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分析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

分析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

發布時間:2021-03-01 08:41:07

Ⅰ 怎樣正確認識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首先,中國經濟過了青春期,不可能在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長。

其次,國家產業重心開始轉向服務業。

最重要的是最後一條,消費將取代投資和外貿,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

Ⅱ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並說明如何正確認識和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1)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

①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②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③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②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③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④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3)正確認識新常態。
①經濟進入新常態,是30多年高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客觀經濟規律作用的體現。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制約著速度高不上去了。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也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夠了。隨著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會倒逼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②新常態是進步,新常態是「富態」,是中國經濟進入更高層次發展階段後才出現的狀態。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上了大台階,國家綜合實力提高,現在我們應當適時推動中國經濟邁上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個更大的台階。新常態面臨多種挑戰,更蘊含多種機遇。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協同推進,中國經濟完全有條件、有能力保持較長時期的中高速增長,我們也完全有信心、有實力化解「成長的煩惱」。
(4)積極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具有長期性,我們應該保持平常心。我們在宏觀調控上要堅持戰略思維和底線思維,力求經濟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②要為創新拓寬道路;③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④要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之,我們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對社會活力的解放,必將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Ⅲ 怎樣正確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它意味著怎樣的政策內涵?不弄清這些問題,就不容易把握未來中國經濟政策以及改革的方向。很顯然,領導提出「新常態」的語境是針對中國經濟的,是為了說明中國經濟問題,反映了中央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官方對於「新常態」概念並無權威解釋,正因為如此,國內通過組織學習和討論這一概念,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統一思想的過程。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可能包括如下含義:一是不追求過高的GDP速度。領導在尚未上任時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顯示其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數據的傾向並不認同,甚至可能預見到了單獨追求經濟增長數據而忽視其帶來的社會代價及不可持續性。二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經濟體制改革是一種修正。新時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經濟體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態的同時,也強調需要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顯示出決策層對經濟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說明經濟增速在目前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關注點。整體來看,中央領導強調中國經濟「新常態」,似乎暗示只要經濟運行能不出大的風險,能夠平穩運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新常態」思路下,中國今後的經濟政策會如何設計?在我們看來,未來的經濟政策需要考慮如下問題:
一是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短期內會維持一個增長區間。這個區間大約是GDP增速7%~8%,具體目標可能在7.5%左右。有分析認為,中國將構築5%~6%的新增長平台,以替代現在勉強維持的7%~8%的舊增長平台。這個方向是不錯的,不過這種替換不會在短期內發生。我們預期,未來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10年為一個階梯,以7%、6%、5%的速度逐步放緩。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新常態下的短期經濟政策將會堅持區間調控、定向調控,以「微刺激」代替「強刺激」,不踩大油門。
二是必須推動市場化改革。「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它意味著在降低速度的同時,必須同時推動市場化改革,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曾有市場人士以通俗的方式描述「新常態」的市場情景—「無效資金需求中斷了,利率下來了,微觀放活了,增速換擋成功了,產業升級了,企業利潤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而這一系列變化的發生,必須有市場化改革作為保障,要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放開市場准入、打破壟斷等最基本的市場化改革。
三是必須警惕局部風險系統化、擴大化。「新常態」實際上是對過去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正。中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風險,房地產風險、地方債務風險、金融風險、實業萎縮與部分產業過剩的風險並存。這些風險目前在各個領域基本上以單獨、可控的狀態存在。如果經濟運行偏離「新常態」—過快或過慢都可能誘發風險,最需要警惕的是各種風險擴大,相互影響而形成系統性的風險。
「新常態」為今後的中國經濟發展給出了新的戰略定位,它意味著經濟目標調整、決策目標調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也要隨之調整。作為微觀經濟體的所有企業,都要主動來適應這種「新常態」的到來。

Ⅳ 如何理解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出現經濟增長動力與經濟下行壓力並存的專復雜情況,增加了科屬學判斷經濟形勢的難度。這里的關鍵,是正確認識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以及克服這種影響帶來的新變化。既要看到當前世界經濟復甦一波三折、不確定性增多,其影響需要高度重視,又要看到中國經濟呈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加快轉化、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的明顯特徵。既要冷靜面對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又要看到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大趨勢,堅定促進和鞏固經濟穩定向好趨勢的信心和決心。

Ⅳ 如何理解新常態背景下的中國經濟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有兩個新的基本特徵很明顯。
一是,我國經濟發展從多年來保持的高速增長轉入中高速增長。這是由國內外經濟發展背景和環境決定的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的結果,是經濟發展規律使然。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可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這一變化,不是短期的波動,是趨勢性的。
二是,我國經濟結構出現了趨勢性的變化,2013年第三產業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6.1%,第一次超過了第二產業,2014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這一變化,說明我國正從工業化中期向後期邁進。在這一發展階段,製造業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在下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在上升。當前,我國製造業中,一般製造業產能嚴重過剩,但裝備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增速明顯高於全國工業平均增速,就是這一趨勢性變化的具體體現。經濟結構這一趨勢性變化,在短期內雖然降低了經濟增速,但由於一般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存在,CPI相對穩定。在處於工業化後期的歐美國家,其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75%,因此,我國服務業尤其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由此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一般製造業過剩導致吸納勞動力能力下降和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創造就業機會相對較少的情況下,為保持就業平穩增長趨勢做出了貢獻。
概言之,盡管經濟速度下降了,但經濟結構進一步改善,同時物價和就業形勢穩定,經濟增速下降仍然處於合理區間。對此,我們可以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不必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把經濟高速增長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直接目標,脫離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趨勢而採用強刺激政策維持過去的高增長率,而是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Ⅵ 什麼是中國經濟新常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有哪些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2014年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2014年以後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2014以後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2014以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Ⅶ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趨勢性變化有哪些

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1、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2、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3、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4、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5、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6、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7、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9、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Ⅷ 怎樣正確認識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Ⅸ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中國來經濟「新常態」孕育著源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閱讀全文

與分析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形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轉帳 瀏覽:214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