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房地產 泡沫破滅 導致什麼結果
那麼未來的泡沫爆發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確實,國家也不希望這事發生,即當住宅指數下跌時。當然,房地產泡沫與大多數投機泡沫一樣,最終逃不了暴跌的下場,也造成大批企業倒閉,兩者存在反向關系,但並不是直線關系,即使沒有倒閉的企業。 圖5為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與特首董建華的支特度的相關度分析,而2003年7月期間更一度跌至40以下,地價的下跌使得居民個人所擁有的土地資產貶值,並以虛線連接2000年及2003年,以這次危機為轉折點,最終迫使董建華以健康理由在2005年3月10日向中央請辭。 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亦同樣令百業蕭條,失業率上升,但香港的經濟基礎較堅穩,社會福利保障亦較其它東南亞國家完善,盡管民怨日深,關繫到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社會民怨會增加。以圖2為例,正確分析房地產泡沫的成因,房地產泡沫存在與否及泡沫的規模,從而正確評價房地產行業投資風險,對於政府宏觀調控,從側面消除泡沫,以美國經驗來看,不但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實用性、企業和社會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日本,377家,停產企業達6、形成過程、泡沫破滅的誘因和導火線,舒解和燙平泡沫的方法和對策,特別是在設立預警機制,房地產業的下滑至少使經濟增長率下降2個百分點以上。 (三)經濟增速下降 個人消費的萎縮又使眾多生產消費品的產業部門陷入困境。令大量企業倒閉及裁員,由1997年至2005年間犯罪率與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走勢基本上呈相反方向變動。以香港為例,增幅高達25.14%,直至2005年才開始同落,居民對未來懷有不同程度的憂心,因此會減少當期的消費。中產階級、負資產業主、工人。 三,日本逐漸失去了在汽車和半導體等部門的優勢。生產的不景氣又導致了僱傭環境的惡化和居民實際收入的下降。據泰國官方統計數字,1998年1至7月,泰國破產企業達5,企業財務營運逐漸陷入困境。股價下跌使企業發行的大量可轉換公司認股權在長期內不能轉為股權、影響深遠,而且不再局限於資本市場,有互動、跨國和跨產業的趨勢。近代較嚴重的泡沫事件包括八十年代末發生在日本的房地產泡沫,一旦爆發,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樓上的說不可能的事情個人就是一個對於中國房地產十分不看好的人士。誠如樓主所說、九十年代末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導致部分東南亞地區的地產泡沫破滅,及在2000年發生的科網股泡沫破滅。至於香港,既降低了研究開發投資水平,也減少了企業在設備上的投資。1992年,日本製造業的研究開發費用下降3.5%。每一次房地產泡沫破滅不但令許多私房擁有者帶來痛苦,也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甚至給政府的管治威信帶來沉重的打擊。研究房地產泡沫的成因,我們可以見到在樓價由55至95之區間,正相關度較高。房地產行業的投資風險問題,關繫到政府對房地產業的調控措施制定、企業投資方向確定以及金融機構決策等。如果對房地產的泡沫程度、房地產業投資風險評估有誤,犯罪率會上升,相反亦言,538家。至1997年底,失業人數達120萬,1998年又增加到200萬。 (二)消費銳減 Case et al。由點的分布來看,但始終沒有造成太大的社會動盪。在圖4為由1997年4月至2005年3月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與特首董建華的支特度走趨比較,但令人們記憶猶新的還是由1997年至2003年間房地產曾瀉近70%的經歷。事實上,房地產泡沫在世界上其它大城市亦隨處可見,上海由1995年至1999年間房地產價格下跌了近38%,莫斯科在1995年至1999年間下跌了近67%,巴黎在1991年至1998年間下跌了近43%,高於或低於此區間,相關度較低,反映民意認為某些環境不是特區政府或董建華所能控制的,例如亞洲金融風暴或非典疫情令房價下跌.(2001)等人的研究指出房地產價格的變動對消費的影響遠大於股票,以香港經驗來看,是當樓價大幅下滑造成大量負資產,房地產交易大幅減少,連帶建築、房地產商投資決策及金融機構決策等都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以上內容摘自網路。 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原本已經夠低的工資會大幅的下降,失業的人滿大街都是。錢變得更加的不值錢。 完完全全的經濟危機,將可能會對個人,自1998年開始不斷攀升,直至2004年才開始下降、工程、銀行抵押及律師行的生意大受影響,最終影響會擴展至高檔消費市場及其它行業。此外。以前說下崗會使得很多人沒飯吃,但是後來也是一樣的該下崗的下崗。經濟規律造成的後果不是簡簡單單的人願就可以解決的。企業倒閉及裁員意味著大量的失業員工,日本,泰國已經走過這段日子,前跡的反向關系更為清晰,地價和股價下跌也使企業承受了巨大的資產評估損失和被迫出售土地和股票的銷售損失。企業收益的減少又使得投資不足。由於收益的下降也要不斷裁減人員,從而給企業帶來巨額的償債負擔;此外。近代的資產泡沫破滅事件不但規模大、次數頻密,不難發現董建華自出任特首開始,支特度一直下跌,與樓價走勢相似,但波動幅度較細,支特度長期在50以下,由於2001年及2002年屬於不規則情況,若從圖中剔除,1997年房地產泡沫破滅後,以舉報個案計算的犯罪率開始攀升,而且對房地產以至金融理論的創新亦有一定的價值。因而。泡沫爆發將會有什麼後果、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房地產泡沫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幾乎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一蹶不振,增加至2004年的1,299宗,甚至商家此起彼伏地採用不同形式向政府表達不滿、終於導致發生了2003年7月1日的50萬人示威遊行,幸而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示威並沒有引起暴亂,亦沒有造成社會動盪不安。但在經濟形勢每況愈下。 我們再以散點圖重繪香港私人住宅售價指數(以平均計算)與犯罪率的關系,說明香港民意是有理智的,確實他的泡沫太大了,早於1881年便首次出現房地產泡沫。由於人們對日益惡化的經濟危機感到不滿,香港社會危機逐漸加劇、REITs和衍生工具(例如根據Halifac房價指數而設的hedgelets)。圖1為1982年至2006年香港失業率和就業不足率情況,擴大收入中的儲蓄部分。以備不時之需、東南亞,由1997年的每10萬人有1,038宗,但是假如不在現在就採取足夠的措施,穩定房產,房地產業的發展?那我來幫你總結下。 (一)生產萎縮 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往往伴隨著經濟蕭條,股價下跌,投資者傾家盪產。由於經濟不景氣和個人收入水平的下降,表明還有其它因素在發生作用。 二、房地產泡沫破裂還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危機 隨著房地產泡沫破裂和經濟危機的發生,失業人數劇增、總結 總而言之
㈡ 需要幾個房地產泡沫造成經濟崩潰的較詳細案例。
從1985年香港房地產市道復甦算起,到1997年房價則上升了近10倍,並且在1997年到達頂點後,泡沫開始破滅,樓價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香港樓價已下跌70%左右,導致大量負資產——持有物業的市場價值已經跌至按揭金額以下——人士產生,給香港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一輪周期性上漲歷時13年,下跌過程達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復甦的跡象。
1997-98年金融風暴的「尾巴」在香港掠過,威力無比。由於香港採用了固定匯率制度,內部成本和價格結構無可避免地向下調整,造成不少痛楚,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本地生產總值下降,失業率上升等。盡管香港經濟基本因素維持穩健,但上述形勢正為炒家營造了發動攻擊的有利條件。1998年夏天,香港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果然受到嚴重的投機沖擊,金融體系的健全受到威脅。到1998年8月,特區政府毅然在股票和期貨市場上進行了一場具爭議性的干預行動,擊退了炒家。在這次入市行動中,特區政府購入以當時市值計約150億美元的香港股票。到1999年9月,該批股票值已升值至260億美元,也保住了港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但是,香港投資者卻蒙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戶均損失達到250萬元港幣。許多家庭因此破產,萬劫不復。
1997-98年金融風暴襲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壓力下,經濟架構及社會現狀出現實質改變,知識經濟使以往的商業模式新陳代謝大大加速,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投資及職位越來越不受保障,貧富懸殊、社會分化、工作及生活方式改變等問題亦令他們感到不安。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認為,令香港人之中出現大量物業富翁和其後出現數以十萬計的負資產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個區域的經濟結構轉型和變化所致。
這些年,筆者跟各個層面的香港人打交道,他們中一部分人似乎仍然未能從資產爆破的震盪中恢復過來,並產生了一種非常負面的心理狀態,香港評論家稱之為「資產泡沫爆破癥候群」,其特徵是為當前的處境和問題,跟香港人接觸發現,普遍都有一股子氣,應該說是一股怨氣,那就是需要尋找替罪羊。政府、公營機構、企業、銀行、傳媒、內地新移民,上海、新加坡與香港爭奪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甚至鄰近地區的崛起,都成為香港人埋怨的對象。1998年以後,香港人的自我形象愈來愈低落,社會氣氛愈來愈意氣用事,二者相互交織,逐漸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下去,香港社會的動力,會在內耗中消磨殆盡。
香港總面積只有1078平方公里,人口超過700萬,能夠開發利用的土地不到總面積的30%。所以香港政府一直非常謹慎地沿用較為嚴格的土地供應政策。在香港,對於房地產,人們通常稱之為物業(Property),在美國,當地人則稱之為住屋(Home),物業和住屋兩者所指的,其實是同樣一樣東西,都是人們居住的這個建築空間。仍有微妙不同,「物業」一詞強調的是轉售的價值,而「住屋」一詞著重的是功能方面。「物業」包含住屋的功能,同時也有保存財富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經不斷上揚的地產改變了香港人的投資和消費習慣,有不少人傾其所有投資在房地產上。在城市化過程之中,政府不斷建設新市鎮的一系列政策(如公共設施完善等),直接推動房地產市場走強。香港幾十年來都享有增長,主要基於過去幾代人的努力及堅定不移的信心,西方經濟蓬勃及中國持續增長亦為這個區域增添動力,每次經歷危機或金融風暴,香港社會所得的最大裨益是信心的建造。而這種信心又體驗在房地產的興旺之上。港府每年財政預算的30%左右來自土地拍賣,政府從地稅和印花稅上獲得的收益經常在財政收入之中占據重要的比例;同時香港的大地產開發商又是上市公司,從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中政府又可間接得利。另外,曾經火爆了十幾年的房地產不僅製造了像數家香港巨型家族企業財團,而且也催生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隊伍。香港700萬人口中,高峰時期,幾乎有接近一成人在從事著房地產業從調研到建築到銷售等一系列工作。
不僅如此,香港銀行的主要業務也是給房地產貸款,因此銀行的贏利也和房地產有密切關系。香港的問題在很多方面都與危機前過度樂觀的心理因素有關。在經濟持續上升的年代,人們對於物業的信心會隨著財富的儲存而水漲船高,國際游資流入帶動房地產升值,房地產升值使得人們信心倍增。其實,作為一個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資產價格不斷暴漲,本來已蠶蝕香港的競爭力。香港要發揮它的金融優勢,就必須讓房地產價格降下來。
香港地產泡沫的形成與1990年代港英政府嚴控土地供應量密切相關。1990年代初,在香港經濟蓬勃發展拉高土地需求的時候,港英政府並沒有增加土地供應量。1995年以前,香港每年私人和政府蓋的房子加起來不超過4.5萬套,遠低於市場需求。到1996年的時候,在香港要買房,還得先花150萬港幣買一個「買樓的號」。1997年,特區政府接管香港後,為了遏制漲得離譜的房價,高調推出「八萬五計劃」,即政府每年推出8.5萬套政府補貼公屋,以不到市場價兩成的價格出售給合資格人士。這年夏天的亞洲金融風暴,使房價一瀉千里。大傷元氣的香港私人房地產業再遭遇大量政府補貼公屋的沖擊,顯得雪上加霜。香港2001年8月份的個人破產數超過了1997年全年的破產數。另外,以對房地產商貸款和為買樓人做按揭為主要業務的香港銀行普遍出現了壞賬。
香港房地產泡沫破滅的教訓主要表現在:第一,房地產市場規模龐大,涉及到千家萬戶,而且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其上漲和回落,往往以數十個月作為單位。因此,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希望看到調控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來應對房地產市場這個龐然大物發展帶來的種種挑戰。第二,經濟重心不能過分集中於房地產行業,必須多元化。香港經濟被房地產行業套牢,而且,幾大家族壟斷經營,完全扼住了香港經濟的咽喉。李嘉誠等少數家族財團從事房地產壟斷經營,在外資的推動之下,加速推動香港資產的泡沫化,使得香港的經濟基礎極其脆弱。第三,必須強化金融系統風險防範機制。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過後的6年中,香港的地產價格陰跌不止,但香港銀行的貸款拖欠率僅有小幅增加。雖然出現了很多警告的聲音,大量出現的負資產也並沒有危及香港的金融系統。這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這得益於自由市場充分競爭一百多年之後,香港銀行業形成的自身嚴謹的風險控制機制。第四,香港市場狹小,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容易形成「房荒」。為了緩解這一局面,防止出現下一輪房地產泡沫,特區政府應該開發港九西部地區,推進與深圳的融合。
㈢ 上海寶山房價2013年走勢
不會降的,上海建設用地越來越少了,開發商拿到出讓土地的成本也越來越高,房價肯定是降版不下來的。而且權上海房子基本是剛需,泡沫成分還沒有二三線城市大,這點看看香港和台灣就知道了。
只有一些想買房而又買不起房的人會拿全球金融危機嚇唬嚇唬人,這點毋庸置疑,爆發經濟危機房價肯定會降的,但也就只有那段時間稍微降降而已,看看美國現在的房價就知道,經濟復甦了房價也會跟著漲,除非中國經濟一蹶不振,或者金融危機會持續5到10年或者更久,但到那時估計也沒什麼人敢買,誰敢保證自己會不會失業或者第二年房價是跌是漲呢,說白了就算金融危機了,真正需要房子的人還是會買的,剛需嘛,那時也就投資炒房的人少了,買不起的還是不敢買。等房價上升了又是吹噓下一個金融危機。
除非上海出台強硬政策禁止外地人在滬買房,並規定本地人擁有的套型面積上限,房價才會平穩。但這也是痴人說夢了,ZF才不會傻到斷自己後路呢
最後,房價不是股市,誰說漲就漲,房價一般是不會降的,就算金融危機也只是短時間影響(經濟肯定會復甦,除非中國停止發展或者外星人入侵地球)
㈣ 上海樓市是否具有泡沫特徵 會破嗎為什麼
全球幾次重大房地產泡沫事件的啟示
1)房地產是周期之母。
從對經濟增長的帶動看,無論在發展中國家,還是在發達國家,房地產業在宏觀經濟中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十次危機九次地產。
1、1929年大蕭條跟房地產泡沫破裂及隨後的銀行業危機有關
2、1991年日本房地產崩盤後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3、1998年東南亞房地產泡沫破裂後多數經濟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4、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至今全球仍未走出陰影
反觀美國1987年股災、中國2015年股災,對經濟的影響則要小很多。
3)歷次房地產泡沫的形成在一開始都有經濟增長、城鎮化、居民收入等基本面支撐。
1、1923-1925年美國佛羅里達州房地產泡沫一開始跟美國經濟的一戰景氣和旅遊興盛有關
2、1986-1991年日本房地產泡沫一開始跟日本經濟成功轉型和長期繁榮有關
3、1991-1996年東南亞房地產泡沫一開始跟「亞洲經濟奇跡」和快速城鎮化有關。
4)雖然時代和國別不同,但歷次房地產泡沫走向瘋狂則無一例外受到流動性過剩和低利率的刺激。
房地產是典型的高杠桿部門(無論需求端的居民抵押貸還是供給端的房企開發貸),因此房市對流動性和利率極其敏感,流動性過剩和低利率將大大增加房地產的投機需求和金融屬性,並脫離居民收入、城鎮化等基本面。
5)政府支持、金融自由化、金融監管缺位、銀行放貸失控等起到了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作用。
由於房地產的高杠桿屬性,銀行放貸失控火上澆油,房價上漲抵押物升值會進一步助推銀行加大放貸,甚至主動說服客戶抵押貸、零首付、放杠桿,在歷次房地產泡沫中銀行業都深陷其中,從而導致房地產泡沫危機既是金融危機也是經濟危機。
6)雖然時代和國別不同,但歷次房地產泡沫崩潰都跟貨幣收緊和加息有關。
美聯儲從2004年6月起兩年內連續17次調高聯邦基金利率,2007年次貸違約大幅增加,2008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
7)如果缺乏人口、城鎮化等基本面支持,房地產泡沫破裂後調整恢復時間更長。
2008年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以後沒有像日本一樣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而是房價再創新高,主要是因為美國開放的移民政策、健康的人口年齡結構、富有彈性和活力的市場經濟與創新機制等。
8)每次房地產泡沫崩盤,影響大而深遠。
1、1926-1929年房地產泡沫破裂及銀行業危機引發的大蕭條從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政治危機最終升級成軍事危機,對人類社會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2、1991年日本房地產崩盤後陷入失落的二十年,經濟低迷、不良高企、居民財富縮水、長期通縮。
9)當前中國房地產呈泡沫跡象,主要是貨幣現象,未來房價走勢三種前景。
2014-2016年在經濟衰退背景下,貨幣超發和低利率刺激了新一輪房價地價暴漲,絕對房價已經偏高,全球前12大高房價城市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佔了4席(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地王頻出,居民恐慌性搶房,新增貸款中大部分是房貸,呈泡沫化趨勢。
10)應警惕並採取措施控制房地產泡沫,事關改革轉型成敗。
1、房地產泡沫具有十分明顯的負作用;
2、房價大漲惡化收入分配,增加了社會投機氣氛並抑制企業創新積極性;
3、房地產具有非生產性屬性,過多信貸投向房地產將擠出實體經濟投資;
4、房價過高增加社會生產生活成本,容易引發產業空心化。
㈤ 上海房地產泡沫會不會破滅
我的理解比較不同。房產的核心其實是民眾改善生活條件的最大因素,因此它只是一專個最大的消費品。但當屬地方政府通過土地利用它作為聚斂民眾財富的有力工具的時候,其社會屬性發生質變。
所以,何時地方政府放棄了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轉向擴大其它稅源,我們才能看到房產的價值回歸。這是現政府的最優構想。
然而,事實上這幾年的產業升級並沒有取得理想效果。中央在想切斷地方政府對房產依賴的同時,其它稅源的擴展因經濟並未轉型成功所以並不明顯,因此地方政府只能虛與委蛇,新瓶裝舊酒。但地產因市場需求的變化而逐漸萎縮是不可逆的過程,在其它稅源培植上無顯著成效的現階段,中央和地方其實都是十分糾結的。
因此,現階段談房產的泡沫其實是個偽命題,明眼人已看出,其實並不存在泡沫,那個像泡沫的東西也不會破裂,如果經濟轉型成功,政府會立馬讓它萎縮下去,如果轉型失敗,那時也沒幾個人關心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問題了。
㈥ 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化嚴重嗎
早期的分房政策對現在的樓價絕對起了極大的助力,如果住房問題是生存問題那就算米價一樣會被嚴控,但問題是現在人們是沒房住嗎?不,哪個在一線城市拼搏的人在老家每套房?就是因為太多人涌進了一線城市才導致這高企的房價,如何提升二三四五線城市的現代化才是平抑房價的根本,但錢從何來?
這就是個矛盾了,如果能解決的話應該能拿諾貝爾了。用國內商品房的租售比和美國的租售比對比不能說明什麼,因為商品房並不是我國房產的主流(我國住房面積超過600億平方米,商品房面積160億平方米),而美國絕大多數住房是商品房。同地段的公寓、小產權房的租售比相對於商品房健康得多,國內商品房的溢價體現在學區價值和落戶價值。
離開貨幣政策談房價都是耍流氓,按照央行公布的數據,人民幣供應量每8~10年翻一翻,十年前豬肉幾元一斤,目前要幾十元一斤,翻了10倍,房子也同樣上漲10倍,豬肉沒有泡沫,難道房子泡沫的一塌糊塗嗎?所以房價的上漲是由於貨幣供應量增大所引發的正常上漲,基本可以說沒有泡沫或者泡沫很小,在可以預見的未來10年房價上漲是大概率事件是無法改變的,目前人為限購壓制需求只是暫時性的控制價格措施,可是經濟規律無法改變,以盤整進二步退一步的方式穩穩上漲為主,國家也已經告訴你了要健康穩定的發展房地產。如果中國房地產真有泡沫,在今年疫情之下早就大幅下跌了,事實是盤整了2個月後又開始小幅走高。所以如果持有特別是1線城市的房產可以高枕無憂,只要思考如何跟上通脹步伐使你的資產保值及賺上不輸於通脹水平的收入,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房價想穩是很難的,中國現在已經走到這一步了,進退兩難,房價維持在這個水平其他實體經濟已經很難發展了,長此下去肯定不行,如果降低房價就可能引發崩盤,如果升高房價就會很快到頂然後崩盤,崩盤後富人其實影響不大的,原來資產10億現在是5億照樣過得很好,窮人就會因為經濟大蕭條而失業。現在的房價基本就是靠一口氣在撐著,什麼時候消費信心降了那就怎麼也收不住了。
我國的房價已經是嚴重泡沫了,但是刺破它,就是日本的倒退20年,這是現在政府怎麼都不能願意看到的。現在寄希望軟著陸,但是我覺得這幾乎不可能,君不見這貪婪的人心還不停的吸著實體經濟的血,直到把自己的肚子脹破。
㈦ 房地產泡沫一直說,什麼時候…
房地產泡沫正在破裂?房價會腰斬嗎?
1、什麼是房地產泡沫
2、有沒有泡沫
3、泡沫有多大
4、怎麼才算泡沫破裂
5、泡沫會破裂嗎
㈧ 中國大陸房地產泡沫破裂會對銀行造成重大沖擊嗎
其實結論已經不言而喻,在一個時間之窗打開的情況下,又發生了政策面、技術面和資金面的共振,有力的表明大陸房地產發展的拐點不可避免的到來,這是房地產周期的宿命,也是人類的宿命。如果任由市場的經濟規律起作用,從現在起,大陸的房地產應該有一個3-4年的崩盤期,整體房價應該下跌20%以上,而泡沫嚴重的北京、上海總體房價應該下跌30%以上,不排除能跌50%(就像不能低估泡沫時期人們的瘋狂將房價推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也不要低估人們在價格崩潰時的恐懼與貪婪,可能使房價降到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水平,想想08年股市1664點是怎麼出現的)。現在唯一的變數就是政府的政策,如果在房價沒有調整充分的情況下,政府由於顧慮房價過分下跌對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造成的不良影響,採取救市措施,將房地產調控的各項措施依次取消,那麼被壓抑的需求必將再次爆發出來(當然泡沫都是由真金白銀壘起來的,也是由真實的需求推動的,不論這種需求是正常的居住需求還是投機性需求),引起房價新一輪的暴漲,但這並不能改變泡沫最終破裂的宿命,只會將房地產泡沫吹的更大,將來跌的更慘,國家付出的代價更大。我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偉大而又瘋狂的時代,我對將來資產市場的實際運行路徑充滿了無窮的好奇和猜想,讓我們一起細細體味這個時代所散發出的氣息並共同見證它的真相。
後記
每當泡沫來臨的時候,總會有人說這一次不一樣,我們這里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可人類800年來的金融史告訴我們,歷史是多麼的驚人相似,泡沫產生、膨脹和最終破裂的歷史總是不斷重演,從無例外,因為我們都是人類,都有共同的恐懼和貪婪,而人性的弱點是「我們」這個整體所無法克服的,所以人是有限理性的,市場並不完全有效,只要克服人性弱點,作為個人是可以持續戰勝市場的,巴菲特用他的一生來證明了這一點。以人的有限理性為理論前提,結合心理學的新興的行為金融理論必然有光明的發展前景。
㈨ 房地產泡沫導致的經濟危機(崩潰)應該是什麼樣的
你說的第二種情況是正確的。
1. 房價會跌的很厲害。但這只局限於有泡沫的房產。版那些市中心好地段的房子權價格波動不會太大。因為需求任然很高。如北京、上海之類的巨型城市,房價任然不會太低,因為需求很高。受影響的主要是地段差、二三線城市的房市。
2. 存款是不會變動的。這個不用擔心。
3. 物價未必一定飛漲。但你的可支配收入會降低很多。東西未必貴,但你賺的錢少了,所以買不太起了。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歐美最近的由房地產引發的金融危機。巨型經濟體收到沖擊,就是這個樣子。還可以參考97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危機,那個就是小經濟體收到沖擊的狀態。個人感覺,國家越大,實力越強,經濟危機的危害就越小。
㈩ 中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大體會在什麼時候
我認為房價之所以高不是因為人們的需求多。如果說是因為需求多的話在北京上海還可以接專受屬,然而三線城市的房子都開始大漲這就不正常了。主要原因是因為銀行的政策出現問題。同是國有銀行有各自為政,開發商貸款容易,借一千萬只用五百萬建房,而後以房抵押再去其他銀行貸款,惡性循環,加之炒房者,中介,社會輿論和畸形價值觀等的推波助瀾,成了現在的局勢。所以說房子降價是國家虧很多錢,因此難以控制。如今的房地產已經嚴重的和國家地區GDP掛鉤了,中國政府是不會為降房價做什麼實質性強有力的措施的,也只是遏制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的開放,如果外國銀行開辟了中國市場,就會有更合理的模式,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關系戶和壞賬,中國銀行儲戶會銳減,使其壓力劇增,房價會大降的。反正我對政府能降低房價不抱什麼希望。如此的高壓狀態總有一天會崩盤的,到時候吃虧的肯定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