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上海經濟轉型的時候到了嗎
但,這樣的增長軌道,在今年上半年卻發生了變化。 除了經濟增速僅僅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外,增幅這一指標,出現了較明顯的「雙低」現象———較去年同期相比低,較全國水平相比低。 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麼?增長的趨勢,是否會出現逆轉?全市的國民經濟,下半年走勢可能會有怎樣的變化? 人們關注。昨天,經濟學人上海圓桌會議聚焦熱點,去探討、去求解…… 增速放緩——有規律性因素 對今年上海經濟出現的「雙低」現象,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研究預測中心主任劉誯松認為:這有其規律性因素的作用。上海速度的放慢,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是人均GDP到達一定階段、商務成本上升到一定階段的必然。一方面是從國際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上海的後發優勢,無論是技術上的還是政策上的,都基本利用完了;而從國內經濟環境來看,上海的先發優勢效應,也越來越不明顯了。 華東師范大學遠東金融學院院長、終身教授潘英麗認為:經濟增速的放慢,是傳統增長方式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以往的中國經濟增長,從需求角度主要靠投資拉動,從供給看主要靠要素投入拉動,這就導致經濟難以可持續。因為一味投資既消耗當前的產品,又容易引起生產性過剩的危機;而越來越多的要素投入,會帶來資源的壓力,帶來通貨膨脹,導致經濟的滯漲。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周振華研究員表示:上海經濟的趨勢,應該是「增長速度減緩,增長質量提高,增長結構改善」。有一個傾向很好,現在區縣政府對GDP的增長興趣似乎開始減少,這說明地方政府對GDP有了更加正確的認識,更講究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上海,更注重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長,不去單純追求GDP。 他認為,全國的經濟形勢好像已不存在過熱的問題,目前大部分指標都在正常區域,但也有一些指標處於「黃燈區」,關鍵就看這些指標能否穩住。他還特別提及區域經濟格局的微妙變化。如長三角,今年引進外資下降比較快,這有能源瓶頸因素,也有土地制約因素。這可能不會是一個短期現象。而上海身處長三角,可能也會受到較大影響。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袁志剛教授說:改革開放20多年,我們經歷了5次經濟周期。而這一輪經濟周期是從1992年開始啟動,這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由實物,如住房、汽車等拉動的經濟周期。上海在這一波中可能是最先感覺到的。然而,住房又不單是實物,它還是金融產品,是資產,房價升得太快,大量投機、泡沫就會溢出,於是必然就會有宏觀調控。帶來的結果是,這輪周期還沒走完就結束,許多改善性居住還沒完成,持幣待購者還有很多。 內部調節——抵禦波動風險 下半年中國經濟將面臨嚴峻考驗,房價、金融證券價格、車價、油價等的波動,也會對上海經濟產生沖擊。如何去抵禦外部壓力,抵禦經濟增長的波動風險?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院長石良平教授觀點明確:尋找內部結構調節機制。 他認為,上海可以在三方面著力。一是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落實,突出國際化、科技化、生態化;譬如綠色的基礎設施工程是最可持續的,做的越早,上海經濟的抗波動能力就越強。二是利用第三產業引資的大幅上升勢頭,積極打造全球化的物流集散基地。洋山深水港的即將建成開港是個很好的契機,今後可能會在上海形成面向全世界的生產型服務業,如大型物流中心、大型科研基地、大型投資決策中心。三是在高端製造業方面決不縮手,以此推動上海新一輪第三產業的發展。 增長方式——必須主動轉型 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並不是壞事,恰恰是極好的機會,因為「它可以逼著你去考慮後面該怎麼做」,去主動進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經濟與金融系主任費方域教授說:上海完全可以找到新的路子,上海的競爭優勢要建立在大城市本身的優勢上,即人才、資金、物流等方面的集聚,在這些方面下功夫去挖掘、去深化優勢。 周振華教授說,上海城市的功能已從集聚階段走向集聚與輻射並存,而輻射依靠的就是服務。這一點已經顯現,如樓宇經濟、總部經濟開始發展。當然,與大城市相伴隨的是商務成本會抬高。對此,劉誯松博士指出,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不能轉到適應高商務成本的階段上來,產品附加價值、人均勞動生產率等要素就不能和現階段相匹配。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創造很多高薪崗位,吸引很多高級人才到上海來,上海就能真正建成國際大都市。未來5年是上海經濟發展非常關鍵的5年,是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5年。 做好准備——承受轉型代價 專家們提醒,轉型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對此必須做好心理准備。 周振華教授舉了發達國家的先例,紐約、倫敦當年從工業城市轉向現代金融、經濟城市,用了三四十年,在轉型的過程中一些經濟、社會指標是比較糟糕的,致使當時的一些經濟學家幾乎絕望,認為看不到前途。所以我們要做好承受轉型代價的准備,不能太著急,要保持信心。 困難會表現在哪些方面?袁志剛教授說:上海在發展服務業方面困難很重,因為不是產業結構的自我自然升級,而是要從外國人手中「搶」過來。但上海也是有機遇的———全世界服務業的產業轉移勢頭正在出現。先是軟體外包,現在又出現了研發外包,後者要求一個城市具備知識、資金、信息、人才等許多要素,這正是上海的一大優勢。 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陳憲教授指出:發展製造業對拉動GDP立竿見影,發展服務業見效則比較慢,而且服務業產品有難以標准化、制度難以建立等難題,我們必須對此有充分認識。費方域教授說,上海經濟結構轉變要真正把「三二一」落到實處,且應以科技為基礎,提高附加值。上海現在要發展新的東西,同時迅速淘汰舊的東西,現在舊的東西佔有資源太多,要施加壓力加速淘汰。潘英麗教授認為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兩頭在外」戰略已不適合繼續推行了。根據「微笑曲線」,加工製造業這塊的利潤是最低的,大約只佔總利潤的10%左右。 「突圍」關鍵——要發展服務業 發展服務業是上海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不言而喻的選擇。 對服務業深有研究的陳憲教授總結:今年以來上海服務業出現了6個變化。第一,上半年服務業增長9.6%。第二,服務業利用外資的數量超過製造業利用外資,說明經濟驅動發生變化,服務業迎來發展機遇。第三,上海經濟亮點之一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很大一塊可歸入生產者服務業。第四,從服務業產業結構來看,出現了多個新亮點,如信息服務業、專業服務業、會展旅遊業、現代物流業等,服務業也開始形成特色產業、支柱產業。第五,服務業空間結構發生變化,出現了產業聚集區、聚集帶,一些市郊的經濟開發區也開始向服務業轉變。第六,服務貿易勢頭不錯,上海的服務貿易佔全國服務貿易的18.2%。 對於如何發展服務業,專家們提出了許多建議。袁志剛教授說,上海在服務業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是推進制度改革,就是事業單位的改革。我們競爭性的製造業為什麼有這么快的效率,企業制度的改革很重要。現在事業單位所提供的服務業佔到50%以上,很多服務業上不來是因為沒有供應。上海服務業的增加值、增速與北京相比落後了,應該更加敞開胸懷為全國服務。 費方域教授提出一個新鮮的口號:「大小並舉」,以對應「抓大放小」。「抓大放小」是從所有制角度講的,「大小並舉」則是從企業結構講的。「小」有兩個概念,一是小型高科技企業;二是運用高科技的專業化的小企業,它自己不做研發而是用別人的東西。這兩塊恰恰是上海需要而又很缺的東西。所以,我們現在對小企業要特別重視。 還有,上海面臨市場深化問題,科技市場不發達,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不明確。同時,市場有好壞之分,必須要有好的設計。再者,政府要轉變職能,更好地提供法規、政策。特別是必須制定大量的微觀政策,而不是統稱「宏觀政策」。同時,中介機構的獨立程度反映了市場深化程度,也反映了政府職能轉變的程度。政府還要提供很好的規劃和指南。 周振華教授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上海商務樓的供給不夠充分,且以出租為主的方式沒有與國際接軌。大型跨國服務機構需要整棟的或幾層樓面的商務樓,金融、保險機構一般喜歡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