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知道用戶體驗最好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是哪一個啊,求介紹
我覺得用戶體驗最好的互聯網金融平台,嚴格遵循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標準的是,貸給我,是真心對客戶信息進行嚴格保密的哦。
㈡ 在一家「正經」的互聯網金融工作是啥體驗
我不知道你所謂的正經是什麼意思當然如果你覺得正經的互聯網工作室,你最希望的工作的話,那你會非常喜歡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工作。
㈢ 互聯網金融下客戶體驗與安全性哪個重要
妥妥的是安全性呀。這個是核心,客戶體驗只是加分項。
就好像騙子騙錢,客戶體驗做得棒棒的,可是這種客戶體驗目的是你口袋裡的錢。。
㈣ 如何看待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是一個水到渠成、不可阻擋的趨勢,它是互聯網企業依託其所培育的互聯網商務網路、對其客戶所提供的一種自然的附加服務。這些附加服務有助於改善客戶體驗、提高服務效率、增強消費者福利,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轉型、以及提升中國金融業的服務品質都意義重大。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和互聯網結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支付寶、余額寶、網路信用卡這些都是我們身邊常見互聯網金融。新模式往往有著超強的顛覆力量,這或許也是還沒准備好的傳統力量不願意看到的。近日,網路信用卡暫停,金融圈一致指向央行護犢銀聯。馬雲在近日發言中也坦言「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互聯網金融孰是孰非,讓我們來看一下孫明春(博道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合夥人;前雷曼兄弟亞洲高級經濟學家)為您帶來的分析。
最近一段時間,人們對互聯網金融展開了熱烈討論,但觀點卻存在很大分歧。我們認為有必要從理論根基上理清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業務的區別,以確定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本質。這不但有助於監管部門引入恰當的監管措施,也有助於金融機構(包括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合理布局自身的業務拓展。對投資者而言,搞清楚互聯網金融的本質特徵對於預測這些新的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從而預測相關企業和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也很有益處。
㈤ 互聯網金融有哪些特點
1、交易成本來低。互聯網金融模式源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
2、投融資效率高。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
3、覆蓋范圍廣。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4、發展速度快。依託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
5、政策面管理弱。一是風控弱。二是監管弱。。
㈥ 聚焦,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談透了哪些痛點
一位參與調研、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人士說,「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台一次。」
你有多久沒去銀行網點了?你還記得上次用銀行卡取現是什麼時候?你的手機一定安裝了微信和支付寶,但安裝銀行APP了嗎?
在這些問題面前,絕大多數銀行恐怕都無言以對。
長期以來,我們都認為,銀行業面對的這種尷尬,只不過是年輕人喜新厭舊的反應。可是,如果有一天連大媽大爺都不再願意和銀行打交道,這就絕不僅僅是尷尬。
沒錯,不知不覺間,用戶習慣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些銀行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緊迫性,並積極做出改變,還有些銀行渾然未覺。
1
用戶體驗成為銀行痛點
過去半年,我都沒有去過銀行網點。上一次,我一口氣跑了兩家銀行,找網點、拿號、等待,耗時一個多小時,只是為了在櫃台重置手機號碼。
快兩個月了,我沒有再通過ATM取現,偶爾的取現都是在地鐵站內的ATM,而不是銀行網點。在北京公交卡支持手機重置之後,我想半年不取現不會有任何不適。
平均每天我會有三到五次在線支付行為,都通過微信支付、支付寶或者Apple Pay,從來不直接使用銀行提供的入口支付。
對我來說,銀行的存在,有點接近通信運營商,就像移動、聯通一樣,我使用它們的服務,但是我和它們沒有多少交集,甚至不想和它們產生更多交集。
在金融科技的沖擊下,尤其是近年來移動支付、互聯網理財及消費金融的跨越式發展,銀行普遍與用戶的連接趨於寡淡,越來越不了解用戶,逐漸遠離他們的真實需求。
僅有少數銀行邁出了變革的步伐。它們在線下進行網點更新換代,打造智能網點,在線上則推出APP、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等互聯網產品;尤其是以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在改善銀行服務的用戶體驗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盡管如此,用戶體驗,依然是困擾當前銀行業的一大痛點。
鑒於此,微眾銀行聯合經驗深厚的騰訊CDC(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發起成立了「銀行用戶體驗聯合實驗室」,並聯合27家銀行發起了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項目。這些銀行既包含國有大中型銀行,也有部分城商行、農商行;此次調研於今年6月正式展開。
經過這次調研,參與的銀行形成了一個很強烈的共識——無論是用戶的認知、行為還是態度的變化,都是「劇烈」的。
「從80-90後及更新生一代的投資理財、消費行為習慣來看,已基本不會到銀行物理網點,而對排隊等候辦理業務的低效服務簡直是『零容忍』。」多位商業銀行機構人士在交流中談到,年輕一代客戶對實體銀行網點需求已日漸趨少,大多數人樂於通過指尖在功能齊全的APP完成生活所需。
在運營上,銀行過去傳統的「掃樓」、「駐點」等獲客手段,不管是從成本還是效率上來考慮,也都失去了優勢。線上服務成為與用戶建立關聯的關鍵。
人們常說,年輕人都不去銀行,而真實情形可能更為嚴峻。
一位參與調研、來自某城市農商行的人士說,「你以為現在50歲的大叔大媽只會用微信轉發雞湯文、養生文?!他們現在都會手機銀行轉賬,一個月都去不了銀行櫃台一次。」
2
銀行需要正視挑戰
記憶中,在支付寶、微信支付全面崛起之前,我對於銀行都是充滿好感的,銀行的網銀、手機銀行乃至簡訊提醒都讓我覺得很貼心,甚至一度認為很先進、強大。
其背景是,本世紀初以來,在剝離不良資產、股份制改革及上市之後,中國銀行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尤其是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一方面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服務能力大大提升,這既表現在線下的網點升級換代,又體現在線上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成熟。
不過,這時候,你依然經常要去跑銀行,排著長隊,櫃台認證、開立網銀、綁定手機號、重置密碼、購買U盾……一大堆事情必須去網點,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並不會覺得無法忍受。
這一切從2013年起發生了改變,以余額寶的誕生和二維碼支付風靡大江南北為標志,國人體驗到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金融服務——誇張一點說,來自兩個時代的金融服務。既然互聯網金融讓人覺得那麼爽,而且使用場景越來越廣泛,為什麼還要忍受相對冰冷的銀行服務呢?
在微眾銀行發起的銀行業首次用戶體驗大調研中,許多受訪者都表達了對銀行用戶體驗欠佳的吐槽,「手機銀行UI設計不夠人性化,例如重復登錄、密碼繁瑣難記、結構復雜難以找到所需功能。」
某種意義上,銀行是有些委屈的。
第一,銀行作為最典型的持牌金融機構,受著最嚴格的監管,這導致很多創新互聯網公司及其他機構可以相對自由地開展,但是銀行往往沒有多大的創新空間。畢竟,銀行是中國金融業的支柱,監管不得不審慎。
第二,銀行業的傳統就是安全和穩健,有時候甚至不近人情。這與互聯網公司用戶至上、追求極致體驗的風格相差甚遠。盡管銀行的保守都是為了用戶出發,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這種保守逐步變成了落後,直到令用戶疏離。
第三,銀行提供的服務種類眾多,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客戶乃至不同地區,其業務類型不盡相同。在許多互聯網尚不發達的地區,以及在許多並不適合放在線上的場景里,銀行提供了可信賴的服務。更多時候,銀行承擔了金融業基礎設施和底層服務的角色,但是這些並不容易被用戶感知得到。
無論如何,必須正視的現實是,銀行的零售業務迫切需要改革創新,快速提高用戶體驗,以應對金融科技的沖擊。
畢竟,用戶變了,銀行不改變,將很難再贏得用戶的芳心。
3
銀行如何積極求變?
當前,中國金融行業正在進入強監管周期,推動金融科技公司轉型科技輸出,向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這給作為持牌金融機構的商業銀行帶來了難得的變革機遇。
2017年以來,大型金融機構紛紛聯姻互聯網巨頭——建設銀行與阿里巴巴及螞蟻金服達成了戰略合作,京東金融與工商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農業銀行則與網路建立了戰略合作。然而,對廣大中小金融機構來說,它們的實力往往不足以與互聯網巨頭建立戰略合作,更需要抱團取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微眾銀行牽頭發起的此次大調研項目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這些銀行希望借機深度了解新形勢下的用戶需求,在看到用戶痛點的同時找到自身亟待提升的空間。經過這次調研,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識:
一是用戶的深耕——識別差異化需求,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銀行可以加強用戶的識別和引導,通過對用戶分類分層進行差異化產品定製和營銷等方式,改善用戶體驗。
二是服務的深耕——簡單便捷、重視細節是銀行服務提升的方向,也是用戶的核心需求之一,這包括:容易理解、操作無障礙、花費時間和精力少。
三是品牌的深耕——市場同質化嚴重,提升銀行品牌影響力,加強與用戶的情感聯系。銀行需要提升自身的品牌營銷創新能力,讓用戶形成較強的品牌認知,可使得銀行占據更有力的競爭位置。
越來越多的銀行意識到,未來應逐漸把投融資、支付等傳統金融服務逐步部署到線上渠道,開發、優化手機銀行APP,以滿足用戶日常的轉賬、消費、理財、貸款、結算等剛性需求。而在此過程中,用戶體驗至關重要。而銀行APP的開發和優化,成為此次調研中的一個焦點問題。
「基於人臉識別、指紋登錄等生物技術的應用,通過互聯網或者APP就可以實現用戶的大部分剛性需求。」一位國有銀行機構人士認為,雖然多數銀行已將大部分業務部署、遷移到線上,如銀行卡查詢、轉賬、理財、充值繳費/線上審批小額現金貸等業務,均遷移至APP上;但由於用戶體驗不佳、用戶教育不到位等問題,導致其使用率沒有實際預期那麼高。
一位區域股份銀行的觀察者則提到,銀行在用戶體驗領域缺乏資源和人才,組織架構上缺少傾斜,應揚長避短。在銀行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的提升上,緊跟BAT等及行業步伐;同時,應從服務體驗設計上統籌,立足服務全流程本身,將互聯網產品、線下服務等納入整體設計。
據新金融琅琊榜了解,此次銀行業用戶調研的大量問卷數據,將形成一份研究成果報告,有望於今年11月份發布。
㈦ 互聯網金融投資用戶體驗好可以用哪些詞來形容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網站打開速度快,界面看著舒服
2,充值投資方便
3,提現到賬速度快,不收手續費
4,客服服務到位,有親和力和耐心
5,平台活動給力
㈧ 請簡要說明"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和弊端
【優勢】
成本低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效率高
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
覆蓋廣
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發展快
依託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
【弊端】
管理弱
(1)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台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
(2)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准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風險大
(1)信用風險大。現階段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台由於准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台先後曝出「跑路」事件。㈨ 我國互聯網金融有哪些成效和不足
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可以參考下,有優勢,也還有隱患等待解決:
1、成本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路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程度,更省時省力。
2、效率高。互聯網金融業務主要由計算機處理,操作流程完全標准化,客戶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更快,用戶體驗更好。如阿里小貸依託電商積累的信用資料庫,經過數據挖掘和分析,引入風險分析和資信調查模型,商戶從申請貸款到發放只需要幾秒鍾,日均可以完成貸款1萬筆,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3、覆蓋廣。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和地域的約束,在互聯網上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基礎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為主,覆蓋了部分傳統金融業的金融服務盲區,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4、發展快。依託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得到了快速增長。以余額寶為例,余額寶上線18天,累計用戶數達到250多萬,累計轉入資金達到66億元。據報道,余額寶規模500億元,成為規模最大的公募基金。
5、管理弱。一是風控弱。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接入人民銀行徵信系統,也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不具備類似銀行的風控、合規和清收機制,容易發生各類風險問題,已有眾貸網、網贏天下等P2P網貸平台宣布破產或停止服務。二是監管弱。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處於起步階段,還沒有監管和法律約束,缺乏准入門檻和行業規范,整個行業面臨諸多政策和法律風險。
6、風險大。一是信用風險大。現階段中國信用體系尚不完善,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互聯網金融違約成本較低,容易誘發惡意騙貸、捲款跑路等風險問題。特別是P2P網貸平台由於准入門檻低和缺乏監管,成為不法分子從事非法集資和詐騙等犯罪活動的溫床。去年以來,淘金貸、優易網、安泰卓越等P2P網貸平台先後曝出「跑路」事件。二是網路安全風險大。中國互聯網安全問題突出,網路金融犯罪問題不容忽視。一旦遭遇黑客攻擊,互聯網金融的正常運作會受到影響,危及消費者的資金安全和個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