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什麼將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落戶
外資醫院有望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
7月22日,德國阿特蒙集團、銀山資本與上海外高橋(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三聯發展有限公司、外高橋醫保中心等就設立中國上海自貿區阿特蒙醫院共同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中國境內首家外資全資(除港澳台)醫院將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
上海外高橋集團總經理舒榕斌說:「此次簽約不僅僅是一次普通的招商引資,更是我國對外開放,尤其是醫療服務業對外開放取得突破性的標志性事件,意義重大。」
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中提出:「對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在我國境內設立獨資醫療機構進行試點,逐步放開。」
「迄今為止,試點的腳步較為緩慢,境內的外資醫療機構大部分為中外合資,個別為台資、港資獨資。」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庄一強說,真正意義上由其他國家設立的獨資醫療機構還沒有出現。
2013年9月《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今年7月1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推出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新31條」措施中,取消了外商投資醫療機構投資總額不得低於2000萬元的最低限制。業內認為,未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可能會出現不少外商投資的特色診所。
「醫療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放低門檻,吸引了國外不少醫療機構的興趣」,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透露,現在已有多家外資醫療機構正在接觸,此次簽約只是一個開始。
根據協議,阿特蒙醫院初定落戶於目前自貿區內唯一的醫療用地——外高橋F2-02地塊,緊鄰外高橋醫保中心,項目計劃佔地面積約1.03萬平方米。計劃設立7個醫療中心,包括醫療影像、第三方獨立診斷、醫療培訓等,以及心血管、肌骨、腹腔、肺部疾病等四個住院中心。
我國首家文化裝備基地落戶上海自貿試驗區
我國首家文化裝備基地將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落戶。在15日舉行的「創新融合、跨界聯盟」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發展論壇上,浦東新區表示將在自貿區建設上海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應用示範中心,充分利用自貿區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與金融創新的政策開放和功能優勢,建設我國第一個國際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集聚平台。
文化裝備產業目前主要有影視裝備、舞台裝備、影院裝備、印刷裝備、游藝娛樂裝備、移動互聯裝備六大類,國內市場交易量超過萬億元,占國內文化產業總產值的1/4強,並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浦東在自貿區建設首家高科技文化裝備產業基地,旨在匯聚國內外優秀的高科技文化裝備企業,跨界整合文化裝備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為文化內容的生產提供最堅實的技術支持和保障,同時將成熟的產品模型推向國內外市場。
㈡ 為什麼等國內原油上市,都要去做國內原油
2016年,亞太地區在原油消費中佔有34.8%的份額,但在全球原油價格體系中的影響力較弱,與消費的比例不相匹配。
中國是全球第八大原油生產國、第二大消費國、第二大進口國,但原油進口價卻不得不單向、被動地參照國際價格。
從2014年得到上市批復,到今天籌備接近完成,原油期貨經歷了復雜的過程。
具體到籌備方面,上海國際能源中心(INE)從今年5月即開始對原油期貨上市做籌備工作。
5月11日,原油期貨合約規則及11個業務細則正式頒布;
6月9日,《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期貨交易者適當性制度操作指南(暫行)》發布,開始受理客戶申請交易編碼。
本月初,交易中心已經完成4次全市場生產系統演練。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在模擬交易完成後,原油期貨即會擇機上市。
加入全球定價體系
上海原油期貨的推出,將使中國聲音傳遞到國際市場,增加定價話語權,而原油市場與全球宏觀經濟聯系緊密,也決定了中國原油市場將受到全球宏觀經濟的影響。
石油期貨或最早於7月准備就緒
據彭博援引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INE)在會上對交易員和經紀機構表示,中國石油期貨合約最早或在7月份准備就緒。知情人士表示,INE說交易規定預計很快會獲得中央政府批准。因消息沒有公開,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2017年有信心推出石油期貨,我們目前已在努力准備石油期貨的上市工作。」4月19日,證監會分管期貨的副主席方星海在白糖期權上市儀式的間隙表示。
石油期貨上市已籌備五年之久
2012年4月,原證監會主席郭樹清(現任銀監會主席)在出席2012年湖北省資本市場建設工作會議上表示,將在年內推出繼美國、英國後的第三個全球性石油期貨市場,以爭奪石油定價權。
2013年11月22日,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標志著原油期貨的上市邁出了關鍵一步。
2014年12月12日,中國證監會正式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在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開展原油期貨交易,這標志著國內首個國際化的期貨品種原油期貨上市進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
2015年3月、6月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發布兩次了徵求意見稿,就業務規則和原油期貨標准合約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6月26日,證監會在例行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原油期貨進入上市前最後3個月的准備期。
在2015年8月,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發布了第三次徵求意見稿。由此,一套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的期貨市場業務規則體系漸趨成形,原油期貨上市的籌備工作更進一步。
2015年11月16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在上海市政府新聞通氣會上透露,原油期貨的交易品種已初步確定,交易的政策環境也已都基本確定,最終上市時間還需金融監管部門定。
2016年1月,證監會主席肖鋼在2016年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在充分評估、嚴防風險的基礎上,做好原油等戰略性期貨品種的上市工作。
㈢ 朱民的人物介紹
朱民 ,男,1952年出生於上海,在復旦大學獲學士學位,復旦大學傑出校友;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經濟學博士、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國區校友會主席、復旦大學榮譽校董。2009年獲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金融思想家」殊榮 ,2011年又贏得第一財經金融價值榜「年度金融風雲人物」稱號 。
1978年至1982年,在復旦大學經濟系學習。
1982年至1985年,在復旦大學經濟系任教(期間,先後兼任上海市體改委和上海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特別顧問、復旦大學經濟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1985年至1990年,赴美留學,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公共行政管理碩士學位、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
1990年至1991年,任美國約翰斯·霍布金斯大學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0年至1996年,任世界銀行政策局經濟學家(顧問);
1995年至1996年,任聯合國開發署「中國21世紀議程」首席顧問;
1996年至2005年,先後任中國銀行行長經濟顧問,中銀國際控股公司董事,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總經理,中國銀行中銀香港重組上市辦公室總經理,中國銀行重組上市辦公室總經理;
2003年至2009年,先後任中國銀行行長助理、副行長,負責集團財務、司庫、內控、法律和合規、戰略和研究;
2009年10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2010年2月24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任命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擔任其特別顧問;
2010年6月18日,國務院免去朱民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職務。
2011年7月1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正式提名朱民為IMF副總裁。
2011年7月26日,朱民正式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職位,他成為史上首位進入該組織高級管理層的中國人。
㈣ 十八屆四中全會為什麼高度重視法治
法治建設水平和制度創設能力,是一個國家外樹形象、內聚民力、永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在帶領民族走向復興的進程中,法治中國目標越是接近,黨越要做出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對許多重大前沿問題,包括理論問題、制度問題和實踐問題作出回答」,針對依法治國的意義,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如是表述。
已到重大歷史關口
當前,無論從國際環境看,還是從國內形勢看,我國依法治國進程都處在重大歷史關口。
從國際進程看,文明國家的崛起和制度成熟定型,離不開法治能力的彰顯。當今世界上部分國家出現局勢動盪,甚至政權更迭,大多與法治未立、民主先行有關,給治國理政以警示。
而眾多國家的復興,依靠的也是良法善治。新加坡雖建國不足50年,但其憑借良好法治和清明政治,一躍成為世界公認的法治國家;荷蘭人口不過600萬,但因創設「國際法」令世界尊重。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因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重要關口,法治能力的提升、法治氛圍的形成、法治環境的培育至關重要,關系著中國能否全面把握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從國家治理方式看,我國正處在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點,培植制度優勢和法治文明是復興之梯、崛起之魂。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嚴雋琪說,中國強大不是要讓人家害怕,而是要讓人家尊重,所以必須有軟實力,包括價值觀、制度和法治。
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說,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全球第二大外商投資國,中國在獲取利益的同時,也要學會運用國際規則尤其是法治規則。一位資深外交人士認為,當前無論處理國際關系沖突,還是應對貿易激烈摩擦,都需要善用法律武器。
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國際上有影響的評價體系都由西方掌控,我國亟待建立一套更為公平的評價體系,以擺脫在法制形象發布上受制於人的現實。
從現實挑戰看,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面臨共識難聚、誠信難立、權益難維等考驗,執政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目前仍存三大落差
綜合受訪專家和幹部群眾意見,當前仍有三大落差值得關註:
一是法律大國與法治強國的落差。截至2013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243部現行有效法律,國務院制定了680多件現行有效行政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加上其他立法確認的具有法律性質的規范性文件,共同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
「我們用30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300年立法進程,即使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法律體系也已比較健全。」張文顯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後,有法可依的目標基本實現,但距離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仍有差距,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仍待在實踐中進一步落實。
二是權力色彩濃與法治色彩淡的落差。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法治的前提是公權力受到約束,但從實踐中,這個狀況目前仍待改變。
三是社會法治呼聲高與國民法治素質低的落差。受訪法律界人士說,群眾對公正司法的期盼越來越強烈,期待司法的權威性、定紛止爭能力亦能同步提升。但是,當前鑽法律空子、知法犯法、權力干法、輿論擾法的現象仍有發生。
人民的期盼與需要
接受瞭望采訪的專業人士,渴盼中國法治向前大步推進,在他們看來,依法治國的關鍵之一,在於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保障人權。
李林指出,當前,少數領導幹部依然相信「權大於法」,甚至濫用職權、以權謀私,這對法治造成較大傷害;
部分群眾信權不信法,信「管」不信法,信訪不信法,甚至信錢不信法等等,使我們的法治建設缺乏應有的社會基礎;
解決上述問題,首先需要依照憲法和法律管住權力、管住官員,切實解決公權腐敗的問題,取信於民。
另一個關鍵點是,通過法治保障人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法治進程中得到更多實惠。特別是通過法治消除貧困,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
「四中全會將主題定為依法治國,是對黨的十五大以來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深化與發展。它有力回應了社會各界對法治建設的關注和期待,表明黨中央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也充分表明我們黨治國理念達到一個新高度新境界,標志著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封麗霞這樣告訴瞭望。
㈤ 不要給網址
三地同一天掛牌,與先行的上海自貿區,由南到北,「連點成線」,勾畫出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新格局。在戰略上,自貿區升級後,通過抱團產生溢出效應,可以爭取全球競爭新優勢,積極參與重大貿易談判和全球貿易規則制定
4月21日,廣東、福建、天津自貿區完成揭牌,第二批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作為自貿區的「准生證」,國務院也正式發布三地自貿區建設總體方案和上海自貿區深化改革方案。同時,四地統一適用的負面清單也正式亮相。
自貿區進入了2.0時代,這意味著中國自貿試驗將由過去上海一枝獨秀,變成四朵金花齊放的新局面。四個自貿區功能定位有哪些同異?此次的負面清單有哪些變化?隨著自貿區的輻射、擴容,「排頭兵」上海自貿試驗區又將如何發展?
四地各有定位
上海自貿區正式運營已一年半有餘,「試驗田」果實豐碩:基本建立負面清單模式,進口平均通關時間較區外減少41.3%,啟動實施跨境人民幣(6.1981, 0.0046, 0.07%)結算、雙向資金池等金融新業務,將監管重心從資質審批轉移到日常監管。
隨著第二批三大自貿區的掛牌,「試驗田」由一塊增至四塊。「四個自貿區從北到南,在東部沿海地區呈線狀分布,構築起各具優勢、各有側重的對外開放新高地,為在全國范圍內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探索途徑。」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了解,四個自貿區各有定位:廣東自貿區立足於推動內地與港澳經濟深度合作;天津自貿區立足於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福建自貿區立足於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上海自貿區將繼續在推進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范等方面擔當「領頭羊」。
此外,自貿區還將輻射帶動周邊。其中,廣東自貿區將通過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打造區域發展綜合服務區等,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和內陸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天津自貿區則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上,利用口岸協作等機制輻射帶動內陸發展。福建自貿區將著力加強閩台產業對接、創新兩岸服務業合作模式,輻射帶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上海自貿區將通過建設長三角區域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助推長江經濟帶快速發展。
負面清單瘦身
負面清單是彰顯自貿區開放與透明的最大政策工具。上海自貿區成立之初就發布了負面清單,2014年更新後由190條減少到139條。國務院辦公廳此次發布的統一適用於四個自貿試驗區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與上海自貿試驗區前兩個負面清單相比,進一步縮小了限制的范圍,調整幅度達到12.2%。
在上海自貿區研究協調中心秘書長徐明棋看來,新版負面清單表示了中國向外開放更進一步的姿態。有分析認為,四大自貿區負面清單「統一」,利於形成負面清單制度全國推開的「可復制、可推廣」作用,有益於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擴大開放。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觀察,此次負面清單的表述方式也發生了變化,除了傳統的限制性和禁止性的表述方式外,新版負面清單多了一些允許性的表述,表述方式顯得更為靈活。針對新版負面清單與2014版的表述差別,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主任陳波向《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實際上,負面清單並不針對特定區域,而是要復制和推廣到全國,負面清單也包括國民經濟全行業,並不是地區性的。表述的區別在於正規化的問題,原來負面清單的表述依據是外商產業投資指導目錄,這一目錄從法律角度講是規定,現在要從法律的角度,體現的是規范化。
這與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的說法不謀而合,「比負面清單長短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對外資的管理由審核變為備案,只要不在負面清單上的行業和企業都可以進入,這一變化是革命性的」。
上海自貿區再出發
與其他自貿區總體方案相比,上海自貿區深化改革方案對自貿區在3年試驗期之後的發展作出了明確規劃。據《國際金融報》記者觀察,在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諸多舉措中,資本項目可兌換最受市場關注。
關於上海自貿區在資本項目開放方面的措施,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表示,上海對資本項目可兌換計劃分兩步走,第一是建立自由貿易賬戶,這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二步才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現在完成了第一步,正在走向第二步的路上。第二步我們已經形成了工作方案,現在正在報批的過程當中。」
據沈曉明介紹,這一次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創新改革,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一個新的動力。沈曉明指出,在整個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等金融創新改革的過程當中,把握三個原則:第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第二是堅持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第三是堅持風險可控、穩步推進;將繼續按照這三個原則,積極、審慎地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這一項金融領域關鍵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