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海有機蔬菜基地是哪些
1999 年,上海率先在松江區義濟堂農業科技公司園藝場進行了有機蔬菜生產實踐,隨 後又在奉賢縣的奉浦園藝場、上實集團崇明基地、青浦趙屯草莓園藝場等地進行了實 踐。
② 張江高科技園區屬於上海哪個區
張江高科技園區屬於上海浦東新區。
張江高科技園區,被譽為中國矽谷。成立於1992年7月,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中南部,是中國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與陸家嘴、金橋和外高橋開發區同為上海浦東新區四個重點開發區域。
園區有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網游動漫產業發展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
地理位置:
張江高科技園區位於羅山路以東、龍東大道以南、外環線(環東二大道)以西、華夏中路以北。距南浦大橋3.6公里、距人民廣場13公里、距外灘9公里、距虹橋機場25公里、距浦東國際機場21公里、距外高橋港區25公里、距上海集裝箱碼頭30公里、距上海火車站17公里,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
③ 上海浦東這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有推薦的嗎公司需要,想與其合作。
你好,浦東孫橋農業是滬上知曉的農業區域,那裡有家叫卉綠農場的,他們種植有機蔬菜的,平時我去看望爸媽,就會在那裡買點有機蔬菜孝敬我爸媽!品質和價格都很不錯。推薦給你!
④ 請問上海附近有有機蔬菜基地嗎謝謝
有的,不過很多都是掛著有機蔬菜的名義,真正有有機認證的很少很少。
⑤ 崇明島蔬菜種植鄉鎮分布
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地區。崇明是上海市的蔬菜種植區,蔬菜種植地帶主要分布在崇明的中南部地區的鄉鎮,氣候條件好,種植蔬菜品質好。綠葉菜基地面積為1650畝,種植著杭白菜、花菜等10餘種崇明本地蔬菜,基地年產綠葉蔬菜9000餘噸,是集「蔬菜種植」「加工生產」「物流配送」於一體的專業蔬菜種植區。。
⑥ 上海的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在那些地方比較多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園區在外環線內側東南角,距離浦東國際機場內12公里。開發區與外界的交通聯系通容過城市主幹道(申江路、沔北路、金科南路、華夏路)和城市快速幹道(環南一大道、環東二大道)與上海市道路網路銜接。
⑦ 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園區交通
位於園區內的軌道交通張江高科站園區 在建立之初就開通了大橋五線和大橋六線,終點站直達園區中
心,而另一頭的終點站則分別為位於五角場的復旦大學本部和位於徐家匯的上海交通大學本部,意欲藉助這兩所高校的力量帶動張江的發展。園區內有園區環線(也就是張江環線和張江南環線以及張江有軌電車),另有張川線、機場六線、989、申江線、楊祝線、東川專線、方川專線等車輛途徑園區。
軌道交通二號線橫貫園區,在園區內松濤路祖沖之路設有張江高科站。 二號線的東延伸段(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已於2010年2月24號開通,園區已新添金科路站,廣蘭路站。在延伸段開通初期因為沒有考慮到人流壓力,導致上下班高峰期時張江高科站出現嚴重堵塞。主要原因有:
●進出口閘機太少。張江高科站總共有16個閘機,早晚高峰時段8進8出,完全無法承受洶涌而來的客流。後來增加了11部閘機,4部進站閘機、7部出站閘機。
●收費區到達等候站台的通道只有3組人行樓梯2處自動扶梯,並且整個通道都很窄小,基本上只能並排兩人通過,這是造成上下客流速度緩慢的根本原因。
●兩個等候站台之間的距離只有10米,比東延伸的金科路站和廣蘭路站還要窄,甚至還沒有老站大。早晚高峰時乘客被堵在中間,通道堵塞,陷於無法出入的尷尬局面,這引起大部分乘客不滿。
●由於空間限制,張江高科站前往人民廣場方向的站台是弧形的,浪費了地下空間的利用度。
●張江高科是園區地面交通的集散樞紐中樞,雖然金科路站和廣蘭路站已經開通,但是延伸兩站附近沒有什麼公交,計程車候車點和公司班車配備也跟不上,大多數乘客還是選擇在張江高科站出入
很多在園區的工作者因為新站的種種缺陷及嚴重的擁堵狀況而對此非常不滿,甚至有群眾說新站比老站還要差。地鐵工作人員解釋說「2號線設計是根據理論上的預測客流而建造的,現在運行發現預測和實際還是有差距的,目前承建方正在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對策進行整改。」作為浦東的生活者,我個人感覺二號線的建設還是不錯的。最差當屬六號線,因為所有編組車廂都是四節,完全沒辦法滿足實際的客流需求。這都是前期設計工作者的錯誤,完全低估了上海灘的人口發展速度。
事實上,張江高科站從運營至今已有10年之久,並非是剛剛建造通車的新站,日進出客流多少「有賬可查」,這次只是將地面車站改為地下車站而已。而且2號線東延伸延至廣蘭路後,再加上世博前多條新線路的開通,客流只會增加不會減少,新站為何要比老站減少近一半的閘機呢?張江高科站的特點是以上下班客流為主,單向客流的明顯,早高峰是出站多進站少,晚高峰則相反,新站窄小的通道以及3組人行樓梯和2處自動扶梯很明顯無法快速疏散大客流。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新站啟用前,有關方面已經預計到這些問題,但最終還是讓「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
值得一提的是,新張江高科站雖然存在不少問題,但新站現場的工作人員還是非常盡職的,雖然挨了乘客不少抱怨和怒氣,他們還是非常耐心地解答乘客的各種問題,為乘客處理票卡問題,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也及時有效地解決了不少突發情況,乘客應該對服務人員的工作表示理解和寬容。
科研實力 張江搬家
國家級基地
園區構建三個國家級基地:
國家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 國家信息技術產業基地 國家科技創業基地 在園區內形成生物醫葯、集成電路和軟體三大主導產業,建造文化科技創意、金融信息服務(銀行卡)、光電子和信息安全四大關聯產業,構思把張江建成「中國矽谷」和「中國葯谷」。
截止2007年底,園區共有注冊企業5359家,其中經過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306家、國家級/市級研發機構108家,申請專利9142項,其中已獲授權的專利2205項。 2008年11月21日,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舉行的「用基因治療方法治療II型糖尿病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導入突變性葡萄糖激酶編碼基因的實驗大鼠,在注射後血糖值即刻降低。從2008年以前得到的數據表明,用該突變性葡萄糖激酶編碼基因對II型糖尿病進行血糖控制,並最終治癒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前景。獲得這項成果的杭州一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已向中國專利局申請中國發明專利。
集成電路
張江是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園,也是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國家微電子產業基地的核心區。園區內有200多家企業,如中芯國際、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宏力等,總投資超過100億美元,約佔全國的60%。集成電路已進入90nm和65nm製造工藝研發階段,2005年及2006年有兩條12英寸90nm生產線投產。此外,園區在3G、高清晰度電視等領域也取得了成功。 張江被授予「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和「國家軟體出口基地」。上海浦東軟體園已設立企業1000多家,入駐200多家,包括世界500強SAP、花旗、INFOSYS、惠普、微軟、IBM等。軟體從業人員10000多名,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軟體基地之一,並擁有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統軟體、資料庫和應用軟體,此外有多家企業通過了CMM和ISO的評級體系。2008年軟體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軟體出口數億美元,稅收30億元。
⑧ 改革開放,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給上海帶來一系列新的變化,有哪些變化呢
(一)奠定了城市功能拓展的重要基礎
浦東開發開放之初上海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的比重較低;第二產業中傳統工業的比重較大,高加工度化和高技術化趨勢不明顯。19年來,浦東開發開放堅持以產業結構優化積極推動功能拓展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優先發展以金融為核心的現代服務業、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為全市產業結構合理化發揮了先導作用,逐步形成了現代化服務業和先進創造業共同推進經濟發展的格局。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由開發初期的20.1%上升到2007年的52.3%,產業亮點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房地產業、高新技術等產業,2007年底,中外金融機構總數已達493家,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1280.52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1254個,吸引合同外資49.49億美元,佔全市總量的1/3;第二產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大量外資外技的進入,促進了上海的工業結構向高級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帶動汽車、通信和精細化工等行業的技術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電子信息、生物醫葯、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快速成長,包括高技術產業、軟體產業和信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在內的創新經濟迅速發展,2007年,總量達到2700億元,研發機構迅速集聚,已達到223家,市高新技術企業624家。2007年,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累計達到96家,總量佔全市一半以上。開發開放為浦東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以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為基礎的都市型第一產業初具規模,鄉鎮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的成效,農村經濟總量在市郊區縣名列前茅。
浦東開發開放以來,4個國家級重點小區的建設不斷推進,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發揮了核心功能的作用。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張江高科技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上海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象徵。陸家嘴作為國內金融機構最密集、金融要素市場最完備的地區之一,金融貿易區流量經濟涵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物流網路遍布165個國家和地區,集聚著證券、期貨、鑽石、產權、石油等10多個國家級要素市場,以股票、貨幣、債券、外匯、商品期貨、金融期貨、黃金、產權市場等為主要內容的現代金融市場體系日漸成熟,基本確立了國內金融市場中心的地位。張江高科技園區建有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國家軟體出口基地、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擁有多模式、多類型的孵化器,建有國家火炬創業園、國家留學人員創業園。引進國內一大批科研教育機構入駐,支持以企業體的產學研聯盟實施重大共性技術攻關項目。張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示範基地;科技成果孵化與轉化基地;科技創業人才、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的集聚基地;產學研一體化綜合改革的試驗基地,已吸引15家研究機構和70多家創新型企業落戶,成為上海技術創新和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平台。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保稅倉儲、出口加工3大功能逐步拓展,引進了2000多家貿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的物流分撥中心,加工貿易出口快速增長,物流分撥功能進一步增強,現代海運和港口經濟穩步發展,已成為國內最大的保稅區和新興港口。18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累計批准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950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30多家入駐保稅區。區內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額4838億元,佔全國保稅區的55%,成為國內舉足輕重的貿易中心,來自長三角乃至全國各地的眾多進出口企業從中獲益。保稅區的加工貿易、倉儲分撥、商品展示和運輸等多種功能已得到發揮。金橋出口加工區已成為上海外向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吸引340多家中外資企業落戶,150個現代製造業項目相繼投產,其高新技術和支柱產業在全市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70%。先進製造業引領效應明顯,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51家在金橋投資79個項目。
浦西以浦東為「龍頭」推動產業的調整,取得互相促進,加速發展的效應。一批國有老企業和集體企業在浦東投資與外商投資經濟嫁接,提升了產業能級,成為上海工業新高地建設的重要力量;一批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通過募集發展資金,改善資本結構,實現了產權制度改造;一批國有企業在要素市場上進行了多方面整合,規范了市場進退行為,逐步強化了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一批國有企業在產業升級中開始了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構建了支柱工業的生產集群,各產業間技術進步的相互溢出效應,推動了工業整體進步。同時,一大批混合經濟和非公經濟迅速發展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調整提供了包括資本嫁接、產業結構調整、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良好社會條件。通過浦東的輻射效應,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創造國內技術領先產品,並推動了傳統產業升級,上海的產業水平特別是工業的科技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金融保險服務功能的進一步強化,上海金融信息化進程加快,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資本市場在不斷規范中繼續發展。
通過浦東開發開放,上海城市的功能和性質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相對單一的工業生產基地轉變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多功能中心。上海的產業結構、產業布局和整體經濟結構得到了優化,進而全面提升了上海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實踐證明,浦東高起點、高強度、寬領域、全方位的開放,為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徹底改變了城市空間的布局
從傳統上海工業的空間布局看,工業企業主要分散於市區,這既不利於城市功能的整體開發,也不利於工業企業及產品的配套和規模化。浦東開發開放提供了發展新空間。上海不僅按照科學規劃把浦東新區建設成有合理的發展布局結構、先進的綜合交通網路、完整的市政公用設施、便捷的通信系統,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的現代化新區,而且按照建設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對上海63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間作出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約5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為城市核心層,主要發展金融、貿易、信息和管理等高層次第三產業;第二層為約30平方公里的中心商業區,成為匯集全國名、特、優商品的主要商業區;第三層為約10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以第三產業和居住為主,並保留一部分無污染的城市型工業;第四層約1000平方公里的輔城,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工業,集中建設了9個市級工業區和一批大型居民住宅區;第五層約5000平方公里的郊區,主要發展第一產業和以製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並形成若干個工業園區和旅遊度假區,初步形成了支持多功能、高端化發展的城市形態布局。
浦東開發開放以相對自由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投資政策以及完備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成為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連接的重要紐帶。利用外資不僅成為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主要杠桿,也成為城市建設和優化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力量。據統計,在上海90年代的城市建設資金中,有1/6來源於外資,浦東更高達70%以上。上海舊區改造按以往政府正常撥款需100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土地批租利用外資後10年基本完成。按照「延伸周邊、輻射江浙、服務全國」的要求,上海抓緊建設航空港、深水港和信息港,加快建設城市高速公路網和軌道交通網,進一步密切浦東新區與周邊區縣及長江三角洲的聯系,進一步強化浦東交通信息樞紐的地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洋山深水港區一、二期工程建成投入運營,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躋身世界第三。一批高速公路和黃浦江越江通道等重要交通設施相繼建成。快速幹道、輕軌等現代化交通動脈和密布新區的不同等級道路相連,形成便捷、暢通的網路,並和空港、海港、鐵路、內河航道及黃浦江越江工程(大橋、隧道、地鐵等)共同組成立體化的綜合交通體系。由內環線、外環線、郊區干線公路、東西發展軸線等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將浦東與浦西連成一片,真正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功能載體。
(三)提升了城市的服務功能
開發開放浦東後,按照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的要求,上海制定了「開發浦東、服務全國、優勢互補、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共同繁榮」的區域經濟協作政策,提出讓兄弟省市共享浦東開發開放資源,要「打長江牌」、「中華牌」、「世界牌」,要在為全國服務中加快發展自己等思路。同時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吸引外省市企業到上海發展的政策。對凡是到上海落戶的外資或外地企業,均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並在投資計劃、進出口、財稅、戶籍、土地使用、融資等方面推出各種優惠政策。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積極擴大對內開放,積極創造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吸引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的企業共同參與浦東開發。這些項目絕大多數已成為各地對外聯系的「窗口」、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內地企業與外資企業嫁接的基地,從而帶動和促進了全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的發展。為發揮浦東和上海在全國經濟的輻射作用,上海不斷健全以「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網路,積極拓展上海和浦東交通、通信、信息等方面的樞紐口岸功能;充分發揮浦東證券、金融、產權交易等要素市場的作用,特別是通過興辦鑽石交易和黃金交易等新興的要素市場,形成上海和浦東在資金、項目、要素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功能;努力完善浦東在人才引進培訓和科技開發等方面的優勢,使浦東和上海成為全國面向市場經濟的人才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基地。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促進了上海的振興,而且對長江流域和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良好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使上海初步成為全國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交匯樞紐。
浦東的開發開放給周邊省市經濟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共中央賦予浦東開發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將投資的方向選到浦東及其周邊地區,浦東在奉行重點吸收國際著名跨國公司投資策略的同時,使一些中小資本將投資的方向選向了鄰近浦東的省市,從而使長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蘇南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中國逐步形成沿海、沿江、沿邊、沿路和內地省會城市全方位大開放的格局。到上世紀末,長江三角洲已崛起了迅速發展的城市群,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都跨入了高速增長的行列,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浦東作為上海「四個中心」功能的重要承載區域,為提升上海對全國的服務功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四、大浦東建設對上海城市發展影響力的前瞻
對浦東開發開放,中共中央曾明確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八五」時期為開發起步階段,主要編制規劃、整治環境和積極為吸引外資創造條件。第二步,「九五」期間為重點開發階段,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比較配套的浦東新區大格局。第三步,2000年後的二三十年或更長一些時間,為全面建設階段,使浦東成為21世紀上海現代化的象徵,成為適應國際性城市及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區。經過19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積累了強大的經濟實力和領先的產業集群。但同時,可開發利用的土地等資源日益緊張,地區綜合商務成本不斷提升,以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正成為影響浦東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⑨ 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
節稅網123的總部經濟園區都是有政策扶持的,可以節稅。但是政策力內度大和力度小是容根據不同園區與企業不同情況來決定的,有區別。入駐前要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來出稅籌方案,最重要的是總部經濟是完全合規合規的節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