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給調研組的督導匯報講話稿怎麼寫
此類講話稿是領導在各種會議上發表的對前一階段的工作情況包括成績、經驗、缺點等進行歸納總結。對下一階段的工作目標、任務、重點、措施等進行研究部署的講話稿。這類會議講話稿要求態度鮮明,目的明確,內容單一,層次分明,邏輯嚴密,語氣堅定,針對性強,號召力強,簡潔明快。
講話稿的正文包括開頭、主體和結尾三部分。
(1)開頭部分
首先根據與會人員的情況和會議性質來確定適當的稱謂,如「同志們」、「各位專家學者」等,要求莊重、嚴肅、得體;然後用極簡潔的文字把要講的內容概述一下,說明講話的緣由或者所要講的內容重點;接著轉入正文
講話稿
講話。
(2)主體部分
根據會議的內容和發表講話的目的,可以重點闡述如何領會文件、指示、會議精神;可以通過分析形勢和明確任務,提出搞好工作的幾點意見;可以結合本單位情況,提出貫徹上級指示的意見;可以對前面其他領導人的講話做補充講話;也可以圍繞會議的中心議題,結合自己的分管的工作談幾點看法等。
(3)結尾部分
結尾用以總結全篇,照應開頭,發出號召,或者征詢對講話內容的意見或建議等。
與演講稿的區別
演講稿
它是在較為隆重的儀式上和某些公眾場所發表的講話文稿。有針對性,可講性,鼓動性等特點。
用簡單話說,演講稿比講話稿正式。
與發言稿的區別
講話稿和發言稿在不作為公務文書時,兩者可以通用,一旦作為公務文書,應嚴格區別使用。講話一般體現主辦方或上級領導的意見,從整體出發,具有一定的原則性、政策性、權威性;發言一般體現參與方平級或下級領導的意見,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暢所欲言,具有一定的務實性、靈活性。如「在某個會議上的講話」和「在某個會議上的發言」可能內容寫法相同,但在實際使用時要注意標題的命名是選擇「講話」還是「發言」。
『貳』 金融機構工作懇談會 發言稿 感謝他們。。。。。 求各位文筆好的 幫下忙啊
我覺得還是自己寫比較好 自己比較了解
怎樣寫發言稿發言稿的寫法比較靈活,結構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講稿那麼嚴格,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常見的形式有:
①開門見山提出本人要談的問題及對問題的看法,然後說明理由,最後照應開頭對全文做簡明的總結。
②直接寫出要講的問題或意見,可用序號1、2、3等表示,問題講完,即告結束,不寫開頭和結尾。
③匯報經驗、情況的發言,內容比較系統,它包括情況敘述、經驗介紹、體會收獲等,這幾方面的內容要連貫地寫出來,構成一篇比較完整的文章。
寫發言稿和演講稿相似,寫發言稿時,要注意三點:
①觀點要鮮明。對問題持什麼看法,要明確表態。對尚未認識清楚的問題,要實事求是的說明; 如果是匯報性的發言,要中心明確,重點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條理清楚。一篇發言稿要談幾方面的問題,每一方面問題要講哪些條目。都要安排得有條有理,讓人聽起來容易抓住重點。
③語言簡潔明快。發言要直接面向聽眾,所以,發言的語言一定要簡潔明快,盡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奧的詞句,最好運用大眾語言。
編輯本段發言稿格式開場白
設問法(能與聽眾交流)
情境法(引導聽眾進入既定的境界)或開宗明義等
1. 抒情化議論主題。
分成幾個層次
每層次前有主句(還可以反復)
主幹
材料作血肉
2. 聯系現實和自身(作者和聽眾): 要求三者渾然
一體 使演講現場成為整個社會的一個聚焦點
3. 進入高潮。
運用排比、反復和比喻
向聽眾呼籲手勢動感強 引人進入一種創造境界 仰視上空
結尾
抒發感情,與聽眾融為一體。或重申主題,發出號召。
發言稿一般的格式:
1. 題目,如:「在國旗下講話的發言稿」「月總匯報發言稿」。
2. 稱呼,如:「敬愛的老師」「尊敬的領導與敬愛的同事們」。
3. 問候,如:「大家好!」。
4. 正文。
5. 祝福語,如:「祝:大家工作順利!」
6. 致謝。
7.名字。
8.日期
『叄』 王曉初董事長在廣東調研時的講話
我這次來,主要是與深圳前海政府簽一個協議。同時,集團公司正在安排明年總體的發展策略,前幾天集團總部主要就「差異化」問題作了一些研討,本周要召開面向省公司的務虛會,重點主要是關於市場銷售方面的內容,以及如何把我們劃小承包的激勵體系建立起來,所以也希望這個時候來廣東公司看一看。
今天聽了鍾平同志代表班子作的廣東公司情況介紹,我總體的感覺是,廣東今年上半年給我的壓力是比較大的,對集團的壓力也很大。我認為這裡面有客觀的原因:一是中國移動獲得了固網牌照,在寬頻業務上的力度很大,通過捆綁對我們的影響很大,正好前幾年我們在城市、城鄉結合部、鄉鎮及以上的地區,光纖改造力度不夠,所以造成了現在的壓力。二是中國移動的4G牌照發放時間比我們至少早了4個月,在時間競爭優勢上對我們造成影響。
但是除了客觀原因之外,我個人認為還有主觀原因:我們很多地區的領導班子一調整以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是考慮是不是要「銷銷虛號」了。廣東這里不突出,我們最典型的一個省,說以前累計有20%是假的,要銷掉,下面員工就覺得是不是可以休息一下了,不用去發展那麼多,進而造成了市場份額的下降,結果後來著急了,想追也追不上。可以說凡是這樣做的,一個大滑坡下去以後就上不來了。過去老話講「三軍志不可奪」,就是說志氣、勢頭、士氣不能丟。真正的虛數要銷掉,我堅決同意,但是反過來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這個把士氣給丟了。
好在我看到,廣東從9月份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一是推進發展方式轉變。銷售費用壓降對三大運營商都是挑戰,和移動、聯通相比我們壓降是最少的,他們更難受。我們廣東在往轉增長方式上去調整,這是很痛苦的,但逐步逐步找到了在這種形勢下的發展道路。二是加強渠道細分。你們把渠道分成六類,我覺得非常好,在駐地網的資金上開始和社會合作,邁出了很好的步伐。三是用戶質量上升。所以,從大面上的困難里看到了希望,這讓我非常欣慰,也是廣東全體幹部職工努力的結果。
具體到下一步工作怎麼做,我主要講三點:
一、因地制宜,加快發展
應該說在廣東,用戶的新增市場是比較少了, 但是作為信息化應用的市場、消費的市場,我覺得空間還是有的。 比如,從3G到4G,每月戶均流量從190M一下子漲到近1G,說明消費者的需求還是有的。企業也一樣,而且需求更大,關鍵看我們通過什麼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我們只看到了4G手機的銷量,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方方面面的內容,主要是怎麼樣把這些能力釋放出來。所以說,經濟增長有困難,我們的增長率會低一點,但總體而言市場機會還是有的,關鍵看我們怎麼做。
在三家裡面,別人是不是增長得比我們更好,我們應該怎樣向別人學習? 中國聯通,前幾年保持了持續高速增長,就是在兩大電信公司強大勢力的情況下,找到特定的市場。 比如,從客戶維度講,它找到了比較分散的商業客戶,也就是我們說的聚類市場,而且切入很准;又比如, 在城鄉結合部,我們和中國移動不太關注的市場,聯通先進去了。 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市場,並把市場真正把握住。
前幾天集團總部討論差異化的時候,認為銷售費用壓降正是我們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個機會。我們想一想,以前是否存在過於依賴營銷成本,過於依賴手機補貼等等的發展模式?又比如說我們講「去電信化」,很多人實際上是反對這句話的。但你看看,如果沒有電渠,我們的營銷費用會更緊張,電渠占總銷售額的5%、6%給我們節省了多少費用?如果能到10%、20%,那我們又節約多少?又如果沒有網廳、掌廳、易信、微信上的服務分散,以及圍繞電話自動語音的輔助,隨著這幾年我們業務的增長,服務將帶來多大的壓力。實際上,全集團10000號的服務員人數是逐年下降的,這靠的就是互聯網。這些潛移默化的變化,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政企行業信息化應用經過這幾年的變化,我們至少在政企客戶垂直市場上,在三大電信公司裡面的優勢是明顯的。 中國移動很羨慕我們,覺得集團客戶要拿過去比較難,這與我們前幾年的轉型密切相關。我那天講「去電信化」,就相當於清朝被推翻以後,人們騎上了自行車,也坐上了汽車,也開始刷牙了,但是辮子是萬萬剪不得的,馬褂是堅決不能改的。其實他們已經認同了西方很多先進的東西,但是從思想上還是不能接受,我們現在的「去電信化」也是這樣。
中國電信講來講去就是推銷業務,推銷寬頻和行動電話兩大最核心業務。現在寬頻和中國移動越來越同質化了,它也開始捆綁,我們原來捆綁的那招不靈了。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能不能從「賣業務」上升到「賣產品」?客戶要寬頻做什麼,就是要看電視,要上互聯網,主要的核心在這里。當然,將來我們還可以拓寬到網關智能化,以及在上面做智能家居的各種控制,等等。「悅me」如果能夠做成功,我們和競爭對手在產品上就有了差別。現在廣電總局正在打壓互聯網電視和盒子,這是中國電信難得的機會。四川公司通過「0-1-2」(ITV電視免費,帶動1個寬頻、2個行動電話),而且在電視質量上與競爭對手有巨大差別,9月累計增長率10%。現在廣東市場上,我們處於劣勢,但其實其他運營商是很難支撐的,因為中國電信佔了互聯網總流量的60%,中國聯通佔30%,剩下的佔10%。流量在誰那裡,誰才真正地控制質量。所以, 如果我們全部改成光纖,對手要在寬頻質量上真正跟我們競爭是很難做到的。
從移動業務來看也是,我們現在就是賣手機,但是我們沒有看到移動有巨大的許多其他需求。 中國電信在全網有安全保密的體系,又有各種在網路上防攻擊的能力,所以能不能在手機市場上形成自己的特點。同時,現在手機市場不再僅僅是人和人的通信,還有物聯網的概念。美國現在感測器的晶元便宜到只需要五六毛錢一個,這么便宜的感測器晶元與通信晶元一結合(當然通信晶元不一定都是4G/3G,也可能是WIFI),這樣物聯網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我們設想一下,每一部汽車上至少要有一個這樣的通信晶元,把汽車上的信息及時匯總,而且汽車的智能化是和道路的智能化一體的,而道路要多少個感測器才能真正做好?還有物流上,現在都是使用二維碼,因為晶元便宜,將來可能就是植入一個晶元,自動將各種信息發送到特定地方。還有智慧家庭各種電器設備信息的匯總,以及圍繞著健康和醫療的各種穿戴產品,這些信息的傳遞是不是需要通信?是不是需要我們綜合數據的匯集?還有日本對工業污染的管控,比如我幾年前去日本吃牛肉,店老闆能夠很認真地通過資料,向我介紹吃的那頭牛的父親是誰、母親是誰、爺爺是誰,一直往上四輩,原來每頭牛一出生,就給它植入一個帶WIFI的晶元,做出標識。這些小的感測器本質上和手機相關,最後給我們帶來流量。如果我們不敢做,自然有人敢做。當然,我在這里強調,我們做物聯網不是去研究感測器晶元,而是去做數據的匯聚、平台的分發,這些是我們的強項。
如果將來移動業務的資費便宜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的市場也不是說沒有,而是看我們怎麼做, 不能把眼睛只盯住人,一旦把視野再打開一點,市場比比皆是, 關鍵是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誰是內容的聚合者誰就能贏得勝利。阿里巴巴現在融資218億美元,大家都很羨慕他,但如果當年它不去搞淘寶、天貓、支付寶能有今天嗎?我們今天也是這樣,商機比比皆是,中國電信有這個機會。
廣東人傑地靈,經濟又發達,盡量多看一看、多試一試、多闖一闖,看怎麼能夠抓住這些機會。當然,創新的核心在集團總部,省公司的主要職責是市場銷售和售後服務。對於怎樣撬動市場,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的。我們看到很多城市一開始寬頻有壓力,到後來基本上都翻回來了,主要是靠質量。我們有困難,競爭對手比我們還困難, 中國移動現在號稱4000萬4G用戶,其實是把用了號、卡、套餐的通通統計進來了,真正的4G手機用戶也不是那麼多。 我們全集團4G用戶到昨天是330萬戶,當然裡面真正有4G手機的不到一半,但40個城市才這么幾天就取得這樣的成績很不容易,所以我覺得不要有太大壓力,要靜下心來,真正用點心思精耕細作,發展一個用戶以後,在上面把應用服務開發好。
二、打好基礎,提高競爭力
廣東的光纖改造在城區只有20%,你們要加快解決,這是我們的「老本行」,不能丟。我剛才講了,由於我們的寬頻流量是最大的,所以我們通過CDN,在主網上調節質量的空間要比其他運營商大得多。這次我們和中國聯通聯合組建CDN公司,通過和社會上的合作,大大提高我們兩個基礎運營商的質量,和別的互聯網公司競爭。過去我們都是賣專線給政企客戶,買設備通過一幫人組裝起來,今天是賣「雲服務」。過去我們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只有兩家,今天是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公司突然冒出來了,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這種壓力。這種局面可不能小看,Amazon在寧夏中衛的雲數據中心建得差不多了,很快會參與到中小企業雲服務中來,微軟過去是以PC為主,現在也開始進入垂直市場。所有這一切最基本的是寬頻,所以我們在固定寬頻市場上不能出現大的流失。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在短時間裡面,把城市特別是高檔住宅區、城鄉結合部、企事業單位全部完成光纖改造,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在4G的建設上,要抓住重點城市,廣東主要是在珠三角這條線上,粵西粵北搞點薄覆蓋,千萬不要像3G一樣到處去覆蓋,這個成本太大了。眼前先把有話務量的地區、大城市做好。這里要注意,新建的基站能湊合的就先湊合著,到明年春節前後中國移動的基站就全部對外開放了,這樣我們的基站建設費可以大大下降,這就是「借兵打仗」、「拿來主義」。自建的點也是要租房子的,租金也很高,我們把租房子改成直接租基站,省了多少錢、多少精力,而且現在在市中心找一個點也不容易。這還要感謝鐵塔公司的成立,鐵塔公司成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中國電信,因為我們原來800M基站最少,今天正好是個機會。
明年的總投資會加大,全集團大體上會增長20%, 投資的大頭不是搞固網、寬頻,而是搞移動。 中國移動這次是300個城市覆蓋,實際上估計還不止。我們計劃是100-120個城市做厚覆蓋,剩下的城市薄覆蓋,簡單做一點。為什麼呢?因為這100個城市佔到整個中國電信3G流量的75%以上。中國移動有錢可以那麼干,我們中國電信沒有錢,如果像它那樣干就會被它拉倒,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大家頭腦要清醒。包括我剛才講的粵西粵北的有些城市要做,在城市的中心搞一點薄覆蓋,主要解決漫遊,而且有一點4G的話3G質量也大大改善了,因為流量被4G分流了,消費者搞不清楚3G、4G,能用是主要的。我們的3G畢竟覆蓋了全國,才用了五年,有的地區覆蓋了才兩三年,要發揮它的效益。在寬頻上,也就是FTTH改造上要「兩條腿走路」:集團明年投資會增長20%,這塊資金要用好,但是僅僅靠增長20%是不夠的,必須向社會要資本。三年前我就說寬頻要允許駐地網與社會合資,廣東做了,但做得不夠大,我上次去看了廣東的城中村,效果都很好,為什麼不能再大一點?在北方,我們的寬頻是小眾市場,在一個鎮找當地有錢有勢的能人一合作,幾乎全是中國電信的了,因為他投了錢要有回報,而且就5年或者10年,他要馬上都轉成中國電信的客戶才有收益,我們在這5-10年裡收入是少了一塊,但用戶和市場都是我們的。如果三年前我們能把這個路走得寬一點,今天何至於這么被動,但現在也為時不晚,把資金擠一擠,在廣東、深圳、東莞、佛山、珠海等這些重點城市千方百計加快進度,把市中心,包括城鄉結合部幹上去。現在經濟不太好,城市的變化也稍微小一點,所以是該規模投入的時候了,投入以後要一片一片地小區策反,把用戶爭奪回來,要有這個決心,把質量搞上去,把用戶維護好。請廣東務必在明年打好這一仗,我們有管道,要做起來是很快的,難的是挨家挨戶接入換線,現在這方面也有了很多經驗,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這個攻堅戰打好。
三、集約運營,提高效率
我們現在的業務越來越向集約化發展,但是我比較擔心,因為過去我們都是以地區為主的發展,這在固網的形態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移動以及很多新的業務還完全靠以省、地區為單位的發展會面臨很多的挑戰。
中國電信現在的用戶越級申告在三大運營商里排第一位,基本上不是出在網路上,都是出在營銷和套餐設計上,由於過於分散,出現很多的問題,群體性的事件在中國電信層出不窮。中國聯通前幾年通過IT集中,資費基本全國統一了,中國移動控制力比我們強,所以我們成了三家裡面問題最大的了。
現在我們「分」的本事很大,怎麼鑽空子,手機怎麼串貨,怎麼把你的結算拿過來,這個本事有的時候要遠比發展用戶的本事大。 中國移動的網路質量為什麼那麼好,那不就是我們自己31個省「地下管道」給人保障的嗎?偷偷摸摸地給它提供20G、50G、100G的帶寬,很便宜,地區是賺了點小便宜,但大網損失了,本質的問題還是不夠集約,所以中國移動整天還在笑我們根本不是一家公司。
我們每次一個新業務上來,還沒有研究市場怎麼發展,就都坐下來談怎麼「切蛋糕」了,要建立一個分發系統、清算系統,把IT搞得復雜得不得了,最後「蛋糕」能不能做大沒有人關心,天天在那裡吵得面紅耳赤,最終全部內耗完了,全球沒有一個電信公司像我們這樣。比如現在的「悅me」,我認為現在是推出的最好時機,我們希望通過「悅me」能夠站住腳,立住品牌,通過賣寬頻變成賣產品,但是要全網的支持,因為它實際上是掛著IPTV,同時也有OTT,最終逐步逐步過渡到OTT,我們網路的成本是下降的,而且全網去買節目源是比較便宜的,然後每個省只要對你當地的電視節目花一點錢,全網的效益肯定是大大提高了。但是這個產品我非常擔心做不成,不是因為「悅me」產品本身,而是我們內部每個省都認為原來自己的平台怎麼好,原來的收入都是歸我的,最後自己把自己最好的產品打得一錢不值。
如果中國電信現在還不能萬眾一心、齊心協力,那就會被別人各個擊破。現在的網路、騰訊、阿里都在布局「雲」,特別是網路和阿里,他們布局的雲基本上分成兩大類:一是面向中心城市的高質量客戶,需要實現很短時延的質量保證的,叫做「冷資料庫」,就是容災備份,客戶需要在哪裡建就在哪裡建;另外,對於時延要求不高的數據全部放到比較遠的、很低成本的中心。基本上是這樣,全國一盤棋,所以它的競爭力遠遠超過我們中國電信。我們原來的競爭對手是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時候,三家水平都差不多,沒有問題。 今天形勢不一樣了, 用戶一群群地在丟失,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各個省還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沒有全網一盤棋。所以我們一定要團結起來,從理論上講我們的競爭優勢比對手要高,我們的思路也不落後,阿里的雲中心是「8+2」,我們現在是「6+2」,不行我們再加兩個城市,就可以跟他一樣了,但我們再不集中起來就必死無疑。
各個省覺得哪個產品不好可以提意見,總部改進。我也擔心我們北京的「官老爺」離市場太遠,所以我把所有的基地都設在各個省。廣東要帶頭,集團集中的,省里首先自身要集中,有些業務該放的堅決放下去,有些業務需要集中的一定要集中,特別是創新的、互聯網的業務。集團總部的收入最後還是分到各個省里去了,比如總部去爭取政策,把與中國移動的網間結算拿下來,最後收入還不都是算在省里了嗎?4G上來40個城市,廣東有4個,佔了10%,有些省就不服氣,我就說要憑3G的話務量來決定4G試點城市。所以希望大家解放思想,一盤棋把中國電信做大,特別是在互聯網業務上。
我一再講阿里、網路、騰訊,如果他們也像我們一樣,有「某某省阿里」、「某某省網路」,早就死了。互聯網時代,人家能做到,我們就非要強調特殊性,沒有道理。所以,大家有意見和問題可以提,我們共同改善,但是不要形成阻礙。在天貓上中國電信那麼多商店,不就是分散的嗎?就好比裝在一個麻袋裡的土豆,看著是完整的一麻袋,口子一放開,嘩嘩地就散在一地,各干各的,誰也做不大。
總體來說,廣東的業務發展從年初到8月份是比較困難的時期,到9月份看到了好的勢頭,一般的規律來講,一旦出現了好的勢頭就會保持平穩上升。希望在省公司班子的帶領下,在廣東全體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好的勢頭會越來越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