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折舊率
折舊率一般指固定資產折舊率。
固定資產折舊率指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折舊額與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按計算方法可分為個別折舊率、分類折舊率、綜合折舊率;按期間計算,可分為年折舊率和月折舊率。
個別折舊率,是根據某項固定資產的原值與預計使用年限計算出來的折舊額占該項固定資產的原值的比率。
分類折舊率,是按照固定資產的類別,分類計算的平均折舊額占該類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綜合折舊率,是按全部固定資產綜合計算的平均折舊額佔全部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
(1)方大集團折舊率擴展閱讀
個別折舊率是按每項固定資產計算的折舊率」按使用年限法計提折舊時,個別折舊率為年、月折舊額占該項固定資產原值的百分比。即:某項固定資產的年折舊率。
分類折舊率是固定資產折舊率的一種形式。指把結構相似或其他條件大致相同的固定資產合並歸類,再按類別計算的平均折舊率。
採用分類折舊率計提折舊,同類固定資產可以匯總計算折舊,計算工作較簡便,但同類固定資產中的各項固定資產;
在使用年限上並不完全相同,因而不如按個別折舊率計提折舊符合固定資產損耗的實際情況,而比起按綜合折舊率提取折舊又准確一些。
❷ 折舊率是指什麼
折舊率一般指固定資產折舊率,指一定時期內固定資產折舊額與固定資產原值的比率。按計算方法可分為個別折舊率、分類折舊率、綜合折舊率;按期間計算,可分為年折舊率和月折舊率。
舉例:某項固定資產原價6,000元,預計使用10年,該項固定資產的折舊率、折舊額計算結果如下:
固定資產年折舊率 =1/10×100% =10%
固定資產月折舊率 =10 %÷12 =0.8333%
固定資產月折舊額 =6,000 ×0.8333% =50元
(2)方大集團折舊率擴展閱讀:
固定資產折舊的概念基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產業革命)以前,會計上幾乎沒有折舊概念,此後,由於大機器、大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鐵路的發展和股份公司的出現,使人們產生了長期資產的概念,並要求區分「資本」和「收益」,因此而確立了折舊費用是企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費用。
折舊概念的產生即是企業由收付實現制向權責發生制轉變的重要標志,其概念基礎是權責發生制以及體現這一制度要求的配比原則。
按照配比原則,固定資產的成本不僅僅是為取得當期收入而發生的成本,也是為取得以後各項收入而發生的成本,即固定資產成本是為在固定資產有效使用期內取得收入而發生的成本,自然與收入相配比。
❸ 平均年限法的折舊率如何計算
1、平均年限法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折舊年限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月折舊率。
2、平均年限法,是指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折舊方法,又稱「直線法」或「平均法」,適用於固定資產折舊。
3、固定資產在一定時間計提折舊額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下列因素:固定資產的原值、預計使用年限、固定資產報廢清理時所取得的殘余價值收入和支付的各項清理費用。
4、固定資產殘余價值收入即是指固定資產清理時剩下的殘料或零部件等變價收入。固定資產清理費用是指清理固定資產時發生的耗費。固定資產殘余價值收入扣除清理費用後的凈額即固定資產凈殘值。
❹ 平均年限法的折舊率如何計算
平均年限法年折舊率=(1-預計凈殘值率)/折舊年限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價值*月折舊率。
平均年限法,是指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折舊方法,又稱「直線法」或「平均法」,適用於固定資產折舊。
固定資產在一定時間計提折舊額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下列因素:固定資產的原值、預計使用年限、固定資產報廢清理時所取得的殘余價值收入和支付的各項清理費用。
(4)方大集團折舊率擴展閱讀:
固定資產殘余價值收入即是指固定資產清理時剩下的殘料或零部件等變價收入。固定資產清理費用是指清理固定資產時發生的耗費。固定資產殘余價值收入扣除清理費用後的凈額即固定資產凈殘值。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反映固定資產在一定時間內的損耗程度便於計算折舊,每月計提的折舊額一般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值乘以月折舊率計算。
擴展文件; 《平均年限法會計資料大全》
❺ 電腦固定資產的折舊率是多少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第三十一條:殘值比例在原價的5%以內,由企業自行確定。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做好已取消的企業所得稅審批項目後續管理工作的通知》(國稅發〔2003〕70號)第二條之規定固定資產殘值比例統一為5%。殘值率由3%調為5%,調整累計折舊。
固定資產提取的折舊額大小受計提折舊基數、凈殘值、折舊年限、折舊方法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會計准則》(簡稱准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簡稱稅法)分別對固定資產折舊的提取作了相應規定。
只有把握固定資產計提舊的因素,才能保證計提的折舊額正確,納稅不受影響。現就影響固定資產折舊額的各因素分別從准則、稅法作以比較。
生產經營中固定資產市價在當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顯高於因時間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預計的下跌和市場利率或者其他市場投資報酬率在當期已經下降,從而導致固定資產可收回金額大幅度降低等情況。
計提固定資產減值後固定資產應按照會計估計變更處理,即按未來適用法計提折舊。而稅法規定按照會計准則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准備在發生實質性損害前不得扣除,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稅基礎,以後會計計提的折舊小於稅法計提的折舊時,應相應調減應納稅所得額。
❻ 折舊率怎麼算
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1、年限平均法(也稱直線法)
年折舊率 = (1 - 預計凈殘值率)÷ 預計使用壽命(年)× 100%月折舊額 = 固定資產原價× 年折舊率 ÷ 12
2、工作量法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 固定資產原價 × ( 1 - 預計凈殘值率 )/ 預計總工作量某項固定資產月折舊額 = 該項固定資產當月工作量 × 單位工作量折舊額
3、雙倍余額遞減法(加速折舊法)
年折舊率 =2÷ 預計使用壽命(年)× 100%月折舊額 = 固定資產凈值 × 年折舊率 ÷ 12
4、年數總合法(加速折舊法)
年折舊率 = 尚可使用壽命/ 預計使用壽命的年數總合 × 100 %月折舊額 = (固定資產原價 - 預計凈殘值 )× 年折舊率 ÷ 12
一般企業使用較多的是直線法。企業計提折舊可以個別計提,也可分類計提。
注會
❼ 怎樣計算年折舊率
在雙倍余額遞減法下,年折舊率=2÷預計使用年限×100%=2÷5×100%=40%。
❽ 商品折舊率怎樣計算
房產折舊率計算
目前在二手房交易中,人們普遍重視房屋的位置、使用性和價格,但是價格中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卻被市場所忽略了,那就是「房屋折舊率」。其實並非購房者真的不重視,而是市場將其隱藏了起來,迫使購房者忽略了這個問題。信一天公司市場研究人士認為:由於目前二手房供求關系嚴重失衡,需求量遠遠大於供給量,有時往往一套房同時被幾個購房者看中,使其價格不但不可能下降,反而向上抬升。此時,諸如「房屋折舊率」等一些評估房價的技術因素已經被忽略了。如果按照成熟的二手房市場條件進行評估的話,要評估一套二手房應該通過綜合的技術手段來判斷其真正價值,因此就免不了要考慮房屋折舊率問題。
忽視房屋折舊率對買方不公平
據信一天公司調查顯示:目前二手房市場忽視房屋折舊率問題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已購公房交易。由於已購公房面積比較小,地理位置佳、總價低,很受購房者歡迎。加上需求又遠大於供給,因此在實際交易中,有時某套二手房的成交單價甚至與周邊的商品房不相上下,房屋折舊率基本不被房主考慮。
事實上忽視房屋折舊率,對購買者而言顯然不公平,大家都知道房屋都是有一定的使用年限的,況且土地使用權也是有年限的,通常情況下最長只有70年。如果一套房已經居住了10年,後來者只有60年的土地使用權,加上每年2%的折舊率,如果按相當於新房的價格買入,甚至還增加了升值部分的差額,購房者顯然很吃虧。同時,專業人士指出:忽視二手房屋折舊率,對二手房市場規范發展也十分不利。因此,信一天公司提醒廣大消費者,購買二手房時最好堅持計算房屋折舊率。
如何計算房屋折舊率
專業人士指出:二手房交易中買賣雙方爭議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問題。賣方希望賣的越高越好,總喜歡拿同地區商品房的房價來比較,開價與商品房差不多;而買方總希望越便宜越好,於是將目光集中在「折舊」問題上,結果往往是買賣雙方提出的價格相差懸殊,要麼無法成交,要麼購房者放棄「折舊」因素,寧願吃啞巴虧。
其實,二手房估價測算應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一般有幾方面的因素可供參考:房屋因素折舊。
房屋竣工後即進入折舊期,按照理論折舊率,混合一等結構房屋折舊期限為50年,每年的折舊率2%。另外,舊房的套型落後,功能陳舊,這同新建商品房無法相比,「三小」小廳、小廚、小衛套型減價10%。此外,樓層對價格也產生影響。以7層樓房為例,2層和5層為基準價,1層和6層減價3%,7層減價5%,3層和4層加價3%,若是樓頂則減價5%;房間如無朝南門窗減價5%。
環境因素折舊。環境因素既有自然的,也有社會的;既有大環境,也有小環境。在同一地段,舊房的小區環境會遜色於新住宅區,比如小區平面布局、設施、綠化以及房屋的外觀造型等,舊房都要大打折扣。再如社會環境,在同一土地級別地區,有的適合經商,有的則適宜居住。還有該地區的居民結構、文化氛圍、配套建設等都會對房屋價格產生較大的影響。無物業管理和非獨立封閉小區分別減價5%,位於省、市重點中小學區的加價15%等等。
由於目前北京地區在制定房屋折舊的政策標准上還相對滯後,還沒有一個規范的《房屋折舊率及耐用年數表》以供消費者參考,在這方面台灣已經做的非常規范,他們根據不同地方氣候條件的不同以及對房屋的影響力大小,做出了各
地不同標準的《房屋折舊率及耐用年數表》,這一點是需要北京及全國其他地區借鑒的
❾ 折舊率是怎麼計算的
折舊率計算,應該先確定折舊年限。
折舊率是「固定資產折舊率」的簡稱。計算的是固定資產折舊額與固定資產原始價值比率。它反應固定資產價值分攤到成本費用中去的程度。
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如下:
1、房屋、建築物為20年。
2、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
3、電子設備和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
殘值率一般為5%。(內資企業5%,外資企業10%)殘值率是固定資產的殘值率。殘值就是固定資產報廢的時候的價值。
比如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為10000元,殘值率為5%,那麼固定資產報廢時的殘值就是500元。
如果按照直線法計提折舊
公式:
折舊率=(買入價-殘值)/(買入價*折舊年限) OR
折舊率=(1-殘值率)/折舊年限=折舊費/固定資本價值原值
殘值率=殘值/買入價
年折舊額=買入價X(1-殘值率)/折舊年限
月折舊額=買入價X(1-殘值率)/折舊年限/12
註:
新政策出台,已沒有殘值率。
(9)方大集團折舊率擴展閱讀:
根據折舊資產的范圍不同,折舊率有個別折舊率、分類折舊率和綜合折舊率之分。
個別折舊率是根據每一項固定資產的折舊率計算折舊額。
分類折舊率是按照固定資產的類別分別計算折舊率並計算折舊金額,即每嚴固定資產按照同一個折舊率計算折舊。
如我國工業企業財務制度將固定資產分為通用設備、專用設備和房屋建築物三大類22個小類,共計規定了34項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其中機構設備為10-14年,下面又有車磨刨銑等多種設備。
分類折舊率應當按照加權平均的方法計算,如果全部固定資產均採用直線法,應以年限為權數,如果是加速折舊法,則應當以可折舊的固定資產成本為權數。
綜合折舊率是以企業全部固定資產的加權平均折舊率為依據計提折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折舊率
❿ 折舊率年限平均法計算公式
(一)平均年限法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和折舊額的計算方法:
年折舊率=(1-預計殘值率)/ 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二)工作量法的固定資產折舊額計算方法:
按照行駛里程計算折舊:
單位里程時折舊額=原值(1-預計殘值率)/ 總行駛里程
按照工作小時計算折舊:
每工作小時折舊額=原值(1-預計殘值率)/總工作小時
按照台班計算折舊:
每台班折舊額=原值(1-預計殘值率)/總行駛里程
(三)雙倍余額遞減法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和折舊額的計算方法:
年折舊率=2/折舊年限×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月折舊額=固定資產帳面凈值×月折舊率
實行雙倍余額遞減法的固定資產,應當在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到期以前兩年內,將固定資產凈值平均攤銷。
(四)年數總和法的固定資產折舊率和折舊額的計算方法:
年折舊率=(折舊年限-已使用年數)/[ 折舊年限(折舊年限+1)÷2] ×100%
月折舊率=年折舊率÷12
年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值-預計凈殘值)×年折舊率
(10)方大集團折舊率擴展閱讀:
稅法規定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如下:
1、房屋、建築物為20年;
2、火車、輪船、機器、機械和其他生產設備為10年;
3、電子設備和火車、輪船以外的運輸工具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器具、工具、傢具等,為5年;
殘值率一般為5%。(內資企業5%,外資企業10%)殘值率是固定資產的殘值率。殘值就是固定資產報廢的時候的價值。
比如固定資產的入帳價值為10000元,殘值率為5%,那麼固定資產報廢時的殘值就是500元。
如果按照直線法計提折舊
公式:
折舊率=(買入價-殘值)/(買入價*折舊年限) OR
折舊率=(1-殘值率)/折舊年限=折舊費/固定資本價值原值
殘值率=殘值/買入價
年折舊額=買入價X(1-殘值率)/折舊年限
月折舊額=買入價X(1-殘值率)/折舊年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