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下一個油價調整日,是漲,還是下調
下一個油價調整日還是下調,受到供不應求,供過於求的影響。
供需因素,石油作為一種商品,長期來看,其價格取決於供需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價暴跌,可以說是70年代高油價政策的直接後果。油價過高造成世界石油消費國普遍節省燃料,同時也刺激了非OPEC國家石油的生產,增加了石油供。
政治經濟因素,在歷史上每一次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背後,都能看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影子。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及石油禁運,促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造成伊朗石油大幅減產。
期貨投機,近幾年來,由於美元持續走軟、股市低迷不振,美國投機資金在股市、債市上的投資收益令人失望,再加上全球經濟復甦帶動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從而導致部分投機資金從股市、匯市等市場撤出,大量湧入期貨市場,大肆炒作能源和原材料期貨。
石油庫存,雖然庫存不是決定價格的直接原因,但庫存卻是市場上漲或下跌動力的直接體現。若主動增加庫存,庫存就變成了需求,需求增加而市場供應未發生變化,價格將隨之上漲,反之,若主動減少庫存,庫存變成供應,供應增加而市場需求未發生變化,價格將隨之下降。
庫存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供需矛盾的激烈程度。一般而言,供需緊張時,往往伴隨低庫存和高油價,供應充足時,常常伴隨高庫存和低油價。庫存的變動與價格的關系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關鍵要看庫存變動的原因。
油價調整的意義:
有利於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目前我國人口的低生育水平正在下降,15-59歲的勞動年齡總數也開始下降,但是勞動力的平均年齡不斷上升。
有利於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近年來,中國家庭呈現出小型化和結構多樣化的趨勢。獨生子,影響我國計劃生育政策調整的原因。
老齡化人口在當今世界的發展進程中,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幾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
㈡ 什麼是黑天鵝事件
黑天鵝事件(英文:"Black swan" incidents)指非常難以預測,且不尋常的事件,通常會引起市場連鎖負面反應甚至顛覆。
一般來說,"黑天鵝"事件是指滿足以下三個特點的事件:它具有意外性;它產生重大影響;雖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們在事後為它的發生編造理由,並且或多或少認為它是可解釋和可預測的。
黑天鵝存在於各個領域,無論金融市場、商業、經濟還是個人生活,都逃不過它的控制。"灰犀牛"是與"黑天鵝"相互補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過於常見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的風險,"黑天鵝事件"則是極其罕見的、出乎人們意料的風險。
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但隨著第一隻黑天鵝的出現,這個不可動搖的觀念崩潰了。黑天鵝的存在寓意著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卻又改變著一切。人類總是過度相信經驗,而不知道一隻黑天鵝的出現就足以顛覆一切。然而,無論是在對股市的預期,還是政府的決策,或是普通人日常簡單的抉擇中,黑天鵝都是無法預測的。9·11事件的發生、美國的次貸危機、我國的雪災,都證實了這一點。
折疊
㈢ 歐盟就禁運俄石油達成一致,對市場影響如何
歐盟就禁運俄羅斯石油達成一致,將會引發國際油價暴漲,物價飛升以及企業生產成本急速攀升。
由於俄烏沖突的原因,歐盟選擇徹底禁運俄羅斯石油,雖然歐盟表面上,覺得這並不會對自身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在歐盟禁運俄羅斯石油達成一致後,市場也給出了相應的反饋。
要知道俄羅斯是歐盟石油第一大供應國,如果缺少了俄羅斯的石油供應,那麼歐盟的經濟發展也將會處於崩潰的局面,因為其他的石油產出國在短時間之內,根本無法彌補如此大的缺口,所以國際油價在這個階段必定會出現飛速上漲的局面。
我認為歐盟禁運俄羅斯石油根本不可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因為只有進口俄羅斯石油,才是歐盟恢復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
㈣ 影響油價的四大因素是什麼
影響油價的因素錯綜復雜,如政治、經濟、庫存、氣候、技術等。這些因素此消彼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導因素。
(1)供需因素。
石油作為一種商品,長期來看,其價格取決於供需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價暴跌,可以說是70年代高油價政策的直接後果。油價過高造成世界石油消費國普遍節省燃料,同時也刺激了非OPEC國家石油的生產,增加了石油供應量,使世界石油供過於求,達到了飽和狀態,油價下跌成為必然。而2003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走高,本質上是世界石油需求的剛性增長和因投資不足引起石油剩餘產能處於歷史低位而造成的。
(2) 政治經濟因素。
在歷史上每一次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背後,都能看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影子。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及石油禁運,促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造成伊朗石油大幅減產。「9·11」之後美國發起反恐戰爭,帶來中東地區的動盪和石油供給波動……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OPEC和非OPEC石油生產國、石油消費國及石油公司相互制約的格局。這使得政治經濟因素在石油價格波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期貨投機。
近幾年來,由於美元持續走軟、股市低迷不振,美國投機資金在股市、債市上的投資收益令人失望,再加上全球經濟復甦帶動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從而導致部分投機資金從股市、匯市等市場撤出,大量湧入期貨市場,大肆炒作能源和原材料期貨。
(4)石油庫存。
雖然庫存不是決定價格的直接原因,但庫存卻是市場上漲或下跌動力的直接體現。若主動增加庫存,庫存就變成了需求,需求增加而市場供應未發生變化,價格將隨之上漲;反之,若主動減少庫存,庫存變成供應,供應增加而市場需求未發生變化,價格將隨之下降。但是,庫存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供需矛盾的激烈程度。一般而言,供需緊張時,往往伴隨低庫存和高油價;供應充足時,常常伴隨高庫存和低油價。庫存的變動與價格的關系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關鍵要看庫存變動的原因。
㈤ 下一輪油價是跌還是漲
下一輪油價隨著國際油價的全面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的預期下調幅度逐漸擴大,這可以從我國第4個工作日和第5個工作日的各項關鍵指標中看出。例如,原油變化率分別為- 1.19%和- 1.40%,預期下調幅度分別為45元/噸和60元/噸。特別是國際油價第五個工作日對應顯示輕微反彈,然而,國內成品油的下行區間預測繼續擴大,15元/噸與前一個工作日相比,滯留狀況被打破了,石油價格顯示一個向下的狀態。 此外,如果國內油價持續震盪和下跌的趨勢,下一輪的價格調整很有可能出現下跌,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完成今年以來的第四次油價下跌。大多數車主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高興,因為價格的上漲給他們的旅行開支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拓展資料
1.影響油價的因素是復雜的,如政治、經濟、庫存、氣候、技術等。這些因素一個接一個地變化,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主導因素。 供求因素。 作為一種商品,石油的價格從長遠來看取決於供求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的急劇下跌可以說是70年代高油價政策的直接後果。高油價導致世界石油消費國普遍節約燃料。同時,它也刺激了非歐佩克國家的石油生產,增加了石油供應,使世界石油供大於求達到飽和,石油價格的下跌是不可避免的。2003年以來國際油價的上漲,本質上是由於世界石油需求的剛性增長和投資不足導致的石油過剩產能的歷史低位造成的。
2.政治經濟因素。 歷史上每一次油價劇烈波動的背後,我們都能看到政治和經濟因素的陰影。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和石油禁運的爆發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伊朗石油產量大幅下降。「9.11」事件後,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給中東地區帶來了動盪和石油供應的波動,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石油消費國和石油公司相互制約的格局。這使得政治和經濟因素在油價波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3.期貨投機。 近年來,由於美元的持續疲軟和低迷的股票市場,美國投機資金的投資收益在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一直令人失望,再加上對能源和原材料的強勁需求推動全球經濟復甦,導致部分投機資金從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等市場撤出,大量湧入期貨市場,炒作能源和原材料期貨。 石油股票。 雖然庫存不是決定價格的直接原因,但庫存是市場漲跌動力的直接體現。如果我們主動增加庫存,庫存就會變成需求。如果需求增加而市場供給不變,價格就會相應上漲;相反,如果我們主動減少庫存。
㈥ 中東石油危機的升級對中石油股價的影響
可以考慮,但也要謹慎~前段時間美國打敘利亞就未成形(以下整理自中證網)
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
第二次石油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
第三次石油危機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因海灣戰爭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
㈦ 油價即將做出調整,時間確定!哪些因素會影響油價
油價即將做出調整,時間已經確定,油價的調整主要跟政治經濟技術氣候庫存等因素是有關系的。
近幾年來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情況,因為美元出現走低的情況,而股市也出現低迷不振的狀況,現在的經濟復甦需要能源以及原材料的帶動,所以有一些原材料大量的用於市場,出現了炒作能源和炒作原材料期貨的狀況。所有庫存也是影響有價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庫存增加就不會有明顯的價格變動,當庫存減少油價就會變動。
㈧ 歐盟對俄羅斯的石油禁令年底正式生效,一旦制裁生效,油輪市場會發生什麼
歐盟對俄石油禁運達成共識的消息一出,國際油價再度上漲。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表示,俄石油可以在亞洲、非洲找到市場。即使以折扣價格交易,俄預算收入也不會受到影響。他認為,歐盟對俄實施石油禁運的決定是“自殘”舉動,同時具有“季節性”,“在秋天到來時,歐盟可能會重新審視這個決定”。
㈨ 大時代里的香港股災是哪一次股災,原理是什
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香港金融市場為背景。
劇中這個場景正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背景,也就是發生在1973年的香港大股災,這一股災也名列世界七大股災之一。
1967年的暴動,除了外部因素的影響外,香港社會內部出現劇烈變化,但港英政府漠視普通市民利益、只寄望於豪門富賈,也是重要原因。在動盪之下,股市受到顯著沖擊,當時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在6月份還一度宣布停市兩個星期。暴動結束之後,市場才逐步恢復。
不過,1969年之前的香港股市,上市門檻高,且主要上市公司均為英資,華資受到一定排擠,即使參與買賣股票的職業,在當時的香港也被視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徵。1967年的暴動可以算是香港歷史發展的分水嶺之一,港英政府汲取了這次時間的教訓,開始關注華人民生,提升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
香港股市在1969年之後開始升溫
當時因為股票交易活躍,股票的登記與過戶手續還是通過人手辦理,難以及時處理積存交易,香港證券交易所當時在1969年11月1日開始宣布股市只開放半天,讓經紀下午處理交易。
遠東證券交易所的成立打破了原來香港證券交易所的獨家壟斷,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香港股市已經不能服務於經濟的發展,香港上市公司數目一直維持在65家左右,但是香港的工廠數目已經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到1969年的12300家。遠東證券交易所推出了粵語交易,容納女出市員等適應市場需求的舉措,其交易量迅速超過香港證券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也先後成立,形成四所競爭的格局。這一段時間應當說是香港股市發展最快的時期,許多知名的香港本地公司,基本上就是在這個階段上市的,例如新鴻基、長江事業等。
恆生指數由406.32調整至1972年1月27日的323.95後,繼續扶搖直上,到年尾12月29日上升至843.40,不足一年時間上升1.6倍,其間多種現時的藍籌地產公司上市,值得一提的是華資地產五虎將長江實業、新鴻基地產、恆隆地產、合和實業、大昌地產。當中以長江實業及新鴻基地產發展最為遠大,前者後來多次挑戰英資地位,後者超越置地成為全港最大型地產公司。
1972年10月30日並發生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收購戰:英資置地與牛奶公司主席周錫年爵士及華資地產商華懋王德輝爭奪牛奶公司控制權,即所謂「置地飲牛奶」事件:置地以兩股面值五元現金,交換牛奶股東手上一股面值七元五角的股份,雙方於報章上作出廣告戰,一時成為市場焦點。
市上又有傳外資利獲家集團利用香港市民對股市的認識不足,作出財技在市場製造炒風,即所謂「過江龍飽食遠揚」事件。而由於當時對於公司上市監管不足,大量空殼公司上市混水摸魚,最典型例子莫過於有「香港黐線」之稱的香港天線上市。
經歷過股災的人肯定過目不忘,因為那感覺真是和割自己的肉一樣疼。財迷哥認為,《大時代》中的兩次股災多是人為因素造成,尤其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在第三次股災中,丁蟹一家主要做股指期貨,通過做空盈利。如果要讓丁蟹服軟,只能選擇讓股指飈起來。於是,丁蟹的對手方展博開始找香港三大闊佬借錢,通過融資將股指抬高,最終丁蟹不得不以高價買入,多年積蓄全部蒸發並負債數億。最終,四個兒子跳樓,他自己僥倖存活。另一方面,這種人為太高股指的行為,也讓泡沫產生。如果一直發展下去,股災怕是不遠了。
瘋狂之後,總是走向滅亡。經過了73年3月9日的新高後,外資率先大手出貨,跟著拋售的人越來越多,恆生指數像泄了氣的氣球一樣,3月底股市急瀉一成多,7月恆指破500點,年底跌至400點,到了1974年12月10日,恆指更低見150.11點,跌幅近91%比起1929年紐約的股災還要嚴重。大批股民損失慘重,舉生積蓄化為烏有,跳樓新聞經常見報,整個香港市面蕭條,進入一個不景氣的年代,直到數年後才稍見色。 香港在1997年金融風暴的損失,相信令很多人畢生難忘,但若與1973年的股災相比,下跌幅度仍只能算是小兒科。
對於1973年的股市大震盪,從一開始創出1700多點的空前紀錄,到跌至1974年150點的新低,很多人認為是因為中東以阿戰爭後,阿拉伯世界實行石油禁運,引致能源危機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香港的股市才會從千多點高峰急速狂瀉;但筆者卻認為是投機過分,物極必反的必然結果。「要你滅亡,就先要你瘋狂」,世事往往就是這么奇妙的。
經過了1973年的股災以後,香港經濟雖受到一定的打擊,但亦從此打穩了根基,使人們明白股票的風險,把香港帶進80年代的輝煌日子。
1974年後,政府設立兩個非全職的監察委員會(分別負責證券及商品交易事宜)及其行政要員(證券及商品交易監管專員),辦事處隸屬政府部門。
商品交易伴隨國際貿易頻繁產生,1976年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成立,主要交易的產品包括棉花期貨、糖期貨、黃豆期貨和黃金期貨,比中國最早的商品交易中心,上海金屬交易所早了16年。
1985年5月7日,香港商品交易所正式改名為香港期貨交易所(香港期交所),翌年5月6日,期交所推出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為投資者提供套戥方式分散投資風險。
直到1986年,香港證券市場已經從1969年的26億港元攀升至1231億港元。四大交易所的春秋戰國時代也終於進入了尾聲。同年4月2日,香港證券市場結束了「四會時代」,合並後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成為了香港唯一的證券交易所。同年9月22日,聯交所獲接納成為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正式會員。聯交所交易大堂設於香港交易廣場,採取電腦輔助交易系統方式進行證券買賣。
在1983年9年24日,香港出現黑色星期六股市大震盪,港元大幅貶值,物價開始飛漲,民眾大量拋售港幣購進美元,搶購商品和物資,香港一片混亂,市民惶惶不可終日。
原來,敏感的香港媒體從中英雙方對外發表的簡短的公告上嗅出了端倪。1983年9月第三輪、第四輪談判不順利,於是香港社會謠言四起,有人說雙方談判破裂了。而在當時,中英談判成了香港經濟的晴雨表,談的好香港股市就漲,談的不好它就跌。於是,就在這個時候,香港股市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六」,股市再下降不僅會影響到港元崩潰,而且還會影響到英鎊的地位。為了保住英鎊的地位,英國不得不把港幣的匯價和美元掛鉤,這才穩定了局勢。
㈩ 股票:打仗的話,買什麼股票好
這問題很籠統,就簡單點說吧。打仗--誰跟誰打?會影響國內廠家?先排除一回部分行業。為什答么打?都是借口,一般是為資源,戰略地位。靠邊的就先選上。能不能贏?贏了和輸了,結果不一樣。然後就是「糧草」,什麼農產品,汽車,軍工。。。那,打完了誰受益?比如資源要開發,誰開發?基地要建設,誰建設?先投錢。各板塊又環環相扣,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數,各板塊又在輪動。說到這,那個都能買,那就看資金在什麼板塊提前布局了,又轉到那個板塊了。好了,一萬人有一萬種看法,不要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