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以後的上海

以後的上海

發布時間:2022-09-19 13:08:59

上海在中國歷史上有何影響

上海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可能只有數百年,但追溯上海的歷史,則會驚奇地發現它的歷史並不短。據考證,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澤文化時期,上海地區已成為長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跡。

春秋時期的上海,屬吳國,戰國時期的上海先屬越國,後屬楚國。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別稱「申」就源出於此。

上海的另一個別稱「滬」,源於「滬瀆」,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捕魚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個地名,這一帶被稱為「滬瀆」。

「上海」這一名稱的真正由來始於宋代,當時的上海,已開始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在今外灘至十六鋪的黃浦江中,它的西岸有個上海鎮,這些便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

元代的上海鎮已有很大的發展,並設立了市舶司。此後,上海鎮又升格為上海縣。明代的上海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棉紡業中心,商業經濟日趨發達。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了海關。清乾隆、嘉慶年間,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的貿易大港和漕糧運輸中心,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1843年,在鴉片戰爭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強迫開辟為通商口岸。1845年,英國首先在上海設立了租界。之後,美國在上海設立租界。1849年,法國也在上海設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並為公共租界後,上海實際上被劃分為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後100多年裡,上海成了外國殖民主義者在中國傾銷商品,搜刮原料、錢財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險家的樂園」之稱。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成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經過上海歷屆政府與人民長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設,上海成為新中國的重要的工商業基地。

改革開放後的20年(1978-1998年),特別是1993年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後,上海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成為中國的經濟、金融、科技、信息、文化中心,一座國際化的現代大都市正在形成。

(1)以後的上海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唐朝置華亭縣。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

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 。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日照1885.9小時,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Ⅱ 上海經歷過疫情以後上海夜場還掙得到錢嗎

上海經歷過疫情後,晚上的商店裡人不是很多,掙錢比較難。

Ⅲ 上海簡介

上海,簡稱「滬」或「申」,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滬杭甬大灣區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江經濟帶的龍頭城市、G60科創走廊核心城市。隔東中國海與日本九州島相望,南瀕杭州灣,北、西與江蘇、浙江兩省相接。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唐朝置華亭縣。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上海市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轄16個市轄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上海GDP居中國城市第一位,亞洲城市第二位,僅次於日本東京。上海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全球人口規模和面積最大的都會區之一。上海被GaWC評為世界一線城市[13]。上海住戶存款總額和人均住戶存款均居全國第二。2017年,上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7642家,位列福布斯2017年「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第一位。

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居世界第一,設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與安徽、江蘇、浙江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3)以後的上海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上海市地處東經120°52′至122°12′,北緯30°40′至31°53′之間,面積6340平方公里,位於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中國南北海岸中心點,長江和黃浦江入海匯合處。北界長江,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和浙江兩省。

地形地貌

上海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點是位於金山區杭州灣的大金山島,海拔為103.70米[30]。

西部有天馬山、薛山、鳳凰山等殘丘,天馬山為上海陸上最高點,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巔」。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烏龜山)、佘山島、小洋山島等岩島。

在上海北面的長江入海處,有崇明島、長興島、橫沙島3個島嶼。崇明島為中國第三大島,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長興島面積88.54平方公里,橫沙島面積55.74平方公里。

氣候環境

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2013年,全市平均氣溫17.6℃,日照1885.9小時,降水量1173.4毫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9月的汛期。

Ⅳ 上海的百年歷史

歷史沿革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修築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遊,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崑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公元前207年的漢代,繆縣政為婁縣。今金山縣境內的海鹽縣,漢時為劉濞的封國,此地煮海水以制鹽。這種鹽稱散鹽,質量好而量多,都被運往吳都(蘇州)集散。和海鹽縣發展同時,由拳縣也在發展之中。由於局部地體下沉現象存在,海鹽部分淪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後海鹽縣被迫向南遷移。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隻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後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近代上海

16世紀(明代中葉)上海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的中心。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19世紀中葉,上海已成為商賈雲集的繁華港口。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殖民主義者開辟為「通商」口岸。在此後的一百年裡,外國列強紛紛入侵上海,使上海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侵略的主要據點。1949年5月27日,上海這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獲得解放,開始新生。

Ⅳ 以後外地人去上海是不是都要被隔離

你好朋友,不是的,只要是低風險或者是無風險的地區去上 海是不需要隔離的,不過建議沒事先不要去上 海,祝你好運。

Ⅵ 近代上海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

1、外省人口的遷入。從元、明、清到民國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地區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上海開埠後至1920、30年代,逐步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都市」,在此期間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世代居住於此的原住民。

2、西方新思潮和新風氣的進入上海自開埠以來,向來是西方新思潮和新風氣進入近代中國的窗口。各種新派人物在這里創辦、經營報紙、雜志和出版機構等文化事業。

3、租界的設立使上海發展成為全國的經濟與金融中心1912年以後,上海的租界卻有如國中之國,獨享著一份特別的平和,甚而,租界在經濟、人口等各方面都進一步加快了其發展的速度。

(6)以後的上海擴展閱讀:

上海,春秋屬吳國。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今松江區)。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灘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Ⅶ 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是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Ⅷ 近代上海迅速成長的因素,

上海原是中國的一個普通縣城,自1843年通商開埠以來,在短短數十年間快速成長為中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東亞聞名之都會。在這一歷程中,租界的建立,西方企業的設立,這些所謂「外國的力量」無疑起著主導作用。但上海在短時期內崛起以及形成如此龐大的規模,則與周邊地區擁有的深厚資源有關。可以說,上海的成長是藉助、利用或調集了全國而主要是江南地區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在以往的社會環境中,則是構築「農業文明的基礎」,至近代被組合到上海後,才發生了變化。

上海;江南;關系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上海被列為通商口岸,准允英人在這里貿易居留。1843年,一位當過軍官的英國人叫巴富爾來到上海,在縣城內租賃了一處房屋,設立領事館。作為首任英國駐滬領事,他公布上海於1843年11月17日開埠。此距今160年。

開埠前的上海,為江南松江府屬縣,以盛產豆、麥、棉花而聞名,所產的棉布在江南區域經濟中佔有一定位置,另一個影響是在海運上,至清乾隆、嘉慶年間已享有「江海通津,東南都會」之聲譽。據較樂觀的估計,1843年左右,上海縣城人口20餘萬,在全國排名第十二位。同一時期,江南運河沿岸的蘇州、杭州分別排名第二、五位。在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上海還不能算是中心城市,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壯縣」。

開埠以後的上海快速成長起來,在中國城市中的地位也迅速攀升:開埠後10年左右,取代廣州而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其進出口貨值佔全國進出口貨總值的50%以上;開埠後30年左右,形成內河、長江、沿海和遠洋四大航運系統,成為全國的航運中心;1895年以後,成為中國外資企業最集中的城市;1900年,上海城市人口突破100萬,成為中國人口規模最大的都會;20世紀30年代,上海成為全國貨幣發行的樞紐,外匯和金銀交易的總匯,當時中國所謂「四行兩局」的總部全部集中在上海。從世界都市來看,上海是遠東聞名的金融中心,國際化程度很高的大城市,在港口與人口規模上,1931年上海港進出船舶噸位在世界名列第七;1934年上海人口數量在世界大城市中排名第六,達到335萬。

隨著上海地位的上升,有關上海成長發展的動力或因素問題的討論也隨之而起。翻翻近代中外發行的各種紙,這種討論隨處可見。集中的討論就有幾次,如1893年11月公共租界舉行「上海開埠五十周年紀念」,期間有不少外國傳教士、官員、商人發表言論,對西方人對上海所起的作用進行評論,其中英國傳教士慕維廉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說:「上海是我們高度文明和基督教對整個中國產生影響的中心」,這里「遵照我們自己的司法和市政當局的要求,法律和秩序……極為美好地保持著」。很明顯,照他們看來,是「外國人的統治」創造了上海的繁榮。當然,很多華人並不這樣認為。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政府要求收回租界的呼聲漸高,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邀請南非聯邦最高法院費唐法官前來調查租界情形,在此背景下,上海的外僑與華商各界又就上海城市成長的主要因素發生爭論。概括起來,有幾種觀點:1、「租界的政治地位」外國人的政治控制而產生的安全保障這是上海城市發展的唯一重要因素,很多外國人持這樣的看法,尤其是當他們即將喪失而又不甘心喪失在上海的特權時;2、上海所處的「優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座大城市;3、一種比較折衷的觀點,即承認外國租界在早期政治上的安全保障,對促進資金和商業在上海的集中有其重要性,但「治外法權」一旦廢除,上海因為其地理上的有利條件和重要性,依然會保持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得到足夠的貿易資金供給。

在近代上海成長的歷程中,租界的建立,西方企業的設立,這些「外國的力量」的介入無疑起著主導作用。但同時我們認為,近代上海不是一塊「飛地」,這座城市在短時期內崛起並形成如此龐大的規模,是與周邊地區的經濟資源、人文環境密不可分,這就是本文著重要分析的「江南因素」。

一從蘇、杭到上海:江南區域中心的轉移

江南,泛指長江以南,但由於行政建置的變化及習慣等因素,歷史上各個時期有不同的含義。我們這里所說的「江南」,以明清時期的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十府」為核心區域,相當於今上海市、江蘇南部及浙江一帶。

大致說來,唐宋以前的江南偏處一域,遠離中國政治重心所在的中原地區,因而也遠離政治、軍事集團沖突的核心,避免了戰爭的破壞與摧毀,地緣上的因素反使這一方人少受震盪而享有一個長久安寧、穩定的環境。從晚唐到宋代,江南地區間也遭受戰火侵擾,但總的說來是寧靜、和平的。也就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日漸南移,江南成為全國的賦稅重地。富足、安樂,使江南蘇、杭一帶漸享了「人間天堂」的美譽。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我們先從幾個數據來看江南在全國的地位。以承擔稅糧而言,在全國范圍內,「大抵蘇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具體地說,明洪武二十六年,全國夏稅秋糧以萬石計,總共2944萬,其中蘇州府281萬,松江府122萬,常州府65萬,鎮江府32萬,應天府33萬,加上浙江布政使司275萬,計808萬石,江南「十府」合計約佔全國的四分之一以上。這一比重此後是有增無減。到清嘉慶二十五年,江南十府額征田賦為285萬石,約佔全國的31.8%;在徵收地丁正雜銀方面,江南十府數額為427萬9790兩,佔全國的14.17%。而江南十府之田地共計5659萬9410畝,僅佔全國田地總數的7.58%。

同時,江南也是全國重要的棉花、棉紡織業基地和主要的絲綢產區。在區域經濟中,松江與蘇州、太倉、鎮江沿江沿海地帶,以及南部的嘉興、杭州、寧波、紹興沿錢塘江兩岸聯成一片,形成了種棉紡紗織布的棉紡織專業生產基地。這個基地和西部環太湖一帶以植桑繅絲織綢為特色的絲織專業區遙相呼應,在傳統中國經濟中扮演著最活躍的角色。以「松江布」為例,據有關學者估算,明代後期僅松江地區的棉布年產量大致為3000萬匹,清前期則可能達到5600萬匹。清人欽善的一篇《松問》,為我們形象地描繪了當時大批商人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奔赴於長江南北、長城內外販運松江棉布的忙碌情景。此外,早在乾隆初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商人們也開始經銷中國布,在貿易中他們發現廣州貨穿洗後輕易褪色,而江南地區所產的棉布則不易褪色,所以,到18世紀80年代,該公司便經常販運蘇松地區所織的紫花布到英國本土,初時數量約2萬匹,以後逐年增多,到1800年後擴大到20萬匹。除歐洲市場外,美國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國土布的銷路」,非凡是那時棉工業尚未發達的美國更是成為中國土布的重要主顧。有數據表明,乾隆六十年至嘉慶十二年和嘉慶二十二年至道光十年兩個時期里,中國棉布的外銷量相當之大,每年輸出量都保持在100萬匹以上。江南的絲綢,在國內外也享有盛譽。自宋元以來,江南一直是我國絲織業中心之一,清代在江寧、蘇州、杭州三處派設織造官員,通稱「江南三織造」。三處織造局生產的絲織服飾,起初只是滿足宮廷需要,所謂「上用」,後逐漸發展到供給朝廷對內外大小官員的賜給之用,即「官用」。「貢品」以外,民間絲織品的銷量也很大,到了近代,江南所產的絲在中國的出口貿易中仍占據重要份額。

除糧食、絲、棉外,其它如茶、麻薴、藍靛、漆、桐、柏、竹、木、漁、鹽,在江南地區都有專業化的生產。專門的手工業生產也有很大發展。這種地域分工和行業分工,反映了江南地區生產專業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商品經濟的發達。江南是傳統中國的精華,每年要從這里輸出大量的米糧、絲綿織品以及其它各種物產,同時,作為國家最重要的財稅來源地,朝廷的財政很大程度上依靠江南支撐。

「天下富庶莫過江浙」,明清時期江南的精華,則集中在運河沿岸。過了長江,運河自北而南,沿岸依次有鎮江、常州、蘇州、嘉興、杭州諸城市,在蘇州、嘉興之間,有河港各與湖州、松江府城相連。這些城市在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江南的運河沿岸城市中,蘇州、杭州更是其中的「明珠」。

蘇州在江南區域中的地位相當重要,時有「天下四聚」之說,蘇州即為江南之「一聚」,集聚一說,主要指經濟非凡是工商業繁榮而言的。那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以高度稠密的人口支撐起來的商業也表現出空前繁榮,這方面的記載是大量的:「四方巨商富賈鱗集之區,燦若錦城,紛如海市」;「閶門外商賈鱗集,貨貝輻輳,襟帶於山塘間,久成都會。」時蘇州號為「江左名區」,其聲名文物,播揚天下,且被視為主天下雅俗的地方,所謂「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俗者,則隨而俗之……國內僻遠皆效尤之。」蘇州成為江南區域的中心城市由很多因素促成:其一,是地理上的。江南地區以平原為主,這里河網交織,港汊紛歧,卻又「湖河聯絡」,眾多的江河、湖泊、港浦形成了一張稠密的水網。這張水網把江南區域內的各個點,大至省會、府城,小到市鎮、村社,緊密地聯接在一起。水路河道的這種經絡關聯不僅是地理上的,而且也指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行政控制離不開「左右逢源」的水網,漕糧、布匹以及名目繁多的貢品也要藉助水道的運輸,商人往來、貿易的興衰更是維系著河道的變遷,以至文人趕考、文士結社也都依靠水路進出。發達的水運為江南在空間地域上的溝通與整合創造了便利條件。在四通八達的江南水網中,蘇州無疑居於「要津」位置,處太湖之東,太湖水由江河入海,支流蔓衍,貫通江南大地,有人形容太湖是以無錫為其首,以松江為其足,以湖州為其背,而以蘇州為其胸。處於「胸」腹的蘇州,又經南北大運河,而與全國各地相連貫。其二,歷代行政建制也在不斷加固與強化蘇州的地位。在中國,行政設置對區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重大的。鑒於蘇州地理位置的突出,歷代均較重視蘇州的建置,從其沿革來看,先後有吳郡、吳州、蘇州、中吳軍、平江等不同名稱,所轄管的地域范圍屢有伸縮,到了明清時期,蘇州府轄屬的地域基本穩定,形成了「三縣附郭而居,六邑環其外」的格局,並延續了五百年。清初,長期作為府城的蘇州,其行政級別有所提升,順治十八年,分置江南右布政使,駐蘇州。至康熙六年,分江南為江蘇、安徽二省,改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仍治於蘇州。

江南的另一個重要城市杭州,在北宋時已是民物康阜,人煙浩瀚,蔚然而為東南重鎮。靖康之時,宋高宗駐蹕於此,改稱臨安。成為南宋都城後,杭州人口逾百萬,興盛一時,可以稱得上是十二、十三世紀世界上最繁盛的城市之一。明清時期的杭州作為浙江省會,居於大運河的南端,仍保留著江南大城市的地位,人口保持在百萬左右。

與蘇、杭等繁華都會相比,那時的上海僻處海隅,在江南城市中扮演的是「配角」角色。造成這一狀況的緣由,一方面與明清以來統治者長期實行的「海禁」及閉關鎖國政策有關;另一方面是由於當時整個江南的交通與商業網路是以運河為中心,運河承擔了這一區域大部分的物流。在以運河為主的運輸體系中,上海處於末端。但上海具有濱江臨海的特點,這種地理上的優勢又預示著上海有著更多的發展空間。這種跡象在上海通商開埠以前已有所顯露。康熙以後沿海的「開禁」,作為江海交匯的港口城市,上海的商業貿易有了一定發展,到嘉慶年間,在所修的縣志中這樣寫道:「上海,為華亭所分縣,大海濱其東,吳淞繞其北,黃浦環其西南。閩廣遼沈之貨,鱗翠羽集,遠及西洋暹羅,歲亦間至。地大物博,號稱繁劇。誠江海之通津,東南都會。」以「江海通津,東南都會」來描寫一個縣城,這在那個時代是不多見的。其間雖不排除有文人誇張溢美的成份,但確也部分道出乾嘉時期隨著海禁的開放,上海因港興市、商貿發達的事實。作為對運河的「補充」,上海作為沿海港口,還具有的另一種意義是:當運河殘缺,它可以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道光初年,南北大運河一度梗塞,河運漕糧陷入癱瘓狀態,從而影響到京師及北方地區的貨物供給。道光六年,清廷設海運總局於上海,僱傭沙船千艘,三不像船數十艘,分兩次裝載蘇省漕糧160萬余石至京城。

上海這個中國的天然良港,其地理上所具有的優勢真正被發現還是西方人。但是,西方人知道上海,已是很晚。在道光十二年東印度公司的「阿美士德號」來到之前,很少有西方人聽說過上海的名字。而就在1832年以後的十年間,才使西方人真正意識到上海的重要性。這些西方人為這遲到的發現表現出異常的驚奇。從「阿美士德號」船員胡夏米他們的告,以及此後一些到過上海的商人、傳教士的評論中,這是再清楚不過了:上海這一地區「在對外貿易中所擁有的非凡優越性,過去竟然未曾引起相當注重,是十分令人希奇的」。「上海雖然只是一個三等縣城,但卻是中國東部海岸最大的商業中心,緊鄰著富庶的蘇杭地區,由此運入大量絲綢錦緞,同時向這些地區銷售各種西方貨物」。他們認為:「上海的貿易即使不超過廣州,至少也和廣州相等」。以後的進程,便是大家所熟悉的,1840年英國人以鴉片為事端,挑起戰爭。次年,繼攻陷江南的定海、鎮海、寧波、乍浦後,折入吳淞口,克上海縣城,旋沿江而上,直逼鎮江、南京,企圖阻斷江南與北京的聯系,在帝國的「要害部位」給清廷以致命一擊。清政府經受不了這樣的打擊,遂於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在該條約中,上海被列為開放的五處口岸之一。

從地形上說,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的焦點,又是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具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這是中國其它任何一個港口都無法匹敵的。西方人選擇上海,是基於它在地理上所具有的優越條件,這正如英國人福鈞所說:「就我所熟悉的地方而論,沒有別的市鎮具有像上海所有的那樣有利條件。上海是中華帝國的大門,廣大的土產貿易市場。……內地交通運輸便利,世界上沒有什麼地方比得上它。……不容置疑,在幾年內,它非但將與廣州相匹敵,而且將成為一個具有更加重要地位的城市。」這是相當富有預見性的總結。在上海享有了與廣州同樣的貿易機會之後,其貿易量急速上升:1846年,上海出口貨值僅佔全國總量的16%,五年後,其所佔的比重達到50%。到1863年,上海口岸的進出口總值為100,189,564兩,而廣州僅為6,046,365兩,不及上海的十五分之一。

緊鄰富庶江南的上海,隨著租界的開辟與西方企業設立而在對外貿易上占據優勢。開埠初期的上海,在進出口貿易、港口發展等方面顯示出勃勃生氣,洋場的繁華表面上也能蘇、杭相媲美。然而,一個城市的壯大,非凡是作為中心城市,不僅僅體現在一些經濟指標上,傳統江南的中心城市仍以其深厚的基礎保持著它們應有的地位,吸引著大量人口,這至少在上海開埠之初的十多年中是如此。江南區域中心從蘇、杭轉移到上海,有一個漸進過程,而19世紀50、60年代中國時局的變動,非凡是太平天國運動無疑加速了這一進程。

太平天國起源於廣西,1851年金田起事後,從西南經兩湖東來,一路狂飆,勢如破竹,於1853年3月19日攻克南京,改名天京。此後,太平軍掃盪江南,相繼攻佔杭州、常州、無錫等城池,後又攻破蘇州,並以蘇州為省會建立蘇福省。期間,清軍在江南與太平軍進行了較長時間的拉鋸,戰火四濺,硝煙彌漫。直至1864年,江南地區才被被清軍重新控制。長達十年的戰爭,使人煙一向稠密的江南地區荒涼不堪,除上海因有租界的託庇,未受到戰爭的破壞外,其他江南城市幾乎無一例外遭受到史無前例的摧殘,很多城鎮在戰火中變為廢墟,廬舍化為灰燼。另一方面,戰爭引發了難民潮。「太平軍之發難,其初外人亦嚴守中立,故租界因得圈出戰線之外。於是遠近避難者,遂以滬上為世外桃源。」太平軍攻克南京後,江浙一帶富戶豪右就開始了向上海避難的歷程。此後隨著太平軍向上海的逼近,蘇錫常、杭嘉湖先後為起義軍所克,江浙人相繼掀起了一股向上海急速流動的大潮流。短時間內上海人口猛增,1860年僅在英美法三租界內的華人就增至30萬,到1862年更猛增達50萬。流寓的人群之中,有不少是擁有大片田地房產、挾資萬貫的富貴之族。江南內地人口大量損失,或死或逃,極大地破壞了江南原來的經濟秩序。

此消彼漲,上海因有租界之設,涌進了大量人口。戰爭引起了區域內城市格局調整與變動,有一位研究近代杭州城市發展的學者注重到這樣一個現象:

從19世紀中葉開始,杭州受到一系列負面影響,最終導致江南地區城市中心等級的重新調整。首先,杭州喪失了在以京杭大運河為南北命脈的古老商業網路中的戰略地位。1853年,太平軍佔領江南時,封鎖了大運河上的交通運輸。為此,清朝廷和商人只好發展途經上海的海上運輸。其次,太平軍和清軍的戰斗,加速了杭州衰落的命運。19世紀60年代初,太平軍摧毀了杭州城,城市人口從一百萬驟減至二十萬。重要的是,杭州衰落之日,正是上海崛起之時。得益於破壞杭州繁榮的上述兩個因素,以及在對外通商的刺激下,上海,從過去的集市小鎮,迅速發展成為大都市。

豈止是杭州,另一個中心城市蘇州也在急速衰退。應該指出,人口消長與一個城市的盛衰有一定關系,但大量人口的流入未必能造就一個近代的都會。中國歷代的農民戰爭,也引起一些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然而,其結構卻沒有發生絲毫變化。而19世紀中葉太平軍沖擊江南,對上海的意義就不同了。這時候的上海,已是一個開放的通商口岸,一座新興的城市正在由於西方經商企業的設立而誕生。太平天國的沖擊,加速了運河沿岸城市蘇、杭一帶的衰落。在這一過程中,江南區域內大量人口、資金以超常速度湧向上海,促使這個通商口岸的快速成長。

二江南經濟資源對上海近代化的貢獻

研究上海城市的成長軌跡,可以發現,它首先是「以商興市」,嚴格地說,是在外貿帶動下才引發了其它一系列的變化。在上海開埠之初20年的貿易中,從上海出口貨物的品種、數量、價值中,就十分清楚地看到江南的經濟資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Ⅸ 畢業以後想去上海,上海真的那麼排外嗎

所有的地方都有區域保護性,排外這個問題每個地方都會有,但是就要看你是如何看了,不過對於上海來說,我個人是覺得不怎麼排外,只是有極個別的比較『特別』的那種人群,當然這個跟素質有關系的,所以無論你去哪裡,只要自己過得好就行了,何必那麼在意外人的看法呢,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Ⅹ 上海有多少年的歷史

上海是從春秋吳國開始到現在,有著將近2500多年的歷史。

名稱由來:

上海,春秋屬吳國 。戰國先後屬越國、楚國,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為「申」。

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被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扈」為「滬」,故上海簡稱「滬」。

唐天寶十載(公元751年),上海地區屬華亭縣。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線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批准設立上海縣,標志著上海建城之始。


(10)以後的上海擴展閱讀:

上海飲食

上海人稱的本幫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風味的菜餚,特色可有用濃油赤醬(油多味濃、糖重、色艷)概括。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煨、糖為主,品味咸中帶甜,油而不膩。

本幫炒菜中,葷菜中特色菜有響油鱔糊、油爆河蝦、油醬毛蟹、鍋燒河鰻、紅燒圈子、佛手肚膛、紅燒回魚、黃燜栗子雞等,真正體現本幫菜濃油赤醬的特點。

上海蔬菜按季節不同有各種時令菜。馬蘭頭、薺菜、雞毛菜、上海小油菜等都非常清爽。市民早點——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腐漿。

參考資料:

網路-上海

閱讀全文

與以後的上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千三百歐元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391
破凈值股票 瀏覽:63
信託50 瀏覽:589
5月9曰原油價格 瀏覽:267
投資類企業分類 瀏覽:543
阿狀理財 瀏覽:414
如何用股價指數進行投資 瀏覽:984
投資哪個網貸平台返利高 瀏覽:231
青島外匯交易培訓 瀏覽:699
黃金價格4月3日 瀏覽:735
什麼貸款軟體可以當天放款 瀏覽:748
匯添富科創解凍資金好久到賬 瀏覽:546
股票知識知乎 瀏覽:813
北京專業珠寶翡翠小企業貸款2016 瀏覽:935
富國中證指數分級基金凈值 瀏覽:196
通過c輪融資 瀏覽:700
哪些基金收益高穩健 瀏覽:286
融資平台融資模式 瀏覽:321
中國黃金集團投資公司 瀏覽:937
如何把握股票時間和價格關系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