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我為什麼不信任基本面分析

我為什麼不信任基本面分析

發布時間:2021-06-09 00:12:40

❶ 《我們的信任:為什麼有時信任,有時不信任》

這位知友,圖書《我們的信任:為什麼有時信任,有時不信任》闡述了其對人類社會信任的形成過程、作用機制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的獨到見解。作者在書中援引了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大量生動的實例,由淺入深地探討了社會壓力作用下信任機制產生、運轉和失效的機理,並為此涉獵進化論、社會關系學、博弈論多門學科的內容。作者用簡潔風趣的語言幫助讀者解讀枯燥晦澀的社會原理,使其對人類信任的理解更為細致深刻。
本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信任的科學,作者介紹了與社會信任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生物進化、計算機安全等諸多領域的背景知識,並給出了社會困境的基本概念和部分實例,以方便讀者用更廣闊的視角對後文的闡述進行理解和思考;第二部分:信任模型,作者通過對四種基本社會壓力(道德壓力、名譽壓力、制度壓力和防護機制)分別進行闡述,建立了本書使用的信任的社會學模型;第三部分:現實世界,使用前面建立的信任模型,對真實世界中更為復雜的社會困境和利益沖突進行深度剖析,並試圖揭示二者之間的關系。第四部分:結論,作者討論了社會壓力的失效、技術變革的影響以及社會壓力未來可能的形態。
本書屬於社會科學的范疇,為了更加直接地傳達作者的意思,並盡可能還原其本來的寫作風格,本書通篇盡量進行直譯,在保證譯文意思准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原著的句序、用詞等。翻譯過程中的部分概念,如作者頻繁使用的"security""cooperation"等詞,由於中文難以找到相同應用場景下的合適詞彙,譯文可能與常見中文表達方法存在偏差,這在學術類著作中在所難免。譯者主要參考了弗朗西斯·福山的《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彭志華譯,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尼克拉斯·盧曼的《信任——一個社會復雜的簡化機制》(瞿鐵鵬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以及鄭也夫的《信任論》等幾本相關著作,並藉助部分網路資源來保證翻譯的准確性。

❷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互相信任呢

人與人之間如果沒有信任
還有什麼友誼可言
更談不上有愛情了
沒有相互間的信任
將什麼事也辦不成
要別人信任自己
自己先得讓別人全面了解自己
相互信任是愛情的基礎
缺乏信任的愛情是不牢固的
愛和友誼的基礎就是信任

❸ 其實你依然不肯信任我為什麼

天長地久的愛情就在你心中,就象很多人經常問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真愛一樣,其實真愛就在你心中,只要你真心的付出,執著的追求,
勇敢的犧牲,真愛就在你的身上發生,天長地久的愛情就是你的愛情。
我們知道,愛是一種無私的付出和犧牲,愛的回報就是對方的永遠快樂
和幸福,如果你愛對方,那麼你會因為對方快樂而快樂,因為對方幸福而幸福。無論是婚前的熱戀中還是婚後的平淡生活中,
只要你是真的愛對方,只要你為了你們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付出,那麼天長地久的愛情就在你的身邊,
不是你擁有了天長地久的愛情,而是你創造了天長地久的愛情.
相信自己~只要有愛,幸福就一定會存在~

❹ 為什麼我總不被信任

首先,公正地檢察你自己是否是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吧. 如果不是,又怎麼怪別人不信任你呢? 如果是,那是別人了解你還不夠.有一些人,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你,不必在意,他們不是你的朋友.如果是你的朋友,總有一天,他們會感覺到的吧.畢竟真正的信任,是建立在長久的相處之下的.

❺ 急求《我憑什麼信任你—當前的信任危機與對策》這篇文章

pdf版: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adminchen/bookmark/368325.html
全文如下:
----------
我憑什麼信任你 —當前的信任危機與對策

彭泗清(北京大學)

近幾年來,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和貪贓枉法已經成為一種危害力極大的病毒,滲透到社
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給個人,家庭,企事業單位和整個社會帶來很大的損害.這種病毒的發
作,使社會上彌漫著不信任的情緒,導致了一種嚴重的社會病,這就是信任危機.
信任對於社會生活,就象空氣對於生命一樣重要.要保證社會正常運行,就要求人們對
生活中的一切有一個基本的信任.否則,人們就會提心吊膽,草木皆兵.試想一下,如果我
們看到美酒,首先想到的不是甘甜可口,而是它會不會讓人雙目失明;如果我們看到微笑,
第一個聯想不是友善,而是笑裡藏刀;如果我們踏上外觀宏偉的大橋,第一反應不是閑庭信
步的輕松,而是如履薄冰的緊張(擔心它突然坍塌);如果我們去醫院做闌尾手術,卻總害
怕胃被切掉;如果我們在馬路上救助一個遭遇車禍的陌生人,卻被他的親友當作肇事者......
那麼,我們還能夠正常地生活嗎 可惜的是,這一個個匪夷所思的"如果",卻早已是一個
個眾所周知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一 信任危機的六種表現
信任危機有兩個方面,一是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和貪贓枉法的泛濫,也就是說,在我們
的生活中,不少東西,不少人本身的可信度很低,不值得信任;二是不信任心態的普遍化,
即人們對很多事物和個人不信任,包括對一些本來值得信任的也持懷疑態度.這種不信任的
心態,是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和貪贓枉法泛濫的心理後果,它對社會生活的危害,可能比這
些現象本身還要嚴重.在這里,我們主要分析不信任心態的各種表現.
1 對商品和服務的不信任
現在,不少人在購買商品時的第一反應往往是:這是不是假貨 無論是對街頭小店,還
是對國營大店,人們都有這種擔心.社會上,有為數不少的一批人靠制假販假為生.制假的
技術越來越高明,一些假冒商品甚至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販假的手段越來越巧妙,一些
假貨在流通領域通行無阻,甚至比正牌商品還順暢.一些地方官員為了地方利益縱容造假行
為,一些執法人員為了個人利益包庇造假販假者.1992年3月,《光明日報》上的一篇文章
曾經以"瘋狂的黑潮"來形容遍及全國的假冒行為.幾年來,雖然國家不斷加大"打假"的
力度,推行"百城萬店無假貨"等活動,但是,這種黑潮卻沒有得到根本的遏制,"打假專
業戶"們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值得注意的是,假冒偽劣的范圍已經越來越大,由日用消費品
(假煙假酒,假名牌服裝,假化妝品,假電器等),到生產資料(假種子,假化肥,假農葯,
假鋼材等);由小件商品,到大型工程(如前不久震驚全國的重慶塌橋事故,杭州劣質堤防,
還有不少禍國殃民的豆腐渣工程);由物質產品,到精神產品(如盜版書以及一些雖是正版
但錯誤百出的書籍);由對普通老百姓的欺騙,到對國家和整個社會的欺騙(例如一些人用
假文憑,假證件騙取工作,一些企業用假報關單騙取國家外匯,用假合資證明騙取優惠政策,
用假發票偷稅漏稅等,此外,假幣偽鈔的問題也已經相當嚴重).
假冒偽劣在服務領域也同樣存在.在全國,無證經營的"江湖醫生"的廣告到處可見.
在北京,一些人經常在居民樓里散發各種"小廣告",冒用國營煤氣天然氣公司的名義,販
賣質次價高的服務.即使是由正規廠家或機構提供的服務,也存在亂收費和質量差等問題.
客觀地說,近年來,名牌產品和優質服務是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但是,由於假
冒偽劣的波及面很廣,也由於真假難辨,良莠難分,很多人只好對所有的商品和服務都抱著
一種不信任的態度.
2 對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人不信任,並進一步擴展到對所有外人不信任
對商品和服務的不信任導致了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如生產廠家和銷售服務人員
的不信任.一些不法分子和不法廠商的坑蒙拐騙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消費者對市場的
信心,破壞了很多行業的信譽,使不少堅持規范生產和經營的企業和個人也被殃及.更為嚴
重的是,這種狀況使不少人產生"人心不古"的感慨,認為現在社會上的很多人都是唯利是
圖,從而對陌生人抱有一種普遍的不信任態度.有一段順口溜較為典型地反映了這種心態:
"五十年代人幫人,六十年代人整人,七十年代人防人,八十年代各人顧各人,九十年代人
宰人".
3 對熟人甚至對親朋好友的不信任
這種不信任與熟人之間和親友之間越來越多地捲入經濟交換有關.長久以來,人們一直
信奉"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把親朋好友當作值得信賴的力量.對於熟人,人們也相
信"兔子不吃窩邊草",認為熟人之間不會發生坑蒙拐騙的行為.然而,在今天,人們突然
發現熟人甚至親朋好友也並不那麼可靠."殺熟"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合夥辦公司的好朋
友反目為仇的故事也時有所聞.對熟人和親友之間樸素的信任感破壞得最為嚴重的可能是傳
銷活動.傳銷本來是一種很好的銷售方式,但是當它被引入中國之後,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
畸形發展,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傳銷網路往往是依靠熟人和親友關系建立起來的,病態
的傳銷使很多人上當受騙,而直接的騙子,即傳銷者的上線,往往是熟人或親友.
4 對管理者及執法者的不信任
假冒偽劣和坑蒙拐騙的泛濫,是與一些管理者和執法者的貪贓枉法相輔相成的.在不少
地方,"打假"成了"假打",一些貪污腐敗分子與制假販假者相互勾結,對社會巧取豪奪.
一些官員玩忽職守,以權謀私,任人唯親.社會上曾經流傳一段名為"十種人"的順口溜,
描寫了不同領域中的腐敗分子:"第一種人搞承包,吃喝嫖賭全報銷,第二種人大蓋帽,吃
了原告吃被告,......"這段順口溜雖然不無誇張的成分,但是它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於一些
管理者和執法者的不信任情緒.
5 對法規制度的不信任
近二十年來,我國的立法工作進展很大,各種地方性,行業性的法規也在逐步建立,各
類企事業單位內部的制度也日益健全.但是,由於法規制度本身還不完善,也由於法規的執
行過程存在問題,如有法不依,權大於法等,使得不少時候,法規制度還難以落實,在一些
地方,法制只是一紙空文.法規已經很多,但是法治還離我們很遠.一些人總認為制度是死
的,人是活的.法律的權威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相應地,不少人對法規制度也持一種不
信任的態度.
6 對基本價值觀的不信任
這是最深層的不信任.當人們覺得人心不古的時候,對人性也就會產生懷疑.一些過去
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價值觀念也會動搖.例如,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將誠實,善良,互助,同
情,守法等當作個人必備的基本道德,但是,近年來,這些道德觀念成為一些文學作品調侃
的對象,它們的正當性受到挑戰.有些學者指出,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渴望墮落"的心態;
有些人提出了"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的口號;有些人試圖發展一套背離原有的價值觀念的
生活方式.
在一個良性運行的社會里,也難免出現不信任的情況,但是,其不信任往往針對明確的
對象,局限於具體的特定的范圍,不會擴大化.從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在當前的中國,不
信任已經蔓延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由淺層的不信任發展到深層的不信任,由局部的,個
別的不信任擴大為普遍的不信任,由理性的,依賴證據的不信任轉變成情緒性的,不自覺的,
無條件的不信任.正是這種不信任的深化和擴大化,使我們認為中國社會面臨信任危機.那
么,不信任為什麼會深化 為什麼會擴大化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信任是如
何產生和維持的.
二 信任的產生和維持
信任問題自古就受到思想家們的重視.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信任象空氣一樣被當
作理所當然的存在, 在社會科學中一直以沉默的面目出現,沒有成為學者們注意的焦點.在
1950年代, 心理學家開始對人際信任進行實驗研究.近十幾年來, 信任已成為西方社會科學
界的一個熱門課題.近幾年,一些學者開始對中國人的信任行為進行理論探討和實證研究.
研究表明,存在兩種性質不同的信任,一是人際信任,二是社會信任.人際信任以個人
因素和私人關系為基礎,是根據對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和與他人之間的情感聯系而產
生的信任.它的影響因素包括對對方的人品和能力的了解,雙方的熟悉程度,雙方個人背景
的相似性,雙方關系的好壞等.社會信任是社會制度和文化規范的產物, 是建立在法理(法
規制度)或倫理(社會文化規范)基礎上的一種社會現象.對社會信任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
些人將它看作法規制度的產物, 認為人們之所以守信用, 是因為受到法規制度的制約, 不敢
作出背信棄義的行為, 之所以信任他人, 是因為相信這些社會機制的有效性.另外一些人認
為社會信任是文化價值觀的產物, 人們之所以守信用或信任他人, 是因為文化中含有倡導誠
信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念,並得到人們的認可和內化.這兩種理解事實上對應著兩種不同類
型的社會信任,前者是法制性的社會信任,後者是道德性的社會信任.
在傳統社會中,信任行為的主要形態是人際信任和道德性的社會信任.很顯然,人際信
任只能存在於熟人之間,因此它的范圍比較小,往往局限於一個小圈子.在傳統農業社會,
人們基本上生活在熟人圈子中,單靠人際信任和樸素的道德規范就可以維持社會的良性運
行.傳統社會中的商品和服務往往由手工作坊提供,對它們的信任也以人際信任為基礎,人
們看重的是生產經營者的信譽,注重的往往是帶有個人特色的"老字型大小"和"老師傅".在
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由法制產生信任的機製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人們可以基於非個人
性的社會規章制度, 如專業資格,科層組織,中介機構及各種法規等的保證而給予他人信任.
在現代社會中,商品生產和服務提供的社會化程度很高,個人化色彩很淡,對它們的信任也
不可能以人際信任為基礎,而必須依賴於標准化的管理和嚴格的監督.在今天,人們同樣注
重生產經營者的信譽,企業也力圖創造名牌,但是,建立信譽的方式與傳統社會不同,靠的
主要是制度因素,如比行業標准更高更嚴的管理和監督.因此,在現代社會中,無論是對人
的信任,還是對物的信任,都必須藉助法制手段.當然,人際信任並沒有從現代社會中消失,
私人之間的信任,尤其是親密關系中的信任,還是以相互的了解和情感的關聯為基礎,但是,
在某種程度上,法制因素已經滲透到現代的人際信任之中,例如,對於婚姻家庭關系,傳統
社會主要靠習俗來制約,現代社會則有一系列的法律來規范,一些現代夫妻,不僅有山盟海
誓,還有婚姻合同.
三 信任危機的根源
上面的討論表明,建立和維持信任的機制主要有三種:一是個人因素與私人關系,二是
法規制度,三是道德規范.在現代社會中,這三種機制各有用武之地,在不少場合還需要它
們的相互配合.這三種機制是否健全有效,決定了社會中信任水平的高低.考察一下中國社
會中這些信任建立機制的情況,就不難找出當前信任危機的主要根源.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傳
統社會中的信任模式.
1 中國傳統信任模式的特點和問題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信任主要是通過私人關系來建立, 以人際信任為核心,道德性的社
會信任也往往建立在人際信任的基礎上,法制性的社會信任則很少.
中國傳統的人際信任很有特色,它靠雙方關系中的義務關聯來保證人際信任,靠個人盡
力履行義務,並將義務擴大化來發展信任.在傳統的人際交往中,交往雙方的地位往往是不
對等的,人們被教導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真誠奉獻,恥於索取",而不要主動表達
自己的願望和要求自己的權利.這種道德規范對個人的要求非常高,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沒
有其它措施相配合,它可能帶來兩個負面的效果:其一,真誠奉獻者的權利可能得不到有效
的保障,而不守規范的人可能坐享其成,即所謂的好人吃虧,小人得勢,其實際效果往往是
鼓勵違背規范;其二,如果要求個人服從這種規范的社會壓力很大,一些道德水準達不到這
種高境界的人可能口是心非,表裡不一,成為所謂的偽君子.由於從外錶行為很難辨別真偽,
人們就以"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作為對策,這種防人之心使得人際信任往往
需要較長時間的考驗才能建立,而且局限於小范圍內.
在中國傳統的信任行為中,普遍性的社會信任不是靠法規制度來建立,而是試圖通過道
德楷模的示範,如"君子","聖賢","英雄","模範"的帶頭作用來形成.這種機制要有效
地運轉,必須具備很多條件,例如,帶頭的榜樣必須是無私的真誠的奉獻者,而且得到群眾
的認可;榜樣的行為必須是最有影響力的,即沒有其他相反的力量來與榜樣抗衡;群眾必須
真誠地學英雄,見行動.這種機制當然有它的優點,如果行之有效,它具有很大的社會動員
作用.但是,這種機制過分依賴個別道德精英自我犧牲式的奉獻行為,以道德高尚和純潔作
為信任的一個重要基礎,有過於理想化的傾向.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機制可能是相當脆弱的,
一方面,它對道德精英過分苛求,使他們要承受巨大的道德壓力,並可能使社會上最優秀的
分子得到最差的待遇,造成極其荒謬的不公平,結果使絕大多數的人不敢成為真正的道德精
英,妨礙了全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當社會上扮演道德精英角色的人出現問題時,
整個信任體系就可能崩潰,個別人的道德問題可能引發全社會的道德危機和信任危機.
中國傳統社會也有很多的法規制度,但是卻只有人治,而沒有法治,因此也就缺乏法制
性的社會信任.在注重人治的社會中,規章制度能否深入人心,往往是由法規制定者和執行
者的個人行為的道德性來決定的.法規制度本身的權威沒有獨立地建立起來.所以,人們對
基本價值觀的信任,對法規制度的信任都是以對法規制定者和執行者的個人信任為前提的.
按照中國傳統的"內聖外王"的政治理想,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應該是道德精英.但是,
現實與理想往往相距甚遠.
2 目前的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
簡單地說,當前信任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以私人關系為基礎的人際信任和傳統的道德
性的社會信任,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法制性的社會信任還沒有有效地建立
起來.
首先,傳統的人際信任主要存在於長期的,穩定的,利益沒有完全分化的熟人關系之中.
在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人際關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跟陌生人交
往的機會越來越多,這種交往常常是臨時的,變化的,而且雙方的利益關系可能是競爭性的.
在熟人關系中,交往的動機和方式也不同於過去.因此,傳統社會中那種強調個人義務,忽
視個人權利的信任發展模式已經不適用於今天的人際關系.但是,對於在新型的人際關系中
如何建立人際信任,人們還缺乏准備,社會輿論也缺乏切實可行的引導,因此不少人難免誤
入歧途.一些人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加強了防人之心;一些人覺得既然"先人後己"老吃
虧,就乾脆"先己後人",多了利己之心;還有一些人信奉起"厚黑學"來,滋生了害人之
心.
其次,在推行市場經濟的今天,靠榜樣示範來建立道德性的社會信任的方式已經遇到了
嚴峻的挑戰.市場經濟的前提是承認社會成員之間個體利益的分化,承認平等交換的正當性,
因此,雖然市場經濟不反對無私奉獻的道德行為,但是,它更注重社會公平,強調權利與義
務的對等,付出和收獲的平衡.按照這種邏輯,對社會貢獻大的人應該得到更多的報酬和獎
賞,而不是做自我犧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實行讓一部分技能突出或經營有方的人"先
富起來"的政策,正是這種邏輯的體現.可惜的是,我國的道德建設遠遠落後於經濟建設和
社會發展的現實,還沒有形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切實可行的新的道德規范.
第三,以法制為基礎的社會信任還非常缺乏.在現代社會中,僅有道德是遠遠不夠的,
只有健全法制並落實法治,社會才能良性運行,社會信任才能獲得根本性的保證.廣義地說,
法治是管理社會的一種方式.一些人將當前的信任危機歸咎為所謂的道德滑坡,這種說法當
然不無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有完善的法治,道德滑坡就不可能滑那麼厲害,退一萬步,即
使道德水平降到最低點,人們的行為也會因為法治的約束而滑不下來.可以說,法規不健全
和法治不落實是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和貪贓枉法泛濫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假冒偽劣之所
以屢禁不止,與我國目前很多行業的標准化水平不高,監督機制不健全有關.在發達國家,
推行標准化是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的重要措施.如果對生產和服務的各個環節,都制定了
具體的嚴格的統一的國家標准或行業標准,並且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進行全過程的嚴格檢查
和監督,那麼,假冒偽劣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四 重建信任的對策
根據上面的分析,信任的重建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第一,加強各個領域中的制度化建設,並樹立法規制度的獨立權威.對產品和服務,要
全面推行標准化管理;對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要制定行業規范;對管理者和執法者,要制
定詳細的工作規章.而且,這些標准,規范和規章,都應該向全社會公開,讓人們知曉.只
有這樣,我們才能由過去主要依賴於人的道德自律,轉變為主要依賴於客觀的制約措施.值
得指出的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國已經取得了不小的進展.例如,目前,一些地方正在推行
"政府采購",用公開透明的招標方法來購買政府部門所需的物資,從制度上杜絕了此領域
中的貪污腐敗行為,受到了群眾的好評.
第二,健全監督機制.監督有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種,內部監督包括自我監督,如生
產廠家自己的質量監測,和系統內部上級對下級的檢查.外部監督則是指由有公信力而且有
控制力的第三者來實行監督.目前,尤其需要加強外部監督.沒有有效的外部監督,內部監
督就可能流於形式.例如,在以前,我國醫療事故的鑒定主要由醫院自身來執行,或者由衛
生主管部門來負責,由於一些醫院及其主管部門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往往將本來應該由醫院
方面承擔的責任推卸給患者,結果引起很強烈的不滿.近年來,一些地方對此做了改革,由
法醫,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局外人"與醫方一起組成鑒定小組,大大提高了鑒定的公正
性.此外,我國去年推出的特派稽查員工作,由於從制度上保證了稽查員的獨立性,如直屬
國務院領導,稽查期間的吃住和交通全部自己解決,不準從企業接受任何"好處"等,已經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為一種有效的外部監督機制.必須指出的是,外部監督應該是多層次
的,監督者也應該接受監督.這就要求加大輿論監督的力度,擴大人民群眾參政議政的廣度
和深度.
第三,將道德建立在一個現實的基礎上.在社會生活中,如果道德規范過於理想,要求
人達到一個高不可攀的水平,那麼,這種道德就會很脆弱,甚至很虛假.如果將道德建立在
一個很理想的基礎上,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少數精英人物苦苦地追求高尚的道德,而大
多數人表裡不一,實際行為處於很低的道德水平.只有建立切實可行的道德規范,才能使大
多數社會成員都達到正常的道德水平.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實道德基礎是平等互利,而不
是無私奉獻.無私奉獻是一種高貴的品德,個人可以以此來要求自己,但是社會不應該以此
來要求所有人.
第四,調整人際交往的規則,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人際信任.在新的條件下,人際信任
很難再靠某一方的以身作則來維持,很多時候也不可能靠傳統的人際資源來保證.我們應該
樹立平等互利的意識,講求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在新的基礎上,增加人際信任的程度.
如何解決信任危機,重建中國社會的信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不信任心態的轉變,更需
要我們長期的努力.只有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有了根本的好轉,全社會的信任水平才可能恢
復正常.

❻ 為什麼我變得越來越不信任人了

你必須承認,方的就是方的,圓的就是圓的,即使有人能把方的說成是圓的,事實上他只是在自欺欺人.公道在人心,你有何苦耿耿於懷.

❼ 為什麼我經過技術面與基本面分析股票不錯,它還下跌呢

可能有莊家打壓或是整盤的情況出現,只要是自己看好的就要有信心,再好的股票都會有浮動

❽ 什麼是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的價值

投資者每天都在接觸基本面方面的信息和各種研究報告,每天也有不少專家給你分析市場的供求關系以及宏觀經濟環境,但投資者的交易結果並沒有因此而有大的改觀,為什麼呢?因為投資者並不知道應該如何來利用基本面的分析。其實,就普通投資者來講,基本面分析有哪些特徵和作用都不甚明了,他們大多數要麼盲從、要麼拒絕基本面的分析,這樣做的話,基本面對於他們來講自然就幾乎毫無意義了.

我們該如何定位基本面在交易中的作用呢?

基本面的分析一般都含有大量的數據和圖表,並且好的報告里的數據不僅全面,而且相當准確,大部分都是研究人員自己去搜集整理的,有的甚至是自己去行業或田間地頭考察而來的。研究員通過大量數據和圖表的分析,會得出一個結論:市場未來上漲還是下跌的可能性較大,即他們通過大量數據和圖表的分析來預測市場的未來。這樣寫出來的報告肯定是具有價值的,而且也會得到行業專家或學者的認可,自然也會得到大部分投資者的認可。其實,我們認可的不僅僅是這份報告,更多的是認可這種分析研究的方法與精神,因為人類能夠發展到今天的水平都是靠這種分析思考的方法而來的。所以,很多投資者自然的就會用這種分析思考的方法來進行交易,但他很快就會發現這樣做在交易中似乎困難重重,市場的走勢經常與他得到的基本面分析背道而馳,並且也與很多專家的分析背道而馳!這真的令人困惑!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清楚,研究報告可以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但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則難以確定,而市場才是唯一的權威和裁判!

很多的人都通過基本面的分析來預測市場的未來,他們總是認為通過研究基本面的情況可以得出市場未來的方向,他們誤以為基本面分析的作用就是預測市場的未來,他們誤以為掌握了大量的基本面資料就可以掌握未來。我認為這是一個根本性的錯誤。這樣的研究人員一生都將生活在痛苦之中,因為他們在做永遠也不可能實現的事--預測未來。也許在某次行情中他們做的很出色,這樣的例子也很多,但永遠不會有人或機構可以穩定連續的通過基本面的分析一直對市場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國際市場上那些大型的投資基金就不會做雙向交易。你應該知道,大型投資基金的研究力量比我們國內任何一家公司的都要強大,若他們能夠通過基本面的分析知道市場未來方向的話,做單邊交易的利潤那不是遠遠高於做雙向交易的利潤?基金經理可不是傻子呀。我這樣講並不是說基本面的分析就沒有作用了,而是說基本面分析的功能不是預測市場,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市場價格波動的原因,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市場,不至於因為對基本面情況的一無所知而對市場價格的漲跌感到迷茫和恐懼。基本面分析不具有預測市場未來方向的功能,它的這個功能是我們獲利的慾望強加給它的。基本面分析只是客觀的告訴你市場上發生了什麼以及市場價格是如何反應的,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甚至根本無法從基本面上找到價格漲跌的原因,因為:

1、 沒有人可以全面、及時的掌握基本面情況。基本麵包括很多內容,除了商品的供求關系之外,還有本國及全球的經濟情況、政策、政治、軍事、安全等因素,同時還包括天氣、自然災害等內容。可以說,不僅沒有個人、甚至也沒有機構能夠全面的了解基本面情況,我們只能說誰了解的多誰了解的少而已,至於及時了解則更無從談起.市場上永遠存在對價格有影響而你又不知道的基本面情況,所以你所掌握的基本面資料永遠不會是全面的。而不全面的、不及時的資料對交易來講就是錯誤的資料,因為你所掌握的資料可能不一定能給你帶來利潤,但你所不了解的情況卻常常會給你帶來傷害。市場經常出現你無法理解的行情,那就意味著市場已經出現了新的你不知道的變化。市場上永遠都有你不知道的情況時刻在發生。

2、 基本面本身也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不是靜止的。基本面未來的變化和市場價格一樣無法預測。未來的市場價格由未來的基本面情況決定,而不是由目前的基本面情況決定,我們無法用目前所掌握的靜態的基本面情況來分析預測未來動態變化的市場。很多人經常講:基本面非常利多,為什麼價格卻下跌?價格已經跌破成本價了怎麼還在跌?基本面一片利好可價格為什麼不漲?他就是犯了用靜態的基本面來對應動態的市場價格的毛病,他總認為基本面…….則價格就應該…….,認為基本面和價格之間必然存在這個因果關系。本質上來講,確實存在這個因果關系,但問題的關鍵是你必須在全面及時的掌握基本面資料之後這個因果關系才真的存在。

3、 基本面的變化永遠趕不上市場價格的變化。其實並不是基本面的變化趕不上價格的變化,而是投資者了解基本面變化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市場價格變化的速度。市場趨勢的改變肯定是因為市場本身的供求關系或整個經濟周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所導致,資金的運做不可能改變市場趨勢。然而,在任何一次市場發生趨勢性轉變的時候,我們所能知道的基本面都還處於原來的趨勢方向,市場已經改變運行方向了,但投資者還是把它看成調整而已,因為基本面還沒有改變!一般要等價格往回走1/3甚至1/2的時候,我們才會開始擔憂基本面是否發生改變了?市場是否轉勢了?具體來講,現貨企業感覺到很不舒服了,而期貨投資者的高位頭寸已經深度套牢了,這個時候各種基本面發生根本性改變的報道才會出現。比如今年的大豆和棉花市場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以上談到的都是基本面分析的不足之處,或者說投資者對基本面的使用不當所造成的不利之處。其實,基本面分析有它自己的優勢所在,那就是:基本面的情況不會輕易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市場一旦形成某種趨勢,則這個趨勢就不會輕易結束,它將運行相當長的時間,也就是說基本面的性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不會跟市場價格一樣天天變化。因為任何漲勢的形成必然是由原來漫漫的熊勢所導致。長期的熊勢導致供給的減少、產能的萎縮和對這個行業資金投入的減少,這個過程是慢慢形成的。這種狀態一直會延續到某一個時期市場突然感到商品開始供不應求了,這時價格第一個開始反應,那就是上漲,而價格的上漲帶來利潤的增加,企業又開始增加投入,而從開始投入到產品上市絕不是幾天時間就能做到的。所以,只要基本面發生根本的改變導致新的趨勢開始,則我們就可以認為趨勢還將延續,此時若再配合一些簡單的技術工具,你就可以很好的利用基本面的研究成果來形成真正的交易利潤,這才是基本面分析最有價值的地方所在。

❾ 情侶之間最重要的是信任,不是嗎為什麼你老是說不信我呢

非常需要...
其實愛情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如果雙方都不信任,那就沒必要做情侶.這樣只會產生誤會和矛盾.
再說沒有信任的愛情你願意為他所付出一切嗎?
59861462

交流
情感
聊天
談心,歡迎來訪

閱讀全文

與我為什麼不信任基本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卓外匯交易模擬 瀏覽:813
投資理財app下載 瀏覽:230
保險當理財賣 瀏覽:187
理財閉市 瀏覽:714
股票停牌了錢怎麼辦 瀏覽:854
09年人民幣對日元的兌換率 瀏覽:293
黃山紅方印上品價格 瀏覽:564
貝因美2016股票價格 瀏覽:988
丁鵬理財 瀏覽:51
建行稅易金貸款條件 瀏覽:302
農行三農貸款的流程 瀏覽:517
4萬億外匯儲備 瀏覽:432
空中客車融資 瀏覽:599
香港東亞銀行人民幣港幣匯率 瀏覽:610
基金經理結局 瀏覽:366
外匯交易的十堂課 瀏覽:307
11月21日歐元兌換人民幣匯率 瀏覽:448
個人卡收外匯 瀏覽:575
嘉實核心優勢基金贖回 瀏覽:903
理財師薪酬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