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書張騫李廣立傳》中 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中的「罷」是什麼意思
《漢書張騫李廣立傳》中「公卿議者皆願罷宛軍」的「罷」是停止的意思。
原文:公卿及議者皆願罷擊宛軍,專力攻胡。
譯文:公卿和議事的官員都希望停止攻打大宛的軍事行動。
㈡ 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他道
西漢時,有一位李廣將軍英勇善戰而不自傲.史學家司馬遷在為他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㈢ 李廣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什麼他沒有被封侯
李廣難封的有兩大點,其一就是指揮水平太次李廣成名於七國之亂,名垂於漢匈戰爭。匈奴作為草原游牧民族,其優勢在於機動騎兵的運用。盡管晁錯的「馬復令」對漢軍實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等數量正面對決依然是不利於漢軍的,集中優勢兵力打埋伏圍殲追擊戰才是最佳選擇。而李廣自恃神勇,常喜歡帶領少量騎兵孤軍深入,自信能游刃有餘地全身而退。運氣好時,他曾率100騎兵與數千匈奴騎兵對峙一夜,靠下馬休整,導致對方認為他們只是誘餌,身後埋伏有重兵的「空城計」而僥幸逃生;運氣差時,不僅全軍覆沒,自己被俘,最後只得裝死,撿回一命。
㈣ 司馬遷為何為李廣立傳在這篇傳記中,他傾注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單獨為李廣立傳,並滿懷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贊美他,這意思是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憑著花和果實,自能吸引人們在樹下走成一條路。
此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為人們廣泛應用的成語,用以比喻只要真誠、忠實,就會感動人,為人所敬仰。
《李將軍列傳》著手著重分析《史記》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特點。《李將軍列傳》是《史記》中久享盛譽的名作。作者以贊頌的激情、錯綜變化的筆法,多層次地描繪了李廣傳奇的、悲劇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萬世。《太史公自序》雲:「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作《李將軍列傳》。」本篇列傳圍繞著精於騎射,勇敢作戰;熱愛士卒,不貪錢財;為人簡易,號令不煩三個特點,刻畫了李廣這樣一個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將的英雄形象,而對李廣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對他以及他整個家庭的悲劇結局,表現了無限的惋惜與同情,對漢代皇帝用人制度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時,作者在李廣坎坷悲慘的一生際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滿腔悲憤與辛酸。司馬遷刻畫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確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徵加以渲染,使人物的個性特徵非常突出。「善騎射」是李廣的基本的個性特徵,能觀整篇作品,系以李廣善騎射為情節發展主線。李景星在《四史評議》中說:「(司馬遷)敘其射法,曰『廣家世世受射』,曰『射匈奴』,曰『射鵰』,曰『射白馬將』,曰『射追騎』,曰『射石』,曰『射虎』,曰『射裨將』,曰『射性亦天性也』,曰『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內,度不中不發』,末又附敘李陵之善射、教射,與篇首『世世受射』句相應,或正或則,或虛或實,直無一筆犯復。蓋太公負一世奇氣,郁一腔奇冤,是以藉此奇事而發為奇文。」司馬遷的這樣表現手法,使讀者對所表現的人物形象有了一個鮮明的第一印象。提到李將軍,人們首先就會對他百發百中的箭術豎起大姆指。司馬遷在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徵時,能充分注意到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社會經歷等各方面的因素,給以恰如其分的表現,不但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徵,而且對形成人物個性特徵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顯示,有時一開始就對人物性格的發展作了鋪塹。李廣是秦時名將李信之後,出身騎射世家,早年以「良家子從軍擊胡,殺首虜多」;跟隨文帝出行,又以「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得到文帝的贊賞;還曾「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這些關於家世和早年經歷的描寫,顯示出李廣的騎射高超和勇猛善戰的特點,所以他在以後的與匈奴大大小小七餘戰之中,才能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勇猛殺敵,立下無數的漢馬功勞,連匈奴人聽到他,也稱之為「漢之飛將軍」。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特徵,是《史記》刻畫人物形象的又一重大特色。最大的矛盾莫過於戰爭,《李將軍列傳》就是李廣一生與匈奴的戰爭史。李廣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作者用精細的筆觸,繪聲繪色地寫下了三個完整、生動的戰斗故事。這三個戰斗故事分別從三個不同的側面表現了李廣的超人的膽略和勇猛善戰的精神。第一個是追捕射鵰人,突然遇敵,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他從容自若,指揮戰士佯裝「誘騎」,使敵方上當受騙,終於化險為夷,安全回師。表現出他的臨危不懼和沉著機智;第二個故事是受傷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敵不備,飛身奪馬,且戰且逃,最後脫險而歸。表現出他的善抓時機,勇脫困境;第三個故事是被十倍於己的左賢王軍隊包圍,他率領全軍將士浴血奮戰,即使傷亡過半,仍鼓舞士氣,沉著應敵,一直到援軍趕來,迫使敵人解圍而去。表現出他身先士卒,頑強堅定。這三則故事表現了李廣作為一個將軍在臨敵應對、指揮戰鬥上的超絕的軍事才能和他堅定勇猛的個人品質,但遠沒有表現出李廣的全部性格特徵,李廣的高尚的品格和高潔的人格,主要還是通過細節描寫表現出來的。通過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是《史記》人物形象刻畫的又一重要特色。《史記》中的細節描寫,真實、生動、活潑、形象,具有極強的表現能力。
㈤ 李廣立過什麼戰功怎麼評價李廣迷路錯過合圍匈奴禪於,如果李廣軍按時到達很可能一舉抓獲禪於,也可以使
漢朝早期能夠與匈奴一戰的人真的少之又少。漢初劉邦白登山被匈奴圍了七回天,後來呂後當政時,答匈奴發來侮辱性的通信,當時樊噲主動請命出兵攻打匈奴,陳平立即說到樊噲可斬,因為當年高祖被圍時,樊噲是無計可施的。樊噲聽後便不好說話了。可想而知,連樊噲這種名將都為之色變的匈奴,李廣能夠與其兩相僵持,不可不說是漢武帝早期的第一名將了。然而,李廣卻終生未封侯,而他早年的部將,那些可以說籍籍無名之徒,都早已封侯,李廣的心境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最後一次出征,也是他爭取封侯的最後一次機會,漢武帝似乎也同情他,便給了他這個機會,然而天公不作美,李廣最終因迷路,上言不願意再面對刀筆吏,而用劍了卻了自己的一生。悲情的不只是李廣,整個李氏家族,上至李廣祖上,身逃故國的李牧,還是他的兒子李敢,孫子李陵,都是悲情人物,真是讓人同情。如果覺得還可以,希望被採納。
㈥ 李廣立下了什麼功勞
公元前166年(來漢文帝十四年),匈自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李廣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實際上打的大規模勝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靠個人的勇武獲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戰績。
李廣很忠誠很愛國,但畢竟李廣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運籌帷幄的大戰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識)的不足,雖然在小規模戰鬥上,他表現出來的勇猛以及處變不驚的大將氣度,但這些只能使李廣揚名,而大戰斗中李廣總是屢戰屢敗,沒有大的戰績可言,因此李廣至死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