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種論證的方法及其作用
1、 舉例論證:通過典型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5、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1)論證假設分析法擴展閱讀:
論證三要素:
1、論點:
又叫論斷,是作者所持的觀點,在邏輯學上,論點就是真實性需要加以證實的判斷。它是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提出的見解、主張和表示的態度。它是整個論證過程的中心,擔負著回答「論證什麼」的任務,明確地表示著作者贊成什麼,反對什麼。它是一個意思明確的表判斷的陳述句。
2、論據:
用來確定論題真實性的判斷,它是使論題成立並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據,它所回答的是「用什麼來論證」的問題。
可作為論據的判斷一般有兩類:一類是已被確認的關於事實的判斷,另一類論據是表述科學原理的判斷(包括定義、公理、定律、原理等)有些論證是分層次的,在確定某一判斷(論題)的真實性過程中,如果引用的論據(第一層論據)本身還不是很明顯真實性的判斷,就要引用其他判斷(第二層論據)對這些論據進行論證。
如此類推,還可以有第三層論據、第四層論據等。在一個論證中,只能有一個論題,論據一般有多個。
3、論證方法:
是指論據和論題之間的聯系方式,即論證過程中所採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樣用論據論證論題」的問題。一個論證過程可以只包含一個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貳』 用假設分析法——正確看待別人
正確看待別人。
這種分析過程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以基本假設之外的各種沖突性可能假設為分析起點,如果除基本假設之外沒有其他假設,那麼也就沒有對比檢驗綜合分析的必要。一般來說,以問題創始人的假設為基本假設。
第二,在分析過程中,不論是基本假設還是各種可能假設,始終運用同樣的原始資料。因為假設間的種突不是對資料描述事實的沖突,而是對同一事實不同認識的沖突。
第三,在提出假設和綜合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包含類別分析、原因分析和對比分析的過程和方法。
第四,假設分析以結構質量不良或處於宏觀層次的復雜問題為主要分析對象。對於結構質量優良,處於微觀層次或沒有現實爭議的問題,則針對基本假設沒有可能假設的提出,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復雜的假設分析。
『叄』 如何用好假設論證法
山東 喬明在敘例之後姑且認定其中某種因素不存在或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然後通過分析得出與敘例完全不同的結論,從而將這一結論與敘例中的結果做比較,以增強論證效果,是議論文中常用的方法。這種假設論證法便於對材料進行深度解讀,現分述如下:一、相對式假設議論文中用於例證的事例有時是正面的,有時是反面的。在敘例之後可用假設的方法,從事例的對立面進行分析——正面事例從反面假設,反面事例從正面假設——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突顯出來,讓讀者明白「這樣做」的必要性與「不這樣做」的危害性,從而達到更為深刻發人深省的說理目的。例如:1.前蘇聯偉大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高爾基,青年時代一度希望成為歌唱家。他曾去報考一個著名合唱團,竟被錄取了。可是,他經過再三考慮,最終放棄了歌唱事業,拿起了戰斗的筆,成了文學大師。如果高爾基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也許幾十年後,世界上只會多一名平庸的歌唱家,卻失去一位文學巨匠。可見正確的選擇會使青春無悔,人生無悔。
2.據說戰國時有個燕國人到趙國都城邯鄲,見那裡的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就跟著人家學,結果不但沒學會,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著回去。倘使這個燕國人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學習趙國人走路姿勢的同時,融進自己的步伐特點,說不定還會走出自己富於特色的被他人羨慕推崇的步伐呢。
例1先從正面列舉高爾基正確選擇的事例,然後從反面進行假設分析,既加強了語勢和感染力,又強化了選例的論證力量。例2先從反面列舉「邯鄲學步」的事例,然後從正面進行假設分析,不僅突出了盲目模仿的危害性,而且指明了學習借鑒的正確方向,耐人尋味,富於啟發性。
相對式假設易於操作,效果明顯。可以就地取材、即事說理,使文章虛實相生,對比鮮明,說理透徹,引入深思;可以起到糾正羅列事例、言理空泛的文風的作用。
二、極端式假設極端式假設就是從極端的角度對問題中的某個因素進行假設,推出一個與原材料截然不同的結論,從而更好地證明觀點的論證方法。這種方法尤其適合於數字化論據的分析。例如: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成功往往誕生在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愛迪生的堅持令人折服,他歷時10年,進行了5萬次實驗,才成功發明了蓄電池。如果愛迪生忍受不住百次、千次、萬次失敗的痛苦,在實驗進行到3萬次或4萬次,甚至是49999次時,就放棄了,那麼後人還能享受到這一偉大的科學成果嗎?淺嘗輒止,當然摘不到金燦燦的蘋果了。
作者在列舉愛迪生發明蓄電池的正面事例之後,從實驗次數的角度層層深入地進行假設,突出「再堅持一下」的重要意義;最後一個數字的極端式假設更是一語驚醒夢中人,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
極端式假設能以簡明的語言迅速使問題具體化、簡單化、明朗化,並且能給讀者帶來突兀奇崛的感覺,使讀者認識問題的實質,豁然頓悟,從而使論證事半功倍,深刻有力。
三、反迕式假設反迕式假設是通過對材料中某些因素的重新設定,推演出與傳統解讀相異或相反的結論,從而賦予材料以全新的意義。這種假設往往能化腐朽為神奇,變平庸為卓越;深刻警策,引入入勝。例如:一個擁有私人豪華遊艇的富翁去海邊沙灘上曬太陽,遇到一位曬太陽的乞丐。富翁問對方為什麼不努力拚搏,拚命掙錢。乞丐問:「有了錢又能怎麼樣?」富翁答: 「有了錢就可以買一艘豪華遊艇,像我一樣來海邊度假,盡情享受海風和陽光。」乞丐道: 「我現在不也正在享受海風和陽光嗎?」拿這個故事說事的人,大都對乞丐的做法持肯定態度。因為經過無數次拼搏的富翁與零成本投入的乞丐在享受海風和陽光的時候是平等而不分高下的。對此我卻不敢苟同:如果來一陣風、來一場雨,情況會怎麼樣呢?毫無疑問,富翁可以繼續在遊艇上看海,怡然自得;而乞丐估計要在風雨中瑟瑟發抖了,更不用說一日三餐為「稻粱謀」的愁苦和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凄涼晚境了。因此,一時的幸福、淺層的幸福,並不是真正的幸福。
乞丐和富翁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人人耳熟能詳。但是此段文字卻通過假設的情境,表達了一個全新的觀點,不僅生動新穎,而且更容易讓人接受。
很多材料是通過那定格的一瞬間或者某個片斷的場景來表情達意的,假設一個與之相反的瞬間或場景,往往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從而使老材料衍生出全新的意義,收到不同凡響的論證效果。
四、連續式假設使用典型事例時可以分別對材料中的不同因素進行假設,使用泛例時可以分別對不同事例進行假設。這種連續式假設有利於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剖析,從而使論證更加深刻更為有力。例如:「甫者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杜甫希望一出山就占據要津,內心充滿理想色彩——要讓君王趕上傳說中的堯舜,要使全國民風淳樸敦厚,志莫大焉!然而身懷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顛沛一生,但他始終以仁聖襟懷觀人視物,將挫敗與坎坷當做人生的歷練。即使在憂郁的深淵中仍不懈追求,終於以字字句句飽含生命力的詩作,成為唐詩這一宏偉壯麗瓊宇中巨大的棟梁,贏得「詩聖」的美譽。假如杜甫不堪命運的捉弄而隨波逐流,假如他無法正視如黃葉般飄搖孤寂的生命而喪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不能承受失意、離索的痛楚而放棄了「冶國平天下」的理想,那麼,他怎能吟出不朽的「詩史」而震古爍今?正是那份對痛苦的淡然,讓杜甫在西南一隅活出了「月白清風一草堂」的曠達,成就了璀璨人生。
文段先正面敘寫杜甫的人生志向及其在多舛命運中不懈追求終成一代「詩聖」之事實,然後從事例的反面就「不堪命運捉弄」「無法正視生命」 「不能承受痛楚」等方面進行連續式假設,指出如果假設成立,杜甫就不可能吟出「詩史」之作,從而從反面證明了觀點,深化了主旨。
連續式假設形式上可以形成排列或遞進結構,窮追不舍、氣勢如虹;內容上可以向橫向或縱深拓展,意蘊豐厚、耐人尋味。它可以從多角度多層面充分挖掘材料的意義,並使之更加有效地為論點服務。
五、簡省式假設如果用來證明觀點的事例大多數人都很熟悉,就可以將敘例部分省去不寫,直接對事例進行假設分析。簡省式假設常與排比、反問等修辭方法結合使用,從而收到推陳出新、雄辯有力、發人深省的效果。例如:如果選擇安逸,古稀之年的談遷,怎會毅然重著一部浩浩《國榷》?如果選擇安逸,紈絝子弟巴金,怎能痛徹人生,揮毫著就《激流三部曲》?如果選擇安逸,身有殘疾的張海迪,怎會把自己綁在輪椅上長時間學習,為中華兒女樹起「自強不息的大旗」?孟老夫子雲: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當你選擇了人生之旅的坦途,請莫忘「機遇與跋涉同在」!這是一個用反問句式省略敘例環節的假設分析語段,它省去的內容是人們熟知的,但是用簡省式假設結合排比、反問的修辭方法寫出來,就給人新鮮有力的感覺,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簡省式假設省去了敘例部分,直接使用事例中對證明觀點最有價值的部分,行文不蔓不枝,句式整齊靈活,音韻和諧有力,內容簡練豐厚,因而深得師生青睞,
假設論證法可以充分發揮材料的作用,增強文章的說服力。至於作文時運用其中的哪一種,要根據寫作實際、材料與論點的關系、文章的句式語勢等方面情況而定。 《
『肆』 怎樣對課題進行論證、假設
一、怎樣對課題進行論證 我們既然已選定了一個課題,我們就必須對這個課題的所有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了解這個課題目前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情況,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了解這一課題所屬的理論體系等等。對課題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少走彎路,確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怎樣對一個課題進行論證呢?論證一個課題主要是弄清如下幾個問題: 1.所要研究的問題提什麼性質和類型的問題? 2.要研究的問題具有什麼現實意義?它的理論價值(即在理論上預計有哪些突破?) 3.要研究的問題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4.要研究的問題所應具備的條件的分析。 5.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步驟如何? 6.課題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現形式有哪些? 課題的論證報告可用於填寫課題的立項申請書或科研論文的開篇、前言部分。 二、怎樣形成研究假設 什麼是研究假設?所謂研究假設,就是根據現有的科學理論、事實對所要研究的課題設想出一種或幾種可能性的答案、結論。 研究假設具有什麼樣的形式呢?我們在初中的數學里曾經學習了什麼叫做「命題」。一個「命題」的構成的一般形式是:「如果……,那麼……」。其中「如果……」這一部分我們把它叫做命題的條件,把「那麼……」這一部分叫做命題的結論。例如:「如果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那麼他的學習成績就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分層遞進教學,那麼各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能得到整體性的提高」;「如果合理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那麼就可以提高教學質量」等等。這些都是「命題」。一個命題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或者稱之為真的,也可能是錯誤的或稱之為假的。對於一個課題來說,它的研究假設就是一個命題,如上面所舉的例子都可以看作是某個課題的研究假設。前面已經提到,一個課題的研究假設有時可以有一個,也可以有幾個,這是正常的現象。 對於一個課題的研究假設,一般說來它應該為課題的研究提供或規定了它的研究方向和性質,對研究的結果作出了明確的預測,同時為設計研究方案提供了預見性的規定和框架。一個好的課題研究假設應具備以下特點:①科學性。即它是以一定的理論和事實為基礎,不是毫無依據地推測和主觀臆斷的一個命題。如上期所舉的「永動機」就是一個沒有科學依據的命題。②可檢驗性。即研究假設的結論是可以檢驗的,可檢驗的假設是研究假設的科學性的必要條件。可檢驗性是指研究的結果是可以在同等的條件下進行重復的實驗,並能證明同一結論的存在性和它的可靠性。③可預測性。一個課題的假設應該有可以預測的結果。 三、怎樣根據假設確定變數並進行分類 在上一講里,我們已經明確了如何形成一個課題的研究假設,在形成研究假設時,條件部分和結論部分實際上就是一個宏的變數。 所謂變數就是可變的量,變數有自變數和因變數和無關變數之分。自變數就是假定的原因變數。即我們要研究造成結果變化的量。例如,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樹在不斷的長大。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時間就是引起小樹長大的眾多自變數中的一個自變數。又例如,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果」中,現代教學技術的運用就是這一課題中的自變數之一,因為由於對它的運用(教學手段的變化),引起了教學結構的變化和教學效果的變化。再比如,在課題:「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一課題中,它的自變數是:①學生分層;②目標分層;③分層施教;④分層指導;⑤分層作業;⑥分層評價。 因變數是假定的結果變數。也就是(主要)由於自變數的變化而引起某一事件的結果的變化,這一結果的變化就是因變數。例如上面小樹生長的例子中,「小樹長高」就是一個因變數。在第二個例子中,教學效果的變化也是一個因變數。在第三個例子中,它的因變數是:①學生知識水平②學生學習態度③學生能力水平無關變數就是與我們不進行研究的,但是它在實施研究過程中對我們的研究又有一定影響的變數。無關變數也稱控制變數,因為在課題的研究中雖然它不是我們所要研究的變數,在由於在研究過程中發生著一定的作用,而且這些作用有時會干擾我們對研究成果的分析,所以,對這些變數我們採取盡可能的控制。例如,我要研究:「在30cm以下的小樹一年中每月長高的速度」這一課題,由於它涉及到很多因素,如土地的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自然環境是否發生了變化,等等,如果在一年之中每月都進行施肥了,那麼所得到的樹高的數據就不僅僅是由於時間變化而引起的量了;如果一年中頭兩個月陰雨連綿,中間三個月又是百年不遇的乾旱天氣,這與往年的氣候大不一樣,那麼所測得的樹高的數據就很難說明問題。因此,這些變數就要加以控制,使它能夠按照正常的四季變化生長。又例如,在上面的第二個例子中,教學效果的變化也可能是由於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或是由於在考試前教師強化了學生對知識的訓練,還可能是這一學期學校加強了班級的管理,使學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等等因素引起的,如果是由這些因素引起教學效果的提高,那麼,我們的研究成果就不能說明問題。因此,在研究時我們就有必要對這些不是我們要研究的變數加以控制,盡可能地減少它們對研究成果的影響。而在第三個例子中,我們則主要對學生的學業時間和教師的教學時間加以控制。 在對一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有時除了如上所說的三種變數之外,還有一種介於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變數,這種變數我們把它稱作中介變數。例如,在「實施分層遞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這一課題中,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師實施分層遞進教學的技能和水平就是中介變數。因為,通過參與課題的研究,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分層遞進教學的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學方案的設計能力也同時不斷地得到了加強,由於這些因素的變化,它又作用於分層遞進教學,促使教學質量的提高,所以,象這樣一些變數就應該把它列入中介變數的范疇。 在一個課題中一般要分清楚哪些是自變數,它有多少個,同時還要考慮它們是如何按計劃加以投放的。哪些是因變數,它們又有哪幾個,是如何對它們進行測量和收集數據、資料的?哪些是中介變數?或有無中介變數?相關的數據、資料該如何測量和收集?哪些是無關的變數,也要考慮能否或如何加以控制。
『伍』 分析論證有幾種方法
1、「因果分析法」
2、「假設分析法」
3、
「意義分析法」
4.
「論據引申法」
5.
「例後解說法」
6.
「正反對比法」
7、
「比較分析法」
8.
「披文示意法」
9、
「點面分析法」
10、
「辯證分析法」
『陸』 有沒有假設論證這種論證方法
心理學中允許用這種方法,但是它只是起輔助作用,不能用一個錯證明另一個對。
『柒』 論證中的假設前提怎麼答
在行測中的判斷推理主要考察邏輯判斷、圖形推理、類比推理和定義判斷,在邏輯判斷中主要考查兩大塊——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對於必然性推理,考生只需要牢記推理規則,在做題時耐心細心即可解題。但對於可能性推理,考生往往先是被大篇的題干搞暈了頭,然後又可能沒有領會文段主要的意思,尤其是可能性推理中的前提假設,最後沒能找出正確答案。前提假設型題目本質上就是加強論證類型的題目,假設結論已經成立,補充結論成立的必須條件即可。這類型題目常見的設問方式是「上述論證是基於以下哪項假設?」,「若上述論證成立,還需添加以下哪項作為前提?」
在做此類題目時,通過仔細閱讀題干信息,我們很容易找到題乾的論據和結論存在明顯漏洞,從目前已有的論據,無法或者很難直接得到結論,但題干偏偏就以這個論據出發,認為可以得到某個結論。所以此時就需要添加一個條件,使論證成立。
我們通過一道題目來看一下:
【例1】某教師對美國高中生和中國高中生做了一項測試,他問被試者相同的問題「一張A4紙如果對折,最多可以折幾次」。結果發現,聽到問題後,大部分美國高中生馬上開始動手摺紙,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折的次數,而大部分中國高中生聽到問題後馬上回答:無窮多次。這位教師由此得出結論:美國高中生注重實踐,而中國高中生注重理論。
以下哪項是這位教師得出結論所必須假設的?( )
A. 理論與實踐是相互對立的
B. 只要開始動手摺紙並根據實際情況來回答問題,就是注重實踐
C. 只要開始動手摺紙並根據實際情況來回答問題,就是不注重理論
D. 只要馬上回答「無窮多次」,就是不注重實踐
【答案】B
【解析】題干論據:「聽到問題後,大部分美國高中生馬上開始動手摺紙,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折的次數,而大部分中國高中生聽到問題後馬上回答:無窮多次」,結論:「美國高中生注重實踐,而中國高中生注重理論。B項,題幹缺少了在研究對象高中生的不同表現與結論之間的聯系,要得到題乾的結論,我們還是得在「動手摺紙根據實際情況回答能折的次數」與注重實踐,馬上回答「無窮多次」與注重理論之間建立了聯系,所以,在這兩者之間建立聯系,才是結論成立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力度最強的加強方式;A項,題干並未涉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排除;題干只提到了「注重實踐」,「注重理論」,沒有提到「不注重」,因此排除C、D項;所以,正確選項是B。
『捌』 寫作要了解假設分析法
事例不知如何進行分析議論, 即使說理也很難深入下去。 尤其是是近幾年,無論國考還是省考,文章論點尋找已經變得更加容易,甚至題干會直接提示考生從哪些角度展開寫作。介於此,文章的論證就會顯得很重要,而這又是諸多考生的軟肋,給大家介紹最簡單的一種論證說理技巧,假設分析法。
一、方法介紹
假設分析法是指用假設性的語言, 對事物進行假設性的分析,正例反說,反例正說。這是最簡單易行的說理方法,。為了便於考生理解,以下給出這種方法的具體寫作思路:
『玖』 論證之假設類題型怎麼答
判斷推理論證試題中假設類題型出題頻率非常高。考生在做此類題目時由於方法不得當,失分現象十分普遍,下面給各位考生介紹一下論證題中的假設類題型。
由於假設是一個論證的潛在的前提,是前提到結論的橋梁,因此,相當多的論證題都圍繞假設作為出題點。假設、支持、削弱、評價這四種題型在整個邏輯推理題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而支持、削弱與評價這三種題型的答案方向多是針對段落推理的隱含假設。所以,假設在整個論證推理中佔有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假設是邏輯測試的一個中心環節。
一、題型特點
題干給出前提和結論,然後問題為:假設是什麼、需要補充什麼樣的前提、基於以下哪一個假設,上述結論隱含著下列哪項假設、下列哪項是上述的前提、上面題目的邏輯前提是哪個、再加上什麼條件能夠得出結論等等。
二、假設的含義
假設是支持作者結論的並明確說明的前提,是前提與結論之間的連接,是作者推出結論依靠的東西,下面給出假設的定義:假設是使推理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具體而言,若A是B的一個必要條件,那麼非A→非B,若一個推理在沒有A這個條件時,這個推理必然不成立,那麼這個條件就是段落推理的一個假設。由於假設僅僅是推理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也就是上面推理成立所必須的東西。但許多考生往往認為,如果有了這個假設,上面的推理一定成立,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對的,因為假設僅僅為使「推理成立的一個必要條件」,還可能需要其他條件共同作用,上面推理才能成立。所以我們找到了推理的一個假設,並不能夠肯定段落推理必然成立,我們只有找到推理成立的所有必要條件,才能夠得出一個確定性的結論,推理才能夠成立。不過在考試時,我們只需要找到一個使推理成立的必要條件,盡管不能保證推理一定正確,但由於答案不需要充分性,所以這個假設的題目就能回答正確。
三、假設類題型的解題思路
否定代入法。假設題目,我們可以首先排除明顯的無關選項,然後用否定代入法驗證,即在剩餘的選項上「加非」,尋找最能削弱題乾的一項,就是最佳答案。
定位假設性選項。首先,觀察論點和論據是否出現概念的跳躍。若有,則跳躍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必須的假設。其次,命題論證范圍是否前後一致,范圍實際上就是論證的條件即假設。即所謂的搭橋。
干擾選項的排除。對原文進行直接或間接的引述不是假設,即重復題乾的意思不是假設;超出原論證或與原論證無關的不是假設;題干進一步推論不是假設。
假設題的邏輯關系是最嚴密的,吃透假設題就比較容易體會邏輯推理過程,從而可以對別的題型舉一反三,所以它是邏輯考題中最重要的一種題型,由於答案給出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固定,假設題的解題技巧也很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