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上港集團被摩根大通下調評級

上港集團被摩根大通下調評級

發布時間:2021-03-22 21:39:05

Ⅰ 評級下調表明中國信用風險上升是真的嗎

中金公司9月22日發布研報指出,標普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是「誤診」。此次評級下調並不表明中國信用風險上升或是基本面惡化。恰恰相反,中國經濟在經歷了長達5年的增長放緩後開始顯現企穩向好的跡象,企業盈利則迎來了強勁增長。此外,消費需求的強勁增長反映中國經濟結構再平衡有了實質性的推進,經濟增長比5年前更加健康,可持續性更強。因此,部分海外觀察人士,包括其評級機構,在評估中國經濟基本面的時候顯得有點滯後。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內生動力也在不斷增強。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主體的活力越來越強,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同時,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更好的作用,執行與落實能力不斷增強,這在推動經濟增長、防控風險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政府和市場均表現良好促使中國經濟發展更穩定、風險持續減少,為中國保持較強的經濟增長韌性提供了重要支撐,並給市場帶來信心。」趙錫軍說。

Ⅱ 為什麼近期國美股價大跌

一則成立合營公司的通告,讓國美電器又一次捲入漩渦。

9月27日,國美電器宣布與全資的北京鵬澤置業有限公司、北京鵬潤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物業合營公司,之後國美電器股價開始連續三個交易日下跌,累計跌幅高達40%。隨後國美緊急叫停,10月3日,國美電器公布暫停成立合營公司,股價開始趨穩。

隨後,10月13日突然宣布耗資1783萬港元從二級市場回購879.2萬股,當天國美電器股價一度大漲7.35%。

該消息既透露出國美電器延伸產業鏈的意圖,也透露出國美系意欲整合旗下資產的意圖。

無奈的急剎車

國美電器合資組建國美商業地產開發公司的消息公布後,次日國美股價大跌11.36%,第二天再暴跌21.79%,創下逾兩年新低的1.83港元。在內地房地產業不景氣的當下,市場普遍質疑國美的決定。

從之後的暫停一系列動作不難看出,國美管理層對股價大跌是始料未及的。

董事會主席張大中對此解釋稱:「計劃提出的緣由,是為了維持和提升集團的競爭力及盈利能力,獲得合適的零售地點及控制租金開支,以應付中國增長中的消費市場對優質零售空間不斷上升的需求。」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判定此舉是否明智關鍵是看該項目未來的成長空間,從長遠來看,國美系組建商業地產開發公司具有前瞻性,一來可以結合商貿業務和地產業務,形成產業鏈互動,二來也能夠掌握商業物業資源,獲得增值回報,與此同時還能夠增大企業在商圈中的話語權。 」

出於這一目的,國美原本計劃通過成立物業合營企業,與北京鵬潤、北京國美優勢互補,解決集團對商業地產開發經驗不足的問題,在中國二三線城市創造並獲取更多優質門店資源。

管理層表示,經進一步考慮目前市場狀況,以及有關物業合營企業的多項因素,目前公司已決定暫停該計劃。國美稱未來將綜合多種因素重新評估該計劃,對於如何在二三線城市獲得有優勢門店、倉儲資源,將繼續研究一個令各方滿意的方案。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認為:「暫停成立合資公司確實不代表國美系會徹底放棄地產業務,特別是商業地產業務,這是由未來商貿圈發展趨勢決定的,國美並非不務正業,相反,通過有效整合商貿業務和地產業務將發揮國美系整體優勢。」

國美進退兩難

國美宣布該計劃後,市場似乎並不看好。在記者采訪中,大多數人認為,國美系現在的思路是對的,但投資者卻不買賬。

有人投資者擔心,國美旗下三家公司合營開張商業地產項目會帶來關聯交易利益輸送等問題。瑞銀分析師也認為,在當前的環境下,在中國發展房地產業面臨著很多風險。公告披露短短一周時間內,國美電器市值蒸發近四成,足以說明問題。

在內地房地產業不景氣的當下,市場普遍質疑國美系的決定。瑞信更以企業管治憂慮不斷上升為由,下調國美電器2011年~2013年盈利預測的10%~15%,評級降至「中性」,目標價大幅削減42%至2.5港元/股。

市場人士認為,黃氏家族開始整合梳理旗下資產的舉動 注重核心業務家電零售,地產業為家電業服務。

國美電器董事長張大中表示:是為了維持和提升集團的競爭力及盈利能力,獲得合適的零售地點及控制租金開支,以應付中國增長中的消費市場對優質零售空間不斷上升的需求。

「從國美電器為合營公司第一大股東就可以看出,合營公司是在為國美電器量身定做」。國美電器企業發展與投資者關系部副經理盧江接受采訪時候表示。

「實際上就是產業鏈的延伸。」對此,國美有關人士如此評價。

原因無他,家電賣場的競爭已走向提供消費體驗和完善周邊配套的競爭。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在接受采訪時候也認為:「國美投資地產屬於非主營業務,而投資者更希望其主營業務出彩,擔心地產業務會削弱其主營業務競爭力,加上當前房產調控效應顯現,房地產市場低迷,而投資地產業務需要大量資金,且回收周期長,這不免使投資者出現擔憂情緒。國美雖然堅信其投資戰略的可行性,但是不得不考慮投資者的擔憂和由此帶來的市場悲觀預期,這使國美陷入兩難境地。」

對於市場反應,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夥人袁偉認為,除去投資者害怕關聯交易的因素,就商業地產而言,由於商業地產投資大,回收周期長,投資商業地產必然會佔用國美電器的現金流,反而會影響短期國美電器在二三線城市擴張的速度,影響短期業績。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國美電器宣布暫停成立物業公司的方案後,公司第三大股東摩根大通再次選擇了低位增持,其持股比例從5.12%上升到5.49%。

由於摩根大通增持和國美電器回購,雖然投資機構瑞銀將國美電器的目標股價從4.3港元下調到3.6港元,但是依然維持了其買入的評級。

中投顧問零售行業研究員杜岩宏最後表示:「摩根大通選擇增持表明其看好國美未來的發展,即使在國美股價下調時,不少投資機構仍給與國美買入評級,可見其成長性較好的情況未因成立合資公司的事件而改變。」

但帕勒咨詢資深董事羅清啟接受記者采訪時候指出:「為了獲得優質的店址,之前蘇寧電器(拓展選址信息)和百思買在上海等一二線城市都有自購物業,而蘇寧也在全國多個城市建設商業地產項目,這些投資都是相對獨立的,而且在地產調整中蘇寧也放緩了物業投資的計劃。」其言下之意似乎可以分拆處理,並無必要把上市公司拖入其中,此舉似乎並非明智之舉。

Ⅲ 有被上海摩根大通拍賣公司騙的人嗎

有不少呢。
不是好公司,不建議關注。
現在以拍賣為名的騙子很多,要小心被騙。

Ⅳ 紅旗h72019款消息,大約什麼時候上市,還會有2019款嗎

真希望升級改款車型到2020年能上!現款車型就是油耗有點大,動力總成不是很先進,希望新款車型能夠換裝愛信更好的變速箱,內飾更加科技感十足。支持國產紅旗。

Ⅳ 特斯拉三月份平均股價

3月初,國家海關總署商品檢驗司稱,近期海關在進口汽車檢驗過程中,發現進口特斯拉Model 3純電動車存在警告標識無中文標注、整車銘牌缺失、銘牌標注錯誤等問題,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准GB7258-2017《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的要求,存在安全隱患,影響消費者合法權益。到3月15日,海關才解決對進口Model 3 的風險控制措施。在歐洲市場,特斯拉也因歐洲版零部件短缺無法入關,導致Model 3雖然量產且運出但卻沒有交付給消費者。

對於特斯拉第一季度的實際交付量,華爾街八大投行均表示,特斯拉交付量比預期糟糕得多。當日,摩根大通將特斯拉目標價由215美元下調至200美元,高盛集團也對特斯拉股票維持賣出評級。高盛分析師大衛·坦伯里諾稱,「鑒於出貨量水平的下降以及利用率弱於預期的現狀,這很可能會給我們對特斯拉的EBITDA(即未計入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的盈利)和自由現金流預期帶來下行壓力(對於華爾街分析師的平均預期來說也是如此)。基於此,我們重申對特斯拉股票的『賣出』評級。」

國產電池供應商仍成謎

盡管如此,特斯拉仍重申了全年的出貨量目標為36萬輛至40萬輛區間。而由於第一季度交付量低於預期,預計第一季度凈收入將受到負面影響,但公司仍有充足的現金流。

對於特斯拉上海建廠項目,特斯拉介紹稱目前進展順利,樁基施工已完成,並開始廠房鋼結構搭建工作,預計五月份完成相關工程建設,生產設備正式進場安裝,年底部分生產線實現量產。按照規劃,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完全投入運營後,該工廠年產量將攀升至50萬輛純電動整車。在業內看來,上海工廠對於特斯拉在全球的擴張至關重要,該工廠順利投產後,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將具有更大空間。

但值得注意的是,去年馬斯克就表示動力電池要在車輛生產地采購,以便及時滿足需求,但截至目前,傳聞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Model 3提供電池的天津力神、寧德時代、智慧能源等均被否認。特斯拉國產電池供應商目前仍是個謎。

此前,有消息稱特斯拉在與天津力神洽談合作,但隨後天津力神便發表官方聲明,稱其公司未與特斯拉合作,也未簽訂相關協議。3月11日又有消息曝出,稱特斯拉與寧德時代就電池訂單問題進行磋商,以便日後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Model 3供應電池。但3 月12日早間,寧德時代也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未與特斯拉達成合作意向,尚未簽署任何商務協議。3月20日,A股上市公司智慧能源在互動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就鋰電池合作在與特斯拉臨港新廠進行接洽,但還未有正式的業務合作。但3月20日特斯拉方面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否認,稱雙方未曾就業務進行接洽,對於中國電池合作夥伴暫時沒有進一步信息可以提供。

Ⅵ 求一則關於 企業財務管理風險方面失敗的案例

●中信泰富"豪賭"釀成巨大虧空
風險類型:市場風險
代表企業:中信泰富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發出盈利預警,稱公司為減低西澳洲鐵礦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簽訂若干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而引致虧損,實際已虧損8.07億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桿式外匯合約按公平價定值的虧損為147億港元。換言之,相關外匯合約導致已變現及未變現虧損總額為155.07億港元。
事件發生後,集團財務董事張立憲和財務總監周志賢辭去董事職務,香港證監會和香港交易所對中信泰富進行調查,范鴻齡離任港交所董事、證監會收購及合並委員會主席、收購上訴委員會和提名委員、強制性公積金計劃管理局主席,直至調查終止,中信集團高層人士對中信泰富在外匯衍生品交易中巨虧逾105億港元極為不滿,認為榮智健應對監管疏忽承擔責任,對中信泰富董事會講可能進行大改組。
而中信泰富的母公司中信集團也因此受影響。全球最大的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將中信集團的長期外幣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從Baa1下調到Baa2,基礎信用風險評估登記從11下調到12;標准普爾將中信集團的信用評級下調至BBB-待調名單;各大投行也紛紛大削中信泰富的目標價。摩根大通將中信泰富評級由"增持"降至"減持",目標價削72%至10港元; 花旗銀行將中信泰富評級降到"沽出",目標價大削76%至6.66港元;高盛將其降級為"賣出",目標價大削60%至12.5港元;美林維持中信泰富跑輸大市評級,目標價削57%到10.9港元。
除此之外,中信泰富的投資者紛紛拋售股票。一家香港紅籌股資金運用部總經理表示:"此事對於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群體形象破壞極大,對於我們也是敲了一記警鍾。"
沒有遵守遠期合約風險對沖政策
據了解,這起外匯杠桿交易可能是因為澳元的走高而引起的。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亞有一個名為SINO-IRON的鐵礦項目,該項目是西澳最大的磁鐵礦項目。這個項目總投資約42億美元,很多設備和投入都必須以澳元來支付。整個投資項目的資本開支,除目前的16億澳元之外,在項目進行的25年期內,還將在全面營運的每年度投入至少10億澳元,為了減低項目面對的貨幣風險,因此簽訂若干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
為對沖澳元升值影響,簽訂3份Accumulator式的杠桿式合約,對沖澳元及人民幣升值影響,其中美元合約占絕大部分。按上述合約,中信泰富須接取的最高現金額為94.4億澳元。
但問題在於,這種合約的風險和收益完全不對等。所簽合約中最高利潤只有5150萬美元,但虧損則無底。合約規定,每份澳元合約都有最高利潤上限,當達到這一利潤水平時,合約自動終止。所以在澳元兌美元(0.6305,-0.0127,-1.97%)匯率高於0.87時,中信泰富可以賺取差價,但如果該匯率低於0.87,卻沒有自動終止協議,中信泰富必須不斷以高匯率接盤,理論上虧損可以無限大。
另外,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本質上屬於高風險金融交易,中信泰富對杠桿式外匯買賣合約的風險評估不足。
將中信泰富一步步推向崖下的是一款以澳元累計目標的杠桿外匯合約,即變種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
內部監控失效
授權審批控制失效。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由於發生了上述外匯風險事件,集團財務董事張立憲和財務總監周志賢已辭去董事職務,10月20日起生效。莫偉龍於同日起獲委任為集團財務董事。榮智健表示,上述合約的操作者對潛在的最大風險沒有正確評估,相關責任人亦沒有遵守公司的對沖保值規定,在交易前甚至沒得到公司主席的授權。此外,持有中信泰富29%股權的母公司--中國中信集團,同意為其安排15億美元備用信貸,利息和抵押品方面按一般商業條件進行。
信息披露的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對外信息披露制度對重大信息的范圍、內容、投資者利益等存在缺陷,發現問題6個星期之後才對外公布,做法令人驚訝,顯示出其內部監管存在漏洞,並且質疑中信泰富實際負責公司財務的並非是已經辭職的張立憲和周志賢,而是公司主席榮智健的女兒榮明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葉林認為,"證券法"對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是准確、及時、全面,其中"及時"最難做到。他分析說,中信泰富所做炒匯行為和其主業不同,屬於非正常交易。既然是從事外匯期貨,就要鎖定風險,簽訂合約之初就要發布公告,說明"存在"潛在的風險。而且在澳元下跌時,公司應該止損,已造成的虧損算也能夠算出來。正是由於中信泰富遲遲不公布虧損,才遭到投資者指責。
而內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時更是常見。他分析說,杭蕭鋼構曾經將公司將要簽訂的一份天價訂單提前泄密,受到處罰,這是比較例外的事,更多的上市公司則是信息披露不及時。"將生米煮成熟飯了,才向投資者通報一聲".在證監會和兩個交易所每年處罰的信息披露問題中,一多半都是由於不及時。
風險管理沒有集中。標普分析師認為:"中信泰富的風險控制及內部管理問題嚴重,未來發展戰略也需要重新檢討;而風險管理沒有集中,也是中信集團乃至多數中資企業一直以來的隱患。"

Ⅶ 海外資產配置大盤點 你准備好了嗎

海外資產配置對於完整的資產配置理論來說,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外配置可以為投資者在對沖匯率風險以及單一經濟體的利率、政策風險提供思路。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表示,「我們已經是貨幣超級大國,配置的資產幾乎都是本土資產、本幣資產,這有很大的風險,擴大海外資產配置是必要的。」
在人民幣匯率波動頻繁、購匯監管趨嚴的當下,海外資產配置仍然保持著快速增長勢頭。預測指出,到2020年中國個人境外資產配置比例將從目前的4.8%上升到約9.4%,新增市場規模達13萬億人民幣。海外資產配置有哪些趨勢呢?
「昂貴」的海外置業
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房價指數上漲6.9%,出於教育、分散資產配置、移民或居住等需求,海外房產成為許多人進行海外投資的首選。有數據顯示,去年中國投資者在海外房地產市場累計投資已超235億美元。
事實上,在國家外匯管制收緊和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收緊外資購房政策的雙重影響下,中資海外購房一度潮歇。此外,據瑞銀財富管理9月28日發布的2017年瑞銀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顯示,就全球范圍來看,加拿大多倫多面臨的房地產泡沫風險最大,其次為斯德哥爾摩、慕尼黑、溫哥華、悉尼、倫敦、香港和阿姆斯特丹。固然海外房產配置風靡已久,此時進行海外房產的配置,不得不堤防泡沫風險。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投資海外房產門檻並不低,何況海外房產的漲幅遠低於國內,各項管理費與持有成本例如房產稅費,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海外房產的投資若購買後進行出租,就還要考慮管理公司的問題。不動產投資盡管穩健,套現周期長卻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盡管房產穩定,國內中介公司選擇較多,卻流動性差,門檻高,還有泡沫風險。
權益市場,一年翻幾倍?
海外樓市泡沫多,海外權益市場會不會是個好去處?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高凈值投資者的持股量在全球股市總量中的所佔比例為31.1%,高於2016年年底的24.8%。
作為全球權益市場的代表,美股已經渡過了長達十年的牛市。預測美股何時到頂部已經成為潮流。國際知名投行高盛近期發布的「熊市風險指標(Bear Market Risk Indicator)」顯示美股將有67%的下跌概率。
高盛認為,不僅是美股,全球各地的權益市場都充滿了泡沫。上述指標並不意味著美股會馬上下跌,但是風險已經開始累積,超額收益空間被鎖死。對於海外資產配置偏中長期的特點來說。
中資債異軍突起
今年以來表現較為出色的品種,當屬中資企業發行在離岸市場的債券。根據海外債券指數編撰機構Wallstreet Trader數據,中資離岸債券指數(COBI)一直在穩步爬升。

2016年12月至今中資離岸債券指數(COBI)指數表現
相比海外權益市場的波動起伏,海外中資債券的波動率遠低於股票資產。隨著低利率環境搭配海外其他資產泡沫的堆積,以中國經濟成長為基本面,以美元為計價貨幣的中資企業債券成為橫跨兩個經濟體資產配置的紐帶。
比如,在近期全球主要評級機構下調評級時,中資美元債表現卻異常強勢,摩根大通編撰的中資美元債利差指數在降評消息出現後逆勢大幅收窄,其顯示中資企業在海外投資者認知度上有著非常高的韌性。
國內主要海外資產配置方式以QDII基金為主。比如10月10日開始發行的長信全球債券(QDII),主要聚焦優質的中資美元債和銀行優先股等標的。QDII基金投資門檻不高,美元和人民幣雙幣種認購也很便捷。
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穩定,絕對增速依然位於全球前列,中資企業債券票息率相對較高,在外圍收益普遍較低的全球環境下能提供較好的收益率匯報,同時在新興市場有風險的時候中國又相對避險。此外,美元在持續加息的貨幣周期下也相對其它貨幣最為堅挺。

Ⅷ 摩根大通下調中國股市評級至「低配」

做空股市啊就是

Ⅸ 有了存款保險公司,銀行發生恐慌的可能性已經消除,因而貼現率也就不再需要了,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明顯是錯了,有了存款保險公司並不能就消除了銀行發生恐慌的可能,發生恐慌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只能說是一旦發生恐慌將會有一定的保障而已,就好比如說買了車險就不會發生車禍了,哪有這種邏輯的;再說了,貼現率是指持票人需要現金而以沒有到期的票據向銀行要求兌現,銀行將利息先行扣除所使用的利率,又不跟銀行發生恐慌扯上關系,更沒有什麼因果關系。

閱讀全文

與上港集團被摩根大通下調評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鑫元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21
黃金價格近幾年變化 瀏覽:828
2019個人消費貸款怎麼貸 瀏覽:261
車子貸款網 瀏覽:448
個人如何開立期貨期權賬戶嗎 瀏覽:251
亮亮視野融資 瀏覽:190
理財手機銀行 瀏覽:705
米庄理財大嗎 瀏覽:571
信託疫情建議 瀏覽:348
年年有魚理財 瀏覽:745
股指期貨當月IC 瀏覽:870
天天基金開戶手機號 瀏覽:943
融資花沒了 瀏覽:159
a輪融資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225
河北燕郊銀行貸款公司 瀏覽:587
廣西防城港市貸款 瀏覽:475
期貨交易的指令 瀏覽:679
公積金貸款可以貸幾成 瀏覽:606
外匯cctv 瀏覽:819
期貨大宗商品為什麼會停盤 瀏覽:302