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概念辨析 經營者與消費者(不同點)
經營者
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
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十二條: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生產、經營或者提供服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
消費者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所稱的消費者包含三個含義:
1、 消費者是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人。
2 、消費者購買、使用的商品和接受的服務是由經營者提供的;
3 、消費者是為了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為了生活消費需要,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而消耗物質產品、精神產品或消耗勞動服務。
㈡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金融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
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是從金融消費者出發,在現金處理、小面額現金供應、殘損人民幣回收、反假貨幣等方面所擁有的權益。而我國消費者現金業務受眾面極為廣泛,直接關繫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作為在人民幣流通過程中發揮重要紐帶作用的銀行金融機構,我們必須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進行有效切實的保護。
受種種因素制約,目前消費者在辦理現金業務時普遍存在著如下問題: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難、小面額貨幣存款難、ATM 取假幣,這一系列問題的產生將會對銀行產生不小的負面影響。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我行制定了以下措施。
我行對於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保護工作高度重視,成立專項小組,由分行零售線行長為組長,各支行零售線負責人為組員,全面推動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保護工作。在專項小組的推動下,我分行在辦理現金業務時做了如下改進:
首先全面推廣自動櫃員機、銀行櫃面配款記錄、存儲、查詢冠字型大小碼;全面推動櫃面現金收付「兩條線」管理,即回籠的人民幣紙幣和硬幣要經過專門整點方可對外支付;在各營業網點設置殘鈔兌換、券別調劑、人民幣真偽鑒別窗口,公示無償兌換殘缺污損人民幣、提供券別調劑的服務承諾和舉報監督電話,在醒目的位置公示殘缺污損人民幣兌換標准、不易流通人民幣挑剔標准;嚴格要求員工在客戶辦理小面額、殘損人民幣兌換和假幣鑒定時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確保及時、准確地為客戶提供兌換服務;對於火燒、蟲蛀、鼠咬等特殊幣的鑒定,則幫助客戶聯系人民銀行落實鑒定時間和程序。
其次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注重協作聯動。在辦理日常現金業務中,我行形成了由專項小組牽頭,分行服務質量小組配合的監督管理流程。分行首先邀請總行「神秘人」對南京分行的現金業務進行暗訪,通過「神秘人」反饋過來的信息不斷對分行的現金業務進行監督和指導。其次在內部實行以支行為單位的評比制度,不斷改善我行員工在辦理現金業務時的態度、效率,避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同時通過員工與服務質量小組之間定期交流辦理業務中出現的問題,並開展相應的情景演練,進一步提升我行員工處理突發事故的能力。
加強對於員工的培訓。由於現金業務情況復雜,辦理繁瑣,這就需要員工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良好的協調能力。因此我行通過外聘專業老師,每月對我行員工進行培訓,著重介紹人民幣兌換標准、真偽鑒定方面的業務知識,強調服務質量,確保員工不以任何理由推諉工作。
然而我行在辦理現金業務工作時依然存在著一些難以改善的歷史遺留問題,以至於有時候無意中傷害了金融消費者的現金業務權益。(一)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保護機制、制度不健全。我國尚未出台專門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現有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沒有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規定;(二)開展人民幣流通領域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經驗不夠、工作機制、手段和方法不多。兩類問題導致我行目前在辦理現金業務時沒有明確的目標,亦沒有一個完善的指導辦法,以至於我行在推進保護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的過程中進展緩慢。因此經專項小組討論通過,我行計劃在日常現金業務辦理中做出如下的探索。
一、盡快擬定《XX銀行南京分行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保護辦法》,內容包括相關情形的鑒定、獎懲措施。通過此辦法,盡快將我行的現金業務辦理正規化。
二、提高從業人員業務技能,積極履行工作職責。我行將盡快與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協會積極溝通,希望人民銀行和中銀協能予以支持,抽調相關專業人才對我行員工進行技能及業務培訓,對我行現金業務辦理提出改進的建議與措施,同時通過參觀現金業務辦理示範單位,進一步挖掘我行存在的不足,並及時作出改善。
三、強化宣傳教育,提高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相對比較落後,而對於現金業務權益更是知之甚少。因此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行將重點加強愛護人民幣的長效宣傳,採取櫃面、電子屏幕宣傳與深入農村、社區服務站宣傳相結合的方式,把農村居民作為長效宣傳的重點,讓他們了解一定的人民幣知識,養成自覺愛護人民幣的良好習慣;根據長期以來掌握的客戶信息進行分類,根據不同的客戶層次編制內容不同的宣傳資料,配以不同的宣傳形式,讓客戶了解自身可以享受到的權益;盡快設立金融消費者維權中心,對金融消費者的舉報和投訴,認真進行查處,及時處理各種糾紛,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
四、開展現金業務「滿意服務」評比活動。盡快出台「滿意服務」評比細則,分別對先進個人頒發「業務知識獎」、「突發事故處理獎」、「服務質量獎」,通過該項評比活動,進一步提升我行員工現金業務辦理的質量和效率。
綜上所述,盡管我行在保護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的工作中已經做出了相應的措施,但是依舊存在不少的歷史遺留問題,因此通過出台《XX銀行南京分行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保護辦法》,對內提升我行員工技能水平和服務質量,對外通過加強宣傳引導消費者對我行監督,積極構建良好的金融消費者現金業務權益保護環境,最終達到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目的。
㈢ 大一西方經濟學:比較消費者均衡與生產者均衡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都是處於一種均衡狀態,都是各自經濟主體收益最大化的一種狀態消費者均衡是收入既定時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的一種均衡狀態生產者均衡是廠商在成本既定時實現產量最大化或產量既定時成本最小化的一種均衡狀態二者反映的群體是不同的消費者均衡條件是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之比等於二種商品的價格之比生產者均衡條件是兩種產品的邊際產量之比等於兩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之比
㈣ 論述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在分析消費者均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消費者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
從基數效用論的角度來說,以支出為x橫軸,以效用為y縱軸畫曲線,為消費者的支出效用曲線.既定收入為垂直於x橫軸的直線,令該直線為l.當效用曲線與該直線相交時,交點為消費者在既定收入下可能獲取的滿意度.在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該曲線的可能形狀是有限的,我們可以繪出若干條支出效用曲線.對於和l直線相交於最高點的曲線,該交點即為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限制下的消費者均衡點.
從序數效用論的角度來說,每一元錢的支出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人們會選擇邊際效用最大的物品先消費,從而逐漸選擇次優邊際效用點,直至支出達到收入限制點.
從以上兩者解釋,可以看出:
基數效用論是效用累加的曲線,在滿足消費者均衡時,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消費先後次序,可以同時滿足消費者均衡(注意這里可以用到加法交換律的思想,如15元錢收入,可5元買一碗飯,10元買一塊巧克力,先買飯還是先買巧克力,得到的曲線是不同的,但交點卻是相同的).
序數效用論是按效用大小的順序來安排消費的,按此方法選擇出來的消費者均衡點,有可能只是基數效用論中上升最快,一開始切線斜率最大的曲線(如上例中假設消費者處於飢餓狀態,按序數效用論,只能選擇先買飯,再買巧克力),也有可能實際上並未滿足整體效用最大化(注意這里受到了收入和商品價格的限制,如果一開始總是選擇邊際效用最大化的商品消費,最後的剩餘收入,可能無法再購買商品,造成收入的盈餘,從而整體效用並沒有基數效用論下的效用最大值).
㈤ 金融學、市場營銷學和經濟學有什麼異同主要要不同點
經濟范圍比較大,比較雜
金融是經濟裡面的一個專門學科
不過就專業來講
金融最熱門
10年之內毫無疑問是NO1
特別是名校,那分數線很高的
就前景來說
金融人才,沒聽說過經濟人才(可以認為是偏實物)
經濟學家,沒聽說過金融家(可以認為是偏理論)
無論是本科還是碩士,金融都很熱~
再就是國貿,經濟稍差
我就是金融出身:)
現在我很慶幸當初的選擇
㈥ 客戶與消費者的區別急求
1、兩者的本意是相同的,即為:花錢換的商品或服務的自然人。客戶,針對性相對強些,一般都是指的一級或二級消費者比如金融業的信貸、債券、儲蓄大客戶,製造企業的采購客戶等;消費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群體,一般都是利益鏈的最末端消費群體,他們所得到的商品或服務都是經過中間環節加價、包裝後的。
2、消費者是一個大的概念,除了生產者就是消費者了,只要在商品流通中處於買的地位,擁有實用價值的人都是。 顧客和客戶是相對於一家企業自身而言的,而消費者是相對於所有企業來講的。
3、顧客是商業用語,用來指買東西或服務的人。客人,是一般生活用語,應用范圍比顧客寬泛。到飯店的顧客,可以稱作客人(很少當面叫顧客)。如果到家做客,只能叫客人,不能叫顧客了。
(6)消費者和金融消費者的相同點擴展閱讀:
兩者的本意是相同的,即為:花錢換得商品或服務的自然人。客戶,針對性相對強些,一般都是指的一級或二級消費者比如金融業的信貸、債券、儲蓄大客戶,製造企業的采購客戶等;
消費者,是一個比較廣義的群體,一般都是利益鏈的最末端消費群體,他們所得到的商品或服務都是經過中間環節加價、包裝後的。
一、顧客,泛指商店或服務行業前來購買東西的人或要求服務的對象,包括組織和個人。因此,凡是已經來購買和可能來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的單位和個人都可以算是顧客。
二、按接受產品的所有者情況分有內部顧客和外部顧客兩類。 內部顧客:指組織內部的依次接受產品或服務的部門和人員。
可以是產品生產流水線上的下道工序的操作者,也可以是產品或服務形成過程中下游過程的部門,或者是幫助顧客使用產品或服務的代理人。 外部顧客:指組織外部接受產品或服務的組織和個人。例如,消費者、委託人、零售商和最終使用者等。包括最終消費者、使用者、受益者或采購方。
㈦ 比較消費者均衡和生產者均衡的異同
消費者均衡:它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均衡是消費者使為理論的核心。
它是消費者的效益 達到最大化並維持不變的狀況表現,消費者此刻處於一種均衡情況。
生產者均衡:當某生產者在給定的成本約束下,產出量達到最大時,該生產者就處於均衡狀態。另一種說法是,給定總成本,當達到最高的等產量曲線時,生產者就處於均衡狀態,此時等產量曲線與等成本線相切。總之, 生產者達到最優的經營狀態,生產要素組合達到最佳
㈧ 金融消費者的金融消費者的權利
金融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動脈。隨著國內居民金融財富不斷增加,消費者與金融機構聯系日趨緊密。然而,金融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的權益及其保護卻一直被社會各界包括金融業經營者和消費者所忽視。
目前還尚未有文獻對「金融消費者保護」有下定義的,有學者認為:金融消費者保護是有第三方力量干預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在金融交易中處於不利地位的消費者得到利益上的上升,從而實現金融消費的公平和公正。定義中的第三方力量主要指政府,因為金融業所具有的影響社會利益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公共產品」的特點和巨大外溢效果使得它不同於其他行業。 1,實體權利的保護
實體權利是有各類相關法律,包括一級立法和二級立法界定的, 影響消費者在金融活動中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權利。消費者獲得金融服務的性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基本金融服務即消費者作為社會成員應當享有賬戶服務、基本保險服務、消費者教育等基本金融服務,術語消費者福利;另一類是風險性的金融服務,消費者購買具有一定風險的金融服務以獲得資產增值,例如購買股票或者其他理財產品,體現了消費者的公平發展權。
在不同的類型中權利保護是不一樣的,在基本金融領域,監管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金融交易權和教育權以避免金融排斥,即為消費者的基礎性權利;在購買風險性的金融服務是,監管是為了保護消費者安全權、隱私權、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以體現監管安全與公平的價值取向。
2,程序保護
在金融領域,金融機構與消費者的力量失衡,當事人的實質法律地位不平等,為此從廉價正義的角度,程序保護是保障實體權利保護的必要環節。程序保護分為訴訟保護和非訴救濟兩類,訴訟成為糾紛解決和對當事人進行權利救濟的最終和最高位階的保護手段。
於1993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我國在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方面的基本法律,為普通消費市場的消費者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卻無法對「金融消費」這一類特殊的消費行為進行有效的規制 。
㈨ 服裝銷售與金融理財產品銷售有什麼共同點
金融產品的營銷瓶頸
在中國金融理財市場供需高速發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一些金融理財業務發展深入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是擋在中國金融理財市場發展和升級道路上的「攔路虎」,需要中國金融理財機構引起注意,並深入研究、探索解決辦法。
第一,金融理財產品豐富,但營銷不到位。簡而言之,即「有產品、無營銷」。2007年,中國金融理財市場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數量目前接近2000個。但調查發現,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在消費者中的選擇度和滲透率卻不高。中國的金融理財機構雖然推出了大量的理財產品,但其中很大部分產品卻沒有真正地到達消費者,沒有真正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可見,明理財產品的營銷推廣做得並不夠深入,或者說理財產品的設計還不夠好,因為消費者對投資理財整體的滿意度並不高,特別對個性化的需求的滿意度是不高的。
第二,銀行的規模與服務滿意度不相匹配。通過研究,我們發現規模越大的銀行,其滿意度也越低;而像招商銀行、廣發銀行等新興的股份制銀行,其滿意度反而很高。因此也顯示出,銀行業的格局和消費者的需求發生很大的變化,那麼,在面對外資銀行的競爭時,中國的銀行如何去更好地向消費者傳遞其服務和品牌,通過全方位的升級,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將非常重要。
第三,銀行卡的擁有率和使用率不成比例。調查發現,很多消費者都屬於「多卡族」,但是很多卡都沒有被他們使用。消費者錢包裡面會有很多卡,但是要麼很多人的卡都沒有被使用,要麼是擁有多卡卻只用其中一張卡,更有甚者從來就不刷卡。這說明,針對一個金融產品,金融服務商對消費者的教育還是不夠的。比如信用卡,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消費者都認為,有密碼的信用卡比沒有密碼的信用卡安全;但當他們被告知,現在信用卡公司提供的是48小時甚至72小時免責時,也會覺得沒有密碼的信用卡安全,因為此時,他們才明白,無密碼的信用卡丟了之後的48個~72個小時內,如果信用卡上的錢被盜取,銀行可以賠付卡主,如此的服務業務和道理,大部分消費者並不清楚,因為很多發卡行此前並沒有把這一點當成一個重要的差異化服務的特點去向消費者進行傳播。
第四,銀行網站的點擊率與電子化服務的渠道使用率不成比例。目前來看,銀行網站的點擊率很高,但電子化服務渠道的使用率並不是很高。而在日本和美國,由於電子化的服務渠道使用率很高,銀行就成為金融消費者經常接觸的一個網路平台。電子服務渠道使用率的提升對於降低未來的服務成本,以及銀行網站的訪問量都有很大的幫助,這里有很多多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地方。
第五,股票和基金以簡單成為主力投資渠道,但是其他理財產品卻遭遇冷落。從主流金融消費者的投資理財行為來看,股票和基金依然是囊括主力消費群體兩大投資產品,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大產品的操作相對簡單。很多買股票的人,只要認識幾個朋友,跟他講一講,他就可以進股,雖然想賺到錢比較難,但是進入門檻並不高。相比此兩項產品,其他大量的金融產品卻是比較復雜的,很多金融產品在營銷宣傳中,或者銷售員在與消費者溝通的時候,不能夠從消費者的角度去了解需求和傳播產品的特性,導致金融產品面臨消費者心理上的理解和溝通障礙。
結合擋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和升級道路上的「攔路虎」來看,中國的金融服務機構在對消費者人群的研究和溝通還有很大的漏洞需要修補,產品線和服務層次的豐富不等於最終的消費,消費者的消費行為和熱情需要被調動;而調動消費者就需要不斷深入地研究消費者生活形態,或者說近距離地了解消費者知道和不知道的地方、熱衷和不熱衷的地方,金融企業一方面需要對消費者進行有效的教育和輔導,讓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理解由樸素轉向專業,另外金融產品也需要利用各種媒體和傳播手段加強營銷推廣力度,以讓產品真正的走進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