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陽光保險社會責任報告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報告披露內容無統一規范。社會責任報告的概念其實一直都是爭論的焦點,致使我國將社會責任報告作為自願披露信息,所以國家還未出台相關的法律和法規來對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進行一些規范和約束。這樣就導致各企業披露出來的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種類、數量、質量都參差不齊,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各企業所發布的報告都在描述自己所做的貢獻,完全不考慮利益相關者是否需要這樣的信息。而且還可以看到在報告中企業的有些行為能否作為貢獻來披露都值得商榷。究其原因,法律並沒有強制要求企業披露對社會的責任貢獻,所以企業就採取有貢獻則大書特書,無貢獻就避而不談的策略。這樣各企業編造的社會責任報告就完全不統一、不規范,相互之間就毫無可比性可言。(2)報告形式重於實質。很多上市公司發布社會責任報告僅僅是出於隨大流,是出於自己的聲譽需要而將信息披露出來。特別是同行業的企業,在了解到競爭對手已經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如若自己不發布可能會喪失一些爭取社會資源的主動權。在基於這種出發點的情況下,多數企業是被動披露一些無關緊要或虛假的信息,這必然是質量低劣的社會責任報告。這種社會責任報告看似將該披露的信息披露得非常的詳實,其實都是一些無關緊要、對信息需求者並不具有判斷企業形象、為投資或合作做參考的價值的信息。因為這些企業是追求報告形式上的合理,但是他們忽略了報告本身的作用是用來與其他組織和個體溝通,忘記了報告是用來將自己的信息真實完整地傳遞給公眾的目的。(3)信息的真實度和完整度不夠。目前還有很多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主要是以表彰自己在一段時期內的出色貢獻為主,在其洋洋灑灑的行文中充滿了對自己的溢美之詞。但是,當我們認真讀完報告後發現,真正稱得上貢獻的指標為數不多,能滿利益相關者需求的信息更少。很多企業披露出來的社會責任報告是不完整的,所涉及的有效內容很有限。真正有效的社會責任報告,最基本的應該體現企業在股東、債權人、員工、政府、環境、消費者六個方面的貢獻,而且要強調的是這才是最基本的。在報告的真實度方面,也可以看到還是有些缺陷。
B. 美的集團的企業文化
美的集團的企業文化。
「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創造機會、為股東創造利潤、為社會創造財富。
C. 我是美的集團的一名品質,2016年因公司架構調整,需要裁員,但公司無
呵呵,公司的一貫作風,這種行業競爭激烈,技術含量低,利潤低,一旦市場稍有不景氣肯定會採取降低人力成本的方法。
D. 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一句話:在中國,企業「為什麼寫報告」的原因已經和報告本身的目的背道而馳。
CSR報告對企業來說有一定的好處,但它不是萬能的。
我其實我發現很多人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存在誤解。
這種誤解來自於大家把「報告」當成一個名詞,而不是動詞。當「報告」被定位成名詞,它象徵著的就是那本 16 開大小的書冊。
如今很常見,企業為了它先要花 20 萬左右,找人寫一個「好故事」,過程中還得不斷套用各類標准、指南;再花 20 萬把封面設計得很有「責任感」;再花 5 萬列印、5 萬做發布會。
這是一種很扭曲的商業形態。
無論通過什麼渠道去搜索「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作用」,答案不外乎這幾種:(按吹牛程度從高往低排序)
給企業帶來可持續的競爭力
增加企業的品牌美譽度
做更好的利益相關方管理與溝通
乍一聽,好像是那麼一回事。但實際上,給出這些答案的作者或者機構,完美地上演了一場「概念偷換」的大戲:因為這都不是「報告」這本冊子的作用,而是企業社會責任本身的作用。
也就是說,無論你今天有沒有這本冊子,只要企業的方方面面都做到了可持續,就會獲得這些收益。而不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做得好,讓企業更大,需要通過寫企業社會責任「報告」。
且當可持續的理念滲透進商業戰略中,沒有也不應該會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把這原本屬於「商業機密」的內容通過「報告」傳播出來。
畫外音:你看過企業發布自己內部的機密戰略嗎?若非要說,「報告」帶來的作用,至少也要類比成和企業其它報告類似的作用,比如對以往業績和未來預測的業績進行梳理和管理,或者是企業自上而下的傳遞機遇和挑戰等相關的信息。
所以,把「報告」當成是名詞,整體的邏輯是行不通的。
若把「報告」當成是動詞,實際上該如何解讀?
我們可以用 MECE 來分析。MECE 是一種對於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並能有效把握問題核心的思維過程。借用這種方法,我們發現動詞「報告」承載的功能有兩種:一是「主動傳播」,二是「被動查詢」。
對於這兩者概念的理解很簡單。
主動傳播:就是主動地讓大家知道企業做了哪些和社會責任有關的事情。
被動查詢:當有人想要查詢、了解時,可以找到相應的信息。而難的,一是哪些內容是想要讓別人主動知道的,哪些是需要被動的;二是主動和被動的內容要分別放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