展國際與國內間的經濟技術合作。
首先,以原有老市場和對新技術、新材料應用程度要求較低的非洲,俄羅斯及中東國家,部分拉美國家為重點。積極嘗試以工程,勞務,貿易與境外來料加工相結合的經營方式,藉以提高經營水平、技術水平和資本實力。為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向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挺進作好准備。
其次,利用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相對優勢,積極與擁有新技術、新材料,且有資金實力的國際知名承包商合作,努力學習新技術、新材料,盡快掌握新配方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第三,承包工程企業要積極與石化、交通、電力、水資源工程、環保及工業製造等多種類型的科研院所實行多種形式與內容的聯合,積極嘗試設計、咨詢與施工的一體化經營,不斷提高企業的整合經營能力和承包工程的科技含量,降低綜合經營成本。科研院所與承包工程企業聯袂參與國際市場又是一個學習與提高的過程,它有助於加速拉近我國企業與知名承包商之間的距離。
第四,企業要利用境外機構和互聯網等渠道,廣泛搜集信息,及時跟蹤國際承包市場的變化特點和走勢,加快對新技術、新材料的學習、研究與應用,有條件的企業要設立企業工程(建築)技術研究機構和企業戰略研究機構。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對企業的經營結構、市場結構、人才結構和技術結構進行動態戰略調整,拉動企業經營觸角,不段向市場的縱深地帶延伸。
第五,承包工程企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內部成本核算約束機制,有條件的企業要建立標准成本定額體系,真正體現施工效率高、勞動成本低、工程質量好的優勢。為使有競爭力的企業真正能以低成本的優勢佔有市場,擴大份額,又能有效地避免內部企業間的非理性競爭。
3.立足當前,適應未來,爭取更大的發展。
對於中國建築企業來說,亞洲和非洲市場是比較成熟和穩固的。特別是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亞、非洲一些國家吸引了世界的關注。這些地區由於生產力水平落後,建築水平和施工管理能力都跟不上,因此中國承包工程隊伍在當地非常受歡迎,而且利潤較高,資金回收容易。在開拓對外承包市場的戰略上,應大力發展越南、柬埔寨等亞洲新興市場和南非、西非地區的市場;密切留意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恢復建設;伺機進入中東市場。
(1)在戰術上,應先確定立足點,以點帶面,橫向發展。現各國際承包商多數有駐外機構或駐外辦事處,以獲得工程招標、建材價格、當地人工、當地政策法規的第一手資料,這對於承攬當地工程和賺取合理利潤是很重要的。我國公司可以利用熟悉當地情況的關系,以「少賺、不賺甚至微虧」的原則,打入當地承包市場;再以此為立足點,建立當地辦事處,進一步承攬當地承包工程,以彌補損失,實現效益;並帶動機電出口、勞務輸出和貿易往來。
(2) 對外承包工程是一項規模大、資金集中、周期長、技術密集、牽涉范圍廣的工作。在發展對外承包工程事業上,目前我國海外工程公司不能迴避的劣勢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資金短缺。目前國際上能取得大型項目、效益豐厚的項目大多數是採用帶資承包、買方信貸、BOT 方式的工程。通過關系,我們可以通過議標或有限招標的方式投標。假如能承攬到大型的境外承包工程,我們必須解決籌集資金問題,或聯合資金雄厚的建築企業組成集團,共同承建境外工程。但是,聯合的建築企業絕對不能是掛靠企業。因為總利潤並不高,層層分包往往導致施工隊伍賺不到錢,從而引起的偷工減料、貽誤工期將對我們的信譽和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假如承攬到的是中小型的境外工程,我們可以籍此建立一支自己的隊伍,這樣才能真正擁有管理和技術的實力,才能真正實現效益和持續發展。
迎接國際商貿新趨勢的挑戰,大力發展電子商務(E-commerce)和利用風險投資。加入WTO將會使全球經濟一體化,因此發展電子商務融入高技術領域,發展風險投資、增加服務的附加值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建築技術不斷發展和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工程承包不再僅僅局限於工程施工和管理,已經延伸到投資策劃、項目設計、工程咨詢、國際融資、設備采購、技術貿易、勞務出口、項目運營、人員培訓、後期維修等諸多領域,成為國際投資和貿易的綜合載體和附加值較高的一種國際商務方式。國際工程承包正從爭奪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建築市場,逐步轉移到爭奪能夠帶動本國或本公司技術與管理資源、建材或是機電產品出口的領域。
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具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綜合載體的特性,發展的前景廣闊、潛力很大,且能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建築企業的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是「走出去」的先頭部隊,雖然它的主業是工程承包和勞務技術,但它的視角和業務覆蓋面是廣泛的國際技術合作,它是通過中外合作的重要橋梁、信息渠道和具體組織者,對國內其他行業走出國門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