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計學基礎課作業,老師要求:從網上找出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案的具體案例,分析會計造假的根本動機
科龍事件
根據科龍公布的年報顯示, 年科龍全年巨虧達8.3 億元,2001 年更是達到14.76 億元,轉眼到了2002 年居然實現凈利1億元。如此巨大的反差之下,隱藏的是並不少見的利潤大清洗的財務手段,即2002 年的扭虧的巨大「貢獻」來自於2001 年的巨虧。科龍2001 年費用總額21 億元之巨,2002 年僅為9 億元,扭虧之術可見一斑。當然,如此扭虧為盈是建立在存貨跌價准備計提比例的大幅變化與應收賬款壞賬准備的計提的變化。
2006年7月16日,中國證監會對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責任人的證券違法違規行為做出行政處罰與市場永久性禁入決定。這是新的《證券市場禁入規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來,證監會做出的第一個市場禁入處罰。本文擬通過分析科龍電器違法違規行為中的會計審計問題,討論其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一)科龍財務舞弊手法分析
事實證明,顧雛軍收購科龍後,公司的經營狀況並無明顯改善,凈利潤的大起大落屬於人為調控,扭虧神話原來靠的是做假賬。
1.利用會計政策,調節減值准備,實現「扭虧」
科龍舞弊手法之一:虛構主營業務收入、少計壞賬准備、少計訴訟賠償金等編造虛假財務報告。經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間,科龍共在其年報中虛增利潤3.87億元(其中,2002年虛增利潤1.1996億元,2003年虛增利潤1.1847億元,2004年虛增利潤1.4875億元)。
仔細分析,科龍2001中報實現收入27.9億元,凈利1975萬元,可是到了年報,則實現收入47.2億元,凈虧15.56億元。科龍2001年下半年出現近16億元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計提減值准備6.35億元。2001年的科龍年報被審計師出具了拒絕表示意見。到了2002年,科龍轉回各項減值准備,對當年利潤的影響是3.5億元。可有什麼證據能夠證明其巨額資產減值計提及轉回都是「公允」的?如果2001年沒有計提各項減值准備和廣告費用,科龍電器2002年的扭虧為盈將不可能;如果沒有2001年的計提和2002年的轉回,科龍電器在2003年也不會盈利。按照現有的退市規則,如果科龍電器業績沒有經過上述財務處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處理了。可見,科龍電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沒有盈利,ST科龍扭虧只是一種會計數字游戲的結果。
2.虛增收入和收益
科龍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當的收入確認方法,虛構收入,虛增利潤,粉飾財務報表。經查,2002年科龍年報中共虛增收入4.033億元,虛增利潤近1.2億元。其具體手法主要是通過對未出庫銷售的存貨開具發票或銷售出庫單並確認為收入,以虛增年報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科龍電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達4.27億元的銷售收入沒有得到驗證,其中向一個不知名的新客戶銷售就達2.97億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審計時仍然沒有收回。此後的2003年和2004年,同樣是在顧雛軍和格林柯爾的操縱下,科龍年報又分別虛增收入3.048億元和5.127億元,虛增利潤8935萬元和1.2億元。這意味著在顧雛軍入主科龍之後所出具過的3份公司年報都存在財務造假,將不曾實現的銷售確認為當期收入。
3.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金
科龍舞弊手法之三: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金。經查,科龍電器2002年至2004年未披露與格林柯爾公司共同投資、關聯采購等關聯交易事項,2000年至2001年未按規定披露重大關聯交易,2003年、2004年科龍公司年報也均未披露使用關聯方巨額資產的事項。
顧雛軍入主科龍不久便開始在各地瘋狂收購或新設控股子公司,通過收購打造的「科龍系」主要由數家上市公司和各地子公司構成。到案發時,科龍已有37家控股子公司、參股公司、28家分公司。由顧雛軍等在境內外設立的私人公司所組成的「格林柯爾系」在國內亦擁有12家公司或分支機構。此間」科龍」與」格林柯爾」公司之間發生資金的頻繁轉換,共同投資和關聯交易也相當多。科龍公司在銀行設有500多個賬戶都被用來轉移資金。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格林柯爾系有關公司涉嫌侵佔和挪用科龍電器財產的累計發生額為34.85億元。
如此看來,對於格林柯爾而言,科龍只是一個跳板,它要做的是借科龍橫向並購,利用科龍的營銷網路賺取利潤。顧雛軍把國內上市公司科龍當作「提款機」.一方面以科龍系列公司和格林柯爾系列公司打造融資和拓展平台為由.通過眾多銀行賬戶,頻繁轉移資金,滿足不斷擴張的資本需求,採用資本運作通過錯綜復雜的關聯交易對科龍進行盤剝,掏空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又通過財務造假維持科龍的利潤增長。
(二)科龍審計報告透視
科龍財務造假該打誰的板子?為其提供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自然難脫干係。2002年之前,科龍的審計機構是安達信,2001年,ST科龍全年凈虧15億元多,當時的安達信「由於無法執行滿意的審計程序以獲得合理的保證來確定所有重大交易均已被正確記錄並充分披露」給出了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2002年,安達信因安然事件顛覆後,其在我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並入普華永道,普華永道對格林柯爾和科龍這兩個「燙手山芋」採取了請辭之舉。之後,德勤走馬上任,為科龍審計了2002年至2004年的年報。在對ST科龍2002年年報進行審計時,德勤認為「未能從公司管理層獲得合理的聲明及可信賴的證據作為其審計的基礎,報表的上年數與本年數也不具有可比性」,所以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此前安達信曾給出過拒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在2001年年末科龍整體資產價值不確定的情況下,德勤2002年給出「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顯得有些牽強。在此基礎上,2003年德勤對科龍2003年的年報出具了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2004年德勤對科龍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盡管在2004年年報披露之後德勤也宣布辭去科龍的審計業務,但它此前為科龍2003年年報出具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為2002年、2004年年報出具的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並沒有撤回,也沒有要求公司進行報表重述。既然科龍被證實有重大錯報事實,德勤顯然難以免責。據媒體透露,證監會基本完成了對德勤的調查,德勤對科龍審計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審計程序不充分、不適當,未發現科龍現金流量表重大差錯等。
第一,在執行審計程序等方面,德勤的確出現了嚴重紕漏,對科龍電器的審計並沒有盡職。例如,證監會委託畢馬威所作的調查顯示:2001年10月1日至2005年7月31日期間,科龍電器及其29家主要附屬公司與格林柯爾系公司或疑似格林柯爾系公司之間進行的不正常重大現金流出總額約為40.71億元,不正常的重大現金流入總額約為34.79億元,共計75.5億元。而這些在德勤3年的審計報告中均未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規定,注冊會計師執行審計業務,必須按照執業准則、規則確定的工作程序出具報告。注冊會計師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條件之一,即須認為會計報表公允地反映了企業的現金流量。根據《獨立審計具體准則第7號一一審計報告》第18條規定,意味著德勤認為科龍2002、2003、2004年度的現金流量表是公允的。
第二、德勤對科龍電器各期存貨及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審計時,直接按照科龍電器期末存貨盤點數量和各期平均單位成本確定存貨期末余額,並推算出科龍電器各期主營業務成本。在未對產成品進行有效測試和充分抽樣盤點的情況下,德勤通過上述審計程序對存貨和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審計並予以確認,其審計方法和審計程序均不合理。
第三、德勤在存貨抽樣盤點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職業謹慎,確定的抽樣盤點范圍不適當,審計程序不充分。德勤在年報審計過程中實施抽樣盤點程序時,未能確定充分有效的抽樣盤點范圍,導致其未能發現科龍電器通過壓庫方式確認虛假銷售收入的問題。存貨監盤也是一項重要的審計程序,如果進行賬實相符核查,科龍虛增的主營業務利潤其實並不難發現。
第四、科龍銷售收入確認問題,體現出德勤未能恰當地解釋和應用會計准則,同時這也說明德勤未能收集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收入的確認應該以貨物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轉移為標准,一般來說僅以「出庫開票」確認收入明顯不符合會計准則。如果一項銷售行為不符合收入確認原則,就不應確認為收入。未曾實現的銷售確認為當期收入必然導致利潤虛增。對較敏感的「銷售退回」這一塊,德勤也沒有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致使科龍通過關聯交易利用銷售退回大做文章,轉移資產,虛增利潤,這也是德勤所不能迴避的錯誤。
第五、德勤審計科龍電器分公司時,沒有對各年未進行現場審計的分公司執行其他必要審計程序,無法有效確認其主營業務收入實現的真實性及應收賬款等資產的真實性。科龍有很多分公司、子公司,組織結構相當復雜。按照審計准則,會計師事務所應根據審計風險,即審計重要性水平來確認每年對哪些分公司進行現場審計。
(三)思考與啟示
對於科龍財務造假,中國證監會已做出處罰決定,但其引發的相關問題令人深思,主要有:
1.科龍財務造假根源何在
科龍財務造假的根源仍然是公司治理結構問題。2001年,科龍實施產權制度改革,通過股權轉讓引入「格林柯爾」實現了民營化重組,其初衷是希望民營資本的介入能夠打開產權之結,改善公司治理。現在看來,在顧雛軍的把持下,科龍的內部人控制現象不但沒有改善,反倒被強化了。幾年來公司的會計數字游戲、關聯交易以及公司資金被」掏空」等一系列惡性事件,再次凸顯其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從表面上看,科龍已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之間的權力制衡機制。但實質上公司治理仍存在嚴重缺陷。顧雛軍利用其對公司的超強控制力,以其他股東的利益為代價為格林柯爾謀利,導致科龍陷入新的危機。公司的獨立董事制度也是名存實亡。當科龍為種種「疑雲」籠罩,投資者蒙受巨額損失之時,科龍的獨立董事始終未能發表有助於廣大中小股東揭曉「疑雲」的獨立意見,難怪科龍的中小股東發起震撼中國股市的要求罷免其獨立董事的「獨立運動」。當然,公司治理不僅包括內部治理,還包括外部治理,否則治理的重任難以完成。那麼,外部治理的關鍵又是什麼?是法制的完善和監管的有效性。有法不依,任何公司治理、監管制度和企業的社會責任都可能失去存在的基礎和保障。雖然市場主體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會與制度博弈,而法律法規就是為了約束和防範這種試圖突破制度的行為而設置的。若缺乏有效監管,這種企圖突破法律制度的活動將會變本加厲。要約束公司行為,保障其內外部治理的實現,必須落實監管的有效性,最終使公司問題通過監管而得到及時發現、制止和懲戒。
2.強化市場監管是維護市場秩序的保證
證監會是對證券市場行為進行全程監管,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機構。顧雛軍涉嫌多項證券違法違規問題,證監會決定對其進行查處是完全必要的。事實上,2002年以來科龍的經營業績出現劇烈波動,已經引起公眾的普遍關注和質疑,現已查實公司所披露的財務報告與事實存在嚴重不符,但它居然能夠利用財務數字游戲在中國證券市場上」混」了近5年。可以說,科龍是」自我曝光」在前,公眾質疑在先,證監會立案調查滯後。作為市場監管者的證監會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的苗頭,進行有效監管,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投資者,反映出當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效率有待提高。
此外,從證監會立案調查科龍事件,到顧雛軍等人被拘捕,投資者未能及時從相關方面獲取案情進展情況,即使案情細節不便披露,對於科龍問題的嚴重性或復雜程度也應有個交代。相比之下,創維事件發生後,香港廉政公署立即發布包括涉案人員、案件主要內容在內的詳盡信息的做法,不能不讓人感到目前投資者應有的知情權依然欠缺。
3.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問題
如果說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第一道防線,那麼獨立審計是防範會計信息失真和舞弊行為的另一道重要關卡。擁有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金字招牌的德勤沒有把好這道關,反而深陷「科龍門」,由此可以發現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大陸執業也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和職業操守
自從我國會計審計服務市場對外開放以來,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以其獨有的品牌優勢、人才優勢和先進的管理制度占據了國內審計服務的高端市場,業務收入和利潤率遙遙領先於國內會計師事務所。國際資本市場的磨礪和實力賦予了其極高的品牌價值,為其帶來巨大的商譽和業務機會。所以,德勤作為科龍的審計機構.其專業勝任能力毋庸置疑。而科龍聘請國際「四大」之一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來做審計,也相信其審計報告的公信力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然而,事實證明,如果審計師缺乏應有的職業謹慎和良好的職業操守,就可能成為問題公司粉飾其經營業績的「擋箭牌」,並給事務所帶來一連串麻煩。鑒於德勤在科龍審計中的表現,難怪有人懷疑德勤在中國大陸是否存在「雙重執業標准」。否則,審計師完全可以發現科龍的問題和顧雛軍的犯罪事實。所以,審計師在出現錯誤時,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些固有局限」所致,或是被審計公司管理層的造假責任等,會使社會公眾對審計行業產生不信任感,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極為不利。反觀目前審計行業的現狀,審計師職業道德缺失已導致大量的審計失敗,審計師知情而不據實發表意見和預警信息,不僅是失職,還有瀆職嫌疑,不但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也損害了事務所和國家的長遠利益。
當然,審計師身陷問題公司,制度環境也是制約因素之一。人們習慣稱審計師為「經濟警察」,實際上誇大了外部獨立審計的作用。審計師沒有司法或行政權力,因此可能無法獲得能與行政或司法機構比肩的信息。此外,會計師事務所和客戶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現在許多審計師身陷問題公司,主要因為上市公司能夠左右會計師事務所的飯碗。而且,道德審判意識不強且違規成本又低,因而在利益的誘惑和驅使下,對於造假企業,審計師仍有可能鋌而走險。
問題二: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超國民待遇」
近年來,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在我國內地的業務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陷入財務丑聞的事件也開始出現。一向以質量精湛、執業獨立而占據國內大部分審計市場的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開始成為被告。「科龍一德勤」事件中受指責的問題是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目前在我國享受」超國民待遇」,主要問題是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能否建立和執行統一的監管標准。誠信制度面前應當「人人平等」,有關監管部門應當給予國內外會計師事務所平等競爭的平台,使公平公正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4.審計風險防範
德勤對科龍審計失敗,再次說明了事務所審計風險防範的重要性。目前審計師面臨的審計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企業組織形式紛繁復雜和經營活動多元化,要求審計師們提高自身的風險防範能力,事務所要強化審計質量控制;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在證券民事賠償方面的法律責任進一步明確。無論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失敗是否受到行政處罰,只要虛假陳述行為存在,就可以作為被告,適用於舉證責任倒置原則,由其向法庭自我證明清白,或承責或免責,這樣一來審計師的責任更為重大。
面對目前獨立審計行業的系統性高風險,無論國際所還是國內所均難倖免。財務丑聞中不能排除有審計人員參與或協助造假,或有審計質量問題,但也不能否認審計人員也會成為造假公司的受害者。導致上市公司審計失敗的原因很復雜,如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曾總結過其中最重要的十大因素。但審計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審計結果是錯誤或者不恰當的;二是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沒有遵循獨立審計的原則,或者審計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過錯甚至欺詐行為。因此.增強風險意識,通過完善制度.提高質量來推動獨立審計的良性發展,是化解審計風險之根本。
『貳』 銀廣夏會計造假案案例分析
銀廣夏陷阱
真相再清楚不過了:天津廣夏1999年、2000年獲得「暴利」的萃取產品出口,純屬子虛烏有。整個事情--從大宗萃取產品出口到銀廣夏利潤猛增到股價離譜上漲--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
銀廣夏陷阱
過去兩年間,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廣夏,深圳股票交易所代碼0557)創造了令人瞠目的業績和股價神話。
根據銀廣夏1999年年報,銀廣夏的每股盈利當年達到前所未有的0.51元;其股價則先知先覺,從1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啟動,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19日漲至35.83元。次日實施了優厚的分紅方案10轉贈10後,即進入填權行情,於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37.99元新高,摺合為除權前的價格75.98元,較一年前啟動時的價位上漲440%,較之於1999年「5·19行情」發動前,則上漲了8倍多;2000年全年漲幅高居深滬兩市第二;2000年年報披露的業績再創「奇跡」,在股本擴大一倍基礎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奇跡」並未到此為止。2001年3月1日,銀廣夏發布公告,稱與德國誠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簽訂連續三年總金額為60億元的萃取產品訂貨總協議。僅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銀廣夏每股收益就將達到2至3元!在更早些時候,銀廣夏董事局主席張吉生預測,未來三年內每年業績連續翻番「不成問題」。
這是個燦爛的未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為之目眩。證券行業內部,相信銀廣夏神話的人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多。
--一位基金經理說:「(銀廣夏的業績)好雖好,但不符合常識。」
--一位著名證券公司農業領域的研究員很久以來都不把銀廣夏列入觀察范圍,問其原因,答:「有研究的必要嗎?」
各個證券網站上進行著觀點涇渭分明的超級大討論。著名的證券專業聊天室「和訊大家談」里,關於銀廣夏的帖子數以千計,質疑者和支持者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在那裡可以找到各種傳言。
但僅憑「感覺」、傳言、爭論、甚至「常識」,還是缺乏依據。記者經過長達一年多的跟蹤采訪,漸漸逼近真相,銀廣夏的"神話"被逐步還原了本色。一個即使在並不成熟的中國市場上也相當少見的特大造假騙局,展現在我們面前。
引子
銀廣夏業績的奇跡性轉折,是從1998年發端的。這一年,銀廣夏傳出了來自天津的「好消息」。
1994年6月17日,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以「銀廣夏A」的名字在深圳交易所上市。銀廣夏A被稱作第一家來自寧夏的上市公司,但實際上,這家公司最早起源於深圳。
陳川是銀廣夏的創始人,在2000年2月去世前擔任銀廣夏董事局主席兼總裁。他1939年出生,早年為銀川話劇團編劇,1984年7月南下深圳創業,先後創建深圳廣夏文化公司和深圳廣夏錄像器材公司等。
陳川文人出身,據見過他的人說「極富領袖魅力」。1993至1994年間,他長袖善舞,將廣夏文化公司旗下幾家軟磁碟生產企業合並改組,並成功上市(參見輔文《銀廣夏前傳》)。其中的兩家企業均在深圳,分別是廣夏錄像器材有限公司和廣夏微型軟盤有限公司;另外一家叫做廣夏(銀川)磁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在銀川注冊,存在的時間只有一年,從1992年9月到1993年銀廣夏設立後即注銷。明眼人知道,這家公司的功能,在於獲得寧夏自治區的上市額度。該公司發起人之一為寧夏計算機技術研究所,而銀廣夏現任董事局主席、曾長期擔任銀廣夏總裁的張吉生,即擔任過計算機研究所的所長。張吉生生於1946年,除了在銀廣夏任職外,還擔任著寧夏自治區科技廳廳長一職。
上市以後,圍繞著陳川的銀廣夏高層隊伍亦漸次成形。現任銀廣夏總裁的李有強來自天津。他生於1941年,曾任天津市工藝美術廠廠長,早在1985年就與陳川一起合作創業,1994年銀廣夏進入天津後,長期負責天津業務。而身兼財務總監、總會計師、董秘等多職的丁功民則常駐深圳。
1994年上市之時,國內軟磁碟行業競爭已如火如荼,轉眼間,每生產一張軟磁碟就要虧損2美分。對以軟磁碟為主業的銀廣夏來說,轉型迫在眉睫。
此後,銀廣夏每年均在為維持10%的凈資產收益率奔忙。當時的董事局主席陳川自己從不諱言這一點,在回憶、闡述銀廣夏的創業歷程時每每提及。銀廣夏的項目換了一個又一個,從軟磁碟生產以後,銀廣夏進入了全面多元化投資的階段。1996年年報稱銀廣夏已經「成功地由創立之初的三家軟磁碟生產企業的單一產業公司發展為擁有27家全資、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跨行業實業公司」,到2000年更發展成有40餘家參股、控股公司的龐雜規模,從牙膏、水泥、海洋物產、白酒、牛黃、活性炭、文化產業、房地產,到葡萄酒和麻黃草,大部分項目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盈利水平始終貌不驚人,每次都僅是維持在10%凈資產收益率的配股生命線上方而已。
銀廣夏最知名的項目是在銀川西南永寧縣西沙窩(現稱征沙渠)治沙種草。1995年,陳川在赴京的列車上遇到了吳安琪。吳是寧夏自治區水科所所長,一直研究在水文調研的基礎上治理沙漠,曾在銀川附近治理過1200畝沙漠,後因資金匱乏而放棄。列車上一席談,陳川對吳治沙並種植麻黃草的構想產生興趣並隨後決定投資。銀廣夏投資80%,水科所技術入股投資20%,成立了廣夏(銀川)天然物產公司,購買並治理了銀川市郊2萬多畝沙漠,並種上了麻黃草(麻黃素的原料)。吳目前是廣夏(銀川)天然物產公司和寧夏廣夏制葯廠的董事長,也是銀廣夏的董事之一。
治沙種草,為銀廣夏帶來了異常良好的形像,但並沒有帶來什麼效益。銀廣夏聲稱前後投資過6億元,是一個誇大的數字。據《財經》了解,實際投資約9000萬元。據說這一項目近期可持平,但要貢獻巨額利潤,為時尚早。
銀廣夏業績的奇跡性轉折,是從1998年發端的。這一年,銀廣夏傳出了來自天津的「好消息」。
天津廣夏「獨撐大局」。
1999年,銀廣夏利潤的75%來自於天津廣夏;到了2000年,這個比例更大
銀廣夏1994年在天津成立了控股子公司天津保潔製品有限公司。保潔公司曾經在1996年通過德國西·伊利斯公司(C.ILLES&CO.)進口了一套泵式牙膏生產設備,這是可查的銀廣夏與西·伊利斯公司最早的往來;此後,銀廣夏又從西·伊利斯公司處訂購了一套由德國伍德公司(Krupp Uhde)生產的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這是傳奇的起點。
1998年,天津廣夏接到了來自德國誠信貿易公司的第一張訂單。其時,保潔公司已於1997年12月31日更名為天津廣夏(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天津廣夏)。
銀廣夏當年10月19日發布的公告稱,天津廣夏與德國誠信公司簽訂出口供貨協議,天津廣夏將每年向這家德國公司提供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所生產的蛋黃卵磷脂50噸,及桂皮精油、桂皮含油樹脂和生薑精油、生薑含油樹脂產品80噸,金額超過5000萬馬克。
幾個月之後,1999年6月19日,在鄭州召開的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研討會上,當時的銀廣夏董事局主席陳川這樣講述這單合同的暴利內涵:
「……德國誠信公司於1999年6月12日一次訂貨總價達5610萬馬克。6月26日,一艘載著天津廣夏第一批農產品萃取產品的貨輪起錨離港,遠航德國。這第一批產品出口,竟獲利7000多萬元!」
1999年,銀廣夏利潤總額1.58億元,其中76%即來自於天津廣夏(據張吉生一次內部講話)。
隨後,銀廣夏公告,將再從德國進口兩條800立升萃取生產線,後又將計劃升級為兩條1500立升×3和一條3500立升×3的生產線。計劃中的生產能力是天津廣夏現有生產能力的13倍之多!一時間,市場為其展現的暴利前景而沸騰。
在1999年年報公布前夕,2000年2月14日,陳川在北京突然遇疾去世,終年61歲。根據銀廣夏公告披露,死因是「突發性心肌梗塞」。
創始人陳川的去世,並未使銀廣夏2000年夢幻之旅受到絲毫影響。在2月17日進行的董事會改選中,張吉生繼任董事會主席,時任天津廣夏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李有強升任公司總裁。隨後銀廣夏公布了1999年年報,每股盈利0.51元,並實行公司歷史上首次10轉贈10的分紅方案。
從1999年12月30日至2000年4月19日不到半年間,銀廣夏從13.97元漲至35.83元,於2000年12月29日完全填權並創下37.99元新高,摺合為除權前的價格75.98元,較一年前啟動時的價位上漲440%。
2001年3月,銀廣夏公布了2000年年報,在股本擴大一倍的情況下,每股收益增長超過60%,達到每股0.827元,盈利能力之強,令人咋舌。
利潤絕大部分來自天津廣夏:銀廣夏全年主營業務收入9.1億元,凈利潤4.18億元。銀廣夏2000年1月19日公告稱,當年天津廣夏向德國誠信公司「出口」1.1億馬克的姜精油、桂皮油、卵磷脂等「萃取產品」。今年4月2日,審計其財務報表的深圳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特向記者發來函件,稱當年追加定單補充合同共計2.1億馬克,2000年度實際執行合同金額為1.8億馬克(約合7.2億元人民幣)。如果按照1999年度年報提供的萃取產品利潤率(銷售收入23971萬元,業務利潤15892萬元,利潤率66%)推算,天津廣夏2000年度創造的利潤將達到4.7億元。
更恢宏的利潤前景在前頭。今年3月,銀廣夏再度公告,德國誠信公司已經和銀廣夏簽下了連續三年、每年20億元人民幣的總協議。以此推算,2001年銀廣夏的每股收益將達到2至3元,這將使銀廣夏成為「兩市業績最好市盈率卻最低的股票」。銀廣夏傳奇達到了頂峰。 2001年6月18日:銀廣夏宣布,一條1500立升×3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生產線已在安徽省蕪湖市建成。
不可能的產量、不可能的價格、不可能的產品
第一,以天津廣夏萃取設備的產能,即使通宵達旦運作,也生產不出其所宣稱的數量;第二,天津廣夏萃取產品出口價格高到近乎荒謬;第三,銀廣夏對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產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提取
如果說銀廣夏的表現是一個神話,那麼,「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一項陌生拗口的專業名詞所指稱的技術--起到了點石成金的作用。簡單的解釋是:這是一種根據二氧化碳在不同溫度和壓力下的性質進行天然原料萃取的技術(有關介紹參見下附資料)。
聽聞銀廣夏神話,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朱慎林和北京星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志誠有著一樣的第一反應:「超臨界」為什麼總會被人利用、炒作呢?專家們知道,應用這一技術也許可以取得比較穩健的收益,但絕對不至於暴利,而且絕非無所不能萃取。早在1998年12月,中國超臨界流體協會在廣州召開的全國年會即將結束時,特地在會議紀要上補充了這么一段話:「希望企業界對超臨界萃取項目不要盲目上馬、低水平重復。」然而,正是在這一年,銀廣夏神話的准備工作啟動。
有理由相信,天津廣夏方面特別是原天津廣夏董事長兼總經理、現銀廣夏總裁李有強在整個過程中起了相當關鍵的作用。記者曾經向陳川原來的秘書問起有關德國客戶和萃取方面的事,她只有一句話:去問李有強。西·伊利斯公司方面的回答也是如出一轍。
在專家和同行的眼裡,銀廣夏憑此取得的驚人效益,處處皆是疑點。
第一,以天津廣夏萃取設備的產能,即使通宵達旦運作,也生產不出其所宣稱的數量。
即使只按照銀廣夏2000年1月19日所公告的合同金額,1.1億馬克所包括的產品至少應有卵磷脂100噸、姜精油等160噸。可資為證的是,天津廣夏稱於1999年出口的價值5610萬馬克貨物中,就已包括卵磷脂50噸,姜精油等80噸。
但根據國內專家對這一技術的了解,一套500立升×3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設備實際全年產量絕對超不過20噸至30噸--就算設備24小時連續運作。
也許正是為了使之「符合邏輯」,2001年3月,李有強在銀川告訴記者,天津廣夏已掌握了特別技術,能大幅提升產能。他以蛋黃卵磷脂的提取為例說,天津廣夏的500立升×3設備已經將萃取時間從10個小時縮短到3個小時並進一步縮短到30分鍾;今後通過上一套"在線監測"設備,還將把萃取時間縮短到十幾分鍾;而且,天津廣夏生產的蛋黃卵磷脂的精度已從35%提高到97%。加上天津廣夏是「四班三運轉」日夜工作,產量自然驚人。
「30分鍾」!所有聽聞這一說法的專家均感到不可思議。萃取的工序包括給二氧化碳加壓、萃取、釋壓等。僅僅給二氧化碳加壓到幾十個大氣壓這一步,就至少需要40分鍾;提取卵磷脂,必需的時間量是五六個小時。只用3個小時提取出來的卵磷脂,精度上就要大打折扣。銀廣夏憑什麼能做到30分鍾提取卵磷脂? 李有強的回答是一個故事:「我這個技術是大夥和德國人吃飯的時候,把他給灌醉了,拿到一張絕密的圖紙--'二氧化碳在任何條件下的臨界狀態。'德國人賣給你設備,但這個東西不可能給你。等到我們的卵磷脂做出來,連德國人都感到驚訝了。後來那個德國人還因此被總部降了職。」
記者到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這是李曾經提起過的「合作夥伴」--做進一步核實。楊基礎教授聞此扶案大笑:「我這里這樣的圖紙多得很,你要不要?那不過是最基本的一張技術解釋圖而已。」
楊基礎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清華大學研究超臨界萃取技術的三位主要專家之一,從1978年開始研究超臨界技術,與企業界有著廣泛的合作,被稱為業內的「活字典」。
與銀廣夏有過接觸的天津大學李淑芬教授也向記者表示,提取蛋黃卵磷脂,3個小時是「神速」,30分鍾「簡直是奇跡」。
西北大學陳開勛教授則指出,李有強所謂能最後將生產時間縮至十幾分鍾的「在線監測」設備,只是研究文獻上的說法,是檢測手段的一種,與二氧化碳萃取沒有什麼關系。
簡而言之,僅從技術上而言,天津廣夏不可能在預定時間內生產出滿足合同數量的產品。
第二,天津廣夏萃取產品出口價格高到近乎荒謬。
在2001年3月銀廣夏股東大會前召開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研討會上,李有強曾說:「以姜為例,50公斤含水率在10%以下的乾薑可以出1公斤油、1公斤含油樹脂。國內最好的山東產乾薑每噸7000元,但'歐洲市場的價格'是每公斤姜精油700至900馬克(摺合人民幣約2800元至3600元),每公斤含油樹脂是160至200馬克(摺合人民幣約640至800元),天津廣夏的出口價還處於中上等。加上人工費、水電費、機器折舊費,你們可以算算利潤率。」
根據這些條件,可以大略算出每公斤姜精油和含油樹脂的原料成本加起來只有350元,可是「賣給德國人」,就可以賣到3440至4400元。天下竟有此等美事! 銀廣夏提供的售價,與國際市場的倫敦價格,與眾多國內廠家、行業專家提供的參考價有著巨大的差距。以姜精油為例,銀廣夏公布的價格是每公斤在2800至3600元,而2000年11月17日,倫敦市場CIF價是100美元/千克(摺合人民幣約827元/公斤),西安嘉德公司了解的國際市場價格只在600至800元/公斤,北京星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國內最早採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的生產企業)即使以小批量生產的價格算也只有1000至1200元/公斤,價格懸殊竟達3至5倍! 一位被告知銀廣夏萃取產品售價的專家笑稱:如此昂貴的姜精油,簡直可以與黃金媲美,看來要用滴管小心使用! 按1998年天津廣夏向德國誠信公司出口貨品的合同,有關貨品合同價格如下:
桂皮精油 900至1100馬克/公斤
桂皮含油樹脂 160至200馬克/公斤
生薑精油 550至700馬克/公斤
生薑含油樹脂 150至250馬克/公斤
蛋黃卵磷脂 平均300馬克/公斤
約合120萬元/噸
2001年3月,李有強在公開場合宣布的產品價格如下:
姜精油 700至900馬克/公斤
約合280萬元至360萬元人民幣/噸
姜油樹脂 160至200馬克/公斤
約合64萬元至80萬元/噸
桂皮油 700至1100馬克/公斤
約合280萬元至440萬元/噸
桂皮樹脂 200至500馬克/公斤
約合80萬元至200萬元/噸
無論是上述哪個價格,與國內、國際的實際市場價格相比,均有大幅度高估。
第三,銀廣夏對德出口合同中的某些產品,根本不能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提取。
據專家介紹,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有一個重大局限,就是只有脂溶性(也稱為非極性、弱極性)的物質才能從中提取,而且往往需要與其他技術相結合才能生產精度較高的產品。
天津廣夏聲稱其產品蛋黃卵磷脂的精度已經從35%提高到97%。但是,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僅憑天津廣夏那一套500立升×3的萃取設備,是不可能提取出精度超過30%的卵磷脂的,必須要配套利用大量乙醇來進行提純的後期分離設備,但天津廣夏並沒有這些設備。
2001年3月1日,銀廣夏發布公告,稱與德國誠信公司簽訂每年20億元人民幣、連續三年總共60億元的供貨總協議,公司每年需要向德方提供桂皮精油150噸、桂皮含油樹脂150噸、生薑精油160噸、生薑含油樹脂160噸、脫咖啡因茶葉9000噸、天然咖啡因157.5噸、茶多酚24噸、當歸根油24噸、銀杏酮酯30噸、丹皮酚26噸、丹參酮15噸、葛根素10噸等萃取產品。
這一合同提到的某些產品如茶多酚,屬於水融性(極性)物質,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根本提不出來。合同中提到的銀杏酮酯、葛根素、丹皮酚也非常難提取。這是記者所采訪的諸多國內專家如清華大學楊基礎教授、中國化工大學余安平教授、西北大學陳開勛教授的一致意見。1997年,河南南陽市以為利用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能從銀杏葉里提取銀杏黃酮,為此投資2000萬元,並把萬畝農田改種銀杏樹,結果項目失敗,農民當年顆粒無收。
此外,疑點還有很多-- 銀廣夏稱,2000年,公司對德國出口了50噸以上的卵磷脂,這至少需要上千噸原料。但知情人透露,蛋黃卵磷脂的原料蛋黃粉在國內只有兩個生產基地,分別在沈陽和西安,可事實上兩地加起來賣給銀廣夏的蛋黃粉亦不過30噸。
記者還從天津獲悉,某制葯廠曾經也想上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的設備,但天津廣夏的一位高層管理人員私下向他們透露,此舉需謹慎,因為天津廣夏「已經很久開不了工了」。
對於銀廣夏計劃在蕪湖上的另一條3500立升×3的生產線,根據銀廣夏的公告,將主要處理茶葉,每年向德國公司提供萃取產品咖啡因157.5噸、茶多酚24噸、脫咖啡因茶葉9000噸,這至少需要處理2.7萬噸茶葉。余安平教授、楊基礎教授對此分別進行測算,得到的結論是一致的:一套3500立升×3的設備即使全年全天24小時不停運轉,也只能處理茶葉6000噸至7000噸而已! …… 如此等等,不勝枚舉。
嘉德的另一種命運
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在銀廣夏可製造暴利,在嘉德卻貢獻乏善可陳?
到目前為止,中國只有三家公司購買了德國伍德公司製造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除了天津廣夏(500立升×3,1999年引進),還有西安嘉德(500立升×2,2000年引進)和廣州的南方麵粉廠(250立升,1995年引進自用)。2000年12月全國超臨界流體萃取學會的年會正是在西安楊凌舉行的,贊助商就是嘉德。
雖然有此設備,西安嘉德的日子並不好過。這對銀廣夏竟然也造成了壓力:必須解釋,為什麼同樣的設備,在銀廣夏可製造暴利,在嘉德卻貢獻乏善可陳? 2000年7月,張吉生首次對記者提到在西安還有一條同樣從德國伍德公司進口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生產線,但一直閑置。
2001年3月,李有強在接受專訪中聲稱西安嘉德公司是由於沒有掌握設備的訣竅導致舉步為艱,銀廣夏正考慮是否收購。天津廣夏現任總經理閻金岱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嘉德對萃取技術掌握太少,是其與銀廣夏命運迥異的主要原因。
這些說法經媒體報道後,對嘉德的影響很大。因為此時嘉德正在引資過程中。銀廣夏的表態使其陷入被動。
嘉德此時的確處於某種困境:嘉德於2000年5月引入設備,7月試車成功至今,未能打開市場。和銀廣夏一樣,嘉德也是通過西·伊利斯公司的駐華機構捷高公司的業務經理陶鵬,從德國伍德公司進口了這套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設備。與天津廣夏的設備相比,除了少一個釜(萃取所用的容器),結構幾乎完全一樣。
嘉德也和西·伊利斯公司簽訂了保護合同:「在3年內西·伊利斯公司不得在陝西省境內出售安裝類似設備」。最關鍵的是嘉德和西·伊利斯簽訂了至少70%產品由西·伊利斯包銷的合同,並有德意志銀行做擔保。
但是,這一包銷條款至今沒有兌現過。陶鵬幾次允諾要帶德國客戶來嘉德,卻始終沒有成行。西·伊利斯方面已經承諾,嘉德公司可以依照合同規定,獲得設備價款10%即40多萬馬克的違約賠償金,條件是不再承擔法律責任。
記者了解到,與天津廣夏神秘封閉的作風相比,嘉德公司從一開始就與西北大學化工系陳開勛教授有著全面的技術合作,在各種產品的試車和市場調研上下了很大工夫。在包銷協議難以兌現的情況下,公司精心生產了各種樣品,亦做了許多推銷努力,包括德國方面,但全部石沉大海。嘉德的結論是:問題不在於技術,而是市場很難打開。
為什麼西·伊利斯公司一方面寧願犧牲上百萬元的違約金,也不願意包銷嘉德產品或介紹客戶,一方面卻為天津廣夏介紹了誠信公司這樣的大客戶?這是嘉德始終想不明白的事情。
「我們沒有什麼'秘密武器',我也並不羨慕你的秘密武器,但我至少知道這套設備究竟能出多少東西。你在外面怎麼說我不管,但若涉及嘉德的利益,我們不會永遠沉默。」嘉德董事長李挺說。
德國客戶之謎
為銀廣夏貢獻了1999年和2000年主要利潤的德國誠信公司,既非如銀廣夏所說為西·伊利斯公司的子公司,更非成立已160年的老牌公司。它成立於1990年,注冊資本僅10萬馬克
銀廣夏的「秘密武器」,如果有的話,除去其「技術訣竅」外,恐怕就是大手筆的德國客戶了。從西·伊利斯到誠信貿易,究竟是何方神聖? 為銀廣夏1999年、2000年利潤做出巨大貢獻的德國誠信公司的英文全稱為:Fidelity Trading GmbH。這家公司,盡管按銀廣夏的說法有著巨額對華貿易,但在中國居然沒有辦事處,在互聯網上也查不到絲毫信息。
銀廣夏在2001年3月股東大會上分發的材料稱,「德國的Fidelity Trading GmbH是在德國本地注冊的一家著名的貿易公司,系德國西·伊利斯的子公司,成立已160餘年歷史。該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生物制葯、食品和醫用原料的貿易公司,在歐洲是一家信譽和口碑均很好的公司。」
德國西·伊利斯公司的確是一家歷史悠久的貿易公司,德國伍德公司製造的二氧化碳萃取設備正是通過西·伊利斯出售給銀廣夏的。但誠信公司是否是其子公司呢? 記者曾多次向德國西·伊力斯駐華機構捷高公司核實此事,但該公司接待人員的態度十分含混,一時說誠信是德國公司,一時說誠信和西·伊利斯有關系,一時說誠信是其子公司。最後竟然是一再要求記者去問銀廣夏!誠信和西·伊利斯的關系怎麼能由銀廣夏來證實呢? 在7月16日的一次電話采訪中,捷高的有關業務關鍵人物陶鵬明確地告訴記者:誠信只是一家在德國注冊的公司,與西·伊利斯有著業務往來,但並非西·伊利斯的子公司。
問題其實並不復雜。據知,2001年5月,在《中國證券報》一次例行的編前會上,其總編輯提到,既然銀廣夏引起了那麼多疑問,為什麼不可以藉助新華社駐德分社的力量去調查一下它的背景呢?此後,該報是否果真去德國調查不得而知,但確有新華社駐外記者在德國當地查詢查號台,但該公司並未有電話號碼登記。
記者了解到,中國工商銀行總行通過其海外分行對誠信公司進行了調查,在德國漢堡商會查到如下記錄:「Fidelity Trading GMBH公司於1990年在該會注冊,注冊資本51129.19歐元(約10萬馬克左右),負責人為Kiaus Landry,主要經營范圍是機械產品和技術咨詢。」
注冊資金幾萬馬克,對於貿易公司而言並不算離譜,但畢竟其與銀廣夏簽下的是年度金額達20億元人民幣、總金額達60億元的合同,對比過於懸殊。此次調查之後,中國工商銀行總行沒有恢復對銀廣夏的貸款。工商銀行總行曾與銀廣夏於1999年12月29日簽訂流動資金貸款合同,借款金額為2億元,期限定為自1999年12月29日起至2001年10月28日止。今年四五月間,工總行提前中止了貸款。
銀廣夏的對外發言人丁功民曾向記者許諾,今年4月,當蕪湖的萃取生產線建成之時,德國誠信公司將來華簽訂今年的供貨合同(每年20個億、連續3年總共60個億的總協議的一部分)。屆時采訪這家公司,任何疑慮都會迎刃而解。
直到今年6月18日,安徽蕪湖1500立升×3的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生產線終於試車之時,期待已久的德國誠信公司代表仍沒有出現。參加試車典禮的人們看到了幾位高大的德國人,但那是伍德公司派來的工程師,與訂貨合同全無關系。典禮的第二天,李有強飛赴德國,原因不明。
是不是誠信公司人士不露面,真相就永遠無法獲知了呢?
參考資料:http://www.zjol.com.cn/node2/node43163/node44849/userobject12ai406954.html
『叄』 網路上出現某公司造假新聞,總裁認定是謠傳,需要公關經理出面辟謠,從公共關系角度看該如何解決
專業的危機公關,品牌維護,
專業的負面清除,
需要幫助可以M我~~~~!
『肆』 關於人民日報評網路虛假流量一事,你有何看法
我覺得這就很好。很多事情早該拿到明面上來說了,無論是在輿論媒體上時不時看到的某些直播間觀看量破千萬,成單量卻只有可憐的兩位數,還是某些明星被曝出,花錢買水軍進行各種言論的造勢,在這個移動互聯時代,人們的注意力確實成為了稀缺資源,但一些人追求片面的流量至上,不惜數據造假,走上網路犯罪的道路,這樣的事情也並不少見。近日,人民日報就評論了網路虛假流量這件事,提出要提高造假的違法成本,讓有歪念頭的人不敢輕舉妄動。我認為就很好,與其各種揭發,走走形式的道歉,不如制定規則,讓你望而卻步。
近年,關於數據流量造假的網路犯罪頻發。之前還有過網路散布虛假信息的案件就引起了大家高度關注,個人只需要花費800不到的價格,經所謂網路推手的一波操作,幾個小時內,就可以把一條虛假消息炒作成5億多閱讀量的熱搜。相關的不發網路平台涉案的資金流水可以高度數千萬元。這背後是一條規模龐大的網路黑灰產業鏈,危害性從剛才的例子就可以發現。那麼這些平台都通過了什麼手段製造這些熱搜的呢:
一、操作過程這些所謂的網路推手,通過app手機閑散的用戶流量,靠著養號控評來虛增流量;通過技術手段來模擬人工的操作,批量轉發、評論並點贊;再通過黑客的暗鏈技術進行非法引流,用誘導性的方式增加流量,一步步把一條消息,推上熱搜。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專做點贊的平台就非常活躍,內部分工也十分細密,使得平常你根本難以察覺他們的存在。
關於網路虛假流量一事,你是怎麼看的?歡迎留言中分享你的觀點。
『伍』 求 互聯網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會計造假的案例,一定是互聯網的,論文急需。
我可以寫的,簡單。(一)具有科學性。它應包括:急待解決的課題;科學上的新發現,新創造;學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補; 通行說法的糾正;前人理論的補充;等等。
(二)有利於展開。指的是:要有濃厚的興趣;能發揮業務專長;先易後難,大小適中; 已佔有一定的資料;能得到導師指導;在一定時間內能完成;對題目加以限定。
『陸』 造成網路新聞失實的原因
網路新聞產生失實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網路媒體的交互性特點使得各種信息包括有害和虛假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發布;
第二,互聯網信息發布出口的多元化環境和信息源的多元化,使網際網路成為一個無中心的開放性系統;
第三,網路媒體所特有的技術優勢也為網路新聞的真實性蒙上了面紗;
第四,網路新聞傳播中無把關人、無中央控制性的特點成為核實新聞真實性的障礙;
第五,網路新聞的速度競爭是產生網路假新聞的重要原因.
對此,我們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用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全面封殺造假者;要實行媒體問責制,出了問題追究媒體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強化媒體的把關意識;要加強對編輯記者的培訓,提高其識別虛假新聞的能力;要加強網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建設,一旦發現虛假新聞,立即更正並盡量清除,以防誤導更多人.
『柒』 莆田造假行業依然猖狂,造成莆田造假行業昌盛的原因是什麼
在央視曝光莆田鞋球鞋造假之後,莆田的假鞋產業受到的影響看似並不大,莆田鞋在網路上的依然隨處可見,莆田鞋在網路上的銷量也一直很穩定。這一方面說明了莆田鞋在網路上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另一發面也說明了在高額利潤面前,一些制假售假分子鋌而走險的售假行為依然猖狂。對假鞋的打擊力度還需要再加強。
莆田造假鞋行業興盛的原因,首先是因為網購為售假提供了便利。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購成為了人們最喜歡的購物方式,同時假貨也慢慢在網路上盛行起來,並且成為了假貨的主要銷售方式;其次,高額的利潤誘惑。與銷售正品鞋相比,銷售高仿假貨的利潤是其的幾倍多,在巨額的利潤誘惑下,很多人鋌而走險在,在高壓之下繼續制假售假獲取利潤;最後,假貨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在市場上,假貨一直有市場需求,很多人為了穿名牌不惜購買假貨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樣也相當於縱容了這種行為,讓假貨屢禁不止。
假貨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很不錯的,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錢來購買正品人的來說,購買假貨既便宜,又可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假貨的需求也導致了造假行業屢禁不止。
你會購買高仿鞋嗎?
『捌』 當年明月的那個點擊率造假的事情是真的嗎是怎麼造假的
用"造假"來"打假"――我所目睹的網上怪現狀
――全面駁斥"揭密:《明朝那些事兒》百萬點擊率造假內情"
觀海盧雲遠
2007.3.27
近期,青年周末馬軍記者的一篇報道"揭密:《明朝那些事兒》百萬點擊率造假內情",由於其吸引眼球的題目、嘩眾取寵的報道,被許多媒體爭相轉載,又把當年明月推到了風口浪尖。
對於這種捕風捉影、子虛烏有的網上造謠,我作為被提到的當事人之一,本想一笑了之,無奈這幾日竟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決定再浪費自己一點時間,說上兩句,看看事實究竟是否如報道所言,還是另有隱情。
容我借用當事人之一"年已半花"兄對此事回應的題目――用"造假"來"打假",一一為您慢慢道來,希望不要笑掉您的大牙。
馬軍的這一報道,按照報道中的說法,主要源自於天涯雜談的一個名為"正義公務員1"的馬甲發的一個題目為《明朝和騙子為什麼這樣紅――互聯網時代造假成功的典型案例》的帖子,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70876.shtml
(對於這種自稱"正義XX"的做法,我們並不陌生,以下我們簡稱"騙子貼")。
報道中,馬軍還大量引用了所謂天涯社區管理員雲科的說法。
那麼我們就把"騙子貼"和雲科的信口雌黃、大肆"造假"一一展現在您的面前,看看這種以"造假"來"打假"的做法是多麼的荒誕和匪夷所思。
以下採用先給出報道和"騙子貼"原文,再一一駁斥的方法。
一、對於馬軍報道中雲科諸多說法的駁斥
1.
許多"明礬"(即"當年明月"的粉絲)反駁:誰主張誰舉證,為什麼質疑者始終拿不出證據?
天涯和貓撲的管理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記者"拿出具體證據"的要求,似有難言之隱。
駁斥:從去年5月到現在,質疑者始終拿不出任何證據,什麼樣的難言之隱要花費一年的時間還"洗"不幹凈呢?有誰見過如此遮遮掩掩、毫無底氣的打假者嗎?
2.
該帖還稱:如今"當年明月"這個點擊率造假者不僅沒有身敗名裂,反而有越來越紅的勢頭。他的新浪博客點擊率造假,更是肆無忌憚,以每天四十萬的假點擊率上了千萬。
駁斥:觀海盧雲遠和中場攪拌機作為明月博客的管理員之一,基本上記錄下了明月從開博以來博客每天的點擊量的增長情況,從未有過每天四十萬的情況出現,這樣的信口胡言,怎能讓人信服。這一點,如果必要可以請新浪方面加以證明。
3.
點擊率兩周過200萬嚇了天涯一跳
雲科是海南天涯在線公司的編輯,同時也是天涯社區的管理員,他對記者說:去年"五一"前後兩周工夫,《明朝》那個帖子的200萬點擊率突然就出來了,他們放假回來上班,發現後都嚇了一跳。
駁斥:明月在天涯的帖子,是在2006.5.18,5.19日左右到達百萬點擊的,有眾多的證人和觀海盧雲遠帖子為證:
『煮酒論史』 [亂彈戲說]天涯煮酒的一個歷史瞬間-煮酒首頁點擊率與回復率的統計 作者:觀海盧雲遠 提交日期:2006-5-18 19:43:00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38617&strItem=no05
雲科作為天涯的編輯和社區管理員,說去年"五一"前後兩周工夫,《明朝》那個帖子的200萬點擊率突然就出來了,真是胡說八道。天涯作為知名網站,竟然有這樣顛倒黑白的員工,真是家門不幸!
4.
貓撲大雜燴"文史縱論"版的版主劉波(網名"一月二十九日")向記者證實,去年4月18日有人將"當年明月"的《明朝》轉貼到貓撲網,前幾個月還比較正常,點擊量逐步達到8萬左右;但到了第3個月後,在不到20天的時間里,該帖的點擊量突然開始狂飆,從8萬猛升到200萬左右。
駁斥:我們討論百萬點擊率的真假,一定要把時間限定在明月帖子在天涯過百萬的時間即:2006.5.19前後。
按照上面的說法,貓撲點擊異常的時間,是從去年4月18日發帖後的三個月以後,即到了7月18日左右,這個時候,正是各方對天涯的百萬點擊爭論的異常激烈的時候,事件各方都加入進來,局面很復雜,倘使天涯點擊真的有假,在這個時候"頂風作案",也很難解釋,因此不排除有人惡意栽贓。把貓撲跟天涯的點擊率混為一談,目的就是要混淆試聽。
5.
天涯的雲科則告訴記者:"製造點擊率的人,我可以開一個名單,他們跟後來刷屏倒版的那些骨幹分子,基本上是同一批人。"其中,在後來因為刷屏而被海口市警方帶去訊問的網民"年已半花",只是為首的人物之一,參與的主力成員則達到二三十人之多,分布在全國各地,進行聯動。
駁斥:關於這一點,"年已半花"兄,有很清楚的駁斥,並且海口市警方網監處的姚副處長可以作證。
5.19質疑點擊有假在前,半花組織倒版群在後,顛倒時間關系,任意栽贓,雲科此人已經毫無做人的起碼的誠信可言。
參見:
『天涯雜談』一點小事情,雁度千山你不造謠,不說謊就忍不住么?
作者:日出(即年已半花) 提交日期:2007-3-19 18:52:00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877827&strItem=free
6.
不過,從天涯的雲科到貓撲的劉波,再到最初第一批揭露點擊率造假的天涯寫手"赫連勃勃大王",都對記者表示,目前他們沒有證據證明"當年明月"本人也參與了造假。
"注水是一定的,至於是否明月是主謀,這個我們不能確定。"雲科說,雖然他不能說"當年明月"這個人造假,但肯定是他的少數粉絲,還有其他一些人,懷著某種目的,給他的帖子點擊率注水。
駁斥:一年多的時間,他們拿不出任何證據,到處造謠,最初說是明月本人造假,後來改成說是觀海盧雲遠、terron等人賣點擊軟體,現在又說年已半花有造假團伙。見過如此善於"變化"的打假者么?
7.
對此說法,天涯知名寫手、最早質疑點擊率一事的"赫連勃勃大王"觀點相反:書寫得是否好,跟點擊率是否造假,這是兩碼事。就是書寫得再好,也不能採取這種下三爛的欺騙手段來宣傳自己。
駁斥:沒見到明月用什麼下三爛的手段,倒是"赫連勃勃大王"自己,被發現馬甲無數,還被爆出勾結在明月帖子里刷屍體照片的"屍魔"的站內簡訊的截屏圖片,被放到了小T的博客上,"打假"不成,反被人發現自己勾結網路流氓,也算是明月事件一景吧!
斑竹勾結流氓的鐵證!
http://blog.sina.com.cn/u/4a1eed24010006jw
8.
其實從去年下半年以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在天涯發帖揭露《明朝》百萬點擊率造假事件,但其作者大多是臨時使用的馬甲ID。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去年8月份發表的《一本"暢銷書"的煉成》,和最近發表的這篇《明朝和騙子為什麼這樣紅》。
駁斥:"打假"的幾乎全是馬甲上場,到處是低俗、卑鄙的人身攻擊;"造假"的反而以正式ID居多,說話講證據、講道理。《一本"暢銷書"的練成》更是被煮酒網友戲稱為"裹腳布貼",臭名遠揚。
9.
一名刷屏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後來被海口警方確定為天涯ID"年已半花",也是一名"明礬"。他被帶到警方接受訊問。
海口市警方網監處的姚副處長向記者確認了此事。
駁斥:明明是協助調查,卻被說成是"訊問"。
同見第5條,年已半花的文章。
10.
比如,這次"百萬點擊率"造假的就是一個團伙,人員數量甚至比天涯的編輯都多(去年天涯編輯的總數不過十幾人)。這些人在不同網站用大量馬甲和點擊率來造勢,"很難通過個人來管理對方一個團伙",雲科說這讓他們心力交瘁。"我去年下半年幾乎沒干其他事兒,全耗在對付他們上面了。"
駁斥:幾十個人
同見第5條,年已半花的文章。
11.
而且,就算雲科他們費很大的勁兒,查出證據,並公布證據,證明大量的點擊量來自少數固定的IP段,對方也會進行辯稱,提出多種解釋。比如說這是別人栽贓陷害,網站內部人員對資料庫進行了修改等等。(本報記者馬軍)
駁斥:證據還未拿出來,就已經替對方想好了辯詞,這樣的"打假"者還真是"體貼"。看來所謂的"證據",不過是子虛烏有。
二、對於"騙子貼"中諸多騙人戲法的駁斥
原帖:
『天涯雜談』明朝和騙子為什麼這樣紅――互聯網時代造假成功的典型案例
作者:正義公務員1 提交日期:2007-3-3 18:21:00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870876.shtml
1.
此時,從天涯反水出走到新浪的"青塵一馬"暗中為拉人,把當年明月拉到他負責的新浪讀書開博克,每天四十萬的點擊率造假點擊,天天在新浪讀書和博克主力推他的明史長篇水帖,從此讓他更加成為爭議性人物。這時候,開始有不明真相的網友開始真的進入當年明月博克中看貼,似乎當年明月的點擊率已經有百分之十的真實。但是,他還是用點擊率造假軟體每天30萬左右的點擊率上升,成為"名人"後,他完全肆無忌憚,大眾和媒體不少開始跟風捧之。其實,稍有常識的人就知道,開始他在新浪開博克,怎麼可能一天有三十萬、四十萬的點擊率?
駁斥:這就是上文馬大記者所言,明月"新浪博客點擊率造假,更是肆無忌憚,以每天四十萬的假點擊率上了千萬"的原始出處。
觀海盧雲遠和中場攪拌機作為明月博客的管理員之一,基本上記錄下了明月從開博以來博客每天的點擊量的增長情況,從未有過每天四十萬的情況出現,這樣的信口胡言,怎能讓人信服。這一點,如果必要可以請新浪方面加以證明。
2.
第三步,書商老沈聯系了鳳凰衛視,當年明月作為一個新聞噱頭被推出,這是他成名最關鍵的一步。眾所周知,著名的"二奶"主持人是本人就是一個極其虛假的人(包括她的假鼻樑和假雙眼皮),她所采訪的夢工廠人物,大多是當年明月和艾晴晴那樣的網上浮躁造假的人物,或者是芙蓉姐姐一樣的網上噱頭―――意味深長的是,當年明月和芙蓉姐姐同時在一個時段做節目,所以,才有日後煮酒網友的一個對聯――忽如一夜春風來,芙蓉明月大臉開。
駁斥:"打假"者一貫以低俗的人身攻擊而著稱,上文就是最好的例證。然而所謂的"打假"者,卻毫不自知,處處打著"正義、公正"的幌子。
當年明月明明是跟天仙MM在同一天錄制的節目,有主持人和諸多參與網友為證,卻被說成了"和芙蓉姐姐同時在一個時段做節目",真的是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竟把天仙MM看成了芙蓉姐姐,如此"眼光"怎配打假?
3.
附件:當年明月點擊率造假事件關聯諸人:
點擊率造假黑幫主力:
觀海廬雲遠,當年明月點擊率黑幫的狗頭軍師,北京一個軟體公司的工程師,點擊率造假軟體是他們公司的產品之一。只有他公開敢於在鳳凰衛視以"專家"身份給當年明月的點擊率造假做宣傳,冒充天涯管理員,宣揚百萬點擊率是真實。由於他推銷點擊率造假軟體有方,他公司的點擊率造假軟體從60一套已經升至80一套,現在據說已經升職和加薪。他在他的博克中,天天不停宣傳當年明月和他的假點擊率,是個沒有任何職業道德的軟體工程師。
現在,各個網站的"新銳"歷史寫手,無不到觀海盧雲遠公司去購買點擊率,然後去那種游戲獲點公司每個月1200元的報酬去讓那種專業頂貼造假公司在帖子裡面"造樓"頂貼。
駁斥:別人造沒造假,沒有證據還真不好說。如果上文的"觀海廬雲遠"就是指我"觀海盧雲遠"的話,我可真要打官司告他了,告他因為在網上發布過於幽默荒誕的文章,以至於我在觀看時,不小心笑掉了大牙:)
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網民,偶然在點擊率事件中(2006.5.18以後)跟明月相識,後擔任明月博客的管理員之一。因為並不認為"明礬"是個貶義的稱號,自稱明礬,還是"明礬圈"的圈主,僅此而已。
我是北京軟體公司的工程師不假,只是不編程序很多年了,我們公司也有自己的產品,不過絕不是什麼點擊率造假軟體,這一點絕對可以核對,上法庭也不含糊。我的ID"觀海盧雲遠"能夠代表我――真實世界的一個真實的程序員。並不像那些所謂"打假者"們,用著新鮮的馬甲、帶著面具,沒有人知道他們到底是男是女、是人是狗。
通過明月事件,一年來我認識了天南海北幾十、上百個網友,來自西藏、杭州、海南、山西、安徽、湖南、廣西等不同的地方。如果把這些網友都說成"造假黑幫成員",把他們看文章的正常點擊都說成是"點擊率造假",那我也只能說他們真是想像力的天才,只能說網上將沒有"真實的點擊"。
另外,我真是佩服這些仁兄的想像力,連60、80的價錢都替我想好了,好萊塢沒有聘他們作編劇,真是屈才了。
4.
日出(年近半花),海口的一個愛買彩票賭博的小商人。典型的悲劇人物,偏執狂。這是一個99年在天涯注冊的老ID,一直幻想自己能成功,但成功總是離他越來越遠。在點擊率黑幫形成過程中,此人出力最多,獲得最少,以出賣網上朋友為手段,現在成為網友皆掩鼻躲避的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最悲劇性、最戲劇性的事情,在於他以義氣和結幫為手段,開始向那些不知真實情況的少年網友募捐,共得非法收入2000多元,用於自己家中購買電腦,在一個時段內天天使用非法手段在天涯煮酒刷屏,最終被海南警方沒收電腦等做案工具。當當年明月和觀海廬雲遠在北京數鈔票時,日出正在海口的派出所接受盤問。
駁斥:協助調查變成了接受盤問,已經歸還的電腦變成了沒收。
年已半花兄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再說就也變成祥林嫂了:
『天涯雜談』一點小事情,雁度千山你不造謠,不說謊就忍不住么?
作者:日出(即年已半花) 提交日期:2007-3-19 18:52:00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flag=1&idWriter=0&Key=0&idArticle=877827&strItem=free
5.
Terron,網上點擊率造假黑幫骨幹恐怖份子,刷屏刷版骨幹。其本人是個電腦公司工程師,由於他先前在煮酒論壇大肆宣揚民族仇視,被版主封ID,所以他開始極端仇恨版主,加入點擊率造假黑幫。作為電腦工程師,他天天在公司的主要工作不是為公司工作,而是以流氓手段攻擊天涯,同時,得意洋洋開設自己的博克,到處替當年明月點擊率造假做假證。最近此人看似有些收斂,是因為他的公司遷到了上海。
駁斥:所謂的"點擊率造假黑幫"根本沒有,何來骨幹?Terron(小T)、年已半花是2006年7、8月份,百人倒版群的最初兩個發起人,因此被某些人懷恨在心,實屬正常。
小T作為當事人,博客上有很多獨家內幕,要比這些好看的多:
斑竹勾結流氓的鐵證!
http://blog.sina.com.cn/u/4a1eed24010006jw
6.
作者:正義公務員1 回復日期:2007-3-3 18:35:15
上述言論,皆是煮酒網友的言論集合而成,代表許多人觀點
駁斥:大家看清楚了,所謂的"正義""打假",不過是道聽途說、人雲亦雲,網上謠言的匯編大全。
不過,上面所述我、半花、小T三人的所在城市、從事職業還算基本屬實(除了賣點擊軟體),只是從未見這些「打假」者,公布過自己的所在城市、從事職業。被「打假」者坦坦盪盪,反而是「打假」者,猥猥瑣瑣,這可真算得上我所目睹的網路怪現狀。
看完了我上面的駁斥,對於這些充斥著可笑的謊言的"打假",你覺得明月還有必要跟他們打官司嗎?你還有看明月跟他們打官司的慾望嗎?他們真的不配!作被告都不配!
沒有人會跟蒼蠅或者蚊子去打官司!
『玖』 你知道哪些互聯網造假細節
我也來說說吧,微博看看水軍造假。或者你去大APP store的對比可以看到出來,我看到一個應用這些天,在網路移動助手下載超過1300 W,豌豆55 W、72 W、360 W、360但評論類似於我們的產品,尤其是在網路的評論只有1075人,考慮到數據,和每天10 W的增加,你說這是真正的數據?我不相信。
另外身為推廣人都知道,這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熟,主渠道的壟斷,用戶成本的應用越來越高,每個人都在尋找大量新的低價分銷渠道。在這一點上,發現了一種新的靜默安裝的應用形式。
這是什麼意思?現在,你可以自動安裝一個應用,它也可以打開應用,使用,關閉,然後使用,消費,甚至完全模擬真實用戶的行為,第二天,返回到原始狀態,沒有跟蹤,每天循環模擬。並且用戶一點也不會察覺到。最有利的一面是,應用數據也相當漂亮,企業好好擁有更多的資本和風險資本,以獲得更高的估值。而經銷商也獲得了更多的收入。所以你才會感覺你的流量不知不覺就沒有了。
『拾』 人民日報評網路虛假流量,流量造假現象有多嚴重
關於這種流量造假現象,在現實生活中乃至互聯網上是非常常見的,可謂是無孔不入。
進入21世紀也就意味著進入互聯網的新時代,網友的注意力和流量成為了在這個互聯網世界上最為稀缺的資源,很多up主和商家為了追求片面的虛榮和流量,不惜鋌而走險,有的甚至知法犯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網路上一個散布虛假消息的用戶被送上了熱潮,個人花760元人民幣就可以通過網路推手的操作把一條虛假消息捏造成5.4億閱讀量的熱點內容,而這樣的類似操作也運用在那些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生意商戶,表面看起來如火如荼的銷量背後藏著齷齪的暗箱操作,對於這一點,人民日報也提出了批評,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盡快的注意並解決。
其實在互聯網上不管是什麼行業,企業或是個人用戶,賴以生存的都是真實的流量用戶,關於流量造假的虛假行為應該多措並舉,才能有效地打擊網路造假行為。還我們一個清明的網路娛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