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的文化有哪些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南的吳越傳統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化。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上海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包括建築類的弄堂文化、外灘建築群、廟宇的文化;生活類的習俗、節日、嫁娶、飲食、方言的文化;藝術文化類的滬劇、浦東說書、滑稽戲等上海傳統文化,帶你了解一個老上海的風情。
上海話又叫上海方言、上海閑話,俗稱滬語,是主要分布於上海市區的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上海話有哪些文化歷史?常用的上海話你都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上海方言】
上海也是一座新興的旅遊目的地,具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的歷史古跡文化。那麼上海都有哪些節日習俗呢?本文為為你盤點了上海的所有節日習俗大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上海節日】
上海如今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國際都市的水平,很多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不同程度的沖擊,婚俗文化也是如此,上海結婚習俗具有中西結合的特點,既有中國特色,想要在上海踏入婚姻殿堂的你,應該要了解一下【上海嫁娶文化】
上海位於我國長江三角洲,是一個沿江濱海的城市,氣候溫暖,四季分明,鄰近江湖密布,全年盛產魚蝦,市郊菜田連片,四時蔬菜常青,物產豐富。正是這樣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所以形成了上海獨有的飲食文化。【上海飲食文化】
海派文化誕生於上海,但是上海的本土文化並不完全是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本質上是上海的城市文化,糅合了以江南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及歐美的外來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交融後形成的上海城市文化。【海派文化】
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在寺廟文化特色方面也有可圈可點之處。寺院廟堂,是供著祖宗神佛著名歷史人物便於世人瞻仰祭祀的地方。那麼上海有哪些著名的寺廟,上海的廟會文化是什麼樣的?【廟宇/廟會文化】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那麼滬劇發展後有哪些藝術特色呢?【滬劇文化】
㈡ 上海被稱為什麼或者是在歷史上叫過什麼名字
上海:簡稱「滬」,有「東方巴黎」的美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之一,中國國家中心城市,中國的經濟、金融中心,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擁有中國大陸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別 名:申城,魔都,大上海,上海灘,東方巴黎。
㈢ 上海各個區的名稱
上海16個區名稱為: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虹口、楊浦、閔行、寶山、嘉定、浦東新區、金山、松江、青浦、奉賢、崇明。下面具體介紹其中5個區:
黃浦區,隸屬於上海市,地處黃浦江和蘇州河合流處的西南端。北起蘇州河,東、南瀕黃浦江,西至成都北路、延安中路、陝西南路、肇嘉浜路、瑞金南路。全區面積為20.5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8.71平方千米,水域面積1.81平方千米。
徐匯區,上海市轄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的西南部,東北側與黃浦區毗鄰,東臨黃浦江,與浦東新區隔江相望,西與閔行區分界,北與靜安區、長寧區接壤。全境面積54.93平方千米。 其中陸地面積50.94平方千米,水域面積3.82平方千米。
長寧區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部,東連靜安區,西與西南鄰閔行區,東南接徐匯區,北與普陀區以吳淞江(蘇州河)為界,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9.37萬人(2017年)。2017年,長寧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17.52億元。
靜安區隸屬上海市,位於上海的市中心,與六個區相鄰,東與黃浦區、虹口區、寶山區為鄰;西長寧區、普陀區、寶山區交界;南臨長樂路,與徐匯區銜接;北與寶山區接壤。
普陀區,隸屬於上海市,位於上海中心城區西北部,是滬寧發展軸線的起點,也是上海連接長三角及內地的重要陸上門戶和交通樞紐。西、北和嘉定區、寶山區相接,東、南和靜安區、長寧區、閔行區毗連。總面積55.53平方千米。
(3)上海所屬的地域文化名稱擴展閱讀:
上海特點:
1、上海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河網大多屬黃浦江水系,主要有黃浦江及其支流蘇州河、川楊河、淀浦河等。
2、上海是中國主要旅遊城市之一。2017年,全市旅遊產業實現增加值1888.24億元。上海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城市。目前,上海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9處。
3、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4、上海是中國廣播電影電視業發源地之一。至2017年末,全市共有廣播節目22套。
5、上海肩負著面向世界、推動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任。2017年,上海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8303.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4%。
㈣ 上海市所屬的區域類型是 能給講講嗎 A.行政區域 B.自然區域 C.經濟區域 D.以上都不對
A 上海市是行政區域。經濟區域例如長江三角洲。自然區域如山區平原。行政區域例某某省,某某市。
㈤ 上海名稱的由來
春秋時期,吳王曾在此建了個館舍,取名「華亭」。戰國時,這里是楚國貴州黃歇的封地。三國時,東吳孫權在這里建起了水師基地,那時這里還是一個無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當時的吳君郡(今蘇州)太守趙居貞上奏,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和海鹽北境設置華亭縣(今松江區)。那個無名小村落也有了華亭海的名稱,這應該是上海最早的名稱。
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開始在這里建鎮。那時,吳淞江,即今蘇州河南岸有兩條支流,一條是上海浦,一條是下海浦。松江上游變窄導致外來船舶改由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漸成聚落,這樣貿易中心逐漸移向上海浦附近。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立鎮治,故取鎮名為上海鎮,相傳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歷。
「上海」一名由此彰揚,當時上海鎮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隨著外來人口不斷增加,上海鎮的范圍不斷擴大,在1291年8月19日上海改鎮為縣,這一天現已成為上海建城的開始。
(5)上海所屬的地域文化名稱擴展閱讀
上海,簡稱「滬」,別稱「申」,「滬」和「申」的簡稱也都有來歷。
「滬」原是一種捕魚工具,是竹子編成的。當地人民將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來沉沒,潮退露出。魚隨潮而來,退潮時便被「滬」攔住。古時稱呈喇叭形向外擴張的水道為「瀆」。而當時上海所在的淞江口處正是喇叭形的海灣。
所以人們便將到處插有「滬」的、又被稱作「瀆」的淞江口一帶稱為「滬瀆」。而這一帶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滬瀆」也成了上海的代稱。梁簡文帝吳郡石像碑上也有相關記載,後來又將「滬瀆」簡稱為「滬」。
「申」與戰國時期受封於這里的楚國貴州黃歇有關。黃歇是戰國著名的「四公子」之一,號春申君。當時的黃浦江還是一條無名之河,河中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過高,常常泛濫。黃歇帶領百姓進行開浚,築起了堤壩,使這條河造福於百姓。
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將這條河改稱為春申江,簡稱申江。後來,人們便以「申」代稱上海。
㈥ 上海各區的名稱來歷
今上海地區,吳淞江以南於751年(唐天寶十載)析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崑山南境之地置華亭縣。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第二年改為松江府。至清代,松江府轄有華亭、婁、上海、青浦、金山、奉賢、南匯7縣和川沙廳。吳淞江以北於1218年1月7日(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日)設嘉定縣,後又析出寶山縣。長江口的沙洲於907年左右(五代初)置崇明鎮,1277年升為崇明州,1369年(明洪武二年)改為崇明縣。上海市區原是吳淞江下游的一個漁村,至唐宋逐漸成為繁榮的港口。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建上海鎮,鎮因黃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經元朝廷批准,1292年正式分設上海縣,轄華亭縣東北、黃浦江東西兩岸的高昌、長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鄉,為松江府屬縣。1927年設為上海特別市,1930年5月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劃為黃浦、老閘、新成、靜安、江寧、普陀、邑廟、蓬萊等20個市區和新市、江灣、吳淞、大場等10個郊區。50年代,上海的行政區劃作了幾次調整,至1964年5月,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市區,以及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10個郊縣。1980年,設立吳淞區。1982年,恢復閔行區。1988年,撤銷寶山縣和吳淞區設立寶山區。1992年,撤銷上海縣和原閔行區,設立閔行區。1992年9月,以川沙縣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3個區的浦東部分,設立浦東新區。1992年10月嘉定縣撤縣,設立嘉定區。1996年,上海市轄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和浦東新區14個區,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和石化地區。1997年4月撤銷金山縣,設立金山區。1998年2月撤銷松江縣,設立松江區。1999年9月撤銷青浦縣,設立青浦區。2000年6月,黃浦區和南市區撤二建一,設立新的黃浦區。2001年1月9日,撤銷南匯縣,設立南匯區;撤銷奉賢縣,設立奉賢區。2002年底,上海市轄有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南匯、奉賢18個區,崇明1個縣。全年對部分鎮的設置規模和布局進行調整,撤銷12個鎮政府(其中撤二建一10個,撤三建一1個)。至2002年底,全市共轄有99個街道、132個鎮(比上年減少12個)、3個鄉;3393個居委會(比上年減少14個)、2044個村委會(比上年減少655個)。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index.html
㈦ 上海地域文化特點
A不合題意,「海派文化作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和鮮明的地域特回色」,表明上海城答市文化並不缺乏鮮明的地域色彩;
B不合題意,「海派文化作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和鮮明的地域特色」,表明「海派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
C不合題意,「所有的觀念、所有的建築與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進、最時髦的水準接軌」,表明「海派文化」各種文化相互影響;
D符合題意,「這種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時尚和輝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質易變,缺乏底蘊;靈活有餘,定力不足」,表明城市年齡輕、發展快對上海城市文化的形成有正負兩方面的影響.
故選:D.
㈧ 上海的所有城市名字
上海為直轄市。城市的名字就是上海 上海有很多區 分別的名字和由來如下黃浦的地名得名於「黃浦江」:黃浦江,南宋名「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澱山湖,流經十一區,至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1945年建區時,以境東河名命名為「黃浦區」。 盧灣的地名得名於「盧家灣」:舊時肇家浜自西向東,折向北流,轉彎處浜畔有羅姓居住,故名「羅家灣」(約今魯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國中路一帶),後諧稱「盧家灣」。1945年建區時,以境內地名「盧家灣」命名。1950年改稱「盧灣區」。 「靜安」靜安相傳靜安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年間,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從松江(今蘇州河)北岸遷來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華山路、愚園路間),香火甚旺,為江南名剎。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寺名命名為「靜安區」。 長寧的地名得名於「長寧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涇間越界築路,以英國駐滬總領事之名命名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縣名改稱「長寧路」。1945年置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長寧區」。 徐家匯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淵閣大學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於此建立農庄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逝世後歸葬於此。其部分後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後漸成集鎮。因地當肇嘉浜和李樅涇兩水會合處,故稱「徐家匯」,區名由此而得 普陀的地名得名於「普陀路」: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陝西北路間築路,以浙江省佛教勝地「普陀山」之名命名為「普陀路」(1949年後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路名命名為「普陀區」 虹口的地名得名於「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區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涇浦,東納沙涇港,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虹口區」。 閘北一詞,源於蘇州河(吳淞江)上的兩座水閘。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橋附近的吳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閘,就是後來所稱的老閘。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閘西面三里外的金家灣(今新閘路橋附近)又建一水閘,稱為新閘。嘉慶年間,因吳淞江上船來船往,貿易興旺,在老閘和新閘周圍形成了兩個市集,新閘市集為吳淞江下游航運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鐵鋪和商肆,市面較盛,而市集附近的吳淞江北岸區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開埠以後,新閘、老閘北面也開始發展,閘北之名開始出現。1927年置區時,稱「閘北區」。 楊浦「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在今楊浦區西南部,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1945年建區時,取境內港名命名為「楊樹浦區」。1949年改稱「楊浦區」。 楊浦」的地名得名於「楊樹浦港」 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黃浦江以東,「浦東」之名即由此而來。浦東新區最早的歷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時設有崑山縣,隸屬於信義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墾的海疆,唐天寶十年(751)屬華亭縣;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歸屬於上海縣;清雍正三年(1725)後分隸南匯和上海兩縣;嘉慶十五年(1810)開始由上海、南匯兩縣劃出,設川沙撫民廳。1992年10月11日,國務院(國函[1992]145號)批復:設立上海市浦東新區,撤銷川沙縣,浦東新區的行政區域包括原川沙縣,上海縣的三林鄉,黃浦區、南市區、楊浦區的浦東部分。1993年1月浦東新區成立。1993年3月,楊浦區歇浦路街道、南市區浦東地區的周家渡、塘橋、南碼頭、上鋼新村4個街道及楊思鎮、原上海縣的三林鄉及黃浦區的浦東部分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寶山,因山得名,明永樂十年(1412年),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築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隻導航,永樂皇帝定山名為寶山。 閔行的地名得名於「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弘治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卒後葬此,故名)。1930年置鎮,1960年置區時,取境內鎮名命名為「閔行區」。「閔行」地名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約500年。該志卷二《山川志·鎮市》中稱:「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於市區東南部,東、南瀕黃浦江。轄境主要為原上海縣老城區,鴉片戰爭以後,縣城的城河浜(相當今人民路)以北先後被占為租界。原上海縣城區和小東門、十六鋪一帶的老市,因與北面租界商業區「北市「相對,所以稱為南市。 嘉定位於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位於上海市南部,南瀕杭州灣。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華亭縣東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縣。因河流奉賢涇得名,一說相傳孔子高徒吳國人言偃(子游)曾來此,故取奉先賢之意為名。縣駐地初設在南橋,雍正九年遷青村堡(今奉城),民國元年(1912年)復遷南橋。民國廢松江府直屬江蘇省,日偽時期隸上海特別市,曾改為區。1949年5月後,隸蘇南行署松江專區,1952年屬江蘇省松江專區,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民國22年將金匯橋和蕭塘以北東西長約10餘公里,南北寬約1.5公里的南匯縣插花地帶劃入,民國31年原屬松江縣的柘林鎮劃入。1950年阮巷鄉劃歸松江縣,松江縣 缺地區劃入。 松江位於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寶十載(751年)設華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設華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屬縣陸續析置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6縣及川沙撫民廳。民國元年(1912年)廢松江府存縣,同年婁縣並入華亭縣,民國3年因與甘肅省華亭縣同名,改名松江縣。民國期間,曾在此設江蘇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專區,屬蘇南行署,1950年劃入奉賢縣阮巷鄉,劃出 缺歸奉賢縣。1954年劃入青浦縣杜寅、佘山、辰山、陳坊4鄉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聯等鄉的6個村,劃出天心鄉及新石鄉的3個村歸青浦縣。1958年撤銷松江專區,縣屬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1966年劃入金山縣泖港公社,劃出楓涇、亭林2鎮及楓圍、亭新、朱行、漕涇、山陽5個公社和張澤公社部分歸金山縣。 青浦位於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華亭縣的修竹、華亭2鄉和上海縣的新江、北亭、海隅3鄉建青浦縣,駐地青龍鎮(今舊青浦),因附近青龍江、浦家江得名,屬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銷青浦縣,萬曆元年(1573年)復置,移駐地唐行鎮(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縣東北境的新江、北亭2鄉置福泉縣,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福泉縣,轄地復入青浦縣。宣統二年(1910年)原屬元和(今蘇州市)、吳江2縣的插花地章練塘,歸並青浦縣。民國元年(1912年)直屬江蘇省。1949年隸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同年黃渡鄉劃歸嘉定縣,崑山縣井亭鎮、嘉定縣西勝鄉劃入縣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陳坊等鄉劃歸松江縣,劃入松江縣天心鄉。1956年,崑山縣葉盪鄉劃入青浦縣,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鄉劃歸崑山縣,次年仍回縣境。1958年改隸蘇州專區,同年劃歸上海市。 南匯大約2千多年前,由「揚子江水出海後受海潮頂托,折旋而南,與錢塘江水在此交匯」而成陸,故稱「南匯嘴」,曾稱「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為御倭寇,在南匯嘴(今惠南鎮)築城設守御所。南匯成陸於唐代前後,1726年建縣,建縣時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縣名「南匯」。 崇明位於上海市北部長江口崇明島上。五代楊吳於顧俊沙設崇明鎮、崇明之稱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賜鹽場於姚劉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隸屬揚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為崇明縣,隸屬蘇州府,後隸屬蘇州府太倉州,民國期間隸屬江蘇省,1958年11月改屬上海市。現縣境東有佘山島,南鄰江蘇省和寶山區、浦東新區,西、北與江蘇省海門、啟東接界。 「崇明島」的來歷,源於一個傳說。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後,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這些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這片沙嘴尚沒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給人一種神秘之感。人們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於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後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人們見其氣勢壯觀,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並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於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了。
㈨ 上海市所屬縣有哪些
上海目前就崇明縣一個縣,其餘都是區:黃浦區、盧灣區、虹口區、楊浦區、靜安區、閘回北區、普陀區答、寶山區、長寧區、浦東新區、閔行區、青浦區、松江區、嘉定區、奉賢區、金山區。
1995年,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有106個街道、208個鎮、10個鄉和3590個居民委員會、2986個行政村。面積6340.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6218.65平方公里、水面積69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