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脆弱性表現

金融機構脆弱性表現

發布時間:2021-07-14 05:21:21

① 金融脆弱性理論與管制俘獲理論的區別

一、試分析我國的金融脆弱性形成金融脆弱性的原因有很多,經濟學家主要從信息不對稱,資產價格波動及金融自由化等幾方面剖析了形成金融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一,信息不對稱與金融脆弱性二,資產價格的波動與金融市場的脆弱性三,金融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表現為突然發生,但實際上是經歷了脆弱性的積累.爆發金融危機的大多數國家都實行了金融自由化,其經濟的發展與國際資本市場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金融自由化對金融脆弱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利率自由化與金融脆弱性.2,混業經營與金融脆弱性.3,金融創新和金融脆弱性.4,資本自由流動和金融脆弱性.金融脆弱性累積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時將其化解掉,最終將演變為金融危機.為了消除整個金融系統的脆弱性,防止其累積到過高的水平,從而將金融脆弱性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正常狀態,保證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是事關一國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課題,有待於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結合分析的結果和我國金融體系現狀,就化解和防範我國金融脆弱性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一)高度重視對金融脆弱性的研究工作,有效識別我國金融脆弱性水平,這是防範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前提.(二)積極進行金融制度創新,這是防範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關鍵.隨著金融活動和金融創新的深入進行,原有的金融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新的經濟金融形勢,結果是導致金融效率低下和金融風險累積,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程度日益加深.(三)實施金融分化戰略,這是當前化解和防範金融脆弱性的明智選擇.金融體系的脆弱性與金融體系結構上的問題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一個金融體系過於單一,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種類和數量有限,金融產品欠豐富,那麼這樣的金融體系就會具有較大的脆弱性.(四)轉變金融活動管理方式,加強金融監管,通過金融監管制度創新提高監管水平,這是防範和化解金融脆弱性的重要保障.二、1.答:.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有效且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由於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各國相繼實施了自由化的經濟政策和浮動匯率,直接加速了資本的跨境流動並推動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金融資本在高速的流動中迅速增值與膨脹,並部分表現出與現實的脫離。而美國則憑借美元在貨幣金字塔中的頂端位置,成為「惟一完全可以根據國內目標(就業、外貿出口)而不論美元匯率的浮動情況如何來推行某種國內政策的國家」,因此,與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相聯系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也一直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資本的全球化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也使得全球區域經濟協調與合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而使得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與現實的脫離、匯率不穩定、美元為中心與國際收支不平衡、區域貨幣合作成為這一時期國際貨幣體系的顯著特徵.2.答:我國在推進國際貨幣和金融改革進程方面,在短期,著力點應放在促進全球宏觀政策協調與刺激總有效需求;反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和積極支持重啟多哈回合談判;在中期,著力點應放在推進國際儲備貨幣的穩定協調機制;合理界定全球失衡和金融動盪的調整責任,減少對發展中國家的負外部性;保證大宗資源能源國際價格的相對穩定;在長期,應推進超主權儲備貨幣的國際貨幣體系改革,重建有利於和平發展的金融全球化監管制度框架,增加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我國在推進國內貨幣和金融改革方面,在短期,著力點應放在加快推進國內金融和貨幣的市場化基礎,增強價格彈性和靈活性。同時,針對美元以及當今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的內在矛盾,全球系統性風險將必然和頻繁發生的特點,著手建立開放風險的對沖機制,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在中期,加快推進人民幣區域化和國際化改革,推進國際收支和外匯儲備結構改革,推進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和金融監管,推進區域貨幣和金融合作。在長期,建立全球資產多樣化組合以切實保護我國對外金融資產的安全和效益;形成區域超主權儲備貨幣和貨幣管理機構;提升中國在世界經濟事務的話語權並在完善全球治理結構進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3.答:全球經濟衰退賦予中國前所未有的責任。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國,期待中國引領全球經濟實現復興,幫助建立和諧均衡、可持續發展的世界金融體系,這在現代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身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的中國不辱使命,對此做出積極回應。所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四萬億人民幣的公共投資計劃,用於農村醫療衛生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改造工作,以此為本國經濟的復甦提供動力。該計劃已對中國國內的消費支出產生了顯著影響,進而推動著亞洲和西方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復甦。在建立新經濟秩序的過程中,中國的另一項重任是重建國際貨幣體系。目前,在由美國主導的這一體系中,美元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和貿易貨幣。我們從中國政府近期的各項決策中可以看出,中國正在積極努力,使人民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貨幣。人民幣若要成為最重要的全球外匯幣種之一,並最終成為與美元平起平坐的全球首選儲值手段,需要做哪些努力?盡管目前對於成為儲備貨幣或大量交易的貨幣應具備何種條件尚無明確定義,但我還是有以下提議,並以此對中國和人民幣作一次衡量。首先,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性貨幣的首要特徵就是值得信賴。各國人民、企業、儲戶和投資者需要信任該貨幣的管理方式。第二個特徵是長期保值。人們需要對下列事項懷有信心:盡管允許出現短暫的波動現象,但決策者須確保該貨幣相對於其它資產或其它貨幣能夠長期保值,從而將通脹率保持在較低水平。國際儲備貨幣的第三個特徵是流動性。人們需要確信,自己能夠根據需要隨時對該貨幣進行交易。這要求資本市場實力雄厚,可兌換性也是一項重要條件。儲備貨幣的最後一個特徵與其規模有關。該貨幣作為國際貿易的計價貨幣必須得到廣泛運用。總而言之,真正值得信賴的全球性貨幣應該管理良好、幣值穩定、完全可自由兌換、在高流動性貨幣市場上存在廣泛交易並被用作國際貿易的計價貨幣。若要符合上述多項條件,人民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一旦所有條件都成熟,人民幣的前途將不可限量。人民幣會日益成為一種儲備貨幣,人民幣的儲蓄和投資額將大幅增加。在很短的時間內,中國在經濟發展和金融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點有目共睹。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使人民幣獲得更高地位成為可能。既要大刀闊斧,又要循序漸進———大刀闊斧幫助我們認清目標,循序漸進確保計劃實施卓有成效。這種平行的漸進方式包括許多方面,最為關鍵在於:第一,中國應逐步放鬆資本和貨幣管制;第二,應培育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可喜的變化。近年來,中國與多個國家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國、韓國、日本和東盟各國之間也簽署了區域性貨幣互換協議。還有一些重大舉措,如使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等。中國仍需上下求索。中國需要創造用人民幣計價的金融資產;開發新的金融工具以幫助投資者管理人民幣風險;打造跨境融資及多幣種平台等。中國需要深入了解本國(尤其是大陸和香港地區)和區域性的貿易金融並建設穩固的交易網路。從長遠看,人民幣完全有可能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之一。中國正在快速崛起,必將在國際經濟舞台上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加快這一進程,中國應大力推進機構改革

② 什麼是金融脆弱性是什麼 ,怎麼解釋

我想你把下面的短文看明白了就理解了。 從銀行角度解讀金融脆弱性。 為了更好的解釋Minsky的金融內在脆弱性理論,Kregel引用了「安全邊界說」(Margins of Safety)。Graham和Dodd認為,利息承諾的收益保障是安全邊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安全邊界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保護,以防不測事件使得未來不能有良好記錄。對於貸款人和借款人來說,認真的研究預期現金收入說明書和計劃投資項目承諾書,是確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全邊界的關鍵一環。與借款企業比較,商業銀行對整體市場環境和潛在競爭對手更為熟悉。雖然商業銀行不缺乏理性,但對未來市場狀況的把握仍是不確定的,貸款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商業銀行的信貸決定還主要是遵守所謂的摩根規則(JP Morgan Rule),即是否貸款主要看借款人過去的信貸記錄,而不用太關注未來預期。但Keynes認為人們極其缺乏決定長期投資項目收益的知識,因此借款人過去的信用記錄沒有太大意義。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貸與不貸偏好依照慣例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普遍看法,以及參照其他銀行正在貸什麼項目。經濟擴張、安全邊界與信用記錄權重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都變得很自信,沒有發現信用風險敞口正在擴大,於是產生了金融脆弱性。 借款人與商業銀行的經歷類似,只是有個假設條件,即企業所投資的項目將會產生足夠的利潤用來還本付息。在向銀行借款時,企業的這個假設條件並沒有基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情況越來越多的驗證甚至超過預期,使借款人對自己當初的投資充滿信心。但這種實際情況有時並不是真實的,正如Keynes指出的,這種繁榮並非是企業的真實能力,僅僅是由於投資在一個擴張的環境中而已。Minsky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當前對未來的看法影響著資本性資產的價格,所以融資條件的形成機制常常是由正的、失衡的回饋所控制。由於擴張期的投資預測錯誤很難被發現,借款人和銀行都變得非常有信心,安全邊界就不斷的被降低。對於這種自信心,Keynes認為是非理性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稱為「非理性亢奮」。 金融脆弱性正是建立在安全邊界的變化上,即那些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行為對安全邊界進行侵蝕,由此產生金融脆弱性。當安全邊界減弱到最低程度時,即使經濟現實略微偏離預期時,借款企業為了兌現固定現金收入流量承諾,也不得不改變已經計劃好了的投資行為。這意味著企業將拖延支付,或另找貸款,若不能實現,就只能推遲投資計劃,或變賣投資資產。隨之,將開始經歷Fisher提出的債務——緊縮過程。Keynes認為在不能准確預測未來的情形下,假定未來會重復過去,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注重以前信貸記錄的摩根規則有其合理性,也可認為金融脆弱性具有內在性。Kregel指出,即使銀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這種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對於金融脆弱性也無能為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 Diamond和Dybvig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並論述在金融市場上有可能存在多重平衡。他們指出對銀行的高度信心是銀行部門穩定性的源泉,銀行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源於存款者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缺乏。在此研究基礎上,Jacklin 和Bhattacharya研究了由於生產回報不確定性帶來的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明確提出了可能引起擠兌的因素,並認為擠兌是由經濟上相關指標的變動引起的「系統性事件」。Greenaway和David等人指出,一個安全和健全的銀行體系是實質經濟體系穩定的必要條件,而銀行儲備資產比率的變化對貨幣供應有著重要的影響。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需要國家出面提供存款保險以減少擠兌的發生,但這又會惡化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因此,對於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關鍵是要增強銀行機構的穩定性。這些分析表明金融機構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對銀行脆弱性問題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熱潮。Frankel和Rose, Sachs, Tornell和velasco以及Honohan等的研究強調了對外借款尤其是外幣面值的短期債務,對測量通貨膨脹和貨幣風險程度起著重要作用。保羅·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道德風險和過度投資交織在一起,導致了銀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的隱形擔保和裙帶資本主義也是導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Mckinnon和Pill的研究強調了過度借債的作用,特別是當非銀行部門出現盲目樂觀時,會出現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從而導致銀行系統的不穩定。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則認為投資者意識到銀行與公司債務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才會引發金融危機。約瑟夫·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金融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本身蘊藏著的引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就比一般工商企業多得多。盡管經濟政策能夠影響波動幅度和持續時間,經濟波動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特徵。 Koskela and Stenback所構造的銀行信貸市場結構與風險關系的模型表明,通過貸款市場的競爭來降低貸款利率,不但有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不增加企業的破產風險,而且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使社會凈福利增加。

③ 什麼是金融現象

金融是貨幣資金融通的總稱。主要指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相關的各種活動。

主要內容包括: 貨幣的發行、投放、流通和回籠;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各項貸款的發放和收回;銀行會計、出納、轉賬、結算、保險、投資、信託、租賃、匯兌、貼現、抵押、證券買賣以及國際間的貿易和非貿易的結算、黃金白銀買賣、輸出、輸入等。

(3)金融機構脆弱性表現擴展閱讀:

金融的特點:

1、信用

經濟學上的信用,是一種商品交易的形式,對應於現貨交易(即時清結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礎,金融最能體現信用的原則與特性。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信用已與貨幣流通融為一體。

2、信用交易的應有特點

a. 一方以對方償還為條件,向對方先行移轉商品(包括貨幣)的所有權,或者部分權能;

b. 一方對商品所有權或其權能的先行移轉與另一方的相對償還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擔一定的信用風險,信用交易的發生是基於給予對方信任。

3、金融原則上必須以貨幣為對象。

4、金融交易可以發生在各種經濟成分之間。

④ 什麼是金融機構的脆弱性,脆弱性的表現有哪些啊

我想你把下面的短文看明白了就理解了。

從銀行角度解讀金融脆弱性。

為了更好的解釋Minsky的金融內在脆弱性理論,Kregel引用了「安全邊界說」(Margins of Safety)。Graham和Dodd認為,利息承諾的收益保障是安全邊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安全邊界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保護,以防不測事件使得未來不能有良好記錄。對於貸款人和借款人來說,認真的研究預期現金收入說明書和計劃投資項目承諾書,是確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全邊界的關鍵一環。與借款企業比較,商業銀行對整體市場環境和潛在競爭對手更為熟悉。雖然商業銀行不缺乏理性,但對未來市場狀況的把握仍是不確定的,貸款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商業銀行的信貸決定還主要是遵守所謂的摩根規則(JP Morgan Rule),即是否貸款主要看借款人過去的信貸記錄,而不用太關注未來預期。但Keynes認為人們極其缺乏決定長期投資項目收益的知識,因此借款人過去的信用記錄沒有太大意義。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貸與不貸偏好依照慣例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普遍看法,以及參照其他銀行正在貸什麼項目。經濟擴張、安全邊界與信用記錄權重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都變得很自信,沒有發現信用風險敞口正在擴大,於是產生了金融脆弱性。

借款人與商業銀行的經歷類似,只是有個假設條件,即企業所投資的項目將會產生足夠的利潤用來還本付息。在向銀行借款時,企業的這個假設條件並沒有基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情況越來越多的驗證甚至超過預期,使借款人對自己當初的投資充滿信心。但這種實際情況有時並不是真實的,正如Keynes指出的,這種繁榮並非是企業的真實能力,僅僅是由於投資在一個擴張的環境中而已。Minsky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當前對未來的看法影響著資本性資產的價格,所以融資條件的形成機制常常是由正的、失衡的回饋所控制。由於擴張期的投資預測錯誤很難被發現,借款人和銀行都變得非常有信心,安全邊界就不斷的被降低。對於這種自信心,Keynes認為是非理性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稱為「非理性亢奮」。

金融脆弱性正是建立在安全邊界的變化上,即那些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行為對安全邊界進行侵蝕,由此產生金融脆弱性。當安全邊界減弱到最低程度時,即使經濟現實略微偏離預期時,借款企業為了兌現固定現金收入流量承諾,也不得不改變已經計劃好了的投資行為。這意味著企業將拖延支付,或另找貸款,若不能實現,就只能推遲投資計劃,或變賣投資資產。隨之,將開始經歷Fisher提出的債務——緊縮過程。Keynes認為在不能准確預測未來的情形下,假定未來會重復過去,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注重以前信貸記錄的摩根規則有其合理性,也可認為金融脆弱性具有內在性。Kregel指出,即使銀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這種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對於金融脆弱性也無能為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

Diamond和Dybvig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並論述在金融市場上有可能存在多重平衡。他們指出對銀行的高度信心是銀行部門穩定性的源泉,銀行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源於存款者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缺乏。在此研究基礎上,Jacklin 和Bhattacharya研究了由於生產回報不確定性帶來的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明確提出了可能引起擠兌的因素,並認為擠兌是由經濟上相關指標的變動引起的「系統性事件」。Greenaway和David等人指出,一個安全和健全的銀行體系是實質經濟體系穩定的必要條件,而銀行儲備資產比率的變化對貨幣供應有著重要的影響。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需要國家出面提供存款保險以減少擠兌的發生,但這又會惡化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因此,對於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關鍵是要增強銀行機構的穩定性。這些分析表明金融機構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對銀行脆弱性問題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熱潮。Frankel和Rose, Sachs, Tornell和velasco以及Honohan等的研究強調了對外借款尤其是外幣面值的短期債務,對測量通貨膨脹和貨幣風險程度起著重要作用。保羅·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道德風險和過度投資交織在一起,導致了銀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的隱形擔保和裙帶資本主義也是導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Mckinnon和Pill的研究強調了過度借債的作用,特別是當非銀行部門出現盲目樂觀時,會出現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從而導致銀行系統的不穩定。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則認為投資者意識到銀行與公司債務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才會引發金融危機。約瑟夫·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金融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本身蘊藏著的引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就比一般工商企業多得多。盡管經濟政策能夠影響波動幅度和持續時間,經濟波動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特徵。 Koskela and Stenback所構造的銀行信貸市場結構與風險關系的模型表明,通過貸款市場的競爭來降低貸款利率,不但有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不增加企業的破產風險,而且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使社會凈福利增加。

⑤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主要表現在()A.經濟增長速度過快B.原料靠進口,工業產品靠出口C.勞動力充足,

A、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近年經濟發展速度變緩.
B、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外國進口大量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C、日本人口超過一億,是個地狹人稠的國家,其工業化程度高,高新技術主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
D、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但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高.
故選:B

⑥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多方面:第一、國內資源相對比較貧瘠相當依賴國際原材料進口,從而讓經濟發展倍感原材料的脆弱;第二、日本經歷上世紀60、70年代兩次「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後,基礎設施投資已處於相對飽和的狀態,從而導致現今日本國內基礎設施投資受限;第三、進入本世紀第二個十年,日本的工業總值佔GDP已下降至20%左右,這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具有較為嚴重的製造業「空心化」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理解成本國工業的脆弱表現。第四、日本經濟雖說在2002年以後出現緩慢復甦以後,但居民的儲蓄率仍保持在高位,加之日本國債的國民持有話水平較高,導致日本投資環境、消費環境受限。

⑦ 日本經濟的脆弱性表現在()A.經濟增長過快,出現泡沫經濟B.勞動力素質高,但數量少C.工業十分發

A、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近年經濟發展速度變緩.故A不符合題意.
B、日本人口超過一億,是個地狹人稠的國家,其工業化程度高,高新技術主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故B不符合題意.
C、日本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但農業的單位面積產量高.故C不符合題意.
D、日本經濟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外國進口大量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⑧ 從金融脆弱性角度分析我國商行如何深化風險管理

我想你把下面的短文看明白了就理解了。

從銀行角度解讀金融脆弱性。

為了更好的解釋Minsky的金融內在脆弱性理論,Kregel引用了「安全邊界說」(Margins of Safety)。Graham和Dodd認為,利息承諾的收益保障是安全邊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安全邊界的作用在於,提供一種保護,以防不測事件使得未來不能有良好記錄。對於貸款人和借款人來說,認真的研究預期現金收入說明書和計劃投資項目承諾書,是確定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安全邊界的關鍵一環。與借款企業比較,商業銀行對整體市場環境和潛在競爭對手更為熟悉。雖然商業銀行不缺乏理性,但對未來市場狀況的把握仍是不確定的,貸款風險仍然存在。因此,商業銀行的信貸決定還主要是遵守所謂的摩根規則(JP Morgan Rule),即是否貸款主要看借款人過去的信貸記錄,而不用太關注未來預期。但Keynes認為人們極其缺乏決定長期投資項目收益的知識,因此借款人過去的信用記錄沒有太大意義。他認為商業銀行的貸與不貸偏好依照慣例或其他金融機構的普遍看法,以及參照其他銀行正在貸什麼項目。經濟擴張、安全邊界與信用記錄權重的相互配合,使他們都變得很自信,沒有發現信用風險敞口正在擴大,於是產生了金融脆弱性。

借款人與商業銀行的經歷類似,只是有個假設條件,即企業所投資的項目將會產生足夠的利潤用來還本付息。在向銀行借款時,企業的這個假設條件並沒有基礎。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實際情況越來越多的驗證甚至超過預期,使借款人對自己當初的投資充滿信心。但這種實際情況有時並不是真實的,正如Keynes指出的,這種繁榮並非是企業的真實能力,僅僅是由於投資在一個擴張的環境中而已。Minsky認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裡,當前對未來的看法影響著資本性資產的價格,所以融資條件的形成機制常常是由正的、失衡的回饋所控制。由於擴張期的投資預測錯誤很難被發現,借款人和銀行都變得非常有信心,安全邊界就不斷的被降低。對於這種自信心,Keynes認為是非理性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稱為「非理性亢奮」。

金融脆弱性正是建立在安全邊界的變化上,即那些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行為對安全邊界進行侵蝕,由此產生金融脆弱性。當安全邊界減弱到最低程度時,即使經濟現實略微偏離預期時,借款企業為了兌現固定現金收入流量承諾,也不得不改變已經計劃好了的投資行為。這意味著企業將拖延支付,或另找貸款,若不能實現,就只能推遲投資計劃,或變賣投資資產。隨之,將開始經歷Fisher提出的債務——緊縮過程。Keynes認為在不能准確預測未來的情形下,假定未來會重復過去,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此,注重以前信貸記錄的摩根規則有其合理性,也可認為金融脆弱性具有內在性。Kregel指出,即使銀行和借款人都是非常努力的,但這種努力也是非理性的,對於金融脆弱性也無能為力,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理性運作的自然結果。

Diamond和Dybvig在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D-D模型,並論述在金融市場上有可能存在多重平衡。他們指出對銀行的高度信心是銀行部門穩定性的源泉,銀行系統的脆弱性主要源於存款者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以及銀行資產流動性的缺乏。在此研究基礎上,Jacklin 和Bhattacharya研究了由於生產回報不確定性帶來的銀行體系的脆弱性,明確提出了可能引起擠兌的因素,並認為擠兌是由經濟上相關指標的變動引起的「系統性事件」。Greenaway和David等人指出,一個安全和健全的銀行體系是實質經濟體系穩定的必要條件,而銀行儲備資產比率的變化對貨幣供應有著重要的影響。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需要國家出面提供存款保險以減少擠兌的發生,但這又會惡化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因此,對於銀行體系的脆弱性,關鍵是要增強銀行機構的穩定性。這些分析表明金融機構的脆弱性是金融危機的主要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對銀行脆弱性問題的研究出現了新的熱潮。Frankel和Rose, Sachs, Tornell和velasco以及Honohan等的研究強調了對外借款尤其是外幣面值的短期債務,對測量通貨膨脹和貨幣風險程度起著重要作用。保羅·克魯格曼(Krugman)認為道德風險和過度投資交織在一起,導致了銀行的脆弱性,而政府對金融中介機構的隱形擔保和裙帶資本主義也是導致脆弱性的主要原因。Mckinnon和Pill的研究強調了過度借債的作用,特別是當非銀行部門出現盲目樂觀時,會出現信貸膨脹導致宏觀經濟過熱,從而導致銀行系統的不穩定。Corsetti, Pesenti和Roubini則認為投資者意識到銀行與公司債務的基本面出現了問題才會引發金融危機。約瑟夫·斯蒂格利茨(Stiglitz)認為金融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本身蘊藏著的引致金融危機的因素就比一般工商企業多得多。盡管經濟政策能夠影響波動幅度和持續時間,經濟波動卻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特徵。 Koskela and Stenback所構造的銀行信貸市場結構與風險關系的模型表明,通過貸款市場的競爭來降低貸款利率,不但有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不增加企業的破產風險,而且有利於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也使社會凈福利增加。

⑨ 對外金融脆弱性的重要指標是是什麼

最佳我國現代金融脆弱性的理論分析 作者:王璐 王景平 霍樹彬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9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但其研究卻可以追溯到費雪和凱恩斯,甚至自金融機構成立之初,就奠定了金融脆弱的根基。金融脆弱性一般來講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是指金融業高負債經營的行業...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脆弱性表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後市融資 瀏覽:735
一塊錢人民幣等於多少比索 瀏覽:362
歐元匯率人民幣最高多少 瀏覽: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
人民幣的匯率牌價在哪查詢 瀏覽:848
價格調整計算公式 瀏覽:930
美原油今天開盤價格 瀏覽:364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
指數基金對比混合基金 瀏覽:116
科創板募集基金 瀏覽:20
天下金理財 瀏覽: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