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互聯網離金融有多遠
互聯網金融已經很近啦,16年各大巨頭都開始進軍互聯網金融行業
2. 萬科等轉型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房地產能走多遠
他們做電商時間也不短了吧,不過到現在為止我還不知道他們的網站呢,不知道算不算失敗
3. 互聯網金融未來的前景如何
雖然互聯網金融來已經不再是新鮮事自物,但互聯網金融日新月異的發展令人們長期對其保持著新鮮感。受眾們之所以不會對互聯網金融感到疲倦,主要來源於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互聯網金融產業的不斷創新,例如從最先被人們知曉的網路借貸平台到科技金融、大數據金融、消費金融、普惠金融等,令互聯網金融始終保持著新鮮感;第二是存活下來的互聯網金融公司十分注重用戶體驗,通過各種模式為用戶創造便利、營造場景,增強用戶粘性。
上述兩點也符合產品以及企業的成長周期,人們也往往只會關注成長、成熟的周期,而不會關注衰退期。與傳統產業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或產品如能不斷創新、不斷迎合重要用戶的客戶體驗,就將長期處於發展期,令企業和產品在發展中長青,強勢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正是這樣做的,這也是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的趨勢。
結合市場實際環境以及金融因素,互聯網金融在經過探索發展後,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會集中在政策監管以及行業規范化、服務社會實體產業、業務模式專業化及小額化、新技術的不斷更迭這四大方面。
4. 持牌經營下金融科技企業能走多遠
「其實銀行有最好的大數據,銀行本身的進步就是運用於金融科技,只是當時沒有金融科技這個詞。」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鍾偉表示,金融科技公司能迅速崛起,除了技術的提升外,更大的原因在於過去「線上」監管的寬松,不少金融科技企業突破了牌照的限制。
「金融科技雖然改變了金融交易的載體、渠道和技術,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沒有改變商業的目的和對象,也沒有改變金融的本質和功能。」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姜建清指出。「所以未來可能銀行機會會大一點,但並不是說金融科技公司就沒有機會了,它也是有機會的,這種機會主要體現在持牌上。」周昆平認為。
隨著金融科技2.0時代的到來,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認為監管將全覆蓋,金融和技術將會分工,擅長做金融的做金融,擅長做科技的做科技,兼具科技與金融的企業,仍然要將其作為金融機構來監管。來源:央廣
5. 互聯網+消費金融,還能走多遠
這個是一種趨勢,在可預見的時間內,肯定是還能走很遠的。
6. 互聯網金融行業有前途嗎
1、互聯網各類職位需求狀況
整個互聯網行業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開發的基礎之上,因此該行業對於技術類人才的需求佔了45%左右。然而現在的互聯網產品模仿非常嚴重,新產品上線不久往往就有很多的競爭者,加之現在的互聯網產品中技術越來越不能成為其壁壘,那麼,除了產品自身優秀外,市場和運營的作用就非常關鍵,可以說決定著產品的前途和命運。所以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互聯網行業對於市場和運營的人才需求比例也非常大。從排在前三類職位的細分職業來看,互聯網行業對研發工程師,銷售人員,運營專員的需求分別佔了各自所屬類別職位的一半以上。
2、互聯網最難招/易招職位
我根據職位從開放到關閉時所經歷的平均天數來衡量各個職位的難易招程度。從下圖可以看到,互聯網公司招聘一名營銷人員平均需要54.4天時間,可謂互聯網最難招的職位,排名前五的最難招職位中,有2個職位都屬於市場與銷售類別,這應該是和目前互聯網大量to C項目的創立,對市場與銷售人員的龐大需求量成正相關,同時由於互聯網市場類職位的起薪相對較低,也成為了該類職位難招到人的制約因素。
我們看到,互聯網最易招的5種職位中,有四種均屬於職能類別的職位,表明互聯網對這類職位人員的需求量不大。我們發現前段時間興起的新興職位:程序員鼓勵師屬於互聯網最易招的職位,一方面是目前行業內公司對該職位需求量較小,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由於其有趣的工作職責要求,吸引了很多年輕女性前來應聘。
3、互聯網5大搶手職業
我定義一個職業的搶手程度=平均月薪*發布職位數/已招到職位數,根據這個公式,我們統計出排名前五的互聯網搶手職業,可以看到,技術崗位職業占據了四席,架構師由於對於其高要求的技術能力需求成為了最搶手的職業,產品經理也屬於5大搶手職業之一,這對於那些不需要特別精通技術,又想在互聯網行業發展的朋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4、互聯網5大過剩職業
與搶手職業計算公式相同,我統計出得分最低的5個職業,可以看到,這些職業均屬於職能類別,由於很多互聯網公司屬於初創期,對於財務這塊的業務往往不重視,要麼外包給財務公司,要麼某個人員兼任,所以出納這個職業成為了互聯網行業最過剩的職業。
5、互聯網工作年限與對應年薪
下圖可以看到,前5年裡,技術和產品類別的職位年薪屬於互聯網行業中較高的群體,工作5年後,運營類別的職位年薪有了較大的漲幅,後期甚至超過了做產品的人員。職能部門的人員前期薪酬相對較低,工作10年以上,薪酬和市場,設計相關職位人員達到同一層次。
6、各個城市互聯網公司發展狀況
我選取了互聯網公司最集中,排名前五的城市,可以看到,上海的非天使輪公司佔比最多,上市公司佔比也最高,表明上海的創業公司發展還不錯,准備創業的小夥伴們可以考慮以上海作為創業地。
7、互聯網細分行業統計
根據互聯網公司的細分行業,我對每個行業互聯網公司的每日平均崗位數,平均月薪,平均公司規模進行了統計,可以看到,移動互聯網,搜索,大數據和游戲行業的公司發展都不錯,薪酬待遇相應也屬於行業的前列。
7. 互聯網金融投資還能走多遠
大環境在變,互聯網金融行業會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而變化,除非有一天互聯網消失了,否則互聯網金融永遠不會消亡
8. 網路借貸能走多遠
另據此前全國工商聯調查,規模以下的小企業90%沒有與金融機構發生任何借貸關系。 一邊是大量小微企業患上了資金「飢渴」,一邊是民間資金有著溢出效應。在這一背景下,網路借貸逐漸興起。近日,有兩個消息反映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一個是阿里金融憑借阿里巴巴電商平台的強大數據支持,小額信貸業務風生水起。迄今,阿里巴巴已在浙江和重慶成立了兩家專門面向網商放貸的小額貸款公司,並已推出淘寶(天貓)信用貸款、淘寶(天貓)訂單貸款、阿里信用貸款等微貸產品。一個則是上線剛「滿月」的網路借貸平台眾貸網宣布夭折。 在以眾貸網法人代表名義發布的《致投資人的一封信》中如此描述,「由於我們整個管理團隊經驗的缺失,造成了公司運營風險的發生,但我們眾貸網不會做跑路的平台。」這並不是第一家關門的P2P(對等網路)網路借貸平台。2011年,號稱「中國最嚴謹網路借貸平台」的哈哈貸就發出關閉通告,2012年也曾發生過借貸平台網站負責人跑路的事件。 業界人士分析,網路借貸實際上是公開化、網路化的小額民間借貸。近幾年不斷有新公司、新資金湧入這一行業。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已有近300家此類機構。但與正規的銀行借貸相比,這一新型民間借貸渠道既沒有明確的行業規則,也缺乏監管,一直遊走在灰色地帶,成為風險集聚的領域,頻繁的風險暴露也讓人們對這一模式能走多遠產生了懷疑。 現實來看,網路借貸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且在操作上有著可行性,並受到許多微型企業的歡迎。據了解,許多網路借貸平台成立時只是一個信息發布與發現平台,或者僅僅充當貸款中介。既不吸儲、也不放貸,不直接經手資金,這是其合規經營的底線,但是在操作中卻不約而同地存在集體越界現象。許多網路借貸平台都是先吸儲再倒手放貸,甚至還大量設計理財產品,或者以平台做擔保,甚至動用投資者的資金。許多業務超乎其自身經營能力和范圍,孱弱的風險管理也因此而暴露。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網路借貸與小貸公司業務融合有著較大的可能性。單從運作模式看,網路借貸與運作較為成熟的阿里金融有幾分相像。不同的是,阿里金融依託的是客戶在電子商務網路平台上的行為數據以及信用積累,並通過一定技術手段映射為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同時掌握商戶的運營和財務狀況,從而成為貸款依據,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不僅僅是阿里巴巴,京東商城和蘇寧電器也開始向這一領域涉足,以期利用已積累的商流、資金流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將小貸業務與企業平台的交易掛鉤。相較於電商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創新優勢,單純的網路借貸既沒有足夠的信用記錄,又缺乏出現風險後的追償措施。換句話說,網路借貸要想獲得同樣的風險管理能力,付出的運營成本將會更高。 有觀點認為,從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趨勢看,網路借貸仍然有著一定的生存空間,對部分民間資金有著較強的吸引力。當前不僅電商們對互聯網金融創新互相競逐,多家銀行也推出了自己的線上融資貸款產品。比如,建行的「善融商務」系列,已經有了網路聯貸聯保、網路速貸通、小企業在線融資等品種,交通銀行也推出了「e貸在線」。銀行和電商之間業務的合作和交叉增多,充分反映出互聯網金融的吸引力,部分民間資金的目光也盯在這一領域,去年歇業半年的哈哈貸因完成幾百萬元融資而重新開張。另外,當前處於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更為多元化,也期待著多樣靈活的融資渠道。
9. 銀行離互聯網金融有多遠
互聯網金融模式對傳統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
1、重新審視金融戰略,適應互聯網金融模式帶來的挑戰。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出現為中小銀行提供了與大銀行競爭的契機。如果能夠利用好這一模式,積極創新,將在一些新興業務上趕超大銀行,形成競爭力。傳統銀行業可能因為互聯網金融模式發生競爭格局的改變。一些互聯網企業已不滿足只做第三方網路支付平台,而是憑借數據信息積累與挖掘的優勢,直接向供應鏈、小微企業信貸等融資領域擴張,未來可能沖擊傳統銀行的核心業務、搶奪銀行客戶資源、替代銀行物理渠道,顛覆銀行傳統經營模式和盈利方式。
2、拓展銀行業務的客戶和渠道。客戶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各項業務的基礎。互聯網金融模式有利於商業銀行拓展客戶基礎。2012年,全球互聯網用戶達24億人;我國互聯網用戶為5.65億人2,網購人數1.93億人3。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商業銀行可以與自身戰略結合,一方面挖掘、吸引新客戶;另一方面增加客戶粘合度,拉近與客戶間的業務關系。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銀行傳統目標客戶群可能發生改變,傳統物理網點優勢弱化,追求多樣化、個性化服務的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戶更傾向於通過互聯網參與各種金融交易。商業銀行傳統價值創造和實現方式將發生改變,能夠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務的金融機構會得到市場青睞。
3、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互聯網金融企業擁有大數據、雲計算和微貸技術。這三項技術可以使互聯網金融企業全面了解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的經營行為和信用等級,建立資料庫和網路信用體系。在信貸審核時,投資者將網路交易和信用記錄作為參考和分析指標。貸款對象如違約,互聯網金融企業還可利用網路平台搜集和發布信息,提高違約成本,降低投資者風險,在服務中小企業融資及個人貸款具有獨特優勢。因此,互聯網金融模式可以超越傳統融資方式的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減少交易成本,有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4、價格發現功能,推動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模式能夠客觀反映市場供求雙方的價格偏好,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方式。互聯網金融作為交易平台,資金借方報價,貸方依據對流動性、風險等因素偏好選擇貸款對象,雙方議價成交,交易完全市場化。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金融機構不能完全依賴央行的基準利率指導,應主動在市場上尋找利率基準。互聯網模式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市場利率走勢,判斷特定客戶群的利率水平。如果還能夠深入研究挖掘數據,甚至可以形成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利率指數」,從而完善貸款定價基礎。
5、加速金融脫媒。傳統銀行在金融業務往來中,主要充當資金中介的職能。互聯網金融將加速金融脫媒,使商業銀行的資金中介功能邊緣化。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互聯網企業為資金供需雙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當資金信息中介的角色。從融資角度看,資金供需雙方利用搜索平台尋找交易對象,之後的融資交易過程由雙方自己完成。從支付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