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百盛集團 企業簡介
百盛於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百盛」),並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開設首家百貨店,定位於中高檔消費群體。百盛是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外資連鎖企業之一,並且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時尚百貨集團之一,擁有覆蓋中國28個主要城市的最廣泛的營銷網路。
對中國日益富足的中高檔消費群體而言,百盛已成為家喻戶曉並標志著品味和時尚的知名品牌。百盛與許多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合作夥伴關系,使百盛能夠不斷的在商品和品牌組合等方面得以完善,並通過引入質量好、價值含量高的品牌或創新產品系列提高商品的吸引力,從而加強並鞏固百盛的領先地位。首頁 / 關於百盛 / 里程碑 English
里程碑 2008
三家新百貨店開業,總零售面積約43,500平方米:
- 貴州金鳳凰百盛
- 上海莘庄百盛
- 貴州遵義百盛
完成收購鞍山百盛物業.
完成收購西安長安百盛店之49%所有權.
完成收購西安時代百盛店之49%所有權.
完成收購天津百盛品牌管理店之100%所有權.
完成收購南寧百盛品牌管理店之100%所有權.
完成收購西安立豐百盛店之9%所有權.
2007
完成收購南昌市江西K&M百貨店之100%所有權.
完成收購鞍山百盛店之49%所有權.
三家新百貨店開業,總零售面積約60,300平方米:
- 北京美羅城百盛
- 四川時代百盛
- 西安東二環百盛
2006
完成收購昆明兩家百盛品牌管理店之100%所有權.
完成收購北京百盛店之44%所有權.
2005
「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
2004
北京百盛開業十周年店慶. 百盛在中國擁有的百貨店達到30餘家.
2000
百盛在中國擁有的百貨店達到近20家.
1996
上海百盛開業.
1994
百盛進入中國---第一家百貨店在北京開業.首頁 / 聯系我們 / 聯系信息 English
聯系信息 總部中國北京復興門內大街101號百盛大廈9層
郵編:100031
電話:86-10-66536868
傳真:86-10-66536838
❷ 百盛的集團簡介
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是信譽卓著、業務多元化、國際化的工商集團,發展迅速,成為跨國集內團之一,組織容健全,資金雄厚。業務范圍囊括製造、貿易、零售、房地產、金融服務與資訊科技等領域。旗下有二百餘家公司及關系企業。集團屬下「百盛」為馬來西亞百貨公司最大的連鎖機構。
百盛於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並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開設首家百貨店,定位於中高檔消費群體。百盛是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外資連鎖企業之一,並且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時尚百貨集團之一,擁有覆蓋中國18個省34個主要城市的最廣泛的營銷網路。
對中國日益富足的中高檔消費群體而言,百盛已成為家喻戶曉並標志著品味和時尚的知名品牌。百盛與許多國內、國際知名品牌建立了長期而穩定的合作夥伴關系,使百盛能夠不斷的在商品和品牌組合等方面得以完善,並通過引入質量好、價值含量高的品牌或創新產品系列提高商品的吸引力,從而加強並鞏固百盛的領先地位。
❸ 百盛集團靠肯德基就能賺足夠多的錢了,幹嘛還要畫蛇添足的推出個東方既白啊
這叫市場細分,吃肯德基的年輕人和孩子居多,而東方既白更受到白領專和中年人的親賴屬.
肯德基屬於快餐,而東方既白有主食的.即使百盛集團不推出東方既白,也會有真功夫之類的中式快餐爭奪這塊市場,還不如自己仗著肯德基兄弟品牌的名聲,拓展市場.
❹ 馬來西亞百盛集團是不是世界500強
馬來西亞百盛集團不是世界500強。
具體介紹:
A:馬來西亞金獅集團是信譽卓著、業務多元化、國際化的工商集團,發展迅速,成為跨國集團之一,組織健全,資金雄厚。業務范圍囊括製造、貿易、零售、房地產、金融服務與資訊科技等領域。
B:旗下有二百餘家公司及關系企業。集團屬下"百盛"為馬來西亞百貨公司最大的連鎖機構。百盛於1994年進駐中國零售業市場,並在北京復興門內大街開設首家百貨店,定位於中高檔消費群體。
C:百盛是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外資連鎖企業之一,並且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時尚百貨集團之一,擁有覆蓋中國18個省34個主要城市的最廣泛的營銷網路。
❺ 百勝餐飲集團的企業價值
群策群力 同心同德
為客瘋狂:
我們是為客瘋狂者!我們的餐廳團隊版及RSC的同事都傾聽與權回應顧客的心聲。我們以「Yes」的態度向顧客提供101%的CHAMPS。
相互信任:
我們相互信任,相信所有人都出於好的動機,鼓勵出謀劃策並廣招多元化的及背 景不同的員工。
認同鼓勵:
我們為其他同事的成功而慶祝並樂此不疲。
輔導支持:
我們互相輔導,互相支持。我們首先肯定對方,再談如何能做的更好。
有責任心:
我們說到做到,擔負責任…正如我們是主人。
貫徹卓越:
我們通過不斷的改善和創新來交出一年比一年漂亮的成績單,並不停地追蹤考核。
正面積極:
我們以正面的角度看待問題,積極行動,我們痛恨官僚並避免其帶來的所有無聊現象。
力爭而合:
通過有建設性的辯論、不管相聚或分駐各地,我們都能實踐團隊合作。
❻ 百盛是一個集團公司嗎
百盛(抄PARKSON)是百盛百貨的簡稱,由是金襲獅集團於1987年創立的百貨連鎖商場,公司股票分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HKEx: 3368)、 [1] 馬來西亞吉隆坡證券交易所(Bursa Malaysia::PARKSON)和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GX::PARKSON) [2] 上市交易。
連鎖百貨商店遍設馬來西亞各主要城市,至今已開設了三十餘間購物中心以及精品專賣連鎖店,成為全馬百貨店最大、最成功的零售連鎖集團。2013年8月31日石家莊百盛百貨日正式閉店,9月1日起終止經營。
❼ 百勝集團還是世界500強嗎
2008年世界500強中國共有35名公司上榜,百勝集團不在排名內,
具體名單排序如下:
排名 營業收入百萬美元 城市
1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16 159,260 北京
2 國家電網公司 24 132,885 北京
3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25 129,798 北京
4 鴻海科技集團 132 51,828 台北
5 中國工商銀行控股有限公司 133 51,526 北京
6 中國移動通訊集團公司 148 47,055 北京
7 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 159 43,440 北京
8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71 41,307 北京
9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187 38,904 北京
10 中國農業銀行 223 34,059 北京
11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226 33,861 廣州
12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257 30,204 北京
13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259 29,939 上海
14 和記黃埔有限公司 286 28,035 香港
15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288 27,856 北京
16 國泰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300 26,811 台北
17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303 26,391 長春
18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324 24,808 台北
19 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 341 23,732 北京
20 廣達電腦公司 344 23,665 龜山
21 來寶集團 349 23,497 香港
22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356 23,335 北京
23 華碩電腦公司 363 22,993 台北
24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 373 22,607 上海
25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 385 22,128 北京
26 台塑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395 21,344 麥寮
27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398 21,202 北京
28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405 20,840 北京
29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409 20,637 北京
30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412 20,517 北京
31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 426 19,991 北京
32 怡和集團 437 19,445 香港
33 中國鋁業公司 476 17,577 北京
34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480 17,515 北京
35 聯想集團 499 16,788 香港
❽ 百勝集團是大型的企業嗎
全球三百強之一的企業,你說是不是大型企業?現如今百勝有兩家.....一家是以前的老東家百勝全球集團( 代碼YUN),另一個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百勝集團中國(代碼Yumc)。這兩家都是已上市公司.....
❾ 百盛是如問降低成本的給我們什麼啟示
近日,重慶百盛財富中心店終止經營,百盛百貨迎來了2017年第一「關」。一家門店關門說明不了什麼,不過這是百盛在重慶關門的第三家店,而且從2012年到2015年,百盛百貨共關閉了位於上海、天津、濟南等地的10家門店,去年又再關閉了4家門店。
接連關店的直接原因是業績不佳,近年來,百盛百貨在中國市場的營收不斷下降,從2014年起,百盛集團已連續三年營收下降。根據2016年的財報,百盛集團當年銷售總額為165.99億元,同比下降8.2%。關店止損成為其改革的策略之一。
挑戰不止於此,相比較自身的業務困局,作為曾經的傳統百貨外資第一店,百盛還面臨著整個百貨行業不太景氣的問題,而來自新型購物中心和線上零售商的競爭,更讓其遭受了不小的挑戰,也給以百盛為代表的洋百貨們帶來了新的考驗。
從引領潮流到跟不上節奏,百盛們該何去何從?
領頭羊靠賣物業盈利
雖然明年才到百盛中國的本命年,但「諸事不順」已經逐漸顯現。
除了重慶百盛財富中心店歇業,3月上旬,百盛集團發布內幕交易公告,稱該公司全資附屬公司合肥百盛作為被告,收購鞍山百盛大多數權益的協議被判決無效。
2016年,百盛凈利潤達到了1.54億元,相比較前一年虧損的1.83億元,打了個翻身仗。但「扭虧為盈」實際只是表面文章。如果仔細翻看百盛2016年發布的四個季度財報,會發現前三季度百盛的凈利潤都為負數,能將整年利潤變負為正,是因為百盛賣了北京太陽宮的物業,一次性獲得稅前利潤人民幣12.83億元。
靠變賣物業掙錢,是曾經的「外資百貨第一店」百盛百貨所沒想到的。
其實早在2013年業績開始走下坡路時,百盛很快做出了反應:前任行政總裁陳漢民在2014年3月1日「卸任」,由當時任集團商品部高級總監張瑞雄接任。
同時,年過70的百盛創始人鍾廷森也再度出山,正式出任百盛執行董事兼主席,拉開了百盛中國戰略調整的大幕。
關閉不盈利的中小型商場、引進餐飲店拉攏顧客、建立自己的線上商城以及開設精品超市,從零售新業態到降低成本,百盛嘗試的舉措不少,但件件都沒有打中「七寸」。
而且僅僅過了兩年,百盛就不得不面對全新的格局。除了早早進入占據一席之地的傳統百貨商店外,零售行業已聚集了大批的狙擊者:中國本土品牌購物中心、帶動線上交易的電商以及遍地開花的免稅店,這些狙擊者逐漸成為國內消費者的購物新選擇。
如果百盛看到四周同樣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老對手,應該會稍顯安慰。
1998年進入中國的華堂商場,由日本株式會社伊藤洋華堂以合資方式開辦。5年來,華堂商場已經關閉了在北京的8家商場,2016年10月,在北京的標桿門店十里堡店也宣布關張。
今年3月,來自英國的百貨公司瑪莎百貨關閉了北京店,這家門店從2015年12月開業至今也才1年多時間。在2016年11月,瑪莎百貨因為虧損嚴重宣布退出中國國內市場。
除了以上兩個百貨公司外,來自台灣的太平洋百貨和香港的新世界百貨,近年來也難以逃脫在大陸市場關店的命運,銷售額同樣不斷縮水。
放眼全局,整個百貨業似乎都在經歷一場集體跳水。據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統計,2016年,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零售額同比下降0.5%,降幅相比上年擴大了0.4個百分點。
但洋百貨的下降速度明顯快於本土百貨商店。根據贏商網的統計,2016年關閉的24家百貨商店中,洋百貨佔了16家,數量遠超本土百貨商店。
彼時曾為國內百貨業領頭羊的洋百貨們,為什麼凋零得如此迅速?
雖然洋百貨大規模關店的原因眾說紛紜,電商和購物中心也時常為此背黑鍋,但究其根本,還是因為消費升級之下,洋百貨們未能跟上行業轉型的步伐。
對於百盛的衰落,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主任郭增利說,在百盛入華初期,國內百貨業不夠發達,洋品牌優勢明顯。隨著大批百貨、購物中心的出現,百盛並沒有做出太多改變應對新的競爭格局,逐漸不再吸引消費者。
華堂商場相關負責人也承認,無論是商品結構還是品牌引進,華堂商場都很難吸引顧客,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變化。
從引領潮流到跟不上節奏,洋百貨的集體跳水來得太快。如果不願意如瑪莎百貨一般退出中國市場,曾經靠「洋氣」打贏零售戰的洋百貨們,就必須考慮如何「接地氣」了。
「接地氣」對於洋百貨而言不是一件易事。在洋百貨進入國內市場的20年後,中國本土的電商企業和零售企業如今已經崛起,尤其在接地氣、貼合本土消費者需求方面,表現遠超外資企業。
進退兩難之際,新對手購物中心給了洋百貨啟發。最新出爐的《2016年全國200家重點商場業績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有61家購物中心業績上漲,只有8家業績下跌。從整體看,購物中心2016年總業績同比上升10%。但傳統百貨商場有67家業績下跌,只有34家商場業績有所上漲。
將逛街、娛樂和餐飲合為一體的購物中心,滿足了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逐漸成為新的購物熱點。因此近兩年國內的購物中心發展速度飛快,最典型的是萬達集團,其目前在全國共有186家購物廣場,今年計劃再開50家。而中糧集團旗下的大悅城、華潤集團旗下的萬象城等購物中心,也逐漸在全國擴展。
洋百貨也想抓住這根救命稻草,這也仍然充滿挑戰。
一味復制大熱的業態,是零售業一直以來的通病。即便百盛們嘗到甜頭,繼續走購物中心的路線,也很可能在下一個10年,進入下一個循環,遭遇購物中心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的問題。沒有大量商業用地資源,也沒有發達的線上渠道、支付及物流體系,一味效仿購物中心和電商,很難有有勝出的希望。
那洋百貨就被打入死牢了?其實也不盡然。重慶市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李運楊認為,百貨業的長處在於有熟悉零售服務業的經營管理團隊及專業人才,如果手握產業鏈采購資源,也會拼出一條新出路。
比如,在平價時尚品牌被購物中心壟斷、中高端商品被免稅店拿下之際,洋百貨如果從小眾洋品牌或者其他專業類用品入手,在消費升級趨勢之下,也能有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