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B.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有什麼區別
人民幣兌美元是現鈔賣出價
美元兌人民幣是現鈔買入價,
兩個月兌換匯率之間是有差額的,差額就是銀行的兌換的利潤
C.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高,是人民幣匯率升高還是美元匯率升高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區別
人民幣對抄(兌)美元匯率升高,應該是人民幣匯率升高,即人民幣升值。
從專業的角度,「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與「美元對(兌)人民幣匯率」是不同的,前者是單位人民幣摺合美元數,後者是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中國來說,前者為間接標價,後者為直接標價。但是由於直接標價的默認表示,在非專業性的表達中,兩者的含義變成了一樣,均是以單位美元摺合成人民幣的含義。
D.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漲跌到底應該怎樣正確表述
指央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工作日的中專間價。 中國規定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波幅不能超過中間價的0.5%,達到0.5%即為觸及漲停或跌停。
人民幣漲跌停實例分析:
12月1日至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已連續3個交易日在詢價系統盤中觸及「跌停」價位,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按股市的漲跌停計算方法人民幣並沒有跌停?
比如2日詢價系統上收盤價為6.8870,按照0.5%的漲跌停幅度計算得到3日的匯率應該在6.8526-6.9214之間。而3日美元對人民幣現匯最高達到6.8845,尚在這一區間之內,那怎麼能夠稱為人民幣「跌停」呢?
其實這種計算方法是錯誤的,只是大家習慣性地把股市裡面的漲跌停帶入到了匯市中。
簡單說來,人民幣漲跌停是以當日公布的中間價為衡量標准,而股票是以昨日收盤價為標准。
以3日人民幣匯率為例,1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價為6.8502元,而現匯市場一開盤就報6.8845元,讀者們可以計算一下,這已經觸及了0.5%的當日波動區間下限,就是俗稱的「跌停」。
E. 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和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有什麼區別
人民復幣兌換美元的匯率為1:0.1518,這制就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為1:6.5859,這就是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區別就在於美元在前面匯率的數字大一些,人民幣在前面匯率的數字小一些。
F. 弱弱問一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是否是一個意思請注意對和兌。
是同一個意思,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下調,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在貶值。
比如說: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8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879元,較前一交易日7.0858元走低21個基點,也就是說1美元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這時候說明美元的購買力增強,美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
匯率中間價是衡量一國貨幣價值的重要指標。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它是即期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和銀行掛牌匯價的最重要參考指標。
拿人民幣兌美元來說,央行每天定一個中間價,每天對這一中間價上下波動極限為0.5%,達到即為漲停或跌停。
(6)人民幣對美金匯率分析擴展閱讀:
人民幣對(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於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向所有銀行間外匯市場做市商詢價,並將全部做市商報價作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的計算樣本,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後,將剩餘做市商報價加權平均,得到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權重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根據報價方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量及報價情況等指標綜合確定。
G. 政治: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什麼意思 如果這個價上漲說明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
中間價是人民銀行公布的當日外匯市場或銀行櫃台交易的參考價,實際交易匯率應在中間價的上下3固定范圍內波動.
H.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影響匯率波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大點:
第一:國際收支:其中外貿收支對匯率內變動起決容定性的作用。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上升;反之,就下跌。外貿收支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第二:通貨膨脹:既直接關繫到貨幣本身實際代表的價值與購買力,又關繫到商品的對外競爭能力與對外匯市場的心理影響。通貨膨脹減緩,本幣匯率就上漲;反之則下跌。
第三:利率水平對資本的流動的影響:一定條件下,高利率水平可吸引國際短期資金流入,提高本幣匯率;低利率則反之。80年代前半期美元堅挺,即美國實行高利率政策的結果。
第四:各國的匯率政策:匯率政策雖然不能改變匯率的基本趨勢,但一國根據本國貨幣走勢,進一步採取加劇本幣匯率的下跌或上漲的措施,其作用不可低估。
第五:投機活動: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外匯投機活動。有時能使匯率波動超出預期的合理幅度。
第六:政治事件:國際上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對匯率的變化也有重大影響。
上述各因素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時各種因素會合在一起同時發生作用;有時個別因素起作用;有時各因素的作用以相互抵消;有時某一因素的主要作用,突然為另一因素所代替。
I.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漲,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算不上壞事,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中國所實施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的調節浮動匯率制度,所以市場的供求在匯率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幣匯率也是由這機制決定。受到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於加強中國關稅預期的影響,導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有所改變,這是市場供求和國際匯市波動的反應。
匯率雙向浮動的常態,要樹立正確理念
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而外匯的管理就需要堅持改革開放,再進一步的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在過去的20年間,人民幣對美元和一攬子貨幣升的時候比較多,貶的時候比較少,而中國的老百姓主要在人民幣上做金融投資,所以金融的保護措施也比較穩妥,購買力也處於穩步攀升的狀態。
但人民幣匯率既有可能升值也有可能貶值,雙向浮動才是常態,所以,不僅是老百姓,企業和金融機構也難以預測匯率的走勢,所以企業要專注於實體業務,不要投過多的精力,在判斷或投機匯率的趨勢上樹立一個風險中性的財務理念,才能夠應對生產經營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