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家化要約收購期限

上海家化要約收購期限

發布時間:2021-04-25 04:02:25

⑴ 哪些名牌還是中國的,生活必需品之類的,鋼鐵石油之類的就算了

冷酸靈牙膏,白貓洗潔精,洗衣粉,永久牌自行車,鳳凰牌自行車,特步鞋子,李寧運動裝鞋子。這些都是中國的啊。但質量很好啊
還有長城顯示器,長虹電視機,中興手機,老虎牌萬精油。

⑵ 萬達商業距回A對賭截止期還剩10個月情形如何

王健林旗下的萬達商業從港交所退市已經過去14個月了,而距離萬達商業私有化協議中回歸A股的最後日期僅剩下10個月。

2016年9月20日,登陸港交所637天的萬達商業正式退市,從H股退市之後的萬達商業全力謀求在A股的上市。2016年5月30日,萬達商業發布公告,由中國國際金融香港證券有限公司代表萬達集團等聯合要約人以每股H股52.8港元的價格有條件全面回購已發行的萬達商業H股,總計代價約為344.54億港元。

2015年9月,萬達商業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按照萬達商業披露的A股新股發行計劃,總計發行不超過2.5億股新股,募集資金120億元,折算下來平均每股發行價為48元。根據之前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萬達商業的凈資產規模超過1800億元,彼時,市場上有分析人士認為,未來萬達商業在A股的市值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到6000億元。

此前獲得的一份萬達商業私有化項目書顯示,萬達在私有化時簽訂一份對賭協議,協議顯示,萬達商業計劃在2018年8月31日前完成上市。 如果公司在退市滿兩年或2018年8月31日之前未能在內地主板市場上市,大連萬達集團將回購全部股份,並向海外及境內投資者分別支付12%和10%的利息。以兩年期計算,萬達距離約定回A日期還有10個月時間。

最新信息顯示,目前萬達商業在A股的IPO排名為47名。

2015年初,王健林宣布了萬達集團第四次的轉型戰略,典型的表現就是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轉變,從自己置地、開發、運營的全產業鏈轉變為合作開發,只輸出品牌、招商、運營的委託式管理服務。

在王健林宣布轉向輕資產之後,萬達在海外開啟了大舉擴張的步伐。並購瑞士盈方體育、入股西甲馬德里競技俱樂部、收購澳大利亞第二大院線Hoyts等等,直到2017年年初,萬達還在海外收購了北美最大的院線Nordic Cinema Group。

萬達在海外大舉擴張,投資並購文娛類項目的同時,王健林在國內也加大了對文旅項目的投資,1月14日,王健林在萬達集團的2016年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大旅遊投資,計劃到2025年全球開業25個「萬達城」,其中海外開業5個「萬達城」。

王健林將萬達旗下的文旅項目「萬達城」對標迪士尼。此前在央視《對話》欄目中,王健林曾稱「要讓迪士尼中國的這一塊財務十年到二十年之內盈不了利」。王健林說,中國有萬達,迪士尼實在不該來中國,並用「好虎架不住群狼」來形容迪士尼在中國的境遇。「上海只有一個迪士尼,而萬達則在全國其他地方開了15到20個樂園項目。」王健林說道。

然而,在王健林雄心壯志的宣布要把萬達城拓展到全球的半年時間之後,王健林迅速的把「萬達城」和旗下77家酒店一起打包賣了。王健林旗下的萬達商業將13個萬達文旅城以438.44億元出售給融創中國(01918.HK),77家酒店資產包以192.04億元轉讓給富力地產(02777.HK)。

除了出售文旅城和酒店資產,王健林還將萬達物業以20.13億元的價格出售給了花樣年控股(01777.HK)。

一邊是出售萬達在國內的資產,另一邊則是萬達頻繁被曝出售其在海外的項目。

8月8日,據報道稱,大連萬達集團正在為其在澳大利亞的兩個項目尋找買家。這兩個項目的預估價值約20億澳元(約合106億元人民幣),但均尚未完工。此外,該報道援引其中一名消息人士的話稱,萬達集團最有可能會找到一個香港買家。

11月17日,報道稱,王健林要將旗下位於英國倫敦、美國和澳大利亞的五個項目打包出售。報道援引其中一個信源表示,「萬達在尋找一位可以一下接手五個項目的買家,這是一筆巨大的投資,但是萬達並不希望以成本價以下的價格出售,目前擬定的價格為50億美元。」此外,目前最終的買家還未確定,仍處於接洽階段。

⑶ 近兩年你知道哪些企業合並的案例

2013年5月29日晚,雙匯國際發布公告稱,公司與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達成並購協議,雙匯國際將收專購後者已發行的全屬部股份,價值約71億美元。這次並購不僅價格高,而且目的不明確,非常類似外資收購掏空中國企業的常用手法。雙匯國際將支付給史密斯菲爾德47億美元現金,並承擔後者約24億美元債務。此次收購價為每股34美元,較史密斯菲爾德在公告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溢價約31%。雙匯國際承諾,收購完成後將保持史密斯菲爾德的運營不變、管理層不變、品牌不變、總部不變,同時不裁減員工,不關閉工廠,並將與美國生產商、供應商、農場繼續合作。

⑷ 請問一下百度是全中資背景么

網路 http://home..com/about/about.html

一個從美國留學回國的有中國血統的人,在藉助於美國風險投資資本在中關村創立起來的搜索引擎公司,公司在美國上市,有51%以上股權由美國風險投資資本掌控。這家標準的美資企業,主營業收入來自中國。

還有很多公司已經不是國貨了

第一名:中華牙膏

怎麼排這個第一,我倒著實為難了一把,排在第一位的這個企業一定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

我至少核實了5家網站,才敢肯定,中華牙膏早就已經是荷蘭聯合利華的了。我想,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1994 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與此類似的是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曾經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中華牙膏的命運正是如此。

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我想支持國貨,但我在洗化行業連支持國貨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中國的每個行業都像洗化行業一樣,那麼中國的企業也就完了

第二名:部分地方水電公司

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嘿嘿,那可不一定。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國水。

且看法國威立雅在中國的「輝煌戰績」:1997年進入中國城市水務市場,首戰天津凌庄水廠改擴建工程,取得20年特許經營合同;2002年斥資近20億元,以凈資產三倍溢價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經營期限50年,城市水務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就此起步;2007年1月以17.1億元高價獲得蘭州供水 45%股權;3月以9.5億報價擊敗中法水務和首創水務,獲得海口水務集團50%股權;9月以超出凈資產額3倍的21.8億元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項目,在天津的服務范圍擴張至200平方公里,包括正在崛起的濱海新區,特許經營合同期限30年。在此之前的2007年5月還獲得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20年特許經營合同。

威立雅步步為營。助其橫掃中國水務改制大業的一個重要砝碼就是——高溢價!

外資不是傻子,為什麼會高溢價?(這個問題有點敏感,我說不好,以下引用人民網的評論

讓外資垂甚至10年間都沒有上調過水價,因而未來會有很大的上漲空間,這也就意味著,水務這塊蛋糕自己還會長大。事實也證明,國際水務巨頭的判斷完全正確,水價上調已經進入go-vern-ment幾大部委的備忘錄。

外資溢價收購最終百姓買單。

據了解,有國際水務巨頭在收購了公司股權後,佔有了當地的水資源。同時,在水價制定上,外資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甚至可能壟斷水價



第三名:雙匯

我承認,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吃點雙匯火腿腸(習慣了),雖然它早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羅傑斯如是說。

在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但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我有理由表示我的擔心。壟斷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資打著中國企業的名號,不斷著蠶食著市場。

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雙匯是美國的,就這么簡單



第四名:娃哈哈

涎的是中國水務屬於公用事業,一般由go-vern-ment定價,因而價格始終處於低位,有的城市本來想提名健力寶的,當年的東方魔水,在中國的罐裝飲料市場上是威風八面,一統江山,但自從李經緯離開後,健力寶是一瀉千里,現在只能給當年的小弟提鞋了。正YY間,腦袋突然開竅,健力寶鼎盛時期還是屬於咱中國的,現在雖然屬於統一了,但台資企業還算不得外資,那是咱人民內部矛盾。

那就娃哈哈了,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一個美國居民跟咱談中國的民族情懷,真他媽扯淡。

怎麼說呢,我挺喜歡娃哈哈的,但法國達能已經控股51%以上了,咱就別自欺欺人了

第五名:金龍魚

如今咱自己吃的食用油居然也是外國的了。典型就是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毛關系都沒有。

目前,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即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已現實弱化了我們的市場調控能力,這不僅對食用油乃至對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直接威脅

第六名:大寶

「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大寶幾乎是大多數工薪階級男性的必用品牌,咱中國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把它和美國聯想起來呢?可惜事實是,早在2007年4月美國強生就已經收購了大寶。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中國13億人,有多少有錢人

第七名:蘇泊爾

2006 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當然新聞有播,但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這則新聞呢?起碼我是事後多時才知道的——還是因為我在家和朋友聚會時吹牛說自己多麼支持國貨,買東西首先國貨時,被朋友揭露的。如果不是這個插曲,也許我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當年起身我家鄉浙江的中國名牌,已經成了法國貨。

又一個行業第一被納入了國外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第八名:匯源

可口可樂179億元收購匯源,一場轟轟烈烈的收購案,那麼多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換來的卻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的一個事實。

在和匯源聯合發表收購要約後不久,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因此這次交易前和交易後品牌的持有是從一家外國公司轉到另一家外國公司,沒有民族品牌流失。當時有媒體查出,匯源果汁的詳細注冊地址為:Scotia Centre,4th Floor,P.O.Box2804,George Town,Grand Cayman,Cayman Islands, 是一家離岸公司。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以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對匯源的兼並案,說明中國不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陳德銘說道:「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只涉及中國對這兩個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的經營集中度的審核問題。



第九名: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第十名:白加黑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 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 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⑸ 收購和上市的區別,有什麼利與弊

收購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版定經濟權目標的經濟行為;並購是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並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並購一般是指兼並和收購。兩者的區別在於:首先,收購屬於並購的一種形式;其次,並購除了採用收購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兼並的方式,兼並又稱吸收合並,是指兩個獨立的法人兼並和被兼並公司,通過並購的方式合二為一,被兼並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消亡其財產和債權債務等權利義務概括轉移於實施並購公司,實施兼並公司需要相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然而收購則是收購者取得了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目標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並不因之而必然消亡,在收購者為公司時,體現為目標公司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

⑹ 請問公司被收購是怎麼一回事是說一個公司有能力收購另一個公司就可以隨便收購嗎

公司被收購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行為。

但不是說一個公司有能力收購另一個公司就可以隨便收購的,也要考慮被收購人是否同意被收購或收購條件,也要看收購人是否符合條件。。

比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收購上市公司:

1、收購人為法人:

(1)收購人負有數額較大債務,到期未清償,且處於持續狀態;

(2)收購人最近3年有重大違法行為或者涉嫌有重大違法行為;

(3)收購人最近3年有嚴重的證券市場失信行為;

2、收購人為自然人:依法不得擔任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五種情形。

(6)上海家化要約收購期限擴展閱讀:

收購的客體條件:

上市公司收購針對的客體是上市公司發行在外的股票,即公司發行在外且被投資者持有的公司股票, 不包括公司庫存股票和公司以自己名義直接持有的本公司發行在外的股票,前者如公司在發行股票過程中預留或未出售的股票,後者如公司購買本公司股票後尚未注銷的部分。

收購的市場條件:

上市公司收購須藉助證券交易場所完成。證券交易場所是依法設立、經批准進行證券買賣或交易的場所,分為集中交易場所(即證券交易所)和場外交易場所。前者如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後者如以前運營的STAQ和NET兩個交易系統及現在合法運營的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櫃台。

⑺ 中石化收購其下子公司意義何在

2月15日下午,北京五洲皇冠假日酒店二樓會議室,中石化(600028)要約收購說明會召開。與中石化高調推薦本次要約收購形成鮮明反差的是,揚子石化(000866)、齊魯石化(600002)、中原油氣(000956)和石油大明(000406)四家公司的董秘們正襟端坐,顯得沉默許多。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整合步伐的加快,涉及壟斷行業的央企上市公司以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將迎來一輪整合潮。

旋風式回購

「公司停牌後,這幾天一直准備各種材料,跟中石化和交易所聯系。董秘也是北京本地兩地飛,就整合方案不斷洽談。現在我們就是站好最後一班崗了。」一家被收購公司董秘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我上個星期還不清楚這件事,今天就要坐在這里開這個說明會,真是沒想到。」說明會結束後,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財務總監張家仁接受本報記者獨家采訪時感嘆:「說實話,下一批整合怎麼做,做哪些,我也不知道。」

和張家仁一樣沒想到的,還有本次四家賣方公司的財務顧問銀河證券。銀河證券投行業務部的工作人員是在2月10日接到中石化的通知,要求做賣方財務顧問,在經過短暫的調查後,銀河證券擬出了四家公司的財務報告。

2月14日,銀河證券與其他券商機構代表一起接到要約收購說明會通知。直到2月15日中石化董事會結束後,在下午的收購說明會上,銀河證券投行部的工作人員才得知收購的具體價格。

高溢價隱痛

操盤本次中石化回購的三大券商是買方財務顧問: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而銀河證券成為賣方財務顧問。

「銀河證券也沒有料到中石化開出的價格會這么高。」一位接近銀河證券投行業務部門的人士說:「銀河證券剛開始做財務分析時,偏向於收購方中石化。然而,收購價格出來後,他們也感到驚訝。」

與上次中石油回購三家A股上市公司比較,中石化本次回購出手闊綽。齊魯石化、揚子石化、中原油氣和石油大明收購價格較停牌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分別溢價24.4%、26.2%、13.2%和16.9%,平均溢價水平超過20%;收購總金額也達到143億元。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石化分析師算了一筆收購和新建成本賬:「中石化花了84.4億元收購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兩家公司流通股分別占總股本的17.95%和15.02%,以兩家公司的乙烯產能是80萬噸和65萬噸來計算,相當於84.4億收購兩家公司已有的23萬噸乙烯產能線。」

這位分析師以另一家石化公司的新建產能成本作了對比:「上海賽科在去年上半年以224.24億元新建了8套世界先進乙烯生產線,產能達到90萬噸。以此比例推算,23萬噸新生產線只需要花費57.3億元。這種推算顯示,中石化的回購金額已經超過了新建投資額的27億元。」

中石化是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美國三地上市公司,以高出市場預期的高價格回購四家A股子公司,是否會觸犯海外股東的利益,引起法律訴訟?這是中石化要約收購的隱痛,也是機構投資者最擔憂的地方。

「海外投資者特別是中石化的美國ADR投資者一直非常關注中石化對子公司的私有化過程,自然要抵觸高溢價收購。正因為存在這種預期,加上中石油低溢價回購先例,我們對石化股的持倉比例一直比較平均。」一位基金經理對記者說。

2月15日下午,在中石化收購價並未公開時,中石化A股收盤放量大漲6.1%,中石化H股也漲1.6%。「這說明中石化在要約收購前與海外投資機構者進行了充分溝通。但2月16日,中石化A股下跌3.34%,跌幅超過滬指;當日中石化H股下跌2.62%。」

股改可能提前

一位資深投行人士預測,按照中石化旋風式回購速度,餘下幾批公司的整合就在眼前。中石化的股改決定了未來的整合速度和整合路線。

「到現在,中石化尚無明確的股改計劃。」盡管在說明會上中國石化股份公司財務總監張家仁公開表態;但是隨著整合的推進,中石化的股改預期悄然提前。記者當天獲知,部分基金公司的高管間流傳出一條消息,中石化的股改可能提前。

一位接近中石化財務顧問的人士透露,中石化下一個整合重點是上海石化,預計可能採取換股和回購兩種方式。而換股的前提是增發、增發的前提是股改。因此,換股預期可以倒逼股改。「如採取回購方式,那麼當上海石化進入要約收購期後,中石化就可以甩開虧損、非主業上市公司直接進入股改。」

但中石化的整合和股改時機並非完全由公司本身所能決定,管理層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含有明顯的政策意圖。中石化董秘局一位高層對記者說:「我們為什麼要選擇在春節後進行回購,就是因為資本市場行情不好,我們要給資本市場注資,公告發了後,1250點不是就給撐住了嗎?」

央企整合潮

而中石化「私有化」也符合國資改革的大政策:央企退出非核心資產,做大做強主業。「我們在實施前,已經就整合計劃向國資委和國務院進行了匯報。」中石化董秘局一位高層說。

稍早之前,中石油以62億元回購旗下三家A股上市公司,打響了央企整合第一槍。本次中石化再次收購四家上市公司,表明央企整合旗下資產進程邁出一大步。隨後,中國鋁業整合也一觸即發。而這幾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都屬於壟斷或相對壟斷行業。

一位分析人士認為:「由此可能帶來的市場預期是,涉及壟斷行業的央企上市公司以及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可能會迎來一輪整合潮。」

市場人士評價,股改正在倒逼國資改革。隨著央企對旗下上市公司的整合進度加快,多年難以推進的央企資產調整和改革也開始進入快車道,滯後的國資改革開始強力重新啟動。

⑻ 被賣掉的十大中國企業

第一名:中華牙膏

怎麼排這個第一,我倒著實為難了一把,排在第一位的這個企業一定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算去算來,也只能在快速消費品行業了。畢竟你可以不上網、不買車,但你不能不吃飯、不喝水、不刷牙。

我至少核實了5家網站,才敢肯定,中華牙膏早就已經是荷蘭聯合利華的了。我想,大多數老百姓打死也不會相信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的——它上面不是有中華兩個字么?

1994年初,聯合利華取得上海牙膏廠的控股權,並採用品牌租賃的方式經營上海牙膏廠「中華」牙膏,外方口頭承諾自己的「潔諾」牌和「中華」牌的投入比是4:6,但並未兌現。與此類似的是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曾經佔有國內市場近20%,1990年,上海家化與庄臣合資,「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中華牙膏的命運正是如此。

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佔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寶潔每招收一名員工,就意味著中國原洗滌劑企業有2~3名員工下崗。

我想支持國貨,但我在洗化行業連支持國貨的機會都沒有!如果中國的每個行業都像洗化行業一樣,那麼中國的企業也就完了。

第二名:個別城市水務

咱自己吃的水肯定是咱自己的吧!嘿嘿,那可不一定。咱好多城市喝的是外國水。

且看法國威立雅在中國的「輝煌戰績」:1997年進入中國城市水務市場,首戰天津凌庄水廠改擴建工程,取得20年特許經營合同;2002年斥資近20億元,以凈資產三倍溢價收購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股權,經營期限50年,城市水務特許經營管理制度就此起步;2007年1月以17.1億元高價獲得蘭州供水45%股權;3月以9.5億報價擊敗中法水務和首創水務,獲得海口水務集團50%股權;9月以超出凈資產額3倍的21.8億元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項目,在天津的服務范圍擴張至200平方公里,包括正在崛起的濱海新區,特許經營合同期限30年。在此之前的2007年5月還獲得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污水處理廠20年特許經營合同。(以上資料來源:人民網)

威立雅步步為營。助其橫掃中國水務改制大業的一個重要砝碼就是——高溢價!

外資不是傻子,為什麼會高溢價?(這個問題有點敏感,我說不好,以下引用人民網的評論)

讓外資垂涎的是中國水務屬於公用事業,一般由go-vern-ment定價,因而價格始終處於低位,有的城市甚至10年間都沒有上調過水價,因而未來會有很大的上漲空間,這也就意味著,水務這塊蛋糕自己還會長大。事實也證明,國際水務巨頭的判斷完全正確,水價上調已經進入go-vern-ment幾大部委的備忘錄。

外資溢價收購最終百姓買單。

據了解,有國際水務巨頭在收購了公司股權後,佔有了當地的水資源。同時,在水價制定上,外資具有更多的話語權,甚至可能壟斷水價(引自人民網評論)\

第三名:雙匯

我承認,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的吃點雙匯火腿腸(習慣了),雖然它早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08年,高盛又投資2—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廠。

「在中國最有投資價值的就是農產品。」羅傑斯如是說。

多哈小型部長會議再次破裂、各國死保農業底線的今天,高盛以及其他國際投行在中國農業相關產業鏈領域不斷追加投資的行為值得關注。我不是民族主義者,但看著逐漸發展起來的雙匯放心肉專賣店,看著雙匯不斷攀高的市場佔有率,我有理由表示我的擔心。壟斷不可怕,可怕的是外資打著中國企業的名號,不斷著蠶食著市場。

我只想陳述一個事實,雙匯是美國的,就這么簡單。

第四名:娃哈哈

本來想提名健力寶的,當年的東方魔水,在中國的罐裝飲料市場上是威風八面,一統江山,但自從李經緯離開後,健力寶是一瀉千里,現在只能給當年的小弟提鞋了。正YY間,腦袋突然開竅,健力寶鼎盛時期還是屬於咱中國的,現在雖然屬於統一了,但台資企業還算不得外資,那是咱人民內部矛盾。

那就娃哈哈了,當年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時,宗慶後還一度扛著民族主義的大旗勾起了廣大國民的無限愛國情懷,結果呢,宗慶後在收購爭論的數年前早就拿到美國綠卡了,一個美國居民跟咱談中國的民族情懷,真他媽扯淡。

怎麼說呢,我挺喜歡娃哈哈的,但法國達能已經控股51%以上了,咱就別自欺欺人了。

第五名:金龍魚

如今咱自己吃的食用油居然也是外國的了。典型就是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裡,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第2名福臨門的8倍,但它徹頭徹尾是一家外資企業,屬於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所擁有的,跟中國毛關系都沒有。

目前,中國油脂市場原料與加工及其食用油供應的75%以上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DM、邦吉、和路易·達孚所控制。跨國糧商在中國97家大型油脂企業中的64家企業參股控股,占總股本的66%。國際巨頭憑借資本和歷史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即中國食用油戰略安全的「安全門」已不在國人手中,已現實弱化了我們的市場調控能力,這不僅對食用油乃至對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直接威脅。(引自人民網網評論:)

最可怕的是,我問了周圍一圈人,所有人都異口同聲的告訴我「金龍魚是中國的」,咱支持國貨,不買橄欖油。

第六名:大寶

「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麼熟悉的廣告語啊,大寶幾乎是大多數工薪階級男性的必用品牌,咱中國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把它和美國聯想起來呢?可惜事實是,早在2007年4月美國強生就已經收購了大寶。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老美不要,對於外來資本來說,蝦米也是肉。何況中低端市場真的是蝦米嗎?中國13億人,有多少有錢人?

第七名:蘇泊爾

2006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當然新聞有播,但又有多少老百姓知道這則新聞呢?起碼我是事後多時才知道的——還是因為我在家和朋友聚會時吹牛說自己多麼支持國貨,買東西首先國貨時,被朋友揭露的。如果不是這個插曲,也許我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當年起身我家鄉浙江的中國名牌,已經成了法國貨。

又一個行業第一被納入了國外資本的懷抱,而我們(我相信絕不止我一個人)依然滿懷愛國情懷的支持著已經變為洋貨的曾經的民族品牌。

第八名:匯源

可口可樂179億元收購匯源,一場轟轟烈烈的收購案,那麼多保衛民族企業的呼聲,換來的卻是狗血的不能再狗血的一個事實。

在和匯源聯合發表收購要約後不久,可口可樂中國區副總裁李小筠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匯源品牌由匯源香港上市公司擁有,而匯源香港上市公司近60%股份由達能、境外公眾股東和一家美國的私人投資基金擁有,因此這次交易前和交易後品牌的持有是從一家外國公司轉到另一家外國公司,沒有民族品牌流失。當時有媒體查出,匯源果汁的詳細注冊地址為:ScotiaCentre,4thFloor,P.O.Box2804,GeorgeTown,GrandCayman,CaymanIslands,是一家離岸公司。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3月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以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對匯源的兼並案,說明中國不歡迎外資到中國投資,是一個非常大的誤會。
陳德銘說道:「可口可樂兼並匯源發生在兩個外資企業之間,可口可樂是總部設在美國的公司,匯源果汁是注冊在開曼群島的一個外國公司,這兩個外國公司之間的企業兼並不涉及中國的投資政策,只涉及中國對這兩個企業在中國銷售產品的經營集中度的審核問題。」

第九名:南孚

南孚是電池的第一品牌,相信一直到今天,很多家庭還是首選南孚電池。吉列的金霸王電池進入中國市場十年,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市場份額不到南孚的1/10。

但是貪婪是魔鬼,只要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老闆。

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利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呢?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所謂的民族力量又到底忽悠了誰?

第十名:白加黑

在中國,誰不知道白加黑啊?多少人感冒都會首選白加黑,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白加黑這玩意現在壓根就不是咱中國的東西,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葯與我國東盛科技之啟東蓋天力制葯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後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收購金額10.72億元(1.08億歐元),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葯OTC業務。

這其實只是醫葯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葯集團,早在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歐洲最大的原料葯生產企業);西安楊森雖然名字里有個西安,其實早就百分之百屬於比利時了,中國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葯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先說這么多吧,再說下去,別說你,我擔心我自己都被嚇到。這些葯,咱老百姓肯定百分之百認為是中國的,結果呢,都他娘的是外國貨。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咱中國人感個冒,避個孕現在都掌握在別人外國人手裡了。
——資料參考「貓撲大雜燴」

⑼ 為什麼公司會被別人收購吞並

公司兼並是一家公司被另一家公司所接辦,而公司收購是指一家公司經由收購另一公司的股票或股份等方式,取得該另一公司的控制權或管理權。公司兼並可以通過買進資產、收買股權、法定兼並。收購合並是在原公司自願的前提下進行,且有法律保障公平。兩方公司都要簽署兼並或者收購協議的。

(9)上海家化要約收購期限擴展閱讀:

1992年7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全民所有制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及1989年體改委等單位聯合發布的《關於企業兼並的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法律文件,把企業兼並的原則作了規定:

1:要以經濟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為指導,使資產向合理流動。

2:應遵循自願、互利、有償原則。在競爭過程中實行優勝劣汰,不使用行政命令強制阻撓。

3:注重實效,優化產業、產品和企業組織結構為標准,提高企業整體實力和企業發展。

4:除國家另有規定,不受地區、所有制形式、行業和隸屬關系限制。

5:既促進規模經濟效益,又防止形成壟斷,有利於企業競爭。

6:妥善處理職工安置,維護社會穩定。

企業兼並協議可以參考以下格式:

××股份有限公司兼並××廠的協議

本協議在以下當事人之間簽署:

甲方:××股份有限公司

住址: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路________號

乙方:××廠

住址: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路________號

鑒於:

(1)甲方為經有關主管部門的批准以社會募集方式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乙方為________企業。雙方目前均合法存續。

(2)甲、乙雙方經友好協商,決定由甲方兼並乙方。

為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甲、乙雙方當事人本著平等、自願、公平的原則訂立本企業兼並協議,以資共同遵守。

閱讀全文

與上海家化要約收購期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國際信託有限公司 瀏覽:419
中孚國際外匯招商 瀏覽:667
短期融資承銷 瀏覽:886
貸款抵押鑰匙可以嗎 瀏覽:679
海誠信託 瀏覽:535
華鵬信託 瀏覽:104
信託在農村土地流轉 瀏覽:238
股票桂林油 瀏覽:934
外匯讓投錢 瀏覽:384
煜展貴金屬怎麼開戶 瀏覽:313
信託綜合崗 瀏覽:278
深圳市前海融資租賃金融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790
融資後裝修 瀏覽:85
貨運平台融資 瀏覽:757
長興縣金融辦公室小額貸款 瀏覽:431
股票基金行業 瀏覽:729
中帥金融資產 瀏覽:212
小魚互聯融資 瀏覽:704
信維通訊股票 瀏覽:556
企業融資也稱 瀏覽: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