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tpp金融服務規則

tpp金融服務規則

發布時間:2021-06-25 13:09:26

⑴ TPP 的具體規則和 WTO 有什麼區別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TPP成員國之間會帶來產品、服務價格下降,物流速度增加,各國可以取長補短,消費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但是貿易開放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有領域受益,就有領域「受傷」。成員國的國家利益或某些產業的利益可能會因此受到他國的沖擊,這一問題在關稅方面尤其突出。
TPP談判始於2010年3月,談判由兩大類內容構成:一是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等12個談判參與國一起決定的領域;二是如某類商品進口關稅減免等雙邊磋商領域。
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終於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日本和其他10個泛太平洋國家就TPP達成一致。12個參與國加起來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了40%。TPP將對近18000種類別的商品降低或減免關稅。
2016年2月4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2個國家在奧克蘭正式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協議。

⑵ 論述亞投行與tpp的兩個戰略有條理地闡述它們的原因、關系和意義。優質回答可加懸賞

美國正在搞的TPP就是針對中國進行的經濟圍堵,目標是在亞太構建一個沒有中國的、以美國為核心的市場,目的是在經濟上孤立中國,遏制住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降低中國的經濟影響力。
但是,美國搞TPP的隔離中國對亞太相關國家來說可不是好事,因為中國已經是很多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國,它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程度已經超過美國,而且中國市場的潛力遠遠大於美國。在這種情況下,TPP推廣一定程度上會遇到困難(日本遲遲不簽就是這個原因)。但是,美國擁有超強的軍事能力和超強的政治活動能力,如果三者合力,雖然說封閉中國無法實現,但對中國經濟顯然會有較大負面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僅僅用自貿區的手段、僅僅是簡單的雙邊貿易是不夠的,還需要用更多手段將亞太國家融入到大中華經濟圈。那麼,對這些國家來說,什麼最有吸引力?顯然是能大大改善這些國家經濟基礎面貌和提高民生的基礎建設。
如此,中國在戰略上輔以「一路一帶」的大戰略,給這些國家戰略發展方向,同時還給其提供從資金到建設的全方位服務,如此自然會對沖TPP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也必然可以讓美國試圖孤立中國的TPP戰略功虧一簣。

⑶ 簡述 tpp對中國有重要影響新規則

TPP對中國的影響是多維度和多方面的。既有短期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影響;既有經濟的影響,也有非經濟的影響;既有局部的影響,也有綜合的影響。
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加入TPP,對中國經濟和產業的總體影響是可控的和有限的,加入TPP的綜合收益不及「10+3」,但TPP對中國參與推進東亞區域合作已構成現實的制約,不利於中國提升在東亞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從中長期看,TPP的持續推進,可能會改變全球經濟治理規則,使中國與周邊大國關系趨向復雜,甚至會增加中國地緣政治與安全壓力,不利於中國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對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平發展帶來較大挑戰。
第一,TPP高標准條款短期內加大中國推進體制改革的緊迫性,長期看可能會演變成對美國等發達國家有利的國際治理新規則。一方面,TPP非傳統條款將導致國內企業成本增加和國外製裁增多:一是知識產權條款將以往免費獲取的專利變為必須付費,無法運用強制許可、專利撤銷手段使用發達國家的專利,增加企業引進先進技術的成本,也不利於企業開展模仿創新和產品升級;二是TPP列出的勞工條款,實際上為發達國家對中國等非TPP成員的發展中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便捷「通道」或籌碼;三是環境條款與勞工條款類似,也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制裁提供了借口,不利於中國相關產品的出口;四是政府采購條款要求對各成員國企業採取無歧視原則,可能阻礙中國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支持國內重點產業發展,甚至可能對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構成沖擊;五是國有企業條款要求除提供公共產品的少數行業外,國有企業不得享受任何優惠待遇,中國鋼鐵、化工、金融、物流、通訊等擁有大型國企較多的行業有可能成為實施該條款的「重災區」。另一方面,TPP條款有助於美國重塑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隨著亞太地區參與國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形成包括全球主要商品消費市場和供給地的大自由貿易區,可能會對WTO現有框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以及各類雙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形成一種「顛覆性」沖擊,進而形成一套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更為重要的是,TPP涵蓋環境保護、勞工權利、知識產權等有利於美國的諸多條款,新規則一旦建立起來,美國必將成為最大的獲益者。
第二,短期內中國不加入TPP負面影響有限,但日本的加入將致使中國受到的負面效應顯著擴大。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多年來位居中國第三、第四貿易夥伴,是東亞生產網路的重要節點。日本加入TPP與否,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日本加入TPP,中國不加入TPP,12個成員國間關稅水平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通過模型模擬,首先計算出2013-2022年的現行關稅不變情況下中國的GDP、就業、價格、進出口等經濟指標預測值,以得到「基準情形」(Base Scenario);然後,假定與有關方(國家和地區)關稅稅率於2013年一次性降至零,再測算以上相關經濟指標的預測值,以得到「沖擊情形」(Shock Scenario)。主要結論是,由於貿易轉移效應的存在,如果日本加入,不僅可以強化美國主導的亞太合作,而且中國經濟受損的程度將顯著增大。
第三,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中國加入TPP的綜合收益均小於推動「10+3」。美國主導的TPP使東亞區域合作格局更趨復雜多變,增加了中國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和「中日韓—東盟」自貿區等談判和實施的難度。就此而言,加入TPP對中國的收益更多是一種「機會」收益,是從政治經濟多角度考慮的、相對於其他東亞區域合作方式的一種比較收益。為此,需要通過建立CGE模型對三種「場景」進行一次性關稅降至零的模擬分析(見表1)。它們分別是:中國加入TPP(P12+C)、「中日韓—東盟」自貿區(10+3)和中日韓自貿區(CJK)。
主要結論是,綜合考慮增長、經貿、就業、產業發展等因素,「10+3」將強化東亞生產網路內部主要節點國家的經濟聯系,可以實現「以經促政」的目的,有利於提升中國在東亞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反觀P12+C,更多是強化中國與消費市場的經濟聯系,而中美在政治安全上的競爭和博弈是不會因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消除的。可見,P12+C的促進提升作用雖大於「10+3」,但在政治上於中國不利,在東亞經濟合作上也不利中國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CJK」的促進提升作用雖相對較小,但卻是中國未來深化東亞區域合作、打造中國—東盟區域合作升級版的現實選擇和重要抓手。
第四,短期看TPP導致亞太合作格局更趨復雜,長期看則會強化美國的所謂再平衡戰略和對中國的牽制。美國在推進TPP上「高調說、高調做」,目的是為了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重返亞太,以謀求更大的利益。過去十多年來,中國積極參與推動東亞經濟合作,取得了明顯實效,而美國的介入則會影響到中國在該地區作用的發揮。目前,TPP的這種影響已經顯現,但更多體現在壓力上,實質性的損失還不大。從長期看,一旦TPP成功簽署,中國面臨的不僅是經濟上的損失,而且是東亞經濟合作中影響力的削弱;特別是,美國與其政治安全盟友關系的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將會惡化中國周邊乃至更大范圍的地緣環境,甚至可能危及中國長期謀求的和平發展環境。
第五,短期內TPP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復雜化,長期看則可能造成周邊大國關系的重構。中國與日本、韓國、東盟、俄羅斯等周邊國家有著密切的經貿關系,TPP的出現以及美國「重返亞太」,為這些國家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條額外的路徑,導致中國處理好與這些國家關系的難度加大。就中日關系而言,如果沒有TPP,沒有美國「重返亞太」,中日韓自貿區的前景可能會更好,中日關系也會相對「單純」一些。就中國與東盟關系而言,隨著TPP的推進,加之南海局勢波瀾起伏,中國與東盟關系也趨於復雜化。歷史地看,東盟更傾向於與區域性大國單獨簽署FTA,以藉助大國平衡外交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目前,雖然越南、馬來西亞已加入TPP談判,泰國也向TPP伸出了「橄欖枝」,但東盟作為一個整體,尚未對TPP做出明確表態,這對中國是有利的。下一步如何利用好「10+1」等合作框架與機制,無論是對於深入實施自由貿易區、打造「10+1」升級版,還是對於強化周邊國家關系、營造良好周邊環境,都是一個重大的現實考驗。就中俄關系而言,俄羅斯雖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俄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有所增多,在中國、日本、美國等大國之間搞平衡的空間增大。就中印關系來說,印度在冷戰期間一直奉行「左右逢源」的取向,短期內會更多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單方面倒向美日的概率並不大。在當前的形勢下,由於TPP、釣魚島、南海等問題不斷升溫,中國在東向、南向這兩個戰略上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政治與安全壓力。

⑷ tpp到底是什麼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等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TPP成員國之間會帶來產品、服務價格下降,物流速度增加,各國可以取長補短,消費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但是貿易開放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有領域受益,就有領域「受傷」。成員國的國家利益或某些產業的利益可能會因此受到他國的沖擊,這一問題在關稅方面尤其突出。
TPP談判始於2010年3月,談判由兩大類內容構成:一是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等12個談判參與國一起決定的領域;二是如某類商品進口關稅減免等雙邊磋商領域。
2015年10月5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終於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日本和其他10個泛太平洋國家就TPP達成一致。12個參與國加起來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了40%。

⑸ TPP協議是什麼意思 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被稱作「經濟北約」,是目前重要的國際多邊經濟談判組織,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
TPP成員國之間會帶來產品、服務價格下降,物流速度增加,各國可以取長補短,消費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但是貿易開放一直都是一把雙刃劍,有領域受益,就有領域「受傷」。成員國的國家利益或某些產業的利益可能會因此受到他國的沖擊,這一問題在關稅方面尤其突出。
TPP談判始於2010年3月,談判由兩大類內容構成:一是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等12個談判參與國一起決定的領域;二是如某類商品進口關稅減免等雙邊磋商領域。
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終於取得實質性突破,美國、日本和其他10個泛太平洋國家就TPP達成一致。12個參與國加起來所佔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了40%。TPP將對近18000種類別的商品降低或減免關稅。
2016年2月4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12個國家在奧克蘭正式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協議。
TPP協定需要各國立法部門(國會、議會)批准通過,整個TPP生效還需要很長時間。

原本TPP一旦成功,對中國有很大的影響,
但現在,美國要退出TPP,則對中國就沒有影響了。

⑹ TPP 的具體規則和 WTO 有什麼區別

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本是由2005年由紐西蘭、新加坡、智利、汶萊等四個蕞爾小國建立的一個小打小鬧的玩意,其中最為核心的內容是關稅減免,即成員國90%的貨物立刻零關稅,所有產品將在12年內零關稅。協議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

TPP是一個高規格高質量的經濟組織。它不只是一個互免關稅協議,還包含了知識產權,環境保護,勞工權利,企業平等,金融監管,互聯網自由等等制度性內容,且執行嚴格。WTO成員國如果違反規則,只是不痛不癢長達兩年的申訴,再制裁黃花菜都涼了,除非該成員國自己退出,否則沒有任何懲罰措施能夠將成員國趕出WTO。而TPP成員國如果違反規則,會員資格將自動失效!

隨著2008年美國加入,2012年10月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入,2013年3月日本宣布開展加入談判,至此TPP共有12個成員國,這12個國家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比重約40%。隨著TPP的擴大,韓國和台灣也火急火撩的加入,唯恐錯過規則制定身份的締約國地位。加上同步的歐洲TTIP建成,TPP已今非昔比,逐漸演變成一個涵蓋全球經濟的三分之二的大經濟貿易體。

⑺ 關於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希望誰能幫我簡單易懂的介紹下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P4),是由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成員國中的紐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汶萊等四國發起,從2002年開始醞釀的一組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原名亞太自由貿易區,旨在促進亞太地區的貿易自由化。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沒有被邀請參與TPP談判。
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將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將對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將整合亞太的兩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重疊的主要成員國,將發展成為涵蓋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APEC)大多數成員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5年5月28日,汶萊、智利、紐西蘭、新加坡四國協議發起跨太平洋夥伴關系,簽訂並生效的經貿協議,成員之間彼此承諾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以及投資等領域相互給予優惠並加強合作。協議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任何APEC成員參與,非APEC成員也可以參與。該協議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自由貿易區。
2006年5月1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對紐西蘭和新加坡生效,對智利和汶萊生效的時間分別為2006年11月8日和2009年7月1日。
2008年2月美國宣布加入,並於當年3月、6月和9月就金融服務和投資議題舉行了3輪談判。 2008年9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參與TPP談判,並邀請澳大利亞、秘魯等一同加入談判。 2009年11月,美國正式提出擴大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計劃,澳大利亞和秘魯同意加入。美國藉助TPP的已有協議,開始推行自己的貿易議題,全方位主導TPP談判。自此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更名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開始進入發展壯大階段。
2010年,馬來西亞和越南也成為TPP談判成員,使TPP成員數量擴大到9個。
2010年3月15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首輪談判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參與談判的共8個成員: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紐西蘭、汶萊和澳大利亞。此次談判將涉及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電子商務、服務和知識產權等議題。美國較為強調的內容包括推動清潔能源等新興行業的發展,促進其製造業、農業以及服務業的商品與服務出口,並強化對美國知識產權的保護。
2010年11月14日,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的閉幕當天,與會九國同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提案,將於2011年11月的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高峰會完成並宣布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綱要。
最近日本韓國也計劃加入TPP。
美國現在聯合日本澳大利亞想通過TPP來圍堵孤立中國,存心想把中國排除在TPP之外,這對中國無疑是個麻煩事。不過,只要中國經濟維持平穩增長,也不用對此過於擔心。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市場規模,就是中國應對TPP的最有力手段。2010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接近3萬億美元,約佔全球貿易額的9.8%;2011年則已經達到3.5萬億美元。2010年美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3.2萬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日本、韓國、東盟、澳洲、南非等國家和地區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歐盟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是美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TPP的成員國中很多國家和中國經濟關系緊密,要發展好TPP不可能完全把中國置之度外。

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的建立並非一日之功,TPP同樣如此。經濟水平差別較大的國家要進入TPP這個高門檻俱樂部,面臨的困難不少。美國是否能持續10年在同樣的戰略高度推動這一機制,也存在不少的疑問。如果中國經濟今後保持持續增長,繼續擴大開放度,同時加強與多個主要經濟體及亞太組織的自由貿易談判,將在很大程度上削弱TPP對中國的「排斥效應」。對TPP中國要保持戰略上的警惕,但最關鍵的還是做好自己的事,保持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穩定。

⑻ 美國為何要搞TPPTPP戰略的三大目的

目前已經表示希望加入TPP的12個國家包括紐西蘭、越南、秘魯、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和澳大利亞,其經濟產值合計佔到全球的40%,貿易額合計佔到全球的約三分之一。這次的一個多邊自由貿易組織的看點可以說就在排除中國。用美國的一位貿易官員的話說,「誰都無法永遠讓一個喜歡出老千的傢伙在牌局裡出現」。英國《金融時報》說,「大家都後悔當年放中國進入了世貿組織」,這次再不想犯這樣的二逼錯誤了。中國利用加入WTO快速崛起,令西方國家感到畏懼,也對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愈來愈失去了耐心。近年一系列惡性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和排華事件相繼發生——理由無非是指責中國人不按規矩出牌,罪名諸如:操縱匯率、國企補貼、排除外國公司進入招標采購程序、侵犯知識產權搞山寨,工人工作環境惡劣、沒有工會等等,等等。那麼,想徹底排除中國,要用什麼有效的手段呢,放心,這次他們找到了中國的七寸,那就是國有企業。美國擬定的新TPP加入規則明確規定:對國有企業占國家貿易的比重不僅僅是限制的問題,而可以說是基本排除,你中國如果也想進來?可以,先把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那就隨時可以來,否則,沒門。台灣也有小部分國營企業,比例已非常低,但他的前財政部長劉憶如憂心忡忡地擔心馬英九不懂得TPP的規則,因為必須進行私有化,否則台灣也沒戲。總之,TPP,是30年來美國總結對華經濟方針而找到的對付中國特色「國家資本主義」的最好辦法。整天口沫橫飛地和你講人權,屁用沒有,這次乾脆從根上治本。那就是撇開WTO,重新構建一個先亞太後全球的貿易市場體系。二、日本網文:美國TPP戰略的三個目的 作者:太田泰彥(《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 由於日本表示參加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談判,TPP受到關注。TPP涉及諸多方面,觀察角度不同,就會呈現不同面孔。大致考量美國奧巴馬政府對TPP的期望,可分為以下三個目的:第1個目的是安全保障政策方面的意圖。在軍事方面,美國將TPP視為抗衡不斷擴張的中國的威懾力。為此,美國正在加快與有意圍堵中國的國家加強合作。不願看到中國擴張的越南才剛剛啟動市場經濟進程,但對美國來說,越南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美國政府高官表示,「將在不依靠中國的前提下重返亞洲」。美國推動TPP的根本意圖是為了避免過於依賴中國市場,為了保證經濟安全。作為同盟國的日美兩國的戰略認識在這一點上似乎完全一致。 第2個意圖是構建全球新貿易規則。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定生效的18年前,互聯網尚不發達,新興經濟體的發言權仍然很小。但隨著世界的改變,美國希望繼續主導並由美國建立新的規則。 由於環境、勞動、投資、政府采購、技術標准以及國有企業地位等領域沒有共同規則,貿易問題很多。歐盟(EU)、中國和日本都擁有自己特有的制度,統一起來並非易事。 規則的主導權之爭將日趨激烈。只有搶先團結更多夥伴、建立起具有實際效果的多邊協定,才能主導「國際標准」。 第3個意圖在於美國企業的利益得失。其典型是福特汽車為防止日系車大肆進入美國市場而反對日本參加TPP談判。此外,美國醫葯行業也在強烈呼籲亞洲各國保護知識產權。

⑼ TPP模式是什麼

包括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等12個亞太國家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簡稱TPP)日前取得突破性進展,各方經過多輪艱苦談判達成一致協議。TPP將對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國際關系產生深遠影響,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貿易和投資協定的范疇,是一套全新的指導未來全球化發展方向的價值觀體系。

與傳統多邊貿易協定相比,TPP強調的不僅僅是關稅減讓和配額削減,而是各國經濟活動在勞工保護、環境治理、知識產權保護、國有企業、互聯網信息自由流動和反腐敗等領域的價值觀和規則的重塑。

閱讀全文

與tpp金融服務規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款購買理財 瀏覽:270
永安期貨停牌最新消息 瀏覽:874
融資融券交易規則 瀏覽:81
融資融券對大盤 瀏覽:213
燃料油各類價格 瀏覽:998
投資幾個心理階段 瀏覽:542
資金暫借屬於關聯方交易嗎 瀏覽:358
工商銀行買外匯嗎 瀏覽:712
萬達股票跌停 瀏覽:627
黑馬股票網 瀏覽:758
馬鋼股票的發行價是多少 瀏覽:242
低工資理財 瀏覽:586
理財需趁早 瀏覽:893
理財師登陸 瀏覽:524
上班族小額理財 瀏覽:753
金蛋理財提現 瀏覽:397
正確投資理財項目 瀏覽:876
貸款融資性保函 瀏覽:58
融資融券轉入 瀏覽:336
什麼是銷售融資 瀏覽: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