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化造成消費不足

金融化造成消費不足

發布時間:2021-06-29 04:16:49

Ⅰ 消費不足理論是怎樣解釋經濟周期的

1、消費不足理論,代表人物英國學家馬爾薩斯和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和近代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等。
2、主要用於解釋經濟周期中危機階段的出現以及生產過剩的原因,並沒有形成為解釋經濟周期整個過程的理論。
3、理論認為,經濟中出現蕭條與危機是因為社會對消費品的需求趕不上消費品的增長。而消費品需求不足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不足,進而使整個經濟出現生產過剩性危機。
消費不足的根源則主要是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窮人購買力不足和富人儲蓄過度。

Ⅱ 根據凱恩斯的消費函數理論,造成中國目前消費不足的原因可能是( ) 。

ad

Ⅲ 消費不足一定會導致生產過剩嗎最終還會導致金融危機嗎

還是我來回答你吧,顯然宏觀經濟你學的不好;
1)消費:通常我們指的是:國民消費=內需;這個健康GDP增長的關鍵因素;像美國國民消費指數約70%,而中國不足35%;
2)消費與生產過剩關系:生產過剩與金融危機沒有因果關系,正常的新興產業都會出現生產過剩的情況,由市場進行自然淘汰;
3)消費不足與生產過剩關系:你搞錯了,消費不足只能作為「果」不能作為「因」來考量;打個比方光電和太陽能行業,大家一擁而上,造成產能過剩,對於企業來說,呈現「市場消費不足」的果;

Ⅳ 關於金融危機導致我國城市居民消費水平變化問題

金融危機消減居民消費動力

國家統計局12月10日和1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 11月份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2.0%,漲幅比9月份大幅回落 7.1個百分點,較 10月份回落4.6 個百分點,連續3個月進入下行通道,環比回落 4.6個百分點;當月消費者物價總水平(CPI)同比上漲2.4%,漲幅比上月回落1.6個百分點。這是 PPI並CPI連續3個月雙雙下行。

PPI持續回落表明企業生產需求下滑,工業增長受到沖擊;CPI連續走低意味著居民消費支出意願不振,消費動力不足。省發改委調研認為,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逐步向消費、 投資等各個領域擴散,進而影響到企業購買能力和居民消費意願。

企業需求減弱帶動PPI下行

數據顯示,在工業品出廠價格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同比上漲 2.0%,其中採掘工業上漲6.6%,原料工業上漲0.4%,加工工業上漲2.1%,漲幅環比全部出現大幅下降。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下降,直接帶動工業品出廠價格下滑。省發改委調查顯示,我省重點調度的 50種工業品和原材料價格中,11月份上漲的不到10種,下降的 34種,持平的6種。

「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持續回落,大背景是世界經濟增速明顯下滑,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所致。」省財政學院國際貿易學院副院長王蔚接受采訪時分析,國際原油、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下降,給國內成品油、鋼鐵價格回調預留了空間。特別是,目前國內一些企業對經濟走勢預期看不透,不敢貿然擴大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上游工業品的需求,從而帶動PPI回落。

食品價格領降帶動CPI回落

PPI是 CPI的先行指標,其一路下降,最終會傳導至消費終端,帶動CPI繼續下行。

從今年10月份開始,鋼材、石油、煤炭等能源、 原材料價格大幅回調,推動消費品開始降價。記者在濟南各大家電賣場看到,11月份以來,空調、電視降價促銷的場面異常火爆。三聯家電賣場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受鋼材價格降價影響,從10月份開始,海爾、格蘭仕等部分廠商的一些型號空調售價已下調100元-300元。

另外,主力支撐 CPI指數的食品價格方面,豬肉、雞蛋、蔬菜等較前期的跌幅均有所增大。據統計,11月份,我省生豬價格平均為11.3元/公斤,同比下降7.6%。11月28日,濟南歷山路大潤發去皮豬前肘每公斤 16.8元,這個價格比三四月份每公斤便宜了8元,比九十月份便宜了4元。記者了解到,進入11月份以來,雞蛋、食用植物油價格下降幅度進一步拉大。濟南各大超市,4升裝魯花牌花生油由10月份每桶90元左右,目前降到了 84.9元;5升裝金龍魚牌花生油由108元降為92元。此外,從九十月份開始,一些超市、農貿市場出售的蔬菜水果價格開始全面下降。以農貿市場上出售的大白菜為例,目前零售價每公斤不到0.3元。

食品價格下降帶動CPI漲幅回落。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食品價格繼續引領CPI漲幅回落。11月,食品價格同比上漲5.9%,漲幅比上月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豬肉價格下降9.3%,降幅比上月擴大8.1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上漲5.8%,漲幅比上月回落1.1個百分點。與以往不同的是,11月份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大幅回落3.5個百分點,為近年來罕見。

企業生存難度加大

PPI明顯回落,意味著企業對原材料的需求下降,購入減少,企業開工能力減弱。

據記者調查,從10月份開始,我省部分工業產品產量呈下降態勢。 1-11月份,我省 39個行業中只有19個行業產量持平,其餘 20個行業均出現不同程度回落。 其中,鋼鐵、 紡織等部分企業開始限產。 這種局面正深刻影響工業增長幅度。8月份,我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幅12.2%。9月份下滑至10%左右,10月份則進一步回落到8.04%。相關預測認為,11月份這個增幅不會高於 8%。

而CPI持續下降,從另一個側面反證出商品過剩現象出現,企業生存難度加大。

不過有關專家表示, PPI與 CPI持續同降,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意味著經濟下滑已涉足深水區,宏觀經濟趨於緊縮。另一方面則表明前期物價上漲已得到根本性抑制,為繼續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贏得更大空間。

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PPI並CPI雙降則意味著消費支出減少,用少量的錢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物品。

相關資料:

http://info.fire.hc360.com/2008/12/12135258465.shtml

http://xwwb.eastday.com/x/20081120/u1a502534.html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Ⅳ 金融危機怎麼回事,對消費有影響不

金融危機持續的時間要看政策的有效性了。這個就像中葯,每周都要診脈,每周的葯劑都不一樣,都是一個嘗試的過程,正如美國1929年危機,上台幾個總統,多少學者,多少流派的意見都不能夠擺脫危機,最後還是二戰擴大了內需,增加了就業崗位,使美國經濟好轉。 危機過了當然機會就少了,當然是還是當中機會多,只要市價比重置資本低就是機會。 對中國的影響有利有弊,不過我不覺得應該拿龐大的外匯儲備去抄底,就算抄了底了中國也不具備相應的管理經驗,時機不成熟,我倒是覺得應該去持有一些對中國有實際意義的資產。中國在國際市場上一直是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賤,適當的去持有中國需要進口東西公司的股份對我國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海外屯田等等。這只是一方面,我也說不全面。弊端么,很顯然,國外那種流動性泡沫轉嫁到國內了唄。比如說樓市,最近很多外國投資者拋盤,拿賣掉的錢回去救自己(貌似這個也應該是對中國老百姓有利哦,不過我只是想說,中國雖然要逐步開放資本金融項目,但是之前樓市裡面居然有那麼多國外資金怪不得樓價成那個樣子,這都是宏觀沒有掌握好,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世界格局不要指望中國能突然崛起,沒有堅強的經濟實力作後盾是沒有用的,最好的例子就是俄羅斯了,八月份的沖突,俄羅斯看上去很硬朗,其實他經濟根本沒有看上去那麼好,危機一來他就不行了,他也就是手上有石油資源么。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走多方位的可持續發展。當然,現在的國際貨幣是以美元為主的同時有歐元日元英鎊等等,中國其實想又不想改變這樣的格局。誠然,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是有諸多好處的,其他不說,光鑄幣稅就是最最直接的好處了。為什麼不想呢,因為一旦美元不是世界貨幣了,那麼中國那麼多外匯儲備豈不是很虧!所以這也是我一直擔心外匯又上升的原因之一。 個人創業么,可以參考各地政府出台的產業政策,扶持的總歸是值得投資的,不過也要考慮風險因素。

Ⅵ 投資過高、消費過低對社會和經濟有何影響

投資和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國民收入流量最終循環的結果,從國民收入內流量循環的角度看容,實際消費率和投資率取決於居民,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可支配收入占整個GDP的份額,它們的支出結構,以及儲蓄向消費或投資資金的轉化.正是國民收入流量循環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共同作用,致使我國投資率偏高而消費率偏低。 投資過高、消費過低會使宏觀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所得份額偏低,政府所得份額偏高;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中形成消費的比例偏低,形成凈金融投資的比例偏高;政府部門消費率略偏低,形成投資的支出份額偏高;金融系統把儲蓄轉化為企業投資資金偏多,轉化為居民消費資金偏少等情況。長此以往,將加大貧富差距,形成國富民窮的病態發展形勢,無法拉動內需影響國家經濟轉型,使經濟體活力日趨下降,應予以警示。

Ⅶ 財富效應對解決目前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意義

假日經濟是伴隨著我國第一個「黃金周」而出現的。 1999年 9月,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雙休日的試行後,決定增加廣大勞動者的休閑時間,將春節、「五一」、「十一」 三個中國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節日的休息時間延長為 7天,於是「黃金周」的概念應運而生,在旅遊管理部門的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在廣大老百姓心中,這是一個難得的旅遊休閑的假期。所以在前幾個「五一」黃金周到來之際,沒有做好任何物質准備的旅遊管理部門和沒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備的廣大消費者「一擁而上」,造成了公園、景點、名勝古跡「人滿為患」,名山、秀水、風景名勝「怨聲載道」,交通、住宿、旅行社「異常爆滿」……美好的時光卻沒有美好的享受,接下來幾個黃金周,成熟的廣大消費者採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識地安排好了時間,因此整個「黃金周」無論各相關部門還是廣大消費者均過得有條不紊,皆大歡喜。經過對以上過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歷了第一個黃金周的「狂熱」、黃金周的「冷靜」以及黃金周的「成熟」之後,即將到來的黃金周將是平靜祥和、豐富多彩的一個長假。人們將採取更加多樣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時間支配度過這段美好的時光。面對如此問題,讓我從經濟學角度來分析什麼是假日經濟,其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讓假日經濟更持續、穩定、長足發展呢? 一、「假日經濟」的經濟學含義嚴格地說,「假日經濟」並不是一個經濟學名詞,但面對這一已客觀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現象,我們不妨將假日經濟定義為:人們利用假日集中購物、旅遊等消費的行為帶動供給增加、市場繁榮、經濟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經濟模式。正確理解這一概念必須認識到,「假日經濟」不能單純理解為「節日經濟」,更不僅僅是「旅遊經濟」。它包括旅遊、休閑、娛樂三種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費、旅遊服務消費和文化消費三個領域。從更高的程度上講,它作為一種休閑消費,既是勞動力價值的體現,又是勞動力價值的提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交換、分配、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四個環節。生活消費作為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通過消費生活資料面維持自身生存,生產出活動於其他三個環節的勞動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費也越來越從單純的物質層面發展到精神層面。勞動者通過消費可以減緩壓力,愉悅精神,拓寬視野,增長見識。這不僅是對人之為人的價值的更高層次的體現,也是一個提高自身素質的能動過程。從這一點出發,發展「假日經濟」就不能只重商業和旅遊業,也應發揮其文化內涵。「五一」節期間,南京各劇場組織了包括戲曲、交響樂、配樂散文朗誦會在內的文藝演出百餘場,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既實現了自身的經濟效益,又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二、「假日經濟」在我國出現的原因任何一種經濟現象的產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假日經濟」現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第一,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國際經驗表明,人均年收入過到500至800美元,是旅遊消費急劇擴張的時期。199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為5854元,已達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達1000美元,可以說我國已邁入了旅遊擴張期的門檻。第二,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加。1999年國務院決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時間,全年達到114天,佔全年總天數的31.2%。從某種意義上說,假日消費情況的好壞,決定了一年消費市場的陰晴。第三,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傳統道德的影響以及多年來「短缺經濟」下的艱難生活使大多數中國人重積累,輕消費,尤其無暇顧及精神消費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實際上,這是與較低的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恩格爾定律表明,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檔品、基本生活消費品支出在總支出中的比重將下降,用於高檔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將大幅增加。伴隨著我國邁入「相對過剩經濟」時期,在政府和媒體相關措施的影響下,居民的消費觀念逐步發生變化。沒有這一點,「假日經濟」是無從談起的。第四,我國大多數市場進入買方主導態勢,商品和服務種類越來越多。今年「五一」期間,蘇寧普惠制」必將再次攪動市場,重掀家電搶購狂潮。蘇寧顛覆假日經濟游戲規則五一黃金周市場歷來是商家必爭之地,蘇寧重倉蓄勢,憑借全國連鎖的優勢和三店聯動出擊的契機,從國內外各大家電企業一次性采購上萬套市場主流機型「五一」期間蘇寧電器將奉行其一貫倡導的「普惠制」原則,三家店攜手出擊,傾力打造濱城家電新坐標,讓大多數消費者感受到蘇寧的低價震撼。我了解到,蘇寧電器為五一銷售准備了數量充足的特價機型,另外還有近萬套超低價電器組成重型火力,將以罕見的低價投放市場。在高端產品線上,由於蘇寧採用的是全國統購的方式形成規模優勢,屆時液晶電視將瘋狂降價、國產42寸等離子大面積降破10000元,數字電視只賣純平電視價格。冰洗方面,蘇寧、海爾強強聯合,五一期間在蘇寧率先銷售超薄液晶滾筒兩款,預約銷售返現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聯合廠家推出返現加贈、以舊換新等活動。蘇寧所推崇的健康、時尚、節能、靜音「四優空調」也將在五一期間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機跌破1000元。4月30日,蘇寧掀起「歡樂手機淘寶夜」,18時開始,摩托羅拉、諾基亞、夏新、波導等國內外一線品牌手機聯袂上演低價銷售大戲……蘇寧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讓更多的濱城消費者體驗到高端平價帶來的震撼體驗。綜合看來,這里包含了西方經濟學中有關消費函數決定的問題。凱恩斯理論認為,實際消費支出是實際收入的穩定函數,即C=C0+C*Y。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即C0基本穩定以後,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消費觀念的變化使邊際消費傾向趨於變化,這使得消費需求C提高,成為「假日經濟」出現的前提條件,加以人們擁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和越來越多的消費選擇作為現實的基礎,「假日經濟」在我國的出現遂成為必然。三、「假日經濟」及其中出現的問題帶給我們的深層次思考 1.旅遊業供需協調要符合經濟規律。供給與需求是經濟學最基本的話題,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2000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長假中,許多著名景點人滿為患,一部分遊客怨聲載道,實際上體現了旅遊資源的供不應求,但不能從中得出盡快擴大旅遊資源供給的結論,而應從供需兩方面著手解決。從供給來看,應注意到旅遊業的顯著特點,即季節彈性大。我國著名旅遊景點市場在90%的時間里能力過剩,在10%的時間內供給嚴重不足,如果盲目擴大規模,勢必造成旅遊淡季的資源閑置和從業人員的季節性失業,產生新的浪費。當前比較可行的措施是適應旅遊業由休閑式向度假式轉變的一般規律,擴大區域景點的綜合接待能力和輻射度。從需求來看,須加以引導和調控。首先,可以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費領域,使其在當地即可滿足消費需求;其次,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可以採取「節假分離」和「彈性工作時間」的辦法化解矛盾,以均衡利用旅遊資源;再次,旅遊景點可以實行淡、旺季差別價格,啟用價格杠桿實現市場調控。看看相關報道就明白:各地景點票價上漲,酒店行情一掃低迷,商家小販磨刀霍霍,更甭說車船飛機……原來,假日給這些行業帶來了「經濟」,送去了「黃金」,當然,各地財政也同時有了可觀的收入。 全國統一放長假,大批遊客出行,由此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倒也不無道理。然而,選擇假日出遊者畢竟是休假者中的少數,更多的人還是選擇了在家休息。不出門,或是因為消費不起,或是承受不了人山人海的擁擠。多數人沒有介入消費,這樣的「假日經濟」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不是全國統一放假,人們集中出遊,各地吃、住、行、游、購還會乘勢飛漲嗎?如果不是承受不起,不是人滿為患,會不會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門?如果沒有人流如此集中地湧入,旅遊地景區的保護是否能減輕壓力?商業經營是否能均衡一些?我們何苦再人為地擴大旅遊淡旺季?如果實行帶薪休假制度,讓人們有可供選擇的更靈活的休假方式,可能沒有了「黃金周」,卻可以持續拉動消費,促進經濟,而且可以減少集中休假出遊帶來的額外成本,何樂而不為呢?我做了個小范圍的民意測驗顯示,有60%的市民選擇在家,30%的人堅持出遊,剩下的10%想串親戚。而假期加班的人也無怨言,長假的前三天為法定假日開3倍工資,後四天為法定休息日加2倍。而富省廣東竟放豪言,要加4倍工資。看來不能出遊的小小遺憾也可以彌補了。 2.注重需求對經濟「量」的拉動的同時,更注重其對經濟的「質」的促進。「五一」節假期中出現的情況給有關行業以很大的啟示。商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文化服務業紛紛提出要加強對經濟運行規律的研究,搞好市場調查,改善經濟管理,完善服務,以提高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好的信號,它不僅表明有關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可望以此為契機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需求對經濟質量的促進作用。美國經濟學家波特在其著名的「國家競爭優勢理論」中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是由包括生產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產業及其輔助因素決定的。就需求因素來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需求量,二是需求的層次,三是需求的超前性。具有強烈市場意識的、高水平的、挑剔的消費者是本國該產業發展的可貴財富。它們的消費需求作為一種鞭策,能為企業的自我發展、自我創新提供無窮的動力。在我國的經濟實踐中,需求量的作用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對其質的作用則重視不夠。「假日經濟」提醒我們,應加強對消費者的引導、培訓和教育,提高我國的消費層次,使需求發揮促進經濟「質」的躍遷的作用。而且,應該認識到,這種作用與需求量的作用不同,無論在過熱時期還是緊縮時期,它都能為經濟的良性發展提供積極的力量。 3.以更科學、合理、成熟的方式啟動消費。上文中已經提到,「假日經濟」在我國的出現符合凱恩斯消費函數理論,即消費受居民當期收入的影響,然而,僅僅認識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夠的。在西方經濟學中,關於消費函數決定的重要理論還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說。這一理論認為,消費的變動不直接受暫時收入的影響,而是持久收入的穩定函數,即只有暫時收入影響了持久收入,才影響至消費。由於居民消費心理的復雜性,這兩種理論雖互相對立,卻在一定程度上互補。將這一理論應用於「假日經濟」,就使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何使假日消費的「脈沖」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持續動力?「五一」節的消費熱潮不可否認地含有居民的從眾好奇心理的因素,但隨著人們消費心理的不斷成熟,這樣的「假日經濟」能否持續下去卻是未知的。因此,啟動消費的「治本」之法並不僅在於放幾個長假,而是在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的同時,通過稅收、醫療、教育、住房、社會保險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們的收入預期,從而啟動消費。四、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資政策是假日經濟繁榮的持續動力 1、增加公共節假日天數 1.1.增加公共節假日天數的積極意義第一、延長假期,有利於經濟發展。根據我國勞動制度規定,我國公民每年擁有 114天的公休假日。假期的延長,有利於人們利用假期進行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從微觀經濟學角度分析,消費與閑暇時間的長短與財富效應和替代效應的相互影響有關。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函數的改進增加社會財富,財富效應促使較少的工作和較多的消費成為可能;同時替代效應促使人們更多地工作來提高消費。經濟發展時,財富的積累促進人們擁有更多的閑暇時間來消費。當經濟進一步發展,由於勞動生產率額的提高產生的替代效應和財富效應相抵消,因此休閑時間變化不大,但消費繼續增加。當前我國GDP以每年8%的速度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也逐年遞增,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為我國大力發展假日經濟提供契機(見表一)。 年 份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 19992210.352.65854.042.1 20002253.449.16280.039.4 20012366.447.76859.638.2 20022475.646.27702.837.7 表一:城鄉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自1999年設立「黃金周」假期制度以來,十七個長假期期間全國城鄉居民出遊人數逐年排浪式上升,帶動相關的旅遊收入也同步上漲。以2000年到2002年為例,全年全國總的外出旅遊人數分別為7.44億、7.84億、8.78億人次,而這三年中「黃金周」出遊人次分別為1.26億、1.83億和2.19億人次,分別佔全年出遊人次的16.9%、23.3%和25%;相關旅遊綜合收入分別佔全年收入的23.2%、24.6% 和22.3%。 根據宏觀經濟學真實商業周期理論表明,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資本的生產率的改善產生的正效應,生產函數的改善是持續性的。財富積累對消費者需求產生的正效應,促進消費的發生。同時消費具有順周期性,而消費的發展又能促使消費者對商品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從而促進生產函數的有效改善。因此產出上升,實際利率變化不大。居民假日休閑消費能夠帶動相關的鐵路、民航、公路客貨運、餐飲、酒店、零售業、廣告業、通訊產業、銀行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根據消費理論,一種行業消費能夠帶動相關的12個行業同時消費。以2004年「五一」「十一」長假為例,假日旅遊產業促使民航收入分別為16億元和18.5億元人民幣;鐵路客運收入也同期達到11.4億和11.5億元人民幣。國內貿易部統計資料表明1999年「十一」長假,全國百家重點大型企業實現零售額82億元,同比增長20.9%;2005年春節期間簡訊發送量7天突破100億條;春節期間北京市年夜飯約有110萬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當天營業額約達8000萬元。一系列相關的消費活動產生的「滾雪球」效應使得整個假日經濟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帶動了第三產業的全面發展。 1.2、增加節假日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學家指出像美國等發達國家進入「後工業」時代(post-instrial society)。其最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是從商品經濟過渡到服務經濟為主,導致製造業地位的下降。在過去的20 年中,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這種轉變。以七大工業國中的加拿大為例,70%的加拿大人從事交通、教育、保健、銀行、咨詢、旅遊相關的服務性行業。休閑和娛樂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增長是向後工業經濟過渡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發展,第三產業在整個GDP的貢獻方面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繁榮同時促進了第一、第二產業的穩步發展。我國增加公共假期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消費,繁榮經濟,第三產業的發展好壞成為能否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目前,我國的第三產業的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許多潛在的工作崗位尚未被開發。隨著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將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就業崗位,對緩解我國下崗工人就業難問題,保持社會安定起很大的幫助作用。 2、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在發展假日經濟方面潛力巨大目前,我國每年的公休假日已達114天,幾乎佔全年總天數的三分之一,假日經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一年的經濟善。同時作為擴大內需措施,發展假日經濟應該充分考慮加大財政力度的現實可能性,使假日經濟在可靠的物質基礎上得至進一步的繁榮。加大公共投資政策的力度,在發展假日經濟方面的潛力主要表現為:第一、公共投資政策的認同感較強,基本上已達成共識,在執行才實施過程中的費用較低,效果較好。公共投資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財政的公共支出形式來舉辦公共工程,如興建一些非盈利性或微利性的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如城市的公共住宅、供水、供電、通訊、交通、公園,以及江湖的治理、以及水利工程等,具有外溢性壟斷性等特點。在我國連續運用各種貨幣政策手段刺激經濟,而遠未達到預期的政策效應的現實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上,尤其是加強以擴大公共工程支出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投資政策的力度將是適宜的政策工具。通過大規模增加政策投資來刺激經濟回升,將宏觀經濟政策重心放在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上,可以直接形成社會需求,而無需企業和個人需求的相應回應,從而產生貨幣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應。從政策的時滯方面看,財政政策對於擴大需求也更優越性。而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資金量較大,建設周期較長,公共投資政策的動作和時間都留有餘地,可以持續地發揮擴大投資需求和改善供給的作用,為假日經濟的發展不斷創造良好的配套設施和外部環境。第一,公共投資政策的實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比如,在公共投資中設備采購強調使用國內產品;在中央政府預算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採取擴大發行建設債券、轉讓股份制企業中的國家股、投資稅收抵扣等辦法擴大資金來源等。在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中鼓勵民間投資,使投資主體多元化,拓寬直接投資的渠道,刺激投資需求。在目前大規模增發國債的背景下,國債的發行收入基本上用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資。這些措施切實解決了政府投資中的產資金不足問題,為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提供了資金保障,為消除交通等「瓶頸」部門對假日經濟的「梗阻」和限制准備了現實條件。第二,公共投資政策在財政政策工具中相對代價小,機會成本較低,可塑性強。所謂政策機會成本,是指在實施經濟政策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時放棄的其他方面的效益。這可以用付出的代價的大小來衡量,可以是物質代價,如人力、物力、財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價,如由於政策實施所引起的社會矛盾等。與財政補貼相比,公共投資政策在謀求供求方面更為靈活,因為政府支出有明顯的剛性,即「棘輪效應」。由於基礎設施等投資是財政的非經常性支出,通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其年度投資規模能依據當年經濟的宏觀景氣狀態而靈活地擴張和壓縮,不僅可以產生有力的反經濟周期的政策效應,而且當經濟景氣時還可以經濟相應壓縮債務發行規模,減少債務負擔。此外,由於投資性支出將形成相應的國有資產,這就使國家債務與國有資產形成對稱狀態,因而此時的國債具有「虛」國債性質。目前,我國國債余額較低,同時債務儲存度偏高,而且儲蓄率較高,國債規模的擴大仍然存在一定的窨和迴旋餘地。利用增發國債以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不但可以解決政府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還可以有效解決金融機構無法擴大高質量資產問題。此外,假日經濟的興起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壓力加大,在當前通貨緊縮狀態下進行大規模建設可以降低工程先進集體和融資成本,公共投資政策實施國度的加強恰逢其時。可見,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在促進假日經濟長遠發展的同時所承擔的成本代價較小,是當前形勢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理想工具。 3、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對發展假日經濟的效應分析顯然,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將會對假日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下面效應。首先,增加公共投資屬於「汲水」政策,可以在經濟蕭條時靠付出一定數額的財政資金使經濟自動恢復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國度可以衽消費與投資的雙向啟動,刺激假日經濟的繁榮。通過基建項目建設不僅可以吸納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從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費需求,為假日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同時能夠迅速增加投資規模,直接擴大社會投資需求,刺激經濟增長,改善基礎設施的薄弱和滯後狀況,為發展假日經濟提供良好的配套設施及服務支撐。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舉辦有利於擴大財政政策帶動民間投資方面的行政效應。由於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屬於資本密集型,政府財政資金有限,可以運用財政貼息、政府控股和參股、財政擔保等手段,通過出讓基建項目的經營權,充分調動、吸收社會閑散資金參與投資,從而擴大投資需求,為增加就業和個人收入、最終擴大消費支出提供條件。再次,通過加強公共投資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貸支持,引導假日經濟的發展方向。銀行在促進旅遊、婚慶、購物消費的同時,注重扶持與「假日經濟」休戚相關的產業的發展,如市政建設、交通運輸業、通訊業,將為「假日經濟」的進一步繁榮不斷提供金融支持,也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運用提供現實基礎,有利於實現公共投資政策的擴散效應。當然,加大公共投資政策力度也會給假日經濟的發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比如:公共投資的資金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消費支出,減少對假日經濟的消費需求。
吧分給我吧,求你啦!5555555555!

Ⅷ 最早提出消費需求不足的經濟學家是誰

闡釋經濟周期原因的理論不下幾十種,歸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1,消費不足成因理論
這種理論以消費不足為由說明經濟的周期波動.早在19世紀初期,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R.Malthus)和西斯蒙第(I.Sismondi)等人就提出了消費不足理論.
該理論認為,經濟活動中之所以會出現蕭條,就是因為消費需求的增加趕不上消費品生產的擴張,造成生產過剩,引起工業停滯,商業蕭條與整個經濟的恐慌.當其他原因再一次把工業和商業推向繁榮時,消費不足會再次成為主要矛盾,從而引發再一次出現經濟蕭條.
20世紀初英國經濟學家霍布森重提此說,並加以充實和完善.關於經濟發展過程中為什麼會出現消費不足 這一學派最有說服力的觀點是儲蓄過度.他們認為,收入中儲蓄增多,消費支出就會減少,從而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儲蓄一般又用於生產性投資,消費品生產能力提高使得消費品供給過剩,加劇了消費需求不足現象.
(二)經濟周期的主要成因理論
2,投資過度成因理論
投資過度成因理論強調經濟周期波動的根本原因在於投資過多.該理論認為,投資的增加首先引起對資本品需求的增加,導致資本品價格上漲,由於資本品價格上漲,又會進一步刺激投資的增加,如此反復進行,推動經濟走向繁榮.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資不斷增加的過程中,消費品的生產沒能得到同樣程度的擴張,消費品需求沒有隨著資本品需求的增加而同步增加,消費品價格沒有隨著資本品價格的上漲而同步上漲,資本品生產與消費品生產比例失調導致經濟結構扭曲,資本再繼續投資就愈加加劇經濟結構的比例失調,最終導致繁榮終止,經濟萎縮和衰退.
2,投資過度成因理論
(1)貨幣投資過度理論認為,經濟周期的出現是由於各種貨幣因素造成的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F.A.Hayek).哈耶克於1929年出版了《貨幣理論與經濟周期》,在書中系統地闡述用均衡利率與實際利率之間的關系來解釋經濟周期.
(2)非貨幣投資過度理論則強調非貨幣因素在經濟周期形成中的作用
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C.Casse1),威克塞爾(K.Wicksell)和德國經濟學家斯皮托夫(A.Spiretuoff).該理論並不否認貨幣因素對引起投資過度的作用,但認為這種影響是次要的,導致投資過度的主要因素是新發明,新發現,新市場的開辟,以及農產品的豐收等.

閱讀全文

與金融化造成消費不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陽光信託中心 瀏覽:922
閃開來電融資 瀏覽:54
融資假盤 瀏覽:604
萬那杜外匯平台 瀏覽:1000
同花順看滬股通資金流向 瀏覽:604
2萬日兌換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96
興全趨勢投資混合重倉 瀏覽:491
上證股指期貨指數在哪看 瀏覽:857
外商投資法利好那些股票 瀏覽:716
股票為什麼會低開 瀏覽:549
理財一般包括哪些 瀏覽:866
蘇寧與京東的價格戰 瀏覽:213
pr融資 瀏覽:963
投資管理公司章程 瀏覽:241
2013中國外匯儲備結構 瀏覽:21
阿合馬理財措施不包括 瀏覽:453
找工雷達投資 瀏覽:188
紅衛融資一期 瀏覽:225
期貨品種日均持倉數據 瀏覽:473
光大銀行理財可靠嗎 瀏覽: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