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現在買什麼基金收益高又穩當
基金收益起伏不定,風險與回報率是正相關的,沒有收益高還沒風險的基金專存在。
投資對沖基金可以增加屬投資組合的多樣性,投資者可以以此降低投資組合的總體風險敞口。對沖基金經理使用特定的交易策略和工具,為的就是降低市場風險,獲取風險調整收益,這與投資者期望的風險水平是一致的。
理想的對沖基金獲得的收益與市場指數相對無關,雖然「對沖」是降低投資風險的一種手段,但是,和所有其他的投資一樣,對沖基金無法完全避免風險。
對沖基金的投資者必須是老練的合格投資者,應當對投資的風險有所了解,並願意承擔這些風險,因為可能的回報與風險相關。為了保護資金和投資者,基金經理可採取各種風險管理策略。
對沖基金管理公司可能持有大量短期頭寸,也可能擁有一套特別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基金可能會設置「風險官」來負責風險評估和管理,但不插手交易,也可能採取諸如正式投資組合風險模型之類的策略。
可以採用各種度量技巧和模型來計算對沖基金活動的風險;根據基金規模和投資策略的不同,基金經理會使用不同的模型。傳統的風險度量方法不一定考慮回報的常態性等因素。
② 基金潛伏ST股逆市獲利
31隻ST股逆市平均上漲3.05%
中報顯示,截至6月底,基金共計持有31隻ST股。Wind統計顯示,三季度以來截至到9月21日,31隻基金持有的ST股平均上漲了3.05%。這期間上證指數下跌了9.02%。
在這31隻ST股中表現最不濟的當屬ST獅頭,三季度以來跌幅高達38%,不過根據ST獅頭的盤後交易,持有該股的長盛同慶極有可能選擇了獲利了結。其次是*ST金馬,跌幅也高達21%。排名倒數第三的ST珠峰(12.01,-0.19,-1.56%)也下跌了12%,不過該股在三季度也遭到了機構的拋售。撇除ST獅頭,30隻基金持有的ST股三季度以來平均上漲了4.43%,跑贏上證指數13.45%。
而漲幅最好的是ST國祥,三季度以來漲幅高達87.26%,在二季度末的持股機構中,僅華夏紅利持有220萬股。不過公開數據顯示,在8月26日至8月30日,一機構席位賣出3280.74萬元。根據ST國祥三日的加權平均價14.51元/股計算,機構賣出的股份數量大致在220萬股左右。不過ST國祥的股價在達到15.26元/股的新高後,股價漲至周五的19.89元/股,漲幅超過20%。華夏紅利極有可能因為過早撤退而錯失了ST國祥的上拉行情。
ST園城以35.73%的漲幅排名第二。不過持有該股的基金僅有一隻,即諾安主題精選,於二季度新建倉近250萬股。事實上,除了ST園城,諾安主題精選還持有*ST盛工118.7萬股、ST甘化(10.32,-0.32,-3.01%)80萬股。此外,諾安旗下諾安股票也持有*ST盛工75.78萬股,另外三隻產品合計持有ST匯通 646.79萬股,也有同門產品持有*ST華控544.49萬股、ST科龍378萬股、ST安彩(6.99,-0.12,-1.69%)45.86萬股。
三季度以來*ST盛工上漲7.25%,ST匯通漲10.20%,*ST華控微跌1.1%,ST安彩微跌0.54%,ST科龍則大跌11.31%。總體來說,諾安基金在ST股上還是獲得了甜頭。
31隻基金持有的ST股中,*ST盛工、ST匯通和*ST金馬三隻個股最受基金青睞。
Wind統計顯示,二季度末持有*ST盛工的基金多達19隻,合計持有4207.43萬股,占公司流通股比例的15.25%。其中國泰基金旗下就有13隻產品持有該股,持股數量已逼近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0%。資料顯示,在8月5日至8月9日期間,又有三家機構席位買入,總計買入金額約為3400萬元,買入數量約200多萬股。*ST盛工也不負眾望,三季度以來逆市上漲7.25%,持有該股的基金也獲得了較為豐厚的回報。
ST匯通二季度末也是基金扎堆,13隻基金合計持有5177.79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的17%。其中華夏基金旗下三隻產品合計持有1706.48萬股,此外還有諾安、長盛、工銀瑞信、招商、泰達紅利等眾多基金入駐其中。
二季度末持有*ST金馬的基金也多達12隻,合計持股1420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的近10%。金鷹旗下三隻均潛伏其中,合計持有165萬股,這也是金鷹基金二季度末唯一持有的ST股。
從基金公司來看,華夏基金二季度末持有的ST股多達7隻,如ST匯通、*ST南方(9.57,0.00,0.00%)、*ST偏轉、ST國祥、ST新材、*ST 化工、ST張家界(9.47,-0.24,-2.47%)、*ST太化。其中王亞偉掌舵的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均持有ST張家界、*ST太化。ST張家界三季度以來逆市上漲24.33%,不過*ST太化卻沒有給基金「一哥」足夠的面子,不漲反跌0.73%,不過還是遠遠跑贏了大盤。
整體來看,華夏基金持有的7隻ST股中,ST南方停牌沒有交易數據,4隻個股的漲幅在10%以上,一隻基本沒有漲跌,僅有一隻跌幅超過了11%。也就是說,華夏基金中期潛伏的ST股為基金凈值還是做了足夠多的正面貢獻。
不過也有一些基金公司「押寶」失敗。比如新華基金,二季度末其唯一持有的ST股就是*ST金馬,旗下6隻產品合計持有841.61萬股,占流通股比例的5.64%。盡管全盤「押寶」,但*ST金馬三季度以來跌幅超過了21%,在31隻基金持有的ST股中排名倒數第二。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易方達,二季度末易方達僅「相中」了*ST通葡,旗下四隻產品合計持有173.97萬股,不過該股三季度以來跌近7%。雖然沒有給易方達帶來盈利,但也算跑贏了大盤。
華寶興業多策略增長當屬持有ST股最多的產品,二季度末持有7隻ST股,如*ST威達(28.42,-1.49,-4.98%)、*ST南方、ST金化、ST源發(8.67,-0.02,-0.23%)、*ST寶誠、*ST東碳(14.26,-0.27,-1.86%)、ST黑化(11.02,-0.21,-1.87%)。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國家之前出台政策對借殼融資的監管要求提高了之後,目前有很多的ST個股是難以達到售殼要求的,尤其是對於擬借殼上市的公司要求提高以後,這種一夜之間烏雞變鳳凰的把戲預計是越來越難實現了。所以,不建議普通投資者對ST個股給予太多跟風。
③ 我一直覺得有一個現象很奇怪 為什麼很多時候上證指數上漲,而別的股市基金去下跌 上證總是「逆市」……
上證就是大市表現,怎麼能說上證"逆市"?
個別股市基金的表現不代表整體.
上證上行和股市基金下跌沒有必然聯系.
股市的東西是很難預測,實話實說。
④ 基金反向指標是怎樣煉成的
「基金倉位高點,預示著市場頂部來臨;基金倉位低點,便是市場築底信號。」不知從何時起,基金倉位便被市場視作投資的反向指標,在過去的四年間,這一指標得到了市場的印證。
1 低倉位VS底部
根據財匯資訊的統計數據,自2006年以來,在股市上升期,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季報倉位逐漸攀升,而在股市到達階段頂點時,基金倉位也都創出歷史新高。
上一輪大牛市從2006年開始啟動,基金倉位也由此開始逐漸攀升。2006年底,基金倉位平均為79.34%,成為當年基金季報倉位高點,在隨後的2007年裡,基金倉位一直維持在77%以上,到2007年三季末,基金倉位更升高至80.72%,成為歷史高點。與此同時,上證指數也從2006年初的1160點,一口氣漲到2007年10月16日6124點的歷史高位。
6124點之後,滬指便一路下跌,並於2008年10月28日最低探至1664點。與此同時,基金倉位從2007年底的80%逐步下降,2008年四個季度的倉位分別是75.33%、71.78%、68.50%和68.81%。基金倉位變化與大盤走勢完全吻合,同時,2008年底在基金倉位達到歷史低位後,市場便出現了反轉,又開始了新一輪牛市。
2009年同樣如此,基金倉位從一季末的76.94%一路上揚,直到2009年底達到86.64%的高位。市場也在2009年四季度達到階段性頂部。市場人士表示,基金倉位反映的是基金經理對當時市場的基本態度,基金經理若看好市場自然會加倉,看空便會減持股票。只可惜,在基金經理一致看好時股市往往見頂,而一致悲觀時往往見底。基金倉位成了判斷後市的一大反向指標。
當然,這一反映基金操作風向的指標,也被基金公司作為判斷市場情緒的依據之一。深圳某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倉位反映的是市場平均水平,這對個體基金還是具有參考價值的,比如市場平均倉位是80%,作為個體,我可以把倉位做到70%或90%。」
2 股基熱賣VS見頂
「股債蹺蹺板」效應對於基金發行市場同樣奏效。前一段時間股市轉淡,基金公司對新發基金的品種選擇也悄然轉向。
Wind資訊統計顯示,在今年二季度以來,先後已有7隻債券基金成立,目前還有3隻債券基金正在發行。此外,根據證監會網站的公示,截至7月23日,已經受理的基金產品募集申請中還有6隻債券基金。而在更早之前,債券基金的發行已經暫停了4個月。
深圳某基金公司人士對本報表示,基金公司在申報產品時的確會考慮市場情況,而且債基和股基之間首發規模的差異也的確與股市運行狀態相關。
在過去幾年裡,債券基金的發行情況似乎也與股市走勢表現出關聯性。在2006、2007兩年股市大牛市中,新成立的債券基金總共只有10隻,而且首募規模都很小,平均只有約40億份。而同期股票基金的發行卻如火如荼,2006、2007年成立的股票基金分別為43隻和34隻,平均首募規模分別為45億份和50億份。
這樣大的差距在2008年熊市來臨後發生了逆轉,全年共有40隻股票基金成立,35隻債券基金成立。而在2009年又一個牛市裡,股票基金成立數量已驟升至75隻,債券基金成立數量則降到19隻,並且均集中在上半年股市連續下跌、反彈尚未確立時期。
債基熱發、股基熱發均成為可以參考的股市運行的另一反向指標。
3 超配防禦類
弱市偏防禦,牛市重進攻。資金寬裕時買大盤權重,資金短缺時買小盤成長性股票。經歷兩輪牛熊的洗禮,這幾乎已成為基金行業投資的一個普遍規律。
以4月16日之後的下跌為例,本報記者研究發現,在本輪下跌中,所有指數中只有兩個指數出現了持續性上漲,一是醫葯指數,一是中小板指數。
比較2007年「5·30」到1664點和1664點以來兩個階段的醫葯指數和上證指數的上漲幅度後不難看出,在大盤出現持續性上漲時,醫葯指數的漲幅明顯小於上證指數,而當大盤處於震盪期或者下跌期這樣的方向不明時期時,醫葯指數的漲幅則大幅高於上證指數。
一位市場人士解釋,這種現象背後,以基金為代表的資金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弱市基金更青睞防禦性行業,一般在降低倉位的同時,會重倉醫葯、消費等防禦性行業。」
比如今年上半年的下跌。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對醫葯股的配置比例達到了9.38%。醫葯行業的標准配置僅有4.6%,超配比例達到1倍。而在今年一季度末,醫葯股的配置比例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例只有5.28%。
每當這種狀況持續,結果就有可能朝著另一個方向轉換。
「當某個行業的資金進入過多時,其估值必然會有一定幅度的提升,這時候往往防禦性行業的防禦性也不強了,成為高風險行業。」德聖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江賽春對本報記者表示,不是行業本身有風險,而是二級市場存在風險。
這種風險已經開始影響到A股市場。譬如,6月下半月,醫葯股和中小盤股票出現了一輪暴跌。之後,雙雙在7月5日開始重新企穩反彈。但是,金融、地產等板塊也於7月2日開始發力。尤其是地產指數,7月2日以來漲幅達27.99%,大幅高於醫葯和中小板指數的漲幅。
⑤ 巴菲特提到的基金,是以下哪個基金(單選30分)A指數基金B股票C國債逆回購
指數基金,巴菲特特別推薦指數基金。
請採納,謝謝。
⑥ 基金連跌兩個星期,回調結束了嗎
資產市場似乎總是像張坤的易方達中小盤一樣充滿著矛盾,本是抱著中小盤的主題建倉,卻做成了大盤藍籌股基金;基民希望在市場下跌的時候,基金經理能憑借自己的能力戰勝市場,逆勢上漲,結果在下跌階段,明星基金跌得比大盤還多;市場總是期待央行能提供源源不斷的流動性,但流動性總在市場最需要的時候消失。
基金的分類基金經理的擇時能力對基金整體收益貢獻不大,主要與基金的市值有關。在市場下跌的時候,那些明星重倉股往往缺少流動性,與其砸盤不如持有。根據歷史數據分析不難看出,基金下跌階段,基金難創佳績,業績與大盤的走勢往往是正向相關的。再次證明了市場是無法戰勝的,順勢而為是最好的選擇。對市場風險因子的理解是風險資產在市場下跌時的損失,將會在市場上漲時超額補回來。正如基民在年前盡情享受高估值帶來的收益一樣,年後也很少有基民能躲過這波回調。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在下跌的時候將基金換成現金是不明智的選擇。從上文的歷史數據來看,那些明星基金在下跌後不久均出現了回調的情況,並很快再次創下凈值新高。對於基民來說,要想賺大錢,不僅基金要選得好,還得拿得穩。
⑦ 指數型基金哪個好些
建議建立一個ETF投資組合:
510050:上證50。7月4日收盤2.14元/份。這些成分股權重非常大,比如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成分股。
160706:嘉實300。7月4日收盤0.709元/份。首隻股指期貨300隻成分股。
159901:深圳100ETF。代表公司萬科、華僑城、蘇寧電器等。7月4日收盤2.942元/份。
159902:中小板ETF。7月4日收盤1.858元/份。
以上指數基金怎麼分配資金,我想各不相同。一般前三隻是重點所在。指數基金費用低廉,交易成本也低。雖然指數基金大起大落,但長期投資更能降低市場波動風險,實際上很多基金經理都跑不贏指數。
⑧ 華安逆向策略混合是創業板基金還是上證指數基金
華安逆向策略混合 040035,不是指數基金
重倉中小創比較多
這支長期來說很是很不錯的近一個月 9。6%
排名也是21名 可是說是想都優秀
⑨ 嘉實逆向策略股票基金是指數型基金嗎
不是 看名字 不就知道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