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衍生品東方航空公司案例

金融衍生品東方航空公司案例

發布時間:2021-06-26 23:43:17

A. 金融衍生產品運用不當的現實案例

東航航油套保巨虧
截止2008年底,東航航油套保公允價值損失為62億人民幣,其根本原版因在於,東航完全背離了航權油套保所包含的保值作用,變為一種投機行為,從其簽訂的合約中可以看出:
(1)航油價格在62.35-150美元每桶區間內,套保量為1135萬桶,即東航可以以約定價格(最高上限為150美元)買入航油1135萬桶。合約截止日時,無論航油價格多少,東航都可以選擇是否購買,合約對手必須接受,但航油價格每上漲10美元,東航需要付出1.4美元的期權合約金。
(2)東航以不低於62.35美元的價格購買合約對手航油1135萬桶。合約截止日時,無論航油價格多少,合約對手都有權選擇是否賣出,東航必須接受。
(3)以更高的約定價格(72.35-200美元)向對手賣出300萬桶,對手具有購買選擇權,東航必須接受。
其中,第二份合約直接導致東航的虧損。
合約簽訂後不久,國際油價從140美元/桶高位直線回落,下跌到40美元每桶的價位。而東航所簽訂的合約因為油價跌破62.35美元每桶價格下限,導致虧損不斷擴大。

B. 東方航空公司泄露客戶資料使乘客資金被騙要怎麼維權

關鍵你得舉證 證明東航存在過錯

(而且東航是不是一定存在過錯這不好說,做為某航空公司員工,還算比較了解銷售系統,如果旅客單純通過航空公司直銷渠道比如東航直屬櫃台或者東航官網購票,那東航確實可以看到旅客的聯系方式等個人信息。

但是實際上,絕大部分旅客都是通過機票代理人購票,那對於航空公司來講,除非通過關聯常旅客卡號查詢常旅客系統,否則是不可能看到旅客聯系方式的。

總而言之我要說的是,客戶資料泄漏最可能發生在與旅客直接聯系的那個環節上。再簡單一點,哪買的機票就去找誰就對了。不一定都是航空公司的錯。)

說回來,不管是誰的問題,怎麼舉證都是麻煩事。

C. 急求。。東方航空公司的營銷模式!!

一般來說它應該是
我覺得一般吧我記得我在天津的同學好幾年沒有工資的立場沒有改變

但是已經相對
福利是相對穩定的好

D. 請你舉例說明目前金融衍生品交易中現狀及其問題,以及如何應對。(最好是舉東航、國航、中鐵)

東航那個根據報道 是正常的對沖虧損 沒有投機行為

國儲銅投機比較典型

我給你摘錄過來

「以為是金礦,其實是火坑。」在國際基金的圍剿之下,國內機構再一次脆弱得
不堪一擊。這一次,被金融大鱷盯上的是國儲銅。

從3500美元到4200美元的拉升,僅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市場傳言的空方主力——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下稱國儲中心)已形成1億多美元的浮虧,跟風冤鬼不計其數。

對賭或許剛剛開始,勝負還是未定之數,但發改委一紙調控銅價批文,背後潛藏了多少老鼠倉?國資在為誰買單?對60%進口依賴的銅巨量放空形成與國際投機買盤對峙,明年中國還進不進口銅?所有「拍腦袋」的人是否就此事還要拍屁股走人?

從11月16日開始,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下稱國儲局)向市場拋售的兩萬噸銅很快就被上漲的潮水淹沒。11月23日,國儲局再次拋售兩萬噸銅,效果逐漸顯現。此前一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月期銅終於低下了高昂的頭,收盤報4110美元/噸,較前一交易日下跌105美元。

交易數據顯示:12月21日交割品種持倉41098手(約102萬多噸,每手25噸),全部期銅合約總持倉21067手(約25萬多噸),LME當日顯性庫存為67050噸。

「如果持倉和庫存是這個比例,走勢與基本面就沒什麼關系了,完全是資金在對賭。」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說。

危險的空單

事情緣起一個名叫劉其兵的交易員在LME下的8000手空單。

劉其兵是國儲中心進出口處處長,負責國儲物資(主要是銅)的套期保值和跨市套利。一位期貨交易員說,大約在今年「十一」的時候,劉其兵就已失蹤。之後國儲中心負責人稱,這些空單是劉其兵的個人行為,「不是我們的」。

據一位LME交易商估計,劉其兵於9月20日左右下了8000手(20萬噸)三月期銅空單,價格在3500美元左右。之後,LME期銅價格一路上揚。「十一」長假期間,更是大漲158美元,空頭因此遭受重創。

按LME期銅保證金每手在5000美元(200美元/噸)以上計算,劉其兵所建空單所需保證金高達4000萬美元,且因浮虧而要不斷追加。據猜測,因需要追加巨額保證金,劉的空單無法繼續掩蓋而暴露出來。

劉其兵被套的消息在LME傳開後,市場預期這20萬噸空單無法交割而只能斬倉,價格更被多方一路推高,於是期銅再度暴漲。截至11月22日,劉所建空單的虧損已達600美元/噸,總計1.2億美元。

就在銅價暴漲,劉其兵所建空單虧損越來越大的時候,國儲局的做法令市場再度喧囂。

國儲局委託國儲中心於11月16日和11月23日分別以公開競價方式銷售兩萬噸國家儲備銅。記者從現貨商處得到的消息稱,這樣的拍賣還將持續兩次。

盡管國儲局把此次拋銅解釋為宏觀調控的配套措施,是「為緩解當前國內銅供應緊張狀況,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但因劉其兵本人為國儲中心的交易員,國儲局又委託國儲中心拍銅,市場更願意把其舉動理解為與國際基金的對決。

圍繞著劉其兵如何建立這些倉位以及誰來「埋單」,各種傳聞此起彼伏。最新的消息是,為劉其兵開倉的8家國際期貨經紀和基金公司將派人來京同國儲中心交涉此事。

天上掉下個「冤大頭」

「他這么做有沒有得到授權?誰授權的?」宋國青問道。他認為,如果確實有授權,那隻能說授權人不懂國際期貨市場,「以為是金礦,其實是火坑」。

「中國是銅進口大國,在期貨市場上理應做多。」北京洲通投資技術研究所所長黃永山說,「如果做多被套就接實盤好了,反正我們也要進口銅。做空根本就是投機。」

據外電稱,劉其兵「個性溫和,行事相當低調」,因兩年前准確判斷期銅牛市啟動而在圈內一舉成名,並且「以熟練的技術分析著稱」。國內期貨界人士普遍認為,劉其兵是因為不肯認輸才把倉位越做越大而無法收拾的。

「期銅上好久沒有這樣的多空對賭了,國外基金有嚴格的風險控制,虧到一定程度後會止損而不是繼續加碼,大家很難找到對手。這次劉其兵算是讓人逮著了。」 黃永山說,「與其說是國際游資在算計中國,不如說我們的風險控制太薄弱,單子這么大,自然會有人找上門來。」

作者:秋風依然 2005-12-17 11:32 回復此發言

--------------------------------------------------------------------------------

2 逼空國儲銅中國定價權鏖戰警示

事實上,劉其兵的倉位只是全部空單的1/5。

「除了這20萬噸,跟風的有多少?」黃永山說,「今年有不少國內機構在LME賠了錢,這次看到有人出頭跟老外干,肯定跟進來做空,要報仇啊。」

據《證券市場周刊》了解,除一家國有大型有色金屬公司有15萬噸空單外,國內期貨界一著名炒家也涉足其中。

「量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不管基本面了。因為現貨上虧的錢可以通過逼空在期貨上賺回來。」宋國青教授說,「期貨市場上逼空的關鍵是多頭要掌握現貨,雖然明年銅會出現供大於求,但庫存增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每個月也就三五萬噸。多頭只要把增加的庫存吃下來就可以了。」

而LME期銅市場上多頭主力對現貨的控制力顯然非同一般。

11月10日,智利國有銅業委員會(Cochilco)將智利2005年預估銅產量由原來的550.4萬噸調降至537.2萬噸。作為最大的產銅國,智利2004年銅產量為560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36%。其中,外國公司控股銅礦的銅產量為309萬噸。

一方面是期貨價格高漲,另一方面卻是最大產銅國的減產消息,兩相對照,耐人尋味。

LME的交易商們認為,投機商已經買入了巨量的銅,造成了短缺的假象。這種策略與10年前「住友事件」中濱中泰男所採用的手法一樣,人為製造市場供給緊張。

弘業期貨分析師蘆濤認為,作為大宗商品龍頭老大的原油價格最近一直在跌,鋁、錫、鎳等也沒有太好表現,農產品價格連創新低,因此,無法用通脹因素解釋銅價上升。而美元的走強也構成對銅價的利空。如果說是「中國因素」在起作用,可上海期銅價格一直落後於倫敦期銅。

因此,LME期銅暴漲的唯一理由就是「逼倉」。

近年來,全球有色金屬的控制權進一步集中,雖然銅市供求關系面臨轉折,但多頭卻借交易所庫存不足之機進行擠倉,而空頭對此准備不足,使得這種孤注一擲的「逼倉」行為成功概率大大上升。

在國際基金有計劃的圍剿之下,「以熟練的技術分析著稱」的劉其兵成了LME市場上的「冤大頭」。

錯上加錯

不管國際基金是否有陰謀,客觀條件也對參與LME的中國機構投資者不利。黃永山認為,由於缺乏有影響力的金融平台,而國內期貨經紀公司又不能做LME的會員,中國的機構投資者只能通過外資機構報盤,其交易的核心信息被掌握,在博弈中往往處於被動。

LME會員分為5類,最高一級是Ring dealing,可以進行自營、經紀、結算等業務,並且在場內場外、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交易。這種經紀公司被稱為「做市商」。「做市商」在任何時候都必須為市場參與者報價。但像劉其兵這樣的大額空單,則有可能把為其報單的「做市商」逼成多頭主力。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這些「做市商」既作經紀又作自營,並且了解對手的一舉一動,勝算極大。

退一步說,即使「做市商」不做自營,但他們與國際基金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投資者通過外資機構代理交易,商業機密容易暴露,從而成為國際基金狩獵的對象。

此外,由於全球低利率的金融大環境,衍生品市場上游資充斥。

美國先鋒對沖基金國際顧問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全球對沖基金管理的資產總金額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別增長了24%和16%,2004年全球新投入對沖基金的資金達到1300億美元。僅倫敦就有約500家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著約1200億美元的資產。

這些基金時刻在尋找獵物。

在LME,一張1000手的單子開出來,馬上就會被人盯上。「一單大額交易的雙方彼此心知肚明,經紀人能讓一個消息在5分鍾內傳遍市場。」一位LME交易商說。

與在市場上拼殺多年、經驗豐富的國際基金相比,中國投資者顯得過於稚嫩。

宋國青指出,中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從而保證了美元低利率,低利率的環境使得大規模游資湧入衍生品市場投機,從這個意義上說,「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間接在期銅市場上逼倉中國。」

作者:秋風依然 2005-12-17 11:32 回復此發言

--------------------------------------------------------------------------------

3 逼空國儲銅中國定價權鏖戰警示

黃永山表示,銅與其他大宗商品不同,其存儲成本極低,糧食會出現過期損耗,原油存儲有一定危險性,而銅呢,「幾千年前的青銅器,挖出來還是好好的。」而且,銅的現貨規模很小,相當於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的「小盤股」,很容易被逼倉。

國家儲備的風險

就在國儲中心開始拋銅的當口,「交易員失蹤」的消息傳遍LME。其結果是,上海和倫敦兩家交易所的期銅價格差越拉越大:滬銅漲跌兩難,LME扶搖直上。

無論是在倫敦還是在國內,都有人相信國儲局拋銅的真實意圖絕非如其所言是為了緩解供需矛盾;而是藉此打壓LME銅價,以減少空單造成的損失。

盡管有國儲局庫存銅超過130萬噸以及中國擬出口20萬噸銅的傳聞,但LME期銅價格始終不為所動,繼續上漲。

一方面,國際基金認為,2004年由於進口量下降但消費上升,中國的國內產量加上進口量不足以滿足消費需要,國儲當年釋放了大致20到30萬噸銅,庫存已經空虛,會在適當時間補庫。

另一方面,多頭已是騎虎難下,且手中握有大量現貨和資金,有很強的抗壓能力,不看到銅進倉庫決不罷休。

這就造成了國儲局越是高調拋銅,國際基金越是有恃無恐拉高銅價的局面。

根本上,還是8000手空單授人以柄。而直到現在,除了已經失蹤的劉其兵,還沒有人對這起惡性事件負責。

國儲局和國儲局中心都表示這些空單與他們無關,看來更像是劉其兵私自動用手中的許可權做了大量交易。而要動用如此龐大的資金卻能夠不被察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在劉其兵進行這些不尋常交易的過程中,竟然沒有遇到任何麻煩,有關部門金融風險控制之薄弱也就可見一斑。

在倫敦,LME方面否認國儲局為其會員。而只有會員才能獲准交易,所以,劉其兵的交易可能是通過其他會員來完成的。LME表示,交易所的職責只是維持交易秩序,而核實客戶身份應由會員負責。

而在國內,根據相關政策,進行海外期貨投資必須經過證監會的批准。證監會的一位官員稱,中國政府僅允許31家公司在海外進行期貨交易, 國儲中心並不在其中。那麼,拋開劉其兵的超限持倉不談,單單是國儲中心繞過證監會直接派交易員在LME進行期貨交易這件事本身是否妥當?

有市場人士認為,這次事件反映了國儲部門運作不透明及內控機制不嚴的問題,而由此造成損失的情形已有先例。

「中儲棉事件」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儲棉」)成立於2003年3月,到2005年初,中儲棉虧損近10億元,相當於其全部注冊資本。

一位企業研究人員就此評論說,國家儲備類企業同時從事經營活動,很容易導致企業將隨時可能產生的經營性風險向儲備活動轉嫁,進而加大了國家儲備的風險和成本,降低發揮國家儲備職能的效率。

政府之手

雖然對於「劉其兵事件」官方始終沒有給出正式回應,但一向神秘而低調的國儲局近期卻頻頻高調出場。其主管部門發改委的官員也頻頻對銅價發表言論。調控虛高銅價意圖明顯。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賈銀松日前表示,銅價一路上揚,引發了銅冶煉投資大幅增長。初步調查,目前全國有在建、擬建項目18個,建設總能力205萬噸。按發展態勢,2007年底將形成近370萬噸冶煉能力,遠遠超過屆時全國銅精礦資源保障能力和國際市場可能提供的銅精礦量。

此前,智利國有銅公司(Codelco)預計,2007年銅價將因供過於求跌到每磅1美元(2205美元/噸)。

也就是說,當中國產能釋放的時候,正是銅價低谷,而對銅精礦資源的爭奪又將大幅提高銅的生產成本。中國銅業將因此遭受巨大損失,投資的低效率顯而易見。

為此,發改委表示,將通過經濟和法律手段,抑制銅冶煉行業盲目投資。

作為調控的配套措施之一,發改委下屬的國家物資儲備局委託國儲中心在11月16日和11月23日分別拍賣了2萬噸國家儲備銅。並且,這樣的拍賣還將持續兩次。

此外,國儲中心主任王會民證實,該中心通過中糧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期所」)連續拋出4萬噸銅。而11月份的前兩周,上期所的銅庫存大幅增加3.2萬余噸。業內人士估計,新增加庫存中的一大部分將用於國儲中心所持空單的交割。同時有消息稱,國儲已將1.8萬噸銅庫存裝運至LME位於亞洲的倉庫,並將於11月底前再出口3萬噸銅,以備交割。

《證券市場周刊》了解到,此次拋售行動,國儲將在國內外的期貨、現貨市場同時進行,並將把握拋售的力度,做到均勻、合理。11月份採取現貨拍賣方式,12月份和明年1月份採取期貨交割方式,均勻釋放庫存。

早在11月初,有發改委官員曾向期貨業專家詢問,釋放20萬噸國儲銅是否可行?這表明國儲本次拋銅的總量可能在20萬噸左右。

上海中期公司分析師李金保表示,這一系列措施意味著對銅價的調控進入實質階段,以緩解國內市場對銅需求的緊張及抑制銅產能過快增長。

之前,發改委曾對其他行業進行過類似的調控。例如,從2004年初開始,發改委等部門對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其結果,電解鋁價格從2004年4月開始,一年內下跌2000元/噸;2004年9月起,華東地區的水泥價格一路下滑,從最高時400元/噸跌至200元/噸;鋼材價格最後一個掉頭,鋼材綜合指數從2005年4月中旬139點跌到目前的104點,而且沒有止跌。

顯然,發改委對國內商品價格的調控得心應手。而這一次,在銅價上遭遇國際炒家,結果又將如何?

最近一兩年來,「中國」屢屢成為國際商品期貨市場的大熱門,不論是原油、金屬、還是農產品,中國這個大買家只要一出手,價格就會扶搖直上。其原因就是誰能影響期貨價格,誰就掌握了定價的主動權,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此次銅交易背後有著良好意願——通過期貨市場來調控價格,也有積極意義。只不過,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

宋國青認為,國內機構對國際投機力量認識不足。近年來,國內期貨界一直大造輿論,要爭奪「商品定價權」,卻沒有考慮到中國缺乏必要的金融平台和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這樣一個事實。而外資機構不但擁有資金和技術優勢,而且有評級和輿論的「霸權」,簡單來說,「游戲規則」是他們定的。國內機構在本身很弱小、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再不了解國際金融市場的規則,吃虧就在所難免了。

隨著中國日益融入到全球經濟中來,這種情況還會不斷出現。因此,宜及早策劃應對之道。

——————————————————————
一句話就是說 本來是該用來保值對沖的期貨交易 被變成了投機的行為

在國儲銅的事件中,劉兵轉手做空 賭銅價會下降 同時國家的儲備根本無法支付空頭的銅支付,中國又是銅進口國
所以本來是對沖保值的人員確從事投機,並且被國外多方買入逼高銅價 最後一虧到底
——————————————————————————

給我們的啟示是 在中國還沒有絕對的國際金融實力的時候
在衍生品上要嚴格的從事對沖活動,不能投機

同時 建立嚴格的資金監管系統,避免虧損後繼續隱瞞賭博,想抹平這個洞

E.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

沒有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確的名稱是「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的企業文化理念體系包括三個部分:

1、企業願景:成為「員工熱愛、顧客首選、股東滿意、社會信任」的世界一流航空公司。

2、企業核心價值觀:客戶至尊,精細致遠。

3、企業精神:嚴謹高效,激情超越。

(5)金融衍生品東方航空公司案例擴展閱讀

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企業文化理念體系詮釋:

我們是中國東方航空。

我們站在世界的東方,致力於建設一個「員工熱愛、顧客首選、股東滿意、社會信任」的世界一流航空公司,為全球客戶架起安全高效的空中橋梁。

我們尊重客戶需求,也創造客戶需求,這一切都源於我們內心對客戶的尊敬和對事業的熱忱。

我們以戰略的眼光著眼全局,謀劃未來;我們以務實的行動關注細節,日清日高。我們通過精細化管理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使我們的實力倍增,使我們的基業長青。

作為一家現代航空企業,我們關注員工的成長與幸福,尊重員工的貢獻與才智,重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珍惜員工的熱情與創意,給予員工公平公正的待遇與機會,營造員工熱愛的家。

我們不斷追求服務品質的提升,為顧客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航空運輸服務和精準、精緻、精細的全流程個性化服務,達到或超越顧客的期望,贏得顧客的信賴與忠誠,成為顧客心中首選,與顧客共同創造「世界品位、東方魅力」的品牌核心價值。

我們秉持穩健創新、開放合作的經營理念,構建規范高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嚴謹細致的風險管控機制和敬業創新的團隊合作機制,竭力為股東創造持續穩定的投資回報,以共享價值贏得股東滿意,使股東對我們的未來充滿信心。

我們堅持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帶動全體員工努力提升經營業績,促進和諧社會關系,投身社會公益事業,推進綠色航空實踐,傳承東方文化魅力,勇擔急難險重任務,以良好的企業公民形象贏得公眾的理解與認可,輿論的支持與維護,社會的鼓勵與關愛,國家的信任與期待。

作為航空從業者,安全是我們的根基。嚴謹高效是我們必備的職業素養,也是我們的精神內核。我們必須保證每一位旅客都安全快速地抵達目的地,我們盡力保證及時准確地響應每一位旅客的需求,這是我們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我們不斷認識自我、激勵自我、超越自我,讓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激情和活力,知難不難,只爭朝夕,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和創新中堅守平凡,成就不凡。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們奮斗不懈,持之以恆,努力創建世界一流航空企業,為全球客戶創造更多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東航企業文化理念體系

F. 東方航空集體返航事件

31MAR 一天內,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分公司從昆明飛往大理、麗江、版納、芒市、思茅和臨滄六地共14個航班返航,航班飛到目的地上空後,乘客被告知無法降落,又都飛回昆明,這導致昆明機場更多的航班延誤。東航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因天氣原因」,而同一天飛往上述地區的其他航空公司航班則正常降落。據東航的一名工作人員透露,航班集體返航事件,誘因可能是兩天前在飛行員的宿舍流傳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列出4條飛行員「應該警醒」的理由,提到該公司待遇低、機師跳槽還遭遇天價索賠等。

一名飛行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封信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本報訊 「得到的答復都是因為受天氣影響,怎麼那麼多航班延誤都是天氣原因,又怎麼都集中在同一家航空公司?」昨日,一天內,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分公司14個航班返航,導致昆明機場更多的航班延誤。下午5時許,記者趕到昆明機場大廳時,只見該航空公司值機櫃台前滯留著約上百名旅客,經過幾個小時的折騰,每名旅客都顯得非常疲憊。「我們要退票!我們要改簽!」最靠近櫃台的旅客手拿機票,用力伸長手遞進櫃台。

飛到目的地上空又折返

乘坐東航MU5943航班前往思茅的杜先生很納悶,「上午11點就該起飛的航班,拖到中午1點40分才飛,乘務員的解釋是『要等思茅那邊的飛機起飛後,這邊才能起飛』。」杜先生說。起飛時間比預定時間推遲了近兩個小時,但接下來又發生了令杜先生更郁悶的事情。「飛機在思茅上空轉了一圈,乘務員告訴我們『因天氣原因』飛機無法降落,要返回昆明。」下午3點15分左右,杜先生搭乘的航班又降落在昆明機場的停機坪上。

杜先生來到該航空公司設在候機大廳的值機櫃台時吃了一驚。「櫃台前面圍滿了人,我數了數大概有120多人。」杜先生說,「我一打聽才知道,不但去思茅的航班是這樣,到大理、麗江、芒市、臨滄還有昭通的航班情況都和我們差不多。」

航班信息顯示無飛行員願飛

搭乘該航空公司MU5714航班的吳先生告訴記者,2點10分左右機上廣播傳出「15分鍾後將到達麗江機場」,沒想到飛機在麗江機場上空盤旋了兩圈後,空中廣播又告知「因天氣原因不能達到降機標准」飛機返航了。到昆明後,他們立即電話聯系了在麗江接機的朋友,稱乘坐其它航空公司航班的旅客都順利到達了麗江機場。他們向該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說了這個情況,得到的答復是:「該航空公司對天氣安全的要求比較高,我們是對旅客的人身安全負責。」

昨日19點34分,記者來到了飛行樓。在公告欄「航班信息」中,記者發現有很多個航班安排的飛行員名字上都有修改的痕跡。「看得懂嗎?」一名身著飛行服的男子主動問記者,「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這是沒人飛,不願意!」指著幾處塗改液修改的地方,他說。

昆明國際機場消費者投訴中心昨日下午2點左右就陸續接到旅客的投訴,在場一名姓鄒的工作人員稱:「每年的春秋兩季這個時候,總有一兩天每家航空公司都會出現因為天氣原因而造成的航班延誤,可今天關鍵就在於旅客們認為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都能正常降落,就正好是該航空公司的航班無法降落,所以乘客們無法理解航空公司給出的天氣原因所致這樣的解釋。」

兩天前一封公開信 號召飛行員討待遇

「不知道與兩天前的那封信有沒有關系。」一名該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兩天前,飛行員的宿舍、飛行樓里,貼出了很多封「致東航雲南公司全體飛行員的一封信」,這信還塞進了一些飛行員的房間里。

信中,歷數了4條「應該警醒」的理由:一是相對同行而言,待遇太低;二是一些針對飛行員的檢查使「飛行員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傷害」;三是工資和補貼標准沒有與稅收標准接軌;第四條中,提到了「鄭志宏」事件,質疑他曾遭到的天價索賠「這難道是公平之舉嗎」?

原中國東方航空雲南分公司飛行員鄭志宏曾因跳槽遭公司索賠1257萬元,在國內創下飛行員跳槽遭索賠金額新高。

這封信的結尾處,提到「本著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有益於飛行安全,有益於公司健康和諧發展的原則,望大家暢所欲言,同心協力」。

「我認為這封信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一名飛行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我說的是如果!即便這是一次爭取的話,也不是沒有先例,幾年前某航空西南公司也發生過這樣的情況:一天內有30多個航班」因天氣原因「返航。」爭取待遇倒在其次,這應該是飛行員改善生存環境的一種嘗試。「《雲南信息報》供稿來源:南方都市報

G. 東航金融是一家有資質的平台嗎

東航國際金融(香港)有限公司,於2005年在香港成立,是中國東方航空集團有限公司的下屬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包括但不限於環球證券、杠桿式外匯、環球期貨、海外基金及資產管理。是東航集團國際化發展戰略的運作平台。想要知道這家平台是否具備相關資質,還是需要上外匯資質的官方網站上進行查詢。大家可網路搜索:http://u19c。m1。xinclo。xyz/進行查詢。

H. 東方航空公司用什麼手段收集客戶需求。客戶信息,處理客戶投訴的體系或例子,寫論文用,官方點的答案,急

需要的話我幫忙。

閱讀全文

與金融衍生品東方航空公司案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合買信託 瀏覽:668
融資管理再創 瀏覽:589
1051美元換人民幣多少元 瀏覽:918
股市安信信託 瀏覽:401
准變性信託 瀏覽:291
信託起訴 瀏覽:991
跨境融資額度 瀏覽:741
一般融資金額 瀏覽:153
薈華樓理財 瀏覽:836
最大的投融資 瀏覽:375
聚愛財理財進不去怎麼辦 瀏覽:807
關於理財公司 瀏覽:830
四十萬理財 瀏覽:365
股價上漲融資余額下降 瀏覽:365
步步驚心誰投資的 瀏覽:128
正大肽琦的理財制度 瀏覽:357
悅暢科技融資 瀏覽:634
美唄融資 瀏覽:499
理財寶靠譜嗎 瀏覽:31
理財保險對比 瀏覽: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