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甲骨文出現於何時有什麼歷史價值
㈡ 甲骨文的發展歷史
十九世紀末,學者們發現並認識了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象璀璨的群星,把學者們目光集聚到了甲骨文的研究方面來。這種古老而系統的文字,與埃及的紙草文字、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和印度的哈拉伯文字並稱為世界四大文字體系。
甲骨文經過搜集、整理之後,在羅振玉、王國維的大力宣傳與精心研究下,一時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的學問。
在羅、王的極力倡導下,逐漸成長起來以甲骨文來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甲骨學派。甲骨學的發展與深入,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最為流行的說法
清末任國子監祭酒(國家教育的最高行政長官)的王懿榮於1899年發現的。據說,在這一年的某一天,王懿榮派人到北京菜市口達仁堂購買一種叫「龍骨」的中葯。當時王懿榮正患瘧疾,據說這種「龍骨」可以醫治瘧疾。「龍骨」買回來之後,王懿榮打開葯包一看,發現這些「龍骨」上隱隱約約地刻著密密麻麻的符號,他覺得很奇怪,於是就細心的觀察和揣摸起來。王懿榮學識淵博,對古文字學有很深的造詣。他的這些淵博的知識使他能夠對這些奇怪的符號產生不同凡常的聯想——「龍骨」上的契刻符號很可能是一種已經失傳了的古文字。經過他潛心的鑽研,他認定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與此傳說不同,有人提出甲骨文是天津人王襄在1899(光緒24年)發現的,因為王襄在1955年所寫的《簠室殷契》中提到「世人知有殷契,自1898年始」。 1898或1899,一年之差,聚訟紛紜,似乎沒有多大必要。但作為一項重大的發現,確定一個准確的年代,則是科學態度問題了。經過一個時期的爭論和研究,大多數人都認為王懿榮在1899年首先發現了甲骨文。我們這里提到的發現,是學術意義上的發現,也就是不僅見到了甲骨文,而且認識了甲骨文。而一般意義的發現,是指在田野里挖出了甲骨文。從一般意義上講,在1899年之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在殷墟這個地方挖掘甲骨了。他們挖掘甲骨的目的,不是把它當作一種文字材料,更不是當作史料,而是看中了它的葯用價值,出售給中葯鋪,醫治人們的疾病。有一個時期,人們吞下去了不知多少稱為「龍骨」的甲骨文,卻一個字也吐不出來。愚昧無知不僅不能醫治中國人的病,反而給中國文化帶來殘重的損失。在這些人當中,王懿榮首先認出了甲骨文,
這決不是什麼天賜的機遇,而是知識與智慧的結晶。
1900年秋天,義和團運動興起,王懿榮以國子監祭酒任團練大臣,在八國聯軍人犯北京的時候,慈禧太後帶著皇宮倉惶西竄,王懿榮痛心疾首,投池自盡,以身殉職,其所藏甲骨大部分被《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收購。
甲骨文的搜集、整理與傳播
甲骨文發現後,立刻轟動了整個學壇。有承認的,也有否認的。當時學術界有兩派,即「復古派」和「疑古派」。一般地說,「復古派」肯定甲骨文是已經失傳了的古代文字,而「疑古派」中的一些人則予以否認。所以對甲骨文的搜集、整理與傳播就成為「復古派」同「疑古派」斗爭的有力武器。
在王懿榮為國殉職之後,劉鶚(字鐵雲)就購買了王氏的大部分甲骨,在搜購甲骨方面用功頗勤。1903年,他將自己收藏的甲骨,精選出1000多片,墨拓後編成《鐵雲藏龜》發行。這是自甲骨文發現之後第一部甲骨書籍,對於甲骨文的傳播有篳路藍縷之功。吳昌綬在這部書中的序言中是這么評價的:「乃茲龜甲古文,又別辟一蹊徑,埋蘊既久,地不愛寶,一旦披豁呈露,以供好古嗜奇者探索,文敏(王懿榮字)導其前馬,先生(指劉鶚——編者注)備其大觀。」劉鶚不僅僅是一位熱心古代文化的學者,而且也是一位留心於世務,殫心於實業,匡世濟貧的有志之士。在八國聯軍虎視北京,清政府又無能為力的緊急關頭,劉鶚開倉賑濟北京的飢民。這一舉動卻得罪了有司,被定罪後於1910年流放新疆,最後客死異鄉。但劉鶚對於甲骨學的貢獻將永垂史冊。
甲骨文的發現與傳播,也引起了外國人的關注。這些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有些人對中國文化還頗有研究,搜集甲骨文就成了這一時期外國人的一項特殊愛好。1903年一1906年,美國駐山東的傳教士方法斂和英國教士庫壽齡就從古董商人手中收購了大批甲骨文,他們將這些甲骨轉賣給英國人在上海開辦的博物館。隨後,英國人金璋、法國人威爾茨、衛禮賢又將收到的甲骨賣給法國和瑞士的博物館。明義士是加拿大的一位牧師,長駐彰德府(安陽),他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經常騎一匹老白馬,在洹河兩岸游盪,目的就是尋找甲骨文,他收購的甲骨數量較多,現藏於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博物館中的甲骨就是經過明義士之手收集的。除了歐美人之外,日本人也是較早就留心安陽甲骨的,其中有位日本學者叫林泰輔,還親自到安陽調查和收集甲骨文,現在還可以在日本的大學、博物館和圖書館內看到這一時期日本人收集的甲骨文。郭沫若先生就是利用日本所藏甲骨開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和史學研究生涯的。
甲骨學的形成
就在《鐵雲藏龜》印行的第二年,即1904年,著名學者孫詒讓就根據這部書中的甲骨文拓片,對甲骨文字進行了考釋,著《契文舉例》一書。這算是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著作,雖然書中有許多誤釋的文字,但他開創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在甲骨學史上有著特殊的貢獻。
真正使甲骨文的研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是羅振玉和王國維兩位大師的卓越貢獻。
羅振玉,號雪堂,清末做過學部參事官、京師大學堂農科監督等。辛亥革命以後,羅振玉以清室遺志自居,為復辟帝制出謀劃策,1943年出任偽滿州國監察院院長。他感情基礎上的復古決定了他學術研究上的復古,不同的是,政治上復古是倒轉歷史車輪,而學術上復古則開創了一門學問,開創了一代學風。在他發跡和揚名之前,他曾是劉鶚的家庭教師,就因為這個機緣,他與劉鶚結為兒女親家(他的長女嫁給劉鶚的的兒子為妻),他有機會見到劉鶚收藏的甲骨文,並動員劉鶚將其甲骨文墨拓編印成書,也為這本書寫了序言。甲骨文這門深奧的學問把他給吸引住了。1906年,他在北京任學部參事官時,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廣泛搜集甲骨文,並委派其弟羅振常到安陽採掘,1910年,羅振玉出版了《殷商貞卜文字考》,書中按貞卜的事類分為幾個項目,由孫詒讓的釋字發展到羅振玉因事分類,卜辭算是可以閱讀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進步。嗣後到1915年,羅振玉躲到了日本,專心致志研究甲骨文,這一時期他出版了《殷墟書契前編》、《殷墟書契考釋》,將《殷商貞卜文字考》中的考史、正名和卜法擴充而成了都邑、帝王、人名、地名、文字、卜辭、禮制、卜法八章,這就把雜亂零散的卜辭,歸納整理成有條理有價值的史料,甲骨文的研究開始成為古史研究中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學問。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是這樣評價羅振玉的:「羅振玉的功勞即在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真實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傳、考釋,實是中國近三十年來文化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項事件。羅氏在中國要算是近世考古學的一位先驅者,他的搜集與從來骨董家的習尚稍有區別,他不僅搜集有文字的骨片,並還注意到去搜集與骨片同時出土的各種器物;在1916年他還親到安陽小屯去探訪過一次。這種熱心,這種說見,可以說是從來的考古家所未有。」
羅振玉不僅自己傳播和研究甲骨文,而且還特別注重培養甲骨學研究人才,王國維就是他的得意門生。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青年時代在羅振玉辦的文學社學習日文,深得羅振玉的賞識。辛亥革命暴發後,他隨從羅振玉一起東渡日本,終止了哲學、宋元戲曲的研究,協助羅振玉整理、編輯、考證甲骨文。1917年,他撰寫了《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殷周制度論》,利用先秦文獻與卜辭互相印證的方法,考證出卜辭中所見的殷代帝王及帝王的祖先的名號,使甲骨的史料價值進一步得到發揮。1924年,清華大學籌設研究院,由胡適推薦,擬清王國維當院長。他考慮時局對自己不利,不願就職,後來經溥儀勸勉,才接受該院教授的聘請。在「疑古」之風風靡史壇的時候,王國維能夠比較好地運用地下發現的新材料與文獻典籍相結合,著《古史新證》宣揚中國的古老文化,不泥古又不疑古,實在難能可貴。在這本書中,王氏舉出殷墟卜辭中有關武丁所卜的卜辭和祭祀文丁的卜辭,肯定了盤庚以後,帝乙以前,商王皆宅殷墟,這與《古本竹書紀年》正相吻合,從而證明了《古本竹書紀年》的不偽。從方法上來說,他採用考古與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法」研究歷史,獨具慧眼,見解頗新。由於他的高水平的發揮,使甲骨文的研究逐步發展到專門的學問——甲骨學。從思想上來說,他頑固地追隨已經沒落的清王朝,仇視革命,妄圖復辟,於是在1927年6月2日,當北伐戰爭捷報頻傳的時刻,他寫下了遺書,在頤和園投昆明湖自沉。他政治思想上的守舊,並沒有影響他在學術上的成就。正如郭沫若所說:「我們要說殷墟的發現是新史學的開端,王國維的業績是新史學的開山,那是絲毫也不過分的。」
在這一時期,在羅振玉和王國維的影響和引導下,成長起來一批以甲骨文研究為己任的甲骨學派,他們在文字、文法、卜法、歷法、歷史人物、歷史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些外國的漢學家也被吸引到甲骨文研究的潮流中來了。一時間,甲骨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重要學科。
甲骨文的科學發掘與研究
(一)甲骨出土與著錄
甲骨學一旦成為學術界倍受關注的學科,人們對甲骨文的渴求就可以想見了,尤其是對新獲取的甲骨文,就更受崇愛了。在1928年科學發掘殷墟以前,古董商和一些學者誘使當地村民在殷墟亂挖了幾十年,容易挖到的甲骨都被掘出來賣掉了,地下埋藏的甲骨是越來越少了,甚致很難發現有學術價值的新甲骨。這使得望眼欲穿的人們灰心喪氣,他們猜想殷墟不會再出甲骨了。但惟利是圖的古董商並不相信學者們的眼光,他們仍一如既往地抬出高價唆使當地無知的村民亂挖亂盜,使殷墟這座地卜玉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近代興起於歐美的考古學傳到了中國,中國學者認識到了考古學是保護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先進的科學手段,用這種手段來搶救殷墟文化就成了當務之急,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就開始籌劃發掘殷墟。1928年8月12日,受史語所所長傅斯年的委派,董作賓來到安陽,先訪問了河南省第十一中學校長張天驥,繼而游覽了安陽的古董商店,之後,親赴小屯進行采訪。訪問結果證明,此地並非象羅振玉所猜測的那樣,洹水故物已搜羅殆盡,而是埋藏還相當豐富。中央研究院認真研究了董作賓的調查報告。一致認為,如果政府不採取緊急措施加強管理和進行考古發掘,亂挖亂盜的現象會愈演愈烈,殷墟破壞會更為殘重,於是決定由董作賓草擬了發掘計劃和方法:
1、發掘程序;
2、發掘方法;
3、籌備:
①購買設備器具。
②請中央研究院致函河南省政府,派人參加,由安陽縣協助並予以保護。
③請蔡元培院長致函馮玉祥總司令,派安陽駐軍加以保護。
④請古物保管委員會贊助。 ,
⑤聘請測繪人員。
由這個發掘計劃,可以看出當時對殷墟發掘是何等重視!
一切准備就序後,1928年10月13日,殷墟發掘就正式開始了。殷墟考古揭開了中國考古學的序幕,在中國考古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到1937年6月,因蘆溝橋事變,日本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殷墟考古被迫停止。從1928年10月至1937年6月,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在殷墟發掘了十五次,河南省圖書館在此發掘了二次。
(二)甲骨學研究的進展
考古發掘的資料,要比那些亂挖亂盜,甚致連出處都說不清收購來的資料更真實可信。就甲骨文來說,發掘過程本身也包含著學者們的細致人微的科學觀察與分析,再通過整理與研究,能夠發現前人沒有注意到也不會注意到的新問題,董作賓先生對甲骨文斷代和殷代歷法的研究,就超過了前人,把甲骨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他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與《殷歷譜》都是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與科學的考古方法是分不開的。
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依據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體十項標准,將殷墟出土的甲骨分為五期。一期是盤庚、小辛、小乙、武丁;二期是祖庚、祖甲;三期是廩辛、康丁;四期是武乙、文丁;五期是帝乙、帝辛。這就把十幾萬片看似零散紛亂的甲骨文有條不紊地劃歸五個不同的時期,分屬於從盤庚到帝辛八代十二王名下,使之各有歸屬,克服了以往甲骨文研究中的混亂狀態。在上述的十項標准中,常用的是世系、稱謂、貞人、字形、書體。掌握了這幾項標准,遇到了甲骨片,就可以斷定這片甲骨屬於那個時期的遺物。
世系是商王的世次,也就是先後位次;稱謂是占卜的商王對自己親屬的稱呼,如「祖丁」、「父甲」、「母癸」之類;貞人是占卜並記事的史官。對於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掌握的是字形和書體,不同的時期,字形和書體的風格是不同的。
把甲骨文的研究與古代社會的研究結合起來,從甲骨文中尋找古代社會制度、社會生活的影子,是甲骨文研究的領域得到了拓展。胡厚宣先生參加了殷墟考古工作,他畢生致力甲骨學,1944年,他出版了《甲骨學商史論叢》,對商代的方國、農業、氣侯、婚姻家族、封建制度、天神崇拜等方面進行了專題研究,拓寬了甲骨學研究的領域。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甲骨文,是甲骨學的質的飛躍,這是郭沫若對甲骨學的重大貢獻。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迫於白色恐怖,郭沫若旅居日本,這時期,他從血與火的斗爭中,轉向中國古代社會的探索與研究,由此可以看出,郭老的中國史研究是與中國革命的需要密切相關的。郭老緊緊把握住了甲骨文這個「原始細胞」,以甲骨文的構形為基礎進出分析,弄清了文字結構變化的規律,從而釋讀了別人不認識或解釋錯誤的字,根據文字的發展規律,把文字的形、音、義辨證地加以應用,這就大大地提高了文字釋讀的准確性,然後以字立說,以馬史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果,1930年出版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老把這部著作看成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篇,書中利用卜辭來闡述古代社會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在當時的中外史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是郭沫若甲骨文研究和史學研究的輝煌時期,《卜辭通纂》、《殷契粹編》、《青銅時代》等重要著作就產生於這一時期。
甲骨文研究的縱深階段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為科學事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運用馬克思主義史學觀點來指導甲骨文研究,是新時期學術研究的突出特點,新出土的甲骨使各項研究課題更加深化,整理與綜合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後,考古的范圍比前擴大了,視野也開闊了,研究的領域更寬更廣了,甲骨文的發現仍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收獲。學者們利用這些新出土的甲骨,從甲骨上的鑽鑿形態方面對甲骨分期提出了新穎的看法。從1899年甲骨發現以來的半個多世紀里,分門別類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給綜合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56年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1958年日本學者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相繼出版,就屬於綜合研究的著作。這些著作涉及到了甲骨的出土地點與歷史、甲骨的流傳與研究狀況,以及甲骨文的文字、文法、斷代、歷法天象、方國地理、政治區域、先公先王、稱謂與廟號、親屬與百官、政治與經濟等等,闡述了卜辭中的各方面的重要內容,總結了甲骨文發現與研究的成就,為人們認識和研究甲骨學開創了一個新的境界。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胡厚宣先生就注意搜集和統計流散的甲骨,五十年代初,胡先生在《五十年甲骨發現的總結》一書中對已知的甲骨收藏情況作了較為詳細的記錄,八十年代初,胡先生主編《甲骨文合集》時,責任心和事業心驅使他多方奔告,索隱勾沉,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甲骨收藏及流傳情況進行了更為詳盡的統計,據他統計的結果是:
國內收藏:25個省(市、自治區),40個城市,98個機關單位和47位收藏家,計127904片。
國外收藏依次是: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國3355片,美國1882片,西德715片,蘇聯199片,瑞典 100片,瑞士99片,法國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時7片,韓國6片。12個國家合計26700片。
國內外合計154604片,這還不包括八十年代以後考古發掘出土的甲骨。
這15萬多片甲骨,大部分已被著錄,還有一小部分未見著錄,流散在國外。已經出版的70多種甲骨著錄書,有的因出版時間早,而且印數很少,不易見到;有的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不便查閱;有的良莠不分,真偽難辨,不好利用等等。這就給研究甲骨文和殷商文化帶來了困難。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其它學科如醫學、農業、天文、地理、生物等都需要利用甲骨文和借鑒甲骨文研究的成果。鑒於此,早在五十年代,郭沫若就想編輯一部《甲骨文合集》來解決學術研究的需要,後來,郭老把這個想法正式向國務院提出來,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熱情支持,《甲骨文合集》被列入十二年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遠景規劃
中的大型項目之一,1959年交給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承辦,並成立了以郭沫若為主任委員,胡厚宣任總編輯的編輯委員會。不久,「文化大革命」開始,這項工作被迫停止,「文革」結束後,在郭老的親切關懷下,編輯工作馬上得到恢復。1978年10月《甲骨文合集》開始出版,到1982年共出版了13冊,這13冊中共收錄甲骨4萬余片。與以往的著錄書比較,這部書有以下優點:
第一是先材廣泛而全面;
第二是取材嚴而精;
第三是取材經過辨偽與綴合;
第四是對能夠分期的甲骨文盡可能進行分期編排,有疑問的集合在一起,以待進一步研究。
第五是每一時期的甲骨,又按階級和國家、社會生產、思想文化、其它四大項二十一個小類進行編排。
由此可以看出,這部書是1899年甲骨文發現以來的一部集大成著作。
除了綜合性和總結性的著作之外,工具書和通俗性的讀物提高了甲骨文的使用率,拓寬了甲骨文的應用范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編》(1965年),正編收錄1723個甲骨文字(見於許慎《說文》的941個字),附錄共收單字2949,附尋的單字都還沒有考釋。全書共收甲骨文單字4672個,屬於甲骨文字典。李孝定編《甲骨文字集釋》(1975年),將每一個甲骨文字的有關各家解釋詳列於該文字之後,並加有編者按語,便於查索。日本學者島邦男的《殷墟卜辭綜類》(1976年),將見於著錄的卜辭逐條按內容分類編排,便於查閱卜辭內容及著錄情況。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1985年)、王宇信《甲骨學通論》(1989年),還有其它一些通俗性著作都客觀地、比較詳細地敘述了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與研究的情況,系統的科學的闡述了甲骨學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研究課題。《甲骨學通論》還專章討論了西周甲骨的一些問題。於省吾《甲骨文字詁林》(1996年)反映了甲骨文考釋的巨大成果,李學勤、彭裕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 (1996年),提出了甲骨分期的新思路;王宇信、楊升南、宋鎮豪編著的《甲骨學一百年》全面系統地闡述了100年來甲骨學的產生、發展狀況。這些都是我們學習和了解甲骨學的主要書籍。
㈢ 甲骨文的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甲骨文主要由以下價值:
文字學價值。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中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甲骨文具有一定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刻劃精湛,內容豐富,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過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據是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甲骨文比《說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來源於直接發掘出來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糾正《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
歷史學價值。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
書法價值。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系統文字,也是比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點橫撇捺、疏密結構,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確實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要旨,孕育著書法藝術的美,很值得欣賞與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就對其書法體現非常贊賞:「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咸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鍾王顏柳也。」甲骨文風格類型: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盡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間,多有書法之美。
㈣ 為什麼甲骨文公司的股票10多年未大漲
10年確實難找 5年的比較多 比如中國建築 09年上市 一路跌 然後長期橫盤 14年底才開始漲 目前看相對低位來說也漲了幾倍了
㈤ 求關於甲骨文的發展歷史。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甲骨材料 商代晚期占卜所使用的材料是龜的甲殼和獸類骨骼。主要使用龜的腹甲,間或也用龜的背甲;獸骨則主要使用牛的肩胛骨,偶爾也使用牛的肋骨或鹿、羊、豬的肩胛骨等。龜甲和牛肩胛骨經過初步加工後,還要進一步刮削和磨光,然後在它們的反面挖和鑽制出圓形和長橢形梭狀的巢槽,以便在占卜時用火在這些巢槽內燒灼,使正面相應的部位出現裂紋。長橢形梭狀的巢槽叫作鑿,一般長約1厘米左右,口寬底窄,呈梭狀斜槽。圓形的巢 甲骨文的文字學價值 甲骨文在漢字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作為現代漢字的鼻祖是當之無愧的。我國漢字的萌芽,大約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劃符號。但這些刻劃文字雖已具備了文字的雛形,但都是一些簡單的符號和單字,無完整的體系和規律。真正具有一定的體系並有比較嚴密的規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據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復的單字4500個左右,已識單字在1700個左右,而這些單字還不是當時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 甲骨文 一般是指商周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為殷商流傳之字跡 經長埋地下 清光緒年間始於安陽縣出土 其內容大致上記載盤庚遷殷 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 為書法史上最早之書跡 甲骨文 初為王懿榮發現 王氏殉難 藏品歸劉顎 續經竭力收購 遂於光緒二十九年出版鐵雲藏龜 意即劉鐵雲所收藏的龜甲文 此為甲骨文字最早之拓本 次年 孫詒讓作 契文舉例 加以考釋 其後研究日盛 名家輩出 著述如林 遂名震中外 董作賓 甲骨文學五十年 即為甲骨文學研究之總結 李孝定復集各家研究之成果 而成甲骨文字集釋 據甲骨文集釋 總計可辨認之字 計正文1062字 重文75字 說文所無者567字 凡1704字 合存疑與不可辨識字者 總數約3000字之多 甲骨文出土據屈冀鵬之統計約達十二萬片之多 數量龐大 董作賓據其書風 劃分為五期 第一期 書風雄偉 自盤庚自武丁 約100年 貞卜所記史官書契文字 筆劃瘦勁雄偉 為甲骨文極致之作 第二期 書風謹飾 自祖庚至祖甲 約40年 承襲前期之遺風 新創極少 筆劃細瘦均勻 行款整齊 唯缺少第一期之雄勁宏偉之氣 第三期 書風頹靡 自稟辛至康丁 約14年 書法呈現頹靡之勢 筆劃曲而無力 行款紊亂 既無第一期的雄偉之氣 又無第二期的謹飾之態 第四期 書風勁俏 自武丁至文武丁 約17年 書法風格轉為勁俏淩厲 筆劃細而堅挺淩厲 書法線條有如銅筋鐵骨 行款變化無端 第五期 書風嚴整 自帝乙至帝辛 約90年 書法風格趨於嚴整 與第二期書風謹飾略近 惟篇幅加長 而嚴謹過之 雖無頹靡之病 卻乏雄勁之勢 甲骨文的總結是以第一期及第四期之書風最有研究價值 甲骨文字記載的是後來被稱為漢字的中國漢朝隸書文字的淵源。為與宋書(體)、明書(體)、楷書、...形式上一致,可以稱甲體(書)、骨體(書)、金體(書)、帛體(書)、竹體(書)。為與「漢字」對應,可以稱為商(夏、殷)字。 對比漢字與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義。(與《說文》不同,本網站把字形成淵源分為象形、象聲、象事.這*分類要素的進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見;靜態]、象聲[目不可見;耳聞]、象事[可見;動態]、象意[不可見;思考]..是後來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等詞類的淵源)甲骨文字打開了觀察3000年前黃河流域人們生活的窗戶。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這些文字因為刻在獸骨或龜甲上,故名獸骨龜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劃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內,除極少數屬於紀事外,大部分是屬於當時王公問卜的記載,,人們使用毛筆和小銅刀,把文字書寫、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當時所用材料大部分是烏龜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後人於是合稱為「甲骨文」,也稱為「卜辭」或「貞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陽縣,原來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稱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約在十五萬片以上。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極少一部份是完整的。已經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除去重復的和異體的 約有四千五百個左右。其中,能夠准確認識的約有九百 多字,這些大多數是比較常用的字。此外,不能確認的 約三千五百字,大多數是人名、地名等專名字。 甲骨文的內容是什麼呢?甲骨文距離現在雖然已經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經是一種相對地定型。並且書寫得熟練,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辭的內容除了關於占卜某時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殺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獵和年成的豐欠以外,還有占卜天氣風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陽附近的小屯村裡被發現的,當時,無意中讓它們重見天日的農夫們,把這些為數不少的骨頭當作葯材,賣給葯鋪。清末時,一些骨片傳到劉鶚手中,劉鶚立刻發現到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銅器上的鍾鼎文年代更早。後來,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等學者也開始著手研究這些文字,並進一步確定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紀錄。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是天氣晴雨,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求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甲骨文的發現最早時間,是在清末光緒二十五年以前。發現地點,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奧難辨的文句。當時,村人當作龍骨轉售葯店為葯村。直至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經考古學家王懿榮發現,確定了它在研究歷史資料上具有珍貴的價值後,就開始被介紹到了學術界。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 甲骨學的著述,最早問世的是劉鶚的「鐵雲藏龜」,時在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續有孫詒讓的「契文舉例」、羅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待問編」。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纂」、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及「續考」、王襄的「簠室殷契類纂」、葉玉森的「殷契鉤沉」、「說契」、「研契譚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編」、孫海波的「甲骨文編」、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釋」、金恆祥的「續甲骨文編」、嚴一萍的「殷商編」、「甲骨文 斷代研究新例」、繞宗頤的「甲骨文續編」、「殷墟文字甲乙編」。更有歐美傳教人士及日本學者等,亦先後於民國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繼續發掘時,在我國搜購甲骨甚豐,並多有專著發表。 近三十年來,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應推董作賓先生。董氏曾親自參與發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據殷代卜辭,將過去甲骨學的研究階段,分成前後兩期,前期從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國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為二十八,後期自民國十七年戊辰,到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風格衍變:甲骨文字有契刻體與筆寫體兩種書體互用發展所造成,大體上說,是由契刻體向筆寫體方面發展的。董作賓氏據殷代卜辭,把貞卜人群,分為五個時。以甲骨文字變化,書體變遷,追錝時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為例,闡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變化過程中,發現了各期甲骨文書寫風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時)的書法風格,至為宏放雄偉,以甲骨大版大字為代艱作。此類大字常是強力的,雕的筆劃很粗壯,並填有朱墨(硃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麗的小字,都極為精彩。這些都是承受中興英主武丁風格,其氣魄之宏放,技術的熟練,頗為驚人。其書家有韋、永、賓。 第二期(祖甲、祖庚時代)書風較為謹飭。祖甲、祖庚是繼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賢君,所以當時的卜師,嚴守規則而少變化。其書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廩辛、庚丁時)書風轉變,陷於頹靡,前期老書家已經作古,豪放書風掃地,當期的書家,筆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筆誤頗多。此期書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時)的貞人,卜辭上不署書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時代新興書家,盡去前期筆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動、勁峭、時逞放逸不羈之趣。此期署名之書家,僅狄一人,其餘尚未發現。 第五期(帝乙、帝辛時代)的書風、除少數獸頭大字刻辭外,其餘的都異常嚴肅工整。理由是: 貞卜事項,王必躬親,卜辭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蠅頭小楷,文風丕變,製作一新。其書家有泳、黃。
㈥ 甲骨文距今多少年了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了。
1、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
2、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
3、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6)甲骨文股價歷史走勢擴展閱讀:
1、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2、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
3、甲骨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如今甲骨學已成為一門蔚為壯觀的世界性學科,從事研究的中外學者有500多人,發表的專著、論文達3000多種。它對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㈦ 甲骨文是怎樣演變的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內漢字容起源之謎。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字周朝就開始使用,秦統一文字通用隸書和小篆,後來在漢朝又有人創造楷書,繼而行書、草書都發展形成。
漢字由圖像文字轉變為符號文字。
偏旁部首更加固定,假借字減少。
㈧ 甲骨文對研究商朝歷史有什麼價值
甲骨文記錄和反復映了制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於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對中華民族五年年文明的延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西方各個國家並不承認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直到在20世紀初發現甲骨文才把中國的歷史延續到3000年以前,最近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找回失落的中華歷史年表的一個浩大的工程,但由於缺乏文字記載資料,現在還是屬於懸而未決的.即使提出了一些理論也是比較牽強的,這就是文字的魅力.
㈨ 說一說甲骨文和金文的價值
文學角度:甲骨文金文是最早的散文記事的源頭,文字簡略,語言樸素,沒有版完整體系,但是不如歷權史方面貢獻大。
歷史角度,主要的貢獻在這,甲骨文的出現將我國文字出現的年代提前到了三千多年前,而且文字是最早先民生活的最好反映,至今甲骨文有不重復的四千多個文字,但破譯得只有三千多。金文共有三千多文字,已破譯將近四分之三,所以史料價值極大,加上相關文獻典籍它們是今人研究古人政治,社會,歷史,宗教,戰爭,祭祀等許多方面的重要證據!
㈩ 甲骨文盛行哪個時期
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vs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