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據報道,在12月3日上午,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中國領導版人在開幕權式至信中表示,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搭乘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互聯網正在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這次技術革命的影響力可能超過過去一切技術革命的總和,互聯網將從「從無到有」到「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路而存在。
Ⅱ 什麼叫「互聯網的滲透率」
互聯網滲透率是指使用互聯網的網民與總人口數之比。用於表達互聯滲透到普通民眾生活的程度。最早互聯網滲透率由「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廣泛表述於其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里。
互聯網滲透率(Population Penetration/Internet Population and Penetration)最早見於Mary Meeker的互聯網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與國內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互聯網報告中提到的網民滲透率是同一個概念。但是計算方法,表述的內容有差異。與此相類似的概念是Market Penetration。 市場滲透率是指銷售數量與理論上最大市場比。 同樣互聯網滲透率的分母也是理論上的最大市場。其中中國的數據來自CNNIC。
根據最新的(2015)互聯網趨勢報告[1] 。互聯網滲透率因為人口基數的增長而陷於停滯狀態。但是移動互聯網滲透率仍然在增速,並超過互聯網達73%滲透率。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回報率較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增長潛力。移動互聯網廣告較互聯網增長強勁。移動互聯網視頻廣告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企業沉湎於改正過去的痛點,而消費型企業追逐激情。商業通訊工具缺失。
瑪麗-米克爾[2] 1959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印第安納州,1982加入券商美林公司,1986年加入了知名投行所羅門兄弟(1998年被並購)。 1991年加入了另一家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1998年被美國財經雜志《巴倫周刊》稱為「互聯網女皇」。受2000年左右互聯網泡沫影響,一度給米克爾的個人信譽帶來了嚴重的危機。2004年重新崛起,摩根士丹利成為谷歌IPO的主承銷商。在2007年的互聯網報告中,米克爾就預判美國可能會在「次貸問題上存在風險,需要予以密切關注」。在隨後的2008年,美國正是因為次貸問題而引爆了金融危機。華爾街遭受慘痛打擊,美國經濟也陷入嚴重衰退。
米克爾每年發布的互聯網報告,依然是互聯網從業者、投資者以及媒體公眾最為看重的趨勢預測報告。米克爾總能收集到海量的數據,邏輯嚴密地得出自己的結論,預見到下一個網路趨勢的到來。
Ⅲ 美團買單與微信分付入局後,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地位要不保了嗎
最近,消費金融市場的戰火燒得有點猛。美團最近就上線了一款消費金融產品「美團買單」,打響了它踏入消費金融市場的第一槍。
微信支付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入口可以開通,但它在2018年11月的時候,就已經在部分地區開始實行灰度測試,由此可見,微信早就開始為「分付」的上線在鋪路了。從微信分付的操作模式以及它的特徵中可以看出來,它直接對標的就是螞蟻花唄和京東白條。
京東白條是國內出現的最早的消費金融產品,它在2014年2月份就已經正式上線了,螞蟻花唄緊隨其後,在2015年4月份上線。它們目前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忠實用戶,業界地位輕易不可撼動。
Ⅳ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優勢有哪些
答:
1、政策方面
眾所周知,我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中正式提出發展消費金融,中國人民銀行在1998年和1999年相繼放開了個人住房貸款和汽車消費貸款的政策,以促進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機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這也是發展消費金融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結構合理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今年的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在全國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消費金融成為熱點詞彙。據了解,2016年3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印發 《關於加大對新消費領域金融支持的指導意見》,政策利好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2、技術優勢
互聯網消費金融與傳統消費金融的不同之處在於互聯網消費金融利用了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打造「線上互聯網+線下實體」的運行模式。從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機構在資金來源上有一定的優勢,通過探索信用消費+場景布局,進而打造成一個全新的「互聯網+」的樣本,通過場景的建立,增強客戶粘性,不斷擴張消費金融市場,實現盈利。隨著雲計算的普及,大數據挖掘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精確的進行市場細分、選定目標客戶、評估客戶信用等級,從而降低資金配置風險,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3、市場需求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消費需求也更加旺盛,8090後超前消費意識逐漸增強,接受新型金融產品的能力較強,因此使用消費信貸手段來緩解預算不足的觀念逐漸深入,因此,在居民消費觀念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發展消費金融已經具備相應的社會基礎。而作為解決資金問題之一的消費金融系統必將迎來發展商機,像迪蒙自主研發的消費金融系統是一款集消費貸款、消費分期為一體的業務管理系統,有效幫助企業迅速開拓消費市場,推動消費金融業務發展,實現業務模式的「互聯網+」轉型。系統通過規則引擎、工作流引擎、自動徵信、商家加盟的方式,實現借款業務的快速審批、智能風控、借款流程自定義等功能,滿足消費金融公司快速、高效、便捷的借款業務需求。
Ⅳ 京東金融百億融資啟動落定後估值達多少
京東金融百億融資啟動,落定後估值將超1650億。
值得注意的是,撬動這百億營收的京東金融,牌照數量並沒有同一陣營的BAT多。其此前不斷向外部傳遞的理念是,自身定位於科技公司,主要是幫助金融機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牌照的獲取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這一次在記者獲得的融資材料里清晰顯示,京東金融獲得的融資將被用於並購金融牌照。
Ⅵ 消費金融公司有前景嗎
隨著網路購物場景的發展,消費金融開始涉足電商領域,針對消費者最關注的價格因素,推出分期付款、30天無責免息等產品,分散消費者的購物壓力,刺激消費增長,尤其是中高端消費的增長。消費金融除降低消費者購物壓力刺激消費以外,還可以幫助電商企業及商家進行商品營銷。通過優惠的支付條件吸引用戶,實現用戶引流和商品導購。例如根據電商平台的行業及人群特徵,推出特定的營銷活動,用戶通過參與活動或者獲得價格優惠,或者獲得電商平台及互聯網消費金融平台的消費積分。這種營銷活動在引流、導購的同時,還可以增強用戶粘性。
互聯網消費金融在電商領域的應用,目前處於信用累積的過程,未來實現數據沉澱之後,基於個人賬戶的信用數據提供更多產品以外的增值服務,將成為其發展的一大趨勢。
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規模
前瞻產業研究院顯示,2015年中國人民幣信貸余額達到93.6萬億,同比增長14.9%;同期消費信貸余額達到19.0萬億,同比增長23.3%。近年消費信貸余額增速顯著高於人民幣信貸余額增速。預計2019年消費信貸余額將占人民幣信貸余額總額的四分之一,並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在消費信貸快速增長的大背景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也將迎來快速增長。
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
2013年至2014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正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陸續有電子商務企業、在線支付企業以及P2P信貸企業加入,同時,傳統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在抓緊在互聯網領域的嘗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指出,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達到60億元;伴隨著京東與天貓等進入市場,2014年交易規模突破183.2億元,增速超過200%;2015年整體市場則突破了千億。預計未來幾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到2019年達到3.398萬億元的水平。
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保持快速增長原因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保持快速增長的原因在於,參與主體從原有的P2P為主導的消費金融市場,拓展到目前以電商生態為基礎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參與主體的數量和類型較2013年有明顯突破;
其次,以網路購物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市場持續高速增長,用戶消費需求和能力進一步提升,消費渠道進一步拓寬;最後,互聯網金融在2013年開始進入真正的爆發期,2014年則延續了2013年的強勢表現,在理財、投資以及信貸領域均有突破。
實際上,自2014年開始,電商生態的消費貸款在互聯網整體消費貸款的比例開始迅速攀升,艾瑞咨詢預計,在2016年該項業務將成為互聯網消費金融中最主要的商業模式。
技術創新,互聯網釋放消費金融需求
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電子商務對用戶行為習慣造成了顛覆性的變革,大數據技術解決了消費金融領域風控的效率瓶頸。同時,隨著
2015年央行向8家私營機構發放個人徵信業務試點許可,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不斷完善。通過分析消費者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瀏覽、購物、社交等多維度數據,可以更好地覆蓋以往央行徵信體系覆蓋不到的長尾人群。近年來,互聯網消費金融規模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00%以上,在個人徵信業務許可的當年更實現了546%的增長。
另外,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也使得消費金融擺脫了固定場所的限制,移動端成為消費金融的重要陣地,2017年移動消費金融用戶滲透率達到了15.9%
消費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強
對消費金融的支持力度正在加大。從對金融機構的定向業務支持轉而對整個消費金融行業的全面支持。銀監會放開了消費金融公司審批的地域限制和數量限制,成熟一家,審批一家,積極推動消費金融公司設立的常態化。
消費場景日益豐富,互聯網渠道直接觸達客戶
首先,電商改變了大眾的購物習慣,消費渠道的便利性激發了小額高頻的購物需求。其次,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將互聯網的流量競爭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線下的消費場景包括3C產品、電動車、醫美、租房、培訓教育、旅遊等。
隨著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快速發展,監管政策將逐步出台,行業將迎來整改。監管政策的不斷深化加強,互聯網消費金融將會兩級分化,不合規的平台將會逐步的退出市場,合法合規的平台將會以金融科技促進機構自身的發展,加強風控和定價能力為核心競爭力。未來,在場景、數據和風控基礎上持有牌照的消費金融公司會促進消費金融市場的快速增長,給用戶帶來美好的消費體驗,給社會創造無限的價值。
Ⅶ 互聯網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是什麼
互聯網的發展呈現十大發展趨勢:
趨勢1:中國互聯網用戶普及率將過半,中國互聯網網民數穩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較2013年底提升了1.1個百分點。2014年上半年,隨著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的替代已經基本完成,智能手機用戶已形成龐大規模,市場佔有率已趨於飽和,增速呈減緩趨勢,智能手機對網民普及率增長的拉動效果減弱。預計2015年年底,中國網民的滲透率將接近50%。2013年全球網民數為26億,2013年比2012年的增長率為9%,但盡管如此,中國網民數穩居全球第一。2013年中國的網民數是第二名美國網民數的2.9倍,但中國的網民滲透率為46%,美國為83%,從滲透率來看,中國的網民數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趨勢2:互聯網向移動端遷移,得移動互聯網得天下
全球移動互聯網使用量持續增長,占整體互聯網的25%(截止到2014年5月),去年這一數據僅為14%,一年之內使用比例翻倍,亞洲移動網民的滲透率也從去年的23%增長至37%,增長速度極快。截至2014年6月,中國移動網民規模達5.27億,較2013年底增加2699萬人,中國移動網民的普及率(網民佔中國人口比例)達39.1%,即近4成中國人在使用手機上網。同時,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進一步提升,由2013年12月的81.0%提升至2014年6月的83.4%,手機網民規模首次超越傳統PC網民規模。
互聯網產品和服務也要跟著網民走。在2012年及2013年諸多大型互聯網公司其移動端的流量已經超越PC端的流量,很多大型互聯網企業PC業務用戶往移動端遷移,呈現出PC業務增長放緩,移動業務增長迅速的態勢。如果一個互聯網企業沒有在移動端的拳頭產品,將很快被移動互聯網的浪潮顛覆。在未來的兩三年內,得移動互聯網得天下。
趨勢3:全球傳統媒體嚴重衰退,中國網路廣告收入超越電視廣告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中國主流媒介中,電視廣告和報紙廣告的收入市場份額從2009年開始出現明顯的下滑態勢,2011年,網路廣告的收入超越報紙的收入,在2013年,網路廣告收入則超越電視廣告收入,網路媒體成為第一大廣告收入媒體,在2014年,網路廣告的收入份額還將繼續增長,而電視則在繼續下降,網路廣告的收入份額將繼續顯著領跑市場。
在美國,雖然互聯網廣告市場份額還沒有超越電視,但差距在逐漸縮小,尤其是互聯網的媒介消費時長已經顯著超越了電視的媒介消費時長,這將促進美國互聯網廣告市場的進一步繁榮,而美國市場的紙媒和廣播無論是媒介消費時長還是廣告市場份額,都在嚴重萎縮。
趨勢4:網路廣告將是效果廣告的天下,以大數據精準廣告將成為網路廣告的重要發展驅動力
2013年以CPC和CPA為計費方式的效果廣告,其市場份額達66.6%,2014年該比例將超過7成。在效果類廣告為主流的中國網路廣告市場,精準廣告技術將成為網路廣告市場的重要驅動力。我們看到360公司的點睛系統、騰訊的廣點通等新的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精準廣告勢力正在快速崛起,其市場地位已經可以跟傳統的門戶相當。游戲和電商是這些精準廣告系統的主要客戶群,隨著這些客戶群的進一步發展,以及精準廣告系統在大數據方面的進一步發力,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以大數據驅動的精準廣告勢力將成為網路廣告市場最為重要的變革和發展的驅動力。
趨勢5: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正在崛起,大型平台類互聯網企業將驅動市場快速發展
互聯網消費金融是指消費者通過互聯網購買消費品提供消費貸款的現代服務金融方式,包括住房貸款、汽車貸款、旅遊貸款、助學貸款等。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正處於發展的起步階段,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達到60.0億元。從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構成來看,2013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主要以P2P消費信貸為主,艾瑞咨詢數據顯示,該比例高達97.5%。2014年電商巨頭首次進入該領域,2014年年初,京東率先推出白條服務,隨後,7月份天貓推出分期服務。2014年電商巨頭的強勢切入,使得市場格局出現顯著變化,2014年通過電商平台產生的消費信貸交易占互聯網金融交易規模的32%,預計2015年該比例將增至40%以上,2016年將超過一半,通過電商平台產生的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將成為市場主體。伴隨著京東與天貓進入市場,2014年交易規模將突破160億元,增速超過170%。2017年,整體市場將突破千億,未來三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4%。市場增長的驅動力來自於電商巨頭的強勢切入該市場,以及更多的平台型互聯網企業如房產網站、汽車網站加入該市場。
趨勢6:互聯網正在大力往健康領域滲透,掀起互聯網健康浪潮
越來越多的用戶在使用互聯網尋找與健康相關的解決方案,由此帶動了移動互聯網健康市場的迅速發展。最近3年時間內,無論是蘋果、谷歌、微軟等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還是BAT等國內互聯網巨頭都在覬覦移動健康市場,從移動掛號到日常健康管理服務,從健康監測到慢病預防和慢病管理,互聯網健康浪潮正在掀起。
互聯網健康市場未來發展主要有三股力量的推動:
(1)國家政策利好
2014年5月國家食葯監總局發布《互聯網食品葯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擬放開網上銷售處方葯,並提出允許第三方物流配送葯品。
《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目前醫葯工業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多、小、散問題突出,造成過度競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其將2015年的產業集中度目標設定為,前100位企業的銷售收入佔全行業的50%以上。
(2)技術相關因素推動
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將改變現有的醫療健康服務模式——遠程預約、遠程醫療、慢病監控、大數據管理等逐步成為可能。
感測器的發展。傳統的可穿戴式感測器腕環、心率帶、計步計、動作感測器、智能衣服感測器正在快速發展;而非植入式電化學感測器的發展,利用對眼淚、唾液、汗液以及皮膚組織液等體液的感測器檢測,填補實時監測體內疾病及葯效的空白。
(3)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變化
老齡化。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至近4.4億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34%,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不斷加劇的老齡化趨勢成為醫療保健增長的基礎;
污染。氣候變化和污染加重人類健康隱患,為健康產業增長提供空間。有關數據表明,每年世界范圍內,約200萬人死於空氣污染。水資源和空氣的污染的後果,將會在未來10年間越來越明顯地顯現出來。一方面污染會使得人們更加註重疾病防治,增加醫療健康支出;另一方面,人們在由污染帶來的疾病治療上投入也會有所增長。
(4)大型互聯網及IT企業重視及大力參與推動
阿里巴巴的布局從醫院到葯店,從掛號到繳費幾乎已涵蓋了醫療行業的方方面面。阿里巴巴投資醫葯電商中信21世紀科技有限公司10個月之後,後者日前正式更名為「阿里健康」;支付寶公布「未來醫院」計劃,宣布將對醫療機構開放其平台能力;阿里啟動葯品電子平台,「阿里健康」客戶端在石家莊就首次介入醫院電子處方環節,通過「處方電子化」試點,以期實現在醫院外購買處方葯。國內葯品終端銷售收入中,處方葯佔80%,這個市場潛力非常巨大。
騰訊斥資7000萬美元戰略投資醫療健康互聯網公司丁香園;騰訊領投掛號網超過1億美元;手機QQ最新版中推出了健康中心,希望基於手Q的社交用戶數據,來對產業鏈的軟硬體廠商做整合;打造微醫平台,與微信、QQ打通,讓醫院醫生接入即可為掛號網、微信、QQ用戶提供便捷的就醫服務。
網路與北京市政府合作,搭建健康雲平台,整合上游的智能醫療設備商和下游的遠程醫療服務商,基於智能硬體設備來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服務。
小米投資2500萬美元戰略入股九安醫療旗下的iHealth;蘋果發布全新健康應用,該移動應用平台被命名為「Healthkit 」,它可以整合iPhone或iPad上其它健康應用收集的數據,如血壓和體重等;三星也推出了其健康追蹤平台SAMI;Google推出Google Fit;微軟則推出Microsoft Health健康與健身雲服務平台。
趨勢7:在線教育拐點到來,未來市場快速成長
中國經濟網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國內在線教育投資總額高達25億元,國外在線教育投資總額24億元,同時8月份不低於10億元的投資、10月份的5億元,預估2014年整年國內在線教育投資高達50-80億元左右,全球的在線教育投資總額預估上百億。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4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998億,增長率達19%,市場仍然處於較快的速度成長。2015年,市場增長的拐點即將到來,未來三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繼續快速增長,增長率均在20%左右。學歷教育、職業在線教育是市場規模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中小學在線教育市場將比整個在線教育市場的成長速度更快,2014年中小學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增長率為34%,未來三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增長率分別為35%、39%和39%,呈現高速增長的態勢。
目前的教育領域的變革主要是來自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原來的互聯網教育絕大多數依賴於PC端,互聯網時代已經完全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有了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之後,在線教育從相對集中的學習轉變成碎片化學習的狀態,這需要在線教育產品形態的轉變;而由於大數據的發展也使得在線教育更加智能和科學,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建立錯誤題庫去優化老師講課的重點,或者通過大數據去輔助學生答題,科學評估學習成績,優化學習重點,如猿題庫、學習寶和優答。
趨勢8:在線旅遊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市場正在醞釀變局
2014年中國在線旅遊預訂市場交易規模將達2872億。受到業內持續而大規模的價格戰影響,在線旅遊OTA市場營收規模2013年和2014年增速低於整體在線旅遊市場。
展望2015年,以下趨勢依然持續:
(1)價格戰,企業增收不增利。四家中國赴美上市OTA企業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企業凈利潤依然加速下滑,但各方的價格戰愈加火熱。攜程網第三季度凈營業收入為21億元,同比增長38%,但凈利潤2.17億元,同比下降42%。這已是攜程連續三個季度凈利潤負增長;去哪兒公司2014年第三季度總營收為5.011億元,同比增長107.8%;但是歸屬於股東的凈虧損擴大至5.662億元。但攜程依然在2014年12月宣布將拿出10億進行大規模促銷。同程和途牛也互相公開叫板。
(2)在線機票市場集中度更高。在線機票預訂市場的價格戰持續,中小在線代理商壓力逐漸增大,利潤率降低,OTA分銷結構將逐漸集中。
(3)直銷在線酒店地位繼續提升。由於價格戰將再持續,促進直銷類酒店網站繼續崛起。目前在線酒店預定網站用戶規模來看,去哪兒、攜程、藝龍第一陣營,而直銷類網站7天酒店在2013年也進入並穩住在第一陣營;預計2015年還將會有1-2兩家直銷類酒店用戶規模進入第一陣營。
(4)在線度假市場比在線旅遊整體市場增速更快。2014年在線度假市場交易規模增長率達42%,遠高於在線旅遊市場的增長率(27.5%),2015年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增長率將在35%以上。這主要是得益於度假休閑游的需求量逐漸增強,帶動的租車、度假公寓等業務增長。
(5)在線門票受到在線旅遊企業重點關注,競爭更加白熱化。2014年是在線門票發展的元年,而2015年則進入白熱化的競爭階段。門票市場作為休閑旅遊的入口,更容易交叉銷售度假產品,因此搶占門票市場有助於對於度假市場的開發。
(6)出境游熱度逐漸提升。隨著旅遊預定的用戶的收入增加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用戶對出境游的需求更加強烈。預計未來幾年,在線預訂出境游熱度會不斷提升,份額進一步擴大;同時,將會出現更多專注出境游的互聯網企業。
(7)移動端的遷移和競爭更加激烈。很多大型的在線預定企業其移動端流量已經超過PC端流量,在線旅遊價格戰與服務戰已經由PC端轉移向移動端,2015年移動端的競爭更加激烈,在線旅遊企業將繼續加大移動端的大幅度促銷和返現。
趨勢9:房產領域O2O做閉環,加速轉型迎發展
2014年我國房地產市場步入調整期,各地商品住宅庫存量高企,對市場預期的轉變進一步影響了整體新開工節奏,房地產投資增速明顯下滑。市場觀望情緒顯著,開發企業的投資和推盤節奏都有所調整。2014年以來市場成交量整體下行,市場成交較去年大幅下降。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50個代表城市月均成交227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6%,與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分別高出2010年、2011年同期10.6%、24.5%。房地產行業以上的影響已經傳導至房地產網站,導致房產網站營收增長放緩。以上市公司搜房網為例,2014年其營收預計在7.3億美元,年度營收增長率為15%,比2013年的48%顯著下滑。在此背景下,房產網站積極主動變革,做銷售閉環,加速轉型。
未來一年房產領域值得關注方向包括房產O2O、家居O2O、社區O20和房產相關互聯網金融。
(1)房產O2O。房產網站積極謀求銷售閉環,不僅僅幫助線上推廣,還需落實到線下的售樓環節,實現規模成交。搜房、樂居、安居客和365房產網等均在不同程度實現房產O2O。
(2)家居O2O。主要有幾種模式:房產網站和家居網站開通線下實體店體驗,線上銷售模式;傳統家居商場自建電商平台模式;傳統家居商城聯盟,自建聯盟網站的網路團購模式;傳統家居企業在電商平台銷售的模式。
(3)社區O2O。從從蔬菜、水果、物業、家政服務等社區購物和服務,均為社區O2O的服務范圍。以萬科、花樣年為代表的房地產商,阿里巴巴等電商公司,搜房及365房產網等房產網站,以及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經在不同程度進入該領域。
(4)互聯網金融。為了更好的做閉環,很多大型房產網站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主要瞄準用戶購房和裝修過程中貸款問題。2014年,我們看到房產網站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一系列大動作:搜房網通過成立互聯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並引入多方戰略合作模式布局互聯網金融體系。新浪和易居中國聯手成立房金所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推出互聯網房地產金融服務平台「房金所」。365房產網擬成立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趨勢10:社交平台將加速生態整合,以社交為基礎打造溝通、娛樂、生活、購物和學習一站式服務平台
在三大類社交應用中,整體網民覆蓋率最高為即時通信,第二社交網站,最後為微博。即時通信(IM)在整體網民中的覆蓋率達到了89%。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騰訊幾乎領跑了這三類主流的社交應用市場。即時通訊領域,騰訊的QQ和微信的網民滲透率分別到78%和65%,QQ空間的網民滲透率也達57%,騰訊微博為27%,僅比新浪微博低1%。最為值得關注的是微信,上線後僅用四年便取得了65%的網民滲透率,發展速度極快。
未來一年,各社交平台將加速社交相關生態的整合,以社交為基礎打造溝通、娛樂、生活、購物和學習的在線一站式服務平台。
(1)在溝通方面,騰訊提出樂在溝通的產品理念,QQ和微信將繼續提升語音和視頻溝通的產品體驗,尤其是QQ在多人視頻溝通方面,以提升在工作場景和教育場景下的一對多和多對多的溝通體驗;新浪微博也在測試群溝通功能,期待在社交溝通方面搶占更多的份額。
(2)在娛樂方面,騰訊、新浪、人人等社交平台都積極為用戶提供PC游戲和移動游戲服務,在社交用戶的大盤上進行很好的游戲商業化,2014年這些社交平台在移動游戲已經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預計未來兩年將更為重視社交用戶的移動游戲方向。
(3)在生活方面,2014年初,騰訊投資入股大眾點評,占股20%,快速搶占生活O2O的入口;而在更早之前,騰訊就投資了嘀嘀打車。未來一年,在生活化方面社交平台將繼續加速整合的速度,以投資或者收購的方式快速拓展市場。
(4)在購物方面,2014年初,騰訊以2.14億美元入股京東15%的股份,合作有利於兩者在電商領域的快速發展;而在2013年,阿里巴巴以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同時兩者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在未來,阿里還有權按事先約定的定價方式,將新浪微博的持股升至30%。在未來一年,社交平台將繼續加大電商領域的合作力度,尤其是促進社交和移動電商的融合。
(5)在學習方面,社交平台將發揮其天然溝通能力和用戶資源的優勢,發力在線教育。以騰訊為例,「騰訊課堂」從兩方面發力在線教育:一方面以QQ群為網路課堂做直播教育,而另一方面以精品課為資源平台做錄播教育。同時,騰訊和新東方在2014年7月宣布成立合資公司「微學明日」,進軍移動學習市場。2014年2月YY也正式宣布進軍在線教育,分拆出獨立品牌100教育。預計2015年,社交平台更加重視教育市場的發展和投資,競爭愈加激烈。
Ⅷ 電子支付2020年用戶滲透率將超幾成
北京1月22日消息,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在「2018中國金融科技產業峰會」上發布的《中國金融科技產業生態分析報告》顯示,2013-2016年,網路信貸、網路資管和電子支付的用戶滲透率均處於顯著上升趨勢,預計2020年,以上三個細分領域的用戶滲透率將分別上升至28.4%、77.9%和83.1%。
據介紹,當前,金融科技正從發展和監管兩條主線推動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是實現「中國式新金融」最有力的「助推器」。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勢頭重塑金融產業生態,「無科技不金融」成為行業共識。
清華大學副研究員、《清華金融評論》副主編張偉表示,從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元年到現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步入了新的規范發展、整治階段。傳統金融機構如果不擁抱新技術,終將被淘汰。唯一最佳的策略就是擁抱新技術,未來的世界,無技術不金融,無數據不金融。
本次峰會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匯聚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權威機構、金融機構、國內外金融產業代表企業的大咖及行業專家共1500餘位嘉賓,共同探討金融科技產業最新發展趨勢,助力金融行業完成新一輪產業升級。
Ⅸ 網路滲透率是什麼意思
「網路滲透率」又稱「互聯網滲透率」;互聯網滲透率是指使用互聯網的網民與總人口數之比。用於表達互聯滲透到普通民眾生活的程度。最早互聯網滲透率由「互聯網女皇」之稱的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廣泛表述於其年度互聯網趨勢報告里。
互聯網滲透率(Population Penetration/Internet Population and Penetration)最早見於Mary Meeker的互聯網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與國內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互聯網報告中提到的網民滲透率是同一個概念。但是計算方法,表述的內容有差異。與此相類似的概念是Market Penetration。 市場滲透率是指銷售數量與理論上最大市場比。 同樣互聯網滲透率的分母也是理論上的最大市場。其中中國的數據來自CNNIC。
根據最新的(2015)互聯網趨勢報告 。互聯網滲透率因為人口基數的增長而陷於停滯狀態。但是移動互聯網滲透率仍然在增速,並超過互聯網達73%滲透率。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回報率較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增長潛力。移動互聯網廣告較互聯網增長強勁。移動互聯網視頻廣告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企業沉湎於改正過去的痛點,而消費型企業追逐激情。商業通訊工具缺失。
瑪麗-米克爾1959年出生於美國中部印第安納州,1982加入券商美林公司,1986年加入了知名投行所羅門兄弟(1998年被並購)。 1991年加入了另一家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1998年被美國財經雜志《巴倫周刊》稱為「互聯網女皇」。受2000年左右互聯網泡沫影響,一度給米克爾的個人信譽帶來了嚴重的危機。2004年重新崛起,摩根士丹利成為谷歌IPO的主承銷商。在2007年的互聯網報告中,米克爾就預判美國可能會在「次貸問題上存在風險,需要予以密切關注」。在隨後的2008年,美國正是因為次貸問題而引爆了金融危機。華爾街遭受慘痛打擊,美國經濟也陷入嚴重衰退。
米克爾每年發布的互聯網報告,依然是互聯網從業者、投資者以及媒體公眾最為看重的趨勢預測報告。米克爾總能收集到海量的數據,邏輯嚴密地得出自己的結論,預見到下一個網路趨勢的到來。
Ⅹ 網購網民逐年數量增加 交易額增加 滲透率增加所反映的經濟信息
示,中國網民的數量在2007年6月就已經突破了1.62億,平均每分鍾就新增近100個網民,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網路大國,有25.5%的中國網民有過網路購物經歷。 網路購物的基本概念
簡單來說,網上購物就是把傳統的商店直接「搬」回家,利用Internet直接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享受自己需要的服務。專業地講,它是電子商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電子商務是指一種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集金融電子化、管理信息化、商貿信息網路化為一體,旨在實現物質流、資金流與信息流和諧統一的新型貿易方式,是貿易過程的電子化、網路化。簡單的理解,就是利用電子技術進行商業行為。
按應用領域劃分,電子商務有以下幾種模式:一、企業(Business)對消費者(Consumers or Customers),也稱商業機構對個人用戶,即B2(to)C;二、企業對企業,也稱商家對商家,即B2B;三、企業對政府機構(Government),即B2G;四、消費者對政府機構,即C2G;五、網上拍賣等個人行為,即C2C。 其中,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是網路購物最常見的三種交易方式:
B2B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產品、服務及信息的交換。通過B2B的交易方式買賣雙方能夠在網上完成整個業務流程,從建立最初印象,到貨比三家,再到討價還價、簽單和交貨,最後到客戶服務。B2B使企業之間的交易減少了許多事務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費用,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網路的便利及延申性使企業擴大了活動范圍,企業發展跨地區跨國界更方便,成本更低廉。
B2C模式相當於現實生活中的「商場」或「專賣店」。商業機構利用先進的通信和計算機網路的三維圖形技術,把現實的商業街搬到網上,並通過建立網站,在線發布信息和提供資料庫檢索向用戶介紹和銷售產品;消費者使用瀏覽器進行瀏覽、購買、定單發送、支付操作,最後由商家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這種形式的電子商務一般以網路零售業為主,例如經營各種書籍、鮮花、計算機、通信用品等商品。
C2C比較類似於現實生活中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網站提供資料庫檢索和一定的安全保障,收取一定的費用,商品信息的上載和交易的協商都由作為獨立個體的「買家」和「賣家」完成,一個網站中同時存在數目眾多的個體經營者,網站只起一個現實中「市場管理者」的作用。 剛剛過去的2007年,網路購物得到了良好發展,不僅網民自己網上開店,還涌現出許多專業購物網站,分工越來越細。例如,B2B——阿里巴巴網在香港成功上市; B2C——在亞馬遜的帶領下,涌現出了一大批的B2C網站; C2C——淘寶、易趣、拍拍的空前發展。 網路購物在我國的發展
早在1999年以前,中國互聯網的先知們就開始建立B2C網站,致力於在中國推動網路購物。但這種做法在當時遭到了經濟學界的普遍質疑。這種質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第一,是否會有足夠多的消費者會在線購物?答案是沒有。到2000年,中國的網民人數僅為890萬,而且大部分人並沒有形成網路購物的習慣。所以,網路購物不會有很大市場。第二,網路購物能否解決物流配送的問題?答案是不能。網路購物需要全國性的物流配送體系,而當時的快速物流、快速遞送行業還只是處於起步階段。很多經濟學家一談物流配送,就想到中國郵政,愈發覺得物流配送問題的不可解決性。第三,網路購物能否解決網路支付的問題?答案是不能。中國人喜歡現金交易,還沒有形成刷卡消費的習慣,現在又要求大家直接在網路上輸入銀行資料,直接通過網路實現銀行轉賬,短期內要解決這一問題顯然絕無可能。
然而,在之後的時間看來,這些質疑卻都不是問題了,它們已經被大型購物網站和除了郵政以外的快遞公司及眾多與各大銀行對接的第三方網上支付所解決。
自1991年起,我國先後在海關、外貿、交通航運的部門開展了EDI(電子數據交換)的應用,啟動了金卡、金關、金稅過程。1996年,外貿部成立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1997年,網上書店開始出現,網上購物及中國商品訂貨系統初現端倪。1998年7月,中國商品交易與市場網站正式運行,北京、上海啟動了電子商務工程。
更多信息請網路搜下折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