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近幾年的情況
一、房產開發投資規模逐年擴大,增幅減緩
近幾年上海市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逐年擴大。2003年,上海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剛剛超過900億元,此後幾年以年均100億元的幅度增長。2007年,上海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創歷史新高,達到1307.53億元,比2006年增長2.5%,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9.3%。
從這幾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長幅度看,2003年和2004年增長較快,分別為20.3%和 30.4%,2005—2007年僅保持個位數的增長,尤其2006年和2007年僅有百分之二點幾的增長率。
二、房地產開發投資結構中商品住宅比重下降
從房地產開發投資結構看,商品住宅的投資比重呈下降趨勢。從2003年佔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額的75.5%下降至2007年64.1%。與之相對應的商品住宅施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佔比分別下降下12.5%和15.8%,2007年施工面積和新開工面積中商品住宅的比重分別為 71%和72.6%。
三、商品房新開工面積持續下降
受房地產宏觀調控影響,上海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自2005年上半年起持續下降,而且降幅呈逐年擴大趨勢。2005—2007年,上海市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依次為4.4%、9%和 19%,其中商品住宅降幅更大,達到6.9%、15%和22.6%。受新開工面積持續下降的影響,近兩年上海市商品房竣工面積增長出現放緩跡象,分別僅比2005年、2006年增長5.8%和3.2%,而2003年、2004年增幅曾高達 25.6%和38.2%。
四、商品房銷售波動較大
近幾年上海市商品房銷售波動較大。2003年、2004年上海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大幅增長,分別比2002年、2003年增長20.5%和38.9%,但自2005年國家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以後,上海市商品房銷售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2005年、2006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出現了9.5%和4.2%的下降。
自2007年起,上海市商品房銷售面積 (3694.96萬平方米)出現報復性增長,比2006年增長22.1%。其中商品住宅銷售3279.17萬平方米,增長25.4%,一舉超過歷史銷售最高年份2004年的3233.74萬平方米的規模,扭轉了2005年以來連續兩年商品住宅銷售下降 (2005年同比下降12%、2006年同比下降 8.1%)的趨勢。
2008年以來,在房價滯漲的情況下,上海市房地產市場的觀望更多體現為成交量的下降。2008年4月份,上海住宅新建商品房成交14150套,銷售面積147.3萬平方米。環比3月份簽約套數減少3494套,減少19.8%;簽約面積減少33萬平方米,減少18.3%;成交面積與2007年同期相比下降 25.9%。5月份較4月份增加32.6萬平方米,環比面積增比22.1%,但與2007年同期日成交量相同,仍下降了2%-3%;與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26.5%。 2008年上海市累計新建商品房成交量為736.5萬平方米,與2007年相比下降20.5%,與2006年相比,下降17.6%。
五、上海房地產開發投資佔全國比重下降
從全國范圍來看,2007年,上海房地產開發投資總額(1307.53億元),列在江蘇(2515.86億元)、廣東 (2510.05億元)、北京(1995.82億元)、浙江(1820.84億元)、山東(1519.07億元)、遼寧(1497.58億元)和四川(1331.49億元)之後,居全國31個省、市、區的第八位,位次比2006年下降3位,投資額佔全國(25279.65億元)及東部地區(15639.64億元)的比重分別為 5.2%和8.4%,比2006年分別下降了1.4個和1.9個百分點;增幅(2.5%)分別比全國(30.2%)和東部地區 (26%)低27.7個和23.5個百分點,排名全國31個省、市、區的倒數第二位,僅高於西藏(-7.2%)。
上海市統計局發布的信息顯示,房地產市場調整直接影響了上海房地產投資熱情。2008年1—4月,上海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06.69億元,與2007年同期基本持平,增長0.4%。房地產方面,1—4月,受宏觀調控和市場調整的影響,房地產開發投資呈低速增長態勢。房地產開發投資412.14億元,比2007年同期增長0.9%,增幅比1—3月回落5.5個百分點,比2007年同期大幅回落14.6個百分點。
⑵ 上海共有多少套住房
2006年3月17日
為了摸清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來我國人口數量、構成以及居住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研究未來人口狀況的發展趨勢,為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和有關政策提供客觀准確的依據,根據國務院的決定,本市於2005年11月1日進行了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工作。這次調查採取分層、多階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樣方法,最終樣本單位為調查小區。本市調查的樣本量為53萬人,約佔全市常住人口的3%。在市政府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通過調查工作人員的艱苦努力,圓滿完成了人口抽樣調查的現場登記和復查工作。目前調查的全部資料正在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主要數據的快速匯總工作已經結束,現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為1778萬人,與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137萬人,增長8.35%;年平均增加27.4萬人,年平均增長1.62%;其中,外來常住人口為438萬人,佔24.63%。
二、自然變動
本市常住人口的出生數為12.39萬人,出生率為7.04‰;死亡人口為10.7萬人,死亡率為6.08‰;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6‰。其中,本市戶籍人口的出生率為6.08‰;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連續第13年保持負增長。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893萬人,占總人口的50.22%;女性為885萬人,占總人口的49.78%。性別比為100.90(以女性為100)。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58萬人,占總人口的8.88%;15-64歲的人口為1408萬人,占總人口的79.17%;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212萬人,占總人口的11.94%。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3.38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48個百分點。
五、民族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762萬人,占總人口的99.1%;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6萬人,占總人口的0.9%。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32萬人,增長了8.1%;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萬人,增長了60%。
六、受教育程度
全市6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1719萬人,其中,具有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佔8.78%,大專程度的人口佔9.31%,高中程度的人口佔24.84%,初中程度的人口佔35.78%,小學程度的人口15.82%。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大學及以上程度人口的比重提高了3.34個百分點,大專比重提高了3.4個百分點,高中比重提高了0.95個百分點,初中比重減少了2.43個百分點,小學比重減少了3.83個百分點。
七、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62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667萬人,集體戶人口為11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66人,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14人。
八、城鄉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584萬人(注1),占總人口的89.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94萬人,占總人口的10.91%。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9個百分點。
⑶ 上海是用套內面積計算商品房的嗎
產證面積,包括套內面積和公攤面積。
上海都是這樣的。從房產證實施以來就這樣了。
⑷ 上海滿5年唯一房產出售應繳多少稅
你要交一個差額5.65%的營業稅賣出的價錢減掉當初你買進的價錢這就是差額
⑸ 上海人買房子一個家庭不能超過多少平方
上海只有限制購買套數政策,沒有限制購買平方政策。
上海限購令細則暫定在上海市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能提供自購房之日起算的前2年內在本市累計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或社會保險(城鎮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限購1套住房(含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
對在本市已擁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不能提供2年內在本市累計繳納1年以上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或社會保險(城鎮社會保險)繳納證明的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暫停在本市向其售房。違反規定購房的,不予辦理房地產登記。
(5)上海商品房銷售面積擴展閱讀:
上海公積金差異化政策:
在區分首套和二套購房的前提下,調高對第二套改善型購房的首付比例至普通商品房50%和非普通商品房70%、二套普通商品房貸款利率上浮10%、二套普通商品房個人貸款最高限額下調10萬元,並停止向已有兩次公積金貸款記錄的職工家庭再行發放貸款。
借款人以公積金繳存賬戶余額確定貸款額度的倍數從40倍下降到30倍;嚴格執行住建部還款能力的計算比例調減為每月還本額占工資基數不超過40%,以及對第二套改善型住房認定標準的口徑。
⑹ 上海市房屋產權證面積是如何計算的
房屋建築面積+公共部分(指的是房子的樓梯、電梯井和進門大廳等的公用部分)的平均面積!
還有 一般電梯井和陽台都是算一半的面積的!
所以上海的產證上會發現很多面積不一定是整數的 可能還有2位小數!
⑺ 求上海五角場地區住宅房產市場分析報告
一、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幅和商品住房新開工面積下降
作為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最大的地區,上海市的房地產市場止住了前幾季度的迅速發展態勢,發展趨緩。1-11 月,上海市共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141 億元,同比增長11.3%,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11.5個百分點;商品住房新開工面積為197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6%。
二、商品住房交易量逐步回升趨穩
上海市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量8月起回升,8-11月,商品住房銷售面積分別為247 萬、339 萬、349 萬、382 萬平方米。可見宏觀調控政策穩定了部分觀望者的信心,促使他們開始購房,刺激了市場的需求,促使商品住房的交易量上升。1-11 月商品住房銷售面積2461 萬平方米,其中市場化商品住房銷售面積1608萬平方米。按上海市房地產交易中心統計,今年1—11月,上海普通住房占成交總量的76%,預計全年比重可達75%,超過年初確定的65%以上的目標。最新的11 月的中房指數顯示新建住宅價格已經回落到2005 年1月的水平,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與2005 年5月的最高水平相比,下降了10%。這是該指數自1999年以來首次出現年終同比下降。
05 年前三季度,國家對二手房交易征稅的政策使二手房交易活躍程度降低,但是本季度以來,在政府有步驟有計劃的調控下,上海市房地產市場基本比較穩定,二手房交易逐漸恢復,成交面積11月開始回升,為121 萬平方米。1-11 月累計成交面積1853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23.5%;成交金額同比增長1.2%。
三、價格指數下降幅度逐月減小
05 年四季度,在宏觀政策的影響下,上海市的房價小幅上漲,但漲幅逐月減小。8-11月商品住房銷售價格指數月環比分別下降1.6%、1.3%、1.2%、0.8%,1-11月累計環比下降2.5%; 05 年11月,上海市的住房平均銷售價格為6655 元/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7.6%,增幅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回落9.8 個、5個、1.4個百分點。
四、短期炒作行為得到控制
房地產市場秩序更趨規范,短期炒作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外地人購房面積占總量的比例也由4月份的28%下降至11 月的14%左右。
五、豪宅售價租金均有微調,區域差別明顯
2005 年第四季度的上海豪宅市場基本上顯現出一個比較平穩的態勢,雖然租金與售價均有所下降,但是降幅較小,租金微降0.67%,售價微降1.5%。由於市場觀望氣氛仍在延續,豪宅市場的平均售價也從2005 年第三季度的3132 美元/平方米,小幅下調約1.5%,目前市場均價為3084 美元/平方米。
隨著新年來臨,跨國公司外派人員租賃豪宅物業的需求開始減少,豪宅租賃市場進入傳統淡季。四季度,豪宅物業的空置率較之2005年第三季度略有上調,小幅回升至11.4%;平均租金則從2005年第三季度的25.50美元/平方米/月下降至25.33 美元/平方米/月。
豪宅市場租賃價格的區域差別較大,其中尤其以盧灣區和靜安區表現突出。由於這兩個區域為服務式公寓集中地,因此區域平均租金錶現很高,分別達到37.82 美元/平方米/月和31.39 美元/平方米/月。而徐匯區、長寧區及浦東新區陸家嘴板塊等地,租金水平明顯低於這兩個區,其中浦東新區陸家嘴板塊的市場平均租金只達到20.6美元/平方米/月。
在過去的2005整年中,高端住宅和豪華住宅的租金分別上漲了7%和3%。由於價格下跌而租金上漲,此類投資的回報率會提高,為未來投資者提供機會。預計到2006年,由於豪宅新增供應量將達到較高水平,因此空置率將會上升至15%。雖然外資企業對於豪宅的租賃需求較為穩定,但由於未來市場的供應量較大,租金預計會向下調整,同時銷售市場也將延續2005 年下半年開始以來的盤整下調走勢。
六、租賃業巨頭看好高端物業
04 年第四季度,高端服務式公寓和豪華服務式公寓的價格有微量上升。但是從整年來看,其價格還是有較大的增幅,其中最高端的服務式公寓的價格甚至上漲了近20%。這吸引了一部分機構投資者看好本類型物業的投資。
摩根士丹利購買的錦麟天地逸蘭公寓於2005 年第四季度開始大規模的市場租賃推廣,並取得不錯成效。服務式公寓市場預期看好,其入住率普遍在85%到90%之間。威斯汀宣布將其服務式公寓部分轉回為酒店用途,因此降低了市場上服務式公寓的供應數量。
七、寫字樓市場競爭激烈,乙級寫字樓市場堪憂
作為商用物業,寫字樓的投資效能較之住宅更為突出。目前上海寫字樓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基本在6%-8%之間,高於住宅,因此在住宅市場萎靡的背景下,寫字樓成為投資客們新的投資領域。2005年上海寫字樓的租金大幅上揚30%,各區空置率都保持在個位數。然而相對於上海的甲級寫字樓,乙級寫字樓的狀況只能說是差強人意了。乙級寫字樓市場無論從空置率、租金,還是投資前景上,都不容樂觀。上海中原數據顯示:目前上海乙級寫字樓市場的平均租金水平為0.4 美元/平方米/天,空置率在20%左右。從目前來看,上海市全年甲級寫字樓累積新增供應將近200 萬平方米,供求矛盾將會有所緩解,租金水平繼續穩步上升;乙級寫字樓市場相對比較穩定,供略大於求。未來兩三年內,上海的寫字樓市場將會是一個穩步上升的過程。強勁的購買需求,勢必刺激上海的寫字樓市場的供應,使得更多的開發商趨向於出售所持有的新舊物業。甲級寫字樓由於基本處於統一管理,所受影響不大,但對於乙級寫字樓來說,由於小業主眾多,不利於統一管理,從而造成租金水平的參差不齊,嚴重時,甚至導致不同物業、同一物業間的惡性競爭,對於上海寫字樓市場的發展極其不利,會造成短時期內,寫字樓市場的供應過於集中,不利於市場的消化,更加不利於上海寫字樓銷售市場機制的建設和完善。
八、城市改造改變了傳統區域地位
上海近年來一直在進行城區的擴展和改造,市政規劃及市政建設的交叉作用,使得一些地區的價值得到提升,房地產傳統區域地位發生改變。如上海市政府規劃的12個現代服務集聚區(尤其是大連路沿線、蘇州河沿線、張江地區、五角場新江灣等地區)會形成新的房產概念高地,重塑一批文化內核板塊,從而帶動周邊樓宇的升值機會。由於市政規劃的密集投入及服務產業比重的加大,都將會給這些區域板塊帶來升值潛力。
⑻ 上海房產稅的建築面積算地下室嗎房產證的建築面積是不是按照預售登記證明上餓面積算的
1、房產稅依照房產原值一次減除10%~30%後的余值計算繳納,按房產余值計征的,年稅率為版1.2%
2.按權房產出租的租金收入計征的,稅率為12%。但對個人按市場價格出租的居民住房,用於居住的,可暫減按4%的稅率徵收房產稅
⑼ 求2001-2008上海市內各區的(房屋交易均價、成交總面積、成交量)(以月為單位) 急!!!
上海的房產局官網查查有在資料不。或者去上海大型的房屋中介所問問了。
⑽ 上海房地產近年的發展情況,急急!!!!
房地產發展的綜合性指標能夠有效地反映房地產的歷史狀況,還能夠正確反映房地產的全面、系統、綜合的狀況,更能夠通過部分或大部分的指標預測、規劃或計劃,更直觀的表達出未來的發展趨勢。
以往我們見到的指標往往是表達某些方面的意思,不同的指標發布機構有著不同的指標發布目的,本文主要概括性地描述房地產發展綜合性指標的類型,以及其表述的涵義,以便幫助我們更加全面系統地去認識各類指標。
一、房地產發展的主要社會指標
從房地產發展的社會指標看,具有從居住面積指標向環境和服務指標、從公眾性指標向保障型指標、從比例性指標向總量性指標的三個轉變,體現出住房的社會需求變化。
人均居住面積和使用面積。城市人均居住面積或使用面積是最重要的住房指標之一,也是考核一個城市住房狀況的重要指標。1996年以來,上海人均居住面積與人均使用面積不斷增長,人均居住面積由1995年的8平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16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積由1995年的11.1平方米增長到2007年的23平方米以上,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平顯著提高。
隨著人們從對住房數量的追求轉向對住房質量的需求,對於人均住房面積指標在討論中帶來了普遍的質疑,有專家提出用套數和質量指標來表達居住水平更為確切。鑒於指標的可比性,根據人口增長情況、住房建設發展和舊區改造拆遷等指標測算的結果,預計在2010年上海人均住房居住面積可達到18平方米以上,使用面積在26平方米左右,在住房數量上進入亞洲大型城市的先進水平。此後,筆者認為,這一代表居住規模水平的指標的社會意義將越來越小。
住房成套率。住房成套率是表達房屋居住品質的一項指標,上海由2000年的74%上升到2004年的92.5%,到2010年,住房成套率將達到95%以上,屆時這一指標也會成為歷史性指標。
小區品質率。這是一類新的發展指標,隨著居民對居住品質的要求,這類指標將會不斷創新和發展。隨著上海菜單式全裝修和「四新」成果集成應用有序推進,「四高」優秀小區的建設量已達到全市當年住宅竣工總量的40%。四高小區比例提高50%。未來,環保型、節能型和節約型小區和建築的指標將會不斷建立,標准也會不斷提高,形成新的指標趨勢,如,上海住宅節能率在未來三年內將會達到65%的比例。
住房最低保障面積。住房最低保障面積是指政府為社會提供的住房保障居住面積或使用面積的底線,也是居住最低的標准線。這一面積的設計和劃分十分關鍵和敏感,標准過低會被認為社會進步緩慢或居住貧富差距過大;標准過高又會使保障人群過多和改善面積過大,使得政府無力承受。一般認為有兩種劃分方法,一種是按照實際需要,如一張床、一隻桌、一個櫃等生活所需基本空間,估計出基本的住房面積;另一種是按照人均住房面積的一半左右的標准進行劃分(這種方法類似於最低保障收入的劃分)。上海在歷史上曾經確定過2.5平方米、4平方米和6平方米為最低住房面積標准;筆者認為不超過人均8平方米居住面積的標准相對比較合理,並在相當長的時間適用於上海;筆者還認為,應該對不同人口的戶型做相應系數調整,上述標准對三口人的家庭比較合適。
住房保障享受面和廉租家庭戶數。按照上述標准,對於對低收入者符合保障條件的住戶住房保障面將達到一定的標准,如98%以上,同時,由於實際情況的變化,享受廉租住房的保障家庭戶數將成為關鍵性的指標,筆者認為,這一指標將從最近的3-5萬戶,快速地提升到10萬戶以上。
住房促進享受面和經濟適用房享受戶數。住房提高貨政府和單位的各類資助,使得中等收收入家庭能夠買房,包括經濟適用房和商品房,可以加快解決住房問題的步伐。筆者認為,這一指標的戶數數量應該達到廉租房家庭的兩倍以上。
物業管理類指標覆蓋率。物業管理是居住著民主權利的表現,包括對已交付使用房屋的物業管理覆蓋率(希望達到80%以上),其中住宅物業管理覆蓋率更希望在98%以上,住宅前期物業管理要全部實現招投標;業主大會組建率希望在90%以上;住宅維修資金的首次歸集要基本全部到位。
二、房地產的產業經濟類指標
從房地產的產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可以和宏觀經濟接軌的產業與投資指標上,包括產業規模和投資規模。從長期看,企業數量和結構、從業人員數量等也會成為產業中關心的指標。
房地產增加值及其佔GDP比例。10多年來,中國和上海的房地產業快速發展,房地產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相應迅速上升,上海房地產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經從1990的0.5%上升到2000年的5.5%和2004年的8.4%,目前仍在7%以上的水平。標志著房地產業成為上海新的支柱產業。一般認為,房地產佔GDP的比重在6—8%時,與GDP的均衡增長具有積極意義。
房地產投資總額及其比例。1996年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規模逐年下降;2000年起開始穩步上升。房地產開發投資額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至2007年,房地產投資規模達1300億元左右。未來幾年,上海將保持房地產投資佔全上海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基本格局。
房地產企業數量和房地產從業人員數量規模限於資料和篇幅,本文不予展開。
三、房地產開發建設的主要指標
房地產建設從土地供應、開工和在建面積到竣工面積,構成了完整的建設內容,也在統計中能夠比較全面反映房地產開發狀況的指標。同時,舊城改造從土地存量再開發利用角度反映了另一方面的建設需求。
土地出讓面積。土地出讓面積決定了房地產開發的生產資料基本資源的供給狀況。在1996-1999年期間,土地出讓面積基本保持平穩態勢。2000年以後有較大幅度的增長,2001-2004年,共出讓土地24967公頃,其中經營性用地14052公頃。2004年以後,由於土地出讓招投標制度的建立,出讓面積明顯減少。目前,房地產經營用地年平均供應2500公頃左右,其中住宅佔70%以上,基本滿足上海房地產開發建設的需要。在出讓土地中,政府儲備土地所佔的比重希望能夠達到20%左右。
房屋竣工面積。在上述土地資源供給的情況下,上海房屋竣工面積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3000—3500平方米之間徘徊,其中只有1997年2003年兩個年份超過3500萬平方米的高位。未來兩三年,竣工面積將回落到三千萬平方米以內。竣工面積回落是長期性的趨勢,預計未來十多年,平均將以每年以一百萬平方米左右的竣工面積的回落速度。
商品房新開工面積和施工面積。商品房開工面積決定了房地產建設新增規模;而施工面積表現了總體建設規模,間接決定了供應的後勁。一般情況下,年度施工面積是開工或竣工面積的三到四倍,如果兩倍以下,則預示以年份供應量將會減少;多於四倍時預示著供應大幅度放量。如,2004年全社會房屋施工面積達到11023.24萬平方米,為當年竣工面積的3443.02萬平方米的三倍。當前,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將保持在3000萬平方米以上水平,年施工面積將保持在一萬平方米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持每年約2800萬平方米的房屋竣工量。
新建商品房的區域分布的三個環線比例。2004年,上海市有關部門就計劃從土地供應入手,調整住宅建設的區域分布,以實現在建住宅內環線以內、內外環間、外環線外的分布各佔20%、50%和30%,並預計用2-3年使住宅建設的區域布局更為合理。目前,根據網上住房供應量,這一比例為10%、40%和50%。這說明從區域分布上,上海增量房房地產市場是一個不斷外移的趨勢。
房屋拆遷戶數與面積。通過「拆、改、留、修」並舉,上海的舊區改造成果顯著。過去若干年,上海平均每年動遷居民10萬戶左右,拆遷居住房屋達約600萬平方米。近年,上海每年動遷居民5—7萬戶左右,拆遷居住房屋達約300萬平方米左右,以滿足保障城市建設、世博會動遷和改善居民居住條件的需要。
四、房地產市場的相關指標
從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角度看,在有竣工面積帶來的增量房供應的市場基礎上,更加關心存量房(二手房)市場和租賃等其他市場的並重。從長遠看,租賃市場和存量房市場將佔主流地位,按照西方國家的經驗,成熟的房地產市場中二手房的交易量佔到70%-80%,這一情況將可能在2010年以後很快出現。
增量房市場的房地產銷售面積。隨著房地產業的迅猛發展,上海新建商品房的供給和需求市場迅速形成,市場規模逐年升級。從需求角度來看,新建商品房銷售量呈逐年攀升的勢頭,1995年突破500萬平方米,1998年突破1000萬平方米,2003年突破2000萬平方米。根據這一趨勢,增量房市場受到竣工面積的左右和竣工面積與銷售面積之比例的影響,在供需平衡的條件下,新建住房銷售面積未來將保持在2500萬平方米左右。
存量房市場的存量房交易量。自1994年實行公有住房出售政策至2002年底,上海共計想市民出售成套公有住房153.5萬套,建築面積達8355.1萬平方米,佔全市可出售總量的80%以上,約佔全市住房總量的40%。公有住房出售的快速推進,不僅明晰了住房的產權關系,而且也為市民進入房地產市場創造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隨著住房市場的完善,上海存量房市場的交易規模在2003年首次與增量房持平,預計在未來若干年,增量房與存量房交易的比例將回緩慢上升。預計到2010年,存量房的交易規模將突破3000萬平方米。
商品房租賃市場。1996年至今,隨著整個房地產業的逐步成熟,商品房出租市場規模不斷壯大,目前已達到1000萬平方米左右。由於租賃市場的特殊性和隱蔽性,這一官方指標被明顯低估。預計到2010年,上海登記房屋出租的規模將達到2000萬平方米以上,年平均增長速度在25%以上,市場發育速度加快。
房地產價格。房地產價格是房地產市場中最敏感的指標。關於市場價格的構成有許多種。一是從統計方法上看,包括官方統計的新房銷售平均價格、各類價格指數等;也有學者提出了中位價格標准等。二是從市場分類上看,有租賃價格或二手房等分類、也有房型分類、區域分類、用途分類等。三是從品質上看,如裝修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