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位大神可以幫我找近三年,完全披露商譽減值的上市公司,還有部分披露,以及不披露的,跪求大神!!!!
隨著20世紀90年代掀起的全球企業合並浪潮,無形資產特別是商譽在企業總資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商譽會計的處理一直是會計理論界討論和研究的熱點問題,我國財政部於2006年2月頒布了新《企業會計准則》,其中關於商譽的會計處理問題較舊《企業會計准則》有了較大的修訂,尤其是單獨提出了「商譽減值准備」,並對其會計處理做出了詳細規定。 基於目前國內理論界對商譽會計的研究多集中在商譽的初始確認和計量等方面,很少對商譽後續計量的具體方法和披露進行單獨的系統研究,因此,本文以新《企業會計准則》在商譽會計處理方面的主要變化為背景,將研究角度細化為商譽減值的會計處理,並重點研究其相關信息披露的問題。本文認為,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隨著越來越頻繁發生的企業合並活動而確認的商譽面臨著更高的減值風險,而企業在年報中披露商譽減值信息仍然具有自主選擇空間。因此,研究商譽的減值處理問題,尤其是商譽減值信息的披露問題,在當前更具有實踐意義。 本文從商譽減值處理和會計信息披露的理論入手,分析了商譽減值處理的具體內容和會計信息披露的類型及基本原則,並將兩者結合起來,重點討論商譽減值信息的披露問題。隨後,本文比較了我國商譽減值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美國會計准則在商譽減值的計量和披露方面的異同,分析三方准則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優劣,發現我國新會計准則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趨同和差距。另外,本文通過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數據對商譽減值信息披露的現狀進行了統計分析,隨後,又從中選擇了三家對商譽減值信息披露程度不同的上市公司,分析其如何對商譽減值信息進行披露,發現披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後,本文針對實證部分的現狀分析數據,得出我國商譽減值信息披露情況的結論,即我國上市公司商譽減值信息披露的現狀並不樂觀,大部分企業均不能充分披露商譽減值的相關信息。同時在海內外上市的公司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要求較高,能夠較充分地披露商譽減值信息,而僅在我國內地上市的公司在進行商譽減值信息披露時的自主選擇空間較大。本文認為,需要在准則的規范、外界的監督和從業人員能力的提高三個方面來不斷完善我國商譽減值信息的披露。
㈡ 一個上市公司商譽規模高那麼就永遠不會下降嗎
一個上市公司商譽規模高通過計提商譽減值准備或整體轉讓可以下降。
㈢ 一個1000多億的上市公司商譽規模是1億多什麼意思
就是有商譽的市值,就是他的信譽
㈣ 怎樣計算上市公司的商譽價值
很難計算。 中國A股市市場,藍籌低估值似乎有些不錯商譽價值。但一直得不到市專場認同的主要問題在與對於這些屬藍籌股利潤增長的方式逃脫不了計劃經濟時代壟斷性質的單一盈利,缺乏市場經濟實際需要的創新能力。而隨著全球國際化的進一步范圍擴大,這些表面商譽性質良好的藍籌個股,這些上市公司致命傷將更發明顯。
㈤ 上市公司一般什麼時間發布商譽減值公告
首先要知道的是,市場上說投資並購,大多是通過收購股權來實現的,什麼是股權?你對一家內公司凈容資產的興趣。什麼是凈資產?凈值是公司所有資產減去所有負債的凈值。所以直截了當地說,收購實際上是被收購企業的凈資產。這種凈資產有一個價格,通常在收購之前進行評估,以達成一個大家都同意的價格,買家和賣家以此作為參考,進行最終價格談判。商譽是指交易價格中超過估價的部分,也稱為溢價。那麼為什麼公司願意支付溢價,原因有很多,更為公認的原因可能是被收購企業的發展前景,所以願意支付更高的價格。我們知道,母公司的合並財務報表及個別財務報表均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內公布。商譽只能在綜合報表中找到。母公司的單一聲明中沒有商譽。在合並報表層面,附屬公司不再是附屬公司,而成為擁有商譽的集團的資產。所謂商譽減值,就是說子公司可能會損失一大筆錢。在母公司收購的時候,預期的發展前景根本看不到。相反,年復一年的經營不如年復一年的經營好,當時的預期嚴重偏離,這意味著被購買的資產(子公司,包括商譽)貶值,而不是按照購買時的價格貶值,因此需要對資產(商譽)的減值進行說明。
㈥ 上市公司計提商譽准備是否每年都要進行,這些金額哪去了,以後如何處
在商譽中顯示,一般每年都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
㈦ 收購後上市公司商譽巨大是什麼意思
商譽形成的原因
在並購過程中,產生商譽是因為並購者比被並購企業的公允價值多付出的成本,或者說是比被並購公司的股票的公允價值多付的成本,為什麼商家會付出比公允價值更高的成本,有的甚至是巨額成本呢?首先,一個公司立足一個行業若干年,一定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行業渠道、營銷策略、品牌效應以及公司信譽、專利技術和客戶群,這些都是沒有辦法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用精確的數字衡量出的。收購企業之所以看中了被並購企業,一定是看中了該企業潛在的發展潛力,比如未來創造收益的能力,尤其是當期望收購被並購企業的公司不止一家的時候,這時候眾收購公司競相標的價格,往往反應出企業對於該被並購公司有著自己的專業評估。換個角度說,商譽也就是收購公司對於被並購公司將來發展前景的評估價值。
商譽被確認為資產的原因
商譽主要分為:購買商譽和內部自創商譽。購買商譽又分為正商譽和負商譽,並確認為資本,而內部自創商譽則不確認為資本。被並購企業的商譽值的評估實際上是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然而,企業對現有資源可能帶來的未來收益作出的報告,為決策者所增加的決策相關性遠遠彌補了估計上的不精確性所造成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創造能力的競爭,作為核算這部分能力的價值的商譽,對於衡量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從而判斷企業的投資價值可謂至關重要,因此有理由相信商譽確認所增加的決策相關性會遠遠彌補其估計的不精確性。因此,商譽應該作為一項資產被確認。
資本市場的反應也驗證了本文的判斷。經驗研究的結果表明:報告的商譽資產價值與股價之間是相關的,並且在商譽已經攤銷5年之後仍然相關。同時相關的研究還顯示:報告了商譽價值的企業,其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的比率比較低。也就是說,帳面價值更接近於市場價值,這從另一個側面支持了商譽的確認使得會計信息更加有價值。因此,商譽資產應該被確認。
會計分期的本身就隱含了會計核算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確,不確定性是會計實務隨時都在面臨的問題。事實上,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可以預期固定資產的經濟壽命與物理壽命之間的相關性將會進一步減弱,對於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作出可靠的估計將會更為困難,但是固定資產卻不會因為計量的可靠性問題而不計提折舊,那麼商譽也沒有理由因為計量問題而不予確認。
㈧ 如何解決上市公司商譽問題
上市公司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來確認商譽並購價值。
第一,確認自創商譽。
商譽從本質上講是企業的一項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企業獲得超額盈利能力的原因,不是被並購後才產生的。我國會計准則認為自創商譽不符合會計可計量屬性而不予確認,規定的只有非同一控制下溢價合並才能確認商譽顯然太過狹隘,不能如實反映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商譽。因此,根據超額盈利觀,選擇合適的折現率,對預期凈收益與凈資產正常報酬的未來收益折現的金額確認為商譽,便很好的解決了自創商譽的確認問題。
第二,提高商譽公允價值的評估質量。
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必然結果,在新准則規定下,要提高商譽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前提是取得可靠准確的公允價值。因此,從宏觀上講,要完善市場經濟環境,減少噪音的影響和操縱空間,建立科學可行的公允價值測評體系。從微觀上講,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機構的水平。
第三,政府應加強對商譽信息披露的監管。
新准則規定商譽在確認和後續計量問題上都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存在著人為操縱的空間,因此需要加強監管,如對資產組進行減值測試時應由中間機構或第三方提供有關資本巿場的信息。同時也要注意到,目前提供咨詢服務的評估機構或會計事務所資質、水平差異較大,可能從源頭上使有關巿場公允價值的信息與實際產生偏差,因此,加強對中間服務機構的資格審查和培訓、監管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