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傳媒上市公司並購2019

傳媒上市公司並購2019

發布時間:2021-01-07 09:14:24

① 並購潮退去 文化傳媒行業能否春風依舊

,其中19家業績同比正增長。從子行業來看,影視公司業績繼續領漲,而部分傳統出版公司業績出現下滑,轉型壓力較大。傳媒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掀起了並購潮。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表示,並購重組無疑是今年上半年文化傳媒行業的關鍵詞,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並購案多達30起。數量眾多的並購重組行為預示著我國文化傳媒將出現大變,文化傳媒行業或逐漸從專業性經營向綜合型經營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賠了夫人又折兵」的風險。 經總結,有三類公司並購熱情高漲:其一,原本就走多元化發展的企業,例如華誼兄弟(300027, 股吧);其二,亟需轉型的企業,例如浙報傳媒(600633, 股吧);其三,受到目前市場大勢影響的企業,例如華策影視(300133, 股吧 )。以華誼兄弟為代表的綜合性傳媒娛樂集團,並購重組並非新鮮之事,進行擴張是其一貫作風。但是今年上半年第二類公司和第三類公司並購案數量的直線上漲就值得進行仔細琢磨了。 在文化傳媒行業中出版業正處於舉步維艱的轉型期,欲實現傳統出版業務向數字出版業務的跨越需攻克技術難關。然而技術研發時間漫長,對於出版類上市公司而言研發時間已淪為奢侈品。股東往往唯短期利益是瞻,出版類上市公司被其催著往前趕,怎能有足夠的精力在技術方面有所提升,在此情況下並購便成了企業增厚業績的一條絕佳捷徑。 然而,這本是出版類上市公司無奈之舉的並購行為,卻偏偏還受到了資本市場的熱捧,幾乎每逢出版類上市公司並購都成為了其股票的重大利好。浙報傳媒收購邊鋒和浩方短短幾天內出現三個漲停;鳳凰傳媒(601928, 中投顧問發布的《文化行業競爭情報分析及點評》中指出,文化傳媒行業中並購潮如此洶涌,除了與企業的發展策略有關外,還與投資者的盲目操作有重要關系。投資者的盲目性是此次並購潮的催化劑。今年上半年並購的主力事實上是轉型受阻寄望於其他業務發展的企業。難以想像,當此次並購潮退去時,文化傳媒行業是否能夠「春風依舊」。(作者系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 文化行業研究員蔡靈)【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

② 在哪個網上能及早看到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消息

並購重組的消息會在公司公告中第一時間發布出來的,另外網站的話東方財富網、和訊財經、證券之星應該是比較全面的,消息還算比較及時。

③ 3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大概可以並購多大估值的公司啊,另外可以並購估值大於自己的公司么

對於並購多大的公司並沒有規模的要求,畢竟並購存在很多蛇吞象的情況。如果並購不涉及控股權的轉讓,不夠成借殼上市,審核相對簡單。如果並購造成控股權的變化,則會構成借殼上市,證監會審批會很嚴格。

④ 急求中國大陸的媒介兼並案例及其兼並額

分眾兼並框架媒介
10月15日,江南春飛赴北京,與國內最大的電梯平面媒體框架媒介Framedia董事長譚智正式簽約。簽約的結果是,分眾傳媒以超過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框架媒介的100%股權,將框架媒介年初以來所整合的全國性網路悉數納入分眾旗下。

原本與江南春約定,進行此次國內最大宗媒體並購案的獨家專訪,結果變成他大談戀愛情懷。不知道並購框架的那份滿足和興奮,會不會比上市多一點,比戀愛少一點?

並購

根據合約,分眾傳媒將收購框架媒介100%的股權,首先支付3960萬美元的現金和價值5540萬美元的分眾普通股(按每份ADR=US$24.56計算,每份ADR包含10股普通股)。

除此以外,根據框架媒介在2006年的盈利情況,分眾將再支付價值最高不超過8800萬美元的分眾普通股。總收購價將不超過1.83億美元。所有用於支付的分眾股票均為新股。此收購項目將通過常規法定程序和相應條件,計劃在2005年底完成,預計將增加分眾傳媒2006年的每股收益。

據悉,收購框架的價格是根據11倍的市盈率和框架的預計年收益計算的(即:11×年收益=收購總價格)。

並購完成之後,框架媒介將會成為分眾傳媒全資控股子公司,繼續由譚智擔任該公司總經理。同時,譚智也將出任分眾傳媒的副總裁。

譚智曾擔任微軟中國副總裁、UT斯達康COO以及8848公司CEO等職務。他是代表框架廣告的投資方IDG公司和漢能基金擔任現在的職務的。IDG公司和漢能基金於2004年11月入主框架媒介。

譚智表示,框架廣告的整合是按照華南、華北和華東三大區域來展開的。就華北地區來講,是朗媒傳播合並了其他公司的北方部。華東區和華南區的情況也類似。

在廣州,電梯廣告市場一直競爭激烈。過去,由於從業公司眾多,一些樓宇的價格被抬升了兩倍。譚智認為,不進行合並,市場就會因得不到保護而消失。「這實際上也是在保護客戶的利益、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保護業主的利益。」
據了解,框架廣告在被收購前曾剝離了所有的液晶電視業務給分眾傳媒,並與分眾傳媒簽訂了「分眾傳媒不得進入社區電梯媒體領域」的合同。
資源

其實能夠收購框架傳媒,會讓任何人都感到興奮。更何況它是一筆70%+90%的生意。

2005年,框架媒介在全國發起了一輪整合狂潮,在原本電梯平面媒體市場諸侯割據的格局上一統江湖。成功整合了原框架媒介、朗媒傳播、信誠四海、領先傳媒、拓佳媒體、陽光加信、聖火傳媒、力矩傳媒、星火傳媒等9家擁有業界最強競爭力的電梯平面媒體公司。

框架媒介還在原有基礎上與其他三十幾個主要城市形成策略聯盟,媒體網路遍布全國,這使框架擁有了中國主要城市90%以上的電梯平面媒體資源,在電梯平面媒體領域具絕對強勢地位。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對電梯平面媒體市場的調查數據表明,在北京的住宅樓中,框架電梯平面媒體的同類市場佔有率達99%;從京、滬、廣、深的優質資源佔有率平均值來看框架的市場份額也佔到了90%。

根據CTR央視市場研究公司的調研報告,分眾傳媒已經占據了中國商業樓宇電視廣告70%以上的市場。自7月13日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以來,分眾傳媒市值已漲至9億美元,成為市值最大的在境外上市的境內廣告傳媒股票。

分眾傳媒目前擁有中國商業樓宇聯播網、中國賣場聯播網兩大網路,據悉已經覆蓋全國52個城市,4萬多個液晶屏,其商業樓宇聯播網日覆蓋近4000萬中高收入人群,賣場聯播網則每周覆蓋5200萬家庭日用消費者。

一個蘿卜一個坑,中國的樓宇已經變成稀缺資源。江南春並購框架此舉,是在進一步佔有著稀缺資源。

並購使分眾在原有網路基礎上再新增高檔公寓媒體資源,框架的4萬部電梯和4000萬的日均網路覆蓋人數與分眾的媒體再整合,將使分眾傳媒的整體媒體接觸幾率再度提高。

根據AC尼爾森統計,2004年中國戶外廣告市場達人民幣160億元。但80%的資源卻分散在6萬多家中小型廣告公司手中,前4名的份額總共不超過30%。整合已是行業內外的共識。

今年3月,全球第二大戶外廣告集團法國的JCD通過旗下子公司德高貝登收購著名戶外廣告商媒體世紀近80%股權,9月再下一城,以約8億港元的總代價收購媒體伯樂73.38%股份及可換股債券。從而將兩家的地鐵和公交車廣告經營權悉數收入囊中,在交通媒體方面漸成壟斷之勢。

而此次江南春從年初就在策劃的、市值最大的境外上市媒體公司以上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框架媒介,創下了中國近年來媒體並購的最高紀錄。
原本應該是個浪漫詩人的江南春,被命運捉弄成一個商界奇才。或許命運本該如此,或許中國現代商業模式本該有這種命運。
江南春速寫

「如果我能選擇的話,真希望大學時代的生活可以重現,大學時候的戀愛是生命中最快樂的時光。」男人的性感真的不需要財富去修飾,當然,能袒露這種心扉的江南春,是個性感的有錢人。

大學二年級開始做廣告,大三開自己的廣告公司,2003年創辦分眾傳媒(FMCN.NASDAQ),而立之年江南春已經成為億萬富豪,躋身「胡潤富豪榜」第82名。

「即使分眾上市,也不能讓我有那種感覺」,這位懷念懵懂情感的詩人富翁,也許再也無法找回那份感覺了。畢竟他已身陷江湖,或許只能哼哼唱唱周傑倫的《回到過去》了。

⑤ 3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大概可以並購多大估值的公司啊

這個情況完全沒有定論,無規可循
並購重組也有蛇吞象的成功案例
比如吉利並購沃爾沃及受讓賓士股權
A股前面也有趙薇意欲收購萬家文化的失敗例子,實施完成同樣有成功的

⑥ 傳媒行業上市公司有哪些

傳媒行業上市公司有很多,下面例舉出五個:

1、中視傳媒

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於上海浦東,1997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證券代碼600088),北京、江蘇無錫、廣東南海、浙江杭州四地均設有分支機構。

作為中央電視台控股的一家傳媒類A股上市公司,中視傳媒主營影視拍攝、電視節目製作與銷售、影視拍攝基地開發和經營、影視設備租賃和技術服務、媒體廣告代理等業務。

⑦ 為什麼說換股收購是目前國內上市公司實施股權並購的理想方式

換股收購是目前國內上市公司實施股權並購的理想方式的原因:
換股並購是專指收購公司將目標公屬司的股票按一定比例換成本公司股票,目標公司被終止,或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
換股並購的優點:
1、收購方不需要支付大量現金,因而不會使公司的營運資金遭到擠占。
2、收購交易完成後,目標公司納入兼並公司,但目標公司的股東仍保留其所有者權益,能夠分享兼並公司所實現的價值增值。
3、目標公司的股東可以推遲收益實現時間,享受稅收優惠。
根據具體方式,可有三種情況:
1、增資換股。收購公司採用發行新股的方式,包括普通股或可轉換優先股來替換目標公司原來的股票,從而達到收購的目的。
2、庫存股換股。在美國,法律允許收購公司將其庫存的那部分股票用來替換目標公司的股票。
3、母公司與子公司交叉換股,其特點是收購公司本身、其母公司和目標公司之間都存在換股的三角關系。通常在換股之後,目標公司或消亡或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或是其母公司的子公司。

⑧ 請問今年的傳媒行業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

論金融危機與文化產業

從2006年春季逐步顯現的美國「次貸危機」,席捲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並逐漸在全球蔓延開來,到目前為止,已形成了一場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系列的經濟連鎖反映。然而這次以美國為核心、逐漸向全球波及的金融危機其持續時間、波及范圍、影響深度都還不確定,各國金融風暴因素與反金融風暴因素存在著艱難的博弈,我們無法以准確的數據來具體衡量金融風暴所帶來的破壞。但由於其巨大的影響力和破壞性,我們不能無視其任由發展,而應本著科學的精神,以追求客觀、真實的心去靠近真理,把握事件的發展。而文化產業作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我們擬從歷史的路徑和內在邏輯的路徑著手分析中國的文化產業在這樣的世界經濟大環境下,將受到何種影響、可以如何應對等一系列問題,試圖對我國的文化產業在金融危機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做出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史上的金融危機與今日世界的文化產業格局

20世紀30年代,席捲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蕭條,加上隨即而至的二戰,對歐美工業經濟造成了重大打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尋求重振本國經濟的路子,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著手文化產業的框架性布局。以美國為例: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美國以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後盾,謹慎地進行了三次較大動作的產業結構調整,促使文化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到了80年代中後期,美國全力向他國特別是世界發展中國家進行文化產品大傾銷,十幾年的時間便逐步瓦解了國際間文化產業原有的有形或無形的壁壘。美國文化產業異軍突起,以在GDP中占據25%的突出比重,成為僅次於軍工行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為美國占據世界文化霸主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使原本屬於外向型經濟型、對國外市場依賴性強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國家,遭受了巨大的經濟動盪和經濟損失。金融危機後,以日、韓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紛紛尋求重振經濟的道路。日本政府積極實施「文化立國」戰略,並公布實施了《振興文化藝術基本法》和《有關振興文化藝術的基本方針》、《文化產品創造、保護及活用促進基本法》。他們高喊著「將美國霸佔全球文化產業剩下的那一半收闊囊中」的口號,以動漫為突破點,發展成了一個具有重要世界影響的文化產業國家。韓國也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並將其作為21世紀發展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進行積極培育。1998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方針,1999至2001年先後制訂《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前景21》和《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明確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發展計劃,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歷史來看,前兩次較大的金融危機,都孕育文化產業的發展機遇,對文化產業都有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的是,之前的兩次金融危機爆發之時,世界的文化產業並未成熟,並未形成一個體系融入各國的經濟系統。在金融危機對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破壞性影響下,各國紛紛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彌補金融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衰退。而此次以美國次貸危機為根源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爆發時,世界文化產業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融入了各國經濟系統的各個方面,各種盤根錯節的產業鏈條彼此交織,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我們要看到歷史發展階段性特徵的體現,看到此次金融危機將可能對文化產業產生不可忽視的、異於前兩次金融危機的影響。

二、本次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影響

由於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前,美國、英國、日本、韓國、中國等世界大部分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發展,無論從政策上還是資金投入上,都給予了極大的重視,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說,文化產業的收益成為了本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文化產業的各個方面無疑會多少受到波及。

金融危機的影響中最首當其沖的金融行業和投資行業。這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金融風暴,最直接的影響是導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場隱約出現流動性不足危機。資金無法暢通流轉,投資市場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約。從客觀來看,銀行等借貸機構資金回收困難,資金流動不足,無法再提供龐大的貸款。從主觀來看,一方面由於信用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金融機構在審核貸款資格時將更加小心和謹慎;另一方面金融危機致使投資者信心受挫,危機持續時間波及范圍等不確定性等因素使市場前景不明朗,投資者會更加小心謹慎。各國央行紛紛採取救市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緩沖危機的沖擊力,而不能從根本上解除危機。

金融、投資行業與文化產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化產業必然會受到波及。金融危機的爆發地美國,其文化產業面臨嚴峻考驗:各影視投資公司的原有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從而不得不改變計劃;明星們也被迫將面臨著身價下跌、片酬縮水、投資損失等問題;好萊塢演員們正在醞釀是否舉行罷工。俗話說,「體育和世界經濟永遠是在一條船上的」,歐美的體育經營營銷投入普遍有所縮減:贊助商紛紛減少或收回對球隊的贊助;各類體育俱樂部也紛紛開源節流;2012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也提出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原計劃對奧運設施的建設的預算也將大幅度縮水 。可以想像,這樣的結果導致奧運產業經濟的產出必然在一定程度受到影響。

就金融危機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影響來看,主要呈現並預期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由於此次危機主要由地產業次貸危機引爆,文化地產必然受到直接的影響。大多地產公司是貸款開發項目,銀行等金融機構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資金流動性差,地產公司再申請貸款將有所阻礙,項目開發進程將有所調整:為了節約成本,用於前期項目設計的資金計劃將一定程度減少,地產策劃、設計等文化地產類別將受到不利影響;為了加快資金回籠,用於後期宣傳、推廣的資金計劃將有所增多,將可能促進房地產營銷機構和相關傳媒廣告收入的利潤提升。這樣的調整,實質是房地產行業對本行業利潤和與地產相關行業(如廣告傳媒)之間的利潤進行重新分配,從某種程度來看,它是房地產商在金融危機下的一種自救措施的體現。這種將本行業利潤對外進行分割的方式,應該是房地產業的一種短期行為。

影視娛樂圈呈現出動盪和不景氣。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製片商投資更加謹慎,影視作品的投資減少;企業贊助的各類商業演出數量將有所下降;影視劇市場不景氣,明星不得不面對著身價下降、片酬縮水的事實;娛樂界人士曾投入股市的資金也隨著股市的急速下跌而被套牢。但是,也應看到積極意義的一面:目前國內影視市場只有《大鱷無形》、《知情者》等為數不多以金融風暴作為故事背景的影視劇作,金融風暴題材將可能成為銀屏、銀幕的新寵;投資資金的壓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產品的優勝劣汰,演藝明星將提升競爭力,影視創作將更加註重質量的提升。

對於以廣告收入為主要盈利來源的中國傳媒業來說,金融危機對其的影響,必然通過企業廣告投放的微妙變化來體現。從前文分析看到,文化地產業關於地產項目後期宣傳力度的加大,對於主要以地產和汽車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傳統紙媒和廣播將十分有利;電視台與地產相關的電視節目和欄目也逐漸進入階段性活躍期。據10月7日法國實力傳播公司的調查數據預測,金融危機對發達國家廣告市場的沖擊明顯,北美和西歐廣告開支增速放緩幅度最大,預計今年兩個地區的廣告市場的增速1.8%1.6%。而新興國家仍然是廣告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其中亞太地區廣告本年度市場增速將可能達到10.1%,中國將可能首次進入世界廣告開支前10的行列。

金融危機對傳媒的影響不僅在於對廣告投放增加帶來收入提升,更可能在經營方式層面向傳媒提出挑戰。以互聯網為例,由於受到華爾街雷曼兄弟破產的消極影響,以風險投資為支撐的免費互聯網服務將可能過度到付費服務為主,在過去的5-6年時間里被譽為「社會性媒體」的互聯網將逐漸轉變成為「真正的生產力」,這意味著互聯網經營模式將逐漸轉變。

金融危機從美國逐漸波及到中國,需要一定的過程。對比中美兩國不同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可以看到,中國是較為傳統和保守,而美國則是相對開放和活躍。雖然到目前為止,金融危機對我國居民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還未構成較明顯的影響,但從經濟周期來看,我們不能忽視因此可能產生的對文化產業的影響。可以預計的是,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不斷滲入,我國居民消費觀念、消費行為會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從物質消費來看,需求仍然是相對剛性,居民的消費觀念和行為可能不會產生較大的變化,因此與物質生產關聯度很高的文化產業部類仍然具有十分有利的發展機會;但從純精神消費來看,雖然對於居民的生活消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但是相對軟性,在經濟動盪時期,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做出適當調整:對高收入者來說,金融危機的影響主要在於市場是否能持續提供更多高檔、優質的文化精神產品來滿足其需求,而他們不會更多地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支付這些產品的價值,各類藝術演出、展覽及藝術品交易市場,仍具有一定的消費人群;對中低收入者來說,原本就不強的文化精神產品支付能力則面對了更大的挑戰,他們可能減少高消費的文化精神產品,更多地轉向低成本的文化精神產品消費,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減少對藝術品的投資、旅遊、影院和KTV等消費,更多的採取以家庭為單位的室內消費,如家庭影院、網路游戲、棋牌游戲等,或近郊旅遊景點的消費。「在家玩廉價網游」之類的娛樂方式將可能受到追捧 ,這使得數字娛樂業軟體和游戲開發將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原本以家庭為主要傳播群體的廣播電視,有了再度繁榮的契機,可能帶來我國廣播電視節目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提高。

其實,在既定的市場消費容量下,金融危機像是一把「雙刃劍」,它沖擊或影響了某些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卻也在一定程度潛藏著另一些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旅遊產業受到一定影響,數字娛樂業軟體和游戲開發有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高成本的休閑娛樂、精神文化消費方式受到一定影響,低成本的休閑娛樂、精神文化消費方式卻因此有了相對較大的市場。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文化產業對策初探

以上分析了金融危機可能對我國文化產業造成的影響,對比歐美文化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的程度,我國的文化產業到目前為止,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似乎還不太明顯。但由於經濟危機的蔓延和滲入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提早採取應對措施,以幫助我國文化產業順利度過危機,將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首先,企業要規范自己的市場行為。如果企業在一定的范圍內按照規范的操作程序進行經濟活動,則可以建立一個良好的競爭秩序,否則,不能從根本上解除經濟危機的隱患。正如我們所知,美國次級貸款機構放鬆貸款者貸款資格的審核,接受了大量信用不合格者的貸款申請,「次貸危機」所引起一系列經濟危機的連鎖反映,最終引爆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如果企業不能從根本上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危機將時刻威脅著我們。這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各個企業,敲響了警鍾。其次,企業要加強創新,適時地推出新策劃、新產品、新服務,增強自身應對市場危機的實力。例如,面對旅遊業產生的變化,相關企業可以加強宣傳,並採取各種新的策劃吸引遊客;加強本土旅遊景點的開發力度,推出一系列創意概念,通過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內需,加強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同時,企業還應加強彼此間的對話與合作。文化產業空間上的聚集——文化產業園區、聚集區的發展,為文化產業統一、協調、規模化的操作提供了交流平台與產業機會,並且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規避因市場不可預測因素而可能受到的經濟風險。另外,國際金融秩序的變動與文化產業的調整,或許會給中國文化企業的海外直接投資帶來機會,通過理性的判斷,積極入股、並購國際文化產業機構特別是西方媒體,推動企業的戰略提升,從宏觀上講,也會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進程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高。

從國家政策的角度來看:此次金融危機中國的影響是有限的、可控的,我們有信心維護中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但由經濟危機引發的全球政治局勢緊張,卻很可能對中國的宏觀政策產生巨大影響。從歷史的經驗我們看到,美國占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先機,目前已發展成為了世界第一文化大國;日本和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將文化產業立為本國21世紀的基本方針政策,實現了從出口拉動經濟發展向「自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也成為了文化產業的實力大國,國家綜合實力也得到了飛速提升。金融危機的影響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文化產業這一「軟實力」對國家經濟穩定及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所具有的巨大作用。

從十六大到十七大,中國共產黨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的認識不斷深化,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目前我國也已建立起了「『文化事業政府保障,文化產業宏觀調控』的管理運行機制,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資、國有文化單位為骨幹、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競爭』的產業發展格局」,文化產業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在金融危機中,國家政策可以提供哪些有益、有效的措施呢?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問題,需要專文來探討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國家文化產業戰略調整思路。這里著重提出兩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首先,應響應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會議中關於構建和諧國土的精神,從源頭上加強對土地的管理,樹立與時俱進的土地開發整理觀念,以科學性和規范性結合、效益和生態並重進行土地開發利用。對於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土地開發,只要經過一套科學、系統的方法論證了可行的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計劃,政府都應當積極支持和鼓勵。要讓人們認識到,「以文化地產為保障,文化旅遊為主體,文化創意為靈魂」是當前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正當思路,在文化產業園區建設一定比例的文化地產除了使文化旅遊、文化創意項目具有地理載體、人氣基礎與產業支撐外,還具有提升地產品質,拉動地產行業回升,刺激國家經濟活力的積極意義。

其次,根據十七大三中全會的精神,建構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加強三農建設,而加強農村文化的建設,又是三農建設的重要環節。面對我國農民紛紛外出務工的基本事實,閑置的土地如何開發利用?一個可行的辦法是嚴格控制土地的其他用途,充分利用土地進行農業產業化及農村文化產業的開發。規模化、統一化的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僅僅是直接可見的農業經濟效益,對農業產品的後期創意設計加工和新農村景觀的開發利用,則可以成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到目前為止,雖然金融危機的持續時間、波及范圍我們還無法預計,但有兩點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這次被認為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的影響還在逐漸蔓延,盡管世界各地的反金融危機力量採取了各種可能的措施,試圖將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但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逐步深入,此次由超級經濟大國美國引發的經濟危機大爆發,在全球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動盪,其在短時間內不會平息;第二,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各關聯部類的影響是方方面面並且十分深刻的,其造成的具體影響是我們現在無法估量和掌控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通過嚴密的動態觀察和深入的分析,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將金融危機對文化產業的破壞性影響減到最低,並看到潛在的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將危機各種影響的合力逐漸導向我們所希望看到的良性局面。

參考資料:

《文化產業發展需要面對新情況》,張頤武,商都網,2008-07-23,

《復甦前景黯淡 美國金融風暴拖累中國出口》,姚志德,羊城晚報,2008-09-16

⑨ 為什麼傳媒行業並購多

並購為大家都好啊,發揮自己的特長

⑩ 邊鋒游戲和浙報傳媒並購成功了嗎

浙報傳媒集團收購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的申請得到證監會的審核通過,內浙報傳媒集容團斥資近 32 億人民幣收購了杭州邊鋒和上海浩方 100%的股權。浙報傳媒表示,集團未來的內容架構應該是 「新聞 + 娛樂 + 社區化」,要強調寓教於樂,創新話語體系。邊鋒集團和浩方在線不僅僅是一個網路游戲平台,浙報傳媒更看重的是其能夠為用戶提供的電子競技、文化消費、文化娛樂等文化服務平台的功能,而這與浙報傳媒集團的發展戰略是一致的。搜索「並購天下」查看更多並購資訊。

閱讀全文

與傳媒上市公司並購2019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tp外匯平台 瀏覽:457
資金用途有哪些 瀏覽:711
格萊美股票 瀏覽:688
滬深300指數基金管理費最低 瀏覽:62
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政策 瀏覽:957
京保貝目標群體資金來源 瀏覽:409
廣西白砂糖今日價格 瀏覽:657
為什麼資金凈流入是負數 瀏覽:949
股票型基金重倉股是什麼 瀏覽:651
孩子理財保險 瀏覽:231
向上理財銀行存管 瀏覽:29
活期理財推薦 瀏覽:970
外匯平台需要多大資金量 瀏覽:785
基金下折後如何計算盈虧 瀏覽:135
商品黃金價格指數 瀏覽:416
方圓基金私募 瀏覽:854
愛米理財網 瀏覽:806
屬相與股票 瀏覽:316
不會數學的人能投資股票嗎 瀏覽:371
雲南旅遊外匯收入 瀏覽: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