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日局勢分析

中日局勢分析

發布時間:2021-01-02 23:13:47

❶ 《論持久戰》是怎麼分析中日戰爭的形式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日本是一個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它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國力雖然比較弱,但它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又有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一個小國,軍力、財力都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而中國是一個大國,地大人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日本的侵略行為損害並威脅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國際的同情與援助;而中國的反侵略戰爭能獲得世界上廣泛的支持與同情。因此說中國既不會速勝也不會亡國。而是對日戰爭的持久戰。

毛澤東指出:這場持久戰將經過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的時期。第2個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准備反攻的時期。第3個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毛澤東著重指出,第二階段是整個戰爭的過渡階段,「將是中國很痛苦的時期」,「我們要准備付給較長的時間,要熬得過這段艱難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敵強我弱形勢「轉變的樞紐」。毛澤東強調「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此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地方將遇到嚴重的破壞。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

❷ 根據材料一,蔣介石對盧溝橋事變後的中日局勢持什麼態度

盧溝橋事變後,面對危局,蔣採取外交斡旋與不惜開打兩手戰略准備。

而守衛京津的宋哲元則下令「只許抵抗,不許出擊」,並與三十八師師長兼天津市長張自忠密謀於日軍妥協求和。

❸ 試結合近現代以來中日之間戰爭來分析中日東海局勢發展方向

東海博弈來,除了中日源雙方各自不斷加強海上軍事實力,也在不斷進行外交途徑的斗爭。日本主要手段是結盟美國,中國主要是結盟俄國。其餘小國,也都在沖突鏈中。這是一場復雜持久的博弈,誰能取勝,關鍵還看自身。我認為,禍福相倚,借東海局勢,反腐強軍,重建民族凝聚力不失為上策。

❹ 愛國的朋友們,請你幫忙說下:中日歷史!中日形勢!(愛國。奮斗)

我今天要講的問題是從古代、近代一直到現代的中日關系。古代畢竟離我們很遠,所以古代我盡量少講一些。中日之間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於近代開始引起的,包括現在,目前存在著的歷史政治問題和現實問題。

首先,我們要對日本有一個印象,去過日本的人就會知道,日本確實是一個美麗的國家,這個國家如果你坐在車上,在旅途中基本上看不到黑土地,都是綠色,森林覆蓋率很高。日本人有一個危機意識,和日本人談話的時候,他們總是說我們國家小、資源少,不像你們中國,地大、資源多。日本國民都有這樣的認識。那麼日本的國土面積是多少呢?是37萬多平方公里。吉林省是18萬多平方公里,遼寧省是15萬多平方公里,而黑龍江是46萬多平方公里。日本整個國家還沒有吉遼兩省大,沒有黑龍江一省大。在地圖上可以看到,主要由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組成,另外還有一些零星的小島,包括和俄羅斯有爭議的。

再說一下日本人的精神面貌、文明程度。有人說把我們落下50年。我認為,雖然說很難拿準確的時間來衡定究竟多少年,但是落我們很遠很遠當是事實。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硬體,包括高樓大廈、基礎建設性的東西,追日本、追國外進步很快,但是文明程度的進步卻未同步。我僅舉一個例子,目前為止我前後去日本3次,呆了2年零4個月。這期間,根本就沒有聽到過日本人罵人、打架,這樣的事情一次都沒有遇到過。有一次,我在日本乘電車,突然一個緊急剎車,車裡面站著的人幾乎都隨著慣性倒下去了。倒下去了以後,只有人身體動的聲,其餘的一點聲音都沒有,安靜如常。如果在我們國家,可以想像會是一種什麼情形。在日本,小孩在外面吃糖,他的母親肯定會告訴小孩把糖紙扔到垃圾箱里。我們在座的每位都有在外面吃飯的感受,場面非常嘈雜、吵鬧;在日本的飯店裡基本沒有人高聲喧嘩。而且現在我看雜志,據統計,日本人到西方去旅遊,文明的排位是第一位的。西方都認為日本的遊客是最文明的。中國的遊客呢?可能是倒數。我說的這些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不論我們對日本有什麼意見,我們覺得日本如何不承認侵略戰爭,如何參拜靖國神社,如果傷害我們中國人的感情,但是,日本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這一點是肯定的。
我的講座共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古代。古代中國和日本確實是很早就有來往。司馬遷《史記》里記載的徐福,帶500童男童女、種子、工匠等,到蓬萊仙島去找長生不老的葯。具體徐福到哪兒了,《史記》里沒有記載。但在日本的和歌山縣就有徐福的廟,為了紀念徐福,說明徐福確實到過日本。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因為這個東西離我們太久遠了,我們很難考證清楚。最准確的是在公元57年,在中國史書《後漢書》上有記載,日本有人到中國的漢朝來朝貢,中國的漢朝封其為「漢委奴國王」,給其一個金印,這個金印後來在日本出土文物中發現了。從公元57年開始,中國和日本的關系,當時的日本不叫日本,叫倭。從漢代開始一直到隋朝,基本上中國和日本就是這么一種關系,就是日本人派使者到中國來朝貢,中國王朝封他什麼國王之類的東西。到了隋朝的時候中日的關系有一些變化了,日本這時候不是來朝貢,而是派使者來了。在隋朝叫遣隋使,前後來了4次。到唐朝的時候叫遣唐使,來中國的次數學界有13次說、19次說等等。當時中國不僅是和日本比,和周邊所有的國家比中國都是先進的,在世界上中國也是先進的。中國文化的力量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包括對周邊的民族。日本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不斷地向中國派遣使者,來中國的什麼人多呢?一個是僧人,叫留學僧,還有留學生,兩者比較起來還是僧人佔多數。這個時候,日本是全面地向中國學習,包括現在日本的和服就是仿照唐服寬松的形式加以改造,創造出了日本獨特的服裝。日本學中國哪樣都學,包括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日本完全是照抄照搬的。但是日本沒有學中國的宦官制度。日本民族的特點是什麼呢?知道學什麼,而且知道學最先進的東西。古代向中國學,到近代西方先進他就向西方學習。宦官制度沒有學,還有一個科舉制度也沒學,中國的科舉制度在唐朝已經建立起來了。越南、朝鮮等國家都學了中國的科舉制度,但是日本沒有學。日本用人才,從古代開始就是只要統治者覺得可用,就拿過來用。

在中日交往當中,尤其是文人之間有很多交往。唐時日本的阿倍仲麻呂(中國名晁衡)在中國呆了30年,他和李白的交往非常密切。李白聽說他回國之後遇到風暴,就以為他死了,做了一首詩悼念他:「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這也說明兩國的文人交往有著深厚的情感。因為他是遇到台風,漂到了越南,後來輾轉回到中國,還看到了這首詩,可那時李白卻死了。中國還封他正三品,叫做安南節度使。可以說古代大部分時間兩國人民,包括政府都是在友好的交往中度過的,但也不是說就沒有摩擦。古代中日間有三次戰爭:第一次是663年,當時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是緣於朝鮮。朝鮮當時有三個國家,百濟、新羅、高麗。當時的新羅和唐朝的關系比較好,百濟、高麗和日本的關系比較好。日本則乘機想向朝鮮擴張。663年,新羅遭到百濟和高麗的侵略,唐朝派了軍隊援助新羅,日本也派了軍隊支持百濟。這一年在白江口中日兩軍發生了一場戰爭。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唐軍是「四戰皆克,焚四百舟,海水為丹」。就是把日本船燒了400多艘,把海水都染紅了。古代中日之間的第二次戰爭發生在元代。是忽必烈兩次出兵侵略日本。一個是1274年,另一次是1281年。這兩次都是因為遭遇台風失敗了,日本從此就有「神風」一詞。就是說神在幫助我們,你們不能侵略我們。古代中日間的第三次戰爭發生在明代。應該說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直接目標是指向朝鮮。是豐臣秀吉在1592、1597年發動的兩次戰爭,也是中國援助朝鮮。最後是以豐臣秀吉死結束了戰爭。

可見,在整個古代中日關系史裡面也有摩擦、戰爭、不友好的時候。有時候我們講中日關系史,講古代一千多年的交往當中都是友好交流,實際也不完全是友好交流,因為歷史就是這樣,但是它的主流是友好的。而且總體的是日本向中國學習,如果沒有中國的先進文化被日本吸收,日本的社會不會發展得那麼快,這個也是沒問題的。

近代中日關系史,一般的學者通常都認為1871年是近代中日關系史的開端。這個在史學界是基本上是主流認識,不是像我們說的1840年鴉片戰爭。1871年,中國和日本簽訂了一個條約,叫《清日修好條規》。而在1872年就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是什麼呢?就是日本現在的沖繩,當時叫琉球,它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琉球人出海遇到風暴,被漂到台灣,和當地的居民發生了爭執,被當地居民殺害了四五十人,剩下的琉球居民被清朝政府,就是福州地方官安撫到當地,又給了撫恤金、路費和生活用品。這個事情本來安頓好了,結果被日本知道了消息,便與清政府交涉。清政府認為琉球是我藩國,這是我們之間的事,和日本並沒有關系。當時的日本已經是明治維新以後,建立起了一個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仿效西方的新政府。建立政府之後組織了一些人到西方去考察,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考察之後覺得應該全面向西方學習。就是在這個時候,決定發兵去攻打台灣,這已是在1874年了。在攻打台灣的時候,遭到台灣當地居民高山族的頑強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也得了很多病,實際上中國也派出軍隊到台灣,但是最後這個事情怎麼結束的呢?還是通過清朝和日本的談判,簽了《北京專條》。這里邊沒有說賠償日本多少錢,實際上是給了日本50萬兩白銀。當時清政府為了面子不講是賠償,講的是撫恤和道路的修整費。西方一個評論家講這個對中國的影響是極大的,他講:「這里有一個不願意戰爭,但願意賠款的富有帝國。」此後日本就覺得中國是軟弱可欺的。20年之後,1894年,中日之間發生了甲午戰爭,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更大了。日本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馬關條約》,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

這一戰爭不論是海戰、還是陸戰中國都以失敗告終。當時正好是慈禧的60大壽,她生日那天日本攻佔大連,這就算送給她的禮物了。這個戰爭從一開始就決定了清政府必定失敗。雖然當時李鴻章掌管的北洋艦隊也花了清政府不少銀子,並從德國購買了軍艦,還有大炮,但結果還是被日軍打敗了。戰爭失敗以後是李鴻章去談判的,談判的結果是什麼呢?當時伊藤博文是日本的代表,最後說李鴻章只能說兩個字,一個是否,一個是諾。諾就是答應。一開始日本提出的條件是要把整個遼東半島割給日本,賠償兩萬兩白銀,還有澎湖和台灣都割給日本。現在台灣問題對咱們國家來說是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問題。但是根在哪兒呢?在日本,因為日本侵略台灣、割佔台灣才使台灣問題一直到現在未解決。
沙俄對中國東北早就有侵略的野心,如果遼東半島割給日本,他就不能從中國拿走了,這樣就聯合法國和德國提出了三國干涉。打著什麼旗號呢?說你不能割占遼東半島,遼東半島離北京太近,日本要佔就會威脅中國的安全,也威脅亞洲的和平,以此為理由。日本的應對策略就是對三國可以讓步,對中國一步不讓。要清政府再拿五千萬兩白銀贖遼東半島。後來經過交涉,再加上三國的調解,中國又拿出了三千萬兩白銀,這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的清政府幾年的財政收入。

三國干涉還遼以後,導致的結果是俄國又脅迫李鴻章、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中俄密約》,這是1896年。《中俄密約》內容包括旅順、大連租給俄國,成了俄國的租界地,鐵路從滿洲里到綏汾河,中間那塊從哈爾濱到長春、到大連的丁字形鐵路都由俄國來建造。德國因為干涉有功就租青島、膠州灣。法國又要雲南,這些國家從戰爭中間接地分得了一杯羹。英國一看德國租了膠州灣,他租中國的威海衛。戰爭的後果不僅僅是一場戰爭,也不僅僅是賠了白銀就完事,日本在全國掀起了一個運動,叫卧薪嘗膽,就是全國人民團結起來要向俄國報仇。

十年之後,1904年,日本和俄國發生戰爭,就是在東北父老鄉親的土地上打的日俄戰爭。兩國軍隊都投入很多的兵力,包括幾百門大炮、多少挺機槍,這些東西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日本和俄國損失的只不過是幾個軍人,中國人民卻損失多了。按照史料記載,遼陽一代30萬居民無家可歸。戰爭在東北打了9個月。軍隊養馬,養馬要喂草,沒有草的時候就用老百姓的莊稼,需要木材的時候還拆老百姓的房子。日本軍在的時候,發行一種手票,拿這個東西強買你的東西;俄國人也發行一種羌帖,它也是一樣的。如果中國人拿著日本人的手票被俄國人發現,輕則鞭笞,重則處死,反之拿羌帖被日本人發現也是一樣。日俄戰爭犧牲最大的是我們中國的東北人民。結果日本人接管了俄國人在東北的權益,把旅順和大連給了日本,日本後來改名為關東州,還把長春到大連的鐵路也轉給了日本。歷史從一開始到下面一直是連續的,不是間斷的,包括現在和日本的糾葛都是緊密相連的。此後日本又強迫清政府和其簽訂《鴨綠江建橋協定》等一系列條約,還不交稅,還成立滿鐵來經營「南滿鐵路」。滿鐵是1907年成立的,一直到1945年。對東北的侵略是無孔不入,教育、文化、礦山、鐵路,涉及到各個部分。這都是從日俄戰爭來的。

再有戰爭就是一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爆發五四運動,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這個「帝」很大的部分是日本帝國主義。因為五四運動的爆發就是為爭回山東權益為導火線的。日本從近代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前,對中國的侵略幾乎是不間斷的。1900年義和團的時候,所謂的八國聯軍進北京,但是其他西方國家軍隊的數量很少,有的是幾百人,而日本是幾萬人。日本離中國最近,比較方便,再一個是俄國。中國的兩個鄰居,一個是沙俄,一個是日本,可以說都是中國的惡鄰,如果沒有俄國和日本,八國聯軍也不會在那個時候攻進北京。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更不用說了。這里邊有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作為我們東北人,一般認為:「九一八事變」開始就是抗日戰爭的開始,抗日戰爭是14年。而在學術界有一個爭論,有講8年抗戰,為什麼說14年了?北京搞這方面研究的人主張八年抗戰,這個在史學界爭論是很大的,東北人講從1931年以後我們干什麼了,我們東北人民沒有抵抗嗎?這是不可能的。

200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我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開會的時候,北京有一個老先生講,講8年抗戰是劉大年先生說的。但不能因為他說了就是那麼回事。8年抗戰的說法可以在《毛澤東選集》里找到,但是同樣在他的選集里也可以找到「1931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就已經開始了」這樣的話。而且最有意思的是什麼呢?我們第二天到蘆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去參觀,當時講解員就給我們講解,說原來在天棚頂上掉著8口大鍾,象徵著8年抗戰,等我們去的時候換了14口,所以說是14年抗戰。這14年的抗戰當中,東北的抗戰實際上是整個中華民族抗戰的一部分,只不過是到「七七事變」爆發了全面抗戰。只能講1931年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1937年中國爆發了全面抗戰,我覺得這樣講是比較科學的,比較符合歷史事實的。現在說一下日本戰敗投降問題。日本投降到底什麼是主要原因?通常是講原子彈,8月6日、8月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來了兩顆原子彈,導致日本投降了。再有蘇聯參戰,蘇聯是1945年8月8日宣戰,中國人更多地強調的是我們抗戰。這里邊有一個什麼問題呢?我專門為此寫過文章,日本戰敗和投降不是一回事,嚴格地說這是兩回事。但這兩者是有必然聯系的,不戰敗怎麼投降呢?但有必然聯系的事情不等於就是一回事。日本戰敗,打敗日本侵略者我們中國人的貢獻最大,這是毫無疑問的,我想沒有人出來反對,因為中國堅持抗戰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算起是14年。而且在中國國土上日本的士兵最多,日本在中國國土上死亡的士兵也最多,這肯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戰敗和投降完全是兩個概念,戰敗是一個歷史過程,是整個一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的。而投降則是一瞬間的事,或者有時候投降指的就是在投降書上簽字的那天,這完全是兩個概念。日本右翼學者不承認戰爭是敗於中國,問題就在這兒,他也沒有搞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日本當時提出的口號是什麼呢?一億玉碎,就是一億人全部戰死,日本當時人口不到一億,現在日本人口是一億兩千萬。就是你打到他的國土上還不投降,日本軍國主義就說頑強抵抗的意志還一直沒有摧毀,中國當時具備這個能力嗎?中國當時並不具備跨海到日本去打擊日本的能力。投降的原因上,我的結論是什麼?有的事情其結果並不是一個原因造成的,日本投降的原因一個是原子彈的作用,還有蘇聯,就是蘇聯宣布對日作戰,蘇聯的作用是什麼呢?不是說它打敗了多少多少日本軍隊,因為那個時候日本失敗已成定局。問題就是在什麼時候結束戰爭、什麼時候投降。日本當時寄很大的希望讓蘇聯出面做調解人,然後是有條件的投降。現在關於日本是有條件投降還是無條件投降也是有爭論的。有些學者認為,日本名義上是無條件投降,實際是有條件投降的,保留天皇,天皇到現在也一直保留著。日本投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日本當時的統治者特別害怕老百姓,害怕本國的老百姓爆發革命,爆發所謂的共產主義革命。因為恐懼這個,所以才決定投降,這是幾者合力的結果。

接下來我們講戰後問題。戰後問題都和這個有關系。最後是美國佔領了日本,採取了一種什麼方式統治呢,是間接統治,不是直接統治的,還保留天皇。應該說美國二戰結束的當時,美國是下決心收拾日本,把日本這個國家改造成一個完全和平的國家,不再威脅人類、亞洲,所以制定憲法,規定日本不能保有軍隊。為什麼日本軍隊叫自衛隊呢?只能用做於防衛的,而且還是在美國的支持下。為什麼後來日本的情況變了呢?1945年的時候,美國的海軍部長說「將來在亞洲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美國是把中國作為依靠力量,還是把日本作為依靠力量呢?」當時美國的總統是羅斯福,他明確作出答復,我們在和蘇聯發生爭執的時候中國肯定會站在我們這邊,當時是國民黨的中國。但是很快,中國大陸打內戰,國民黨和共產黨斗得不可開交,而事情發展下去是什麼樣呢?國民黨一步一步敗退,共產黨一步一步勝利。1949年一個新中國誕生了,新中國成立,共產黨掌握的政權,完全和蘇聯站在一起。當時世界的兩大陣營非常明確,社會主義陣營、帝國主義陣營。這樣美國就逐漸修改了對,政策,由收拾改為扶植。1950年又爆發了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是完全為敵的,這樣美國完全把日本作為亞洲的一個戰略基地,把它扶植起來,用它來防止所謂的共產主義的思潮,發生共產主義革命。這樣的話,由於美國政策的轉變,很多在戰爭中直接參加戰爭、制定戰爭、指導戰爭的人搖身一變又成了日本政府的主要領導人。你想一想,這樣一些人上台執政了,他能承認他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嗎?

到72年中日建交的時候,簽的《中日聯合聲明》里邊,日本沒有承認說我那次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這樣的字眼根本沒有,很模糊。而田中角榮當時談判的時候,他說給中國添了麻煩,當時就遭到周恩來的批駁。周恩來說在我們中國,男士把水不小心灑在女士的裙子上那是麻煩。但是日本侵略中國殺了那麼多中國人,一句添了麻煩就完了嗎?而且日本不是不清楚,添了麻煩、道歉、反省、謝罪這些詞在日語里是不一樣的,深度,程度是不同的,對不起誰都會說。而且日本人平常用語最多的是對不起。騎自行車不小心碰了人,他會先說對不起,這是一種習慣和教養。至於說道歉、謝罪,完全可以區分的。我在這里講沒有批評政府的意思,當時對情況的把握不一定是十分准確的,如果沒有美國,沒有尼克松訪華,日本絕對不會那個時候和中國建交的。中國要和日本建交,中國是特別主動的。中蘇關繫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反目,1969年開始備戰,把蘇聯作為第一敵人,這個時候,中國是急於和日本建立外交關系,而且中國從來都是推動中日民間交流來促動日本政府。日本政府對民間的控制不是很嚴。民間總是有人到中國來,有的是通過第三國來的,因為通過正常手續不發簽證,來不了中國。那時候佐藤是首相,對於美中關系的改變,他說他應付不了現在的國際形勢,遂辭職。田中角榮上了台,順應了歷史潮流。日本當時需要中國,需要和你做買賣,現在也是一樣。

在《中日聯合聲明》中,我們放棄的只是政府的賠償,民間賠償沒有放棄。民間賠償包括很多,包括二戰期間中國的勞工、慰安婦、戰爭中掠奪中國的一些東西,對中國人民的損害,這是民間賠償。現在,在日本打官司的幾乎是沒有贏的,基本上受害者都沒有拿到錢。另外華崗暴動,他們是企業給了一部分錢,那錢不是說賠償,日本特別忌諱賠償兩字,叫做補償。補償和賠償在漢語里不一樣,在日語里也不一樣。補償是什麼呀?補償是咱倆一起做買賣,你吃虧了,給你點錢補償補償。賠償是什麼?賠償是你有責任賠我,你要承擔責任。日本政府從來都忌諱這個詞,不用賠償,都講補償。成立什麼慰安婦補償基金等等。慰安婦、中國勞工、化學武器受害者。化學武器敦化那個地方比較多,還有毒彈。前幾年在齊齊哈爾毒彈毒死人了。日本開始的時候不承認,後來考察,證據確鑿的時候也不得不承認了。但是也不是講賠償,而是給你撫恤,一副居高臨下的樣子。
另外中日之間存在的問題,就目前來講,可以分做兩類,一類是歷史認識問題。比如說教科書,篡改教科書。篡改教科書不是從現在才開始有,從1950年就有,把「侵略」改成「進入」,只不過是咱們注意的不夠。參拜靖國神社,1950年代也有參拜的,只不過不是以首相的身份、名義。像田中角榮、大平正芳這都是和中日建交最早的,中國把他們作為功臣的都參拜過靖國神社。到1975年的時候,首相是三木武夫,就是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而到80年代就更多了,現在的首相叫福田康夫,1978年他的父親福田赳夫就參拜過靖國神社,只不過當時沒有坐公車,沒有以他公職名義去參拜而已。到80、81、82年首相鈴木善幸每年都是去參拜,而且簽字的時候就寫內閣總理大臣。到85年的時候,中曾根公開去參拜靖國神社。這些人,他的意識里邊、心裏面根本就不認為那次戰爭是侵略戰爭,是日本侵略了中國,沒有那個認識。但為什麼當時的首相都主張中日友好呢?這些東西我們必須區分開,主張中日友好是出於政治或經濟利益來考慮的,完全是出於國家的利益。再一類是現實問題。在現實問題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東海油田的問題。在東海油田的問題上中國絕對佔有主動權。在釣魚島問題上咱中國不主動,現在實際在日本手裡控制,中國靠不上去,雖然是有爭議的,中國說是中國領土,日本說日本領土。從明代開始,這個島是中國人發現的。日本和中國不同的是,據我所知日本至少有兩名學者著書論證說釣魚島是中國領土。

另外,還有我們在觀察這些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心平氣和的態度。至少這一點我們要區分,由於歷史的流動性,現在的日本人已經不是過去的日本人了。據2004年日本的統計,現在超過80歲的男性,日本還有188萬,占日本總人口的比例是1.4%,就是說,98%以上的現在的日本人都不是戰爭中直接殺害中國人的日本人,都是那些人的後代了。這一點我們必須區分。另外,在座的也好,包括中國人也好,咱是不希望有戰爭的。戰爭一打起來誰吃苦啊?顯然是老百姓,最遭罪的是老百姓。日本人懂不懂這個道理呢?日本人也懂。日本人不承認侵略戰爭,但是日本的大多數人,至少90%的人不願意再和中國打一場戰爭,這個是肯定的。但是戰爭爆發往往是什麼呢?往往是能把人們的情緒煽動起來。我們可以想一想,日本是中國的二十六分之一,這么點一小條,能把東南亞佔領了,把中國的大部分佔領了,想一想他的民族的力量在哪兒呢?如果不是全民參加能打這樣一場戰爭嗎?我搞過二戰期間在日本的中國勞工問題研究。二戰期間日本從中國掠去38,939人,掠到日本去幹活,干鋪鐵路之類的活。在日的中國勞工吃的是什麼?吃樹葉什麼的都不算,最慘的是吃火化同胞的肉。在一個叫獅子林的地方,當時日本的士兵都去參戰了,除了警方,就是當地的老百姓拿鎬拿鍬去圍剿逃跑的中國勞工,出動的人次超過警察。當時的戰爭實際上就是兩大民族的戰爭,就是日本人和中國人在打仗,日本人同軍國主義有時候是區分不開的。我覺得我們現在倒要做一些區分:日本的老百姓如果和他們接觸也都是不錯的,都非常有禮貌,我在日本的時候就住在日本的一戶人家。我接觸到的他們的親戚,一看我的面都先說對不起。說戰爭中日本人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不管怎麼說,我們再看中日關系的時候,一定要理性地看待,不要感情用事。對中日關系可以有你自己的看法,我認為有一點是可以安心的,中日關系目前的發展沒有什麼太大的危險,不會動不動就打仗了。不論中國的領導人還是日本的領導人都是很清楚的,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家有芳鄰滿園春。」這是中國的一句名言。日本這個鄰國絕不是什麼芳鄰。我認為:從整個大家庭來說,日本的家庭成員——普通民眾都是好的,包括他們的敬業精神,認真的勁,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日本當家的確實有些問題,這是從戰後繼承下來的。小泉不好,小泉五次參拜靖國神社,但小泉並不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日本有威脅,反而認為有利;下台的安倍晉三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日本有威脅,而且他訪問印度、澳大利亞,要組成包圍圈遏制中國,但他卻上台沒幾天訪問中國,日本首相上台之後都先訪問美國。最近新上任的福田康夫,他是福田赳夫的兒子。福田糾夫在位的時候和中國簽訂和平條約,但就是這個人極力反對中國加入聯合國的。有些人的行為往往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新上任的福田康夫先聲明不參拜靖國神社,中國人不希望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來傷害中國人的感情。日本首相很難說哪個好、哪個壞。有時候涉及到國家利益、政治目的,個性表現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日本歷屆首相的腦子里就不認為日本曾經侵略過中國,承認只是口頭的,心裡不會認為侵略過中國。

我基本上沒有談到經濟關系,中國和日本的經濟交往實在是太多。中國人有很多在日本就職的,日本人在中國工作的也不少。前幾年中日關系緊張的時候,有人要求抵制日貨,實際上這個東西是很幼稚的。現在很難分清哪些是純日貨,哪些是純中國貨。總體上看,中日關系沒有什麼太大的擔心,經濟關聯太多。交流是越多越好,無論是經濟上、文化上,所以交往就要互相溝通,溝通是很關鍵的。

提供你一些資料,希望對你能有幫助,你可以參考這個寫一篇文章

❺ 就當前局勢來分析,中日會不會發生戰爭

制海權來自於制空權,沒有制空權就沒有一切。中國空軍目前具有各色三代戰機回七百餘架,全部可以發答射主動制導中程空空導彈,具備BVR能力。而對手日本,空自和海自擁有各色三代戰機二百八十餘家,主要為F15J和F2,由於生產年代較早,並不具備BVR能力。後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使之可以發射主動彈,目前有大約四十架完成了改造。
雙方具有的大型預警機數量一樣,都是四架,日本配套成熟,中國的有後發優勢,所以基本為平手。
具備BVR能力的殲10對戰不具備BVR能力的F15J,BVR戰損比可達到1:4,而在狗斗中,瞬盤占優的殲10可以壓倒以穩盤能力為優勢的F15J,這是因為F15是能量機動理論的產物,而殲10則是瞬間機動理論的產物,在狗斗時可以更快的占據陣位,發射導彈。
所以,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日本都處於絕對的劣勢。
失去制空權的日本海自,就是一隻待宰的諸!

❻ 請問中日美三國的外交關系及目前的局勢如何謝謝。

美國想重復返亞太,稱制霸「武林」,利用日本這個小弟,挑起爭端,並把日本當成擋子彈的包袱。而中國近年來的發展讓美國日本驚嘆,中國成為美國重返亞太最強大的阻力,因此中國就成為了美國的假想敵,以此為開端,要知道擒賊先擒王。但中國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覷的,在重重的矛盾爭端中堅持自己的立場。三國立場現如今比較緊張,日本美國都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國,希望以不用武力的方式成功「打到」中國,中國亦是如此,能和平解決當然和平解決啦!

❼ 中日局勢

中日之間的關系一直不怎麼好,但是赴日旅遊除了前陣子受到核輻射影響外,版現在基本沒什麼影響權。所謂釣魚島事件,我覺得一時半會達不到戰爭的程度,無論中國,日本,還是背後的美國,都是明白人,知道真正打起來,對自己沒多大好處。
raobin511D1!

❽ 求詳細的歷史上的中日戰爭形勢圖

抗日戰爭就算是八年,每個月甚至每一天都不同,你起碼說要某一年的吧?

❾ 在未來中日局勢將會怎樣~

您好,樓主
中日之間必有一戰
不過近期不可能
畢竟我國的海軍不是很給力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中日局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
小微融資現狀 瀏覽:521
etf股票有哪些 瀏覽:961
期貨松綁影響股市嗎 瀏覽:999
股票上升五浪 瀏覽:988
上海杉眾投資靠譜嗎 瀏覽:332
11萬台幣兌換人民幣 瀏覽:739
海美基金 瀏覽:316
外貿信託其他費用普通代扣 瀏覽:222
成都賣房買方貸款 瀏覽:317
3000阿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947
崑山外匯管理局電話 瀏覽:938
股票里GDX是什麼意思 瀏覽:106
美國期貨每日交易時間表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